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085|回复: 71

【禅茶文化】禅茶一味,饮者解脱(禅茶文化大集会,感恩大家参与补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7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9-7 20:25 编辑
七大主流模块虚位以待 诚邀精英加盟管理
1心医理念篇
2健康咨询指导(包括心理咨询和青少年教育)
3养心斋素食文化
4艾灸文化
5禅茶文化
6气功修炼与养生(八段锦,站桩等)
7其它养生形式(书法,绘画,摄影,幽默笑话等)”
详情请见:心医板块工作组诚邀精英加盟管理 QQ群:104748172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8540&fromuid=22797


弘亮 发表于 2011-9-7 19:43
茶文化这么丰富,为何不汇总一下呢,
请懂茶的朋友来整理啊”


弘亮 发表于 2011-9-7 19:56
茶文化博大精深,何不做个汇总导航帖呢,求高手编辑”

感恩布施网心医版斑竹们的尽心尽力的无私付出与对版块的护持,感恩一切爱惜守护布施网这方净土的朋友们!

有此因缘,俺就在此抛砖引玉了,先粗略的做一个有关【禅茶文化】的大集会帖子


恭敬真诚的期待静候真正的高人出手,引归正确方向,完善推广,令禅茶文化传承惠泽有缘有情!

“禅茶一味,甘露润泽,饮水思源,知恩报恩!”
感恩“弘亮”的善好提议,俺就开工干活儿喽
请有缘的朋友们一起吃茶

“你既吃得我们家的茶!可要老实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发愿成就法身圆觉哦!且,不许打赖!”

嘻嘻~吃不吃

评分

参与人数 4人气 +4 收起 理由
爱是一种感觉 + 1 很给力!
浅画 + 1 很给力!
慧剑无锋 + 1 呵呵,由大善知识打头阵,本帖肯定很精彩!
弘亮 + 1 太给力了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弘亮 于 2011-9-9 10:30 编辑





禅茶.jpg
  





                                                           此贴等待至善佛缘师兄编辑,目前虚位以待,先做个广告,省得浪费。等至善佛缘师兄弄好了,俺再删除。有点霸道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9-27 22:21 编辑

释迦真胜   禅茶一味(转)
茶.jpg
禅茶一味,意指禅味与茶味相通,并且以禅意去品茶味。只有像修禅那样品茶才能品出真正的茶香。茶与禅的相通之处还在于追求它们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大口饮喝茶只能止渴,像修禅那样去品茶,才能知道好茶的精妙。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禅更是如此。
   

禅茶一味,讲求意境,是建立在喝茶基础上的心理意志修炼;讲求放下,在品茶时放下世间一切名利地位种种纷扰,专心体会清静超脱。
   

禅茶始于中国,发扬光大于世界各地。
   

寺院饮茶之风的兴起,最初起源于僧人们的坐禅。僧人们坐禅时晚上不吃斋,又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集中精力,所以饮茶对他们来说是好办法。

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

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饮茶对于僧人,即可提神,调养身心。

茶的俭朴,让人矜守俭德,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 
   

禅宗祖师常以生活中的事情点醒行人,为佛教茶文化留下了一些禅师们借茶说禅的公案故事。

例如《五灯会元》记载,一客人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相待。他将茶水倒入杯中,茶满了仍继续倒…… 客人说:“师父,茶已经满了,不要再倒了。”南隐说:“你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另一关于“赵州茶”的公案尤为著名。

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僧:“曾到过这里吗?”回答说:“曾到过。”赵州从谂禅师说:“吃茶去!”又问一僧,回答说:“不曾到过。”赵州从谂禅师仍说:“吃茶去!”院主听了觉得奇怪,问赵州从谂禅师:“为什么曾到者让吃茶去,不曾到者也让吃茶去?”赵州从谂禅师叫院主,院主答:“在!”赵州从谂禅师说:“吃茶去!”实际上一句吃茶去蕴含有禅师的修为的暗示,若是有缘人就可心心相印有所体悟。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当代诗人赵朴初十分喜爱这则公案,曾写诗云: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赵朴初曾多次将此诗写成条幅赠人或贺会,以启发人们去继承和体会古德“茶禅一味”的旨趣。

