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087|回复: 34

自私的爱,恰恰就是菩提心的嫩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6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佛的人,无人不知道“菩提心”这个词汇,也都知道这个词汇的含义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

但是,学佛几十年的,也未必知道修行怎样的方便法才能生起这颗菩提心。不信你就问问周围学佛的,十个人有十二种答案。有的人告诉你说每天念经念佛念咒就成;有的人会说每天念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修菩提心;有人告诉你放生就是修菩提心;有人告诉你“见相非相”就是菩提心;……其实,那些,都不是对症下药的修菩提心的最佳方便法!

菩提心如何次第而修,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有非常详尽的讲解。所有的密法前行(加行),修完“皈依法”之后就是专门修“菩提心”一法。这么重要的法,很多佛子却不知道。我学佛12年以后才知道原来菩提心是由专门的方便法来修的,难怪之前我一直对菩提心没有任何感受,唯一感觉很空洞如空中楼阁一样。直到我看到这个修法,并认真做了之后,发现自己几个月就大变样,如同脱胎换骨了一样。

把菩提心分解一下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慈悲喜舍之心,凡夫人人都有!只是,凡夫的慈悲喜舍是有远近亲疏的,不是扩大到“无量”的。父母对子女的那种关心呵护是“慈心”、子女遇到灾难父母的那种心如刀绞是“悲心”、子女有了成就父母那种发自内心的欢喜是“喜心”(绝不嫉妒)、父母对子女们平等的“慈、悲、喜”就是“舍心”(舍弃不平等的分别心)。这些生活中让人理解为“自私的”“狭隘的”心,恰恰就是大菩提心的种子和嫩芽!

修菩提心的方便法,就是从这个“嫩芽”开始。要想修菩提心,那就不要每天空心静坐了,就从自己最最亲近的/最爱的人开始观想:观想他们正在被五花大绑要被砍头/剁成肉酱,而他正在正在声嘶力竭的向你呼救,而你却无能为力……你的心,无法忍受,以至于泪如雨下悲痛难忍,这就是修法初步见了成效。之后,再观想那个被五花大绑要被砍头/剁成肉酱的人是你的好友,同事,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你恨的人,.就这样次第的扩大,直到你面对一个跟你不认识/没有任何关系的众生在遭受痛苦的时候,你都能生起“如同己受”的悲心,你就修成了“悲无量心”。同理,你听到任何一个跟你有缘无缘的人升官了/发财了/修行有成就了/有上师摄受了,你都发自内心的欢喜/没有半点嫉妒吃醋的心,那你就是修成了“喜无量心”。四无量心都修好了,你也就转凡成圣了,不是菩萨也是菩萨了,因为你的心与菩萨无二!

故此,我们修菩提心,有了落脚处。菩提心嫩芽人人都有。人与人之间的菩提心只有大和小的区别,不是有和无的区别!
修菩提心、内心中升起菩提心,你学佛就有了“核动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看到众生有种种苦/烦恼,而因此产生大悲心想帮助他们,可是你会发现自己有心无力!这时怎么办?只有精进求无上佛道,好早日利益群生。这就是上士道发心!正如《普贤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觉。”

生起菩提心者,修行上一定是勇猛精进,不懈怠;生起菩提心者,永不落入魔道;生起菩提心者,“我执”自然而然就断了;生起菩提心者,无量劫的业障乃至五逆罪都可以刹那间忏悔干净!

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是“学佛三根本”,故此菩提心不可不修!这里强调的是用方便法实修,自己内心没有真正生起来慈悲喜舍的心,念四宏誓愿也是空愿!

菩提心,要善自护持,令其日增长!生起菩提心,不是立刻就让你象菩萨一样到处度人广行菩萨道了,不要着急度人,度人有的是机会。菩提心嫩芽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保护好它,不要让它过早的经受暴风雨的袭击,免得退失难得的菩提心!直到你彻底断除我执贪欲的时候,度人的时候也到了,那时,你一刻都不要住在清净涅磐之中,有无量的众生需要你的帮助!

愿所有佛子的菩提心都日日增长,永不退失!

发表于 2011-9-16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只有精进求无上佛道,好早日利益群生!

