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159|回复: 26

心经讲记〔圣一法师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2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简介:
  佛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惟是很多人还末认识此心,迷了此心,受苦无量,生死轮回无了期,惟有诸佛菩萨明了此心,圆满明白此心时名之为佛,所谓水清月现,心清佛现。
  圣一老菩萨很慈悲,在“心经讲记”内清楚地讲解应如何明心见性,为大家种下菩提种子。

摘自http://www.fomen123.com/fo/jingdian/xinjing/xjqs/1920.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熏习成就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缍.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善知识、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今日是宝莲禅寺主办一连三晚的讲经法会,经文最普通,亦人人识得,名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这个心字很重要,成佛也是心,造众生也是心,天堂也是心,地狱也是心,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香港是由心所造,由有福德的人的心来造,祖国锦绣山河,也是由善人君子的心所造,乃至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也是由娑婆世界众生的心所造,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及清净海众的清净心而造。惟是很多人还末认识此心,迷了此心,受苦无量,生死轮回无了期,惟有诸佛菩萨明了此心,圆满明白此心时名之为佛,一分一分的明白此心,名之为菩萨;菩萨是佛因,佛是菩萨的果,佛因佛果不离明心,若心未明,佛因无你的分,佛果更无你分,所以学佛的人有一个条件:诸佛如来这样行,我们便这样行,诸佛如来这样修,我们便这样修,如何修?就是明心嘛!

  大乘起信论谓心有四相:生、住、异、灭。凡夫于四相中只明灭相,心灭了凡夫以为明,其实不明,心走了,灭了,心已不在,那时如何明心,所谓贼后兴兵,贼走了,兵来地无用,所以凡夫不称为觉——心灭了才觉又有什么用呢?

  何谓灭相?例如我刚才打了一个妄想,当打妄想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打妄想,打完妄想,才“觉”刚才打妄想,妄想在何处?你有没有捉到?——减去了!所以凡夫觉灭相,不名为觉。又如起了一个恶念,你“觉”这个恶念吗?——灭了才觉,末灭以前不觉,灭了之后才觉不称为觉,所以凡夫对自己的心一点也不觉,灭了之后才觉称为不觉。

  异相又如何呢?觉异无异,一觉心的异相,这个“异”便空了,是为觉异无异。例如人发梦,觉梦无梦,想错,觉错无错。

  二乘人觉心的异相,异即变异也,是与非是异相,善与恶、生与死、人与我、怨与亲等是异相,二乘人觉心的异相,觉异无异便无是非、善恶、生死、人我、怨亲,无异便是涅槃,所以二乘人亦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们只不过修行用功,见到心的异相,觉异无异,生死便了。

  菩萨进一步觉“住”相,觉住无住,迷时便有住相,觉时则无,例如作恶时是迷,觉时便不作:不修善是迷,一觉便修善则无迷,所以觉住无住——觉“住”时,一切不住,有所住便是妄心,一切不住便是真心。

  菩萨无住,不住又是什么相呢?不住便是无相,不住则内无我相,外无人相,中间无物相,叫作三轮体空。例如布施时,无能施的我相,无所施的物相,亦无受施的人相,如何无?不住则无,住便有,世人拣佛来拜,拣僧供养,也是住相,拣佛来拜,功德不会大,拣僧供养,失去普供的心,不名为普供养,名为别请供养,心小,功德亦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不住相布施,一供一切供,无住心犹如虚空,功德亦犹如虚空。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菩萨觉住无住,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若住布施,不能修持戒,若住忍辱,不能修禅定,菩萨如是无所住,六度万行齐修。

  心的生相又如何?若觉生则无生,无生又是什么?无生就是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无明生,十地菩萨还有二分无明生,初地菩萨有十分无明生,佛见心的生相,觉生则无生,见无生心,观一切法无生,证得无生法忍:烦恼是生法,烦恼不生便是菩提,业障不生就是解脱,生死不生是涅槃,众生无生是为诸佛,所以众生成佛很容易,只要能够觉生无生便是佛,因此,佛称为大圆满觉。

  佛对心的四相最清楚,最明白,所以称为明心——觉生无生、觉住无住、觉异无异、觉灭亦无减,生住异灭四相皆无,是为菩提心、清净心,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唯佛究竟,凡夫迷而不觉。

  修行就是想明心,但心不易明,达摩祖师有一首偈云:

