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71|回复: 3

也谈禅茶一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7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9-7 22:48 编辑

也谈禅茶一味(转)

作者:智宗 来源:普陀山文化

若论国饮,茶是无论如何也比不得酒的。

据学术界考证,酿酒业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前4000年的农业社会就开始了,同期的仰韶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有众多的酒器文物可资引证。而茶,虽然有人动辄就谈唐人陆羽的《茶经》所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其实此说不过原出自《神农本草经》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但学术界早已考证出,《神农本草经》一书系秦汉时人伪托“神农”之作,带有很浓重的传说色彩,不足确信。真正茶的起源,茶学界大多公认的时间还是在西周。至于茶的地位,与酒相较,说起来那更是小巫见大巫,没法相提并论。早在茶叶刚露个尖尖角的时候,周王朝就专为酒设置了“酒正”、“酒人”、“浆人”等官职,《汉书·食货志》还干脆地说:“百礼之会,非酒不行”。而茶,除去历朝历代间或有神经敏感的文人墨客为其自我陶醉外,似乎还没见有哪个王朝统治把它扶为正室。即如今天,宴请招待若是只有茶没有酒,宾客不说,自己也会甚为过意不去,觉得简慢不周,正所谓“无酒不成礼”也。有茶,那仅是点缀。

然而,有一样,那是酒无论如何也比不得茶的。“酒虽养性还乱性,水能载舟亦覆舟”,虽然历史上不乏李白之“斗酒诗百篇”,但如李白者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如果喝酒不加节制,明明是四两的底子,却硬要灌下去一斤,结果东倒西歪,烂醉如泥,那就如癞蛤蟆一样令人讨厌了。喝茶则不然,不管再怎么贪杯,也不过是膀胱受罪,厕所受累,而且,愈饮愈兴奋,精神焕发,文思泉涌,妙语连珠,连带着尊臀下的那张破沙发也都飘然有出尘之志了。这就是饮茶的妙处:令人出神不出格,在俗又脱俗。所以说,这茶与禅的结缘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禅,又称禅那,是梵语“Dhyana”的转译,意为“静虑”、“专注一境”、“思维修”。虽然依禅的本义而言,行、住、坐、卧都是禅,都有禅,但佛教初传的时候,出家人还是以“坐”着“禅”居多。然而,坐久生乏,乏便思睡,这出家人纵然出得了家,却也出不得此俗例。而此时饮茶所具有的提神等功效,则恰好可使其趁势而入,据最早记载坐禅用茶的《晋书·艺术传》上言:僧人单道开坐禅,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可见这茶与禅联姻,不过是病与药的关系,大类今日有人为饭票而结婚,现时得很。至于有传说,这茶是达摩祖师在少林面壁禅修时,因为瞌睡至极,就一怒之下,把双眼皮扯掉,掷于地而生的。却是日本人的独创,不过虚妄之论,聊作谈资耳。

茶是“兴于唐盛于宋”。这其间自然是出家人推波助澜,起了很大的作用。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可见由僧人坐禅饮茶助修,以致形成民间转相仿效的饮茶风俗。正因为掌握着神圣话语代表权的佛爷人间代办们饮茶、崇茶,这茶于是便就有了种种的说法,比如:消食、止睡、灭欲等,是所谓茶之“三德”。还有个笑话,是日本的一本叫《近世丛语》的书中记载的。山僧嗜茶。有樵夫问曰:茶有甚么好处,使大师嗜爱如此?和尚说:有三样好处,一可以健胃消食,二可以提神止瞌睡,三可以使人清心寡欲。樵夫苦着脸道:这三样对我来说却无异灾难。我每天拼命砍柴,勉强维持三餐,健胃消食,适促我饥乏。我每日起早贪黑,劳苦之甚,只有晚上几个时辰的酣然眠梦,是我最大的享受与快乐。饮茶止人瞌睡,天天闹起失眠来,生活于我还有何乐趣可言?我有个老婆,她之所以能与我守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寝房床第之乐。如果嗜起茶来,清心寡欲,性事冷淡,高雅是高雅了,只怕老婆倒要跟人跑了。"此三者,皆非小人之利也。敢辞。"----饮茶,虽然貌似雅致动人,可这药,却也不是每个人都消受得了的。

