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387|回复: 25

金刚经 从现代视角的解读(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8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 刚 经

从现代视角的解读(一)
                                                         
    长生不老是一个神话,很多人无论如何都难以相信这种神话可以成为事实。
    然而金刚经却认为人类可以实现永恒生命,亦不必再以现存方式经历生生死死。
    金刚经不但认为人类可以实现永恒生命,而且还为实现这一目标提示了路径和方法。
    金刚经认为人类在实现永恒生命之后现有的人生苦难即不复存在,光明、幸福将永远伴随人类无尽无止。
    在金刚经这一倡导下,两千多年来,人类对生命真理的探索始终坚持不渝。但是人们更多的感受是探索真理的艰辛。尤其对现代人而言,如何诠释金刚经真理,以及如何对实现永恒人生的理论加以系统化理解等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虽然有许多大师讲经论道试图说明,但是人们始终难以解其宗义。
    是何原因导致这种局面?笔者认为或许是因为我们缺乏以现代思维方式去理解佛学思想,以及缺乏使用现代语言去表述佛学理论。自释迦牟尼佛传法后,各种经文、佛典历经两千多年来无数大师的精心解析,展现给世人的本应是通俗易懂的大众化文体,但遗憾的是大师们却始终没能摆脱传统文法的使用习惯。  
    有许多修学佛法者在修学初期都曾感受过佛家语言的艰涩,因而面对“真言”望文兴叹,甚至即便亲耳聆听大师讲解,也同样觉得稀里糊涂。譬如,佛家所说的“空”,朔其原意,“空”的涵义本应是指事物存在的某种形态,而不是“没有”,但是“空”一词被解译后的结果却给人以另一番意味。譬如心经中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其本意是要人们正确认识宇宙世界“有形”万物的生成以及还原过程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一切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这一事物本质(见愣伽经“谓一切性自共相空”),不要被眼、耳、鼻、舌、身这些感觉器官给人带来的色、受、想、行、识等错觉所迷惑。但是有大师却解释为:“五蕴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自南师《般若正观略讲》)”。不能说这个解释不对,但是当初学佛法者面对这种“一切都空”的解析后,往往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空”的涵义究竟应当如何加以理解。

    所以当今时代,要想解除人们在修学佛家思想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茫然,就应当使用现代思想方法解析佛学观点,使用现代语言表述佛学思想。这样也许能够帮助人们破除因时代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因此,笔者试图使用现代语言探讨一下佛家思想,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我们共同消除修学过程中的惑障。
    为了便于从现代视角理解佛学思想,本文在对金刚经进行研讨之前,先就有关生命现象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点探讨,仅供参考。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关于“佛”的定义

    关于“佛”的定义,有些生命科学工作者认为: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认为:佛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宇宙物种存在的一种方式。佛是一个群体,其存在的基本方式为类似场的形态。其特点是:具有(超乎人类想象的)高质量、高能量、高速度、高智能、广范围、永久性生命、高强控制力,并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实现瞬间的形态变化等。

    狭义方面认为:人心(觉者)既是佛——人的思想境界达到一定程度即可成为佛。

    在当今佛学界一般比较认同佛的狭义解释,认为:人心(觉者)既是佛。对于这种解释有人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解释缺乏物理性依据,同时认为人类的出现不过几十万年,而佛先于人类存在的时间已经十分久远,在有人心之前已经有佛,定义中人心存在与佛存在的时间关系是倒置的,因此认为佛的狭义解释难以令人信服。在这一前提下,有人提出广义佛的定义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也有人认为佛不是我们这个星球的独有产物,而是整个宇宙世界的产物,外星球也有生命类物种,那里存在着先于我们地球人类的“觉者”,所以那里先有佛。

    虽然对佛的广义认识可能尚属幼稚,但是它具有逻辑意义上的合理性,人们不妨沿着这一逻辑思路加以探讨,也许会从中有所收获。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关于佛的量场问题。

    虽然目前还没有可靠依据能够直接或间接证明佛以类似“场”的形式存在,但是仍然有人认为佛的量场存在具有可能性,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理由。