真理无处不在,只要有心时时警觉,因缘成熟处处都能得到利益。

【禅茶一味】释迦真胜 禅茶一味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9927&fromuid=22797

点评

惭愧,我到现在对赵州和尚的“吃茶去”这个公案还是似懂非懂,请善知识给解读一下!  发表于 2011-9-7 21:58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爱是一种感觉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虚云老和尚禅茶诗十四首 (转)

采 茶

山中忙碌有生涯。采罢山椒又采茶。
此外别无玄妙事。春风一夜长灵芽。

慧焰禅人索茶
春光富足野人家。不问优昙问苦茶。
劫后幽芳须著眼。四时无谢亦无遮。
无影林中一树花。非红非白遍天涯。
可怜门外旁观者。信手拈来当作家。

秋夜偕友坐岑楼
此际秋色好。得句在高楼。
启户窥新月。烹茶洗旧愁。
盘桓无俗客。酬唱有良俦。
薄袄怜寒意。传灯论未周。

题寸香斋
寸香陪客坐。聊将水当茶。
莫嫌言语寡。应识事无涯。
岩树井藤命。驹光过隙嗟。
佛言放下著。岂独手中花。

山居
山居意何远。放旷了无涯。 
松根聊作枕。睡起自烹茶。
山居道者家。淡薄度岁华。 
灶底烧青菜。铛内煮黄牙。
山居无客到。竹径锁烟霞。 
门前清浅水。风飘几片花。
山居饶野兴。柱杖任横斜。 
闲情消未尽。过岭采藤花。
山居春独早。甚处见梅花。 
暗香侵鼻观。窗外一枝斜。

山居
山居活计总天然。不落时人窠臼边。
却向同心通一线。从苗辨地见根源。
乱云堆里坐痴呆。世念销镕养圣胎。
地老天荒都不管。松花食尽又重开。
见山忘道山犹扰。见道忘山山更幽。
云散水流天地静。一声长啸白云头。
林间遁迹世相违。涧曲山深到者稀。
饭罢茶余无个事。白云为我掩柴扉。
怪石岩巉路转赊。盈眸景色笑参差。
斜栽绝壁千年树。倒挂悬岩四季花。
湛湛灵池彻底清。乱山涌出月初明。
几人今古曾吞月。饮者须知满不盈。
云流石窍影离离。丁斧何时凿出奇。
凛凛寒风吹劫火。就中消息许谁知。

阅古宿语录口占
礼罢黄龙已破家。又来重饮赵州茶。
无明当下成灰烬。鹫岭重拈一度花。

栖茅九华
问道幽栖事几般。山中风趣有多端。
萤流竹罅金千树。月洗松溪玉一湾。
带雪茶花供古佛。含香梅子荐新盘。
有时独上天台顶。坐看江南叠翠栏。

赠五台山显通寺智慧师
禅分祖席又开山。别有生机展笑颜。
死句不拈拈活句。先贤企仰后贤攀。
修心修道无如悟。谈妙谈玄总是闲。
从此何劳山下问。烹茶挑水听潺潺。

大觉寺小憩
薰风拂拂过山家。为入松阴路转斜。
临水不闻鱼戏藻。到门犹见鸟衔花。
定心有觉推支遁。法眼无偏羡永嘉。
小坐竹亭尘顿息。何劳饮我赵州茶。

厦门虎溪与会泉上人夜话
溪连海气逼虚空。一道悬崖小路通。
山色重重图画里。人家隐隐雾烟中。
鹭江水静月铺白。雪岭枫高霜染红。
更感会公多雅意。烹茶相对话无穷。

和方乃斌居士韵
忽见南山瑞霭浮。郁葱佳气迥难俦。
材工鸠应经连月①。香火销沈历几秋② 。
禅悟谁能承鉴祖。溪名人尚说曹候。
檀那功德真无量。聊献新茶学赵州。
①诸君随带工师绘测。
②自清初修复又将三百年。

