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692|回复: 27

一日沙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6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一日沙门》 可盛的心
------------
  一
  忽然想起了什么,于是呆呆地看着这只普通的碗,它更像一个深藏不露、经历岁月的磨砺依然饱含信仰的人。
  无情岁月,有情天地,它固守着自己的质性。它随缘而又超然,无论是在碗橱中、人们手中、各种各样的锅边;也无论拿着它的那双手是粗茧还是细腻,是男人的还是女人的,是孩子胖乎乎的小手还是老人遍布青筋与沧桑的手;更无论要盛进来的是清汤还是浓粥,咸或者淡,青菜或者肥膏。
  它的形状,是执意想要守住什么的姿态,外表坚硬,内里温柔,或者说外示以有,内蕴以空,所遇都能安受,从不主动攀缘。
  放什么给它,它都不起贪心。多么好的可盛之心!
  二
  世界上有两种人。观察半碗水时,一种人看到碗里有一半是满的,另一种人看到碗里有一半是空的。
  不同的观点和角度,被区分为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对于积极者与消极者来说,拥有幸福,就是继续往半满或者半空的碗里倒水,把它加满。
  碗满了,就幸福吗?难道幸福只是心攀缘外物有所获取的一种感觉?
  三
  历史的记忆在半坡的一只碗里。
  网状的纹络与鱼面的人。那时的人,已经知道用网捕鱼,烧土做碗。碗要烧出来,烧则需火。从他们了解火性、懂得用火,到掌握用火的技巧,不知沧海桑田了几千年。
  这浓缩过的风貌与故事,一只碗能够说出的,的确不多。
  四
  在英语中,碗叫“bowl”;在古代,有一种陶制或者瓷制的容器,叫“钵”。“钵”与“bowl”,发音如此相似。
  再往深里想,“钵”、“bowl”、“抱”、“饱”,碗的空性,就是等待中的拥有,拥有之后的等待。
  一个“饱”字,“食、色,性也”。原来一个字里竟有那么丰富饱胀的东西。经历过饥荒年代的奶奶,在说到“饱”时,表情里有沧桑也有感恩,而且那样自然地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情感都灌注在里面了。她和土地、时序之间那种血脉相连的真切,使我不知哪里有一个伤口轻疼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商场里正在出售现代人有意制作的外形粗犷的碗,它很像寺院里僧人用的钵,我一口气买了大、中、小三只。
  这三只碗,形状各异。大的,口大,肚浅,大腹便便的样子;中的,碗口内收一些,有些苗条;小的,才像常用的碗,只是它小得可人可意,碗壁上,一凸一凸的绳纹,摸着舒服。
  拿回家洗干净,分着放在案上,妻子看见了,说:“多像一家三口。”将小的放在中的里面,然后,中的抱着小的放在大的怀里。更像一家三口,夫抱着妻,妻拥着子。
  看着这三只摞在一起的碗,感觉温暖、安详。
  六
  《百丈清规》中,讲丛林要则,有二十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从每句里面挑出几个字来,都可以用到碗身上,再拓展一下,碗就成为无声说法的智者了。像:无事是好事,所求唯稳当,守己即精进,容物须尽力,言语无夸饰,至诚为供养,济物为根本……
  碗不慕虚名。不会因为你赞美它漂亮,它就翘翘尾巴;也不会因为你说它丑,它就变一副脸色给你看。
  七
  寺院里的碗常常被一个压一个地倒扣。寺院里,似乎所有可盛的物空着时,都要倒扣。
  师父说,里面有水,就会生虫。碗不是生虫的地方。把水倒掉,会伤了虫。倒扣即护生。
  有一次,见有位出家人将碗摆在窗台上接雨水。此中有何玄妙?一问,他说,接点雨水浇花,要不雨水也白白地流走了。
  这一点一滴,叫爱物,也叫惜福。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碗里有情,有自然,有世界。
  像喜欢一个人,首先要接受一个人的秉性和胃口。一说到吃,就要涉及碗。离心最近的地方是胃。在心与胃之间,是碗。这时,碗里有爱情。
