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98|回复: 19

[三皈五戒]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5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一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弟子众等,至诚顶礼法师三拜。
不为礼,请坐下。
请大家合掌跟我念——
发起无比菩提心,积累广大二资粮。
敬礼现前正等觉,一切智尊释迦佛。
为令有缘悉趣入,解脱之门无误说。
开遮持犯清凉戒,大悲恩德难思议。
诸位法师慈悲!各位居士菩萨吉祥!非常欢喜,从今天开始,我们大家有缘共聚一堂来学习《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华严上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希望能够以我所知的佛法大海中的一滴,来供养诸位善知识。
首先就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为了帮助一切的如母有情,能够得到人天的安乐,和究竟解脱的安乐,所以我们来学习《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为什么要受戒
这部经很浅,是讲小乘的别解脱戒,并且是讲居士的五戒,但是很重要,是我们修行解脱的基础。正如我们开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候,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才不会发生交通事故,警察也不会找我们的麻烦。同样的呢,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必须遵守一定的生活规则,才能平安,健康,幸福地度过一生。那这个生活的规则,就是五戒。
事实上五戒里面的前四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个四条称为性戒。如果犯了是性罪,那么意思也就是说,无论你是不是信佛,无论你是不是受了五戒,违犯了的话,都是罪业。所以说前面的四条,是为了保持社会安定的根本的道德准则。
并且一切宗教呢,他们的行为规范,都与这个四条相通,在基督教里面,有摩西十诫,最基本的四诫,也是这个四条;在伊斯兰教里面,《古兰经》上对于生活规则的规定,也与这个四条相通。
在中国来说,我们儒家的思想,所说的五常,也与五戒相通。后汉时期,有一位牟子,他就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三教一致。他作了一篇《理惑论》,上面就说,五戒与五常的精神,完全一致,不杀生就是仁,不偷盗就是义,不邪淫就是礼,不妄语就是信,不饮酒就是智,所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也都在其中。
那么我们就可见五戒,它不单单是佛教之中,诸戒之母,也是其他各大宗教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所以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的道德准绳。
所以事实上我们非常有必要能够了解五戒。有一些居士,他已经学佛很多年了,但是不敢受戒。什么原因呢?第一个是认为说,好像受了戒了,就没有自由了,受到约束了。其实是不是说真的受戒,就会增加我们的束缚呢?其实不是。应该说我们能够真正地持好五戒,我们才能够得到更广大的自由。
我们冷静想一想,凡属是那些触犯刑律,或者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他们的罪,归根结蒂都是犯了五戒。比方说伤害其他人、杀人、毁容,这些都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勒索、偷税漏税,这些应该都是犯了偷盗戒;乃至于嫖娼、重婚、包二奶,那些都是犯了邪淫戒;诽谤、作伪证、或者背信弃义,这些都是犯了妄语戒;吸毒、饮酒,应该这些都是犯了饮酒戒。
所以说因为犯了五戒,犯了极重的五戒,就失去自由。所以我们也就可以明白,真正能够了知五戒的内涵,并且守持好清净的五戒,才有真正的自由。所以说戒律呢,五戒应该来说,它的真义就是自由。我们因为受持好戒法,所以我们现世,就能够欢喜自在,就能够更健康、更快乐地生活;并且我们的家庭,就更和睦;当来我们也因为持好五戒,所以能够超出轮回。
还有一种因素,有些人是学佛不敢受戒,他就有一个误解,认为说,我受了戒了,万一犯戒的话呢,那要堕地狱,所以很害怕,就不敢受戒。其实呢……
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尼里面神通第一的,叫做莲花色比丘尼,她证得果位以后呢,就劝导很多的女众,要出家,修行,要受戒。然后那些人就跟她说,我们不敢受戒,为什么呢?因为受了戒以后,犯戒的话呢,要堕落。
然后莲花色比丘尼,就给他们开示说:宁愿受戒,因为宿世的业力犯了戒,然后再去忏悔,这个就要好过因为怕犯戒而不受戒。为什么?因为我们受戒以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所以罪业会减轻,还有将来得度的机会。如果不受戒的人,他犯了戒不知道忏悔,罪业会越来越重,所以会沉沦到三恶道中间去。所以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也不要不受戒。并且来说的话,我们如果能够受戒的话,那个解脱的种子,就种下来了。
还有一重原因是,有一些人说,那这样子的话,我也尽量做到五戒的要求,但是我不受戒。这个跟好好地受持五戒,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是我们不肯受戒,但是会按照五戒的要求去做,比方说,不杀生,那如果你没有受戒,你也做到不杀生的话,那只有在逢缘对境那个时候,你才有功德。你家里的人买一条活鱼回来,然后你说,我虽然没有受戒,但是我不杀生,这样子的话呢,你在遇到这个环境你才有功德。但是呢,我们如果受了五戒的话,得到了无作戒体,而这个无作戒体,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所以我们受了五戒以后,不管有没有遇到那个环境,只要不犯的话,我们的功德都在日日增上,日日增长,所以这个一定要发心受持戒法。
并且五戒是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戒法的根本,受持五戒能够破贪嗔痴烦恼。我们持不杀生戒,就是破嗔恚的烦恼;持不偷盗、不邪淫戒,是破贪欲的烦恼;持不妄语戒,是破愚痴的烦恼;持好不饮酒戒,是能够消除放逸。所以受持五戒呀,是近报人天,远证佛果。
不饮酒戒,是属于遮戒。因为饮酒这种行为本身呢,并不一定是罪恶,也不违反国法,但是如果饮酒失去理智呢,它就会成为一个作恶的助缘。失去理智,后果非常可怕。佛法是智慧的教导,所以我们要保持理智,就要受持这个不饮酒戒。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上说,“犹如万物依大地,一切功德依于戒。”我们只有非常扎实地打好戒律的基础,佛法的深广功德,才能生起来。
如来说法,戒律分为小乘、大乘的显宗和大乘的密宗的戒法。小乘的戒法,是别解脱戒,称为外别解脱戒,针对众生的身口的行为和语言,来对治。内大乘菩萨戒呢,是针对于意业,起心动念,来对治,所以称为内大乘菩萨戒。大乘的密宗,金刚乘三昧耶戒,是直接依法界本性起修,所以是密金刚乘三昧耶戒。小乘戒,是侧重于对治贪烦恼;大乘显宗菩萨戒,是侧重于对治嗔恚的烦恼;大乘密宗的三昧耶戒,是侧重于对治愚痴的烦恼,直接依法界本性而起修,所以他守持的戒律更微细。
那么这一切的戒法的根本、基础,都应该是我们如法地受持好五戒。我们先要做一个好人,然后要做一个修行人,然后要做一个明白人。我们首先能够成为世间的善男子、善女人,要成为好人的话呢,我们应该要持好五戒。持好五戒是我们能够生活得更快乐的基础,也是我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基础。
不要轻视五戒,如果你能够不杀生,你能够不邪淫、不饮酒,那你身体更健康。那么你希望家庭和睦呢,也需要大家都守持好五戒。乃至于我们,希望世界和平,都需要持好五戒,为什么?你看,我们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犯了什么?犯了教他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几千万人流离失所,几百万人丧失生命(根据官方统计,约为5500万人丧生,改否?),都是因为没有持好这个不杀生戒。
受持好五戒,是我们做一个好人的基本的准则。更进一步,我们要做一个修行人,我们要希望,能够超出生死轮回,那我们也需要戒法。戒法是三乘佛法的基础,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上说,“无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岂可能。是故无存贪有心,护持净戒佛子行。”
并且来说,在现在这个末法时期,众生的欲望很重,外界的六尘诱惑,也更厉害,所以大家能够持戒的这个干扰,就非常多。所以佛在经典上说:末法时期如果能够受持清净戒律,乃至于一日一夜,这个功德都胜过于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供养如来。《无量寿经》上面也说,我们在娑婆世界,这个五浊恶世中间,一日一夜修行的功德,都胜过在极乐世界百年修持的功德。所以可见,我们在现在这个时期,更加要非常清净地持好戒法。
经题
我们先看那个经题,《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佛说】“佛”解说了很多次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始觉、本觉、究竟觉。自觉是觉知自心本不生灭;觉他,是觉一切法无不是如;觉满,是自觉觉他,功圆果满,福慧两足尊。
为什么在经首要标明“佛说”呢?因为表示尊重戒法。并且经是通于五种人说,律唯有佛说、佛制。第二,经是随时随地皆可说,天上人间,乃至于他方国土,都随时可以说经。律是一定要在比丘僧团之中,才来讲。包括我们这个《五戒相经》,佛陀也没有直接跟净饭王去讲解五戒戒相,而是等到净饭王走了以后,才为比丘说,让这些优婆塞,在家的信众,辗转从比丘来学习。所以可见标出“佛说”两个字,很重要。
【优婆塞】译为近事男,或者清信士,在家亲近奉事三宝的男居士。
【五戒相经】“戒相”,在《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上面说到戒法、戒体、戒相、戒行。
戒法,就是佛陀制戒,但述功能,好像药方一样。
戒体,唯论业性。我们受戒,一定要能够得戒体。我们如果是受出家的具足戒,是在三番羯磨的时候,我们依法观修,就纳受戒法于心,就可以得到无作戒体。但是这个五戒呢?它是在我们受三皈依的时候,能够得戒体。所以我们在寺院里,求法师授五戒的时候,自己要能够保持观修,保持观想。否则的话,难以得戒体。并且我们是受五戒的时候,正在念三皈依的时候,念三遍三皈依的时候,这个时候得戒体。
所以第一个,一定要保持观修。再一个的话,三皈依一定念三遍。念第一遍三皈依的时候,我们就观想,我们纳受戒法于心的这个功德,发心受戒的功德,感得十方国土这个功德云,就升腾上来;念第二遍三皈依的时候,十方国土所升腾过来的功德云,就全部聚集在受戒的行人,求受五戒的居士,那个头顶的上空;念第三遍三皈依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着我们头顶的,好像华盖一样的功德云,就会进入到行者,进入到求戒者的身体里面来,好像一个漏斗一样,上面大,下面小,然后把所有的功德云,通通就聚集到他的身体里面来,充满了全身,然后再由这个身体再弥满法界,弥满到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我们发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那我们这个戒体呢,也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这个时候,就称为得到戒体了,以后就可以具有任运止恶,任运修善的功能。
后明戒行,略示摄修,但是无论你戒法、戒体、戒行,都需要了解戒相,若非辨相,则法、体、行三,一无所晓。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了解戒相呢,那么对于戒法、戒体、戒行三者都难以通达。所以说:“法无别法,即相是法;体无别体,总相为体;行无别行,履相成行。是故学者,于此一门,深须研考。”那我们对于戒相,要能够通达,要能够了解。对于戒的开、遮、持、犯,都要清晰。我们了解了戒法以后,要成就戒体才有作用。否则的话,戒是戒,你是你,正如我们得到药方以后,要照方抓药,然后把药喝下去,才能治好病一样。我们要超出轮回,我们也一定要能够得到戒体。这是“五戒相”。
【经】就是贯摄常法。
翻译和解释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摩译】这是译者。
“宋”是指南北朝时候,这个刘宋。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宋朝,一个是南北朝时候的宋齐梁陈,这个宋齐梁陈的宋,是刘裕所开创的,称为刘宋。一个是赵宋,赵匡胤所开创的北宋和南宋。这里面的是指刘宋。
“天竺”,这位翻译的求那跋摩法师,是北印度罽宾国人,也就是克什米尔这个地方的人。他20岁的时候出家受具足戒,精通经律论三藏,所以称为天竺三藏。30岁的时候,罽宾国的国王死了,然后没有后人,大众就推举求那跋摩法师,希望请求他还俗,来做国王。然后法师就推辞不脱,所以他就走了,跑到那个阇婆国,就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那边去弘扬佛法。
求那跋摩的意思,就是功德灯。他在刘宋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424年),航海到达广州。在广州有住一个时期,并且有在石壁上,画一些阿罗汉像等等,然后晚上都会放光明。在元嘉八年,到达建康城,宋文帝非常尊重他,就请他住在祇洹寺里面,然后请他翻译经典。他翻译的经典,有《菩萨善戒经》,有《四分比丘尼羯磨法》和《沙弥威仪》,以及《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五戒相经》最著名的解释,就是明朝末年蕅益智旭法师,为这部经著了一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说得很圆满。智旭法师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现在他的全身舍利,都仍然还供奉,还供奉在这里面——杭州附近有一个安吉县,那里面有一个灵峰寺,灵峰寺的大殿旁边,就有蕅益大师的全身塔。
他当时临入涅槃,就跟弟子们说:“三年以后,你们再打开我坐的这个缸,然后把他火化掉”。三年以后,弟子们一打开,一点都没有腐坏,并且这个身体的肌肉还有弹性,面貌如生,头发还在生长。所以弟子们就没有火化,就在大殿旁边建了一个灵峰全身舍利塔,整个身体,我们现在去朝拜都可以拜得到。
近代的弘一律师,也作过一个补充,补释。台湾的广化律师,有一个《笺要集注》。这个是关于翻译和解释。
叙分
我们看第一条,杀戒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
这个是叙启分,叙分。前面的是六种成就。“闻如是”,就是如是我闻,信成就、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说法主成就,“在迦维罗卫国”这个是处所成就。“迦维罗卫”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迦毗罗卫,译为中文就是妙德城,在现在尼泊尔的塔拉伊,是佛陀的祖国。“佛生迦毗罗,成道摩竭陀,说法波罗奈,入灭拘絺那。”这个是佛陀的祖国,那也表示什么?也表示五戒的戒法,是一切诸佛的出生地,是一切戒法之母。
【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这个时候,佛陀的父王净饭王来礼佛,求法。
这个《五戒相经》的请法缘起,是净饭王,是佛陀的父亲。那也就表示,五戒是三世诸佛之父,能够出生诸佛。
【“欲所请求,以自济度,唯愿世尊,哀酬我志。”】
我向佛求法,希望能够济度自他超出轮回,请求世尊哀悯我,满我所愿。
【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
佛陀制戒呢,小乘的别解脱戒,是渐制的,需要待缘起。虽然已经为出家众制了戒法,但是居士五戒呢?因为无人请法,所以佛陀未制。现在父王(净饭王),来求佛开示五戒。
【佛言:“善哉善哉,憍昙!】
因为净饭王这个请法,是上契佛意,下契群机。上契佛陀的本怀,下契众生得度的根机,所以双赞善哉。“憍昙”就是瞿昙,是释迦族的姓,在印度,以称姓表示尊敬。
【我本心念,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
佛陀说,我本来很早就想给男居士来解说五戒了,告诉他们这些开遮持犯。
【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涂故。”】
如果能够不犯,可以“当成佛道”,我们说如法地受持五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并且来说的话,能够断贪嗔痴,乃至于能够让我们成佛道。如果是犯戒而不忏悔,就常在三恶道之中。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第一个是“受持不犯”,就可以“当成佛道”。如果受持了而犯的话,当成佛否?是不是也能成佛呢?第二个问题是“犯而不悔,常在三涂”,犯而悔者亦堕三涂否?智旭法师就开示说,“受而犯者,亦当成佛。惟不受戒,则永无成佛因缘。”受戒,但是后面因为业重,犯了戒,也能成佛,也能成就。
好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个莲花色比丘尼,就是如此。她就是说,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为什么能够随佛出家呢?能够证阿罗汉道呢?她说,我宿世无量生中,也曾经是个女身,并且很低贱。这个莲花色比丘尼,宿世无量生中,她曾经是做那个娼妓,习气很重。但是因为有一次要演戏,偶然地把出家人的这个袈裟在身上披了一下。那么以此因缘呢,她现在能够见佛闻法。她因为宿世的习气的缘故,受了戒又犯戒,然后堕落。堕落以后,再出来的时候,苦报受尽以后再出来的时候,受戒的那个善根种子成熟,能够见佛,能够成阿罗汉,证阿罗汉道。所以受戒,后面又犯了戒的人,仍然还有机会成佛道。他的苦报受尽了,因缘成熟呢,就能够成就。
但是如果不受戒的话,“永无成佛因缘”。并且我们对于五戒的要求,都去做到,但是不受戒法的话,只有在逢缘对境的时候,才有功德。如果受戒又严持净戒,那么因为戒体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原故,所以功德日日增长。“犯而不悔,常在三涂”。因为常与贪、嗔、痴、放逸相应,所以贪、嗔、痴是因,地狱、饿鬼、畜生就是果。所以要能够犯了马上就忏悔,忏悔清净。
忏悔法有理忏和事忏,事忏是助行,理忏是正行。事忏又可以分为作法忏和取相忏。比方说我们身礼佛、口赞佛、意思惟,依法地来披陈罪过,这样子是作法忏。乃至于在僧团羯磨的时候,在大众之中发露,这个也是作法忏。取相忏,是对一些比较重的犯戒,我们要,求见瑞相,见好相。我们至诚恳切地忏悔,能够见佛来摩顶;或者见到光明显现。随获一种,罪即消灭,这个是取相忏。
还有理忏。理忏,就是能够体悟诸法实相,了心性本空,罪福无相,一切法悉皆空寂,所以罪亦消灭。“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灭心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个是从实相上来忏悔,这个是究竟的忏悔。
经上面有说到一位勇施比丘,他就是用这个理忏的方法得成就。佛陀在经典上面说,以前有一位法师,叫做勇施比丘。他很年轻,然后也很精进修行,学问也很好,也相好庄严,所以大众都很赞叹他。但是有一位居士的这个女儿,也是因为宿世的业力原故,他见了这个法师以后,她这个心,就生起染污心来。这个居士前面一直不知道,后面居士的丈夫也过世了,然后另外有一个男子,来向她的女儿求婚。她这个女儿,因为是比较欣慕勇施比丘的原故,她就拒绝了那门亲事。然后自己也不吃不喝,然后就病得很厉害。她母亲就很着急,然后就一再地问她怎么回事呢,她就把她的这个心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人会死掉。”是什么呢?其实他是一种邪法。他儿子已经死了,把那个人的神识迁到他儿子这个躯壳里面去。
这个富翁他也同意了。然后他就张榜,愿意出很多钱,也没有讲清楚怎么回事,只是说他儿子已经死了,希望找一个人来给他儿子守尸,要守三天三夜,然后就许以重金。有一个很穷的一个书生,他就看了有那么多钱,那么多奖赏,他就心动了,就把这个榜揭下来。然后这个富翁用很好的饮食招待他,然后就把他送到他儿子那个停尸房去了,然后就从外面把门关起来。
那个书生,不过他还有一个心眼。他就怎么样呢?他揭这个榜以后,心里面还是忐忑不安,就跑去寺院,找法师求了一个《大悲咒》的咒轮,随身戴着。戴着以后的话,这个富翁把他关在里面,只是每一天就开一个小洞,小窗子,把饭菜送进去给他,饭菜还是很丰富。
然后他白天没事,到晚上睡到半夜的时候,第一天晚上睡到半夜,前面那个停尸的木板,好像在动,吓得他赶快就起来了。发现这个尸体慢慢地抬,这个头也抬起来,手也在动。很怪,他就很怕。很怕的话,他怎么办呢?想起来有个《大悲咒》轮,拿那个《大悲咒》轮,就压在那个尸体胸口。这个尸体就倒下去了,就不动了。他就好玩,把这个咒轮又拿起来,一拿起来,那个尸体慢慢开始抬起来了。他就整个晚上,都在玩这个事了。故意把这个拿起来,看这个尸体高起来以后,他控制不住了,他就压下去,那个尸体就倒下去了。这样子玩了半个晚上。白天又没事了,他又照样地照吃照喝。
第二天晚上,又是这样子。但是他发现,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呢?他发现自己精神越来越差了,也发现那个尸体的力气好像越来越大了,动作越来越快了。然后的话,他也没办法,还是拿那个《大悲咒》的咒轮,还是压住他。但是他就很恐惧了。
第三天的时候呢,那个白天的时候,那个富翁就派人又送饭菜过来。然后这个书生就想着,哎呀!我今天晚上恐怕没命了。我精神一时不如一时,干脆那个钱我不要了,我出去算了。那个富翁就说:“不行,那开玩笑,我钱已经给你了,你也拿回去了。你现在要反悔,那怎么可能!并且只有一个晚上了,你还是要坚持一下嘛”。
然后他没办法了,也是到晚上,这个第三天晚上。他就通宵都不敢睡觉,就看着那个尸体。那个尸体看着动起来,动起来,他马上把那个《大悲咒》咒轮,压在那个上面。压在那个上面的话呢,哪里知道到半夜以后,好像压不住一样的啦,还是跑起来。他就拼命地叫观世音菩萨,然后那个尸体力气很大,越来越大了,抓在这个门框上,这个门框的木头给他抓掉一块。所以他就很害怕,好在那个房子比较大,一直绕着,拼命跑,拼命地念观音菩萨,然后一直就逃跑,一直在跑,然后一直就坚持,坚持到第二天的早上凌晨的时候,他就拼命地拿那个《大悲咒》的咒轮,往那个尸体的头上,拼命地一砸,然后大声地念观世音菩萨,那个尸体就倒下去了。
倒下去以后,隔壁有一间房子,那个术士他就正在仗剑施法。那个尸体倒下去的时候,施法的术士,也就倒在地上,七窍流血就死掉了。然后这个书生就得到一条命。他这个是那个毗陀罗咒,这个邪法,伤人的这个方法。
咒术断命
【断命者,二十九日牛屎涂地,以酒食著中,然火已,寻便著水中,若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火,水中灭,若火灭时,彼命随灭。”又复二十九日牛屎涂地,酒食著中,画作所欲杀人像,作像已,寻还拨灭,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此像灭,彼命亦灭,若像灭时,彼命随灭。”又复二十九日牛屎涂地,酒食著中,以针剌衣角头,寻还拔出,心念口说,读咒术言:“如此针出,彼命随出。”是名断命。若用种种咒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这个都是讲三种咒术断命。这个都是我们《药师经》上讲的什么?“魇祷、咒诅”啊。魇祷、咒诅就是这些邪法了。这个都是一些邪法,如果是用这些邪法来杀人的话,对方死了,这是犯不可悔罪。不死就是中罪可悔。这个都是讲兴杀的方便。
这个不杀生戒是最基本的,因为生命对每个众生都是宝贵的,最宝贵的。一切众生都有强烈的求生的愿望,都非常爱惜自己的生命。并且来说,对于我们人世间来说,需要我们人类的,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我们才能够安心工作,才能够生活幸福。这样子的话,整个社会才能够向前发展,才能够繁荣富强。
所以说我们要祈祷世界和平,也就是说,事实上我们祈祷世界和平是说什么?是说全世界的人,都不要犯杀生戒。如果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话,我们就会整天都觉得提心吊胆,觉得朝不保夕,那就不能够安心工作。
我们今天上午讲到这里。

第二讲
请大家合掌跟我念——
一切恶莫做,一切善应修。
遍调于自心,是则诸佛教。
若离于杀生,一切皆爱敬。
恒无病长寿,常乐不害法。
一切所生处,恒乐佛所行。
常遇佛法僧,速成无上觉。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发菩提心,为自他超出轮回,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所以我们来学习《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请大家翻到经本的第七页,倒数第三行。
上午我们略讲了五戒的殊胜的功德利益,并且讲了这是我们得到现世的幸福和人天福报的基础,也是我们将来得解脱的基础。
制戒因缘
那么,释迦如来最初制定不杀生戒的制戒因缘,是因为佛陀有一次在广严城胜慧河边的时候,他为诸比丘说不净观,教比丘众修习不净观(这个是根据《四分律》第二卷的记载)。然后佛陀两个月时间去专门坐禅,除了半个月布萨的时候参加以外,其他时间,弟子们不能见到佛陀。
然后其他弟子在修习不净观的时候,确实很厌恶自己这个身体,对自己这个身体过去造了无量的恶业,感到很羞惭。那么,因为极度的厌恶身体的心,有一些比丘就自己拿起刀来自杀;有一些就服毒。也因为那些天魔外道干扰的缘故,很多比丘没有成就,就命尽了。
另外有一位比丘,他就跑去找一个鹿林梵志,找一个外道。跟他说,“我修习不净观,所以我觉得这个身体很秽恶。那么如果你把我杀掉,我这些衣钵就给你了。”这个鹿林梵志就受了这个魔的蛊惑,所以就真的拿刀杀掉这个比丘,乃至于总共杀掉有60位比丘。
那佛陀在后来布萨的时候,就发现比丘明显地少了。就问阿难陀怎么回事,然后才知道,是很多的比丘弟子,修习不净观,已经自杀,或者教他杀。这样子呢,佛陀因此缘而制定不杀生戒。
五缘成犯
不杀生戒,这个杀生有一个说法,是五缘成犯。有一些是说五缘成犯:第一缘是人、第二是人想、第三是起杀心、第四是有方便、第五就是前人命断。
第一个是犯这个不杀生戒。大家要知道,要犯这个不杀生戒,我们一般来说是不会犯根本戒。也就是说,要真正地完全破掉这条不杀生戒,一般是不会的。他所指的第一个对境,那么就是说是人。
然后人想,也就是说呢,自己心里面也知道,也认定对方是人。
第三是杀心,他有一个想伤害对方的一个预谋的一个动机。