附原韵:
岭南胜景称罗浮。福地曹溪堪与俦。
六祖灵身垂不朽。憨师伟绩足千秋。
名山有幸来虚老。华寺重兴仗李侯。
但愿甘泉曾饮者。明心见性续新州。

赠林鸿超居士七律并叙
居士与余在福建鼓山晤别已十七年。以相忆深。由闽经港来韶。步行抵云门。年届古稀。无饥倦之容。畅叙旧怀。不觉夜永。居士宿植德本。向道殷切。惜余无偃祖之饼茶。以接来机。深以为愧。翌日居士以先有预约。必须赴穗。临行。彼此依依。仍如东林送客。且行且谈。不觉又伴至曹溪。赡礼六祖。返马坝登车南行。居士坚嘱书赠。特缀七律一首。并送坛经一部。亦若永嘉之一宿而去也。时乙亥冬月初二日书于南华丈室。
不辞跋涉乳云蹊。为道浑忘困与饥。
笑我已忘烟水梦。与君夜话饼茶稀。
晓风相送曹溪路。午饭才过马坝车。
一宿觉参心愿遂。坛经珍重赠君归。

虚云老和尚禅茶诗十四首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9931&fromuid=22797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爱是一种感觉 + 1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净慧禅师茶诗选

题云居山产“赵州茶”
燕山修水隔天涯,明月清风共一家。
千古禅林公案在,逢人且说赵州茶!
(1996年7月12日)

《韩中友谊赵州古佛禅茶纪念碑》揭碑占语
茶道表演、“茶禅一味”学术交流会    方丈净慧大和尚揭碑法语 :

曾来初到一杯茶,验例诸方老作家。
拂子高擎庭柏翠,堂前依旧走龙蛇。


陈云君于学术座谈会上口占:
千年茶未凉,柏子又生香。
赵州有今日,长江接汉江。


江西陈文华和:
有茶禅心凉,无禅茶不香。
千年等一日,小溪搭大江。


净慧大和尚又和 :
秋风阵阵凉,古柏泛新香。
一味禅茶意,悠悠万里江。
(2001年10月19日)

谢林治 先生见寄新作《中国茶情》率成二偈并呈斧正
林下高眠老病身,
四时自喜柏为邻。
新书遥寄烟霞外,
半是茶情半友情。

东南西北走烟霞,
踏遍神州欲问茶。
足底文章心上道,
茶经再续看新葩。
(2001年11月21日 净慧未定草)

宿无垢山庄赠 卢晓民 居士

几畦蔬圃一池莲,
一个佛堂屋数间。
竹影频摇尘不动,
夜来新月照窗前。

近亭远树竹篱边,
水跃金鳞草色妍。
我到山庄无一事,
茶香饭饱且高眠。
焚香朝夕伴袈裟,
身在红尘远物奢。
事业有成心有愿,
此生长护法王家。
(2001.12.15 )

韩国接受“茗园文化奖”有感

【一】
茶香禅意海东情,不惜残年梦里身。
千载黄金新纽带,一杯清茗铸和平。

【二】
茶道传心愧赵州,难将一味酬高猷。
西窗残日无他事,坐听禅河汩汩流。

【三】
赵州茶味是禅心,一种平怀贯古今。
话到离言真实义,庭前柏子最传神。


趙州禪茶頌
——爲天下趙州禪茶文化交流會而作

(2005年10月13日於旅次)
赵州一碗茶,今古味无差;
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
瞿昙曾记莂,鸿渐复添蛇;
瓯注曹溪水,薪烧鹫岭桠。
虛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
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
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
上供诸佛祖,平施百姓家。
人人亲受用,处处绝尘渣。
林下清和满,廛中敬寂夸。
千年逢盛会,四海颂蒹葭;
三字禅茶意,和风送迩遐。

净慧禅师茶诗选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9933&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9-27 22:24 编辑

禅茶文化:正、清、和、雅 (转)
茶1.jpg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中的落实与升华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正”字上,道家文化体现在一个“清”字上,佛家体现在一个“和”字上。

也就是说,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

那么,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呢?我想,一个“雅”字可以体现。

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正·清·和·雅”四个字、四种气,大致可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