    其一,金刚经中多处提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这一概念,同时说“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该观点认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微尘”是指世界物质的基本形态,并认为世界万物的构成与微尘密切相关,楞伽经中对“微尘”问题也有更为详细的分析。应当说现代科学已经初步证明了释迦牟尼所提出的“微尘”这一观点。譬如目前人类已经认识到有形物质组成的基本单位是分子,并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原子、电子、质子乃至夸克甚至希哥斯粒子等更加微小的物质。该观点认为这些微物质就是佛陀所说的微尘,并且根据目前人类所认识到的“场”由粒子构成的原理推想,以及根据佛家思想对佛“身形巨大无处不在,而且无质、无形”等特点加以判断,因此认为佛的存在形式与场的存在形式相似。

    其二,佛学理论认为宇宙世界中各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存在着因缘关系,世界万物的构成是因缘作用导致的。而现代科学也证明了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之间存在着主动互换和还原关系,这两种认识共同认为事物之间及其内部的关联活动存在着一种驱动力,这对物质(量场)运动需要有原动力这一前提条件从理论上给予了较强支持。

    其三、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宇宙世界有电场、磁场及离子量场的存在,也有科学工作者提出存在生物场的观点。虽然这些现代科学的观点还不足以证明佛“场”的存在,但是至少可以证明佛“场”存在的可能性。

    应当说明的是,即便是佛的“场”存在,也不应当将佛的量场等同于磁场、离子场等这些普通量场,因为这些普通量场的质量及其运行方式与佛量场的质量及其运行方式完全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三、生命与“量场”的关系

   (1)关于人的“量场”

    千百年来,人类总结出了“灵魂”这一说法,这说明人们已经感觉到在冥冥之中有一种与生命有关东西存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并非是人们的错觉,这种与生命有关的东西就是人的量场。有句古话说“万物皆有灵”。所谓“万物皆有灵”实际上是说“万物皆有量场”,人们所感觉到的“万物有灵”是事物在量场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外部反映。

    如前所述,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电场、磁场及离子量场的存在,也有科学工作者提出生物场的观点。既然非生命物质可以有量场,生命物质怎么会没有?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譬如现代医学所发现的“心电”“脑电”等生物电现象至少可以说明人体内存在生物电场,并且可以向体外释放。

    科学工作者在进行人的濒死现象调查中发现,几乎100%的被调查人都曾有过灵魂脱离自身肉体并在空间游动的感觉过程。这种灵魂脱离自身肉体的感觉实际上就是量场与肉体分离的过程,同时这种现象也告诉人们,人的肉体可以死亡,而人的量场是长期存在的。

    这种观点认为,每个人的量场在规模和质量方面是有差异的,即有规模大、小之分,以及有质量优、次之别。人的量场规模和质量存在差异是有原因的,其原因在于人的行为及思想境界,佛家称其为因缘。(其具体原因后面另作讨论)人的量场在规模和质量方面也在随时发生变化,即规模随时在增、减,质量随时在发生优化或次化的转变。人的量场在规模和质量方面所发生的增、减或优、次变化也是取决于人的行为及思想境界的变化。(其具体原因后面另作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2)生命的类别和质量以及存在周期

    佛家思想认为,在宇宙世界中有无数个生命种类存在,虽然人类这一生命形式远比畜类、鸟类、昆虫类等生命形式高级,但是在整个宇宙世界中,人类的生命类型尚属于比较短暂、低级、幼稚的一个生命物种。在佛经以及传统神学理论中都曾有所提及的“佛、天人、”这些生命种类的生命质量远比人类高级得多。譬如:据较为公认的一种传统说法(长阿含经)认为,有的“天人”的一个生命周期可以达到(8万大劫)约2千万亿年,是地球寿命100亿年时间的20万倍。再如:假设地球人生命为100岁,那么地球人的生命时间只相当于天人生命时间的(约)70亿年分之1秒。也就是说如果天人的生命是70亿岁,地球人的生命只有一秒钟。再从智商方面看,如果一个智力健全的人能活五千年,那么试想这个人的智商水平该有多高?如此推想,寿命长达万亿年的天人,其智商水平又该有多高?由此可见,仅从时间方面就不难看出生不同命种类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的质量差异。

    人类的生命周期之所以短暂,主要是由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所决定的。人类生命的基础物质是碳水化合物,即蛋白质。在宇宙世界中,凡是经过有机化合而生成的物质其生命周期均比较短,反之则长。譬如人的生命是经过有机物质化合生成的,所以生命周期比较短,而佛的生命构成物质是是未经化合的,因此其生命周期就无限长。

