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四︰续明〈受戒法式〉(摘录自《戒学述要》下)
授菩萨戒仪规,历代编订而见行于今日者,有十数种之多。大抵均宗本《璎珞》、《梵网》、《瑜伽》〈戒品〉及古高昌本糅会而成,故仪次有无互见,详简不同。《传戒正范》所辑授仪,虽采撷诸书,秩然有序,然以隔于戒堂之应用,故排班、撩衣、护钵等诸仪,不适于一般应用。天台《菩萨戒疏》出一十二门,湛然大师有〈授菩萨戒仪〉,次第全同,文句稍异。蕅益大师有〈重订授菩萨戒法〉,载于《律要后集》,堪称‘详简适中’,唯流行不普,甚少见闻。而受菩萨戒,既不择人及非人,亦不计根具与不具,凡于无上菩提发宏愿者,均可受戒,若必无师,犹听于佛像前自誓受戒。故菩萨戒授法,应力求简当,以便随时随地,有发心受戒者,易于遵行。今不揣固陋,更寻《璎珞》、《梵网》、《瑜伽》〈戒品〉,及诸家授仪,重辑订之如下︰
(一)请师
若人已发无上正等菩提大愿,欲受持菩萨戒,应访求有智有力之菩萨法师为授戒和尚。若依《梵网经》,应请二师︰和尚、阿阇黎。今依《璎珞》、《瑜伽》〈戒品〉,但出请和尚法。若用二师,请阿阇黎法,可准请和尚法行之。
受戒者应至有智有力菩萨法师所,礼足,互跪,合掌恭敬,作是请言︰‘大德忆念︰我某甲,今于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唯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授。’(三说三礼)和尚答云︰‘可尔。’(受者礼谢三拜)
(二)进坛礼三宝
既请师已,师资及僧众,共入坛场,于佛菩萨像前焚香致敬。若于僧众前受,可举香赞,香赞既毕,和尚踞坐,受戒者一心恭敬顶礼三宝。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贤圣
(三)乞戒
顶礼十方三宝已,受者应互跪,合掌,作是乞言︰‘唯愿大德哀愍,授我菩萨净戒。’(三乞三礼)戒师应问言︰‘善男子听(若是女子应称善女人听。以下均同)︰汝是菩萨否?’受戒者答云︰‘是。’戒师复问︰‘发菩提心未?’受戒者答云︰‘已发。’戒师继云︰‘善男子听︰汝等今者,欲于我所,求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应先受持四不坏信。’
(四)受四不坏信
受四不坏信文,应受戒者自说,如或未能,师应教云︰‘我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正法戒。’(三说三礼)‘我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归依正法戒竟。’(三说三礼)
(五)忏悔三世罪
忏罪一门,《瑜伽》、《羯磨》文中所无,《璎珞》、《梵网》皆有。此为欲获清净戒品之胜缘,今故依之。受戒者应心存精诚,忏洗罪障,作是忏云︰‘我某甲,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若现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若未来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三说)
(六)发四弘誓愿
忏罪已,应作是思惟︰无上菩提我所期之果,然欲得此果,须学佛之大慈大悲,具佛之宏誓悲愿,以为进趣菩提之因。故次应发四弘誓愿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三说)
(七)问遮
既发愿已,堪为授戒。然《梵网经》云︰‘若现生有七遮罪者,不应与受戒。’故次应问遮,无者与戒,有则不堪。如戒师问,受戒者应如实答。‘善男子听︰汝既已发心,堪能成就满足四宏,此(但)现在身心发趣,若有遮难,戒品不发。《梵网经》云︰“若有七遮,不应为受。”我今问汝,当如实答,若不实答,徒苦自他,无所克获,虚称菩萨,则为欺诳一切众生,负心诳佛,枉受利养!’\‘汝不曾出佛身血不?’答云︰‘无。’‘汝不杀父不?’答云︰‘无。’‘汝不杀母不?’答云︰‘无。’‘汝不杀和尚不?’答云︰‘无。’‘汝不杀阿阇黎不?’答云︰‘无。’‘汝不破羯磨转法轮僧不?’答云︰‘无。’‘汝不杀圣人不?’答云︰‘无。’‘汝既无七遮,堪得受戒,应起深重心,礼请佛菩萨,为汝证明受戒。’
(八)请圣
戒师应从座起,请佛菩萨临坛作证,礼请之文,虽不见诸戒本,然准义可行,故采用之,以增师资授受敬重戒法之心。待礼请讫,恭敬合掌,更为作白︰
‘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请︰释迦如来应正等觉为我和尚,我依和尚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一礼)
‘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请︰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梨,我依羯磨阿阇梨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一礼)
‘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请︰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梨,我依教授阿阇梨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一礼)
‘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请︰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为尊证师,我依尊证师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一礼)
‘弟子某甲等,一心奉请︰一切菩萨摩诃萨为同学等侣,我依同学等侣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一礼)
请已,受戒者互跪、合掌,戒师为作白言︰‘仰启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今于此中,现有某甲菩萨,于我某甲菩萨所,乃至三说乞受菩萨戒,我为作证。此某甲菩萨,已发大愿,已有深信,能舍一切,不惜身命。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于此某甲菩萨,亦为作证。’
(九)正授戒体