  城里的现代人讲求回归自然,羡慕粗布衣裳、粗茶淡饭的日子。在节假日,他们偶尔会携妻将子往田野乡间去,过几天农家生活。用粗瓷大碗吃饭,坐在夜晚生凉的农家小院里,天上一轮明月,碗中盛满月光。这时,碗里有自然。
  年幼时,在乡下生活,每到饭时,我喜欢依着凳子数在桌上摆碗。母亲将每个碗里盛满粥饭。我乖乖地坐在小凳子上,馋得用手指头探一下饭汁,赶紧放到嘴里去。母亲佯装愠怒,瞪我一眼。眼前的碗,对应着一个个正急着往家走的亲人。即使对我这个小乖乖,母亲也不许我先动筷子。必须要等到全家人坐齐了,才开饭端碗。这时,碗里有亲情。
  天地悠悠。谁往这只碗里撒下几点骰子?什么样的筹码,对应着什么样的收获?骰子出手,自有它的必然与偶然。碗没有分别,它是冷静的,只是清泠地允许这几个点在其中旋转,丁当作响。碗外边的人紧张地屏住呼吸,然后大喜若狂或者黯然神伤。他们无知无觉于自己的处境,像困在碗里的小鱼。这时,碗里有人生。
  九
  碗盛过那么多粥,但是它没有喝过一口。常在粥边过,从不起贪心,这是好秉性。我试写《碗铭》。
  个碗只钵,四大和成。
  假身因缘,地水火风。
  地性坚硬,调水成形。
  胎相初具,加以火工。
  劲风助阵,乃得其成。
  无大无小,用其中空。
  可容可盛,可淡可浓。
  无捡无择,离过离功。
  以有为相,以无为宗。
  心若可盛,最宜人生。

------------
《一日沙门》 微笑是禅
------------

  微笑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行为语言。
  听天真的童声唱《歌声与微笑》,“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用心听,你会在浑然不觉中流露出微笑。微笑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许你嗓音嘶哑、五音不全,不能完整地唱这支歌曲,但是只要聆听它,你就不再吝惜微笑,乐于将微笑普施于眼前的每一个人。
  我们都知道列奥那多·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淡淡的,仅仅是一种微笑的暗示,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微笑,也足以让你脸上所有的肌肉都舒展开来,把你所有的焦虑和疲劳都消除净尽。
  在沉静的东方大地上,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石窟,有着一尊尊微笑的佛。他们的脸上充满了平和、宁静、包容的微笑,这是体现智慧与关怀的微笑。
  有一位继承了一大笔遗产的妇人,急于让亲友对她产生好印象。她花了很多钱,买来钻石、珍珠、貂皮大衣等,分赠给亲戚、朋友。由于她脸上满是鄙夷,每一个得到馈赠的亲友都感到很沉重。如果她脸上充满欢笑呢?答案一定会恰恰相反。
  我曾经一度身心疲惫,不知不觉中,脾气变得很糟很坏,与家人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就在这时,朋友送给我他翻译的一行禅师著作《与生命相约》。读着它,我决心通过学习微笑来改变自己。
  早晨起床,洗漱时,我会对镜中的自己微笑一下。出门前,我会对朝我招手的妻子微笑一下。到公司,我会对看门的保安微笑一下。进入办公室,我会和同事微笑着打招呼。接听电话时,我会先微笑一下再拿起话筒。接待来访的认识和不认识的读者时,我会微笑着请他坐下,并奉上一杯热茶。
  刚开始,我觉得很别扭、很勉强、很做作。但是,我坚信这样做是对的。我下定决心继续学习微笑,练习微笑。
  在走路时,我会在心里暗暗地提醒自己,“微笑,保持微笑。”
  过了大约三个星期,我发现微笑已经填满了我的生活。因为当我发自内心地微笑时,人们也对我微笑。我这个曾经被认为脾气最不好的人,已经被大家接受,被微笑包围。家庭变得和谐,人际变得轻松,与人相处也变得默契。这一切的得来,是从微笑开始的。
  你看,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能够感受生活美好的人,仅仅学会微笑就行!
  如此简单,就可以获得快乐,你何乐而不为呢?