作为禅与茶相结合而形成的“禅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气。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地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变雅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为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包容——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分享——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结缘——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

在弘扬禅茶文化的四大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的四大功能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开创新境界,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挥禅茶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禅茶一味】禅茶文化:正、清、和、雅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9939&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7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抢个沙发先去吃茶,吃完茶,再来论坛细细品。

点评

欢迎哦!祝愿大家皆得禅茶法味:)  发表于 2011-9-7 2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9-7 21:32 编辑

茶是无上菩提树,健康身心生智慧 (转)
   

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农时代。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就把它命名为"茶"。
   
最早的种茶专著唐代陆羽撰述的《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专著。《茶经》已被译成10几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茶的普及是在唐代以后,这与佛教的兴盛颇有关系。唐人《封氏闻见记》便说南方的寺僧“习禅务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身怀挟,到处煮炊,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有一点他还没说:僧人视茶为“不发”(抑制性欲)之药,以为饮之有助屏绝尘念。
   
在寺庙中,僧人不仅独自饮茶,而且有时还举行茶会和茶宴,以茶会友,把茶作为联络感情的纽带。
   

大家都知道饮茶对身体有很多的好处,有助于人体的消化系统,还可以控制性冲动的产生,最重要的是它能够提神醒脑、稳定情绪,所以佛教养生特别喜欢饮茶,饮茶也成为佛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少林寺的概念中,中国禅宗与茶道有很深的因缘,以“中土禅宗之祖达摩”来说,他也被认为是茶道的始祖。
  

传说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时候,因为想追求无上觉悟心切,夜里不倒单,也不合眼。由于过度疲劳,沉重的眼皮撑不开,最后他毅然把眼皮撕下来,丢在地上。就在达摩丢弃眼皮的地方,长出一株叶子翠绿的矮树丛,树叶就像眼睛的形状,两边的锯齿像睫毛。
  

那些在达摩座下寻求开悟的徒弟,也面临眼皮撑不开的情况,有的徒弟就摘下一片又绿又亮的叶子咀嚼,顿时精神百倍。于是,大家就把“达摩的眼皮”采下来咀嚼或泡水,以此作为奇妙的灵药,使他们可以更容易保持觉醒状态。这就是茶的来源。
   

据佛教养生资料记载,学习饮茶已经成为佛家弟子所必修的课程,据此可以看出饮茶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佛教养生饮茶并不同于普通人的饮茶,具有一些独特之处,具体说来,佛教养生饮茶有以下特点:

(1)饮茶是一种生活制度
佛教养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禅、茶不离口,在生活的各处都离不开茶,就连对佛家最重要的祭拜佛祖的仪式中都要用茶当做祭品。饮茶不仅用做祭品,还是用来联系各位佛家弟子的纽带,一般寺院都有召集众弟子一块儿饮茶的习惯,他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可以一块儿讨论佛经,交流所思所得,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一般寺院的茶除了以上三种用途之外,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可以提供给他们的香客所用,这样就拉近了佛家弟子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2)佛门有一套饮茶制度  
在佛门的饮茶活动中,有相应的礼仪、地点和专门负责饮茶之人,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饮茶制度。佛家称饮茶的地方为“茶堂”,在这里可供僧人及香客品茶;负责饮茶的僧人有明确的分工,而且有专门的头衔,“茶头”专门负责烧水泡茶、为来客献茶,“施僧人”在寺院门口站立,为来寺院的香客敬献茶水,但是所敬之茶也会因为来宾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可以说,这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

(3)佛门有自己的茶文化
佛教养生饮茶不同于普通人的饮茶,他们把这看成了自己修禅静坐的一部分,形成了茶文化。佛家弟子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斗茶”的爱好,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开始于唐代,在宋代最为兴盛。宋代还出现了很多斗茶高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宋代斗茶僧人福全,他的斗茶技术神乎其技,令人惊叹于他的才思之敏捷,一些历史资料中对此有所记载,至今仍被很多僧人津津乐道。