唐代虽然已是饮茶成风,但时不时地也还是有那么几件茶事高潮迭起,轰动一时。一者是唐代赵州和尚的"吃茶去"。说的是河北赵州有一禅寺,寺中一高僧名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乎?"答:"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答:"不曾到。"赵州又说"吃茶去!"院主问:"为何到也'吃茶去',不曾到也'吃茶去'?"赵州又说:“院主。”答曰:“诺。”"吃茶去"。赵州和尚对三个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答,正是反映了禅宗“平常心为道”的意旨,不论来没来过,或者相不相识,修行人都应真心实意地一以待之,若是还要分个亲疏远近,职级对口,那便是俗人了,不是高人,出世人。不知这钝头院主悟也没悟,但愿他不会守个真佛烧错香!后世学者谈及“茶禅一味”,是必要对此公案不吝赞美的。然平心而论,这公案里“禅”则禅了,“茶”则未必与其“一味”。原因何在?

细究之,茶在此处至多不过起一教具的作用罢了,假如把“吃茶去”,换作“吃饭去”、“吃豆去”,根本就无伤公案宏旨,如此一来,那岂不是又成了“饭禅一味”、“豆禅一味”?这显然是笑话!赵州和尚随手拈来一“茶”字,仅仅可表明的是,在他那个时候,茶在寺院是非常普及的了。所以说,赵州“吃茶去”的公案,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引起轰动的绝不是“茶禅”,而是“赵州禅”!这也是事实。

第二件引起轰动的是陆羽《茶经》的问世。陆羽身世坎坷,从小是个孤儿,被禅僧收养后,又不想学佛,十二岁跑出寺院,到戏班里做了一名小丑,四处奔波。后被高官赎身,做了几年幕僚,旋即归隐。陆羽才华横溢,积十多年之功,著成一部《茶经》,广为传诵,“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之……”因此,陆羽被时人誉为“茶仙”,死后更是被供为“茶神”、“茶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深孚众望的高人,这样一本影响深远的《茶经》,竟然在千年之后被人不无遗憾地感叹:怎么就没有明确地写出“茶道”这个词啊!原来是曾有日本学者向国人提出“中国有没有茶道?”的疑问,深深刺激了国人,才有此叹。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从佛教角度来看,“经”者,径也,本身就是道路、途径、方法的意思。而日本茶道所包括的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其中泰半也还是对饮茶“法”的方方面面的要求,至于千利休系归纳总结的“和、静、清、寂”的饮茶宗旨,表面看来好象是从术而道,提升了饮茶的层次境界,实际则是对茶道的逆反与违背。何出此言?因为作为形而上意义上的“道”,相当于佛教的“禅”,它只能是随个人的根性“悟”出来,而不是“说出来”,说出来的,“说似一物即不中”,就不是“禅”或“道”了,所以佛教才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句话来喻参禅悟道。因而,回过头来再审视陆羽的《茶经》,表面看来尽是“法”、“术”,实则“术中有道”、“道在术中”没有可依凭的“法”,你如何才能悟“道”?具有了完备的“法”,这才是真正的“茶道”。所以说,所谓“茶禅一味”,若论源头,恐怕还要从《茶经》开始。

当然,若论“茶道”一词,也是一位禅僧即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提来出的。他的《饮茶歌·逍崔石使君》诗云: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仅仅是提出而已,而且还是在“诮”,讥讽人的情况下提出来,怎么看怎么有一种自己喝不到酒就只好喝茶、誇茶的阿Q劲儿。

正本的“茶禅一味”,据说是唐朝的善会禅师明确提出的。而从理念上加以阐发的则是两宋时期的圆悟克勤大师。传说圆悟克勤还挥毫写下“安桁?晃”侗四个大字,影响广远,被日本人奉为瑰宝。但这一切都不过是“据说”、“传说”,至今找不到实证,作不得准的。倒是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日本国师圆尔辩圆来到中国,师从径山寺无准法师,回国后将径山寺的“安柩”绫仪式传入日本,逐步演变成盛行至今的日本茶道,确为信史,可小小满足一下某人的民族虚荣心。

写“茶禅一味”的诗也很多,个人以为,最为朴实无华、意味隽永的,当属赵朴老的一首五言绝句: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当年在那位聪明的一休大师座下参禅的时候,有一天豁然悟到“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一盏清茶这才品尽人生的沉沉浮浮,从而真正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想想也是,说这么多有什么用啊,还口干舌燥的,不如咱也鹦鹉学舌:

吃茶去!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谓茶禅?禅茶何味?