  心理学家认为,微笑是一笔人生中最大的潜在财富。微笑与个人形象之间,有着一种微妙的、奇特的关系。微笑作为人的一种面部表情,它不仅是形象的外在表现,而且也反映着人的心态、内在精神风貌。一个面带真诚微笑的人,往往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一个对工作、生活、亲人、朋友充满热情的人。
  一起来学习微笑吧。
  当你行走在上下班的途中,当你徜徉在公园里或河堤上,你可以随着呼吸,面带微笑。当你觉得疲劳或恼火的时候,你可以侧身躺下,让你的肌肉全部放松,调节你的呼吸,试图微笑。以这种方式来放松自己,是很美妙的,精神也会为之一振。
  在公共场所,不小心踩痛了别人的脚,以微笑致歉,那就立即会消除对方的不满情绪。在满员的电梯中,你被迫挤了别人,你的微笑意味着:我不是有意侵犯你,请原谅。在餐馆里,当你必须坐到另一位客人旁边时,你的微笑表示:我不想妨碍你,但这是唯一的空位子。
  面对不需要或者无法用言语安慰的不幸,微笑是真情的慰藉,一缕同情而鼓励的笑容,会支持不幸者直起腰杆。面对莫须有的诬陷,微笑者是有力的反击。嘴角一丝冷峻而不屑的微笑,令诽谤者落荒而逃。面对不能接受的邀请、礼品,微笑是人格的折射。委婉而保持距离的微笑,在彬彬有礼中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拒绝。
  你在觉照状态下的呼吸和微笑,将给你和你周围的人带来幸福。或许你可以花很多的钱为你家里人购买礼物,但是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像觉照、呼吸和微笑那样,可以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而这,并不花费一分钱。
  你发现没有,出生刚两个月的婴儿,见了母亲的微笑,就会跟着露出阳光般的笑脸。
  你发现没有,整日愁眉苦脸的人,往往会错过这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微笑一下会有困难么?微笑是我们的本能,只是我们把它遗忘得太久了。
  微笑就在我们心里,为什么不把它取出来?
  学习微笑只需要使用13块面部肌肉,而皱眉蹙额却要动用47块面部肌肉。
  学习微笑,如果你每天练习几次,你将得到很大的受用。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
《一日沙门》 你心里有桥吗?(1)
------------

  有一座桥就在我们心里,你感觉到没有?
  国王对两个乞丐说:“你们想一想,一个人要整天给予,另一个要整天得到。如果可以选择,你们做哪种人呢?”
  口齿伶俐的抢着说:“当然做得到的人。”
  国王微微一笑。他转过头来问另一个:“你呢?”
  这个人谦恭地答道:“如果能够,我愿意做给予的人。”
  “好了,”国王哈哈大笑,“现在我满足你们的要求。”
  你说结果是什么样?
  一个要探求天堂幸福与地狱不幸的人来到这两个天壤之别的地方。
  实地参观后,他感到吃惊。所谓享有天堂幸福与地狱不幸的人所处的环境,竟然是一模一样的。
  他们坐在摆着同样饭菜的桌前,手举长勺——勺杓太长了,谁也无法用它把饭菜放到自己嘴里。然而天堂里的人满脸微笑,地狱里的人一脸沮丧。
  你说这是为什么呢?
  很远很远的从前,有个苦恼人,他听说佛能灭一切苦难后,就背上行囊去找佛。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能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可是,正是我自己的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啊!”
  “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
  这个人沉吟半晌,抬起头来,注视着眼前这位觉悟的人。佛陀对他慈悲地微笑:“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是啊,解铃还须系铃人。
  苦恼与困惑从内心中生起,任何其他人也不可能将它们从你的内心中取出来,求解脱,要靠你自己才行。
  阳光下,这个人是否依然一脸困惑?
  一天,一位名叫严阳的修行人来见赵州禅师。他和赵州禅师见面之后,先是礼节性地对了一番话。然后,他对赵州禅师说:“禅师,我今天来见你,什么东西都没有带。”
  赵州禅师说:“哦。你放下吧。”
  听了赵州禅师这样的回答,严阳感到困惑。他以为赵州禅师听错了,于是摊开双手给赵州禅师看,“今天我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带来,还能放下什么呢?”
  赵州禅师微微一笑,“是啊,你什么东西都没带来,可是你仍然有放不下的,那么它是什么呢?既然你实在放不下,就担着吧。”
  据说,严阳听了赵州禅师这句话后,顿时大悟。他悟到了什么呢?