愿所有佛子的菩提心都日日增长,永不退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
  菩萨地持经卷一/菩萨地持方便处发菩提心品






  初发心菩萨有四种缘。四种因。四种力。

        云何四缘。
        一者善男子善女人。若见若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彼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为大事不可思议。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二者虽不见闻如上神变。闻说法者赞叹菩提及菩萨藏。闻则欣庆欢喜信乐。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三者虽不闻法。见法灭相而作是念。无量众生当遭大苦。菩萨住世则能除灭。我今当修菩提之道。护持正法。为诸众生灭无量苦。以护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四者不见法灭。见恶世众生为十烦恼之所恼乱。一者愚痴。二者无惭愧。三者悭嫉。四者苦恼。五者秽污。六者烦恼。七者恶行。八者放逸。九者懈怠。十者不信。见已作是念。大浊世起。于此恶世尚不能发二乘之愿。况能志求无上菩提。我当发心亦令他发。以浊世中发心难得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云何四因。
        一者种性具足。二者诸佛菩萨善友所摄。三者起大悲心。四者生死苦难行苦。如是久远无量诸苦。于此众苦心不怖畏。
        种性具足者。所谓无始法尔。
        善友所摄者。有四事。一者善友不愚不钝。黠慧不邪。二者不教人放逸。亦不以放逸之具授与他人。三者不教人恶行。亦不以恶行之具授与他人。四者终不断人上信上欲上受上精进上方便上功德令其退下。不以下信下欲下受下精进下方便下功德授与他人。所谓断无上大乘令学二乘。断修慧与思惠。断思慧与闻慧。断闻慧与福业。断戒与施。如是等断上功德令其退下。以下功德授令修习。
        起大悲心者有四事。或有世界有苦恼处。或有世界无有苦恼。菩萨生于有苦恼处。见他受苦。或自受苦。或见俱受。或见生死长久受无间苦。菩萨依自种性性自仁贤。于四境界起下中上悲。
       于无穷生死无间大苦心不怖畏者。有四事。一者性安隐勇猛。二者黠慧专修思惟。三者于无上菩提。起增上乐。四者于诸众生发增上悲。

       云何四力。
       一者自力。二者他力。三者因力。四者方便力。菩萨自力发菩提心。是名自力。因他发心。是名他力。先习大乘相应善根。今少见佛及诸菩萨。或少闻叹说则便发心。是名因力。于现世中近善知识。闻其说法能修众善。是名方便力。

    菩萨以四缘四因自力因力发菩提心者。坚固不动决定究竟。他力方便力而发心者。不坚固动转不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情乃佛心 (转)

从前,一个老太婆供养一个住茅棚的出家人,这个出家人每天都参禅打坐,老太婆呢,每天都派一个女孩子给他送饭,这样过了二十年。有一天,老太婆想检查一下这个出家人修行的境界,所以,就派了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去试探他,叫她在送饭的时候,突然把他抱住,问他感受怎么样。女孩子就照样做了,问他感受怎么样。这个出家人回答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这个出家人被抱住的时候就像干枯的树枝靠在冰冷的石头上,严冬里没有热气的东西。老太婆知道后说:“我们把一个俗人,供养了二十年。”于是,就把这个出家人赶走了,并一把火烧了茅棚。这就是“婆子烧庵”的公案。

这就是说老太婆对这个出家人的修行境界不认可、不满意。当然,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抱住你,你能像木头一样不动心,这不是一个平常人能做到的,但这却不是佛法的境界。这个出家人被赶走以后,便遍参明师,苦究本来,如此过了三年,他又回到老太婆那里,老太婆还用相同的方法考验他。当女孩子抱住他的时候,他对这个女孩子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终得老太婆首肯。

其实,佛法的境界是要我们的心不动,但又能如实觉知一切,在动和不动之间,这就是“中道”。我们修行,其实就是修心,这个心,就是一颗平常心,如如不动的心。一说到“不动”,我们就会理解偏差,认为学佛人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硬、生冷。

当年,跟随白隐禅师参禅修行的一位老太婆,她心爱的孙女不幸夭折了,老太婆悲痛得泣不成声,围在一旁观望的其他老妇人见状,不禁脱口埋怨说:“你不是一直也在白隐禅师门下参禅修行吗?孙女夭折就乱了方寸,悲伤失态,成何体统?”没想到那位老婆婆听了他人的怨言后反驳说:“你们哪里知道,我为孙女流的是珍珠泪!”这才是学佛人的心,虽然佛心可以超越喜怒哀乐,但是佛心通过肉体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既有悲哀忧伤,更有欢乐欣喜。正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佛教看来,一切众生都是“有情”,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喜怒哀乐、亲情、友情、爱情。学佛,是由众生来学,是由凡夫开始的。佛教徒并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性来融合理性,以智慧来指导情感。如果佛教只提倡“不动心”、“离欲”,则一般人无法进入佛门。如果佛的教化中没有“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所以,我们学佛人应该有这样的理念: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先生活再生死,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融入社会。这也是佛教的“慈悲”。何谓慈悲?“慈能予乐”,想办法使别人快乐,并且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悲能拔苦”,时刻都要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别人的痛苦。当然,佛法的“慈悲”,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爱心”。爱及一切有情的心。

