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011|回复: 12

禅茶十八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6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礼佛:焚香合掌。净室清心。



二调息:达摩面壁。返照自心。


三煮水:丹霞烧佛。生火烧水称之为丹霞烧佛,观察火相,领悟人生苦短,生命辉煌,均为稍纵即逝。

四侯汤:法海听潮。煮水候汤听水初沸,鼎沸声中,“法海潮音﹐随机普应”。

五洗杯:法轮常转。洗杯时眼前转的是杯子,心中念的是佛法。洗杯的目的是使茶杯洁净无尘;礼佛修身的目的是使心中忏净。

六烫壶:香汤浴佛。开水烫洗茶壶称之为“香汤浴佛”,佛无处不在,即心即佛。

[四月初八的佛诞日,佛诞日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侣及信徒们要用香汤沐浴太子象(即释迦牟尼佛像)]。


    七赏茶:佛祖拈花。赏茶条形。[拈花微笑典出《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
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八投茶:菩萨入狱。投茶入壶﹐如菩萨入狱﹐赴汤蹈火﹐泡出的茶水可振万民精神。

[据佛典记载,为了救度众生,救度鬼魂,地藏王菩萨大愿:“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地狱中只要有一个鬼﹐我永不成佛”。]


九注水:漫天法雨。壶中升起的热气,如慈云氤氲;泡茶注水如漫天法雨普降。“醍醐灌顶”,由迷达悟,佛法无边,润泽众生。

十开香:万流归宗。茶虽洁净仍然要洗,追求的是一尘不染。“万流归宗”,归的都是般若之门。

十一泡茶:涵盖乾坤。涵盖乾坤意谓真如佛性处处存在。包容一切,万事万物无不是真如妙体。小小的茶壶,无异大千。

[涵盖乾坤典出《五灯会元》卷十八。惠泉禅师曰:“昔日云门有三句,谓涵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


十二分茶:偃溪水声。壶中尽是三千功德水﹐分茶细听偃溪水声。

[“偃溪水声”典出《景德传灯录》卷十八。据载有人问师备禅:“学人初入禅林,请大师指点门径。”师备禅师答:“你听到偃溪水声了?”来人曰:“听到”。师备便告诉他:“这就是你悟道的入门途径”。]


十三敬茶:普渡众生。茶为体,主客同,俱可回家。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上求大悟大觉──成佛﹔下求有情──普渡众生。   

十四闻香: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佛教修学境界。五气朝元屏息静气,心缘一境。缘茶的香气﹐借假修真。使茶香带引,众会颅门。如是反复,数次习常。

十五观色 :曹溪观水。观赏茶汤色泽称之为“曹溪观水”。观色是空,品茶心性闲适,旷达洒脱。随缘接物,自由自在地体悟茶中百味。苦涩不厌憎,甘爽不偏爱。


十六品茶:随波逐浪。逆境行世,方便作用。

[“随波逐浪”典出《五灯会元》卷十五。是“云门三句”中的第三句。]
    十七回味:圆通返照。品了茶后,“有感即通﹐千杯茶映千杯月﹔圆通妙觉﹐万里云托万里天。”佛法喻常,平凡不过,却见非凡。

    十八谢茶:再吃茶去。饮罢要谢茶,谢茶茶未了。相约再品茶,方是殷意长。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至善佛缘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4-27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jpg
发表于 2011-4-28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4-29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赵州的茶(代序)

明海法师


赵州不产茶,但唐代驻锡于赵州的赵州老人的“茶”却意味无穷,流芳万古,因为它与禅一味。“茶”之为道是与赵州老人的这杯茶分不开的。




那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赵州老人住在“荒村破院”的观音院(现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接引四方参禅的学人。有一天,有二位刚到寺院的行脚僧迫不及待地找到赵州老人,请教修行开悟之道。赵州老人问其中一僧以前来过没有,答曰没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又问另一僧以前来过没有,答曰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寺院的监院僧这时在一边满腹狐疑,问道:“师父,没来过的,叫他吃茶,可以理解,来过的,为什么也叫他吃茶去呢?”禅师骤然喊了一声监院的名字,监院应诺,禅师说“吃茶去!”



曾到者,未到者,监院三个人,赵州老人一律捧给他们一杯茶。这杯茶是赵州老人的受用,是他的禅心,他毫不迟疑地拿出来给我们分享。这杯茶,禅林中人名曰“赵州茶”,千载以来,哺育了无数的禅人。此外如果你还要老赵州给你什么修行的开示和指导,那你真是笨瓜,辜负了赵州的茶。



吃茶去!