  听到陌生的、熟识的朋友抱怨世界待自己如何不公平时,我都禁不住要微笑。因为类似的岁月,我也经历吧,说起来更可怕。在我生命中那段狷狂岁月里,由于狼狈不堪,我甚至想过死。
  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明白了一件事。所有的苦难与烦恼,都是自己依靠过去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做出的错误判断。比方说,一个人因为某件事兴高采烈时,若是有其他人没来由地对他满脸乌云,他会不会马上低沉呢?
  答案往往是:他会变得低沉。
  这样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他人的价值判断上,就无形中将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忘记了。一个人若是这么活着,他的心里塞满了他人形形色色的判断,心灵怎么会敞亮,怎么会没有困境呢?
  人以什么样的目光看世界,世界就以什么样的目光看他。当一个人关闭了心灵的门窗,内心中一片黑暗的时候,他并不知道生活在光明的世界中是怎样快乐。
  这种黑暗,就是自己不去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结果。
  当他打开心里的门窗,让阳光和微风吹进来,他荒芜的心地就会芳草萋萋、春光无限。
  这时,他就会发现,原来自己和大家都可以快乐地生活,世界原来是这样美好。只是过去没有找到自己。
  想一想,我们就是我们自己,那么到底还要找什么?
  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生活当中。
  “如实知自心”,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我询问过许多人什么是生活的意义。最后归纳得知,大多数人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活的意义,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荒诞不经的事。
  他们告诉我:一个人最现实的生命就是一天天地过日子。
  那么,这样一天天地过日子,是为的什么呢?就是为了活着吗?
  活着,生命,是一个庄严的命题。那么“一天天地过日子”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吗?
  其实,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活下来的。人不能想太多的事,要不然他活起来更累。
  一天天地过日子累不累呢?
  累是累,不过大家都是这样,当然我也不能例外。
  好像一群逐水而居的人,在远离生活这片厚实的土地后,便认为自己生存的这片小天地,就是生活的全部了,因为他们居所的四周都是望不到边的茫茫的水!水那边是什么,他们不知道,也认为没必要知道。
  你说我们自己与生活应该这样吗?
  从各种不同的哲学史上,可以看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在重复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
  那么我们再进一步想一下,要认识我们自己,要从此岸走到彼岸,我们拥有心灵的桥吗?
  这样的桥是无形的,它架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面。要走上这座桥,就要认识我们自己。
  这种认识实质上是一种寻找,而不是靠照镜子来认识镜子中的自己。
  这就如同生活的意义,要从生活中找到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一日沙门》 潘家园的佛(1)
------------

  一
  潘家园的佛,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西南角。在那里,大大小小、摩肩接踵的佛,成就了一个属于人间的佛世界。
