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765|回复: 43

[大德开示] 直入核心 快速证果(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0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地法门.jpg
这个题目,原本应该在《现代人怎样认识佛教》第十二节中谈,但因为太重要,所以单独列出来,自成一章。我们大多数学佛人,平时学佛的方法,都是在外围打转,没有直接切入佛法核心,因此学得很累,学得很慢,无法在短时间内证果,无法在短时间内证入极乐世界。事实上,如果掌握了以下这个理论,你会觉得佛法非常容易学,而且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证果。

      这个理论就是“不自知”论。我们用手电筒来作比喻。手电筒只能照别人,却不能照手电筒自己。这就是不自知,不自照。我们心的任何一个状态(每一个识),都具备这个特点。比如意识,它现在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一顿美餐,完全乐在其中,根本不会知道这是我在享受,也就是说,此时只有作用,而显现不了作用的主体,这就是“不自知”。

      我们在《佛学要旨     心地法门》中画的那个双层灯笼,里面的蜡烛就是我们的如来藏,外面的两层灯笼纸就是我们的第六第七识,我们平时的人就生活在外面,现在怎样才能回到里面呢?我们的每一个识不是都具有“不自知”这个特点吗?那么为了解放它,为了一层一层向灯笼里面进,那就用其他识来照他。比如意识,现在正沉浸在美好的沉思中,正在做白日梦,那就用第七识的分别我执来照他,这样就能把它从沉思中解救出来。所以,你要经常暗示自己,吃饭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吃饭,贪图美味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贪图美味;赏花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赏花;说话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说话;沉思的时候你要知道我正在沉思;走路的时候你要知道自己在走路;昏沉打瞌睡的时候你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正在打瞌睡等等,如此这般,无论何时何地,你都要牢牢地抓住和应用我执,千万不要须臾舍离,这就是让心定于一个识(定),并用这个识去破另一个识(慧)。只要能这样,你就绝对不会跟着感觉(意)走。在座上,也是如此,住(定)于我执观(慧)念头(意的相续性),念头来了你要清清楚楚知道念头来了,昏沉来了你要清清楚楚知道昏沉来了,腿痛了你要清清楚楚知道腿痛了,你所要做的就是知道和监督意根此时的一举一动,你的角色就是一个监察员,就是一个侦察兵,就是一个执行特别任务的特务。只要你能忠于职守,你将很快突破意识这一层灯笼纸,你会发现念头再也不会出现了,意识终于老老实实地伏下了。

     接下来该解决这个我执了。只要再突破我执这一层,你就进入了灯笼里面,你就证到了真心,你就来到了诸佛净土。怎样解决?同样用“不自知”理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时候如果你用我执来断我执,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样因为不自知的原因,我执此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我执。许多人的修行就错在这里,他整天在努力地断我执,这就像让手电筒照自己,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许多人觉得学佛太难太难,这个我执用尽各种方法也无法断掉。这就是理论上的混沌导致修行上的不得力,问题就在于对佛陀所讲的理论没有一个深入透彻的理解和全面系统的掌握。用什么来断我执?当然不会用我执了。那现在只能用真心了。真心是什么?经典告诉我们是大慈悲。因此这时候就用无我大慈悲。当你发起无我大慈悲观的时候,分别我执识立刻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现在就剩下孤零零、赤裸裸的如来藏了。你终于来到了灯笼里面,回到了能让你常住的老家。

       如来藏同样不自知。当你来到如来藏中,你的思想很活跃,一切都清清楚楚,和以前所不同的是你失去了爱恨情仇的能力,但是你绝对不可能知道这就是如来藏,只有当你从如来藏出来时,在那个让你吃惊的心动产生后,在那第一个念头“我”产生后,在那一对对念头相继产生和相续念像瀑布一样不断相续起来后,你才恍然大悟,原来人竟然还有这样一种状态,原来一直都白活了,原来一直都活错了,因为你曾经从来都是把“我”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但现在你发现原来真我是无我的,“我”只不过是一个念头。在这个时候,你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因为你发现,人本来就有这种状态,即使你不学佛,也丝毫不会少,现在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却毫无所得。这是一种很深的失落感,以至于你一点儿都不想去告诉别人,因为人人都有啊,你不说人家也一点不少啊,何必多此一举。到了这时你才知道原来所谓的弘法其实都是戏论,因为你无非是在告诉人家他也长了个耳朵。所以此时你一点都不想去告诉别人。这种想法会很长时间占据着你的思想,经过很长时间的斗争,你才决定告诉别人,因为你不说,他就不知道原来人还有这样一个状态。不要认为开悟的时候你会高兴,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你会深深的失落,这就是无所得,有所失的感觉,你并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所谓叫做佛果的东西,它从来就没有丢失过。有的人到了此时甚至会哭出来,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打击越大。所以,一个开悟的人心境是非常平静的,他丝毫不会以此为自豪,更不会津津有味地向别人提起,因为只有疯子才会向别人炫耀自己长了个耳朵。为什么有的人会高兴呢?因为他没有真正证入如来藏,他落入了偏空或者其他,因而他是有所得的,只有有所得的人才会高兴,因为他觉得他的辛苦没有白费,就象买彩票的人中了大奖一样,因此他会控制不住地哈哈大笑。将来你会发现你证道时的心态和佛陀证道时的心态完全一样,一丝一毫也不会错,正所谓千人一面。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任何人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你证道的情形绝对不可能和佛陀证道时的情况不一样,千佛万佛也必然如此。如果你证悟的情况和佛陀的不一样,那你肯定错了。这就是真理,真理具有无可争辩的严格的可重复性。