这是绝待的,不容思量、分别,划除一切疑惑、担忧,一切尘劳妄想,是真实、单纯地活着,活在当下。监院的疑问,是茫茫苦海,是心念的堕落。赵州老人以一杯茶把他救回来。这是赵州老人接引学人的善巧,在电光火闪、一问一答的瞬间将迷失的心唤醒。他曾说:“若随根器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老僧这里只以本分事接人。”所谓“本分事”就是当处,当下的心,勿需向经文中讨寻,是正在进行的,活泼现成的。也可称为绝待之心,称为“自心现量”、“诸法实相”等名目,在佛教理论体系中并有通达它的一系列修行次第,用功方便。在赵州老人这里只是一杯茶——生活与信仰,形而上的与形而下的,最超越的精神境界与最物化的日常生活,就这样水乳交融,一体无间。



这就是禅茶一味的真谛,是茶道的精神源头,是东方智慧奉献给人类文化的最珍贵、最璀璨的瑰宝。歇息一切妄想、分别,以本然、绝待的心自足地活在当下,净土就在脚下,佛祖与我们同行,生活只是个大解脱场。这样一来,何只吃茶是道,生活中的一切无不是道,无不是真实。禅心如同一盏灯把生活照亮,赋予事事物物崭新的意义。



可见,茶,茶道,既是禅,又是通达禅的道路与门户,它要引导我们步入生活之道。



日本民族是深谙此理的。他们从中国祖师学到禅的精髓,但不满足于一棒一喝的表达,似乎觉得不过瘾,于是他们把禅广泛运用到世俗生活的各个方面:插花、喝茶、射箭、相扑……。这其中以茶道最贴近生活,也最深邃隽永,因而成为提升心性,体验禅意的方便之道。



日本茶道,当其滥觞,其生命之所在是禅。“茶道出自禅宗,专于僧行。珠光、绍鸥皆如是。”(《山上宗二记》)早期茶祖都有随僧参禅的经历,他们是解脱自在的禅者,又是生活的艺术家。他们在茶事中任性发挥,自由创造,有“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的气概。他们在茶事中的种种作略是自性流露,任运无伪,于旁人看来则充满了禅的观照、艺术的审美等奇妙的气氛,于是为后人取法。



日本茶道,在其后的发展中(千利休,宗旦之后)分门立派,枝叶流布。茶人们取法先祖,但逐渐失去了先祖光吞万象、随处作主的主人翁精神。茶道内涵似乎偏离了“纯禅”而有太多繁琐的礼仪、细则,虽然也能调柔身心,磨练心性,而且更易普及传扬,但显然的,已非茶道的第一义谛。天津陈云君先生从日本回来到柏林禅寺对笔者说:“日本茶室里的茶道,有太多繁琐的礼仪,真不如在赵州塔畔的凉亭,清茶一杯,茶香袅袅,慢慢啜饮。”



这是一个遗憾,一个似乎无法避免、出现也罢的遗憾。



茶道是心法。通达心法可先遵循古规、取法先人,但必须有全体放下、重新担荷的时刻。对于过去是老师,今天又做学生,学习茶道的中国人,这是值得注意的。



赵州老人临去世前托人把他平时用的拂子捎给赵王,并带话说:“这是老僧平生用不尽的。”且问如何是赵州茶呢?
喝不尽。



2003年6月4日 于柏林禅寺



感恩本文发布者:缘由愿来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5786&extra=page%3D1
发表于 2011-4-29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转帖】人心不死难享静闲淡


在薄雾中缓缓地漫步,喜爱路上的霓虹照耀下的飞雪;在雪地上轻轻地游走,希冀一份踏雪无痕的轻功;在人流中穿梭,感受着行人匆匆忙忙的面容......        带着深深的感受和心中的思考,就这样没有目标不着方向,在轻舞飞扬的落花中享受着飘雪的静舞,在飞雪映照的冷冷夜色中,尽情徜徉在落雪缤纷的世界里.
        



用虔诚的双手轻轻掬起一把纯洁的落雪,在嘴里把它含化,遍体清凉,喜从心生;用虔敬的心身面向苍穹轻轻躺在空旷的雪地,以雪地为床,忘情忘我,广阔无边.
        



在心旷神怡中回到现在,在冰雪晶莹中返观内心.曾经的思想在经历着巨变,现在的自我依然沾染污泥,发现真相是有些恐怖和懊丧,面对数年来的修行成果,突然感到有些崩溃.在鞭挞和羞愧中,寻找差距,在忏悔和坚定中,寻根问源,人心不死道心不彻原来果真如此.
        



人心不死,难以入静,就算身在静中,心不安静,只要有一丝杂念,心内就缺少一分真气;只要有一毫妄念,心内就添一份烦恼;只要有一份烦恼,心内就平生一分躁火,火动气散,欲静则不能,反被俗心控.
        



真性不现,难以领略闲云孤月的气象从容,纵使日日闲暇,也是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内心空虚虚掷光阴,含恨抱怨不得安宁;心不闲暇,难以品味宁静淡雅的清福,看不淡泊,性情又怎么能廉静冲和?
        