  潘家园的佛,一个与一个都不一样。众生不一,而成人间;佛像不一,而成佛界。这里的佛,有些高大的,只手撑开,抵得上人半个身躯;有些小巧的,托在手掌心里,还盈盈有余。有些完整的,莲台、背光、手印,一一具足;有些残缺的,或无足,或无手,或无躯,或只有一只手、一条腿。有些佛像披纤维以避阳光,有些佛像就索性站在露天地里。有些佛像刀痕宛然,一眼便能看出是新雕镌的;有些佛像旧迹斑斑,显然经历过不知多少年的香火薰燎。有些佛像造型优美,脸面饱满,眉目清楚,螺髻盘旋,结印的手指,都逼真生动,有些甚至细腻得连背光上的花纹与飞天都栩栩如生;有些佛像漫漶无辨,越往近处瞅,越模糊,只能退远几步,观其大概。
  潘家园的佛,无语而庄严。是的,群佛无语。在这里,人如何仔细地谛听,耳朵里也不会飘进群佛的教诲,哪怕是一声叹息。这里的佛,都是石佛,这是一群石头做成的佛。虽然群佛当中有张着口的,虽然佛经里讲佛有广长舌相,但是,谁遇见过会说话的石头?空气里没有流布群佛的法音,然而驻足于此,心地里真切地感觉到静穆的庄严。
  潘家园的佛,没有被供在殿堂之中的高处。与众人一样,群佛脚踏实地,行住坐卧,在大地上。与众生一样,群佛沐风栉雨,甚至连众生都不愿接受的也接受了,你看,不知是谁将尼龙丝袜抛在佛的鼻子上。如果是抛在人鼻子上,人会感觉晦气,暴跳如雷,或者破口大骂。佛不,他无悲无喜,无忧无扰,自观自在,化苦为乐。
  潘家园的佛,无地位的分别,无身份的高低,在兹念兹,一尊尊,无碍地组成庄严的佛界。在这里,我平生首次见到了这么多的佛。看第一眼时的震撼,此刻,在心中仍有余响,若有若无,如丝如缕,袅袅不绝。
  潘家园的佛,有些瘦得肋骨可数,那是苦修中处于禅定的悉达多王子;有些饱满如圆月,那是成道后的释迦牟尼。这些佛像,有沉思的,有打坐的,或站或坐,各个不一。然而,群佛又不一不异,仔细地看,所有的佛,都低眉敛目,和颜含笑,若有思,若无思。
  在群佛间,或立或动,仔细端详,满眼都是美,都是动人的细节。比如,眼前的这个佛头在笑。佛的身躯不知何处,此处只有一个硕大的佛头。佛在微笑。越往细里看,这微笑越亲切。这微笑很生动,你看,他的唇角微微向上抬起;这微笑很自然,若无若有,没有丁点造作之痕。在这微笑的佛面上,鼻翼的一侧,有一点鸟粪。我掏出纸巾,伸手擦拭。之后,我用手轻轻地触摸佛面。石头是冷的,佛的微笑是暖的。手上沾了一层薄薄的尘土。
  再看这一尊佛,他坐在莲台上,右腿垂地,左腿盘放在右腿上,左膝支撑着左臂肘,再往上,左手握拳,唯有食指竖起,食指支撑着脸部。这是一尊正在思维的佛,是庄严佛界的思想者。显然,他的思维有了答案,你看,他脸上的微笑!
  再看这佛,是尊残佛。准确地说,只是佛的一双脚,其上只有小腿的一小部分。然而,小腿上的衣袂正在微风中飘动,那一双脚的每一个脚趾都饱满清楚,那微微抬起的足跟无声地暗示,这佛刚从莲台上走下来。
  二
  在群佛间,边看边想,忽然一个奇怪的念头冲进脑海:人在生生世世的生死轮回中,在成佛之前,肯定做过女人。她柔弱,谦恭温顺,处处为人设想,生怕碰弯他人一根毫毛,惊动他人桌上一粒纤尘。从来没有做过女人,就不会成为菩萨。我想起刘克苏先生的一段话。
  假若没有体会女人无微不至的关爱,那菩萨无缘不在的慈悲,注定无法想象。从对男人、丈夫、子女、朋友,乃至于路人细致入微的体贴与挂念中,女人获得了常常令男人们难以置信的敏感与洞察。没有这种难以置信的敏感与洞察,就绝不会提升到广大的悲愿与菩萨心肠,不会对漫天飞舞的每一点红尘历历在目,不会对暴流一样奔腾不息的人心,每一处都了如指掌;同时给予当下的抚慰、开导与呵护。
  在那一瞬,我坚定地相信,佛的悲悯与智慧,肯定与他做过女人有关。这样说,并非指佛像的饱满像女人,是说佛教法中的慈悲与智慧的运用。他眷挂众生,如母忆子;他拔苦与乐,如母育子;他循循善诱,如母教子;他随喜赞叹,如母劝子。生生世世,哪怕是一个细节,佛也不肯放过。
  潘家园的佛,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乡野与城市,穿越高山、大河、平原、丘陵,聚集于此。潘家园的佛,成于匠人之手。这里的佛,首先是那一位位如今不知所在、不知姓名的匠人们心里的佛。佛教文献记载,这些虔敬的造佛者,每挥一锤,每下一凿,都要在心地里默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丁丁当当声中,佛在匠人的手里,成就无上庄严。
  天上下起了星星细雨,摊主们躲在避雨处吸烟、闲聊。群佛无处可庇,只好露天伴雨。雨大些也好,偏偏下得小,下得细,下得短,一会儿就过去了。佛脸上、身上,就有了一道道的雨痕。此时,潘家园的佛,显得有些灰头灰脑,没有灵光,没有庄严。
  群佛脸上,本来有些泥土痕迹,有些岁月沧桑。一经了雨,马上像白居易《琵琶行》里的琵琶女,泪水冲去脂粉,惟余一道道阑干。这一道道雨痕,在群佛脸上,分明是泪痕。佛怎么会哭呢?