下面把“不自知”理论应用的步骤作个总结:

1           提起我执,应用我执:这时候要时时提起我执,用我执这个手电筒去照“意的相续念”,只要你去照,你就会发现意的相续念这时候会像露水珠见到太阳一样烟消云散,再也不会相续下去了,离开了相续念的你,此时甚至会感到一时很难适应,你需要有很长一段调整适应的时间。

      该怎样操作?总的技术要领是“要住于我执,不要住于所缘”。举例来说:吃饭的时候,你要知道“我在吃饭”;说话的时候,你要知道“我在说话”;思考的时候,你要知道“我在思考”;走路的时候,你要知道“我在走路”;看见红花,你要知道“我在看红花”;听见音乐,你要知道“我在听音乐”;如此等等,无论任何时候,你都要安住于“我”,千万不要不知不觉被外缘拉跑了。如果能长期这样,你将发现这是学佛的一个捷径。

      原理是什么?我们知道:从如来藏出来,首先要有心动(执着力的升起),然后才能产生一对一对互相对立的分别念。也就是说先有执着,后有分别念。我们平常习惯说“分别执着”,这仅仅是为了表达的方便才把执着放在了分别后面,事实并不是这样。能够自由出入如来藏的同修们可以细细体会一下。在执着力发动后,一队队分别对立的念头随之而生,在这些念头中,“我”是第一个念头。因此,当你时时安住于“我”的时候,你就一下子来到了第一个念头,如果你能常住于这第一个念头,那么接下来你就很容易证入如来藏。这第一个念头可以说是如来藏的大门,你一下子就来到了大门前,可以说这是修行的一个捷径。

     为了使初学者能够更好的了解佛陀当年教我们的这个方法,我们有必要把佛法实证体系再重复一遍:从如来藏出来,你将依次经历“心动(执着力的升起)”、“分别念的产生”、“相续念的产生”、“身体感觉的恢复”。了解了这个过程,我们就知道该怎样修行了。“身体感觉”的消失,是最基础的一步。接下来,有的人从“相续念”入手,这就是禅定;有的人从“分别念”入手,这就是我们上面专门介绍的方法(从第一个念头入手);有的人从“执着”入手,这种方法我们这个世界很少有人能如此。

2           无我大悲,断掉我执:在这里要住于无我大悲,只要你观无我大悲,我执就会立刻消失。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用一个识去打掉另一个识。你会发现这其实就是观心,一点不错,的确是这样,佛法是圆满的,不需要我们再去发明什么,一切方法和最好的方法,佛陀都告诉我们了,我们所要做的无非是整理出一个让现代人一目了然的系统,从而不至于面对浩繁的典籍无所适从,甚至走冤枉路。用“不自知”论指导学佛,就是这样简单,就是这样容易,人们之所以感到很难,那是因为走错路了,走了一个很大的冤枉路,是哪些冤枉路呢?

      因为许多人并不能轻而易举地掌握观心法门,所以佛陀在无奈的情况下教给我们禅定法门,这是一个外道也有的东西。禅定,其实是在意的相续性上用功,其实也是一种相续念。人们在散乱心的状态下,相续念的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内容不一样,因而能引起你的兴趣,使你不停地轮转下去。但在禅定时,你的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完全一样,比如都是咒语或佛号等。这是它们的唯一区别。因为你是在意上用功,根据“不自知”理论,你此时并不知道你其实是在意上用功,你把全部的注意力都用在了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因此你绝对不可能夹杂进一个消灭自己的念头,你根本不可能知道你现在就住在意的相续性上,所以你不可能主动去断掉意,你会一直一心不乱下去。这样就出现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外缘,你会一直在这个旋涡里轮转下去,那么你即使到了很高级的禅定,你也不可能摆脱意,因为你不自知。这样你极有可能着魔,因为所谓的魔,也是意的产物,你和他们拥有了同样的基础,因此必然会结出同样的累累硕果,那就是魔。而在“不自知”理论指导下的修行就绝对不会产生这个问题,所以,佛陀才重点向我们推荐观心法门,就是因为观心法门快捷、稳当,甚至不需要别人在你面前指手画脚,禅定就不行了,就必须有过来人一路相伴。