白已,戒师复座。受戒者互跪,合掌,专念一境,长养净心,作是思维︰我今不久当得无尽无量无上功德藏。戒师为授戒云︰‘善男子听︰汝今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现在一切菩萨今具。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否?’答云︰‘能受。’
此段文应三说,初遍说已,继云︰‘佛子!当知初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悉皆震动,犹如大云,升起空中。’说已,次说第二遍。二遍说已,继云︰‘佛子,当知二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云如盖,覆汝顶上。’说已,次说第三遍。三遍说已,继云︰‘佛子,当知三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从汝顶门,流入身心,正在此时,纳受戒体!无漏色法,由汝增上善心之所感得!是故汝应至诚顶受,勿余思虑。’三遍已竟,为说戒相。
(十)宣说戒相
‘善男子听︰菩萨有十无尽戒,若有犯者,
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汝应谛受。’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杀生,
能持否?’答云︰‘能持。’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偷盗,
能持否?’答云︰‘能持。’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淫欲,
能持否?’答云︰‘能持。’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妄语,
能持否?’答云︰‘能持。’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酤酒,
能持否?’答云︰‘能持。’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说在家
出家菩萨罪过,能持否?’答云︰‘能持。’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自赞毁
他,能持否?’答云︰‘能持。’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悭,能
持否?’答云︰‘能持。’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嗔,能
持否?’答云︰‘能持。’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谤三宝
藏,能持否?’答云︰‘能持。’
(十一)赞戒劝持
戒师说戒相已,次诫劝受持︰
《瑜伽经》云︰‘佛子受十无尽戒已,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当随行人,乃至成佛。’《瑜伽》〈戒品〉云︰‘如是菩萨所受净戒,于余一切所受净戒,最胜无上,无量无边大功德藏之所随逐,第一最上善心意乐之所发起,普能除灭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一切别解脱律仪,于此菩萨律仪,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数分、计分、算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摄受一切大功德故。’又云︰‘如是菩萨大尸罗藏,能起当来大菩提果,谓依此故菩萨净戒波罗蜜多得圆满已,现证无上正等菩提。乃至未证无上菩提,依此无量菩萨戒藏正勤修习,常能获得五种胜利︰一者常为十方诸佛护念。二者将舍命时住大欢喜。三者身坏已后,在在所生,常与净戒若等若增诸菩萨众,为其同分,为同法侣,为善知识。四者成就无量大功德藏,能满净戒波罗蜜多。五者现法后法,常得成就自性净戒,戒成其性。’汝今已受菩萨戒,即获如上所说无边胜利。故应善于护持,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勿令毁缺。
(十二)回向
戒师结劝毕,僧众同称回向偈︰‘受戒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回向已,顶礼三宝,受戒者礼谢戒师及诸大众。如仪而退。
◎附五︰〈授菩萨戒仪〉(编译组)
指记述授菩萨戒之仪轨作法的著作。有下列数种,兹略述如下︰
(1)陈·慧思着。一卷。又称《受菩萨戒法》、《受菩萨戒文》。收在《卍续藏》第一0五册。文中列举请引、观五法、兴三愿、发四弘愿、请戒师、问难法、正受戒、广愿等次第,记述授菩萨戒之作法。按,本书虽题为慧思撰,但在《续高僧传》卷十七、《大唐内典录》卷五、《佛祖统纪》卷二十五等所载慧思之着作中,均未见著录。仅在《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天台宗章疏》及《大唐国法华宗章疏目录》诸录中始有记载。
(2)唐·湛然着。一卷。又称《受菩萨戒文》、《妙乐十二门戒仪》。收在《卍续藏》第一0五册。本书系依据智顗《菩萨戒经义疏》二卷,记述授三聚净戒、十重禁戒之仪式。全书分开导、三归、请师、忏悔、发心、问遮、授戒、证明、现相、说相、广愿、劝持等十二门。为天台宗最重视之戒仪。日僧最澄删补之而制《授菩萨戒仪式》一卷,圆珍朱书添注。
(3)宋·遵式着。一卷。收在《卍续藏》第一0一册(《金园集》卷上)。内容将菩萨戒仪分为十科,叙述受戒的次第。十科即︰开导信心、请三宝诸天加护、归依三宝、请五圣师、下座佛前乞戒、发四弘誓愿、开遮问难、三番羯磨、请佛证明、示持犯戒相。
此外,此类著作,另有宋·知礼撰《授菩萨戒仪》(收在《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一)、元照《授大乘菩萨戒仪》(收在《芝苑遗编》卷中)。又,日本净土宗所传的戒仪,有广(庭仪)、中(堂上)、略(机上)三种。
[参考资料] 《文殊师利问经》卷上〈菩萨戒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大智度论》卷十三;《摄大乘论本》卷下;《大乘义章》卷十;《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律宗概述及其成立与发展》(《现代佛教学术丛刊》{88});佐藤达玄《中国佛教における戒律の研究》。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