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不思议

[禅修]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者,居士,比庫超越一切識無邊處,‘什麼都沒有。’成就並住於無所有處。他如是審察、了知:‘此無所有處定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於其處,得達諸漏盡。若尚未得達諸漏盡,也依其法貪、法喜,滅盡五下分結,成為化生者,在那裏般涅盤,不再從那世間回來。居士,這也是一法為那位世尊、知者、見者、阿拉漢、全自覺者所說,若有比庫住於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1]


[1] 之所以没有教导观照非想非非想处定心,是因为该定过度微细,超越了弟子的能力范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說已,八城的居士第十對具壽阿難如此說:
“阿難尊者,猶如有人尋求一種寶藏,卻一次獲得了十一種寶藏[1];同樣的,尊者,我尋求一種不死之門,卻一次得聽聞[2]到十一種不死之門。尊者,又猶如有人的家有十一個門,當他的家著火時,即使從任一個門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同樣的,尊者,我從此十一個不死門的任一個不死門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尊者,那些異學都能為老師遍求老師的酬勞,我為何不向具壽阿難作供奉呢?[3]


[1] 只通过一次努力即获得十一种宝藏。譬如有人前往森林寻找宝藏,一位乐于助人者见到后问:“朋友,你去哪里?”他回答:“我想寻找生活资财。”“朋友,那你过来吧!搬开这块大石。”他搬开该石后不断往下挖,发现了十一个罐子。如此只通过一次努力即获得十一种宝藏。

[2] 缅文版作bhàvanàya(修习),今依兰卡版savanàya(听闻)翻译。

[3] 外学弟子在向其老师学习技术期间或之前、之后,都会从家中拿钱来酬劳。若家中无钱,其亲戚朋友也会帮忙。外学们在不能导向出离的教法中学习技术皆会寻找钱财来供养其师,在这种能够导向出离的教法中,我为何不向为我宣说了十一种生起不死行道的导师作供养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於是,八城的居士第十召集了巴嗒厘子城和韋沙離城的比庫僧,親手以美味的嚼食、啖食侍候令滿足,又各供一套衣給每一位比庫披著,供三衣給具壽阿難披著,並為具壽阿難建造了五百精舍[1]



[1] 造价为五百金的住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算術師摩嘎藍經[1]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東園鹿母殿堂。
當時,算術師摩嘎藍婆羅門來到世尊之處。來到之後,與世尊共相問候。互相問候、友好地交談之後坐在一邊。坐在一旁的算術師摩嘎藍婆羅門對世尊如此說:
“朋友苟答馬[2],猶如這座鹿母殿堂可以看到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如此直到最後的樓梯級[3]。朋友苟答馬,這些婆羅門眾也可以看到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也就是學習[4]

[1] 算术师摩嘎蓝经 (Gaõakamoggallànasuttaü):译自M.107
算术师摩嘎蓝婆罗门问世尊:世间的各种学问都有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在佛陀的教法中是否也是循序渐进的呢?世尊回答说:佛陀的教法也是循序渐进。当佛陀要调教一个人,会按照这样的教学程序:持戒、守护根门、饮食知节量、实行警寤、正念正知、远离独坐、舍离五盖、修习禅定。婆罗门又问世尊,是否每个人在受教之后都能证悟涅槃?佛陀回答说只有一些人能,一些人却不能,因为佛陀只是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指路人而已,至于是否真的依教奉行则取决于禅修者个人。

[2] 苟答马:巴利语Gotama的音译。佛陀的家姓,通常用来指称佛陀。我们现在的教法时期是苟答马佛陀的教法时期。
汉传佛教依梵语Gautama音译为乔答摩、瞿昙等。也常依佛陀的族姓称为释迦牟尼(øakyamuni)

[3] 在此,最后的楼梯级是指第一块楼梯板。七层楼高的殿堂是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做完的。在清理地点后,从竖立柱子开始一直到完成彩画装修是这里所说的次第而作。

[4] 学习:《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三种吠陀是不可能在一天之内掌握的。这里的学习即是所说的次第而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朋友苟答馬,弓箭師們也可以看到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也就是箭術[1]。朋友苟答馬,我們靠算數維生的算術師也可以看到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也就是計算。朋友苟答馬,當我們得到學生,首先如此教數:一為一,二為二,三為三,四為四,五為五,六為六,七為七,八為八,九為九,十為十。朋友苟答馬,我們也教數至百,教數至更多。朋友苟答馬,是否能夠講述在此法、律中也是如此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的呢?”