第四是兴方便。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或者是内色,或者用手、用脚、用其他的肢节去伤害对方;或者用非内色,用石头、或者用其他的一些器械来伤害。还有一种是内非内色,比方说他手拿一个木棒子去伤害对方,那么手是内色,木棒子是非内色。还有一些是咒杀,还有一些是毒药。有些地方,他们会捉那个蜈蚣,让那个蜈蚣互相吞食,最后剩下的一只蜈蚣,就是最毒的了。然后把它弄死掉,磨成粉。然后就念一些咒语,放在人的饮食里面,或者其他里面,就是所谓的蛊毒,这样子地去伤害人。
第五个是前人命断。
这样子的五缘,那就是成不可悔,不可以通过作法忏清净,所以称为犯根本,犯根本罪。
还有一些说法,是说三个,也就是三个条件:知道对方是人;然后预谋,而有杀念;第三个,杀死。这样子的话,是犯波罗夷罪,犯极重罪。事实上只是开合不同。知是人,这里面有人、人想,两方面了;然后杀死对方,第三个条件,它就包括了兴方便和前人命断,所以也是五条。
金刚乘里面他们有一个说法,是四个,四个条件也是说是犯根本,犯根本戒,犯根本罪。基、发心、加行和究竟。基也就是对境;然后是有恶心;然后有加行和究竟。如果是有这些因素,有这一些,具备了这一些条件,那就是犯波罗夷罪。否则的话是伤害,或者过失,没有构成完全破掉杀生罪。
自杀之罪
另一个方面,自杀在法律上面虽然不加以定罪,但是在佛法中间认为,自杀是非常愚蠢、愚痴的行为,并且是罪恶的行径。因为个体的生命,不仅仅是属于自己所有,我们的生命是众缘和合的,属于父母亲,属于民族,属于国家,属于社会,所以要能够回馈、回报、造福社会。
并且来说,自杀以后也无法解决原来的问题,还犯了一个杀业,所以后世容易堕恶道之中。所以说为佛弟子,是遇到任何情况都是不可以自杀,遇到任何痛苦,都应该努力地积福忏罪,不可以作贱自己宝贵的生命。
但是对于那些犯自杀的人,已经受了五戒,然后他又因为极大的困苦的原故,他也没有真正透彻明白佛法,他自杀的话,是犯支分罪,没有犯根本罪。为什么呢?因为要等到他自己命尽的时候,这个自杀才能完成。那么他自己自杀命尽以后,马上他就转入到中阴身阶段了。所以他生前所受的五戒,这个戒体已经失去了,已经失去了的话,那就无法结成根本罪了,只是因为他前面的发心和加行就构成支分罪。
杀人最重
不杀生戒,最重的就是杀人;其次是杀非人,伤害非人,伤害天龙鬼神。比方说他们有一些咒,学咒的人他会咒龙,用咒来控制这个龙。伤害这些天龙鬼神是属于杀非人,这个罪又次一些。
再次一等,是杀畜生道的众生,这个杀生的罪又次一些。杀畜生道的众生,知道那形体大、寿命长的众生,这个罪业比那个形体小、寿命短的众生,这个罪又要重一些。那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有这些轻重的不同呢?在戒律论《日光疏》里面有一个解说,为什么杀人的这个杀生罪是犯得最重?因为人身非常珍贵,依靠人身可以产生三宝。
根基具足啊,如释迦佛一样呢,可以在人间,以人身示现八相成道。有一些传承说十二相成道,这样子成就佛宝,这是依人身而成就。
然后依人身,六根具足,可以出家修行,为僧宝。然后佛宝与僧宝,这个心相续之中所产生的法宝,所以三宝都是依人生而产生、而立。
所以如果伤害人的话,犯这个杀生罪是最重。并且来说,依人身可以获得别解脱戒、无漏戒和禅定戒,所以杀人的业是最重的。
非人次之
其次杀非人的罪业,为什么次之呢?因为依非人的身体,无法示现成佛,佛都是在人间示现成佛,人间示现八相成道。但是依非人的身体,可以产生法宝和僧宝。依非人的身体,不可以受别解脱戒,但是可以受无漏戒和禅定戒,所以说杀非人,犯杀生罪又次之。
旁生更次
更次之是旁生。旁生道,畜生呢,它们依它们这个身无法产生三宝,也无法受持三戒,别解脱戒、无漏戒、禅定戒,都无法受持,所以它们的那个犯佛制罪又次之。所以如果是伤害它们的话呢,这个罪就比较轻。
但是无论你杀人、杀非人、杀旁生,都是一样的犯自性罪。那么这个不杀生戒的这个内容,它就包括了不杀人、不杀非人、不杀动物。
不损植物
然后,第四个方面是不得损害植物。那个五分戒本上面呢,就说,“若比丘杀众草木,波逸提。”也就是说,比丘,他不可以去伤害这些草木。佛经上面有说到一条龙,头上面长了一棵树,也是因为他做比丘的时候,曾经伤害过草木。
并且现在的南传佛教,小乘佛教的国家,好像斯里兰卡、缅甸,他们那些比丘,早上就只能够到地上去捡那个掉下来的鲜花,去佛殿供佛。沙弥就可以把那个花摘下来,折断下来,去佛殿供佛。为什么?因为比丘,他的戒律上面就规定,不可以损害植物。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依草附木,草木上有一些鬼神,所以是为了不让这些鬼神生嗔恨心,不坏鬼神村。所以佛陀才制定不杀生戒的,这个微细来说呢,是不要损害植物。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守持不杀生戒的话,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可以得到保护。那么所以说,杀生戒,也称为慈悲戒。这个是不杀生戒的定义,五缘成犯,和被杀的对境,是人、非人、动物,乃至于不得损害植物。
三不杀
还有就是三种杀生,三种杀生不可以造。
第一个是不可以自己动手去杀生。如果从严格地来说呢,如果是浪费时间,如果是暴殄天物,都可以说是犯杀生戒。比方说闲得无聊了,叫几个人来打麻将,这样子的话,如果你是已经受五戒的话,应该来说,是有犯不杀生戒。虽然没有犯根本,但是还是有恶作,为什么?因为你浪费自己的时间,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浪费自己的时间,这个是犯杀生。浪费他人的时间,也等于是谋财害命。如果暴殄天物,食品、用品,不知道珍惜,很浪费的话呢,这一些都是依靠人的精力才做成的,所以浪费的话,一方面是消耗自己的福报;另一方面的话呢,也是犯不杀生戒。
第二是教他杀。教他杀这个罪业呢,人类犯的是非常重。我们看第一次世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几千万人无家可归,无(?)百万人都丧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非常大的教他杀。所以如果我们都能够守持不杀生戒的话,对于世界和平,有极大的利益。还有呢,教他杀是,比方说,现在的一些邪教,日本的那个奥姆真理教,中国的*轮功,这些邪教呢,都有犯教他杀这个罪业。
第三是见杀随喜。这些是犯杀业。
轻重较量
那么杀生的罪业,它的轻与重呢,有几个方面的分别——
第一个是与用意有关。第一个是明确地知道,对方是有情人或者动物,那么其中以伤害人,这个罪业最重,由于三毒烦恼的缘故呢,去起杀的恶念,这个是最重的。因为人呢,他是万物之灵,他有自我防卫的能力,那么要伤害他的话,这个用的精力、精神很多,然后造的恶业很重。
无意中间杀害牛羊、蚂蚁、小虫子,虽然有罪呢,但是比较轻,是属于恶作。
第三是虽然伤害有情,但是杀伤他们的时候呢,不单单是没有伤害他们的心,也不知道是有情的众生。比方说经典上面有一个记载,有一位阿罗汉,他已经完全的双目失明了,他不小心,就走到一个蚂蚁窝里面,就踩死很多蚂蚁,那么很多比丘呢,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犯了这个不杀生戒,就问佛陀,佛陀说:“无罪”。那就是说,罪呢非常轻微。
第二与动机有关。看你的动机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如果动机是保护众生,那么在大乘菩萨戒来说,这种帮助众生的这种动机,是可以成为菩提道的资粮。比方说,释迦牟尼佛因地,为了救五百商主呢,并且令那个强盗不造杀五百人的恶业,所以释迦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然后杀掉那个强盗。这样子呢,虽然说外相上面有伤害众生,但是呢,动机是非常贤善的。
还有明朝末年,有一位跟李自成同时起义的张献忠,他就带领军队打到四川的成都。打了很久呢,这个城池攻不下来,所以他很嗔恨,很愤怒,所以成都这个城破以后呢,张献忠攻进去以后,就下令屠城,要把整个全城的老百姓都杀掉。
那么当时有一位大德,他就挺身而出,就劝张献忠,不要屠城。
张献忠就想着,你要劝我不屠城呢,这个就是强人所难。所以他就出一个点子说,“法师,我现在准备很多酒肉,你是出家人,如果你能够当着我的面,当着我们大家的面呢,喝酒吃肉的话,我就可以答应你不屠城。”那么意思也就是说,你那个是强人所难,所以我也强你所难,这样子。
那么这位大德,他就毫不犹豫,马上就当着张献忠的面,就饮酒吃肉。那么张献忠,肯定不能食言了,所以也就禁止屠城。那么也就是说,大乘的菩萨,他能够非常圆融,能够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发心,意乐,就是非常好,宁愿自己因为有违反一些戒律,受一点痛苦,但是愿意救度一切的众生。以这样子贤善的动机来的话,也就非常好了。
还有就是比方说,抗日战争时候,我们佛弟子也是要能够止暴安良,要能够维护国家,这样子的话,不是以嗔恨心去伤害对方,而是以一种菩萨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所以也是非常好。
还有一种是没有伤害众生的心,但是无意中间会伤害到。比方说,佛陀住世的时候,那个浴室里面,因为很多天没有用,天气很热,生了很多小虫子。那比丘去搞卫生就不敢搞了,就回来请问佛陀,佛陀说,“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所以比丘就很放心去做。
第三与投入的杀生的精力有关。杀人比杀动物的这个罪业要大,因为人他有防卫的能力,有智慧,要花很多的精力去谋划,所以这个恶业极重。并且来说,人他能够产生三宝,能够受持别解脱戒、无漏戒和禅定戒,所以伤害的话呢,业很重。
第四是与所杀的对象有关。最重的,人中最重的,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个称之为五逆罪。因为恩德极大极大,所以罪不可忏,除非有一些特殊的方便,否则的话,是堕无间地狱。这是最重的,其次是杀人,再次是杀非人,再次是伤害动物。
堕胎杀
我们看那个经文。
【又复堕胎者,与有胎女人吐下药,及灌一切处药,若针血脉,乃至出眼泪药,作是念:“以是因缘,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
亦犯不可悔罪,那么这个就是讲那个堕胎。
【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若为杀母故,堕胎,若母死者,犯不可悔罪;若胎死者,是罪可悔;】
为什么这个胎儿死了,是罪可悔呢?因为他那个动机,是伤害这个怀孕的母亲,所以是在母亲这边得方便罪,不于胎儿这边得罪。因为他没有杀胎的心,所以胎儿死了呢,是罪可悔。
【若俱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俱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为杀胎故,作堕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胎儿就是说,他已经有了命根、身根、意根,但是眼、耳、鼻、舌这个四根,还没有形成。这样子的话,如果是伤害作堕胎的话,这个胎儿死了,就犯不可悔。一般来说,七天呐,在胎中七天以后,就会形成好像一个,凝固的那个酥油一样,凝酥,这样子呢,他有一个名字叫做歌罗仙,或者迦罗仙。如果以杀心,兴方便呢,去让他,让这个胎儿死亡的话,也是犯不可悔。所以如果犯这个堕胎的话,这个业是很重。《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上面说,这个胎儿因为没有生出来,所以他很清净,好像阿罗汉一样,所以如果堕胎的话,这个业是非常重。
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若母死者,是中罪可悔;】
为什么母死是中罪可悔呢?因为是在胎儿边得方便罪。
【俱死者,是犯不可悔。是名堕胎杀法。】
事实上呢,如果这个母亲,伤害这个胎儿的话,这个母亲死掉了,那么这个胎儿呢,肯定会死掉。所以这样子的话,是犯不可悔。但是有一些特殊情况,是这个母亲宿世有这个业,这个胎儿没有这个业的话,母亲死掉了,胎儿不会死。比方说,我们讲到的火生长者,他母亲已经死了,拿火来烧的时候,这个肚皮就会裂开,这个小孩子就会跳出来,还没有死掉。
按腹杀
【按腹者,使怀妊女人重作,或担重物,教使车前走,若令上峻岸,作是念:“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因是死,是罪不可悔;】
这里面其实有微细的分别,如果当时没有死,以后死了。那么呢,这个中间一直有一个相续不断的杀心,那么是犯根本。但是他当时伤害这个动机是要杀死她,然后这个人没有马上死亡,然后在这个人没有死亡之前,前面的作伤害的那个人呢,他起后悔心,那么是犯支分。
【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为胎者,如上说。是名按腹杀也。】
那么也就是说,让这个怀孕的女子去劳作,或者兴一些其他方便去伤害。
恶道中杀
【遣令道中死者,知是道中有恶兽饥饿,遣令往至恶道中,作如是念:“令彼恶道中死。”死者,犯不可悔;余者亦犯,同如上说。是名恶道中杀。】
【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歌罗仙(歌罗逻?迦罗逻?)时,以杀心起方便,欲令死。死者,犯不可悔罪;余犯,同如上说。】
歌罗仙(歌罗逻?迦罗逻?)就是翻译为凝滑,凝固的凝,润滑的滑,凝滑。状如凝酥,好像凝结的那个酥油一样。
就是胎儿入胎以后,七天,称为歌罗仙时。在这个时候呢,“以杀心起方便欲令死,死者犯不可悔罪。”
赞叹杀
【赞叹杀,有三种:一者,恶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
【恶戒人者,杀牛羊、养鸡猪、放鹰、捕鱼、猎师、】
猎师那个师,其实就是狮子的狮了,通假字。
【围兔、射獐鹿等,偷、贼、魁脍、咒龙、守狱,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恶戒人,何以久作罪?不如早死。”是人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对于那些从事恶业的人,我们为佛弟子呢,不能够劝他死,要劝他改恶从善,劝他转变这个职业。有一些人他不知道,他就说,哎呀,你看你一天到晚去杀牛杀羊、杀猪,你每天造那么多恶业,你寿命那么长,造的恶业就很重,不如你早点死掉算了,还不用造那么多业了。你这样说,如果那个人他听了你这个,他死掉了的话呢,那么你这个就是犯不可悔,你这个无作戒体就破掉了。如果那个人,没有依你的这个说法呢,没有依你说的这个话,死亡的话呢,也是中罪可悔。
【若恶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语。”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若赞叹是人令死,便心悔,作是念:“何以教是人死?”还到语言:“汝等恶人,或以善知识因缘故,亲近善人,得听善法,能正思惟,得离恶罪,汝勿自杀。”若是人受其语,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还有一种情况是,他前面劝那个造恶业的人,从事不好的职业的人自杀,然后,以后他自己又后悔了,又去希望他去亲近善知识,去改恶从善。如果对方听了的话,没有死的话,是犯中罪可悔。
【善戒人者,如来四众是也。若到诸善人所,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夺命?”是人因是自杀,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自杀者,中罪可悔。若善戒人作是念:“我何以受他语自杀?”若不死者,是罪可悔。若教他死已,心生悔言:“我不是,何以教他善人死?”还往语言:“汝善戒人,随寿命住,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莫自夺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那么也就是说,有一些人他是修善业的,修善业的呢,那么念佛修行。如果另外一个人跑去跟他说,“哎呀,你现在修行这么好,但是人世间这么复杂,你现在修行,正是有正念的时候,你干脆在趁你这个正念的时候,你赶快死掉算了。不然以后,时间久了,还不知道你能不能够保持正念。”如果这样子劝他的话呢,那个人因此而死了的话,是犯不可悔罪。
还有一种就是老病,这个都是用口去蛊惑人家,让人家自杀这样子的话,如果对方是自杀了的话,就是犯不可悔罪。
【老病者,四大增减,受诸苦恼,往语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夺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缘受是人语自夺命?”若语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语此病人自杀?”还往语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药,善看病人,随药饮食,病可得瘥。】
瘥的意思就是好起来,病愈。
【莫自夺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这一类是说什么呢?如果有人,他年纪很大了,比较老了,或者有病苦。另外这个人,跑去跟他说呢,“哎呀,你病得那么严重,你又那么痛苦,你干脆早点走算了。”这样子的话,是犯不可悔罪。
不可以安乐死
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佛弟子,一定要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如果家里面有一些长辈,父亲、母亲年纪很大了,然后病苦非常痛苦,非常疼痛,真的是生不如死,非常痛苦的时候呢,你不可以劝他安乐死。
现在医院里,有这个安乐死,确实他病得很厉害了,给你打一针他就走了。可不可以这样做呢?不可以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是你的父母的话,你要是看他太痛苦了,你心是好的,希望说不要让他老是受这个痛苦了,让他安乐死,打一针就了结了,就算了。可不可以这么想?绝对不可以。为什么?
因为第一个,如果你这样子做的话呢,那你的父母亲他真的是已经死了的话,那么第一个,你就犯了一个根本罪,佛制罪里面的话,你就犯了这个根本,根本罪犯了。
然后从自性罪来说呢,你犯了一个五逆罪,堕落到五无间地狱。
不要说好像病得很严重,太痛苦了,真的不忍心看到他那样子受折磨,受痛苦。你要怎么想?你要想,赶快劝他念佛,如果他头脑清醒的话。如他不清醒的话,你自己要至诚恳切,帮他忏悔,帮他念佛,帮他转这个业。
你要明白一点是什么?不是说你这一针打下去,他这个好像人世间不受苦了,他命终了。你以为他的痛苦就消除了?你搞错掉了。打一个比方,他在人间,还要受苦五分钟的话,但是你提前结束了,你在五分钟之前,就请医生给他打了一针了。那有个什么害处呢?他的第二生,每一天都要受五分钟,比这个更痛苦一千万倍的苦。所以反而是加多了很多倍,你不要以为是帮他减轻了痛苦,你是帮他加重了痛苦。你那个想法,就是非常愚痴的。
并且来说,你自己呢,还要因此而受恶报,因为你犯的两种都很重,犯根本罪,犯五逆罪。佛制罪也犯了,自性罪也犯了,那这个就很糟糕了。所以佛弟子呢,不可以自杀。更加不可以说,如果家里面,有长辈年纪很大了,病得很厉害,想着,哎呀,早点走算了。这样子想的话,就很错误了,一定要帮他积福忏罪,要帮他消除宿世的业障。今生今世,无论他怎么痛苦,你要想一点,今生今世无论他怎么痛苦,他这个痛苦跟地狱里面的痛苦比起来,是千分之一都没有,万分之一都没有,你不要想着,让他现在提前一点结束。实际上怎么样?实际上他的罪业没有尽的话,将来就更痛苦,受苦的时间更长,所以千万不可以用什么安乐死!
受持不杀生戒的社会意义
那么我们受持不杀生戒呢,它的这个社会意义,也是非常广大的。
第一个,不要认为说我们这个学五戒嘛,只是我们佛弟子的事情。不是了,五戒其实推广开来,对于社会的稳定,对于世界的和平,对于人类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利益。为什么呢?因为——
第一个,受持不杀生戒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如果整个社会人人都能够受持不杀生戒的话呢,都能够懂得尊重生命,都能够提倡众生平等的话,这个社会才会有安定和繁荣,那么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和谐。
第二个,受持不杀生戒,也是世界和平的基石。我们看,我们打开电视看新闻呢,基本上都是说大大小小的冲突、战争。要么就是美国打伊拉克了,要么就是印度跟巴基斯坦打仗,要么就是以色列跟巴勒斯坦打起来了……反正全世界不是这里,就是那里,到处都在冲突。
可见如果都能够守持不杀生戒的话,世界产生整个和平。并不是说好像美国那个方法说,去攻打伊拉克,这个就可以以暴制暴,其实这个是不可以的,以战争是绝对不能够制止战争的。只有说从根本上来说的话呢,我们根除战争的方法就是,就是都能够守持不杀生戒。
并且从因果上来说,祖师大德有一个偈颂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请听屠门夜半声。”众生在生死流转之中,不能够守持不杀生戒的话呢,就冤冤相报何时了。
佛陀住世的时候,也曾经处理过,曾经叫大家要受持这个不杀生戒,处理过一些种族的冲突。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他的父族是释迦族,他的母族是拘利族,两个族是亲族,但是也经常因为水源的问题发生冲突。有一条河叫做庐奚多河,这条河是流经释迦族和拘利族,两个族的土地中间的一条河。两族呢,因为都是农耕社会嘛,争水源就最重要,经常因为水源而爆发一些冲突。
根据《法句经注疏》上面的记载就说,曾经有一次,连续很久都没下雨了,干旱,那这个河里面呢,就水很少了,所以两个族就争夺水源,都各自准备了兵马,准备打起来。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就以神通力,坐在这个河的中央。跟两个族说,你们两个族都是我的亲族,一个是父族,一个是母族,我会在一个公平的立场来劝说。水对于我们都很重要,因为有了水,有了水源,我们的生产,生活才有可能,人才能生存。但是呢,不能够因为争夺水,而去伤害生命。如果你为了争夺水,先去伤害生命,然后留下很多的孤儿寡母的话,就很不值得了。到底还是血珍贵,还是水珍贵呢?这样子的劝说以后的话,两个族就言归于好,然后大家共同商量比较合理的办法。所以我们要能够受持不杀生戒。
第三就是受持不杀生戒,也是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石。人类就是因为不能完全受持不杀生戒呢,所以让自己生存的环境,也越来越恶化。无论怎么说环保,也很难做得成功,因为没有好好地受持不杀生戒呢,所以无数的动物,都遭到捕杀;很多珍希的物种呢,都濒临灭绝;大量的森林,都遭到砍伐。那整个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以后呢,反过来也就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带来危机。所以我们要做好环保的话,首先一定要做好心灵环保,息心就是息灾,心不息的话,贪、嗔、痴欲望很重的话,要息灾是很难的啦。然后大家都来共同守持不杀生戒,尊重生命,慈悲不杀。
这是受持不杀生戒的社会意义。
【余上七种杀,说犯与不犯,同如上火坑。】
这个与前面的,那个无烟火坑那个详细的说明一样。
六句结罪
【若人,作人想,杀,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杀;人中生疑,杀,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杀;非人中生疑,杀,是中罪可悔。】
蕅益智旭法师呢,认为应该是按照六句来结罪。两句是结重,结重罪,不可悔罪;四句是结中可悔罪。两句结重罪呢,是人,人想,不可悔。也就是说,你伤害的对象,对境是人。人想就是说,你明确知道,你明确判断他是人,然后你伤害他,这个样子的话,是犯不可悔罪。
人,人疑,不可悔。对境,伤害的是人。人疑呢,就是说,你怀疑他是人,你怀疑你伤害的对象是人。虽然有一点疑惑,但是你还是想着可能是人,这样子你还是去伤害了的话,也是犯不可悔罪。
另外的四句是中可悔,第一个是人,作非人想。你所伤害的对境是人,但是你当时,或者因为天黑,或者因为其他缘故,你没有看清楚,你认为那是非人,所以你是想伤害非人,这个样子的话,最后的结果是伤害了这个人,那么犯的是中可悔。
第二是非人,作人想。伤害的是天龙鬼神,但是你作人想,是中可悔。
第三是非人,非人疑。你所伤害的是非人,但是你自己心里面,也是怀疑就是非人,这样子犯的呢,是中可悔。
非人,非人想,也是中可悔。伤害的对境是非人,天龙鬼神,然后你心里面也确认那些都是非人,这样子的话,犯的话是中可悔罪。
所以这样子是六句来结罪。
安乐死犯不可悔罪
【又一人被截手足置著城堑中,又众女人来入城中,闻是啼哭声便往就观,共相谓言:“若有能与是人药浆饮,使得时死,则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与药浆,即死,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佛,佛言:“汝与药浆时死者,犯戒不可悔。”】
这一段是说,有一个人因为犯了罪的缘故,就给执刑。受刑以后的话,把他的手脚都砍断了。“城堑”堑就是护城河。抛在那个护城河。那么有一些女人呢,到城里面来,听到那个人在啼哭,就去看。看以后,有人就说了,如果你看这个人,这么痛苦,手脚都砍断了,在这里生不如死,如果有个人能够给他一点药浆,就是给他一点毒药给他喝,让他早一点死了,就可以不久受苦,不用很长时间受苦了。那么这个中间有一个女人呢,愚直,比较直接,她不够智慧,所以马上就给他一些毒药给那个人吃,那个人吃了以后呢,就死了。
其他女人跟她说,“哎呀,你犯戒了,不通忏悔的罪。”
就去问佛陀,佛陀说,“汝与药浆时死者,犯戒不可悔。”
这里面其实有几重意思要说,这里面经文就比较略。
第一重意思是什么呢?那一群女人都在作议论的时候,大家每一个人呢,都犯了一个小可悔罪。
第二重,大家讨论以后,如果大家都是同一个心思,都是希望有一个人能够找出一点毒药来。如果吃下毒药那个人,因此而死掉的话,那么这一群女人,每一个人都犯了不可悔,不可悔罪。
然后第三是在没有给他之前,已经找到毒药了,知道了,那么就应该要阻止,不要给那个人喝这个毒药。否则的话,知道,不去阻止的话,也是犯中可悔罪。
所以说,自作教他安乐死,都是犯不可悔罪。因为这个人,他业报没有受尽,你现在给他作安乐死了以后的话呢,下辈子还是要再受业报,而且还会增加。
佛陀在经上打了一个比方,说,好像一头驴子,拖着很重的货物,在悬崖边上走很幸苦。这个驴子呢,就想着,我只要把这个货物倒掉,我就不用再受苦了,不用再拉得这么辛苦了。它就故意往悬崖边上跑,这个一车货物呢,都甩下去了。那么这个驴子的主人,就很生气,拿皮鞭来抽打这个驴子,并且继续把它拉下去,就装上更重的货物,让这个驴子去拉。
那么这个比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业报没有尽的话,你用安乐死的话呢,后生这个苦报更重。
五逆罪的判别
看底下的经文。
【若居士作方便欲杀母,而杀非母,是中罪可悔。】
为什么是中罪可悔呢?就是说,起了一个恶念,造五逆罪的恶念,想杀自己的母亲,但是所杀的是非母,所杀的,伤害的人不是自己的母亲,那么是中罪可悔。为什么?因为他的动机是杀自己的母亲,所以他是在母亲这边得到方便罪,不是在非母那边结罪。
【若居士欲杀非母而自杀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
如果他不是要杀自己的母亲,但是误杀了自己的母亲,那么也是犯中罪。可以忏悔,不是犯五逆罪,看他的动机。
【若居士方便欲杀人,而杀非人,是中罪可悔。】
是在人这边结得方便罪。
【若居士作方便欲杀非人,而杀人者,犯小可悔罪。】
为什么是小可悔罪呢?不是中罪呢?因为他的动机是杀非人,所以是在非人那边结罪,虽然误杀了人,但是在非人那边结罪,所以是小可悔罪。.