因此,佛心是一颗完全放开的心,也是一颗最“多情”的心。



发表于 2011-6-22 16:07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随念

布施网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33933&page=1&extr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抄写《出生菩提心经》,可以改变菩提心不具足,情执心重,嫉妒心重的毛病。佛陀当年授记,此经书在世,则不失菩提心,而且将不再受宿世间所有因嗔心和嫉妒产生的落处的业报。
  抄写这本经书,原则上抄7遍,然后每年抄2遍,上半年抄一遍,下半年抄一遍。这样,嗔心和嫉妒心,慢慢就会减轻了,就会得大利益。
——回家人老师开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我所有化报身,在其因缘国土世界中,皆对十方三世所做一切菩提心不坚固,并阻碍他人发菩提心的恶果的身口意恶因都发广大忏悔心,念念忏悔直至清净永不复犯,都不再受众生嗔怨报复的丢失菩提心业力果报。十方三世所发一切偏离菩提心,阻碍他人发菩提心的不究竟愿力皆转为坚固菩提心,护持众生正发菩提心,永不舍菩提心,成就法身圆觉的究竟愿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多情

感恩本文原创发布者:廉而不刿


不修般若的人,
眼往外看,
整天找别人的错,
嗔斗知见
   

修般若的人,
眼收回来了,
往往来什么都观幻,
你会感觉这个人很冷漠
  

圆觉经上, 佛陀教给踏实做事的普贤菩萨如梦如幻法门,
因为普贤菩萨要去做实事就必然要准备挨骂受气,
所以佛陀教他这个法门把这些都观幻,
但普贤菩萨不是不管事了

所以我不想我的朋友们,
把什么都观幻,
我往往建议加修观世音菩萨法门,
观世音菩萨入世的姿态会有一些影响
不管你修什么,
你的内心, 总要有一个观世音菩萨

去看菩萨像
除了地藏菩萨, 大多数菩萨都显在家相
——庙外的众生, 更多

南怀瑾老师说:
世界上最多情的人便是佛菩萨,
你的痛苦我来挑, 你的烦恼我来解决, 你的困难我来帮忙,
你说多情不多情

多情乃佛心
每每看到一些痴情困苦的人
我就笑想: 这人有菩萨潜质
痴情转大爱, 要比无情生大爱易
——情也是觉性, 无情寡爱是成不了佛的, 反成草木
只是: 大爱即不爱, 不爱非无情
   

读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发现围绕观世音菩萨的眷属, 都是十地大菩萨

这里, 我感触很深
因缘眷属登十地, 观世音菩萨的境界是不可想像
(从般若的角度, 因缘众生的无明少, 说明自己的无明也少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4863509/)
   

观世音菩萨是怎样的呢
大事小事, 事无巨细, 老百姓的俗事、琐事、杂事, 他都来帮忙
百姓很少想文殊普贤等菩萨, 一遇事往往第一个就想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 表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是怎样的一个言行, 是怎样去做, 又做些什么呢
——去观察一下观世音菩萨在世间
   
又是谁成就了观世音菩萨
  
我想起一位师兄说的话:
正是众生成就了菩萨的丰功伟业


[ 本帖最后由 廉而不刿 于 2011-7-10 23:07 编辑 ]



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11-7-10 22:59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原创发布者:廉而不刿

布施网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36823&pid=1059545&page=1&extra=page%3D1#pid1059545

点评

正法指数: 5.0 与时俱进指数: 5.0
精彩指数: 5.0
正法指数: 5 与时俱进指数: 5 精彩指数: 5
感恩师兄法布施!  发表于 2011-9-16 21: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16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我从即刻起,身口意每一念,皆不离菩提心,如有离开菩提心的,也能立刻生大忏悔心,回到菩提心位上。
      愿因缘众生即刻起,身口意每一念,皆不离菩提心,如有离开菩提心的,也能立刻生大忏悔心,回到菩提心位上。
     愿法界众生从即刻起,身口意每一念,皆不离菩提心,如有离开菩提心的,也能立刻生大忏悔心,回到菩提心位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7:02 , Processed in 0.209663 second(s), 21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