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104|回复: 11

《金刚经赞》思想研究 达照法师(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1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节、《金刚经颂》中的历史人物
  在《金刚经赞》中出现的佛教史上的人物,祗有释迦佛和须菩提俩人,这是因为须菩提是《金刚经》的启请者,佛陀就是被请者,所以并不是《金刚经赞》的特色,这里就不对其进行讨论了。而在《金刚经赞》后期传本《金刚经颂》的补述颂文中,提到了优波离和阿难,还有中国的志公禅师311,于此略加分析。
一、阿难没忧海
  《金刚经颂》的首颂“如来涅槃日,娑罗双树间。阿难没忧海,悲恸不能前”312。
   这是说佛陀在拘尸那拉城外的娑罗双树间,将要般涅槃的那天,阿难因为与佛的感情特别深厚,沉没在忧愁悲恸的情绪当中。关于这个情景,在许多大乘经论中都有记载,而比较详细的算是《大悲经》。在知道佛陀将于今夜入涅槃的消息,佛陀的诸大常随弟子以及经常听佛教化的在家信众,都悲哀惨绝,痛苦无状!尤其是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尊者,更是不忍心看到自己的父亲又是自己所依止的导师入灭,就跑到别的佛土去痛哭流涕,不停地悲叹哀号,得到他方国土的佛陀安慰和开导之后又来到释尊前,仍然凄绝惨痛,不能自胜。而一直随侍在佛陀身边的阿难尊者更有锥心的苦楚,沉没在无边的忧海之中,不能自拔。阿难好几次痛哭得昏厥过去,就像大树被砍伐的时候一样翻倒在地,失去知觉,佛陀还在慈悲地对他进行婆心恳切的开导。读来令人泪落,如《大悲经》卷四所说:

  尔时,阿难闻是语已,瞻仰如来,目不暂瞬。即便思惟,悲号啼哭,放身投地,犹如斫倒临峻大树。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止!莫忧悲。我向岂不如是语汝:一切称意所爱之事,皆当别离,生法、有法、有为法、差别法、觉知法,因缘所生败坏之法,若不灭者无有是处。
   慧命阿难,闻是语已,即白佛言:婆伽婆!我何得不愁?修伽陀!我何得不悲?我与如是众生之宝、众生共乘、众生导师、世间所求、世间归趣、天人大师,当有别离!是故,婆伽婆!我何得不愁?修伽陀!我何得不悲?世尊!我与如是大悲怜愍一切众生世间亲友、一切世间眼目之宝作光明者,当有别离。而我自怪:心不破裂以为百分。世尊!我复自怪:而得住此不取命终。世尊!又我自怪:身不破坏犹如麦(麦+戈)。世尊!我复思惟:今得如是不命终者,皆由如来神力加故。婆伽婆!我那得不愁?修伽陀!我那得不悲?今者,如是众生共乘、世间导师、怜愍世者,明当不住,更不可见!
   尔时,佛告慧命阿难言:汝爱我耶?
   阿难言:甚爱,婆伽婆!甚爱,修伽陀!
   佛言:阿难,云何爱我?
   阿难言:我爱世尊,非以口业言说可尽,亦不可以喻况能尽,婆伽婆!我爱如是,修伽陀!我爱如是。世尊!我为如来弃舍身命亦无吝惜,婆伽婆!我爱如是,修伽陀!我爱如是。世尊!我爱如来唯佛证知,婆伽婆!我爱如是,修伽陀!我爱如是。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汝若爱我,申汝右手来。
   尔时,阿难即舒右手。
   于时,世尊以金色右手,其掌柔软,色如紫矿,执阿难手,而作是言:阿难,汝若爱我,应当为我,而作爱事。何者为我所作爱事?我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劫,所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法宝藏付嘱于汝,汝当随顺如我所转,当如是转令得广行,而不断绝,莫作中间灭法人也。阿难,我今为汝当作护持,令佛所说正法毗尼而得增长,不退减故,不失坏故。313……

  佛陀就这样一直把阿难开导至不为悲恼所缚为止,然后阿难问佛,如来灭度之后,如何受持弘传大法宝藏。由此可见,佛陀一直到入灭之前,对佛法的传持以及对弟子们的教诲始终没有停歇过,对众生的博爱,对弟子的关怀,对正法的重视,对苦海的拔济,慈悲伟大的神情,露于言表。也祗有深入的去感受一位老人在他行将辞世的谆谆教导,恳切垂诲,才能够对佛法的弘扬产生一些感性的或更为切身的体悟。


[ 本帖最后由 至善的爱 于 2010-3-21 09:5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优波初请问