【若人怀畜生胎,堕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怀人胎者,堕此胎死者,犯不可悔。】
比方说,我们说过的一个那个鹿女,这个母鹿怀上一个人的这个胎子,那个鹿女,她那个就是畜生怀人胎,那么如果堕这个胎死的话呢,就是犯不可悔。
【若居士作杀人方便,居士先死,后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
为什么是可悔罪呢?因为造杀业的这个人,他先死掉了。先死掉的话呢,他这个戒体也就没有了,是尽形寿嘛,他死掉以后,这个尽形寿的戒体就没有了,所以他前面曾经有兴杀方便,有伤害过人,那个人当时没有死亡,等到这个杀人的人先死了以后呢,那个被杀的人才死。所以后面这个死亡的这个人,他相对于前面的那个,动手杀人的那个人来说的话,前面的那个人,他就没有犯破根本戒的罪,没有犯重罪,而是可悔罪,犯支分罪。
【若居士欲杀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杀者,是逆罪,不可悔。】
那么这一句呢,我们也要六句来分别一下。
对境来说,首先是对境是父母,那么这个造业的人,造恶业的这个人,他的想法是什么?
第一个是作父母想,那么被他伤害的是父母;然后,他自己伤害,动手的时候,也想着,也知道,这个是他的父母。这个样子的话,是犯不通忏悔的五逆罪。
第二种呢,对境是父母,然后父母疑。那么也就是说,去伤害父母的那个人,他就不能肯定,但是怀疑是他的父母,然后也去杀害了父母的话呢,那么这个也是五逆罪,五无间罪,也是不通忏悔的。
还有第三种呢,就是对境是父母,但是这个人,他想着可能不是我的父母吧,可能不是我的父母,非父母想。非父母想就是想着不是他的父母,然后他所犯的是不可悔罪,但是非逆罪,不是五无间罪。为什么?虽然被他伤害的是父母,但是他当时杀的时候,不是要杀他的父母,是想着,那个不是他的父母,所以他得到的是杀人这个不可悔罪,但是没有犯那个五逆罪。
第四类的分别就是非父母,父母想。非父母,父母想,意思就是说,对境,被他伤害的人不是他的父母,但是他杀的时候,他当时以为是他的父母。这样子的话,他的动机,是要伤害他的父母,但是他的父母没有被伤害,所以在父母这边结罪,因为没被他伤害,就没有结这个五逆罪,而是不可悔罪,并且他已经伤害了其他人。
第五类是非父母,非父母想。对境不是他的父母,他自己也认定不是他的父母,然后伤害对方,是不可悔罪。
第六类是非父母,非父母疑。不是他的父母,他心里也就有一个怀疑,不敢肯定,到底是不是他的父母呢?非父母可能不是他的父母,这样子呢,非父母疑,这样子犯的也是不可悔罪。
所以这一句呢,应该是有六句的分别,我们才能够明白,这个戒相的不同。那么这个五逆罪和不可悔罪呢,有哪些差别呢?应该说五逆罪的罪,是最重,最重最重。那么这个不可悔罪呢,要轻一些。五逆罪是完全的违逆人的天性,所以完全的违逆自性,完全的一片黑暗,这样子的话,所以他就堕得很深,堕到无间地狱里面去,罪大恶极,所以堕到无间地狱里面去。并且来说,是佛法国法都不容的。
不可悔罪,是受戒以后破戒了,破四重的根本,四重的根本戒。杀生呢,五缘成犯。人,那么人想,杀心,兴方便和前人命断,这个五缘成犯。还有就是犯盗戒的,乃至于犯邪淫戒,犯妄语戒,这样子的呢,犯根本罪的话呢,破戒了,这样子的话,是不可悔罪。
另一个方面的话,在小乘和大乘的显宗来说,犯五逆罪是不通忏悔的。犯不可悔罪呢,在小乘里面,他就说,你要作法忏,是没有办法忏悔清净的。但是大乘的那个取相忏,拜佛菩萨,至诚忏悔,得到瑞相,这样子的话,能够成就的话,也是可以忏悔,可以通忏悔,但是要见到好相。
还有一重是,犯五逆罪,障出家。犯五逆罪的人,是不能出家的。犯不可悔罪呢,不障,好好忏悔,修这个取相忏。
【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杀者犯不可悔罪。】
这里面呢,也是有六句的分别,其中有两种是上品不可悔,有四种是中品可悔。
那么第一句就是说,对境是人,那么这个造业的人,他也作人想。就是说,他确定对方就是人,这样子的话,伤害对方,对方命断呢,也是犯上品的不可悔罪。
第二是对境是人,造业的人也是作人疑,怀疑也是人,这样子的话,伤害对方的话,是上品,也是上品不可悔。
第三类是人,非人想。虽然所伤害的对境是人,但是当时那个造业的人,他认为是非人,而去伤害,这样子是中品可悔。
第四类呢,对境是非人,造业的人他作人想,中品可悔罪。
第五类是对境非人,造业的人非人疑。他怀疑那个也是非人,中品可悔罪。
第六类,对境是非人,造业的人也是作非人想,也是中品可悔罪。
所以这个戒相不同,那么种种的差别,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罪的轻重,各个不同。这个对境可能是人,可能是非人,可能是畜生。那么想呢,就是心中的想法,比方说人,人想,那么就是说,外境是人,心中间也认为,也认定他就是人,如果伤害这个人,并且前人命断的话,还是犯不可悔。
也是有六句的分别,其中有两种是上品。
还有一种是人,人疑。外境是人,心中怀疑到底是人还是非人呢,人疑。那么杀者也是犯不可悔,这样子的六句分别。
教他随喜杀
【若人捉贼,欲将杀,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贼。若居士逆道来,】
就是说有这个贼逃跑了,政府或者整个的聚落,这个村庄都来追赶,要捉拿这个贼。这个居士刚刚就迎面走过来,他就看到了,所以呢——
【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居士先于贼有恶心瞋恨,语言:“我见在是处。”以是因缘,令贼失命者,犯不可悔。】
那个居士他看到了。然后追的人来问他说:“刚刚一个贼,你看到他没有?”然后这个居士,他生起一个嗔恨心来,对这个贼,很嗔恨他,就说:“我看到,在什么什么地方。”然后那些人就把那个贼抓住了。这个贼就失去性命了。这样子的话,这个居士也是犯不可悔罪。为什么?教他杀,随喜杀。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这样子讲的话,你看,有个坏人跑到我们寺院里面来,我们是报警还是不报警啊?我们报警的话,会不会犯这个戒。如果说报警的话,那个人给打死了,我们是不是犯了这个不通忏悔的这个根本罪了。
还有的话,我们看到那个坏人在逃跑,躲到山里面去,我知道他在哪里了。然后警方在通缉他,然后我明明知道,他问我,我是不是告诉他?我要不告诉,好像我也违法。好像我要告诉的话,如果那个人死掉了,好像我也有罪。那怎么办?
其实这样,很简单的,戒相一定要学通。如果看到坏人到寺院里面来的话,躲藏起来,那么应该要报警。为什么要报警呢?
但是你的发心,这个动机就很重要。你不要以一个嗔恨心,哎呀!那个破坏三宝,这个怎么行!马上报警。不要是那样子的动机,就是说你的想法应该就是,不要让这个人造更大的恶业;不要让他来三宝面前造罪业,这样子的动机就是很好了。那么你的动机是护持三宝,一个是护持好三宝;再一个也护持了那个人,免得他进一步地造恶业。这样子的心就是学习释迦牟尼佛因地的菩萨行为,这样子想就对了。
还有的话,那个坏人在逃跑的过程之中,你知道他躲藏在哪里,应不应该报警呢?也要看你什么心态。要注意,想法可能有几种,可能会有几种想法,哪一种想法会最好呢?
第一种想法是,希望这个坏人不要断续造恶了,得到这么好的人身,千万不要再造恶了,然后以这样的慈悲心,也希望保护社会大众的安全。不然的话,让他到处流窜,会伤害很多人。基于这样子的慈悲心来报警的话,这个是非常好的。
还有一种,是基于一种嗔恨心。想着,哎呀!这个家伙罪有应得、活该。这样子想的话,你还是有过失的。要以贤善的心。
第三种是什么呢?第三种是贪心。哎呀!那里悬款,电视里面已经打了一个广告,通缉某某罪犯。如果是有哪个提供线索,奖励三万块。哎呀,我能够得三万块,赶快去报。这个是因为贪心,如果是这个样子的话,肯定是有过失。而且来说,还是比较重。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贤善的发心,一个起心动念。所以我们学这个《五戒相经》也要会学,要用一个贤善的心。
看底下的经文。
【若人将众多贼欲杀,是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来,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贼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言:“我见在是处。”若杀非所瞋者,是罪可悔;】
为什么是罪可悔呢?因为他所嗔恨的人没有被杀。所杀的是非所嗔者,所以是在他所嗔恨的人那边结罪,得到一个方便罪,所以说是罪可悔。
【馀如上说。若居士,母想,杀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
“若居士母想,杀非母”,他当时杀的时候是想着是他的母亲,但是他所杀的非母。最后的结果没有杀到他的母亲,在他母亲那边结罪的话是犯不可悔罪,但是,不是五逆罪。
【若戏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
如果是开玩笑,在拍他一下,打他一下,他突然他就死掉了。这个罪是可悔。
【若狂,不自忆念,杀者,无罪。】
如果是这个造业的人,他当时是头脑不清醒,疯狂了,颠狂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样子的话,去伤害了的话,是无罪。
杀虫
【若优婆塞用有虫水及草木中杀虫,皆犯罪。若有虫,无虫想,用亦犯。若无虫,有虫想,用者亦犯。】
这个也是用六句分别就比较清晰了。蕅益大师在这个里面分别得很清晰。第一句是,对境是有虫,然后去用这个水的人,他也作有虫想,知道这个水里面有虫,但是还是用了这个水,这个是结根本的小可悔罪。
第二种是有虫,对境是有虫的水,用的人也是怀疑这个水里面到底有没有虫呢?但是还是用了。那么也是结根本的小可悔罪,这个是两句。
第三句是无虫,无虫的水,作有虫水想,这样子的话是犯方便的小可悔罪。
无虫,无虫的水。那么用的时候,也是无虫疑。怀疑里面到底是不是没有虫呢?也是犯方便的小可悔罪,这个都是轻罪了。
第五句就是有虫水,作无虫水想,这是无犯。无虫水作无虫水想,也是无犯。
现在这个经文里面会说怎么?有虫无虫想,也是犯,为什么也是犯呢?是希望我们能够谛审观察,不要轻易地去用水,用水要用一下滤水囊。以前印度天气很热,环境也不是特别好的话,水里面很多虫,就要用一下滤水囊。
开缘
【有居士起新舍,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堕木师头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为可悔不?问佛,佛言:“无罪。”】
为什么呢?因为他本无杀心。有一个居士他造新房子,他站在房顶上,一失手这个木头掉下来,就砸在这个木匠头上,把这个木匠砸死了。是不是造了这个杀人的罪呢?佛说,因为他没有杀心,所以佛言:“无罪。”
【屋上梁,人力少不禁故,梁堕木师头上,杀木师,居士即生疑,佛言:“无罪,从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杀人。”】
那么也就是说,那个上梁的时候,也是因为人太少,这个木头拉不住,掉下来,也是砸死了人,都是无心的。
【又一居士屋上作,见泥中有蝎,怖畏跳下,堕木师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无罪。从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杀人。”】
还有个居士也是作房子,看到那个泥土里面有蝎子,很恐惧,跳下来,也是把底下那个木匠压死掉了。
【又,一居士日暮入崄道,值贼,贼欲取之,舍贼而走,堕岸下织衣人上,织师即死,居士即生疑,佛言:“无罪。”】
一个居士,他傍晚的时候,路过一个危险的小路,碰到那个强盗了。那强盗想来伤害他,然后他就很怕,就跳下去了。哪里知道,那个底下有一个人正在做事,织衣,织布。跳下去刚刚砸在他身上,那个人死掉了。那居士就生疑,是不是犯杀呢?然后佛也给他开示了,因为都是误致死的。
所以这个开缘,这个经里面讲到两种开缘。什么样子是开缘呢?第一个是狂乱坏心,这个人他已经头脑不清醒了,所以这样子的话,在一个狂乱状态之下,犯的业是开缘;第二是无杀心,而误致死,也是开缘。所以佛言无罪。
【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杀人,生疑,佛言:“无罪,若欲推石时,当先唱石下,令人知。”】
有一个人在山上做事,把石头推下来,也是误杀了人。佛也说没有杀心,所以无罪。但是以后做事要注意了,要推石头下去,要先大声喊:“石头滚下来了!”让人家先知道,有个防范。
【又,一人病痈疮,未熟,居士为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痈疮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若破熟痈疮,死者,无罪。”】
“痈疮”,一种毒疮。这个疮它本来没有成熟的时候,不要给它去挤破,挑那个脓血。如果这个痈疮没有熟,你去挤破,然后那个人因此而死了的话,你是犯中罪可悔。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杀他的心,但是事实你是让他死掉了。但是本来这个熟痈疮已经熟了,本来也是应该要把这个脓血挤出来,排出来了,你帮他做的话,那人因此而死,无罪。
【又,一小儿喜笑,居士捉,击擽令大笑故便死,居士生疑,佛言:“戏笑故,不犯杀罪,从今不应复击擽人令笑。”】
不应也就是还是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小可悔罪。
【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唤言:“起。”是人言:“勿唤我,起便死。”】
有个人坐在那里,用衣服把自己头蒙起来。那一个居士他不知道,跑过去叫他:“你站起来。”那个人告诉他:“你不要叫我了,我一站起来我就死掉了。”但是那个居士还是叫他。
【复唤言:“起!”起便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犯中可悔罪。”】
那其实就是说,第一次叫的时候,他是完全不知道,所以第一次叫他是没罪的,无罪。第二次再叫他,这个人站起来就死掉了的话,就是犯中罪可悔了。
这个就是我们《五戒相经》里面,佛陀比较详细地将各种情况都讲了。
四个条件
事实上,这个不杀生戒来说,犯根本罪需要具备各自的,需要具备这个对境,杀生的对境和发心、加行、究竟四个条件。
不杀生戒,他的基就是他的对境,就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人、人胎。就是说必须要是人,或者是人胎。这个胎儿,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个歌罗仙(歌罗逻?迦罗逻?),她已经是怀孕已经有七天了,已经好像一个凝固的酥油一样了,已经有了身根、命根、意根了。但是眼、耳、鼻、舌这个四根还没有,这个称为人胎。这个基也就是说,他的对境,就是说如果你杀的是人,或者人胎的话,那么你后面的那些缘都具足的话,那么是犯根本罪。但是如果你杀的是非人、天龙鬼神,或者杀的是傍生、是畜生道的畜生,这样子的话,所获的是支分罪。
但是大家要知道,你不要认为说,哦,杀这个畜生,杀这个傍生,我杀一条鱼,杀一只鸡,这个只是支分罪嘛,没关系。你不要那样子想。为什么不要那样想?因为你要知道,这个说支分罪是说你犯的佛制罪。你前面不是受了无作戒体了嘛,你杀这个旁生的话,你没有完全破,所以说是犯支分罪。
但是无论你杀的是人,还是非人,还是畜生,这个性罪,自性罪都是很大的。你伤害对方,你肯定就要受报。经上说,你杀那个众生,如果以恶心杀生的话,那么堕地狱。并且地狱受尽以后的话,还要五百生去偿命。五百生中间,都给人家杀。这样子的话,所以还是不要犯这个戒,不要犯这个不杀生的戒。
第二个对境,就是他人相续的命根。要是人或者人胎,并且他要命根连续不断,这个是基。
第二是发心。发心也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想。那么也就是说,对于你能够确认,那你所杀的那个对境是人或者人胎,你确认无误了。如果你把人误作是非人,就是说对境本来是人,但是当时你误认为是非人,你动机是要杀非人,你误认为是非人,然后最后的结果,你杀死了这个人的话,也是得支分罪。第二个方面是发心。要起这个杀的心。
第一个你能够确认,你的那个杀的对象,那是想。第二个也就是说,你心里面要生起相续不断的杀害之心,并且是故意地去伤害,这样子是犯。并且来说,要从加行到究竟,一直没有断要伤害对方这个念头,这样起这个恶念——兴杀心。这样子犯的话,也是犯根本。如果你只是恐吓他一下,或者教训他一下,或者是游戏,跟他开玩笑,但是你一失手,把对方打死掉了。这个因为是无心的误杀,那么就犯的是支分罪。
还有一种,第三种情况就是你前面是要故意要伤害对方,伤害那个人。但是在他命根没有断之前,你生起后悔的心来了。你将你前面的那个故意将人杀死那个念头就停止了,生起忏悔的心来了,这样子,即使后来那个被你所伤害的人,他后来因为伤重而死去了,那么这个杀人者,他也是得支分罪。这个是第二个要素。
第三个要素,就是加行。加行有自作, , ,使他和劝赞人死。自作就是包括身作和口作。身作,我们前面所说的内色,自己用手、用脚,这样子去伤害人;非内色,用一些器械。比方说,你预先搞一个机关,然后他经过的时候,他就掉下去死掉了。这样子的话是非内色;还有一种内非内色。这样子都是自作,都是身作。
所以我们要特别强调的就是,对于长辈来说,如果他们有病苦,我们任何亲人都好了,尤其是对于自己的直系亲族的长辈了,如果他们病苦很厉害,很严重,很痛苦的话,你一定要帮他们忏悔,帮他们放生。千万你就不要说,给他用安乐死,就让他早点走就算了。这样子的话,就糟糕了。
还有的话,有那么一个说法,我在湖南这边听说,有个说法是小年十二月二十四,那个以后过世的人,是会堕落到这个猪羊道里面去。我不知道有什么根据。如果这个人差不多要死了,就会让他早一点死掉。这样子的话,都是错误的。他的寿命没有尽,我们绝对不能够说,用一些方法让他安乐死。这样子的话,如果是父亲、母亲的话,这个罪就很重。佛制罪里面犯根本罪;自性罪里面犯五无间罪。
那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子。我们自己或者因为病苦,很厉害,很痛苦,或者是因为环境不如意,很痛苦,但是任何时候,千万都不要,都不可以伤害自己的身体,不可以自杀。因为你要知道,如果你是自杀的话,一个方面,你现在的问题不能解决。第二个方面,是你将来是堕三恶道之中。第三个方面,你本来今生今世只是受一点点痛苦就要受尽了,如果你自杀的话,你就把你那个恶业,就扩大了千万倍,将来还要受更多的痛苦。所以应该来说,我们是要知道,现在我们无论受任何苦,我们要想着,它比那个地狱里面的痛苦,要轻松千万倍。所以我们要励力地祈祷上师三宝来忏悔,忏罪积福。
还有一种是什么?还有一种就是,那个《日光疏》里面有个说法。好像有一个人,他在一天以内给十个人都伤害了,给十个人都砍了一刀,那么第一个人砍他一刀的结果,应该是让他十天以内死亡。第二个人又砍他一刀,这个结果是应该让他九天以内死亡……乃至于第十个人砍他一刀以后,被杀这个人当天就死亡了。那么这个十个人的罪业,有没有不同呢?这个十个人都是得根本罪。
还有一种是口作,就是说有一个杀人的这个恶心。然后通过一些咒法、邪咒、或者口里面下命令,然后使其他人丧命。这个样子的话,也是犯根本罪。
还有是很多人一起商量以后,然后就安排其中一个人去完成,去造杀业。那个被杀的那个人,命断以后,所有的商量的那些人,都得根本罪。
还有一点就是说,不要堕胎。不要堕胎!有些人他就是说,小孩子怀上以后,他就老是会去照。医院里面照一照看是男孩,还是女孩,是女孩子就拿掉她。或者照一照,看那个小孩子是不是健康,不健康嘛,把他拿掉。这样子的话,造的业也是非常重。因为已经是人胎,并且他的心很清净。他没有生到人世间来,他的心很清净,那么你伤害他,这个罪业也是非常重。所以说不要堕胎。
你看,我们中国古人讲,虎毒不食子。老虎那么毒,它都不会吃掉自己的儿子,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更加不可以伤害自己的子女。并且说他既然有缘来到这个人世间,无论他是健康,还是不健康,就算是照出来他不健康的,你也应该努力帮他积福忏罪。就算是他生下来,你要照顾他的话,那也是你应该承受的业报。你以为把他拿掉,你就能够免掉了。那只是更加的加重很多倍而已了。因为好像一棵树一样,你今年不砍它,过十年再砍,这棵树长得更大了。同样的,你这个果报是你应该要受的,你没有受,你逃避不了的啦,所以不要那么糊涂。
再一个的话,万一你在家里面,说要杀一条鱼。你说:“哎呀,我受了五戒,我不杀。某某,某某你来给我杀。”这个就很糟糕。为什么?那个人也给你拖下水了。你认为你没有杀,你就没罪了?教他杀。你教他杀,你这个罪业也是非常重了。并且来说,他好端端的,你把他也拖下水了,两个人都有这个杀生的罪业,那何必呢?所以最好是不杀生。如果实在你要是没有办法的话,那么宁愿你自己作,自己受苦好了,不要去连累人家。
还有一种,就是劝赞人死。这个也是一种加行。比方说,对那些恶人说:“哎呀!你这个人在人世间,你看,去作那些什么杀生的业,去杀猪。你看,你在人世间多活一天,你就多一些罪业,干脆就死掉算了。”这样子的话,你这样子劝他,他因你这个劝而死掉了。那么你这个也是兴方便,也是犯了一个根本罪。
然后对一个善人说:“你看,你修行那么好。这个社会那么险恶,以后时间久了,还不知道你能不能够保持道心。你现在趁你正是心地清净的时候,你赶快死掉算了,你可能还可以生到净土去了。”这样子劝人的话,如果他那个人接受你的劝,他真的死掉了,你这个就犯根本罪了。
还有一种就是说,他看到那个人年纪很老了。刚好有一位上师来了,这个上师传破瓦法,修破瓦法。然后跟那个老人说:“哎呀!你看,你赶快今天死算了。那个上师来,他破瓦法很厉害的啦!他加持你生净土去了。你反正年纪大了,自己照料自己也照料不了。你看,现在这个缘份这么好。这个上师也来了,大家也能够给你助念,所以你赶快死掉。请那个上师给你修修破瓦法,把你度走就算了。”这样子,都是错误的啦。这样子的话,如果对方因此而死的话,你都有根本罪。
所以无论是恶人、善人、病人、老人、一切人,我们都一定要怎么样?要鼓励他们多忏悔,多祈祷三宝,多念佛。这样子就是对的,因为人身难得,所以要努力地用好这个人身来积福忏罪。
这里面我们已经将这个对境,就是基;发心;方便,也就是说加行;然后究竟。究竟就是说前人命断,那个人命尽了,这样子的话,你就造下了这个根本罪。所以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什么?要真正犯这个不杀生戒的根本罪,基本上我们还是不会犯的。你看,人,人想,杀心,兴方便,然后前人命断,这么几个条件,要五缘具足才是犯根本。所以一般情况下面,还是不会的。
但是比较容易的,就是说可能没有听法之前,会糊里湖涂对于家里面长辈很痛苦,会主张他们安乐死。那样子就犯得很重,五逆和根本都犯了。还有就是这个堕胎。这个样子,就是比较容易犯根本。其他的,一般的你要是杀一条鱼,杀一只鸡,以前造过了,那么现在励力忏悔。这样子的话,还是有办法的。
杀生的过患
所以我们要能够明白这个杀生的过患。杀生的过患是什么?