   (3)关于生命的二重性关系

    有一种“生命分体论”的观点认为,在宇宙世界中各类有型生命均为复性结构,唯有佛界的生命是单性结构。

     这种观点认为:

     1、所谓复性结构是指:一个生命的本体必须借助于其它载体才能生存,而这个生命的本体不能长期独立生存。这里所说的生命本体就是前面提到的各类生命的量场。以人类为例:人要形成有型生命就必须借助于蛋白质这一载体来实施生命运行,并保持其本体质量的相对稳定。如果人的本体长期独立存在,其质量就不会得到优化,甚至还会逐步失散。

    2、通常情况下,人类的本体不会因为长期找不到载体而独立存在,因为在宇宙世界中,对各类生命的本体而言,其寻找与自身量场质量相对称的载体的机会比较多。人类同样如此。当然,也有一些暂时找不到载体的生命本体,如人们所说的“游魂”。传说中“游魂”都很着急,因为它们担心本体失散。

    3、由于生命载体的构成周期是有限的,所以复性结构的生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生命的本体必须反复地寻找和更换生命的载体。这种反复地寻找生命载体的过程在形式上表现为载体的生生死死。这种生死的反复过程也是佛家理论中所说的“六道轮回”现象。

    有一种观点在解读“六道轮回”的说法时认为,各类生命分为有形生命和无形生命,认为“人道”和“畜生道”属于有形,“天道”、“阿修罗道”、“恶鬼道”、“地狱道”属于无形。实际上后面四道的生命也是有形的,只是这四道生命存在的形态人类无法直观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4)生命本体与生命载体之间的质量关系

    生命分体论的观点认为还可以将人类生命的运行方式分为大生命运行和小生命运行来理解。所谓大生命是指生命的本体,小生命是指生命载体。观点认为人的生命是由无数个生生死死的小生命组成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大生命;大生命的质量决定小生命的质量;小生命的行为会反作用于大生命的质量;大生命的潜能受小生命的制约。

    这种观点认为:

    1、所谓无数个生生死死的小生命组成了一个大生命是说,小生命因为受到生命载体不能长久性存在的限制,所以形成了多个阶段性的生命过程,而每个阶段的生命载体又有所不同。每个阶段的生命载体的不同包括时间长短不同和质量形式不同。以人为例:人死后要转生,转生后再死、再转生,这种循环往复即形成了一个个阶段性生命。在此期间,大生命始终存在,并且本能地驱使着小生命循环往复。在小生命的时间方面的差异:有的人长命百岁,有的人生下就夭折;有人生为天人,寿命亿万年,有的人生为畜类寿命不过十几年,这些不同生命种类的生命周期差异很大。在小生命的质量方面的差异:“六道轮回”中的各类生命之间的质量存在很大差异。譬如在大生命方面,各类生命之间的量场规模相差很大,几乎无法比较;在小生命方面,各类生命体的结构、智商、速度等均有明显差异。

    2、所谓大生命的质量决定小生命的质量是说:大生命的质量优劣主要表现为量场的规模,一个生命的量场规模越大就表明其质量越高,受其影响,小生命的质量就越好。譬如:天人的量场就比人类的量场大,因此,天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就比人类优越。

    3、所谓小生命的行为会反作用于大生命的质量,大生命的潜能受小生命的制约是说:小生命与大生命紧密关联,小生命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导致大生命的质量发生变化。这个问题是佛家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如“六道轮回”所说的“果报论”以及“悟空成佛”论均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种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5)各生命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命分体论的观点认为,各生命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命载体(小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生命本体(大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观点认为:

    1、生命载体(小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多样性关系和形式变化性关系。

    以人类为例:如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关系、统一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依赖关系、互助关系;接触性关系和非接触性关系等。人们在这些关系的作用下产生了喜、怒、哀、乐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又反作用于人的相互关系,使其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恋爱——结婚——离婚。

    2、生命本体(大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量场交流关系。

    当两个或多个(大生命)量场发生关系时,各个量场会因相互发生关系的内容和性质导致其量场的存量发生数量或质量变化。

    3、生命本体(大生命)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原因十分复杂和深奥,佛学理论解释为“缘”或“缘起”,这里不做探讨。