  “心心心,难可寻,实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心心心就是指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既不可得又如何寻?有可得方可寻,例如虚空不可得又怎可以捉摸,三心不可得故谓难可寻。“宽时遍法界”,宽即大也,宽时周遍法界,“窄也不容针”,窄时一口针也容不下,后两句是指心的相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又云: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达摩祖师云:“我只求心,不求佛。”东方有恒河沙数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有恒河沙数佛,你求那一尊佛,故云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三界是唯心所造,明心时三界便空,古人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所以三界唯心,不是心外有三界,我们住在这三界之内,完全是唯心所现,唯心所造,故祖师云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想成佛,便要明心,佛是心造,不是佛作佛,是心作佛,所以净土经云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达摩祖师教我们明心,即心是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首几偈曰: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首两句的意思是:我们若想求小时,这个心一早已把持了你自己。昔日须达多长者建祗桓精舍,舍利弗与他一起拉地基线,舍利弗忽然笑起来,长者问他何故而笑,舍利弗说:“祗桓精舍还未建造,现在只是拉地线,但你六欲天的果报已现了出来。”长者说:“我只希望生兜率陀天,亲近弥勒菩萨。”说完这句话,六欲天中五层天都隐没,只有兜率陀天现在眼前,是谓“心自持”。

  持即把持之意,祗桓精舍虽未建造,只动一念头,天的福报便现出来,我们还未求心,已被心把持了自己。

  “求心不得待心知”,心很灵敏,求七时不可以被心知道,虽然心是自己的心,称为菩提心,又称为本心,但无始劫以来我们迷了这个本心,若想寻回这个本心,不能够起心动念去求,一起心动念,被心知道便求不到,古人修行都是无心悟道,那一个是有心去悟道,个个都是无心道人,无心悟道,若有心,道不会现在眼前,所谓无心合道。

  “佛性不从心外得”,不是心外有佛性,所谓水清月现,心清佛现。“心生便是罪生时”,心生起时,不但佛性见不到,罪已经现在眼前,所以学佛的人要小心,心生便是罪生时,起心即差,动念即歪,起心动念都有罪,有罪还见到佛性吗?有罪便要受果报。

  我们要认识清楚这个是什么心,这是菩提心、涅槃心、真如心、佛心、又是常住真心,各位可能还未明白,现在显浅的解释一下:

  所谓明心,就是明白烦恼未生以前的那个心,烦恼是后来有,有无明便有烦恼,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始劫以来的烦恼迷了心,烦恼本来无,本来无烦恼的心是如何?我们要明白。若烦恼本来有,无一人可以成佛,因烦恼本来无,我们就有机会成佛,只要悟到烦恼本来无,便明白到无烦恼的清净心,直修至成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无烦恼的心是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无烦恼,有烦恼不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无生死,生死是后来有,生死未生以前本来是无生死,无生死的本来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涅槃心、真如心、佛心,我们以这个无生死的涅乐心修行,直至成佛。

  是否要待烦恼灭了方可以见这清净菩提心?不是,有烦恼时亦可以见,因为烦恼不能染污菩提心,有烦恼的时候,方可以在烦恼中识取本来无烦恼的清净心,不过,一定要有善知识指点,又要自己拼命修行,两种因缘和合,可以不断烦恼,即见菩提。

  生死本来无,众生有生死,清净心无生死,不一定要离生死才见涅槃心,在生老病死的几十年间,可以见到无生死的涅乐清净心,不过,也是要有善知识指点,自己的勇猛精进。

  然则如何用功方可以见到涅槃心呢?经题说般若波罗蜜多,若想见清净心,就要靠般若波罗蜜的力量,般若是什么?般若是佛母。世人只有聪明,称为世智辩聪,来自背心取境,就是违背自心而取外境,取境时必有一个我在,背心取境学究世法,名向外而学,不能离开一个我字,有一个我来积聚学问,叫作聪明,所以世间的聪明智慧肯定有我,而聪明人的我见很重,越学问多,我见越重。

  有我是有为法,般若不是有为法,而是背外境求明白自己的心,明心肯定没有一个我在,心明则万法齐观?万法不离自心呀!明白了这个心后,三世诸佛在□许,十方世界在其中,十方世界也清楚,明白了这个心后,不论中外文字,甚至鸟兽之语言也清楚,得语言陀罗尼,所以明心时万法皆通,但一定无我,无我而万法皆通就是般若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一般称作智慧,但我认为要加多两个字?菩提,菩提智即是般若,菩提就是佛性,从佛性流出智慧就是般若,不是向外学有般若,向外学只称聪明,不称般若,唯有离境明心,明心生智慧,就叫作般若。