第一个是失坏皈依戒。皈依虽然不名为戒,但是皈依是为一切戒法之基。我们皈依佛的时候,就不皈依那些天魔外道。我们皈依法的时候,就要行正道,就要断除恼害众生,损害众生这个心。所以,如果我们犯不杀生戒的话,那么我们就失坏这个皈依。
第二是来世受报。这个异熟果报就是去世以后,堕到地狱之中受痛苦。比方说,你生前是杀那些牛、羊,那样子的话,以这个杀生的恶业,你没有忏悔还净的话,你这个杀生的业,你堕到地狱之中,那些狱卒,他就变化成为被你杀的那些牛和羊的样子,来折磨你了。
《正法念处经》上说:“设使杀害一有情,一中劫中住地狱。”一个中劫是多长时间?这是个非常漫长的一个时间。离我们最近的这个地狱,那个近边地狱,他的寿命都等于是人间900万年。所以如果你因为杀业的原故,堕到地狱里面去,就真的可以说是万寿无疆,但是是痛苦,受苦万寿无疆。这个就很糟糕了。现在我们已经得到暇满的人身,那么一定要励力忏悔。
再一个方面,就是《楞伽经》上说:“为利杀众生,因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楞伽经》上面,就主张我们不食众生肉。如果你为了利益去伤害众生,为了赚钱去捕捉那些动物。这样子,将来都是堕到号叫地狱去了。那个地狱的罪报受尽以后,还要五百次的偿还生命,五百次的被他人杀害而死亡。这个是第二种过患。
第三种过患,是现世短寿、多病。
所以一般来说,佛弟子就是最好不要开饭店,能够转的话就尽快转,这样子就是比较好。
有一个居士,他就很迷糊。他因为饭店做得很大,每天杀生杀很多。然后他就问我说:“我这个饭店做惯了,你叫我不做,我也没事做。我怎么办?这样子好不好?我这个饭店里面挣的钱,这个利润,我拿一半来供佛,来供养三宝。可不可以抵消啊?”我说:“你在发梦吧。”你要知道,不要说你拿一半的利润来供佛,你就把这个饭店里面的全部的利润拿来供佛的话,也不能够挽回,你将来堕地狱的果报。
但是这个话,要听明白,并不是说这个就没有救了,不是这个意思。那应该是怎么样?应该尽快转,然后的话,励力忏悔。有很多方法可以忏悔清净。并不是说,好像我开了饭店了,我就一定堕地狱,那不是这个意思。我起码不应该继续去造恶业了,否则,你一边忏悔,一边造恶业,那都是叫做口是心非。
所以,你真的是不做了,转行了,做一个比较好一点的职业,然后自己再励力忏悔。
比方说,作取相忏,因为你这个杀生,杀这些动物,基本上都还是怎么样?就算是你已经受了五戒了,那么你所犯的也还是什么?还是支分戒,不是根本戒。所以你可以透过这个取相忏,至诚恳切地拜观世音菩萨;或者拜地藏菩萨;或者拜那个《占察忏法》。
地藏菩萨有那个占察轮,那个占察轮一甩出去,就知道,你这个是哪一种业障最重。然后你就专门忏悔这一种业障,然后你忏悔一段时间以后,你可以用这个轮相,可以知道你到底业障是不是清净了。
这样子的话,我们那个《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过了。其实显教的法门是地藏三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和《地藏十轮经》。以后有因缘的话,我们可以把整个的地藏法门都弘扬出来。《占察善恶业报经》也是很有必要学习的,也是非常实用的。《地藏十轮经》里面也有很多的具体的修法,地藏菩萨的念佛法门,地藏菩萨的呼吸法门,地藏菩萨的因果法门,地藏菩萨的种种法门都在其中。这样子的话,也可以透过念地藏菩萨,修地藏菩萨法,而得忏悔清净。
比方说,那个马来西亚的竺摩法师,竺摩法师他就透过这个取相忏,见到地藏菩萨,为他现身加持,这样子是可以忏悔清净的。
然后还有更殊胜的,比方说我们那个金刚萨埵百字明,也可以迅速地摧毁一切恶业障碍,然后帮助我们,将来能够顺利地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就算是你以前有做饭店,有做很多的这些杀业,如果你转行,然后忏悔清净的话,将来也一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对这个要有信心。
但是你就不要糊涂,认为说可以抵消,说:“哎呀,我继续做,做到我老了,我不能做了为止。然后反正我拿一半的钱出来供养三宝,去供佛就好了,寺院里面打打斋就好了。”这个样子的话,是不太好,并且来说怎么样?并且来说的话,如果你没有忏悔,没有忏悔清净,你还是要堕地狱的,这个善和恶是不可以抵消的。你这个造杀生业的罪报,地狱报受尽以后,你消了,消尽了,你再出来,你以前来供养三宝的这个功德利益,这个善报再受,那么你才能够再感受这个乐报。这个两者是分别受报,是不可以抵消的。并且来说,供养三宝要拿净财,不可以拿这个杀生的财。
印光法师,他就有这样子的一个事情。有一天傍晚的时候,有一个人拿了很多的银元,去供养法师,那法师也不知道是不是净财,所以也就收下来了。第二天早上,印光法师就安排侍者把那个人叫过来,说把钱退给他。为什么退给他呢?因为法师他晚上的时候,在油灯底下拿那个银元看一看,看一看,发现有血丝。他就可以判断这个人是一个从事屠宰业的,所以是不净财,退出去,退给他。
所以这个不杀生戒,希望我们能够好好地受持,并且我们要知道,一切的众生,无始以来,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所以更加不可以伤害众生,应该要报恩。
并且来说,《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上说,要恒顺众生,我们要将以前的,以自我为中心,这个我爱执转过来,以众生为中心,变为他爱执,这个样子的话,才是真正的修行。
并且来说,众生很重要。一个人,如果你要永远做众生,不想解脱的话,佛菩萨最重要,你要时时祈祷佛菩萨护佑、加持。一个人你要想迅速成佛道的话,那么从某一种层面来说,众生最重要。为什么?我们最初发菩提心,是看到众生苦而发心。我们中间修六度万行,积累福慧资粮,这个布施度的对象,忍辱度的对象,种种的对象都是众生,因为众生,我们才有帮助的对象,我们才能够积累福慧资粮,最后我们圆成佛道,是为了更好地度众生。所以说从最初,从中间到最后,都是众生非常重要。
所以《行愿品》上说,“一切众生犹如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若以大悲水饶益一切众生,则能成就诸佛智慧华果。”那如何去饶益一切众生呢?首先我们要做到不杀生戒。然后我们要做到多放生。我们要做到爱惜自己的时间,要勇猛精进修行,不要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你那个样子(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从某一个层面来说,也是犯杀生。
然后更积极的受持不杀生戒,就是广泛地劝导众生,大家都来放生。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上说:“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所以希望我们好好地受持不杀生戒。
明天上午的八点半我们继续学习。

第三讲

请大家合掌跟我念——
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
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来闻法。
昨天我们讲到了第一条戒——不杀生。归根结蒂关键是要能够培养我们的慈悲心。
我们刚刚所念的这个偈颂,是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上所开示的。“诸异生”就是指凡夫。“佛语生”是指声闻。“自证菩提”是指辟支佛、独觉、缘觉。“与佛子”佛子是大乘菩萨。那么这一切呢,都是依靠持戒的功德而能成就。“增上生及决定胜”,现在我们能够生到人天善道中来,乃至于呢,“决定胜”就是毕竟解脱。“其因除戒定无余”,都需要守持清净的戒律。所以说这一切的功德,都来源于守持清净的戒律。
不杀生戒,希望我们都能够重视。我们在人世间,看到种种的不如意的事情,大家要知道,那个是果报。那个因是什么?因是因为杀生。我们看到有一些人,常年累月就病倒在床上;另外有一些人,果报很惨,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另外也有看到有一些人,壮志未酬身先死;还有一些人,会无缘无故地遇到一些亡命之徒来杀他、来砍他;还有一些呢,是会突然地遇到一些意外的车祸,然后断手,断脚;还有一些,是在战火纷飞,战乱之中,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被屠杀……这些都是人可能遭遇到的种种的惨痛的果报。但是你知道因是什么吗?
这一些种种的惨痛的果报,因都是因为宿世之中曾经造杀生的业。所以现在病倒在床上。所以现在呢,因为以前把那些动物杀死掉了,让那些动物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回转到你自己身上来的时候,也会有这个果报。还会有一些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果报,还会遇到一些亡命之徒来砍杀。没有什么飞来横祸,要知道一切都还是有因果在其中,也没有什么意外。
凡夫众生因为没有智慧,不知道三世因果,不知道宿世种的恶因,现在在受恶果。然后觉得我今生好像没有做什么大的恶事,为什么会这么不幸呢?这是因为没有智慧。如果你有智慧,你就知道你宿世生之中,造了这些杀生的业,所以才会遭遇这些灾难。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遇到前面所说的这种种惨痛的果报。但是很多人因为不信因果,因为智慧不够,他虽然不愿意遇到那种妻离子散、遭遇车祸、断手、断脚,不愿意遇到那些惨痛果报,但是他却总是在种那个因,常常干下这种血淋淋的、杀生的恶因。所以造了恶因,如果没有忏悔,没有消业的话,一旦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定会召感苦的果报。
十种恶报
在《分别善恶报应经》上,说了杀生有十种恶报——
一、冤家转多。冤家对头越来越多。
二、见者不喜。人家看到你都不高兴。
三、有情惊怖。其他的那些有情众生,因为你宿世有杀生的恶业,现在也有那种等流的习气,所以你这个身,自然就有一种杀气,所以那些小动物呢,它不愿意亲近你,不愿意靠近你。
我们中国的古书上面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人,在海边上玩。他没有什么基心,很坦荡荡,所以那些海上的海鸥,就飞到他手上来,飞到他肩上来,跟他一起嬉戏一起玩。然后他回去告诉他的妻子,他妻子就骂他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笨呢,飞到你手上,你刚好就抓几只回来嘛。”第二天再去的时候,因为这个心已经没有那种坦荡荡了,已经有伤害众生的心了,所以那些海鸥只是望着他远远地飞,就不敢靠近他。
四、恒受苦恼。
五、常思杀业。常思杀业,这个是习气等流。身有病苦,这个是余报,是造作等流。堕地狱,那是异熟果。
第六是梦见忧苦。经常作恶梦。
第七是临终悔恨。临命终时,被自己所杀的那些动物都现相,都来索命。然后造了杀生业的人很惊恐,很恐怖,没有救助,然后很后悔,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然后就堕到恶道中间去。
第八是寿命短促。
第九是心识愚昧。
第十是死堕地狱。
所以一定要能够戒除这个杀生的恶因。
我们要希望行于世间,在人世间一切都如意。那么最根本一条,我们不要恼害众生,不要伤害众生,最好就是能够食素。确实做不到的情况底下,只是用三净肉,就不要杀生。
我们这个经典的翻译者——求那跋摩尊者,他就有一个故事。他劝他母亲要戒杀,要吃素。
求那跋摩,译为中文就是功德铠。他的祖父叫做呵梨跋陀。他的祖父本来是罽宾国的国王,但是因为性情非常刚直,所以就遭到国人的反抗,就被迫放弃王位,并且被流放到外地去了,所以求那跋摩和他的父亲也只好隐居到山林里面去。但是他的祖父到底是怎么一个刚直法,这个没有这方面的详细记载。
但是求那跋摩尊者,他本人是非常刚直的,在《高僧传》里面就有记载尊者的一个事迹。在求那跋摩尊者十四岁那一年,他的母亲,忽然之间就想吃那个野兔子的肉,就让他上山去猎取。他就说:“母亲啊!凡是有生命的动物,没有不好生恶死的,都恐惧死亡,都希望多活一段时间。要我去打死它们来满足母亲的口福,这个实在是不合理。”他母亲就很不高兴说:“哎呀,你这个小孩子,真是太不听话了。假如因为你的不孝,你得罪了天地神灵的话呢,将来我就代你受罪好了。”
隔了几天以后,求那跋摩尊者奉母命做午餐,做饭。一不小心,这个滚烫的油,就烫在他这个手指上面,把这个手指都烫起很多泡来,非常疼痛。
他就马上叫:“妈妈!妈妈!请您老人家帮我受痛苦吧!帮我受痛吧!”
他妈妈说:“痛在你身上,我怎么能够代你痛呢?”
求那跋摩尊者就说:“你看看,这么小小的痛苦,您老人家都不可能代我受,何况是,如果造杀生的业的话,生生世世的恶报,轮回不已的痛苦,您老人家怎么可能代我来受呢。”
他母亲就知道了,又是旧事重提了,把前几天那个事情翻起来讲,所以他母亲也醒悟过来,并且很后悔,从此以后,就终生都是断杀、食素。
十离恼法
我们要能够了知不杀生的无穷无尽的功德。在《十善业道经》上说,不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
第一、于众生普施无畏。因为不会伤害众生,所以能够让众生都对你没有畏惧心。并且来说,你能够成为施无畏者,帮众生消除恐惧。“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布施度可以包括六度的内容。无畏就是持戒度、忍辱度,这些都能够对众生施无畏,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守护不杀生戒的话,能够对众生普施无畏。
第二、常于众生起大悲心。因为已经断掉了杀生的这个习气,所以的话,经常的能够慈眼视众生,能够非常柔和,非常慈爱的关心众生。
第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
第四、身常无病。
第五、寿命长远。因为能够不杀生,而且能够保护众生,而且能够多放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就能够获得健康长寿的果报。
第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一切天龙鬼神都来帮助你,都来守护你。为什么会守护你?因为一个是你的这个慈悲心所感得;第二个,你所伤害的那些众生,都是天龙鬼神的眷属。我们这个河里面、海里面,鱼、虾这些都是龙王的眷属。你能够不伤害他的话,这个天龙鬼神护持你。那么如果你要是伤害杀生,捕捉这些鱼虾很多,吃得很多的话,有一种龙病,一种恶性的皮肤病,你怎么治也治不好,那是龙王作怪的原故。
第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经常都夜梦吉祥,睡醒了也很快乐,睡着了也很舒服。
第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第九、无恶道怖。因为已经不起贪嗔痴。这个杀生,有一些是因为贪而杀的;有一些是因为嗔恨烦恼而杀的;有一些是因为愚痴烦恼而杀的。以贪烦恼而杀众生,比方说,为了谋取利益来捕鱼、来杀猪,这个样子是以贪烦恼而造的恶业。以嗔烦恼而造的杀业,就是比方说,杀害自己的仇人。以愚痴烦恼而造的杀业,比方说,伤害自己的父母,这些是极度愚痴的。所以现在来说,能够严持不杀生戒,所以贪嗔痴不起,所以就无恶道怖,就不会堕落到三恶道去了,因为没有三恶道的因。
第十、命终生天。
六不宜杀
这个不杀生戒,这个主要是说的《优婆塞五戒相经》,所以主要是对于在家的信众所说。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持好不杀生戒,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实践之中来运用,要能够改变陈规陋习,要能够树立正知正见。
第一个是生日的时候,不要杀生了。父母亲如果年纪大了,要为他做生日,也是最好不要杀生。自己生日,更加不应该要杀生。莲池大师说:“己身始诞之辰,乃母垂亡之日。”自己出生这一天,称为母难日,是母亲受苦的日子。“是日正宜戒杀持斋,广行善事。庶使先亡之考妣,早获超升;现在之椿萱,增延福寿。”那么就是说,我们生日的时候要记得报父母恩。如果父母已经过世的话,那么要广行善事、要戒杀、要持斋,要做种种的善事超度他们。如果现在的父母在堂的话,应该要以广行善事,来为他们增福延寿。“岂得顿忘母难,杀害生灵。上贻累于亲,下不利于己。”所以做生日的时候去摆酒席,这个样子对自己的父母亲也没有好处,拖累他们。然后对自己也非常不利,所以做生日的时候不宜杀生。
第二就是生下小孩子来,不宜杀生。一般的人刚刚生下一个儿子来,一定就会要宴请亲朋好友,但是最好就不要杀生。做生日也是最好不要杀生,要祝贺生日,最好是能够做一些增福延寿的事情,不要做一些短命的事情。做杀生的话,这个就是做一些短命的事情。生日这一天,可以多放生;可以印经书,显发自己本具的智慧,增长法身慧命;可以到寺院之中供斋,可以受持八关斋戒以后供斋……这样子的话,功德是非常殊胜。这样子如法地来祝贺生日就非常好了。
如果家里面有添丁的话,也是更加不适合杀生。为什么呢?因为人生下一个儿子来很高兴。但是我们要知道,一切的动物都是各爱其子。现在你为了庆祝自己的孩子出生,要杀掉其他众生的孩子,于心何忍呢?所以一定要能够做到不杀生!
再一个的话,每一位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健康地长大,所以我们应该要帮他积福,不可以帮他造恶业。
现在如果是生了小孩子来摆喜酒、来杀生的话,不单单是没有帮他积福,反而帮他造下了杀生的恶业。为什么?这是为他所杀,专门为了庆祝他的出生来杀的嘛,所以他虽然是刚刚生下来小小的,但是他的恶业,你就已经帮他种了很多恶业了。你在他生命成长的道路上,你就已经帮他种下了很多荆棘,种下了很多刺了,埋下了很多地雷了。表面上你是为他好,实际上却是害了他了。
为什么?因为冤有头,债有主,这些被杀的生灵肯定就会找这个小孩子来还债了,不过是迟和早的问题了。所以如果是这个样子,来庆祝小孩子的出生,表面上看起来是庆祝他出生,实际上呢,就是咒死。为什么?因为给他种下恶因了,所以这些陈规陋习要能够改过来,那是我们真正地持不杀生戒。
第三,拜祭祖先的时候,不要杀生。清明扫墓,中元节的拜祭祖先,这些时候要能够戒杀。可以拿一些鲜花、水果,拿一些素食来供奉一下,关键是要能够给他念诵诸品经咒。念一念《弥陀经》、《地藏经》、《往生咒》,乃至于《光明真言》来加持。不要去大鱼、大肉拿去拜祭。为什么?因为杀生只会增长这个亡者的恶业,增长已经过世的祖先的恶业。
有一些地方,他有一个不好的陋习。逢到那个清明,他就满街都卖广告了,什么祭祖金猪。那个小猪,小小的,生下来没多久,整个一条就给他杀死掉了,然后拿来拜祭。很多饭店都推出这个。这样子的话,造的业是很重,所以要改过来。并且最好也不用去烧那些什么纸钱,那些金纸,那些都不要烧了。可以将那些花费都转过来做一些公益事业,做一些善事。为什么?如是因,如是果。做善事,以祖先的名义做善事,那么这个善报,也能够回向给他们,能够资冥福,能够帮他们忏罪积福。
并且还有一点,我们要知道,佛陀说过,十方众生,过去生中间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不过是因为在六道里面轮回,再出头来互相之间就不认识了,以前是什么关系就不知道了。所以非常非常有可能,现在我们买回来杀的,我们吃到肚子里面的众生,很有可能,就是我们平时日夜希望他们往生善处、脱离痛苦的过去的父母眷属。所以如果能够明白的话,决定是不会去吃众生肉了。
这个是很有可能。为什么?因为你过去的父母跟你缘份比较深,跟你缘份比较深的众生,才可能给你买到,跟你没有什么缘份的那条鱼,你也买不到了。所以非常非常有可能,你今天买的这一条活鱼,明天买的那一只活鸡,很有可能宿世生中间,曾经做过你的亲属了。
所以我们口里面经常说,我日日夜夜都盼望我的祖先,盼望我的已经过世的长辈亲人,希望他们能够往生善道,能够脱离痛苦。但是实际上,实际上如果你有天眼通的话,你就知道,你正在吃他们的肉,这个样子的话,就很糟糕。这个样子的话是叫做口是心非,说得不好听一点,叫做人面兽心。所以事实上拜祭祖先的时候,就不要杀生。
第四个方面是,举行婚礼的时候不适宜杀生。为什么?因为那个世间的人,结婚的日子是一个黄道吉日,是一个很吉庆的日子了。在这个吉庆的日子里面,却来做最凶的事情,来做杀生的事情,这个样子一定会干扰和增加夫妻双方的业障,所以这个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事情。
第五个方面,是宴请客人的时候,最好不要杀生。宴请客人,良辰美景,高朋满座,归根结蒂是希望能够宾主尽欢,就不需要去广杀生灵了。食物清淡一点,雅致一点也是可以的了。如果说宾主,大家聚会的这个意思,是希望说大家都很开心,但是在我们开心的时候,却有很多的生灵,在这个宰杀之中很怨恨,在这个中间哭泣的话,就是非常非常不协调的一件事情。以其他众生的悲哭,来换取我们的欢笑,这个样子是于心何忍呢!所以这是第五个方面应该要改变。
事实上,这些都是我们老是说要摆酒席的理由。做生日、小孩子出生、或者是拜祭祖先、或者是长辈过世了,都总是要大开筵席,一摆就摆几十桌。然后还有一些是结婚,还有一些是宴请客人,这个五大类,是凡夫众生造杀业造得最密集、最重的时候,所以一定要能够将它扭转过来。
为佛弟子,我们非常难得得到这么一个暇满的人身,千万就要有智慧,有正见,不要迷迷糊糊,挂一个名说,我是三宝弟子了。实际上迷迷糊糊的,言行举止,一点都不像佛弟子,还是造很多的恶业。迷迷糊糊受个五戒,是为了那个上殿的时候可以站到前面去,然后戒条一条也不知道,这个样子就非常糟糕了。所以希望我们一定要能够明白,改变这些陈规陋习。
第六个方面是营生不宜杀生。自己谋生的事业,不适合做这个与杀生相关的。比方说,不要开酒楼了,不要开饭馆了。比方说,不要去卖那些鱼钩、鱼网了。这个在居士菩萨戒之中,有很广泛的宣说,所以希望我们守持这个不杀生戒,要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来下手。
贪心生杀
再一个方面的话,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守持不杀生戒,要了解这个戒律的真义是什么?戒律的真义是长养我们的慈悲心,所以我们要能够去除、断除贪嗔痴,自净其意。
造杀生的恶业,一般来说是三种烦恼都可能引动,来造这个恶业。比方说,为了贪利益来杀生,来故意杀生,这个是贪。还有是对冤家起嗔恨心来犯戒,这样子是以嗔烦恼来造的。还有是以愚痴烦恼而造的。比方说,觉得父母对自己不好了,伤害父母了,这样子是极度的愚痴。
但是现阶段来说,我们看这个人世间,犯杀生业最多、最重、最广泛的是什么?贪烦恼。所以我们要能够消除贪心,这个是最多最重的啦。人类贪吃,所以就大肆地残杀动物,天上飞的、水里游的、一切的一切,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都会来造杀生的业。
还有是,你看报纸上那些犯罪的也是一个贪字。因为贪财所以就谋财害命,这些都是因为贪欲烦恼。因为贪权力,所以就会有种种的明争暗斗,人际关系非常复杂,互相伤害。乃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是因为贪利益而爆发战争,让很多的无辜的人都丧失性命。所以贪欲心的烦恼是杀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贪心生起来了,然后又无法得到满足,这个时候心里面就生起烦恼了。生起烦恼以后,就不能够理智地去了解其他人,然后就会产生误解,产生误解以后,没有解开这个心结,更进一步就会很失望,乃至于愤怒,最后产生杀念。
所以我们要能够开发本具的智慧,要能够去除贪心,要能够保持一个祥和的心态。这样子的话,我们如法地守持好不杀生戒,就可以更和谐地与亲人、与朋友、与同事、与一切人都和睦相处,都和谐共住。然后也才能够知道,我们怎么样子更好地与动物、与大自然更好地和睦相处,生态更平衡。
现在众生因为贪欲心的原故,造了很多的杀生的恶业,所以很多的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很多的森林被砍伐,然后就产生温室效应,然后就有酸雨。因为森林砍伐了,所以大片大片的良田都荒废掉了,都变成沙漠了。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因为,人本身的贪欲的原故。
所以人如果没有智慧,对这个世界破坏最大的不是狮子、不是老虎,它们不可能怎么大规模地破坏这个地球,破坏这个世界。所以说如果人没有智慧,其他的众生就会说,人才是破坏这个世界的罪魁祸首,事实上也就是在毁灭自身。所以我们要能够受持这个不杀生戒,这样子我们这个世界才能更和谐、更稳定地繁荣发展。
两种精神
所以我们要能够明白,佛法她所主张的不杀生,归根结蒂是几种精神——
第一个是众生平等的精神。众生平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他都有生存的权力和自由。你不要说,这条鱼它没有反抗能力,所以我要杀它。事实上一切的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力和自由。我们自己很害怕受到伤害,很畏惧死亡,一切众生都是如此。所以我们要能够发扬这个众生平等的精神,我们的世界就会更和谐。
再一个就是慈悲的精神。我们要受持不杀生戒,归根结蒂,是要能够有慈悲心,要能够长养慈悲心。你不要说,今天上午刚刚去拿了多少钱,去市场买了一些鱼,买了一些泥鳅到河边去放掉了。一回头来,人家不小心碰你一下,哎呀!马上火冒三丈,跳起来把人家骂得狗血淋头。那你这个不杀生戒呢,应该是没有持圆满了。
不杀生戒是要怎么样?要长养我们的慈悲心。你对那个泥鳅、鱼和黄鳝有慈悲心,为什么对于万物之灵的人反而没有慈悲心呢?会那么痛骂他呢?这个样子是很颠倒啊。所以一定要了解佛陀制戒的本怀,是长养慈悲心。
所以我们学佛,我们学这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不必要把这个不杀生的着眼点,不必要摆在这个害怕受果报上来,而是应该摆在哪里?而是应该摆在长养慈悲心。
长养慈悲心才是我们守持不杀生戒的重点,也是佛菩萨来到这个世间,度化众生的出世的本怀,所以要长养慈悲心。当然你造了杀生的恶业,肯定要受恶报,因果是丝毫不爽的。但是我们不能够单单因为畏惧,因为恐惧这个恶报,所以我才不杀生,而是应该重点摆在让我的慈悲心增长。“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这样子地来受持不杀生戒,可以说是比较圆满了。
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个故事,大家也应该听说过了。有一位比丘,他受持这个不杀生戒,宁愿自己受伤害,他都不会去伤害众生。
有一位比丘,他就托钵乞食,去到一个珠宝商人的这个店铺里面。这个珠宝商人正在为国王做一个皇冠,用线把那个宝珠穿进去。然后看到那个法师来了,很欢喜说:“法师,您稍微等待一下。”然后他就进去,拿着比丘的这个钵,到后面的房子里面去装一些食物来供养他。哪里知道不巧,一阵风吹过来,那个没有穿好的宝珠,就从桌子上面掉到地上来了。刚好就有一只鹅,这个主人家里面养了一只鹅就在旁边,一看晶晶亮的一个东西。鹅呢,一口就把这个珠子就吞到肚子里去了。
这个比丘当然都看到这一切了。然后那个主人回头来把食物奉献给比丘,但是回头往桌子上一看,面色大变。为什么?最名贵的宝珠不见了。周围没有其他人,他就怀疑是这个比丘,就责问这个比丘说:“我好心好意供养法师。为什么你竟然敢偷我的东西呢?”那法师当然知道这个宝珠到哪里去了。但是如果说出来的话,这个鹅的命会死掉,所以他就不说。那个主人就越说越生气,拿起棍子来打他,打得他通身流血,但是这位比丘仍然还是不说宝珠在哪里。这个血顺着他的身体,流到地上来,这个鹅在旁边看到有血流下来,它就过来吃这个血,饮这个血。主人盛怒之下一脚踢过去,就把这个鹅就踢死掉了。
然后这个时候,那个鹅已经死掉了,这个时候比丘才告诉主人说:“你那个宝珠在鹅的肚子里面。”一剖开来,果然就在里面了。然后主人就忏悔,向法师忏悔说:“法师,为什么前面不告诉我呢?前面你明明知道宝珠在鹅肚子里面。为什么不告诉我呢?为什么?”