      如果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在“不自知”理论指导下的修行是定慧等持的,在这里你一直专心地住于一个识,这就是定,你用这个识去照、去消灭另一个识,这就是慧。正是因为定慧等持(真正的定慧等持只有如来藏有,这里仅是相似而已),所以不会出错。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禅定是四禅八定的禅定,欲界定在初禅以下,虽然说是初禅前的一个阶段,但是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禅定。我们平常说的要培养定力,指的是欲界定,因为欲界定有定力,同时心不死,具足慧力,可以说是定慧等持的,因此,这里是开悟的一个关键,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牢牢把握的,所以不要因为禅定会出问题而连欲界定也不要了,那就失去了开悟的最起码的基础。

       一个人在轮回的烦恼中时间长了,忽然一下子来到如来藏中,他发现现在再也不能爱了、不能恨了,以前那种波涛汹涌的心现在再也无法大浪滔天了,所以,此时他对以前的状态还有一种怀念,就像一个人爱怀旧一样,这就是习气。在习气的作用下,他会时不时地从如来藏出来玩一会儿,这时候的他可以用“贪玩”来形容。既然出来了,再怎样回去呢?他们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回去:

1         对于位次高的菩萨,比如七地,他只需想一下如来藏的情况就可以立刻回去,这就是作意,他不需要有所缘,因为此时的他一方面定力具足,另一方面他对如来藏甚为熟悉,因此,只要与如来藏相应,他就能立刻回去。

2         对于位次比较低的菩萨来说,因为他对如来藏的情形还没有做到像对自己故乡那样熟,同时他一直以来都是把六道轮回当作自己的老家,所以他无法通过作意重新回到如来藏,只能通过我们这里说的“不自知”论,用一个识去破另一个识,通过观心,从而证入如来藏。他不会选择通过四禅八定回如来藏,因为一旦证入四禅八定,他将会堕入意的相续性,就像佛陀那样,虽然证入了很高级的禅定,但却无法证入如来藏。佛陀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所以不要妄想自己比佛陀还要厉害。这就是过去禅宗的一些大德说的“禅定是鬼窟里用事”,“磨瓦成镜”,“死水不藏龙”。所以,他会在欲界定这个地方,通过观无我大悲,一转身就进了如来藏,因为在欲界定这个地方,意的相续性已经被打破,只剩下分别我执了,是很容易证入如来藏的。

       等他们到了八地,就完成了“常住”这个任务,再也没有出入了,因为没有出入,所以就失去了退转的外力,再也不会退转了,这就是不退转地。
发表于 2011-7-21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1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8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9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感恩师兄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9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8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顶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3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挺好的 于 2011-8-13 11:03 编辑

哇,终于看到有同修来研究这个了。感谢楼主转贴。这个(找到如来藏,真心)的确是修行的正路。

文章有很多很不错的地方,尤其是联系我们日常的实际,而不是抽象的理论。又比如作者也提到了禅定的作用,是正确的----很多学佛的人以为禅定(其实根本是定,而没有禅)就是最终唯一方法,殊不知外道也同样做的很好。以定为禅,没有可能回到老家的。又比如证到悟到如来藏以后的确是觉得没有什么好说的,作者描述的很好,就好象告诉大家都有耳朵一样 ---- 大家本来都不缺,也不是靠修的来的,而且我们几乎天天都有机会跟祂碰个面,但是当面不识!

不过,在我看来,文中也有许多不对的地方,甚至是误导的地方。

比如一开始的那个双层灯笼的比喻,我以前也曾经想到过,但是跟佛经印照,不准确,不是这种关系,尽管看上去很有逻辑。

所谓的“不自知”论,世尊早就用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总结过了。作者所讲的似是而非,比如一切识(八个识)都不自知,其实并非如此。如果都不自知,就不能如作者所讲的一个识去破另外一个识了。作者所讲的每个识的作用也有问题,用不同的识来修行的路子也有问题。

文中的如来藏的体验也不是如此,并非破掉我执以后才能证入。如果说破,当下可见,因为几乎天天都有机缘可见。但是那个是灭我佛法的做法。所以自古圣人都不如此做。但是靠禅的方法,不需破掉我执,也可以明心。

很久不看书了,许多名相忘掉了,等找个机会好好复习一下,慢慢来回复。

我是一家之言,请大德们把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23:34 , Processed in 0.259005 second(s), 19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