只有将身心在生活中去磨练,把所有的事情都能作为炼心的良药,只要发现私欲妄念就警醒必戒,只要发现使心不静的因素就下功夫,检点自心,以德感真,得一步进一步,不静自静,动中亦静.
        



有也闲无也闲,誉也闲毁也闲,得也淡失也淡,死也淡生也淡,闲闲淡淡,淡淡闲闲,去了人心,存了道心,日日清闲,时时宁静,心能专一,百事可成.
        



坐在茫茫雪色中,躬自思省,潜行敛迹,消退了起伏,没有了系恋,仿佛回到了生命的本源,悠然闲适的宛如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却不知自己在其中......




发表于 2007-12-28 22:53 只看该作者  
感恩本文发布者:还原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21056&page=1#pid978952
发表于 2011-4-29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州禅茶颂》——净慧长老


——为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会而作

(2005年10月13日于旅次)



赵州一碗茶,今古味无差;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瞿昙曾记莂,鸿渐复添蛇;瓯注曹溪水,薪烧鹫岭桠。

虚空为玉盏,云水是生涯;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正清和雅气,喜舍慈悲花;上供诸佛祖,平施百姓家。


人人亲受用,处处绝尘渣。林下清和满,廛中敬寂夸。千年逢盛会,四海颂蒹葭;三字禅茶意,和风送迩遐。

发表于 2011-4-29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弘扬文化,传承大爱,延续感恩,承载希望,我们一起来努力

茶的心经  (转)

——写给天下赵州禅茶社在柏林禅寺闭关三年的那些普洱



  早已经习惯了听寺院打板的声音。



  “空!空!空!……”


  心中并没有期待。只是响起板声时,会想起《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自问:空了吗?


  哪里那么容易空!虽说关房内无长物,不还是有这么多:一禅床,一卧榻,一橱经,一尊佛,一炉香,一蒲团,一串念珠……


  有的,还有远处的事、近处的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为什么,心总是天高处的云,而不是广袤无际的蓝天?


  为什么,心总是竹梢上的风,而不是支撑竹木的大地?


  为什么,心总是殿角的风铎,而不是殿内庄严的玉佛?


……


  这么多为什么,也是散心杂话处。


  且止!


  继续在这如芥子许的蜗居里做道场!


  观!


  一不小心,观到的不是自在,而是烦恼生起处。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谁烦恼你?


  能被人烦恼,你还是不能自在。


  能被人烦恼,是心还是做不了自己的主。


  做不了自己的主,就依然是玩偶者手中提线左右的傀儡。


  我不想成为谁的傀儡!


  接着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声色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自观自在的,就是菩萨啊。


  自在是连着欢喜的。你看,佛菩萨哪个不在微笑?


  所以,何必愁眉苦脸?


  给谁看?


  关房里,只有你自己。


  甚至,连个镜子也没有。


  要想窥见另一个“你”,只能在夜深处,望望窗户上的玻璃。


  当初来这里,只为闭关。


  三年之约,只为重新认识自己。


  因为“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好像是苏格拉底说过的吧?


  整日禅坐,心偶然如止水。


  但大多时候,波澜起伏,后浪推前浪。


  自——这个字,《说文解字》中说,古老的意指,是鼻子。


  观自在,岂非就是察觉自己在呼吸?


  一呼一吸间,心湖的水,真地静了下来。


  三年的呼吸,少哪一次都不可以。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就是生命的秘密!


  岂非也是观自在菩萨的秘密?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


  东侧粉壁上,阳光描绘的树影,密了、稀了,已经三次。


  不知不觉,窗外,春花、夏雨、秋月、冬雪,已然三度。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三年期满。


  积淀了三年的时光是否化成生命的能量与滋味?


  没有肯定的答案。但心里有底。


  即便再去面对世事的沧桑,红尘的喧嚣,我已经学会了“观自在”。


  有人说:白茶是蕴藉的白领,绿茶是清丽的少女,黄茶是优雅的“潮男”,红茶是风韵的少妇,青茶是体硕的力士。


  那么,黑茶呢?


  比如说,普洱是什么?


  有人说是禅者。


  闭关三年的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是静坐闭关的禅者。


  关房的门打开了。


  远远地,一袭缁衣轻缓而来。


  我想喊一声“师父”,却没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


  我虽闭关,依然是茶啊。


  所以,只能静静地看他,走到跟前,低眉,合掌,道:“阿弥陀佛!”