因为如果前面告诉他的话呢,那就犯了一个什么?教他杀。所以他宁愿给人家冤枉,冤枉他偷了东西,宁愿给人家责打,他都要保护众生。这个是什么?这个是真正地持不杀生戒。所以持不杀生戒要从此地来用功就对了。不要广讲了。
大家翻开经本的一十五页。
盗戒第二
【佛告诸比丘:】
佛陀进一步的开示如何去持不偷盗。
【优婆塞以三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离本处。】
六缘成犯
这个就开宗明义,就把这个犯盗戒的六缘都开示我们了。
我们要知道,我们昨天讲了犯杀生,破根本罪犯杀生的业是五缘成犯:人、人想、杀心、兴方便、前人命断。这里面犯盗戒是六缘成为不可悔,犯根本罪。
第一,是他物。其他人的财产,其他人的财物。
第二,是他物想。你也明白这个财产不是你的,是其他人的,你心里很清楚。
第三,是起盗心。你起了一个想侵占的心,想偷盗的心,这个很容易犯的了。这个五戒里面,这个盗戒,其实你没有了解这个开遮持犯,可能你犯了你还不知道。
第四,就是兴方便取。就是你要有一定的手段,来盗取其他人的财物。
第五,是值五钱。这个五钱,就是经典上面说五钱是多少呢?那个堪布益西彭措,他有一个计算,就说是2.47元人民币。很少了,是不是?这么一点点东西,就是说如果你这个六缘都具足了,你就是犯根本了,犯根本罪了。如果是折换成美元的话是0.31美元。
那么事实上也就是说,他可以把它折算成银子。要计算的话,可以根据每一个地方,根据不同的时期,这个银子的价格来计算。用这个银子的市价来乘以1.11克。1.11克,堪布他有一个计算,就是说是2.47元(人民币)。你偷了超过这个价值的,加上前面的那个几种缘,你就犯这个偷盗戒了。
第六,是离本处。
这个六缘就成犯:他物、他物想、盗心、兴方便取、值五钱、离本处,有这个六缘就成犯。
取他重物
经典上面说,取他重物。取他重物这里面就包括了三条。取他重物第一个是什么?他物,是他人的财产,是其他人的财产。然后他物想,也就是说取他重物,就是你明明知道那是其他人财产,所以他物,他物想。这个两个缘都有了,然后因为是重物,所以贵重的财物,就一定价值超过五钱,超过这个限制。这里面就有了三缘了。
然后,一者用心。用心就是你起了盗心。二者用身。用身就是以身体来方便,来盗走。三者离本处。这个就是这个第六缘离本处。所以说这一句话就开宗明义,把整个的犯根本的那个六缘都开示我们了。
如果是这个六缘都具足的话呢,就会失去无作戒体,就是说不通忏悔,以作法忏是无法忏悔清净的啦。
【用心者,发心思惟,欲为偷盗。】
明明知道这样东西是他的,是其他人的,你去把它偷过来。
【用身者,用身分等,取他物。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著馀处。】
把它移动一个位置。但是要知道,移动一个位置的话,如果是你离开那个主人的控制的环境的话,那么是犯根本。否则的话,是可悔。
【复有三种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者,遣使取。】
这个三种取,都是他为了偷盗人家的东西,所用的方便不同,来分辨三种不同的所兴的方便。就是说他的手段,用三种手段来犯这个偷盗,犯不可悔罪。
【自取者,自手举离本处。教他取者,若优婆塞教人言盗他物,是人随意取,离本处时。】
这个已经教其他人来盗取,已经离开本处。
【遣使者,语使人言:“汝知彼重物处不?”答言知处,遣往盗取,是人随语取,离本处时。】
这样子呢,都是说呢,如果是有这个六缘的话,这个刚刚讲的,无论是自取也好;教他取也好;还是遣使取也好;这个都是兴方便。你还是需要其他的前面的那个几种缘。如果六缘都有了,那就成为重业了,就犯根本罪了。是他物、他物想、盗心、然后值五钱、离本处、再加上所用的这个手段,这个六缘都有的话,这些通通都是犯的根本罪。
【复有五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
这个五种取他重物,也是方便的,所兴方便的不同,也就是说夺取他人财物的手段不同,这个是五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
【一者,苦切取;二者,轻慢取;三者,诈称他名字取;四者,强夺取;】
很勉强的,就是很强行地夺取过来,蛮不讲理地抢过来。
【五者,受寄取。】
这个也是所兴方便的五种不同,也是要六缘都具足的话就成重业,就犯根本。
苦切取
“一者,苦切取”。第一种苦切取。“苦切取”是什么意思?苦切取就是说,你看现在有这么一些人,他那个身强力壮,但是他故意装作很可怜的样子,去诈骗,骗人家的钱财,这个是苦切取。或者是故意的自残,来博取同情,然后去诈骗。这样子的话,也是苦切取。
轻慢取
“二者,轻慢取”。第二种是轻慢取。轻慢取,比方说主人拿仆人的物品,那仆人就敢怒不敢言,或者是上级没有通过同意,拿下级的物品。这样子的话,并且还很傲慢,很轻视,这个样子的,是轻慢取。
诈称他名字取
“三者,诈称他名字取”。第三是诈称他名字取。诈称他名字取,就有很微细的不同。打个比方,张三跑到外地读书,他的同学李四刚好就回家来,然后就跑到张三家里去说:“你儿子现在在学校里面缺钱用,叫我来帮他拿。”张三家里面的父母相信他了,然后就把钱就交给李四,托这个李四带过去给张三。那么如果李四他拿去以后,他没有把钱给张三,他自己用掉了,那么这个就犯了。
犯了,但是如果详细来说,犯的轻重,详细来说就有很多种的不同,有权有执、有权无执、无权有执,有这么几种情况。
有权有执
有权有执是什么意思?比方说这个杯子属于你的,然后你有一个执着心,你执着于这个杯子是你的,这个就是有权有执了。也就是说主人他对于这个财产,他有权力,然后这个主人对这个权力,他还很执着。如果是有权有执的话,这个是他物,是他人财产;再加上其他的五缘:也就是说他物想,这个偷盗的人,他也明明知道是对方的财产;然后起盗心;然后兴方便;然后值五钱;然后离本处,加上其他的五个。所以如果是有权有执的话,这个人就会犯根本罪。
有权无执
还有一种是有权无执。有权无执他是犯支分罪,就没有犯根本罪。犯支分罪,也就是说这个戒体,还没有完全破,可以忏悔,还得清净。
有权无执的是什么呢?
一类是那些已经成就的圣人。已经断尽了人我执的,比方说阿罗汉;已经断尽了人我执、法我执的,比方说佛陀。那么也就是说,佛陀、菩萨、阿罗汉这一类的圣贤,他们虽然对自己的衣和钵有权,是属于他的,有权;但是他们没有执着的心,所以是犯支分罪。当然了,如果在贤圣面前造业的话,这个果报就很重很重了。
还有一类是凡夫。凡夫他可能对某一些他自己的财产,他已经消除了执着心。比方说北俱卢洲,北俱卢洲的人,他的福报很好,很大,所以他们对于财物都没有什么执着心,那么是有权无执。或者是某一个人他已经舍弃的财物,尽管他对这个财物他还有权,但是他已经没有执着了。所以如果是有权无执,盗他物的话,得支分罪,还不会导致到犯根本罪。
无权有执
第三类是无权有执。打个比方,我们要由衡阳搭车到冷水滩。比方说这个车票的票价,国家的规定就说是10块。然后如果你上了那个车,这个车主他就强行要收你11块,那你就给他10块,会不会犯盗呢?应该是不犯,不犯戒。为什么呢?因为额外的那1块钱,这个车主呢,他有一个贪执心,但是他没有权力收取,那个是无权有执,所以你不给他。你按照规定给他10块,这个是不犯戒,是没有问题的啦。
这个是在他物,他人财产这一条里面来说的话,又分为有权有执、有权无执、无权有执。
那我们回头来看,那前面说的那个例子。那个李四跑到张三家里去,就帮张三拿了一些钱,口里说是拿到学校去给张三去用的。但是我们就要明白这个中间的不同了。
第一种是什么情况?就是说张三的家里面,还没有电话通知张三的时候。那就是说,李四带去的那个钱,已经属于张三了,但是张三他自己还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所以他没有执着心,那个叫做有权无执。那个是他的了,他有权力,但是他不知道,所以他还没有执着心。所以如果在那个时候,这个张三的家里面还没有通知张三,李四他得了这个钱以后,还没有转交给张三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就犯支分罪,因为张三有权无执。
但是后来张三家里面又电话通知张三了。那么这个时候,李四仍然还是没有把那个钱转交给张三的时候,张三他因为已经知道了,所以他已经对这个钱,他已经产生执着了。从他产生执着心那一刻开始,那么李四的这个犯偷盗的这个罪,又在原来的支分罪上,又加上了一个犯根本罪。
所以要能够分析清楚。所以这里面说到诈称他名字取,我们透过这个例子就比较容易明白,这是有权有执、有权无执、无权有执。
那么到底怎么判断,哪一些人他对财产有权呢?法友律师在《戒律根本论大疏》上面就列出了四种类型——
发心加行有权
第一种,已发心、加行而成为主人。发心,发心打个比方,有两个朋友,大家关系比较好。这个小王,他就亲口承诺送一个手机给那个小李,那小李他也确实听明白了,并且他也产生了执着心,口里面还是非常感谢这个小王,说“谢谢你了,你这么好,送我一个手机了。”但是说了以后,第二天这个小王变卦了,他后悔了,他不愿意送了。但是那个小李,他已经对那个手机产生了执着,那这个小王怎么样?犯根本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犯盗戒。
所以不要随便地答应人家什么什么,然后又没有做到,就很多时候都会在犯盗,而且是犯根本罪了。为什么你知道吗?因为你亲口答应送一个手机给他,他也知道了,并且他有执着,他还感谢你了,那么虽然手机还没有到他手里去,但是因为你已经发了心了,所以那个财产,那个手机就是他的了。那以后你不愿意给了,就等于怎么样?等于你把他的那个手机偷过来了,会不会是这样?可以明白吗?所以要很谨慎,不要空口说白话,不要随便许愿。
还有一个我们比较容易犯的是什么?我们那个居士容易犯的是什么呢?现在都是独生子女。那有些年轻的父母,他就老是给儿子许愿:“你好好考试,这个学期考好了的话,我奖你一个手机”。考完以后,找种种借口就不给他了。那你就犯了盗戒了,你偷了你儿子的东西了,可以明白吗?为什么?因为你发心给他了,并且他有执着心了,他还以这个作为一个动力,他去拼命去努力了。最后你又没给他,那个财产,虽然没有到他手里去,但是那个财产已经是他的了,现在你又不给他了,那就等于你把它偷过来了,所以这个就变成父母偷儿女的东西了。
所以盗戒很微细,一定要会,不然的话,你犯了都还不知道。尤其是父母亲去哄那个小孩子就很容易犯。小孩子,当然啦,小孩子他根本上听不懂你说什么,那就还是好一点。对方他明白,并且他有执着心,那就犯了。这是一种情况,因为发心,然后成为主人。
还一种是因为加行成为主人。我们这个人际交往之中很容易,很可能会遇到这些问题。打个比方,王五他有一台旧电脑,他现在刚刚买了新的,他把这个旧电脑就送给赵六。这个赵六,并且他已经收下来了,那么怎么样?这个赵六就成了电脑的主人了。
但是隔了几天,这个王五他的小孩子,也一定要用电脑,就找他要那个旧电脑。他又跑到赵六家里去,强行要把这个电脑要回来。那怎么样?那如果赵六他有一个执着心的话,那么王五就怎么样?犯根本罪。为什么?因为那个旧电脑虽然是王五送给赵六的,但是呢,已经到了赵六手里了,并且赵六他已经有了执着心了,所以他是有权有执。因为加行他成为主人。因为王五送给赵六,赵六又亲手接下来了,这是加行。接下来的话,并且他有了执着心了,所以他成为主人了。那么王五他强行要回来的时候,他就犯了一个根本罪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什么?还有种情况是:赵六虽然他有权,但是他没有执着心,他也没有同意拿走。但是他也没有执着心,那么王五就犯支分罪。
还有一种情况是什么呢?赵六他也不执着,并且他主动地又送还给王五,那么这样子的话,王五就不犯。
所以这个人际交往,送礼品很容易产生这些问题,要很谨慎,不要随便就去不知不觉造了这个盗戒,犯了这个盗戒。这是一类,就是说因为发心,或者因为加行而成为财物的主人。
还有一些情况是什么呢?还有一些就是说无主的财物。那么无主的财物,比方说路上捡的。人家在前面走路,他掉在地上了,我把他捡起来,那怎么样?如果同时很多人都看到,那么就是最先捡到的那个人,就是这个财物的主人。他有加行,对不对?他最先把它拿起来,他有加行嘛。
但是我们要知道,还一个前提是什么?就是说掉东西的那个人,就是原来的这个财物他本来的主人,他要舍弃对这个财物的权力,要舍弃对这个财物的执着。如果他没有舍弃呢,那么你把这个东西捡起来,你占为己有,你就犯。超过那个价值,超过那个2.47元,那你就犯根本罪。
打个比方,有人在前面走,他掉了一个手表,掉在地上了,他不知道,往前面走了。你在后面,你把它捡起来了。前面走过去的那个主人,走一会,发现手表不见了。心想,算了,算了,掉了就算了。这样子的话,你捡起来这个财物是你的,你是财物的主人,没问题了。因为你有加行,你捡起来了嘛。你是因为加行,成为这个财物的主人。
但是如果那个主人,原来那个主人,他没有舍弃这个执着心,也没有舍弃这个财物。他要一路回头来找,他没有舍弃。那怎么样?因为他价值也超过了,并且来说的话,他也有执着,他也有权力。如果你还是要占为己有的话,那么你就犯根本罪。
不要说:“这个路上捡的,这个有什么关系啊。”路上捡的要看什么情况,路上捡的,你要知道,如果是说那个主人,他说:“哎呀,这个也不值什么钱了,掉了就算了。”他放弃了,他放弃了的话,因为你捡起来这个加行,你可以成为这个财产的主人,这个没问题的。
还有一种情况,看大家能不能够理解。还有一种情况是什么呢?就是说,打个比方:那个小偷,小偷把这个东西偷走了。偷走以后,他对这个偷过去的这个东西,比方说:他偷一台电视机。他跑到一个人家里去偷一台电视机,然后偷回到他自己家里去了,并且他对这个电视机,他就产生了执着心了。而那个被偷走电视机的那个主人,他也放弃了。“哎呀,算了。反正损失不大嘛。”他放弃了对于这个财产的这个权力,也放弃了对于这个财产的执着。
那么怎么样?那么我们要分两头来说:第一个方面是这个小偷肯定是犯了什么罪?犯根本,对不对?肯定他是犯根本。但是另一个方面来说,他也因为把这个东西拿过来了。这个是一个不正当的,不净的加行,那么这个小偷也就成为这个电视机的主人了。为什么?因为电视机原来的主人,他已经放弃了对于这个电视机的权力,放弃了对于这个财产的执着。
那么更进一步,又有一个什么情况呢?假如隔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个主人知道了,知道我这个电视机是给某某人偷走了。他前面心里面已经想过了,也对人说过了。他说:“哎呀,算了,算了,那个我放弃了。”现在他又后悔了,他又去强行要把那个电视机要回来。你说怎么样?你说这个要回来电视机,这个人会怎么样?因为那个小偷,虽然说他是偷过去的,但是他已经成为这个财产的主人了。所以的话,你再去要回来,如果他是很执着的话,还是会犯根本。
这个样子,这个就是比较微细的了,盗戒这个名相是很微细的了。我们不能够展开来讲,如果展开来讲就很多了。总而言之,希望我们能够谨言慎行,能够不起贪心,这样子就很好持了。这是因为我们前面所说的,因为什么?第一种情况,因为发心,或者因为加行而成为主人。
地域有权
第二种是因为地域,而成为有权的人。地域,也就是说这一段,这个路段,你车子在路上跑,你要交养路费,你要交路桥费;或者你搭公共汽车,你要买车票;你到公园里面去游玩,你要买门票;以及各种各样的税收。这样子的话,都是因为地域而成为有权的人,有权的主人。所以这一点,我们就要很注意了。
比方说我们在市里面搭公共汽车,而现在这个公共汽车改革,它就没有人售票。无人售票,搞一个箱子,你自己把这个车钱放进去。你就有心想要逃,想不出钱,想占点小便宜。趁这个人最多的时候一哄而上,你就夹在这个中间,你就没有放到那个钱箱里去,你就跑到那个车后面坐起来了。这个样子的话,怎么样?如果那个车票,比方说是五毛钱,是一块钱,那么你是犯什么?犯支分。如果你是超过2.47元,这个车票的价格,你就犯根本了。所以一定要注意,就是说要保持正知正念,不能够贪小便宜。否则的话,你就犯根本戒了。
但是有一种情况,比方说:你们那个车在路上走,遇到那个车匪路霸,把这个车拦起来。强行说:每个人要交一百块钱。你不给他,犯不犯戒呢?不犯。为什么?因为他是有执无权,他没有权力收这个钱,但是他有一个妄执,有一个执着心,所以你不给他是不犯戒的,所以我们要能够明白这些情况。
种姓有权
第三种情况是以种姓而成为有权的主人。
这个盗戒很微细,微细到什么程度呢?打个比方:你帮一个人做事,然后那个人,他也及时支付给你报酬了。那么他给你约定好,你们双方约定好,你每天要九点钟上班,下午五点钟下班。中间除了这个吃饭的时间一个小时,其他的时间,你都要好好地在他那个店子里面做事。然后,如果说你是准时去了,但是你没有在那里做事,你自己在做私事。犯不犯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什么?你本来跟他约定好了,你是每天九点钟上班。但是你也没有请假,然后你故意拖到上午十一点你才去,而那个主人他也很执着,这个样子的话都是盗,不过是轻重不同。所以要注意这些微细的地方。
第三种就是因为种姓而成为有权的主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比方说:儿女对于父母的这个财物,他有一个继承权。这个父母亲过世以后,父母的财产应该属于他的儿女。所以如果说那个亡者的财产,要去盗取的话,这个罪业是更重。为什么更重?
因为第一个,那个亡者他有子女的话,子女是财产新的主人。如果是这个子女对这个财产他有权,然后他又有执着心的话,那六缘成犯,你就犯根本罪。并且来说那个亡者他在中阴身阶段,他基本上,他都是有一点神通的。他如果知道自己的财产给其他人偷走了,这个中阴身他因为对自己的前世的财产比较留恋,比较执着,并且希望把它留给子女的原故,他就会对这个偷盗他的财产的这个偷盗者,这个中阴身,这个亡者就会去给他制造违缘,给他制造一些障碍。所以说,偷盗亡者的财物,这个过失就更大。这一类是说以种姓而成为有权的主人。这是第三类。
佛宣有权
第四类是佛宣说后成为有权的主人,这个是三宝物了。可以分为三类,我们到底下再详细解说。但是要知道,盗僧物是罪最重的。
这个都是我们说到了这个诈称他名字取,就把它展开来说,这个种种的不同。
强夺取
第四就是强夺取。以自己的威势,蛮不讲理,蛮横地抢夺过来。
受寄取
第五就是受寄取。就是说人家的财产,他暂时寄存在你这里面。然后结果呢,如果说拿了这个财产跑掉了的话,那么就是属于这一类的恶业。以这种兴方便,以这种手段来盗取他人的财产。如果财产寄在一个人那里面,那么最后结果,这个人他就拿着这个财产,他就跑掉了;或者是到他那里要拿回来的时候,他就矢口否认说:“没有。你没有寄存什么东西在我这里,没有啊。”故意这样子地隐瞒。这样子的话,如果六缘都具足,也是成犯的啦。
种种离本处
底下是讲这个重物。
【重物者,若五钱,若直五钱物,犯不可悔。】
五钱,我们刚刚说过了,就是1.11克银子所值的价值,两块多钱,或者值五钱的物品,如果你犯的话,就是不可悔,就是说犯根本罪。为什么会根据这个来制定呢?因为当时摩竭陀国的国法,法律就是规定,盗五钱以上,就会判刑了。
【若居士知他有五宝,】“五宝”,就是金、银、铜、铁、锡。
【若似五宝,】就是像五宝。
【以偷心选择,而未离处,犯可悔罪。】
因为没有离处,所以犯可悔罪。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六缘,六缘没有完全具备,所以是得方便罪,所以可悔。
【若选择已,取离本处,值五钱者,犯不可悔。】
如果说你去选择其他人的财产,然后起了盗心。你知道是私人财产,然后又把它拿走,离开那个本处了,这个样子的话,并且它又值五钱,这个六缘都有的话,就犯根本,犯根本罪,就不可悔了。
【离本处者,若织物异绳名异处。若皮、若衣,一色名一处,】
那个纺织物,异绳名异处,就是说他捆绑的那个绳子不同,那么就是一处一处的了。
【异色名异处。若衣皮床,一色名一处,异色名异处。若毛褥者,一重毛名一处,一色名一处,异色名异处,是名诸处。】
这个说的比较那个一点,不一定看得明白。事实上,我们说一个最浅的比方,就是怎么呢?打个比方,我们去了图书馆,那个图书馆它这个外面,留给大家放那个小包包那些杂物柜子,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柜子,把自己杂物放在里面,不要带进去。打个比方,张三他的物品,本来放在第一格,而李四的物品就放在第二格。张三他起一个盗心,把李四的物品,由第二格拿到第一格来,那就名离处,就离开原有之处了。
【居士为他担物,以盗心移左肩著右肩,右手著左手,如是身分,名为异处。】
乃至于如果你起一个偷盗心的话,你帮人家拿东西,你起一个偷盗心。就是说,互相交换一下,让对方分不清楚,到底是不是他的财产,如果你起了这么一种盗心的话,这个都是兴方便,所以很微细。
但是,如果说你完全没有盗心,不管你左肩换右肩,右肩换左肩,左手换右手,右手换左手,怎么换都没关系,都无罪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盗心嘛。
【车则轮、轴、衡、轭。船则两舷前后。屋则梁、栋、椽、桷、四隅及奥,皆名异处。以盗心移物著诸异处者,皆犯不可悔。】
如果你把这些东西,都把它搬离了一个位置,并且你起了盗心。这个样子的话,价值也超过,六缘成犯,所以犯不可悔。
【盗水中物者,人筏材木,随水流下,居士以盗心取者,犯不可悔。】
以前是砍木头放那个木排,他在上游砍树,顺着这个水流下来。这个居士以盗心,来拿了人家的木头,就犯不可悔,犯根本罪。
【若以盗心捉木令住,后流至前际,】
“后流至前际”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说你抓住一个木头,然后这个木头,抓住它,让它不要动,在水里面,那么后面的木头它就流到前面去了,这个就是后流至前际。
【及以盗心沉著水底,若举离水时,皆犯不可悔。】
那么你以一个偷盗的心,把那个木头,用一些方便,把它沉到水底去;或者举起来离开水面,都已经举离本处了,都已经犯不可悔罪,犯根本罪了。
【复次,有主池中养鸟,居士以盗心按著池水中者,犯可悔罪;】