  同行A君,目睹此景,长叹道:佛在哭呢!
  说完,他看着无语的我,问:你读过丰子恺的《佛无灵》吗?
  读过。
  看看这里,果真是佛无灵啊。
  丰子恺的文章没有说佛有灵无灵,他主要指出人的心中,有着太多这样、那样的妄想与贪著。那些满怀妄想与贪著之心的人,求佛、拜佛,愿与果不相遂,才说出佛无灵的话来。佛不会因为他们拜、求、供香烛钱,就满足他们。佛彻底地告诉我们:解脱无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所以求人不如求己。
  先别说这些,请问,若有灵,佛怎么会到这里来呢?
  因为人要来这里。
  佛来这里,跟人来这里,扯不上关系。
  怎么会没关系呢?
  什么关系?
  佛之所以做佛,是因为佛要度人。佛来这里,是要在这里度有缘人。
  佛在这里还能度人?这里的佛,难以自度,何以度人?
  度人即是自度。你觉得佛应该自度到哪儿呢?
  当然是殿堂之中。
  事实上,哪里有众生,哪里就是佛的殿堂。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潘家园的佛(2)
------------

  什么意思?
  你所说的,只是殿堂的一部分。佛教里的殿堂,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殿堂,像你说的,大家见的;一种是无形的殿堂,在我们心里。佛度众生,不择地点。在潘家园,有人卖佛,有人买佛。买与卖,都无非人的妄想造作,但是这些需求可以在潘家园满足,这是人与潘家园的缘,也是佛与潘家园的缘。于是群佛与你我一样,置身尘间,在这里聚首会面。这就是潘家园的佛。
  三
  不,现在,应该说是我案头的佛了。
  这是上个星期天,我从潘家园买回来的一个佛。确切地说,是佛头。当时,这尊佛头脸上的笑,拨动了我心里的无弦之琴。佛头唇角微微上扬,脸上就有了若有若无的微笑。这尊佛正在敛目低眉,宁静自在,散发着安详的气息。不知是哪位雕刻高手,创造出这么好的艺术感觉。
  手里捧着这件朴素、优美的艺术品,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往回走。这时,又看见了卖微型的硬木小桌的。对啊,有了佛头,没有支架,如何安置?于是,又在潘家园买了一个巴掌大的硬木八仙桌。这样,刚好可以把佛头安放在小桌中央。
  每天晚上,坐在书桌前时,案上的佛头,便面对我微笑。有时,低首伏案写作时,或者握一本书在手里阅读时,往往会忽略了佛的存在。但是,在看书、写作的间隙,只要一抬头,就看到佛脸上自在、安详、宁静的微笑,心也为之宁静。
  这宁静维持了好多天。但最终,被一句话打破,甚至是打碎了。
  一句话,有那么大的力量!
  怎么回事呢?
  四
  有一天,一位精于鉴赏的朋友来家里喝茶,他看到这个佛头后,仔细地捧在手里端详起来。之后,他肯定地对我说:“这佛头造型不错,可惜是水泥的。”
  我感到惊愕。尤其是“水泥的”这三个字,使我感觉自己的心一下子无处搁放,无法安宁了。
  朋友继而说:“对这方面,你了解少。现在的造假之术,足以乱真。看来,我得给你补补课。”一边品茶,他一边对照着这个佛头,将如何看造型、如何分辨材质,讲解了一番。
  但是,我听了半天,一句话也没记住。
  此后三五天,一见到案上的佛头,我的心就空荡荡的,没有着落。佛在案头,依然宁静、安详、自在地微笑。
  我想得找办法来鉴别一下,这佛头到底是不是水泥的。妻子静静地看着我用这样、那样的工具研究这个佛头。她对我的忙碌感到好笑。
  “你为什么买这个佛头呢?”
  “喜欢这佛的造型,喜欢他脸上的微笑以及他散发出来的自在、安详、宁静的感觉。”
  “那你就用不着鉴别这佛了。”
  “为什么?”
  “你喜欢的是这微笑。而这微笑,与石头无关,与水泥也无关。”
  这话让人瞠目结舌。
  “你喜欢的是佛的造型,以及他能够给你带来的安详、宁静、自在的感觉。你见到这佛心里充满欢喜,与他是什么材质,有什么关系?”