  《金刚经颂》的第一颂“优波初请问,经首立何言?佛教如是著,万代古今传”。
   这里不但提到了优波离这位持戒第一的佛陀的大弟子,而且还表示了他最初请问释迦佛,在佛陀入灭之后结集佛经时,经首应以何言来证明该经确实系佛所说,佛就告诉他应该以“如是我闻”来表示,万代之下,一直流传到今天。这里说“优波离亲自问佛”,恐怕是一种误会,在各种经论中,并没有优波离亲自向佛提问“经首立何言”的记载。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经典的记载,《大悲经》中所述甚详,佛告诉阿难,你如果爱我,就应该为我作表示爱我的事情,就是令佛法广为流布。在作了许许多多的比喻,劝说之后,阿难的情绪终于稳定下来,所以在《大悲经》卷五的《教品》十四说:

  尔时,慧命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云何修行法眼?若我修行佛正法眼,云何久住于诸天人广行流布?世尊!我复云何结集法眼?云何显说?
   作是语已,佛告阿难:我灭度后,有诸大德诸比丘众,集法毗尼时,彼大德摩诃迦叶最为上首。阿难,时彼大德诸比丘众,当如是问:世尊何处说大阿波陀那?……?阿难,时彼比丘如是问已,汝应如是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菩提树下初成正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
   阿难,以如是次第,在在处处佛所说法,在在处处大众所集,随其时节、随其句义、随其因缘、随其问答发起因缘、随所为人、随所为事,为欲分别显其智故,随其名味、句义、次第,种种演说,随彼由绪,有因有缘,善义善味,广为人说。佛说经已,一切大众皆大欢喜顶戴奉行。阿难,汝应如是结集法眼。314

  这是专对佛经开头和结尾如何安排的详细开导,并没有提到优波离问佛之事,也没有别的人策阿难问佛,而是佛要阿难结集法藏时,阿难才想到问佛应该如何来结集的,这样说似乎更加符合逻辑。但《大智度论》卷二却作:

  尔时长老阿泥卢豆语阿难:汝守佛法藏人,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海;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汝莫愁忧。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受事。汝当问佛:佛般涅槃后,我曹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经初作何等语?如是种种未来事,应问佛。阿难闻是事,闷心小醒,得念道力,住于佛末后卧床边。以此事问佛。315

这里就更全面地提出了四个问题。然昙旷《金刚般若经旨赞》卷上又说:

  时阿那律,以水洒面,而语之曰:佛付汝法,今迷闷失所受时事,岂得名为护正法者?大师世尊,今日则在,明日则无。设有疑者,当于何问?汝依我语,当问于佛:如来在世,以佛为师;世尊灭后,以何为师?如来在世,依佛而住;世尊灭后,依何而住?世尊在世,自调恶人;灭度之后,云何共住?如来在日,自能说经;灭度之后,一切经首,安置何言?令众生信。尔时,阿难如从梦觉,既问如来……。316

  另外,在唐朝一些唯识宗的著作中,还出现了“优波离让阿难问佛四事”的说法,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在唐朝之前的佛教学者,都祗是提到《大智度论》卷二的说法,并没有提到别的经典如何记载,如净影寺慧远大师(523—592)《无量寿经义疏》卷上说:

  佛将灭度,在于双林先首而卧。是时,阿难以佛将灭,悲啼涕泣不能自胜。阿泥楼陀开觉阿难:汝传法人,何不请佛,未来世事,徒悲何益?阿难对曰:我今心没忧海,知何所问?阿泥楼陀遂教阿难请问四事:一问世尊灭后,诸比丘等以何为师?二问世尊灭后,诸比丘等依何而住?三问恶性比丘,云何共居?四问一切经首,当置何字?阿难被教,心少惺悟,遂依请佛,佛随答之……
   言一切经首置何字者,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方聚林等六事。由佛教故,一切经首得著如是我闻。317

  与慧远大师同时代的天台智者大师(538—597)318、吉藏大师(549—623)319等都持这一说法。到了唐朝的法藏(643—712)开始,就在引用《大智度论》之说的同时,还提到《大悲经》中是阿难自己问佛如何结集法藏的,如法藏大师《华严经探玄记·尽世间净眼品》卷第二说:

  阿难亲属之爱未除,心没忧海。阿泥卢豆语阿难:世尊今日虽在,明日即无,汝宜问彼,未来要事,何因同彼愚人,如是闷绝?阿难即起,问言:我今不知,请问何事。卢豆教云:要事有四:一问如来在世亲自说法人皆信受,如来灭后一切经首当置何言?二问如来在世诸比丘等以佛为师,如来灭后以何为师?三问佛在世时诸比丘依佛而住,如来灭后依谁而住?四问如来在世恶性车匿佛自治之,佛灭度后云何共住?阿难如教请问……
   又如《大悲经》中阿难请佛:云何结集法眼?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大德比丘应如是问:世尊何处说大阿波陀那等经?汝应如是答:如是我闻一时在摩伽陀国菩提树下初成正觉说法。乃至云:娑罗双树间说法。如是等二十余处所说之经。佛自重教阿难结集。320

  华严宗的其他大德,如李通玄(635—730)321、澄观大师(738—839)322等也继承了法藏大师的这种说法。
   而在圆测大师(613—696)的《仁王经疏》卷上却说:

  《智度论》第二卷云:佛涅槃时,于俱第那竭国萨罗树间,北首而卧,将入涅槃。尔时阿难亲爱未除,未离欲故,心没忧海,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少/兔]楼豆,语阿难言:“汝等是守护佛法藏者,不应如凡人没忧海。诸有为法,皆是无常。汝何忧愁?又佛世尊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闻事。汝当问佛:佛涅槃后,云何修行,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长含经》第四卷阐拏比丘云何共住)?佛诸经首,作何等语?阿难即以此事问佛。佛告阿难。行四念处,戒经为师。车匿比丘,如梵法治(《长阿含》第四、《增一阿含》三十六皆云梵法治者,即是不共语也,广说如彼)。佛诸经首皆称“如是我闻”等语。依《集法经》及《涅槃·后分》大同《智论》,恐繁不述。《大悲经》说:“是忧(优)波离,教阿难问”。所以经论说不同者,二人共教,各据一义,亦不相违。323

  与圆测大师同时的窥基大师(632—682)也持此说,如他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卷第一说:

  《智度论》云:阿(少/兔)楼驮教阿难请四事、《大悲经》说:优波离教。今谓二人同教。324

  而比窥基大师稍晚一点的道氤(668—740)325和再后来的良贲(717—777)326都承此说。可是,实际上《大悲经》中并没有优波离叫阿难问佛如何结集法藏一事,更没有教问四事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现在所传的《大正藏》本《大悲经》乃至《摩诃摩耶经》与圆测、窥基、道氤、良贲等所见到的《大悲经》版本不一样,所以他们都说有优波离教阿难一事。二是最先提出此说的圆测大师不够严谨,见到有优波离在那段文中就以为是优波离教阿难问佛四事了。
   关于第一点,我们从上述所引用的华严宗学者法藏、李通玄乃至澄观大师的著作中,可以看得出来,在当时的《大悲经》中就没有提到优波离,而是佛陀教导阿难一定要传持佛法宝藏无令断绝,阿难紧接著就问佛如何传持,与现在《大正藏》本的经典是一致的。可见版本不同的可能性不存在。
   那么,有可能就是第二点原因了。因为佛法的传持是各尽其能的,阿难多闻第一传持经藏,优波离持戒第一传持律藏(也有说“阿那律议论第一就传持论藏”,有说“迦叶尊者结集论藏”)。这在经论中都有记载,如法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说:

  佛临涅槃,告阿难:十二部经,汝当流通。复告优婆离:一切戒律,汝当受持。告阿那律:汝得天眼,常守护舍利,劝人供养。327

  由于佛令优波离传持律藏,而被误会为是他令阿难问佛如何传持法藏,这种可能还是不能排除的,由于第一个人这么说的,后来的唯识学者就依前人之言而照搬,所以导致了唯识一系都持此说的结局。由此可见,《金刚经颂》的补述部分特别是“智者五歌”之首,是受了上述唯识学者“优波离教阿难问佛四事”之说的影响,才会在补述颂文的第一颂中就出现“优波初请问”的误会。同时,昙旷大师所说为“阿那律策阿难问佛四事”,也可能是由这种原因引起的。
   因此,我认为:由于佛陀教导阿难要传持法藏,阿难自己就接著问佛如何传持?然后佛就告诉他“如是我闻”,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至于其它三件事情是否同时提出来,这或许是后人把它们编到一起(如《大智度论》卷二)也未可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方知是志公

  《金刚经颂》补述颂文中的第八颂“若无人我念,方知是志公”。
   这里提到了宝志禅师(418~514),他是南朝时的神僧。又作宝志、保志、保志等,世称志公和尚,江苏句容人。俗姓朱,年少出家,师事道林寺僧俭,修习禅业。刘宋泰始年间(466~471),往来于都邑,居无定所,时或赋诗,好言祸福。据说齐武帝认为他谣言惑众,把他抓入狱中。但是,还天天看见他游行于闹市之中,到监狱里面检查,却还是坐在里面。武帝听到之后,就迎请他到华林园供养。后来经常到龙光寺、兴皇寺、净名寺游访。曾经与梁武帝长时间的谈论佛经义理。梁天监十三年十二月圆寂,谥号“广济大师”。328
   《金刚经颂》中之所以补入这句话,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认为其余的颂是梁朝傅大士所作,而且据《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序》所说,是志公禅师推荐傅大士去给梁武帝讲《金刚经》的,所以就在颂文里面也把志公推为:“若无人我念,方知是志公”。二是《金刚经颂》的补述部分,除了“智者五歌”以外,基本上都是站在《金刚经》本身的立场来发挥其义理,这与禅宗思想有非常相近的成分,志公禅师在禅宗里面也是很受欢迎的,所以就把他作为“知觉悟深宗”的代表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结 论

  通过上述对《金刚经赞》及后期《金刚经颂》中相关的本生故事、典故、历史人物的叙述,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金刚经赞》是在大量佛教经论的背景下写成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所引述的故事,有的是大家普遍熟悉的(如“萨埵王子”),有的则带有宗派特性(如后期的“优波初请问”)。所以,还是表现出宗派佛教兴盛时期的特色。
   第三,从“猕猴投水月”的典故,可以看出,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么深刻,佛经中的故事被编入到教科书中,人们还根本不知道这是佛教故事。值得挖掘!