知道为什么犯可悔罪吗?因为是在这个有主的池子里面。也就是说这个主人,在池子里面养那个水鸟,然后另外一个人,他以偷盗的心,去想偷那个水鸟,就抓着那个水鸟,就按到那个池水里面去了,是犯可悔罪。为什么?因为整个池子也是主人的,虽然是在水中间,但是他没有离开主人的这个处所,所以还是没有离处,没有完全离处,所以是可悔罪。
【若举离池水,犯不可悔。】
如果你把它由池子里面举出来,那么这个池子是他的,这个池子上面的空间不是主人的,这个已经举离了这个处了,离处了,所以是犯不可悔。
这个都是讲六缘就成犯。这里面就侧重于讲这个“离本处”,有一些是离本处了,有一些是没有离本处。如果还没有完全离本处的话,还是可悔罪;如果已经举离本处的话,就是不可悔。
【若人家养鸟,飞入野池,以盗心举离水,及沉著水底,皆犯不可悔。】
如果有人家养的水鸟,飞到这个野池,就是无主物,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财产。然后你把它按到水里去,你也是犯不可悔,你把它举离水面呢,也是犯不可悔。
为什么?因为前面的有主池中养鸟,这个池和鸟都是同一个主人,所以在同一处。如果你将这个鸟举离水面,就称为离处了,就是不可悔了。如果你按在这个水之中,因为这个水,这个池子也是属于主人的,所以还没有完全离处,尚未离处,所以犯的是可悔罪。
那么这里面又不同了,这里面是野池,是无主物,这个鸟是有主物,池子是无主物。这个鸟它是有主物,所以你把这个鸟按到水里去,它也是离处了,举到水面上来,也是离处。
为什么?这个鸟它自己飞过来,飞到这个无主的池中,野池之中,这个它在这里面,这个是没有离处。然后你把它举上空中,或者按在水里面,都已经离开本处了,所以这个样子的话,就算是都犯不可悔,都犯根本罪。
种种戒相
【又,有居士内外庄严之具,在楼观上诸有主鸟衔此物去,以盗心夺此鸟者,犯不可悔;】
为什么?因为六缘成犯,六缘都有了。这个鸟是有主的鸟;你也知道;并且你也起了盗心;而且来说的话,已经兴方便,你来夺此鸟,来捉这个鸟;并且它的价值又超过五钱;并且离本处。所以这个六缘都具了,所以就犯不可悔罪。
【若见鸟衔宝而飞,以盗心遥待之时,犯中可悔;】这个是方便罪。
【若以咒力,令鸟随意所欲至处,犯不可悔。】
你用念咒,咒这个有主的鸟,按照你的意愿飞到一个地方去。这样子的话,是具六缘成犯,不可悔。
【若至余处,犯中可悔。】
你虽然念咒,但是那个咒力量不太够,这个鸟它没有按照你的意愿,它到了其他地方。是犯中可悔,犯方便罪。
【若有野鸟衔宝而去,居士以盗心夺野鸟取,犯中可悔;】
为什么会犯那个中可悔呢?因为野鸟,它虽然是非有主物,但是你起了一个盗心,在盗心这里来结罪,所以犯中可悔。
【待野鸟时,犯小可悔。又,诸野鸟衔宝而去,诸有主鸟夺野鸟取,居士以盗心夺有主鸟取,犯不可悔;】
也就是说这个野鸟,把这个内外庄严之具,把它衔走了,在这个空中,这个有主的鸟把它抢过来,居士以一个盗心夺有主鸟,来取的话,就是六缘成犯了。这是从鸟的主人这边来得不可悔罪。
【若待鸟时,犯中可悔。余如上说。】
我们下午继续讲。

第四讲
请大家合掌跟我念——
是故世尊赞戒言:具戒之人值遇佛,
具戒之人最胜饰,具戒之人妙香涂,
具戒之人诸欢喜,具戒之人清凉水,
具戒之人世间赞,人天圣位以戒得。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为一切的如母有情,能够得到人天的暂时安乐,和究竟的解脱安乐,所以我们来学习《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请大家翻开到经本的十九页,第二行。
【又,诸有主鸟衔宝物去,为野鸟所夺;居士以盗心夺野鸟取,犯中可悔。】
这个整个一长段,都是讲这个不同的戒相。前面的话,是野鸟把这个居士的庄严具叼走了,衔走了。内外庄严之具。然后遇到那个有主鸟,就从野鸟那里夺过来。然后居士以一个盗心,去夺有主鸟,就犯不可悔。
为什么?因为他已经成就了犯盗戒的六缘:他物、他物想、起盗心、兴方便、值五钱、举离本处,这样子六个都有了,所以从鸟的主人那边得罪,犯不可悔。
如果是还没有夺取这个有主鸟的这个时候,在等待的时候,是中可悔,是方便罪。
另一个方面,如果是有主人的鸟,来衔了这个宝物去了,给那个野鸟(野鸟是无主的)所夺了,居士以盗心从野鸟那边取过来,这个是犯中可悔,那是从盗心来结罪的。
【若待鸟时,亦犯中可悔。】
这个中可悔,那个蕅益智旭大师,他那个《笺要》就认为,是流通的时候搞错掉,应该是小可悔。也就是说,在等待那个野鸟,从野鸟那边夺取过来,这个时间之内,是犯小可悔。
弘一律师也支持蕅益智旭法师这个观点,他就从《大律》里面就有录出来,就抄录一段出来补充解释:“以偷夺心,夺野鸟取,偷兰遮。若待鸟时,突吉罗。”那么突吉罗,所以说可以证明,这个就是小可悔,小可悔罪。
【余亦如上。若居士蒲博,以盗心转齿胜他,得五钱者,犯不可悔。】
这个蒲博,“蒲”就是摴蒲。“博”就是博钱。那么也就是说,以那个下棋,(摴蒲本来是指下棋了)以那个下棋来作赌注,来赌钱。这样子呢,以盗心转齿胜他,也就是说,他用来作为那个赌钱的那个骰子,比方说是象棋子,或者围棋子,这个都称为齿。
“转齿”就是偷偷地把那个筹码,把那个骰子,或者是那个象棋,偷偷把它换掉,然后来赢其他人的钱,所以称为转齿胜他。
“得五钱者,犯不可悔。”所得的这个财物,超过五钱,超过我们上午所说的2.47元,这样子,超过这个价值呢,就犯不可悔。
本来根据《优婆塞戒经》和《梵网经》,这个蒲博都是属于犯轻垢。那么就是说,那些赌钱,如果受了菩萨戒的话,这些是属于犯轻垢。乃至于耗费光阴,去下象棋,去种种,种种的那些游戏,都是犯轻垢。但是这里面只是讲五戒,所以下象棋那些是没有犯五戒。
但是如果转齿胜他,也就说偷偷地把那些筹码换掉来赢他的钱,那么这个就是盗心,所以超过那个金额,就犯根本罪,不可悔。
【若有居士以盗心偷舍利,犯中可悔。】
以偷盗的心,来偷佛菩萨和诸大圣者的舍利,犯中可悔。为什么?因为这个无法去计算它的价值。
【若以恭敬心而作是念:“佛亦我师”,清净心取者,无犯。】
如果是以清净心,来恭恭敬敬,来请这个舍利,来供养的话,是无犯。在古时候,都没有说这些,好像贩卖舍利这些事情,所以如果以清净心来求得佛舍利,来供养呢,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了。但是现在就不同了,人心越来越低劣,甚至于会有人拿这个舍利子来卖钱,或者是变相地来卖钱。这样子的话,如果是以一个盗心,来取此舍利,来谋利的话,就会按照那个他所卖的那个钱,来论他那个犯偷盗戒的罪。
所以我们在求取舍利的时候,到底是清净心,还是贪心,那么就各人心知。如果是本身,内在还是心没有清净,口里说不贪心的话,又变成犯了一个妄语了。
所以为佛弟子,在《梵网经》菩萨戒本的轻戒第31条里面有说到: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象。那么应该马上自己去取物,来赎佛菩萨形像,来赎回来,不赎回来的话,也是犯轻戒。何况是现在有一些不如法的话,甚至于拿来贩卖,那样子的话,就更加的不如法了。
【若居士以盗心取经卷,犯不可悔,计值轻重。】
如果是以偷盗的心来取经卷,根据她的价值,根据她的那个价值,如果超过的话,就是犯不可悔罪。但是如果是说,取经卷去学习,没有一个永久的占有心,学习完以后,还是赶快送回来,这样子呢,是可以通忏悔。
【夫盗田者,有二因缘夺他田地:一者,相言;二者,作相。】
这个犯盗的话,是争夺那些世间的那些田产。“一者相言”,也就是说,告状,诉讼到官府。“二者作相”,也就是说,在地界上面立那些标志,立标示界,这个称为作相。
【若居士为地故,言他得胜,若作异相,过分得地,值五钱者,犯不可悔。】
那么也就是说,如果是以一个盗心,来做这些手脚,或者通过官府,或者是自己在立那个地标的时候,标过界一些,这样子的话,如果超过这个价值的话,都是犯不可悔。
所以我们应该要能够谨慎,在一切行为之中,都不犯盗戒,并且要心量宽广,不要争夺这些外在的财产。
清朝时候,那个安徽的桐城,有一个宰相,叫做张英。他的家里面,那个邻居建房子,就占了他家里面三尺地。然后这个管家,马上就写信给他,他回一封信就说——
万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所以这个管家看了以后,就很惭愧,也就没有去争夺了。而对方也很感动,所以他也就主动,不单单是把张家那个地让出来,并且自己家里面的地还往后再退三尺,就是六尺巷。应该学习这样子,不可以以盗心来侵占。
【有诸居士应输估税而不输,至五钱者,犯不可悔。】
如果是应该要纳税,但是没有纳税,超过五钱,是犯不可悔。
【复有居士至关税处,语诸居士:“汝为我过此物,与汝半税。”为持过者,违税五钱,犯不可悔。居士若示人异道,使令失税,物值五钱,犯中可悔。若税处有贼及恶兽或饥饿,故示异道,令免斯害,不犯。】
这一段是讲什么?是讲过海关的时候。如果是在过海关的时候,有一个人,他就对另一个人讲,你帮我把这一件东西带过去,带过去的话,过得那边以后,应该交的那个税款,我就给一半给你。如果你带过去了呢,那就偷的这个税,是超过五钱的话,是犯不可悔。
“若示人异道”,异道就是另一条路,如果给人家去开方便门,可以不通过那个关口,另外有一条小路,可以偷偷地过去,然后也不用纳税。如果示人异道的话,“使令失税”那么国家的这个税收流失的话,超过五钱是犯中可悔。
这一段的话,是比较略一些。弘一律师根据《大律》有一个补充,补充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估客语:与过是物。与过者,是税物值五钱,犯不可悔。”也就是说本来应该纳税的,但是那个人他就没纳税,他就请你给他带过去。带过去的话,如果那个应该纳的税,超过五钱的话,那么你就犯不可悔。为什么?你是个好心帮人家带东西,为什么还是犯了?因为你犯了一个随教盗,人家犯偷盗,他教你作,你就帮他作了,这样子是同犯,所以犯不可悔。
“若估客到关,语与过是物,税值当与半。与过者,亦尔。”如果说你给我带过去,那个应该纳的税,我给一半给你,你给他带过去,也是犯不可悔。
“若云税值尽与汝者,亦尔。”如果说那些应该纳的税,我全部都给你,那你帮他带过去,也还是犯不可悔。
并且“若估客到关,示异道令过,断官税物,是税物值五钱,犯不可悔。”如果说这个要过海关的人已经到了,然后你给他另外指一条路,可以不纳税,那么这个税额超过五钱的话,应该是五钱和五钱以上的话,也就犯不可悔。
“若估客未到关,示异道令过,断官税物,是税物值五钱,犯中可悔。”这个就是说那个人还没有到,那么你预先告诉他,另外有一条路可以过去。这样子的话,断官税物,是犯中可悔。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犯,也就是说那个税处,有强盗或者有恶兽,这样子的话,因为种种的客观原因,就告诉他从另一条路走,让他不要受那个伤害,这样子是不犯的。
但是总而言之,就是过海关的时候也好,最好就是不要帮人家带东西,因为很有可能就会产生一些误会。并且,就算是其他人找你借东西,或者寄存东西在你这里面,人家寄存的东西,你都应该当场就看一下。并且在还给他的时候,也应该要看一下,这样子就可以防范一些误会的产生。
《五分律》第二十九卷上面说:“时跋难陀与估客共道行,到关税处。”也就是说当时有一位比丘跋难陀,他与那些做生意的人,一起走到海关那里。那个做生意的人,突然就要借他那个背囊用一用。
“估客从跋难陀借囊,密以大价珠著囊中,还之,跋难陀不觉。出关已,索囊中珠。跋难陀言,我不取汝珠。估客云,汝实不取我。”汝实呢,没有拿我的那个宝珠。
那么意思就是说,做生意这个人,为了逃税,他做了一个手脚,他先就跟这个法师说:我借你那个背囊用一用。然后偷偷地在他那个背囊里面,就放了一个价值很高的一个宝珠,然后就把这个背囊还给跋难陀。然后跟随跋难陀一起过关以后,他就要求跋难陀,把那个背囊里面的宝珠还给他。跋难陀说:我没有拿你的珠子。那估客就说:汝实不取。
“我向汝借囊,以珠著中耳。即还其珠。”也就是说,你确实没有拿我的,但是我前面向你借那个背囊的时候,我就偷偷地放在里面了,你现在还给我好了。然后就把珠子给他。但是跋难陀事后,他就起了一个疑惑心,想着,我这样子是不是犯盗了。
“生疑,问佛。佛言,不犯。若欲出关,人从借物,还已,应抖擞看,犯者下品罪。”也就是说,如果以后啊,你这样子呢,犯是没有犯,因为你没有盗心,没有说偷盗,或者偷税、漏税,盗这个海关关税。你没有那个意思,然后你完全都不知情。但是以后做事情就要谨慎,如果人家向你借东西,还的时候,你要抖擞看。要看一看,如果是没有做的话,就是下品罪。所以在海关,或者其他这些,最好就不要帮人家拿东西去过关,免得招来一些麻烦。
【又有居士与贼共谋,破诸村落,得物共分,值五钱者,犯不可悔。】
与那些强盗小偷,共同商量去劫掠村庄,得到的物品共分,值五钱就犯不可悔。
【盗无足众生者,蛭虫、】
“蛭虫,”水蛭。水蛭就是那个蚂蝗,可以做药的。
【于投罗虫等,】一种虫。
【人取举著器中,居士从器中取者,犯不可悔,选择如上。】
因为已经超过那个价值,并且又已经举离了本处。举离本处呢,所以就是不可悔。没有举离本处呢,是可悔。
【盗二足三足众生者,】
这一类就是说,去偷那些动物,两条腿的,还有一些是三足。三足,比方说,中国的古书上面记载说,大禹他的父亲,就单名叫做鲧。他的父亲因为治水无功,所以就给舜帝杀之于羽山,他的神识就化为一个三足的鳖,这样子是三足的众生。
【人及鹅、鹰、鹦鹉、鸟等,是诸鸟在笼樊中,若盗心取者,犯不可悔。余如上说。】
本来那些鸟,那些鹅、鹦鹉、鸟,那些都关在笼子里面。那么你犯盗心,那个六缘成犯,六个缘都有了,已经举离本处了,所以就犯不可悔。起了盗心,但是也兴了方便,但是还没有举离本处,还是可悔罪。
【盗人有两种:一者,担去;二者,共期。】
那么这个就是说,那些贩卖人口,是属于这个犯重的偷盗戒。“盗人有两种:一者担去”,也就是说,好像古时候那些盗匪,强行地抢走那些妇女、小孩,或者绑架,这样子是担去。
“共期”,就是欺骗他。比方说,要拐骗那个小孩子,要拐卖那个小孩子,就跟他说,“你父亲在某某地方出事了,你现在跟我来,你上我的车,我带你去。”这个小孩子,如果他两足移动了,过二双步,也就是说,只要这个小孩子跟着他走了,并且走了不到一尺的距离,那么这个人就犯了不可悔,不可悔罪。
【若居士以盗心担人著肩上,人两足离地,犯不可悔。】
做绑架,他这个两足已经离开地面,就犯了,犯了这个不可悔的根本罪。
【若共期,行过二双步,犯不可悔。】
“二双步”,在《高丽藏本》的这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和《一切经音义》上面,他都是写作一个“二叟步”。就是那个老叟的叟,就是老头子的意思。就是那个嫂子的嫂,去掉那个女字边。那么也就是,老年人走两步路的这个距离,一般是不到一尺,如果超过这个,就犯不可悔。
【余皆如上说。盗四足者,象、马、牛、羊也。人以绳系著一处,以盗心牵将过四双步,犯不可悔。】
如果是偷那些象马牛羊的话,给它牵离本处,过四双步就不可悔。
【若在一处卧,以盗心驱起,过四双步,犯不可悔。多足亦同。若在墙壁篱障内,以盗心驱出,过群四双步者,犯不可悔。】
本来那些动物是在房子里面,或者在篱笆里面,把它们赶出来。这样子的话,也是犯不可悔。
【余如上说。若在外放之,居士以盗心念:“若放牧人入林去时,我当盗取。”发念之机,犯中可悔。】
这个是从盗心结罪
【若杀者,自同杀罪。】
如果有杀这些动物的话,是按照前面的不杀生那一条来结罪。
【杀已,取五钱肉,犯不可悔。复有七种: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暂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心不乱,七、不病坏心。此七者,取重物,犯不可悔;取轻物,犯中可悔。】
那么也就是说,“非己想”,你明明知道这个财产不是你的。然后“不同意”,不同意就是说,你要用人家的,人家他不会高兴,这样子呢,你们关系也不是很亲密,这样子的话,取重物值五钱,就是犯不可悔了。如果不够五钱的话,是中可悔。“三不暂用”,那你当时起的念头,不是说暂时借去用一用,你当时想着是想永久性地占为己有,这样子的话,是犯不可悔。“四知有主”,明明知道它是有主之物。
“五不狂,六不心乱,七不病坏心。”这些都是说生理上、心理上、精神上,这些都没有问题,都很正常,你自己有判断能力。这样子的话,如果取重物,就犯根本罪;取轻物呢,低于五钱就中可悔。
七种开缘
【又有七种:一者,己想;二者,同意;三者,暂用;四者,谓无主;五狂;六心乱;七病坏心。此七者,取物无犯。】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也就是说,讲了一些开缘。有一些情况下面的话,你可以拿,然后的话,不犯,不犯这个偷盗戒。这一些是什么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己想。亲厚,在律上面就讲了,也就是说,大家这个关系非常好。比方说家庭里面大家是兄弟姊妹,这东西就大家平时都是已经同意了,互相用,互相拿,就没关系。比方说,哥哥穿弟弟的衣服,弟弟穿哥哥的鞋子,这样子的话,大家平时都是关系非常好的,非常亲厚的。有几种情况是亲厚,所以不分彼此,这样子的话,就算是用了,并且来说,是超过五钱的价值,也是不犯盗戒。
所以学习这个要很灵活,在那个《四分律》的资持释里面就有说到,“亲厚者,无彼此也。”七法中——
一、竭力代劳,为之不厌。就是这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对方有什么事情,我愿意尽心尽力地去帮他,并且一点都不会疲厌。
二、己所重物,与已不吝。就是说我很喜欢的东西,如果对方要的话,我马上毫无吝啬,马上就送给他,关系是那么好了。
三、极相违恼,了无所恨。如果万一两个人生起了矛盾,产生了摩擦,但是心里面一点都没有恨他的意思,这样子关系非常亲厚。
四、吐露私心,而无所隐。自己内心深处的话,会向对方去讲出来,自己的隐私也会讲出来,一点都不会隐瞒,关系非常亲密。
五、掩恶扬善,恐伤外望。如果对方做得不太好,会尽力帮他掩饰,帮他调解,好的会赞扬,会在大众面前赞扬。
六、囚系患难,多方拯济。如果万一对方,他有一些什么灾难,乃至于给关起来,关在牢狱之中了,都会想方设法去帮助他,去救他出来。
七、贵贱贫富,终始一如。无论对方是贫富贵贱,都始终都是交情非常深厚。
那么如果是有具足这个七点,这个七点的情况底下的话,就是取物无犯。那么你用他的东西是没关系,是不犯盗。拿对方的物品,是不犯盗戒。这个是讲这个关系非常亲厚的情况底下。
在本经里面,他就列举了开缘,事实上也就是说,不犯这个盗戒的这个开缘。是哪一些开缘呢?一般的律上面的说法,就是有六种开缘。
一个是与想。也就是说对方他已经给我了。
第二个是己想。是自己的东西了。
第三个是同意。同意也就是亲厚想,亲厚想也就是说,听到我在用他的东西,他不单单是不会吝啬,不单单是不会生气,他还会心很欢喜,这个是同意。
第四个是暂用。也就是说,我没有打算长久用。用一下,暂时不方便用一下,以后马上就会归还给本来的主人。
第五个是谓无主。也称为粪扫想。也就是说,以为这个东西可能是人家扔掉了,或者没有主人的了,所以就捡过来,不知道这个物品是有人摄属的,这些都是不犯。
第六就是狂乱坏心。自己没有自主的判断能力。这个六种情况底下,都是取用不犯的。
那么这样子的话,我们这里面讲到的这个七种,就好明白了:一者己想,认为是自己的东西;二者同意,也就是说我用了他的,他知道以后的话,不单单是不会生气,而且还很高兴,因为我们关系非常密切,非常亲厚;三者暂用,暂时借用;四者谓无主,我以为这个是没有主人的,无主之物;五狂;六心乱;七病坏心。这个都是没有自主判断的能力。此七者,取物无犯。
【有一居士种植萝卜,又有一人来至园所,语居士言:“与我萝卜。”居士问言:“汝有价耶?为当值索?”答言:“我无价也。”居士曰:“若须萝卜当持价来。我若但与汝者,何以供朝夕之膳耶?”客言:“汝定不与我耶?”】
“汝定不与我耶”,也就是说:“你一定不给我吗?”
【主曰:“吾岂得与汝?”】
意思也就是说,有一个居士他种了一些萝卜。另外有一个人,他来找他要这个萝卜,然后他也不给钱,也没有东西来换,所以这个居士就不给他。说你也不给钱来买,也没有东西给我换,那我如果全部送给你的话,我这个吃饭怎么办啦?
这个客人就很不高兴,这个人就很不高兴说,“你一定不给我吗?”主人说,“我肯定不给你。”
【客便以咒术令菜干枯,】
这个人就念那些咒,让那个居士所种的萝卜,那些都干枯掉了。
【回自生疑:“将无犯不可悔耶?”】
然后这个念咒的这个人,他就自己起了疑心了,是不是我犯了这个不可悔的偷盗罪呢?
【往决如来,佛言:“计直,所犯可悔、不可悔,】
“直”,就是跟单人边的那个价值的“值”是通假字。根据你所伤害的,对方所种的那些植物它的价值,如果是超过五钱,就是不可悔。
【茎、叶、华、实皆与根同。”】
就是说种植的那些,其他的好像叶子、花,乃至于果实,这些都一样,都是按价值来算,如果超过你就犯不可悔罪。
【有一人在祇洹间耕垦,脱衣著田一面,时有居士四望无人,便持衣去,时耕者遥见,语居士言:“勿取我衣!”居士不闻,犹谓无主,故持衣去,耕人即随后捉之,语居士言:“汝法应不与取耶?”居士答言:“我谓无主,故取之耳,岂法宜然?”耕人言:“此是我衣。”居士言曰:“是汝衣者,便可持去。”居士生疑:“我将无犯不可悔耶?”即往佛所咨质此事。佛知故问:“汝以何心取之?”居士白言:“谓言无主。”佛言:“无犯。自今而后,取物者善加筹量,或自有物,虽无人守,而实有主者也。”】
这一段是讲什么呢?就讲有一个居士,他在外面走,就看到有一件衣服,就挂在那里面。其实那个衣服,是有一个人在耕田,他热起来了,取下来就挂在那里。这个居士以为这个是无主物,是人家不要的了,无主物。所以他就把那个衣服拿走了。
拿走了的话,耕田的那个人就大声叫:“你不要拿我的衣服。”
这个居士耳背没听到,继续往前走。所以耕田的那个人就追过来,就问他:“你为什么要拿我的衣服?”
居士说:“我不知道这个是有主物,所以我就取了,我就拿走了。”
这个耕田的人说:“这个是我的衣服。”
居士说:“那是你的,那你拿回去嘛。”
拿回去以后,这个居士生起一个怀疑心来,疑惑心来,想着,我这样子是不是犯了这个盗戒呢?就去佛那里去请问。
佛陀就开示他说,佛陀其实明明知道,知道他的发心是怎么样。“佛知故问”,佛知道,但是故意要问他。
“汝以何心取之?”你到底是以什么心,当时你是以什么样子的动机,是什么样子的心态,来拿那件衣服的呢?