---摘自:《禅》刊  作者:马明博

发表于 2011-4-29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淡淡,茶水清清 (组图)

1.jpg




布施论坛全贴: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6456&extra=page%3D1
发表于 2011-5-1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5-1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弘扬文化,传承大爱,延续感恩,承载希望,我们一起来努力

赵州的茶(代序)

明海法师


赵州不产茶,但唐代驻锡于赵州的赵州老人的“茶”却意味无穷,流芳万古,因为它与禅一味。“茶”之为道是与赵州老人的这杯茶分不开的。




那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赵州老人住在“荒村破院”的观音院(现河北赵县柏林禅寺)接引四方参禅的学人。有一天,有二位刚到寺院的行脚僧迫不及待地找到赵州老人,请教修行开悟之道。赵州老人问其中一僧以前来过没有,答曰没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又问另一僧以前来过没有,答曰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寺院的监院僧这时在一边满腹狐疑,问道:“师父,没来过的,叫他吃茶,可以理解,来过的,为什么也叫他吃茶去呢?”禅师骤然喊了一声监院的名字,监院应诺,禅师说“吃茶去!”



曾到者,未到者,监院三个人,赵州老人一律捧给他们一杯茶。这杯茶是赵州老人的受用,是他的禅心,他毫不迟疑地拿出来给我们分享。这杯茶,禅林中人名曰“赵州茶”,千载以来,哺育了无数的禅人。此外如果你还要老赵州给你什么修行的开示和指导,那你真是笨瓜,辜负了赵州的茶。



吃茶去!



这是绝待的,不容思量、分别,划除一切疑惑、担忧,一切尘劳妄想,是真实、单纯地活着,活在当下。监院的疑问,是茫茫苦海,是心念的堕落。赵州老人以一杯茶把他救回来。这是赵州老人接引学人的善巧,在电光火闪、一问一答的瞬间将迷失的心唤醒。他曾说:“若随根器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老僧这里只以本分事接人。”所谓“本分事”就是当处,当下的心,勿需向经文中讨寻,是正在进行的,活泼现成的。也可称为绝待之心,称为“自心现量”、“诸法实相”等名目,在佛教理论体系中并有通达它的一系列修行次第,用功方便。在赵州老人这里只是一杯茶——生活与信仰,形而上的与形而下的,最超越的精神境界与最物化的日常生活,就这样水乳交融,一体无间。



这就是禅茶一味的真谛,是茶道的精神源头,是东方智慧奉献给人类文化的最珍贵、最璀璨的瑰宝。歇息一切妄想、分别,以本然、绝待的心自足地活在当下,净土就在脚下,佛祖与我们同行,生活只是个大解脱场。这样一来,何只吃茶是道,生活中的一切无不是道,无不是真实。禅心如同一盏灯把生活照亮,赋予事事物物崭新的意义。



可见,茶,茶道,既是禅,又是通达禅的道路与门户,它要引导我们步入生活之道。



日本民族是深谙此理的。他们从中国祖师学到禅的精髓,但不满足于一棒一喝的表达,似乎觉得不过瘾,于是他们把禅广泛运用到世俗生活的各个方面:插花、喝茶、射箭、相扑……。这其中以茶道最贴近生活,也最深邃隽永,因而成为提升心性,体验禅意的方便之道。



日本茶道,当其滥觞,其生命之所在是禅。“茶道出自禅宗,专于僧行。珠光、绍鸥皆如是。”(《山上宗二记》)早期茶祖都有随僧参禅的经历,他们是解脱自在的禅者,又是生活的艺术家。他们在茶事中任性发挥,自由创造,有“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的气概。他们在茶事中的种种作略是自性流露,任运无伪,于旁人看来则充满了禅的观照、艺术的审美等奇妙的气氛,于是为后人取法。



日本茶道,在其后的发展中(千利休,宗旦之后)分门立派,枝叶流布。茶人们取法先祖,但逐渐失去了先祖光吞万象、随处作主的主人翁精神。茶道内涵似乎偏离了“纯禅”而有太多繁琐的礼仪、细则,虽然也能调柔身心,磨练心性,而且更易普及传扬,但显然的,已非茶道的第一义谛。天津陈云君先生从日本回来到柏林禅寺对笔者说:“日本茶室里的茶道,有太多繁琐的礼仪,真不如在赵州塔畔的凉亭,清茶一杯,茶香袅袅,慢慢啜饮。”



这是一个遗憾,一个似乎无法避免、出现也罢的遗憾。



茶道是心法。通达心法可先遵循古规、取法先人,但必须有全体放下、重新担荷的时刻。对于过去是老师,今天又做学生,学习茶道的中国人,这是值得注意的。



赵州老人临去世前托人把他平时用的拂子捎给赵王,并带话说:“这是老僧平生用不尽的。”且问如何是赵州茶呢?
喝不尽。



2003年6月4日 于柏林禅寺



感恩本文发布者:缘由愿来


布施论坛原帖:http://bbs.bushinet.com/viewthread.php?tid=125786&extra=page%3D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13:13 , Processed in 0.178777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