“茶禅一味”、“禅茶一味”的字样随处可见,可是何谓茶禅?禅茶何味?

禅茶是指通过对茶的体认和感悟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也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

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禅是以茶净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

可见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缘,互为体用,互为能所。

可以茶喻禅,以茶行禅,以茶悟禅,以茶参禅;也可以禅释茶,以禅施茶,以禅品茶,以禅释茶。

茶是佛的化身

大乘佛法普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为了度化众生,佛化身千百亿。因此,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视为佛的化身。

茶自然也是佛的千百亿化身之一,为众生解毒、解渴、净心养性,最终让众生觉悟成佛。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片树叶能承载起无穷的自然之道,人通过喝茶取得与自然界的沟通,获悉宇宙的真理,最终可悟得佛性。

从茶道中也能感悟人生,一泡好茶要经过诸多任务序的磨难,经开水冲泡,才酿成茶汤,历练出清香。人生也是如此,需经历磨难方可成长,历经修行终可成佛。

试看,那些信佛的国度,茶事兴旺;那些饮茶的民族,佛法昌隆。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泽被茶叶故国;茶叶从中国传到印度,惠及佛法故乡。

佛法和茶叶使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互通有无,使得茶叶故乡成佛法最盛的国度,佛法故乡变成茶业最兴的国家,进而带动邻国茶佛两旺。

佛教盛行的斯里兰卡是世界上人均产茶最多的国家;茶道风行的日本、韩国,佛法兴盛。第一个种茶的人是僧人,第一本茶书写于寺庙,最好的茶也都产自寺庙(如龙井茶出于龙井寺、大红袍源自天心寺、云雾茶产于庐山东林寺……)这些都是“茶佛一家”最真实的写照。

何谓茶禅?禅茶何味?
推荐全文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9956&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茶一味:品到深处才知茶 (转)
   
国人爱茶,一日不可无此君。沏茶敬茶是待客饷宾迎亲会友不可缺的礼节。每到一处,主人除了给你介绍山水胜迹,少不了要让你品尝当地的名茶。一杯热茶端上来,自然有种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融合,一切尽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温和的,不像酒那样热性张扬,也不似咖啡浓艳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韵味、品位可与玉与水晶媲美。正是有了这些特性,才和中国人主张中庸之道,养心养情之说相契合,茶自然是国人的所癖所好。
  
茶,一身清正,忌俗、忌尘、忌噪音、忌油腻、忌膻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岚云雾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壶中,抑或是收藏在罐里,虽然经历采摘、揉搓、滚煞、烘炒、气蒸等多道工艺,她都是一个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绎生命的精彩,释放生命的本色,让你体味生命的原味。

因而,她对水质、水温的要求极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过燥,沏之过急,闷盖过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闻到烟火的熟汤气。如今,喝茶花样迭出,又是柠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纯幽香,涩中回甘,沁心润肺,两腋生风,耳目清亮的体验全都丢失了,那叫什么喝茶?喝茶,是种心灵的放假,精神的滋润,三五好友,假座山水之间,选个幽静茶馆,泡上一壶阳羡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细细去品,让你浮躁的心态平稳下来,让你矜持的神情放松开来,然后你嗅到飘逸的茶香,看到叶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态,于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摇曳,听到高树的鸟鸣,于是你的思绪变得清新而高远,怡悦的快感渗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这时,神茶在你不知不觉中助你进入“宁静致远”、的境界。
  
赵朴初先生多次对他的朋友和学生说过:“喝茶去”此中禅意内涵,恐怕令每个爱茶的人一辈子去追寻体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8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4-20 23:50 , Processed in 0.24093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