    4、生命载体(小生命)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发生关系是由生命本体(大生命)“缘起”决定的,而生命载体(小生命)之间相互发生关系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则是由生命载体(小生命)自行主宰的。

    5、生命载体(小生命)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结果会直接影响或导致生命本体(大生命)之间量场关系的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关于人的量场变化的动力及其关系

    生命分体论的观点认为,人类的量场变化是一个经常性、动态性过程,其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这种观点认为:

    1、量场变化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数量变化;二是质量变化;三是运行方式变化。

    数量变化是指量场规模增大或缩小;质量变化是指量场中正、负量子各占比重的变化;运行方式变化是指量场中量子活动秩序的变化。

    2、量场的数量、质量及运行方式的变化均与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直接关系。作个比喻,如果量场是个产品,那么人心(思想)及其行为就是一个“量”的生产工厂。这个工厂既可以制造“正量”,也可以制造“负量”。人的善念、善行是制造正量的原料,而正量可以使量场的规模增大,质量优化,量子运行更加有序。人的恶念、恶行是制造负量的原料,负量可以使量场的规模衰减,质量退化,运行混乱。

    3、量场变化的数量、质量及运行方式的变化与人生的命运发生关联。当“正量”积累到一定规模时,量场作用会导致人的所谓命运(于当世或者来世)随之发生变化。意思是说人的量场受“正量”增强的影响,人的命运体现就可以由病人、穷人(转变或转生)成为健康人、富人、天人。反之,人的命运即会走向反面。这种认识与佛家因果论的机理比较相似。

    4、影响量场质量优劣、增减的主要因素来自于人的心里活动,这种影响既有自身心理影响,称之为“自心”因素;也受他人心理影响,称之为“他心”因素。

    “自心”因素是说一个人自身的心理活动可以产生某种“能量”,这种能量既可以“正量”,也可以是“负量”;既可以是大规模的,也可以是小规模的。而由心理活动产生的这种“能量”或正或负,以及“能量”规模的或大或小是取决于本人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否健康、光明或阴暗、歹毒的性质以及强烈程度。健康心理产生“正量”,阴暗心理产生“负量”。

    “他心”因素是指他人对本人量场数量和质量的影响,这个“量”的形成源于他人对本人行为的心理感受。所造“量”的正、负及其规模大小取决于他人心理对本人行为的感激、拥护或者厌恶、憎恨的程度。

    中国民间有一种说法叫所谓“心动一念,天地有知”,实际上就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由于人的心理活动导致了量场变化,而在宇宙空间,这种量场的存在及其变化的过程能够被比人类更为先进的生命群体所监测得到,在金刚经的经文中对此有所论述。譬如金刚经说: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上述思想与佛家思想基本吻合,只是表述方法和认识角度不同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佛与人的量场差异

    生命分体论的观点认为,佛的量场与人的量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除了规模和质量的差异外,更重要得是其运行方式上的差异。之所以存在运行方式上的差异,是因为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与佛不同,其中更主要的是思维方式,即通常所说的思想境界。当人的思维方式达到与佛的思维方式一致时,人的量场运行方式就能达到与佛的量场运行方式一致,即所谓修成正果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金刚经之要旨

    金刚经是一部揭示人类生命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学说,主要揭示人类生命的生死关系。金刚经试图帮助人类找到永生不死(不生不灭)的途径,并认为这种途径是存在的。

    金刚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是佛的思维方式的体现,人们可以通过金刚经了解佛的思维方式,学习佛的行为模式,通过学习和实践最终达到佛的思想境界。金刚经要为人类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思维方式的问题,金刚经认为只要解决了思维方式问题即可达成佛果。  

     金刚经以万物无形、万物无名为理论模型,以人对客观世界的错觉和误解为切入点,以引导人们走出感知的基本误区为起点,并列举了种种错觉现象,同时加以解释和纠正,从而引导人们通过联系思考来悟出客观真理。金刚经认为,当人们能够真正悟到“有形万物皆为暂时”这一客观真理,并且能够自觉摆脱有形世界对主观世界的误导时,实现永恒生命(不生不灭)的目标即可达到了。

    这里所说的 “万物原本皆无形”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所谓“万物皆空”。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佛学思想也可以说,金刚经又是一部关于“万物皆空”问题讨论的备忘录,因此人们也就不至于为如何理解“空”而茫然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07:19 , Processed in 0.14665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