那居士说:“我以为是没有主人的东西。”
佛陀就开示说:“无犯。”
那么这样子的话,你没有犯盗戒。但是你从今以后,取物者“善加筹量”,一定要考虑清楚,要观察清楚。观察清楚,观察什么呢?“虽无人守,而实有主者耶。”虽然这个东西放在这里,没有人守护,但是它是不是有主物呢?要看清楚,不要随便拿。
【若发心欲偷未取者,犯下可悔。取而不满五钱者,犯中可悔。取而满五钱,犯不可悔。】
这里面其实有四重的解说。
第一个是欲偷未取。这个是下可悔,因为他是远方便,就是说动了一个偷盗的念,但是他没有真正地动手去作。这样子的话,是下可悔,是比较容易忏悔清净。
第二种情况,是取而未离处,中可悔,近方便。但是还没有拿开主人的那个地方,这样子是中可悔。
第三种是不满五钱中可悔。虽然拿了,但是它的价值没有超过五钱,没有到达五钱,不满五钱,还没有完全失去戒体,没有完全失去无作戒体,所以称为中可悔。
第四种是已经满五钱,是不可悔,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无作戒体。但是可以依靠大乘的取相忏,见好相,可以忏悔清净。
这个都是从佛制戒,从那个佛制罪这个上面来说的。从自性罪这个上面来说的话,这些所有的,无论是满不满五钱,反正都是有自性罪。然后一定要还,因果上面来说的话,要偿足自停。
这个世间犯这个盗戒的,是很普遍了。你看那些建筑公司,他那个包工程的时候,就偷工减料,这个就是犯盗了。他偷工减料,然后建筑质量又很差的话,这个建筑物倒塌下来的话,致使人死伤,那么就犯了这个杀和盗,这个两种不可悔罪呢,都犯了。还有一些是那些卖假药,值钱是五钱以上,具足六缘,都是犯不可悔罪。
所以我们五戒呢,是人类安定和谐繁荣的基石。五戒是实现人类能够和谐共存的根本。那我们人类的幸福,首先应该是尊重有情的生存,所以我们要不杀生。
人类的生存,就需要依赖衣、食、住,这些资生的物质。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面,把这个资生物质称之为外命。《大智度论》上说:“一切诸众生,衣食以自活,若夺若劫取,是名劫夺命。”人的生命得到保障,有安全以后,他最关心的,就是自己赖以生存的私有财产的安全,因此不偷盗就处在第二位了。这个盗戒就排在第二位了,不偷盗就是不要非法得财,要能够取之有道。更进一步,要能够广行布施来救度世间,以财施、法施、无畏施来度化众生。
制戒因缘
这个盗戒的制戒因缘,是根据《四分律》上面说,是佛陀成佛以后六年。这个制戒因缘,是佛陀在游化王舍城灵鹫山的时候,当时比丘们都在雨季开始之前,去结夏安居之前,都自己用草木就搭起一个一个的简陋的茅棚。然后在雨季到来的时候,比丘们都每个人一间,就精进地用功修习禅定。然后解夏以后,大家要把各自的茅棚要拆掉。
但是当时有一位长者,名叫檀尼迦陶师子。这位檀尼迦陶师子,这位长老,他就舍不得拆。其他的比丘都把那个茅棚都拆掉了,自己游化十方去了。这位长老他就一直还是住在那个里面。
那么以后,等到他出去托钵乞食的时候,那个上山砍柴火的人,到这个灵鹫山来,砍柴火的人就把他那个房子就拆掉了,就作为柴火就挑走了。所以他又来造一个,又造一个隔不了多久呢,又是出去托钵,这个房子又给那些砍柴的人,又给他拆掉了。所以他就用泥巴,就自己动手造了一个很精致的一个小泥房子,很精致,颜色好像火一样的。因为这个不符合律制,所以佛陀又安排弟子把他那个泥房子又拆掉了。
这位长老他就很忧愁,不知道怎么办。突然他就想起来,他出家以前一位老朋友。朋友正在给那个摩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王,正在看守木材。他就跑去,就跟老朋友说,国王已经同意了,所以我要拿一些木材走。就拿那些木材造了一个木房子。后面给那个频婆娑罗王知道以后,就非常生气,就警告檀尼迦陶师子说,这个是防洪的木材,如果盗取的人是犯死罪。佛陀因此就制定这个戒律,制定这个盗戒,制定这个不与取戒。
但是我们要能够知道,这个戒法的时空的适应性。因为那个时间很久远了,我们一定要能够了解,这个时空的适应性。当时佛陀制戒的本怀,制的这个不与取戒的本怀,是什么呢?是根据什么来的?是根据王舍城当时的法律,如果偷东西,在五摩沙以上就是判死罪。所以佛陀就根据这个国法来制定,我们翻译过来的时候就译为五钱。有一些法师就会把它算得很细,值多少多少钱银子,现在人民币是2.47元,然后多少多少,这样子去换算。当然,对我们有一个警惕也是很好。
但是事实上,一定要有一个变通,要能够很圆融,要能够体会到佛陀制戒的本怀和根本的精神,是与国法相应。也就是说,事实上,什么样子是真正的犯盗,有一种圆融的,变通的说法,就说是与国家的法律相应。法律上面要定罪的话,这个就应该是犯盗。那么这个时空的适应性就非常广泛了,不管你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什么时空底下,都可以适用,这个持好不与取戒,这个我们讲到此地。
当然频婆娑罗王他只是警告那一位檀尼迦陶师子,只是警告他,并不是说真正地制他的罪,因为频婆娑罗王也是非常信仰佛法的。并且,我们看《观无量寿经》,后面他给他的儿子阿阇世王,给他的儿子关起来,就活活地饿死掉了。但是好在佛陀派遣那些阿罗汉弟子给他说法,所以他在走之前,已经证得三果阿那含。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弘法的时候,他是一位非常得力的护法。一位是频婆娑罗王,还有一位就是波斯匿王。
轻重较量
这个犯盗戒的罪业,有轻重的不同,有很多种的不同,一个是依被盗的对象。依被盗的对象来说,盗用僧物,罪是非常重。在《方等经》上,华聚菩萨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你看,哪怕造了五逆罪的,极重的恶业的人,华聚菩萨都有方法救,但是盗僧物者,菩萨所不救。这样子可见这个罪,是比这个五逆四重还要更严重,所以要非常谨慎。
所以佛陀在经典上面也说,对于僧宝作障碍所获得的罪业,远比对佛宝作障碍,所获得的罪业要严重。因为我们对于佛宝,或者对于阿罗汉,去犯偷盗,这样子的话,不会得根本罪,因为他们没有执着,他们是有权无执。但是如果是对从凡夫到三果阿那含之间的这些僧宝,犯偷盗的话,因为他们可能会产生执着,所以会造极重的恶业,犯根本罪。
并且来说,这种罪业为什么会极重呢?因为对于盗僧宝物,或者是盗国家的财产,这样子呢,这些所有不作分配的这些财物,只要是价值超过那个五摩沙就犯根本罪了;并且所犯的根本罪的数量,跟僧众的人数的总量相同,这个就很大了,每一个人面前都犯一个根本罪。如果是盗国家的财产的话,就是在整个国家的每个人面前,都就造一个根本罪。所以这个罪业都是非常重,这是盗僧物,是罪极重极重。
然后盗三宝物,罪也是非常重,我们看那个《百业经》上面就有很多的公案,就讲那些盗僧物,盗三宝物,后面的这个恶报,种种。
然后是盗国家物,这样子的话罪也是很重。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你看,这个盗,盗国家物也好,盗这个城市的物品也好,会有这么几种情况:第一个是,比方说如果你是做生意的,然后你这个偷税、漏税,是国税还是地税,如果是国税的话,是盗国家物。如果是地税的话,那么就是这个城市的大众面前结罪,这样子的话都是比较重。
但是佛陀又在另外一种经上面,又详细地讲了它的这个开遮持犯,我们到后面就可以来说。
然后盗父母师长之物,或者是盗对自己有恩的人的物品,这罪也是非常大。
其次就是盗有主之物重,盗无主之物罪比较轻。
犯盗种种
在现实生活中间,其实我们如果按照这个盗戒的这些,来详细地观察来看的话,事实上整个的现实生活中间,偷盗的现象可以说非常的广泛。我们从哪里可以判断非常广泛?你只要看一样,就可以知道了。
你看看那些,卖那些防盗门的、卖保险柜的、卖那个报警系统的、乃至于卖锁的,生意都是越来越好。你就知道这个社会上面,恐怕是犯这个偷盗的这个现象是很多了。因为众生都要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看到别人的物品被盗以后,又不知道何时会轮到自己,有一种恐惧心,所以样样都要锁起来了。自己要进到自己的房子里去,也要经过重重关卡才能进得去了。那些卖防盗系统的,种种生意都越来越兴隆,说明这个偷盗的现象是很多了。
甚至于各行各业,都程度不同的都有存在了。比方说一般的人,他要搭公交车逃票,这个样子是犯盗。
比方说员工上班,没有请假,但是迟到了,然后工作也不讲效率,下班又早退,但是他拿到的薪水,拿到的工资,还是足额的,一分都不少,这个样子的话,是犯。
但是要知道一点,如果说你们那个单位上面考勤很严格,那你迟到多久,你就扣多少钱,然后你到那个月底的时候,你拿到的工资没有那么多,犯不犯呢?应该是不犯。因为你那个当时就已经处罚掉了。
并且来说的话,你没有一个盗的心。这里面的话,意思就是说,你又是老是去迟到早退,做事又是吊儿郎当的,然后这个工资又拿得完全足额,一分不少的,这样子的话,应该是犯盗了。
乃至于农村里面偷那些农产品,这个也是犯盗。
乃至于生意人,他不是因为生活很拮据,而是只是因为说很贪婪,贪婪成性,所以就去卖假东西来敛财,或者是偷税漏税,这种状况的话,都是犯盗。
还有就是那些技术工人,做事的时候偷工减料。
还有国家官员以权谋私,这个都是犯盗。并且来说以权谋私,那样子的犯盗,应该犯的还是很重。因为他这个权,是国家赋予的,他这个是所有纳税人的钱养活的啦,然后再以权来谋私的话,这样子的话,应该犯的盗就很重,结的罪也比较重。
还有比方说,做一个单位的领导人,他自己本身又不太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外行领导内行,他也不谦虚,然后经营也不善,然后又去滥用职权,这个样子的话,都是犯盗了。
你比方说,对那个执法者来说,执法又犯法,去结党营私,这些都是犯盗了。包庇那些贪污腐败分子,这个是犯盗了。
还有一点就是儿女对父母亲不孝顺,也是犯盗,而且犯得比较重。
是为什么?因为父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成人,当到父母亲年纪很大的时候,老态龙钟,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那我们如果漠不关心的话,那就是在盗取父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心血,然后不愿意偿还。这个从这个层面来说,也可以说是犯盗。
那对于老师来说,没有认真备课,不安心去教学,这个也是犯盗。
对于学生来说,不好好地读书,不好好地学习,一天到晚就沉湎在上网,玩电子游戏,那样子不能自拔,也是犯盗。
对于那些知识分子来说,搞研究的人来说,去剽窃人家的研究的成果,去抄袭人家的作品,这个样子,更是犯盗。
对于出家人来说,出得家来,没有精进修行,只是为了名闻利养,在佛门里面称为“贼住”,也是犯盗。空耗十方信众的信施供养,这样子结的罪也是比较重。
还有第十四个方面的话,就是浪费也是一种偷盗行为。浪费食物了,这个浪费食物,在中国人这里可能就很多了,很普遍了。因为中国人又是很热情好客的,如果要请人吃饭的话,明明只能够吃三个菜,一定要点六个菜,表示自己很热情、很大方,也表示自己好客,很真诚。然后吃不完通通就倒掉。这个样子浪费,虽然说你是出了钱买了,但是是犯盗。盗什么?因为你没有尊重,农民的那个辛勤的劳作,没有尊重,一定要能够尊重所有的生命的劳作。这样子的话,从这个层面来说的话,浪费也是一种偷盗的行为。
总而言之,可以列举很多很多了,可见就是说,程度不同的多和少,都总是会有一些犯盗的行为。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个是要明了这个盗戒的开遮持犯。更重要的是要珍惜自己的福报,要惜福。“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再一个的话,我们守持这个不偷盗戒的核心所在是什么?
其实核心所在,我们刚刚已经讲出来了,就是一句话,要能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个样子才是我们守持不偷盗戒的这个核心所在。
更进一步,我们能够行布施,能够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这样子的话,就能够真正地、清净地守持好不偷盗戒。
在佛陀说的有一本经,叫做《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上面就说到了,这个是不是犯盗呢,还看你的动机,并不是看表面的行为。也就是说,经上面说,如果公民不能够按时地、足量地纳税的话,这个是一种偷盗行为。
但是如果是因为天灾人祸,因为你确实困难得没有能力来纳税,这个样子的话,你不交纳的话,就不算是犯偷盗,不算是犯盗戒。相反如果国王强行要逼他交纳的话,那么就有抢劫之嫌,抢劫的嫌疑。
但是另一个层面来说,如果这个人,他是好吃懒做,是非法邪淫。这样子呢,没有好好地用功去做事,去经营,然后他没有能力去纳税。那么这样子的话,他不纳税是属于偷盗,是属于犯了这个偷盗罪。应该属于逃税、偷税、漏税,应该受到处罚。
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层面分清楚。所以决定一个人是否犯偷盗戒,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他的行为,重要的是看他的用心,看他的动机。佛陀制定这个戒的精神,就是我们要能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时空适应性
前面我们说到那个堪布益西彭措有个计算说,盗的物品,价值是超过2.47元的话,就属于犯盗了。其实我们应该圆融一点来说,他这个是按照什么来换算的呢?是按照那个印度说五摩沙,折算成我们中国的银子,银子1.11克,1.11克又乘以这个银子的市价,这样子算出来的。
事实上呢,我们如果从整个的时空的这个适应性来说,也并不一定就是说,我们现在来说,那就很少很少的一点东西了,是吧。如果从时空的适用性来说的话,我们应该说是与国法,与国家现行的法律,应该是相并行。如果说盗用的财物,违反了国家现行的法律,应该要判罪的情况底下,那么应该是真正的,这个标准就是说,达到的这个物品的标准,是犯了偷盗戒。如果是少于这个数目的话,求忏悔,然后重新获得清净。
造这个偷盗的业是会使他人的财产、财物受到损失,并且会让自己的贪欲心产生和增长。
四种别缘
一般来说,我们前面说是六缘成犯。详细地展开来说,也有一种说法,还是按照说五种通缘,四种别缘。从四种别缘来说,是从基、发心、加行和究竟,这么几个方面来说的。
基上四缘
基就是对境,被你所偷盗的那个财物它的属性。属性有四大属性,要具足这个四大属性,加上有其他的几条,那么就是犯根本罪了。
第一个属性是人,是属于人的财物,是指人的财物。如果你是偷那些旁生的财物,非人的财物的话,就得支分罪,不会造根本罪。但是如果从自性罪上来说,不论对境是人也好,非人也好,畜生道也好,那么不管是哪一类的那个众生的话,同样都是造自性罪。这个是从佛制罪来说。
第二个是他人,那么就是说这个财物,完全属于他人的财产。有一种情况,有些人他习气比较重,他有时候可能会把自己的财物错认为他人的财物,然后他也会起一个盗心。你说这样子犯不犯?犯不犯?这个财物本来是他的,但是他因为过去的宿世的恶业习气的缘故,当时就认为是人家的财物,然后他也起了盗心,并且也把东西拿过来了,你说他犯还是不犯?(众答:“犯。”)
犯根本还是犯支分?(众答:“犯支分。”)
对,犯支分罪,应该是犯支分罪。犯支分罪是从哪里来?为什么是犯支分呢?是从哪里来结罪呢?因为主要是从他的盗心来结罪,因为那个财产本来是他自己的嘛,所以犯支分罪。
有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人做厨师的,老是给人家去帮厨,做什么酒席啊,他炒菜炒得很好,人家都请他去帮厨。但是他有个坏毛病,偷东西。他切肉切肉,首先就切一块放在自己怀里去。
有一天,他自己家里面办酒席,他也习惯性地,首先切一块放在自己怀里去。
他老婆看了莫明其妙:“你怎么搞的,你在自己家里都是这样。”
“哦,我忘记了。”
这样子的话,因为一种习气的缘故他起了盗心,从盗心这个角度来说的话,他还是犯支分罪。这个是基的四缘,基的四缘的第二种缘。
基的第三种缘,是主人有权有执。这个资财,这个东西属于他的,他有权力,然后他也有一个执着心,这样子的话是犯根本了。
第四就是价值过量。
这个是四缘,基上面的四缘。
还有发心,这个发心其实就是说,他偷盗的时候的那个,犯偷盗的时候的心理活动,是两大类:一个是想,一个是发心。
六想
想是六个方面,就是他的心理活动,犯偷盗的时候六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于被偷财物的那个四缘确定无误,就会犯根本罪。就是说这个,是人的财物;并且是属于他人的财物;并且来说的话,他人还是有权有执的;并且价值也过量了。这个四缘都有了,那么然后的话,这个去造偷盗业的人,他也是确认无误,他也知道,这样子的话犯根本。
有两种情况是犯支分,一种是人的财物,但是以为是非人的财物;或者是非人的财物,以为是人的财物。这样子的话,是犯支分。
第二是他人的财物,以为是自己的财物;或者自己的财物,以为是他人的财物;或者以为是张三的财物,实际上它是李四的财物;这样子的话,都是会犯支分罪。这个是想,就是前面那个基,对境的那个四缘,他确认无误了。
六发心
我们说发心,他偷盗的动机的六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知道是他人的财产。
第二个,也知道他人还没有舍离这个财产。
第三个是为自己不与取。为了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望,去偷拿人家这个东西。如果是为了其他人去行偷盗的话,就犯支分罪。
但是那个大乘菩萨行为,他如果是用一种菩提心来摄持的话,为了断他人的这种悭吝心,增上他人的福报,就把他人的那个财产再偷走,再去供养三宝,这样子可以积福慧资粮,不犯戒。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上面有这个说法,说:当时有菩萨,看到那些劫贼,把塔里面的财物要偷过来自己享用,把三宝面前的,把很多地方的那些财产都偷过来,他们享用。所以菩萨就悲悯他们造这个恶业,所以就把他们的那些东西就通通拿走,是塔里面拿来的,还到塔里去;是佛殿里面拿来的,就还到佛殿里去;是其他众生那里拿来的,就还到其他众生那里去。那菩萨,看起来这个行为是不如法,但是实际上,他是积累福慧资粮。
但是还有一种就是说,他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只是以一种善心,以一种善心来帮助对方,来消除那个悭吝不舍的心,增上他的福报。然后没有经过他的同意,拿了他的财产,拿了他的财物去三宝面前。这样子呢,还是有支分罪。因为他有表色,有表色上面还是有这个造作。
第四种是为活命缘取。是满足自己对于五欲的需求了。
第五种是作永离主人之心。作永离主人之心,这一点是很关键,就是说他当时,去偷那个东西的时候,他动的心念就是想要永远的占有这个财物,没有打算归还。并不是说一开始就只是说,我暂时借来用一用,不是这个动念,而是一开始就想永久地占有这个财物。
如果你只是说,暂时的借来用一用的话,对方没有同意,还是有支分,支分罪。
那么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了,打个比方,这个被偷财物的那个主人,他不久就去世了,那么这个偷盗者,是不是也犯根本罪?事实上,应该来说,就在当时,他偷拿那个东西的时候,就已经具足了基、发心、加行和究竟。为什么?对境,他人,他人的财物,他都明确无误,然后那个价值上面也超过了五钱,然后又知道对方也是有权有执,这个基的四缘都有了。然后他自己的发心,他当时的发心是说要永远地占有这个财物,然后又有加行,又拿走了。所以这样子的话,加行究竟都有了的话,就算是事后那个财产的主人过世了,这个偷盗者仍然还是犯根本罪。
但是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大多数的那些偷盗的现象发生的时候,那个偷盗者,他当时根本几乎就没有想过,没有想过说要让这个财物永远地离开主人了,自己永远地占为己有。但是他也没有想过我只是暂时占用一下,也没有这么想过。两样都没有想过的话,那是不是犯根本?应该也是。
为什么?因为他有这个偷盗的行为,他就是受一种贪欲的驱使,受一种占有欲的驱使,所以本质上面,还是想永远地占有这个财物了。这个是偷盗者的心理活动的第五个,作永离主人之心。
第六个是不与取之心,直到究竟不断。也就是说,想偷人家这个物品,这个心念,一直到真正把这个东西偷到他手里面,这个中间一直没有停过,他没有后悔过。这个样子的话,从加行开始,一直到他究竟得到这个物品,没有生起这个制止偷盗的这个善念,没有起这个善的心念,这样子的话,他就是犯根本罪了。
但是有一种情况,打个比方,是A派B就去偷一个东西过来给他,那这个B他偷到这个东西以后,就给A送过来。A在B没有送这个财物过来之前,他已经后悔了,他已经生起一个善念来,觉得我不应该犯偷盗了,他已经生起那个制止偷盗的心念了。这样子的话,因为他已经中断了,没有究竟之前,已经中断了嘛,所以他就不会犯根本罪,但是犯支分罪。
六种偷盗
在律里面,佛陀告诉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偷盗还可以分为以下的六种:
第一个是以势力强取。比方说摊派,强行摊派,或者强行地去征用下属单位的财物,或者车辆,来给自己使用。这样子的话,是以势力强取,也是犯偷盗。
第二种是诈骗财物。比方说,隐瞒质量,或者是说谎。这个质量本来是不好的,说得他好得不得了,以次充好。数量本来不够,说是很大一个数量。这样子的话,都是属于犯盗。
有两种可能就是,比方说买东西的话,这个卖东西的和买东西的,两个人都可能犯盗。卖东西的怎么犯盗?卖东西的这个商店,他明明知道,这个是假冒伪劣产品,但是他冒充名牌产品卖给人家,卖给顾客,而且也是收这个名牌产品的钱,稍微便宜一点点,这样子的话,犯盗,就是盗取顾客的财富。我们现在有个什么3·15打假日,可见这个假,是犯偷盗的犯得很多。
这个顾客怎么可能犯盗呢?比方说,他有一张一百块的假钱,他明明也知道这个是假钱。但是想着,哎呀,我不要受这个损失了,我去买个东西,要两千块,我夹在里面交上去就算了。这样子的话,他应该也是犯盗。他实际上的真币就只有1900元,他夹了一张100块的那个假币的话,这个顾客他也是犯盗了。盗什么呢?他盗取了这个商场向他提供的商品和向他提供的服务。所以说双方都有可能是犯盗的。
第三是盗寄放的财物。比方说,A就将自己的财物寄存在B那个人那里。隔了很久了,或者是因为这个A他生了重病了,这个B就动心思了,可能这个人差不多要死了吧,我不给他。这样子的话,犯盗。或者想着,那个A是不是已经忘记了,或者这个A他没有什么凭证能够证明,他曾经放东西,放在我这里面。然后就抵赖,就不给的话,不退还的话,这样子是犯盗。
还有第四类,就是所借之物,不予偿还。这一类就也是在这个人的经济生活交往之中,很有可能发生的啦。也就是说,从人家那里借来的东西,或者是借来的那个财物,讲好了借多久,到时候就不还给他,这样子的话是犯盗了。
还有一种的话,是在用的过程之中损坏了,然后不赔偿,这样子也是犯盗了。
那么如果我们遇到这些情况,比方说某某人向我借了什么东西,然后他到时候没有还给我,那我们怎么样子去帮他,也怎么样子去为自己积累一些福慧资粮呢?
打个比方,是一个A他向B就借了一千块钱,那个A向B借了一千块钱,那么当时讲好呢,就是借三个月。三个月以后,这个A他就抵赖,就耍赖,他不还。不还的时候,那这个B他应该怎么做?
如果是要帮助这个A不堕地狱的话,或者是在地狱里面受痛苦少一点的话,他就应该是要及时的要舍离对这一千块钱的这个执着心。只要A他没有生起永久占有心之前,即使价值过量,A他也不会犯根本罪。
但是这种情况,是要怎么?要有一个前提是就是说,不会去纵容他人为非作歹。在这么一个前提之下,那么我们可以用悲心,及时地舍去对于这个财物、财产的这个执着。
那么就是你当下的这一个善念,可以使对方在受恶报的时候,减少一些痛苦,缩短一些时间。并且自己,回过来自己也会因此而积累很多的福慧资粮。
这里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什么事情呢?就是说,有一种情况是要特别谨慎,不然的话,有时候可能会犯了自己还不知道,以为没事。是什么情况呢?
还是讲那个比方,A向B借了一千块,当时讲好了借三个月。到期以后呢,当时借的时候,这个A他当时说是说,他当时就有一种诈骗的心去借,不是说是真心实意去借,A想向B借一千块钱。他当时作的打算就是想骗他一千块钱,口里说我三个月以后还给你,实际上就没有打算还,开始就生了一个我永远都不归还这么一个恶念。然后三个月满了以后的话,他就已经产生了这一千块钱已经属于我了,已经产生了这么一个念头。
后来又经过这个B不断去催他,然后通过很多关系来找他,这样子才非常不情愿的,就分几次还给B了。但是已经过了三个月,已经超过当时说好的借期,已经超过三个月,已经过了有一段时间了。那么虽然他一千块钱已经全部还过去了,但是的话,这个A他有没有犯根本罪呢?