  背境观心,眼自看,看自己,不是看人,看自己则知自己的过失,能够反醒,把自己的过失洗得干干净净,所以六祖云:“若真修道人,常自见已过。”为什么我们不能常自见已过?皆因我们的眼不是自看,而是看人,看人又如何见到自己过,一定要回光返照,然后才见自己过。

  眼自看是否很消极而不够积极?不是,自看是积极不是消极,自看到一程度,肉眼便出生天眼,天眼现前,天上天下也见到,天眼无碍,也可以见到极乐世界;自看再进一步,慧眼现前,无我,生死一时空,能出三界;再进一步自看,法眼也现出来,一切法都知道,六度万行乃至八万四千法门,皆能清楚了知,到后来佛眼亦现前,见佛境界,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的功德,一一都清楚。

  如果我们眼能自看,不向外看,便能具足五眼,因此,般若不是向外求,般若就是自看、自见。

  昔日五祖命六祖作务,六祖答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便是福田,末审和尚教作何务?”智慧从自心生出来,不离自性,这便是福田,可知六祖一开始便懂得自看,但自看是难事,眼看人容易,自望则难得很呀!

  所以眼不易自见,耳不易自闻,心不易自觉,意不易自知,自看自观,不是容易,但我们一定要向这个地方下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昔日马祖有一弟子,名石拱禅师,未出家时是一个大将军,喜欢射鹿。有一天,经过马祖的道场,马祖问他是何人,他说我是个猎士,要射鹿,马祖问他一箭射多少只,他说一箭射一只,马祖说:“你不懂射。”“我不会射,然则和尚懂射否?”马祖说:“我懂射。”“那你一箭射多少只?”祖曰:“一箭射一群。”猎士曰:“彼此是众生,何必一箭射一群呢?”马祖曰:“你既然明白这道理,何不自射?”“若教某甲自射,无下手处。”

  你看,射鹿有下手处,自射却无下手处,马祖即时赞叹:“这汉历劫无明,一时倾尽。”自射无下手处即无自己,所以历劫无明,一时倾尽,彼因此出家。

  你要知道呀,断烦恼若一个一个的来断,需要很长久的时间,若能自断,所有烦恼,一时都清。烦恼从甚么地方生?从我而生,无我,烦恼便尽灭,所以自看、自见,是最妙的法门,但是,无下手处。因此,般若不是向外而求,背心向境-有我,属世智辩聪,背境求心-无我,明心生智慧,智慧不离自性,便是般若。

  有了般若又如何?般若波罗蜜嘛!

  何谓波罗蜜?即到彼岸之意,到诸佛、圣人、佛土的彼岸,到涅槃的彼岸,到菩提的彼岸,到常寂光的彼岸,简单的来说:返我们的老家。

  到彼岸又作何解?六祖解释得最清楚:“焚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著境有生灭,犹如大海有波浪,故名此岸,离境无生灭,即名彼岸。是故以般若波罗蜜,观一切法无生无灭,是名涅槃彼岸,若聪明有我,见一切法有生有灭,就是生死的此岸,在这个世界,一切都有生灭:国土有生灭、入有生灭、事情有生灭,如水有波浪,此波浪不同被波浪,香港不是伦敦,若到彼岸,离境无生灭,是净土,如水常流通,此水与彼水打成一片,极乐便是娑婆,娑婆也是极乐,是名流通。

  有了般若智慧,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一切法清净,清净和合,万法打成一片,是名到彼岸,万法清净,就是波罗蜜多心?心是清净,无生死、无烦恼、无业障。到了彼岸,然后见真如心、清净心、涅槃心。

  但般若不是一件物,般若未曾离开一切法,而又不是一切法,般若是无相,般若经云:“色空故,般若亦空,色无我故,般若无我,色无尽故,般若无尽,色不坏故,般若不坏,色清净故,般若清净,受想行识清净故,般若清净,受想行识无我故,般若无我,受想行识空故,般若空。”所以般若不是离开一切法,般若与一切法打成一片,如来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就是因为无一法离开般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观照般若自看、自闻、自觉、自照,背境欢心,无我,故能了生死,古时有一僧人问惟正禅师:“请问和尚,道在何处?”禅师答:“道在眼前。”“道在眼前,为何我不见?”禅师曰:“有我,所以不见。”“有我不见,和尚还见否?”“有你有我,转转不见。”“无你无我,还见否?”“无你无我,阿谁求见?”

  是以,若想求般若,尽量把我执减低,减至无,无我即见道,见道生智慧,就是般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11:16 , Processed in 0.150682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