   注释:
   253“能人”,后期诸传本作“能仁”,即指佛。如善导大师集《观经玄义分》卷第一说:“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见《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246页中。
   254见唐义净三藏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第一,《大正藏》第二十四卷,第101页下。
   255见智俨述《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一(之下),《大正藏》第三十五卷,第25页上。
   256见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五,《大正藏》第九卷,第688页上。
   257见法护等译《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九,《大正藏》第十一卷,第882页上。
   258见元魏优禅国王子月婆首那译《大宝积经》卷第八十九,《大正藏》第十一卷,第508页中。释元晓撰《弥勒上生经宗要》,《大正藏》第三十八卷,第303页上。
   259见三藏菩提流支译《佛说佛名经》卷第一,《大正藏》第十四卷,第119页下。
   260此指“东阳傅大士”,见《虚堂和尚语录》卷第六,《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1030页中。《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第七,《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第197页中。
   261《大正藏》第三卷,第620页下—621页上。
   262《大正藏》第三卷,第621页中—下。
   263《大正藏》第三卷,第621页下—622页上。在该经的卷四指出,善慧就是释迦佛,青衣就是耶输陀罗。
   264《大正藏》第三卷,第622页中。
   265《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207页下。
   266《大正藏》第四十卷,第743页中。
   267《大正藏》第二十一卷,第93页下。
   268《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488页上。
   269见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卷第五,《大正藏》第九卷,第96页下。
   270见唐三藏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九,《大正藏》第十一卷,第673页上。又,宋中印度三藏求那跋陀罗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正藏》第十二卷,第217页中。
   271见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诸佛要集经》卷下,《大正藏》第十七卷,第769页中。
   272汉传佛教《早晚课诵·晚课》中的“八十八佛忏悔文”之第一尊佛就是“南无普光佛”。
   273见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大正藏》第三卷,第665页上—668页中。
   274请阅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126—190页,印顺文教基金会。
   275《大正藏》第八卷,第750页中。
   276《大正藏》第三卷,第566页上。
   277《大正藏》第十一卷,第933页中。
   278《大正藏》第七卷,第982页下。
   279《大正藏》第二十八卷,第481页上—下。
   280《大正藏》第四卷,第357页中。
   281《大正藏》第四卷,第119页上。
   282《大正藏》第四卷,第359页下—360页中。
   283《大正藏》第五十一卷,第882页中。
   284唐罽宾国三藏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卷,第295页下。
   285《大正藏》第四卷,第352页中—353页上。
   286《大正藏》第十六卷,第451页下—452页上。
   287见湛然述《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九之二,《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420页中。
   288见法藏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五,《大正藏》第四十卷,第641页下。
   289见慧沼撰《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六,《大正藏》第三十九卷,第332页中—334页上。
   290《大正藏》第四卷,第321页中—322页下。
   291《大正藏》第四卷,第531页中—下。
   292《大正藏》第三卷,第1页中—下。
   293《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卷三十三、卷三十五亦有提及,而以卷四所述最为详细。《大正藏》第二十五卷,第88页上—中。
   294《大正藏》第三卷,第333页中—334页上。
   295《大正藏》第四卷,第218页中—下。
   296《洛阳伽蓝记》卷五载:“于是西北行七日,渡一大水,至如来为尸毗王救鸽之处,亦起塔寺”。《大正藏》第五十一卷,第1021页下。
   297《佛国记》,又名《高僧法显传》等。见《大正藏》第五十一卷,第865页上。
   298《大唐西域记》卷第三载:“摩愉伽蓝西六七十里,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是如来昔修菩萨行,号尸毗迦王,为求佛果,于此割身从鹰代鸽”。《大正藏》第五十一卷,第883页上。
   299在印度,这个故事自古即有各种雕刻绘画之变相,于今印度阿摩罗婆提大塔之栏楯,其四面皆雕有精致之浮雕,第一面为鸽鸟飞避至王腋下之图,第二面为鹰鸟旋于王之上空,第三、四面为王割股截肉之状。此外,阿旃多第十七窟、爪哇婆罗浮图、敦煌石窟、新疆库车之基锡尔废寺等处,均存有此一故事之变相图。
   300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延州天山之颠,有奉国佛寺,二庭中有一墓,世传尸毗王之墓也。尸毗王出于佛书《大智论》,言尝割身肉以饲饿鹰,至割肉尽。今天山之下,有濯筋河,其县为肤施,亦与尸毗王说相符。按《汉书·肤施》,乃秦县名,此时未有佛书,疑后人附会县名为说。庆历中施昌言镇鄜延,乃坏奉国寺为仓,发尸毗墓,得千余秤炭。其棺椁皆朽,有枯骸尚完,胫骨长二尺余,颅骨大如斗。并得玉环玦七十余件,玉冲牙长仅盈尺,皆为在位者所取。金银之物,入于役夫”。
   301《大正藏》第四卷,第497页上—中。
   302罽宾国三藏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大正藏》第十卷,第847页中。
   303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第五十一,《大正藏》第三卷,第888页中—889页上。
   304《大正藏》第三卷,第950页下—951页上。
   305《大正藏》第四十七卷,第285页上。
   306《大正藏》第三十四卷,第2页中。
   307《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第369页上。
   308《大正藏》第二十二卷,第284页上。
   309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九〈如来性品〉第四之六,《大正藏》第十二卷,第418页下。另外,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大般涅槃经》卷九〈月喻品〉第十五亦载此事,《大正藏》第十二卷,第659页下。
   310《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468页中。
   311在《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的《序》中提到了梁武帝、傅大士等人,因其不是在颂文之中,且在前文已经介绍过,此处就不再对其讨论了。
   312这一颂上图004号、石经本等都有,此据石经本,下同。
   313《大正藏》第十二卷,第964页中—下。
   314《大正藏》第十二卷,第971页中—下。
   315《大正藏》第二十五卷,第66页中—下。
   316《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第69页中。
   317《大正藏》第三十七卷,第92页中—下。
   318见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255页下。
   319见胡吉藏法师撰《金刚般若疏》卷第一,《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91页下;《仁王般若经疏》卷上一,《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316页上—中。
   320《大正藏》第三十五卷,第125页下。
   321见长者李通玄撰《新华严经论》卷第九,《大正藏》第三十六卷,第775页上—中。据说李通玄于唐开元七年(719),隐居于太原府寿阳山之土龛,参究《新译华严经》。所以,他的观点应该是从法藏大师处继承而来的。
   322见澄观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七,《大正藏》第三十六卷,第129页上—中。
   323《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362页上。