一定要知道,他犯根本罪。为什么?为什么他钱都已经还给人家了,还会犯根本罪呢?因为什么?你看他六缘都具足,他盗取财物的那些动机也全部都有。关键是什么?关键就是说,一开始,他就已经没有打算归还,然后的话,事实上当时大家说好的三个月,到了以后他没有还。所以虽然从世间法来说,他是经过B一再一再地去催他,想方设法去找他要,他全部都还清楚了。但是因为时间已经过了,并且他也产生了永不归还的念头。并且来说的话,他最初开始,他也就是动了一个永不归还这么一个恶念。
所以这样子的话,那些无论是从基上来也好,是从发心来说也好,从加行来说也好,从究竟来说也好,他都已经犯根本罪。
这个是我们说的,这个所借之物不予偿还,这样子是犯盗戒。
那么还有一种情况,打个比方,你确实是找人家借了钱,你也真的没有动过说要想吞并他这个钱。但是到时到候,你确实没有能力偿还,那怎么办呢?那是不是会犯根本呢?其实应该就不是。那你应该在没有到期之前,就应该主动地跟对方去协商,并且真实地告诉他你的处境,这个样子的话,就会比较如法。
第五类的话就是应该要支付的不支付,应该要偿还的不偿还。比方说,在那个印刷品里面,去偷偷地放进那个手写的信件,因为这个印刷品的邮寄费用跟手写的信件的费用不同,然后你想占点小便宜,然后就放在里面,一起也寄了,这样子的话,也是属于犯盗的一种类型。
还有第六类就是盗法。那么就是说,没有开许你学习的,然后你偷偷地去听、去学,或者说你没有具备那个资格,然后也没有开许你,然后你也偷偷地去学。这样子的话呢,应该也是属于犯盗。
这个是我们说从那个基和第二类的发心来说。
第三就是加行,我们这个经里面讲了很多种的加行。
第四类就是究竟,你的那个恶心已经满了。
如果是这些六缘成犯都具备的话,那么你就犯这个不与取戒的根本罪。
好了,明天我们上午八点半继续学习。

第五讲
请大家合掌跟我念——
我得人身无义恒空过,
我为佛子未如教修学。
彼诸暇满精勤励力者,
愿仗上师三宝共加持。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诸位善知识,请大家先发无上的菩提心,为了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所以我们来学习《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昨天我们说到了盗戒第二,要不偷盗。不偷盗也就是说,要正命的生活。佛陀就主张,我们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资生物质,衣服、饮食、住宿的地方,这些佛陀都主张信徒以自己的劳动,合法地获得。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非法地强力夺取,或者骗取,以及偷盗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话,都是犯盗戒,都是邪命自活,所以我们要正命的生活。
如果犯盗戒的话,不仅仅是会给他人带来痛苦,而且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不安,并且也会让自己增长贪欲,将来堕到三恶道中间去。
所以提倡守持不偷盗戒,对个人来说,是息灭贪欲心,不堕恶道,得到八福德的人身,得到资财具足,知足常乐;对社会来说,如果人人都能够守持不偷盗的话,就可以出现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
淫戒第三
今天我们来学习,请大家翻开经本23页的最后一行。淫戒第三。
事实上我们简略地归纳说,不杀生戒,是佛教的生命观。我们要有慈悲心,要平等地尊重一切生命。不偷盗戒,是佛陀告诉我们,如何过好正常的经济生活呢?就是要守持不偷盗。如何过好正常的感情生活呢?佛陀就告诉我们,要守持不邪淫戒。
所以事实上,佛陀指导在家弟子,优婆塞、优婆夷,指导他们物质生活的原则,就是不偷盗;指导在家佛弟子感情生活的原则,就是不邪淫。
【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应生欲想、欲觉,】
结缚根本
因为这个一切的结戒,都是在比丘中说的,所以佛陀告诉比丘,让比丘辗转教化在家信众,优婆塞不应生欲想、欲觉。
【尚不应生心,何况起欲、恚、痴、结缚根本不净恶业。】
“欲想”,就是心里面想异性的生理的特征。
“欲觉”,就是对于情欲的境界,忽起寻求,称为欲觉。
“尚不应生心,何况起欲、恚、痴”,这一些如果是犯邪淫的话,这一些邪淫的念头,都不应该要生起。何况是去起欲,造邪淫的恶业。乃至于如果欲不遂,不能够满足的话,就起于嗔恚心。然后贪欲与嗔恚,都是因为有愚痴的根,三毒都具有了。所以贪、嗔、痴三毒,就成为一切结缚的根本。一切烦恼结,一切生死轮回的束缚,一切障碍的根本,都是贪、嗔、痴。所以结缚根本不净恶业,那么违背清净行,能够招至此生他世的苦报,所以称为不净恶业。这个造邪淫业是不净恶业,是结缚的根本。
四种对境
【是中犯邪淫有四处:男、女、黄门、二根。】
犯这个邪淫戒,有四种对境,男人、女人、黄门和二根。黄门就是男根损坏的人。《十诵律》二十一卷上面将黄门就分为五类:一个是生黄门,生下来就是损坏;然后半月黄门,半月半月不同;第三是妒黄门;第四是变黄门;第五就是形残黄门。
二根就是不正常的人,同时有男女二根的人,这样子的称为二根。
三处二处
【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亦同于上类。若优婆塞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处行邪淫,犯不可悔。】
三处行淫,这里面佛制戒说,男居士的话,在家男居士的话,犯不可悔罪,是与人女;非人女,那些天龙鬼神女;畜生女;在口道、大小便道,这样子三处行淫,是犯不可悔罪。
【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二处行淫,犯不可悔。】
这个是讲那些不正常的,那个造邪淫业,乃至于男与男犯同性恋,这样子的话,二处行淫,口道、大便道行淫,都是犯不可悔。
三缘成犯
杀戒以五缘成犯,盗戒以六缘成犯,成不可悔。淫戒是以三缘成不可悔。
第一个是淫心,如饥得食,如渴得饮,这样子的话,是犯。如果有一些情况底下,是自己没有欲望,被迫的,这样子的话,是不犯。当时有一位阿罗汉,有一位阿罗汉尼,就被那个恶徒所伤害,这样子的话,她自己因为是已经成就阿罗汉的地位,所以如同热铁入身,臭尸系颈,这样子的呢,佛说无犯。
第二缘是道,那么就是说女三处,男二处。
第三是事遂。乃至于入于毛头许,胡麻许,这样子的,就是犯不可悔罪。
【若发心欲行淫,未和合者,犯下可悔;】
三方便罪
也就是说动了这个念头,犯根本罪之前,有三种方便罪。
第一是内心起欲望。但是身口未现,名为远方便,也称为远加行。这个是犯下品可悔罪。不要认为说,动了这个念头没有过失,事实上是有过失,经常的这样子动念头的话,就肯定会损害戒体。
第二是动身口,未到前境,这个是次方便,犯中品可悔罪。身与口都有动,身是在靠近,那么口也是说绮语,但是未到前境,这个是次方便,中品可悔。
第三是已经临至境所,已经在一起了,但是还没有犯根本,没有事遂,这样子是近方便,是比较重的中罪,比较重的中品可悔罪。未和合者犯下可悔。
【若二身和合,止不淫,犯中可悔。】
这个就是指次方便和近方便,都是中可悔罪。
犯婢使淫女
【若优婆塞,婢使已配嫁有主,于中行邪淫者,犯不可悔;】
以前是有那个奴婢,如果男居士,对自己家里面的佣人和奴婢,她已经有丈夫,但是还没有嫁过去的话,于中行邪淫者,犯不可悔。
【余轻犯,如上说。三处者,口处、大便、小便处。除是三处,余处行欲,皆可悔。】
如果是造那个三种方便罪,就跟上面所说的一样了。远方便、次方便、近方便,就是下品可悔、中品可悔罪。
【若优婆塞婢使未配嫁,于中非道行淫者,犯可悔罪,后生受报罪重。】
那么如果是优婆塞,他家里面的这个婢女,还没有嫁人,没有配嫁的话,那么非道行淫是犯可悔罪。但是受报罪重,为什么?因为如果是对于婢使的话,应该是如法的,以礼来迎娶,这样子就不会坏她的贞操,这样子的话,就不会损害她的名节。否则的话,这个犯戒的人,就是损害自己的阴德。损害自己的阴德,是幽冥界所深恶的,所以受报罪重。
【若优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淫二处,犯不可悔罪;】
这是造同性恋的恶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子二处行淫是犯不可悔。
【余轻犯罪,同上说。若优婆塞,共淫女行淫,不与直者,】
“直”就是价值的值。
【犯邪淫不可悔;与直,无犯。】
这个无犯,就是说没有犯上品的不可悔罪。但是还是戕身败德,损害自己的身体,那么败坏自己的德行。并且来说,印度是亚热带的地方、热带的地方,那么如果禁止得非常严的话,世俗的人不能奉行,就反成虚文。所以佛陀大慈,开方便说,说与直无犯。事实上是无犯上品不可悔罪,肯定还是有违自己的道德。
犯奸尸
【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坏,共彼行邪淫,女者三处,犯不可悔;】
这个是说人女乃至于畜生女,已经死了,但是身根没有坏。共彼行邪淫呢,那么是在女三处就犯不可悔。那么事实上,这个就是指犯邪淫,那种淫欲非常炽盛,犯奸尸。
【轻犯,同上说。若优婆塞,自受八支,行淫者,犯不可悔。八支无复邪正,一切皆犯。】
犯八关斋戒
那么如果是在家的男居士,自己这一天在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但是他犯淫,这个是犯不可悔罪。那么这个就是分两种情况了,一个就是说,如果是这个男居士,他自己今天受持八关斋戒,那么在家里面有过夫妻生活的话,是犯不可悔罪。
还有一种,是那个女方有受持八关斋戒;那么男方,这个丈夫没有皈依,也没有受这个八关斋戒,没有受五戒,然后他有这个夫妻生活的话;应该是男方是不能够再受五戒。因为他没有受戒,所以他没有犯戒之罪。但是他不能再受五戒,乃至于不能出家。
然后这个男居士,如果他自己受八关斋戒,行淫者,犯了这个戒的话,八支斋体,八关斋戒一切都破掉了,一切皆犯,全部都破毁掉了。
犯净戒人
【若优婆塞,虽都不受戒,犯佛弟子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
那么也就是说,如果是他没有受五戒,但是他犯佛弟子,净戒人。净戒人是指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乃至于他自己的妻子,当天受八关斋戒这一天,也是不得犯。如果犯呢,就是名为破他梵行。“然后永不得受五戒。”那么也就是说,以后不能够再受五戒,乃至于不能出家受具足戒。
破坏戒身其罪无量
【佛告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
到此地,这个淫戒第三,经文就应该是圆满了。
佛陀说,佛有生身和戒身。事实上戒身就是指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法身。因为这个五法,它能够显发我们本具的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能够显发我们不生不灭的法身,所以也名这个五法为五分法身香。这个戒身就是指法身,所以以此戒法,师师相授,就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如果是自破梵行,或者破他梵行,就是破坏如来法身,那比破坏生身舍利塔的罪还要重。佛陀说,如果是有人为佛陀的这个舍利造塔,另外一个人去破坏它,这个罪当然很重,但是尚有可悔。如果是破坏戒身,就受罪如伊罗龙王。也就是说,如果是破戒的话,这个罪业比破坏,坏如来的生身舍利塔的罪还要重。
伊罗龙王,“伊罗”,其实具足地说,就是伊罗跋罗,也称为伊罗钵。伊罗是一种树名,译为中文就是臭气;“跋罗”就是极;极臭气,这样子一种树。
这个龙王他以前,过去生曾经是迦叶佛时候的比丘。有一天要出去办事,他的这个袈裟就给那个伊罗树的树枝挂住了,他就起嗔恨心,把这个树枝折断了,然后以后也不忏悔。我们前面说不杀生戒呢,乃至于比丘对于一些草木,都不可以故意折断。他以嗔恨心,把那个树枝折断,并且不忏悔,之后就堕落为龙身。这个龙王的头上,生了这种臭气树,苦毒无量。
到释迦佛那个时候,这个龙王曾经现身,变化作一个人来顶礼释迦佛。释迦牟尼佛就呵斥他,让他现出原形来。并且没有给他授记,说这个龙王到底什么时候能够脱离这个苦报,只说,弥勒佛下生成佛的时候,你再去问弥勒佛。那么可见他这个罪,受罪报是比较重,受的苦报比较重。
那么你看,一位比丘,他只是以故意地折断这个树枝,没有忏悔,都尚且如伊罗龙王一样,这样子的受罪长劫。何况是造了杀生的业、偷盗的业、邪淫的业,这样子的话,如果不通忏悔的话,如果不忏悔的话,就是受苦累生累劫,难以出离。
不杀生、不偷盗,很多人都做得到。但是不邪淫呢,人呐,《圆觉经》上说,“三界轮转,爱欲为本。”这是他的一个与生俱来的烦恼,所以要真正的做到就难一些,比较容易犯。所以就在这里面特别的,佛陀指出来,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所以我们应该要学那个玉琳国师。
玉琳国师他前生是在寺院里面做书记师,书法很好,有一位女子见到以后,很喜欢他的这个书法。这个女子后身就转世为王宰相的女儿,玉琳国师第二生继续出家修行。这个宰相之女到寺院礼佛,进香,就见到玉琳国师,生欣慕的心理来。然后这个宰相就迫使玉琳国师还俗结婚。但是玉琳国师这个道心非常好,在洞房里面一直就跑香。后来就得到那个顺治皇帝拜他做国师。这个应该大家都看过他这个书,或者那个连续剧,所以这个是守持这个戒法的一个典范。
然后我们说是三缘成犯:淫心、是道、然后事遂。
开缘三种
开缘也有三种,有三种情况底下的话,是有开缘的。
第一个是为怨家所执。如热铁入身,惟苦无乐,没有乐受。
第二个是熟睡不觉知。
第三个是狂乱坏心。
在这样子的三种开缘下,是不犯的。
四种别缘
不邪淫,这个不邪淫戒的犯缘,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共同的五种通缘;第二个是不共同的四种别缘。也就是我们前面一直说的基、发心、加行和究竟。在共同的五通缘和不共同的四别缘都具足以后,就会造下根本罪。
在基,也就对境,对境来说,它有四个条件,只要有一条,就是犯戒。
第一条是非所应行。除了自己合法的配偶之外的,一切的男、女、黄门、二根,都是不可以犯。在《正法念处经》里面还指出,还包括了旁生。在本经里面也说到了,乃至于畜生女,这样子的话,都是不可以。
夫妻犯戒
还有一些情况,就是即使是自己合法的配偶,仍然有可能会犯戒。
第一个是非支,也就是非道。非道,合法的配偶非道意思就是说,除了双方的小便道之外,其他的地方,比方说口道、大便道,这些行淫,都是犯根本罪。
还有是非处,非处就是在那个塔的附近,在佛塔的附近,在寺院,在上师的附近,乃至于在凹凸不平的地方,这样子的话,都是非处。
那么在家信众来说,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就是身上有戴那个小佛像,平时有戴一些,好像说加持品。带一个佛像,带一个观音像,或者有一些赐了灌顶,就系一个那个系解脱,或者是一根绳子。这些的话,就是夫妇之间过夫妻生活的话,都应该要先把这些佛像和加持品,先放到卧室以外的其他房间。否则的话,还是可能会犯根本罪,这一点是非常要注意的。在家的信众,有时候身上戴一个观音像,然后一直就戴着,然后没有取下来,这样子的话,虽然是合法的夫妻,仍然是犯根本。
第四个方面是非时。虽然是合法的夫妻,但是这个时间不对。
时间不对是哪些时间不对呢?比方说,二十四节气,中国说二十四节气。这个时候,如果是犯的话,会缩短双方的寿命。因为在天地这个节气变化的时候,如果是有受孕的话,生下来这个小孩子,是或者根缺,或者是比较愚蠢。还有的时间是在十斋日,这个也是最好不要犯。
还有的时间,如果是父母亲过世的话,在他们的这个祭日,也是最好不要犯。
还有是在病中,如果有一些重病,比方说损伤了筋骨,就算是筋骨好了,都应该要戒170天,否则的话,就会筋骨受损伤。
还有一些,比方说,非常情绪波动的时候,大怒以后,已经伤了肝气,这个时候是不可以,否则的话,会伤害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些是早上,这个是不可以。那个《寿康宝鉴》上面就说,差不多天亮的时候,这个时候是阳气刚刚上升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就算是正常的夫妻,如果犯的话,对于身体的损害就非常大。有犯一次的话,对身体的损害就好像是做一百次一样,对身体的破坏。会损害自己的气血,损害双方的气血。
还一个方面就是,行房以后走百里路就病,或者走百里路以后再行房呢,就可能会死掉。
《寿康宝鉴》上面有一个故事说,有两个书生在省城里面参加考试,考完以后的话,已经是黄昏了,但是两个人,还是决定赶回家去,归心似箭。其中有一个回家去以后,他父亲忽然就无缘无故大发雷霆,就下令把他两手绑起来,单独关在一间房子里面,他当时还觉得莫名其妙。第二天早上,他父亲突然也不解释什么原因,和颜悦色就把他的手解开,就把他放出来了。他觉得这个父亲做事,怎么不可理喻,莫名其妙。但是事后到中午的时候,他就听说,他那个同学已经死掉了。因为走了很远的路,回到家里面,然后跟着就有夫妻的生活,然后气血损害很大,然后死掉。所以他才能够明白,他父亲这个用心。
还有一些情况,是在天气巨变的时候,比方说狂风暴雨的时候,雷电的时候,这样子的话,如果有行房的话,所怀的小孩子可能会有一些精神上的障碍,或者生下来有精神病,这一类。
还有一些情况是产前产后。在产前犯的话,可能会伤胎,就算是不伤胎,这个小孩子生下来,可能会头上长那个癞痢。产后一百日以内,也应该要戒除。
还有是在女众的生理期间,这个经期之内,也是不可以犯,否则,就是男女都会有血麻病。这个都是说非时。
第二个别缘就是发心。那么就是说,他造这个犯邪淫业的这个心理状态,是以三毒烦恼:有一些是因为贪的原故,这是大多数;有一些是嗔恨心,嗔恨心就是将对方的,将冤家的那个妻子女儿作伤害,这样子以嗔恨烦恼驱使的原故;还有一些是愚痴,有一些学一些那些什么道法,说做这样子的话,可以养颜,可以长寿,可以健康,这样子都是愚痴的烦恼习气所造的恶业。还有一种是等起,就是起乐受,行不净行自己起乐受,这样子的话,就成犯。
第三类是加行。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远方便、次方便和近方便。
第四类就是究竟。就是事遂。
制戒因缘
制戒的因缘,事实上这个不邪淫戒,不单单是约束这个男女双方。你犯邪淫也不单单是男女双方的关系的问题,它应该说会破坏到家庭的和睦,是影响家庭和睦的一个直接的一个根源。然后进而就演变成扰乱社会安定的恶行。
佛陀制定这个戒的因缘,是因为一位比丘的弟子,叫做须提那子。这位须提那子有犯,所以佛陀才制戒。佛陀成道以后,最初度的弟子,最初他所度化的弟子,都是根器非常好的。比方说,那个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这些,他们根器都非常好,闻法就开悟了,就成阿罗汉了,所以不需要戒律的约束,自然身、语、意三业清净,自然心甘情愿修持梵行。所以僧团在没有戒律的制约下都清净,非常清净和合,没有什么事情,就达到了12年之久。有一些说是5年之久,有一些说是12年之久。也就是说12年以后才制戒,还有一种说法是5年以后才制戒。0
在没有制戒之前,佛陀只是说了一个《略教诫经》,“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这个就称之为偈布萨,我们念这个偈子,就是布萨了。这个是非常略的,因为那个时候大众都很清净,也是大众部的,后来称这个为偈布萨。后来佛陀度化的弟子越来越多了,出家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所以就渐渐地龙蛇混杂,根器也不一,有些是利根,有些很迟钝,所以也是良莠不齐了。所以慢慢地就恶行渐起了,佛陀就制戒律而摄受僧团,摄受僧众。
佛陀有一次就度化众生,到达了跋耆国的毗舍离城。有一位毗舍离城的弟子,就是须提那子。须提那子出家好多年了,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乡,所以就很高兴,很高兴,他就在毗舍离城里面托钵乞食。
本来他出家以前,他家里是毗舍离城的大富长者,所以他父母亲看到他去托钵乞食,心里面就很不开心。就有一天,就请他回家应供。
就对他说:“你看,我们家里面富有四海,如果你能够还俗的话,这些家产都是你的,你愿意怎么布施,愿意怎么修供养,都由你的心意。你现在这个样子的话,去挨家挨户去托钵乞食,确实让我们父母亲面上无光。”就劝他,他就没答应。
须提那子就说:“梵行的生活令我觉得非常快乐,我无牵无挂,我精进修行,非常欢喜。这些身外之物,这些财产对我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父母亲连续劝了他几次,他也没接受。
后面他父亲就跟他说了一个理由,又找他说:“你看,我们家里面就你这一个独儿子,你现在出家去了。我们这个家产这么庞大,按照国家的法律,因为我们的家产没有继承人,你又出家了,所以我们父母归天以后,这些家产全部都会充公。你这样子好了,我们也不要求你还俗了,你要给我们留下一个后代,那也就行了。”
那这个须提那子呢,须提那子他就想,给父母亲一直缠了很久,所以他自己就动了一个念头,哎呀,如果我能够为他们留下一个后代的话,也算是尽了孝道了。然后他就三次与他出家以前的那个妻子就行淫欲。佛陀就呵斥他,然后因此而制戒。
事实上这个不邪淫这一条,在小乘的别解脱戒里面,出家的戒法里面,是摆在第一位的。为什么?因为生死轮回,爱欲为本。如果要超出生死轮回,首先就要断这个淫欲。
在居士的别解脱戒,在这个五戒里面的话,他是把不杀生放在第一位,因为在家的信众,他不是要求全断淫欲,是要不邪淫,断邪淫。然后要不杀生,要修福德,所以要爱护众生。要有慈悲心,这样子的话,把不杀生戒排在第一。
大乘的菩萨戒,因为是自利利他,因为是以慈悲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把不杀生排在第一位。
那么也可见,众生的这个爱欲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三界里面的众生,有轻重的不同,无色界的众生惟有情欲,因为无色界,他在那种空无边处地定、识无边处地定、无所有处地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地定,在那种定境之中,他没有这个色身,称为无色界,所以他只有情欲。
色界的众生,有情欲和色欲,这个色欲不是指凡夫的淫欲,而是指对于这个非常的,微妙的色身的这种贪着。并且色界的天人,他们有净妙的天身,在禅定的境界之中。
欲界的众生,都有这个情欲、色欲、食欲和淫欲,这个四欲。但是有一道没有,哪一道呢?地狱,地狱道的众生,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所以他没有欲事。其他的都是有这些种种的欲。
但是越往上的天,就越淡泊。我们说欲界的六层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与人间有所不同的是什么呢?这个欲界的天人,他们照样是有男女的欲望,但是越往上就越淡泊。四天王天和忉利天,这个两层天是称为地居天。
《俱舍论》上面有详细的解说,说这个两层天的天人,他们也有男女的欲事,也有二根的会合,然后就造这个淫欲业。但是他是泄风,泄一种气,没有人间的这些不净流液。
再往上就是焰摩天,焰摩天他们这个欲望就更淡泊,只是喜相抱持,就满足了。那就是拥抱在一起,他们就可以了。
兜率天是执手,互相手拉手,这样子就成淫。化乐天是互相看一眼,相视一笑,只是大家笑一笑,这样子的话,也是成淫。
他化自在天,只是互相对看一下就好了,相视成淫。所以说叫做执手戏笑淫,这样子是越往上越淡泊。
在欲界的人,就是比较容易犯。而且现在这个社会,就更加地犯得严重和很普遍,这个人的观念也都变掉了。事实上,佛陀对于在家弟子所制定的是不邪淫。那么这个淫的本意,它是过度,或者沉迷,沉溺,或者久而不止的意思。我们看那个《岳阳楼记》上说,淫雨霏霏。那个淫雨,淫就是连续连续下雨,一直久而不停。还有一种是迷惑的意思。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生死不能移。那富贵不能淫,这个淫的意思,是迷惑的意思,富贵不能迷惑它。
所以也就是说,佛陀说制定这个不邪淫戒,也就是说,夫妻之间也是不可以过度,在非时、非处,这些是不可以的。如果犯的话,就算是很过度了,就算是犯戒了。非时、非处、非道,这样子是不可以,正常的是不犯的。然后夫妻之外,这样子的话是不可以。
四不犯
所以佛陀在经典里面也说,有四种情况是行淫欲,但是不会堕地狱,也不算犯戒。第一种情况是什么?是北俱卢洲,北俱卢洲的众生,他们的福报很好,也不需要生产,寿命也很长,没有什么中夭。不会说人间一样,人命几十岁,一百岁,有一些可能活不到,就中途就夭折了。北俱卢洲的人,他没有什么中途夭折的。他们也就没有家庭,也就没有私有经济,所以他们的那种状况之下,是不算犯戒。
第二种是蒙昧时代的时候,原始社会的时候,没有家庭的观念,那样子的时候。
第三类就是正常的夫妇的生活,是依一种本能而起,能够传宗接代。不是出于一种非常强烈的欲望的话,他是属于无记所摄。好像说这个牛和羊,它一辈子只是吃草,你能不能够说,这个牛羊有不杀生的美德呢?不能说。为什么?是它的一种本能,这个就属于无记业。还有你看那个蜘蛛,蜘蛛结一个蜘蛛网,那虫子飞过去,蜘蛛把它吃掉了,捕虫而食。你能不能够说这个蜘蛛,它是在造那个杀生的恶业呢?也不是,它是一种本能,一种遗传性的本能。这样子的话,它没有起那个恶心,蓄意地去造一个网去杀生。所以正常的夫妇生活的话,他是依本能而起,率性而动,是属于无记所摄,这样子是不算犯戒,也不会说堕恶道。
第四类就是法身菩萨,那些大菩萨以欲离欲,为利众的方便,这样子的话,也是不算犯戒。
不邪淫的社会意义
事实上佛陀制定这个不邪淫,最关键的是要能够,让我们从内心中间,能够戒除欲念,这个才是守戒的根本。当然戒除这个邪淫的行为,也非常的重要。佛陀在《四十二章经》 上面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所以关键是要能够,把那个众生的这种强烈的这种贪执的欲望,要能够转化,然后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安定。
佛陀制定这个不邪淫,有很广泛深远的社会意义。并且在任何时空底下,都有她的适用性。第一个如果是大家都能够守持,都能够提倡不邪淫的话,这个是婚姻稳定和家庭和睦的基础。
中国人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才是一个基础,这样子的话,才有稳定的婚姻,才有事业容易成就,社会也才能安定。这个婚姻稳定的这个粘合剂就应该是忠贞,就应该是不邪淫。所以为佛弟子,要能够保持正念,要能够火焰化红莲。
但是现在这个世界,社会的这个潮流,非常的渐渐地乱掉了,人的这个道德观念,越来越淡泊,道德越来越沦丧了。以前的人,他就会认为,这个男女有不正当的行为,幽会,这样子是伤风败俗的事情,是有愧于心的事情。现在的人,他就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很糟糕了。
有一些他是观念很有趣了,以为自己拥有一个情人,或者包二奶的话,这个就是可以炫耀自己的实力,这个就很糟糕了。现在的人,有一些婚外情,他认为是习以为常。乃至于有外遇,是习以为常。甚至于以男女的婚前同居,认为是好像很时髦的事情,所以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
并且来说的话,在一部分人那里面的话,是已经非常混乱了。我就听过很多这一类的事情。有一个居士六十几岁了,她跑过来我这里哭。我说怎么了?她说她丈夫七十岁了,还要跟她离婚。这个居士本人就六十多岁了,这很奇怪。
为什么呢?这个居士她退休了,受了皈依了。一早起来,很早,四点多钟就起来,就诵经。她这个丈夫也退休,在家里面没事干,就觉得很无聊,就天天跑出去公园里面,一清早去公园里面。最初是说去公园里面运动一下,看了人家在跳舞,他也就跟着去学跳舞了。然后跟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就一起跳舞,那时间一久,那个女人就开始放电了。然后这个老头子,就神魂颠倒了,跑回家里面天天吵架要离婚。这个很糟糕。
我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个统计数字,说在中国,婚前有性行为的已经达到了70%,有一个省份,更加是高达到86%。你看这个社会就是,确实犯这个邪淫的这个现象是非常的严重,也是非常的普遍的啦。确实令人是瞠目结舌,不知道怎么说了。
并且来说是,老年有老年的颠倒,少年有少年的疯狂,一片混乱。有一个居士,他那个女儿只有14岁,他就很难教。他是怎么发现的呢?有一天早上,他去敲门,他那个女儿一直早上没起来,敲门叫她起来上学。这个女儿半天半天就死都不敢开门,他就拿钥匙,就强行把这个门打开。一打开以后,发现那个窗帘底下好像在动,窗帘一拉起来,她女儿的男同学就站在那个窗帘后面。那也就是说,他前一天晚上。因为现在条件都好了,每个人一间房子,这个女儿就半夜,这个父母都睡觉了,悄悄把这个门打开,让这个同学到她房子里面去了。这个就很糟糕,你看,十几岁就会这样子了。
有一个统计数字说,说那个学校里面,九月份开学之前,它有一个叫什么?堕胎潮啊。小孩子的时候就已经是这样子了,非常的混乱。并且来说,年少的人犯的话,对于身体的损伤也是非常大。
孔子说:“年少之时,气血方刚,戒之在色。壮年之时,气血旺盛,戒之在斗。老年之时,气血已衰,戒之在得。”得意的得。
也就是说,少年人戒之在色,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身体刚刚发育,还在发育阶段,没有完全成熟。如果犯的话,对身体的损伤是非常大。佛陀在经典里面说,就好像什么?风火二轮,来烧干这个生命的水。就是说好像一个炉子,上面放一个水壶,这个火很旺,你又拿扇子去扇它,这个水壶里面的水,很快就干掉了。所以对于身体的损害是非常大。壮年人气血旺盛,就不要去争斗,不要义气用事。年纪大了的话,比较保守,就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好像说,用自己的老一套来限制其他人,然后就产生代沟。
所以中国的俗话就是说,少不读红楼,老不看三国。年少的时候看《红楼梦》的话,容易引起这个情欲。年纪大了,本来社会经验很丰富,如果再看《三国演义》的话,就很狡猾,老奸巨滑。所以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
所以教育子女,要能够正确地引导,不要让他们看太多的电视剧,也不要老是去上网。
因为那个电视剧,大多数的电视剧,无非就是三个字:杀、盗、淫。那些讲武侠的就是讲杀了;讲那些什么破案、侦探,那些都无非就是讲盗了;讲那个言情,言情剧,你看,那个韩国的那些电视连续剧,称为“韩流”,确实是“寒流”,把那些人都引到这个造邪淫业,很容易诱发,这些都是讲淫了。所以很多的这些电视连续剧,无非都是讲杀、盗、淫。
所以自己就不要沉迷,子女也不能让他们看太多。否则的话,淫欲的心一动,虽然没有犯,没有造这个业,但是他这个心动了以后的话,身体里面的风和火,就会煎熬水大,然后对身体的损害就会很大。水呢,生命之水就干枯得很快。并且来说,因为年少之时气血方刚,如果犯的话,这很难恢复。
药师法门里面有个说法,说人体身体里面是有六条主要的血脉,那个气脉,每一天走一条,每一天走一条脉。如果你今天损坏了这一条的话,要什么时候才能够恢复呢?要第七天才能恢复。为什么?它今天这一条已经过去了,对不对?你就损害它了。那么还有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然后第六天,这样子的话,另外的这个五条脉,都要走一遍,到第七天了才重新回到第一条。
所以《易经》上面也说,七日来复。所以有时候你感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01:01 , Processed in 0.16242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