茶是无上菩提树,健康身心生智慧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9443&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恒久本草禅茶香】百草甘露味,饮水思源不忘本(图)
茶2.jpg
不诵读经典,不明智、知理,所以,佛陀教诲我们“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而明理,却不奉行实践,无异于空花水月,也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困顿,“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是在世间与生活中不断的去践行、印证得来的。


而在世间,生存、生活、修行、表法……都要用的到这个色身。

人,活世间一日,都离不得饮食。

身心的健康、喜悦、自由,需要健康的身体为依托、为基石。


而诸多的庄严妙佛国土中,大都有:愿一切众生皆得俱足妙饮食的相似愿力。

中国流传:“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当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神农是祖国传统中医药的始祖。以及有关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故事,这是中国文献中有关茶最早的记载吧?
祖师西来:嗯,俺不解祖师西来意。但俺知道,茶叶与达摩祖师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还流传着达摩眼皮变茶叶的传说呢!

都是始祖,又都不约而同、巧合一般的,与一片小小的茶叶有了关联——


神农让俺知道,哦,茶叶能解毒啊;

达摩祖师让俺知道,嗯,茶叶还能解困呢;

哈哈,当然还有赵州古佛从谂禅师,一句“吃茶去”,让俺知道,茶,还助能解脱呀!

其实,俺愿去相信,这小小的一片茶,融汇了东西,贯通了古今!


西来的祖师遇见了这片“东方的树叶”,就如禅宗应机传入震旦,也在这里遇到了茶,相互的成全,拥有了弥漫恒久的“禅茶一味”,至今仍在熏染、荡涤着我们的身心

……
恩.jpg
源远流长,说不完,道不尽,都是祖师们的慈愍悲愿,无尽慈悲,无尽感恩!

一盏茶,延绵一诺,渊源流传、无尽慈恩!饮水思源不忘本!

图文详解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5673&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弘扬茶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转)

中国是茶的国度,制茶、饮茶有几千年的历史,茶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得自然阳光雨露精华,生成一种清香、中正、平和之“佳饮”,受到国人的特别喜爱,品茶、待客成为中华民族人与人重要的交流活动。悠久的制茶历史和饮茶传统形成了灿烂的茶文化,这种茶文化在不断沉淀积累的历史长河中,融合了儒、道、佛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三教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礼仪、道德、情操之风范。茶文化中,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观念,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要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培养廉洁之风;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融合了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观念,佛家以“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
  
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儒家以茶励志,佛教在品茶中明心见性,道家寻求避世超尘。其品茶意境、价值取向不同。其实各家茶文化精神有着契合点和相通之处,即处处贯彻着和谐、平静的精神。各家的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都讲究“精华均分”。好的东西,共同创造,也共同享受。从自然观念讲,饮茶环境要协和自然,程式、技巧等茶艺手段既要与自然环境协调,也要与人事、茶人个性相符。青灯古刹中,品味茶的苦寂;琴台书房里体会茶的雅韵;民间俗饮要有欢乐与亲情。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看重亲情和友情 ,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依相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各家把这种思想引入茶道,主张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使茶在人们社会生活仍起着融合人际关系的作用。亲友来访,泡上一杯热茶,以表敬意。逢年过节,饮茶畅谈,沟通感情。可以说中国传统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佛家的哲学色泽,演变为民族的礼俗,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综合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它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几千年来,茶文化之花在中国大地上常开常新,茶能符合中国国民的内在追求,从而茶文化精神成为中国国民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茶文化是在中庸、和谐的环境中,由具有中庸、和谐特性的中国国民培育、浇灌出来的。因而讲求和谐成为中国茶文化应有的内在特质。陆羽《茶经》一书的内在核心就是寻求天人合一,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一种人与环境的和谐,一种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和谐。悠久的饮茶历史,培育了讲求和谐的中国茶文化之花,而和谐的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茶文化,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它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在维持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针对市场经济的求利性、竞争性等特点,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弘扬中国茶文化精神对我们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保证。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和谐文化作为支撑,建设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使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和日常生活理性。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它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等方面,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天人调谐,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既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天人调谐思想是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模式,一方面强调天、地、人相统一,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特殊性,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一种积极的调谐关系上,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如此,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在人与人的和谐方面,体现在人际关系的调整上,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团结、互助、友爱,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将和谐文化用于人际关系,以宽和的态度待人,就会取得众人的信任,就能够聚集人心,汇集力量。在处理人与自我和谐方面,就是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无从谈起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地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向心力、亲和力。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谐文化建设其中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要继承传统文化,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并对体现和谐思想的传统文化资源,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我国有着优秀的“和合”文化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取向。其中茶文化中的“和谐”内涵,则是这一传统中重要的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弘扬传统茶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发挥茶文化的文化社会功能,使和谐文化建设接上传统的血脉,从而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风尚。
  