[1] 箭术:学习射箭术是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就成为神箭手的。准备箭靶、学习握弓等是这里所说的次第而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婆羅門,可以講述在此法、律中的次第而學,次第而作,次第行道。婆羅門,猶如有經驗的馴馬師獲得一匹良種之馬[1],首先會用馬勒來馴服,然後再進一步作馴服。正是如此,婆羅門,當如來獲得可調之人,首先會這樣調教:
‘來,比庫,你應成為持戒者!應以巴帝摩卡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受持學習于諸學處!’
婆羅門,當比庫成為持戒者,以巴帝摩卡律儀防護而住,具足正行與行處,對微細的罪過也見到危險,受持學習于諸學處以後,接著如來進一步調教:


[1] 在此,世尊因为清楚外道们在那里掌握了技术,就会在那里骗人,所以不用外道来比喻自己的教法,而用良种马来比喻。
 自从良种马被驯服之后,它即使遇到有生命的危险也不会违越主人的指令。同样地,在佛陀教法中正确行道的善男子,即使遇到有生命的危险也不会违越戒的界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來,比庫,你應守護諸根門。當眼看見顏色,不取於相,不取隨相[1]。若由於不守護眼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眼根,持守眼根律儀。當耳聽到聲音……鼻嗅到香……舌嘗到味……身觸到觸……當意識知法,不取於相,不取隨相。若由於不守護意根而住,則會被貪、憂、諸惡、不善法所流入。實行此律儀,保護意根,持守意根律儀。’
婆羅門,當比庫能夠守護諸根門以後,接著如來進一步調教:
‘來,比庫,你應於食知節量。應如理省思所吃的食物:不為嬉戲不為驕慢不為裝飾不為莊嚴,只是為了此身住立存續,為了停止傷害,為了資助梵行,如此我將消除舊受,並使新受不生[2],我將維持生命、無過且安住。


[1] 不取于相:即他不取着于男女相、净相或会导致烦恼存在之相,而只停留在所见的程度。
不取随相:能够使诸烦恼显现的细部特征称为“随相”。他不取着于手、足、微笑、戏笑、说话、看等各种行相,只是如实地看而已。

[2] 我受用此食物将能退除先前饥饿的苦受也不会由于无限量地食用而生起吃得过饱的新的苦受应如病人服药一般受用食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婆羅門,當比庫對食物知節量以後,接著如來進一步調教:
‘來,比庫,你應實行警寤而住!白天以經行、坐禪使心從諸障礙法中淨化。在初夜時分,以經行、坐禪使心從諸障礙法中淨化;中夜時分,以右肋作獅子臥,足足相疊,念與正知,作意起來想;後夜時分,起來之後以經行和坐禪使心從諸障礙法中淨化。’
婆羅門,當比庫實行警寤以後,接著如來進一步調教:
‘來,比庫,你應具足念與正知!在前進、返回時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時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時保持正知,持桑喀帝、缽與衣時保持正知,食、飲、嚼、嘗時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時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著、睡眠、覺醒、說話、沉默時保持正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婆羅門,當比庫具足念與正知以後,接著如來進一步調教:
‘來,比庫,你應常去遠離的坐臥處——林野、樹下、山丘、幽谷、山洞、墳場、樹林、露地、草堆。’他常去遠離的坐臥處——林野、樹下、山丘、幽谷、山洞、墳場、樹林、露地、草堆。他托缽回來,飯食之後,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於面前。
他舍離對世間的貪愛,以離貪之心而住,使心從貪愛中淨化。舍離惱害、瞋恨,以無瞋之心而住,憐憫一切眾生類,使心從惱害、瞋恨中淨化。舍離昏沉、睡眠,住于離昏沈、睡眠,持光明想,念與正知,使心從昏沉、睡眠中淨化。舍離掉舉、追悔,住於無掉舉,內心寂靜,使心從掉舉、追悔中淨化。舍離疑惑,度脫疑惑而住,對善法不再猶豫,使心從疑惑中淨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當他舍離此作為心的隨煩惱、使慧羸弱的五蓋,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于初禪;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於第二禪;離喜,住於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成就並住於第三禪;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成就並住於第四禪。
婆羅門,對於那些尚未到達而希望住于無上解縛安穩處的有學比庫,我會像這樣來教授他們。對於那些諸漏已盡、修行成就、應作已作、已舍重擔、獲得己利、滅盡有結、以正智解脫的阿拉漢比庫,這些法也可助成現法樂住及念與正知[1]


[1] 念与正知:想要具足正念与正知的状态。有两种漏尽者:经常住者和不经常住者。其中,经常住者是指即使在做了任何事情之后也都能够进入果定者,因为他们经常安住于果定,所以在想要进入果定的刹那即能进入。不经常住者则即使有少量的事情要做都不能进入果定。
 在此有个故事:据说有位漏尽的长老收了一位漏尽的沙马内拉之后前往林野的住处。在那里,大长老找到了住处,但沙马内拉却没找到。那位长老在想:“沙马内拉没有住所,但在这森林中有狮子等危险,他应该怎么过呢?”结果连一天的果定也不能进入。但沙马内拉却在三个月间都能入果定。等到晚上,沙马内拉问长老:“尊者,适合作为林野住者吗?”长老回答说:“不适合,贤友。”在向像这样的漏尽者说了“念与正知”等这些法之后,他转向于省思自己的戒清净等后才能进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8-20 01:37 , Processed in 0.242738 second(s), 14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