   324《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27页上。另外,在他撰的《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一(末)也说:“佛临涅槃时,佛命有疑当问时。优婆离、阿[少/兔]楼驮教阿难请问四事:一佛灭度后诸比丘等,以谁为师?二依何处住?三恶性比丘,如何治罚?四一切经首,当置何言?……”。《大正藏》第三十四卷,第662页上。
   325唐道氤撰《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卷上说:“《摩诃摩耶经》、《大悲经》、《智度论》等,具述其事。然《大悲经》:‘优波离教阿难问’、《大术(疑“衍”字误)经》等:‘阿泥楼豆教’。二人共教互举其一。请问四事者:一佛灭度后,诸比丘等,以谁为师?二依何住?三恶性比丘,如何调伏?四一切经首,当置何言?佛教之云……”。《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第19页中。
   326良贲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第一上:“《大悲经》中是优波离教阿难问。《大衍经》云:阿泥楼逗教阿难问。《智论》第二:‘佛涅槃时,娑罗树间北首而卧。尔时,阿难心没忧海。阿菟楼豆语阿难言:汝是守护佛法藏者,又佛世尊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受事。《大衍经》云请问四事:一佛灭度后诸比丘等以谁为师?二依何处住?三恶性比丘如何调伏?四一切经首当置何言?佛告阿难:我灭度后以波罗提木叉为汝大师,依四念处住,恶性比丘梵坛治之梵法默然不应打骂但默摈故,一切经首当置如是我闻等言”。《大正藏》第三十三卷,第435页下。
   327《大正藏》第三十五卷,第125页中—下。
   328详见《梁高僧传》卷十、《佛祖统纪》卷三十六、卷三十七、《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卷二十六、《宝华山志》卷七、《志公法师墓志铭》、《神僧传》卷四。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序
   金刚经歌者,梁朝时傅大士之所作也。武帝初,请志公讲经。志公答言:“吾不解诲,自有傅大士,善解讲之。”帝问:“此人今在何处?”志公曰:“见在鱼行。”于时即诏傅大士入内。帝问大士曰:“讲经要何高坐?”大士答曰:“不用高座,祗须一具拍板。”大士得板,即唱经歌四十九颂,终而变去。志公问武帝曰:“识此人不?”帝言:“不识。”志公言:“此是弥勒菩萨,分身下来,助帝扬化。”武帝闻大惊讶,深加珍仰,因题此颂于荆州寺四层阁上,至今现在。
   夫金刚经者,圣教玄关,深奥难测,诸佛莫不皆由此生,虽文疏精研,浩汗难究,岂若兹颂,显然目前!遂使修行者不动足而登金刚宝山,谛信者寂灭识而超于涅槃彼岸。故书其文,广传无穷,凡四十九篇,列628之于后。
   有一智者,不显姓名,制629歌五首630,以申智也。所谓惠日流空,照如来之净土;禅刀入手,破生死之魔军。既而人法双祛,有无俱遣,快哉斯义,何以加焉?
   其层阁既被焚烧,恐文隳堕,聊请人贤,于此阁见本,请垂楷定。
   净口业真言:
   修利修利631摩诃修利修修利娑婆诃
   虚空藏菩萨普供养真言曰:
   唵(言+我)(言+我)曩三婆(口+缚)袜日啰斛
   奉请八金刚:
   奉请青除灾金刚奉请辟毒金刚奉请黄随求632金刚奉请白净水金刚633
   奉请赤声金刚奉请定除灾634金刚奉请紫贤金刚奉请大神金刚635
   ……(残)四菩萨奉请金刚眷菩萨奉请金刚……(残)金刚语菩萨……(残)
   ……(残)大众中即
   ……(残)善护念诸菩萨
   ……(残)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
   ……(残)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
   ……(残)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
   ……(残)
   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残)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残)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残)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颂曰:
   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
   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颂檀波罗蜜布施:
   施门通六行,六行束三檀。资生无畏法,声色勿相干。
   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无生处,背境向心观。
   颂尸波罗蜜持戒:
   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636。权依离垢地,当证法王身。
   颂羼提波罗蜜忍辱:
   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常能修此观,逢难转坚牢。
   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若灭贪嗔贼,须行智慧刀。
   颂毗离耶波罗蜜精进:
   进修名焰地,良为慧光舒。二智心中遣,三空境上祛。
   无明念念灭,高下执情除。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
   颂禅波罗蜜禅定:
   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息虑灭迷情。
   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成。
   颂般若波罗蜜智慧:
   慧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城。明来暗便谢,无暇暂时停。
   妄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知圆光照,唯得一空名。
   别颂初地菩萨理行之义:
   三大637僧祇劫,万行具齐修。既悟无人我,长依圣道流。
   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游。创居欢喜地,常乐遂忘忧。
   须菩提638,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639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640,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颂曰:
   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
   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641。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颂曰:
   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颂曰:
   因深果亦深,理密奥难寻。当来末法世,唯虑法将沉。
   空生情未达,闻义恐难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觉人心。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颂曰:
   信根生一念,诸佛尽能知。生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
   三大经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无漏种,方号不思议。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642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颂曰:
   人空法亦空643,二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通。
   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欲识无生性,心外断行踪。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颂曰:
   有因名假号,无相有驰名。有无无别体,无有有无形。
   有无无自性,妄起有无情644。有无如谷响,勿著有无声。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颂曰:
   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筌。
   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有无如取一,即被污心田。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645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颂曰:
   菩提离言说,从来无得人。须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遥出六尘。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颂曰:
   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能齐证,声闻离一非。
   所知烦恼障,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得圣定无疑。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难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颂曰:
   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持经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646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647,是故名阿那含。
   颂曰:
   舍凡初至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至无为。
   缘尘及身见,今者乃知非。七返人天后,趣寂不知归。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648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649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颂曰:
   无生即无灭,无我复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
   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无悲空有智650,萧然独任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651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颂曰:
   昔时称善慧,今日号能仁。看缘缘是妄,识体体非真。
   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士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652,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颂曰:
   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
   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断常俱不染,颖脱出嚣尘。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653须弥山王654,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颂曰:
   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
   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655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656佛,若尊重弟子
   颂曰:
   恒沙为比量,分为六种多。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
   法门游历处,供养感修罗。经中称最胜,尊高似佛陀。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657。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颂曰:
   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贞。
   若到波罗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觉,愚者外求声。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颂曰:
   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颂曰:
   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658心。
   猿猴探水月,莨菪拾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颂曰:
   经中持四句,应知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唯真。
   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无实法,凭何见有人。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惠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颂曰:
   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
   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碍惠,方便659劝人持。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颂曰:
   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
   经中称实相,语妙理能深。证知唯有佛,小圣讵堪任。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特,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颂曰:
   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花。
   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颂曰:
   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缘。
   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源。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颂曰:
   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
   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660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颂曰:
   暴虐唯无道,时称歌利王。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
   频经五百代,前后极时长。承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颂曰:
   菩萨怀深智,何时不带悲。投身忧虎饿,割肉恐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师。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661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颂曰:
   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心似幻,迷情见有余。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性相本来如。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662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惠悉知悉见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颂曰:
   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须依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颂曰:
   众生及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由妄识,施命为迷情。详论福比智,不及受持经。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663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664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颂曰:
   所作依他性,修成665功德林。终无趣寂意,唯有济群心。
   行悲悲广大,用智智慧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能任。
   复次须菩提,若666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667,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颂曰:
   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转重复还轻。
   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颂曰:
   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
   行悲疑似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如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颂曰:
   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祛。
   人法两俱实,授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颂曰: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鉴容。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668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颂曰:
   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生。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横。
   过去灭不灭,当来生不生。常能作此观,真妄坦然平。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669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颂曰:
   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应物万般形,理中非一异。
   人法两俱遣,色心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惠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670生,是名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颂曰:
   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法中无彼此,理上岂亲疏。
   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颂曰:
   施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
   欲证无生忍,要假离贪嗔。人法知无我,逍遥出六尘。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671。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颂曰:
   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齐名八自在,独我最灵长。
   非色非声相,心识岂能量。看时不可见,悟理则形彰。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672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673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颂曰:
   界尘何一异,报应亦同然。非因亦非果,谁后复谁先。
   事中通一合,理则两俱捐。欲达无生路,应当识本源。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674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675、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颂曰:
   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漏识修因果,谁言得久长。
   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676、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颂遍计:妄计因成执,迷绳为是蛇。心疑生暗鬼,眼病见空花。
   一境虽无异,三人乃见差。了兹名不实,长驭白牛车。
   颂依他:依他非自立,必假众缘成。日谢树无影,灯来室乃明。
   名因共业变,万像积微生。若悟真空色,翛然去有名。
   颂圆成:相寂名亦遣,心融境亦亡。去来终莫见,语默永无方。
   智入圆成理,身同法性常。证真还了俗,不废示津梁。
   大身真言:那谟薄伽筏帝,钵罗壤波罗蜜多曳,唵,伊利帝,伊室利,输卢驮毗舍耶,毗舍耶娑诃。
   随心真言:那谟薄伽筏帝,钵罗壤波罗蜜多曳,怛侄他,唵,吽,跋折罗袜丽,娑婆诃。
   心中心真言:唵,呜伦泥沙,娑婆诃。
  广顺三年癸丑岁八月二十一日,毕手。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序
   金刚经歌者,梁朝时傅大士之所作也。武帝初请志公讲经,志公对677曰:“678自有傅大士,善解讲之。”帝问:“此人今在何处?”志公对679曰:“见在鱼680行。”于时即诏681大士入内。帝问大士682:“欲请大士讲金刚经683,要何高座684?”大士对曰685:“不用686高座687,祗须一具拍688板。”大士得板,即唱经歌四十九颂,终而便689去。志公问武690帝曰:“识此人不691?”帝言:“不识。”志公告帝曰692:“此是弥勒693菩萨,分身下来,助帝扬694化。”武帝忽695闻,情696大697惊讶,深加珍仰,因题698此颂,于荆699州寺四层阁上,至今现700在。
   夫金刚经者,圣教玄关,深奥难测701,诸佛莫不皆由此生。虽文疏精研,浩汗难究,岂若兹702颂,显然目前。遂703使修行者,不动足而登金刚宝山;谛信者寂灭识而超于涅槃彼岸。故书其文,广博无穷,凡四十九篇,列704之于后。所谓慧日流空,照如来之净土;禅刀入手,破生死之魔705军。既而人法双祛,有无706俱遣,快哉斯义,何以707加焉!708
   有709一智者,不显姓名,资扬710五首,711以申助712也。713其层阁既被焚烧,恐文隳714堕715,聊请716人贤,于此阁见本,请垂楷定。
   若有人持诵717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718,先须至心念净口业真言,然后启请八金刚、四菩萨名号所在之处常当拥护。
   净口业真言:
   修唎修唎摩诃修唎修修唎萨婆诃。
   虚空菩萨普供养真言:
   唵(言+我)(言+我)曩三婆(口+缚)袜日啰斛。719
   云何梵: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720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十方无量佛。我今发弘愿721,持此金刚经。上报722四重恩,
   下济723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724身,同生极乐国。725
   奉请八金刚:
   第一奉请青除灾金刚第二奉请辟毒金刚
   第三奉请黄随求金刚第四奉请白净水金刚
   第五奉请赤声金刚726第六奉请定除灾金刚
   第七奉请紫贤金刚第八奉请大神金刚
   第一奉请金刚眷菩萨第二奉请金刚索菩萨
   第三奉请金刚爱菩萨第四奉请金刚语菩萨727
   72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来涅槃日,娑罗双树729间。阿难没忧海,悲恸730不能前。
   优波731初请问,经首立何言。佛教如732是著,万代古今传。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座。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733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734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弥勒颂曰:
   空生初请问,善逝应机酬735。先答云何住,次教如是修。
   胎生卵湿化,咸令悲智收。若起众生见,还同著相求。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檀736波罗蜜737布施738弥勒颂曰:
   施门通六行,六行束三檀739。资生无畏法740,声色勿741相干。
   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欲觅无生处,背境向心观。
   尸742波罗蜜743持戒弥勒颂曰:
   尸罗得清净,无量劫来因。妄想如怨贼,贪爱若参辰。
   在欲而无欲,居尘不染尘。权依744离垢地,当证法王身。
   羼745提波罗蜜746忍辱弥勒颂曰747:
   忍心如幻梦,辱境若龟毛。常能修此观,逢难转坚牢。
   无非亦无是,无下亦无高。欲748灭贪嗔贼,须行智慧刀。749
   毗离耶波罗蜜750精进弥勒颂曰:
   进修名焰地,良为慧光舒。二智751心中遣,三空境上祛。
   无明念念灭,高下执情除752。观心如不间,何啻至无余753。
   禅波罗蜜754禅定弥勒颂曰:
   禅河随浪静,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觉性,息虑灭迷情。
   遍计虚分别,由来假立名。若了依他起,无别有圆755成。
   般若波罗蜜756智惠弥勒颂曰:
   慧灯如朗日,蕴界若干城757。明来暗便谢,无暇暂时停。
   妄758心犹未灭,乃见我人形。妙智圆光照,唯得一空名。
   759三大760僧祇劫,万行具齐修。既悟无人我,长依圣道流。
   二空方渐证,三昧任遨761游。创居欢喜地,常乐遂忘忧762。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颂曰:
   若论无相施,763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
   凡夫情行劣,初且略764称扬765。欲知766檀貌状,如空遍十方。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弥勒颂曰:
   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
   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弥勒颂曰:
   因深果亦深,理密767奥难寻。当来末法世,唯虑法将沉。
   768空生情未达,闻义恐难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觉人心。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弥勒颂曰:
   信根生一念,诸佛尽能知。生因于此日,证果未来时。
   三大769经多劫,六度久安施。770熏771成无漏种772,方号不思议。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弥勒颂曰:
   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遍计虚分别,依他碍不773通。
   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欲识无生性774,心外断行踪。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弥勒颂曰:
   有因名假号,无相有775驰名。有无无别体,无有有无形。
   有无无自性,妄起有无情。有无如谷响,勿著有无声。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弥勒颂曰:
   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人法知无我,悟理讵劳筌。
   中流仍被溺,谁论在二边。776有无如取一,即被污777心田。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弥勒颂曰:
   菩提离言说,从来无得人。须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遥出六尘。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弥勒颂曰:
   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能齐证,声闻离一非。
   所知烦恼障,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得圣定无疑。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难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弥勒颂曰:
   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778终不离人天。
   持经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一切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弥勒颂曰:
   舍凡初至圣,烦恼渐轻微。断除人我执,创始至无为。
   缘尘及身见,今779者乃知非。七返780人天后,趣寂不知归。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781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弥勒颂曰:
   无生即无灭,无我复无人。永除烦恼障,长辞后有身。
   境亡心亦灭,无复起贪嗔。无悲空有智,萧782然独任真。783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弥勒颂曰:
   昔时称善慧,今日号能仁784。看缘缘是妄,识体体非真。
   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士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弥勒颂曰:
   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785
   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断常俱不786染,颖脱出嚣尘。787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弥勒颂曰:
   须弥高且大,将喻法王身。七宝齐围绕,六度次相邻。
   四色成山相,慈悲作佛因。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何,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弥勒颂曰:
   恒沙为比量,分为六种多。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
   法门游历处,供养感修罗。经中称最胜,尊高似佛陀。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弥勒颂曰:
   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788贞。
   若到波罗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觉,愚者外求声。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弥勒颂曰:
   积尘成世界,析789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
   尘因790因不实,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楼主| 发表于 2010-3-21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颂曰:
   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
   猿猴探水月,莨菪拾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弥勒颂曰:
   经中持四句,应当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唯真。
   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无实法,凭何见有人。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弥勒颂曰:
   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
   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791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弥勒颂曰:
   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792。
   经中称实相,语妙理能深。证知唯有佛,小乘讵勘任。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特,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弥勒颂曰:
   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花。
   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793相,定入法王家。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弥勒颂曰:
   如能发心者,应当了二边。涅槃无有相,菩提离所缘。
   无乘及乘者,人法两俱捐。欲达真如理,应当识本源。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弥勒颂曰:
   波罗称彼岸,于中十种名。高卑缘妄识,次第为迷情。
   焰里寻求水,空中觅响声。真如何得失,今始号圆成。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794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忽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弥勒颂曰:
   暴虐唯无道,时称歌利王。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
   频经五百代,前后极时长。承仙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弥勒颂曰:
   菩萨怀深智,何时不带悲。投身忧虎饿,割肉恐鹰饥。
   精795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师。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796、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弥勒颂曰:
   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心似幻,迷情见有余。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797。始终无变异,性相本来如。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弥勒颂曰:
   798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799
   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须依二空理,颖脱入800无余801。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弥勒颂曰:
   众生及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802,似兔803角无形。
   舍身由妄识,施命为迷情。详论福比智,不及受持经。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弥勒颂曰:
   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意,唯有济群804心。
   行悲悲广大,用智智慧深。利805他兼自利,小圣讵能806任。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807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弥勒颂曰:
   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转重复还轻。
   若了依他起,能除遍计情。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10:42 , Processed in 0.16524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