茶文化的文化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的“和谐”精神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自然,对自然充满热爱和敬意。启示人们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彼此尊重,和谐相处,启发人们感悟身心的统一。具体讲,它有利于促进建立和睦相处、相互尊重、互相关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当今的现实生活中,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趋于紧张。以“和”为核心的茶文化精神,客来敬茶,以茶会友,提倡和诚处世,以礼待人,对人多奉献一点爱心,一份理解。这样有利于消除尔虞我诈的欺瞒,使人们愉快和谐地生活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把茶作为当今人们交往的重要纽带,无论是朋友相会,亲人团聚,走亲访友、商务洽谈,都以茶招待,“清茶一杯”象征着礼仪、真诚、纯洁和热情。茶文化中的“和”、“敬”等,要求和诚处世,敬人爱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茶文化中家庭茶礼提倡的是尊老爱幼,和睦相亲,勤俭持家的治家之风,小小的一杯茶以特有的亲和力,维系着家人之间的亲情、友情。
  
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使人们达到身心的和谐。历史上茶是茶人、特别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得志时修性,失意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的重要手段。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以茶励志,以茶修性,而失意时或经历坎坷时,则从品茶的境界中寻得心灵的安慰和人生的满足。可以说追求人格完善成为中国茶文化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司马光把茶比作君子:“茶欲白,墨欲黑……如君子、小人不同。”茶中有完美的人格,通过赞茶表达了做君子,不做小人的人格追求。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宁静、乐观、平衡的心态不仅有益于个人的健康,而且有助于社会安定与和谐。建设和谐文化,就是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茶文化是雅静、健康的文化,可以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茶可以使人心态平和,使人理智。茶可以使人们绷紧的心灵之弦得以松弛,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养成宁静、平衡、向上的心态。茶文化与一般的饮食文化不同,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茶叶融色香味之美与一体,以其多姿多彩的形色令人赏心悦目,以其芳香之气,鲜醇之味令人心旷神怡,茶“一汲清冷饮,高风味有余”的魅力,使人进入一个令人神会的意境,使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超然。在茶艺操作过程中体现的是人们在品茶活动中一种精神追求。人们走进茶艺馆,更多是一种文化品位上的满足,是一种有品位的文化休闲。在日常品茶生活中,使人们接受茶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净化心灵,领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净化社会风气,倡导清廉节俭。两晋南北朝时,针对帝王、贵族聚敛成风,士人夸豪斗富的奢靡之风,一些人就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奢侈之风。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以茶代酒”的故事。一杯清茶用来待客,表示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操。陆羽把品茶作为茶人节俭品行养成的手段,认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于是,“精行俭德”成为历代茶人的格言。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利用职权肆意挥霍,用公款大吃大喝。种种不正之风为人们所深恶痛绝,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也引发了人们心理上一种不平衡。建设和谐社会,反腐倡廉,茶文化中 “以茶养廉”的精神仍有现实意义,它倡导人们交往应酬中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这样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廉洁、节约的风气。在人与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交往中,提倡“清茶一杯”精神,以茶清政、以茶养廉,有利于倡导清廉俭德,制止奢侈浪费。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的沟通人际关系、陶冶人的情操、净化社会风气等功能都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和谐社会的三个价值向度——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精神的和谐,在深厚的茶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渊源。大力弘扬茶文化精神,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一笔重要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16:39 , Processed in 2.042211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