  她的话如当头棒喝。我陷入思考,手握钳、锥,一动不动。
  妻子微笑着,说:“你不会忘记了‘叶公好龙’的故事吧!”
  的确,如果再对这佛头的材质放不下,那我就真的像好龙的叶公了。
  这尊来自潘家园的佛,让喜欢读些佛学书籍的我,差点与佛法中提倡的“不著相”的智慧擦肩而过。
  五
  在选修佛教哲学时,我读过《金刚经》。此时,我才真正地对这部经有所悟入。在《金刚经》中,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一切,就是让人放弃对相的执著,只有放弃了,才能对真正的智慧有所体认,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关于这尊来自潘家园的佛,朋友的话与妻子的话,让我对“语言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佛教经典中,关于如何说话,有明确的开导和指示:不虚言诳惑他人;不向两边说是非;不发粗犷恶言、不骂辱他人;不说阿谀奉承的漂亮话。而要经常说“柔和软语”、“温颜爱语”、“质直正语”、“清净实语”。
  同时,佛教经典也讲到,如果他人对我们行虚言惑语、搬弄是非、口出秽语恶言、骂辱、说阿谀奉承的漂亮话时,我们要知道如何抉择。
  朋友的话与妻子的话都无可挑剔。问题出在我这里。在关键的时候,我背离了本质,去执著于现象了。被外相迷惑,便无法自己做主,哪里谈得上“自在、宁静、安详”?
  看看这尊来自潘家园的佛。在我心地里涌起波澜的日子里,他依然面带微笑,宁静、自在、安详。对我可笑的行为,他没有一丝嘲讽。对我愚痴的行为,他没有丁点儿责怪。
  此刻,在佛的微笑里,我还看到了一层悲悯。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柏林寺的柏树
------------

  与天底下的树木一样,这里的柏树植根于大地,枝桠朝向天空。只是,它们经历的岁月更久些。观音殿前的几株柏树上,钉有文保部门专门制作的保护古树的标牌,上面注明了此树的年龄:1300年。1300多年的光阴,如果是人,雪白的胡子早应垂至地面了。柏树没有胡子,虬劲的树干透着沧桑,苍翠的枝桠显示生机。
  寺以柏树成林而名。在柏林寺的宣传册上,也以一片柏叶为象征。在红尘喧嚣的县城中,这片历久弥新的绿,如同心灵的绿洲。县城的居民经常到柏林深处走走,闻闻梵香气,听听钟鼓声。和僧人们熟悉的,已经学会了双手合十,念一声“阿弥陀佛”。
  柏树是一种象征。在古希腊,柏树是太阳神阿波罗的象征和标志。传说中,国王厄特克勒的女儿们被变成柏树。柏树代表纯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认为,如果把柏树嫩枝埋在种子下面,能够保护种子免遭虫害。由于柏树木质坚硬,四季常青,也被视为长寿树。在教堂的装饰画上,柏树经常被用于描绘天堂景物,表达人们对永生的渴望。
  在柏林寺,古柏的每一个枝桠,都比人的一生见证的多。它们是有源流的。
  一千多年前,前往西天取经前的三藏法师玄奘,曾在这里,在淡淡的柏影下,师从道深法师,习《成实论》。
  其后,禅宗史上震古烁今的赵州禅师在此弘经布道,故柏林寺又被冠为赵州祖庭。此地柏树象征着佛法与智慧。那时,赵州禅师接引了南来北往的无数学人。一日,有云水僧问“如何是佛法西来意”?赵州和尚当即以“庭前柏树子”作答。这些答问,被后人辑为《赵州禅师语录》,收入《五灯会元》。这则著名的禅门公案——西来的佛法,为何会成为庭前柏树子——更成为后来的参禅者苦下功夫的“活句”。
  在向晚的风里,在渐渐淡去的赵州禅师的塔影下,手抚古柏,低首看石板铺就的地面上,散落的柏子,我试着从自己的内心里,为理解这则公案找条活路。
  柏林寺历史悠久,其间兴废更迭。1988年,净慧法师来此地时,殿堂毁圮,仅存数株古柏,默依塔影。其中,有几棵古柏已经干枯。历经磨难,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净慧法师悉心照料这些枯柏,运水浇灌它们。谁说草木无情?几年光景,有些柏树重发新绿。也有的,再没有醒过来。
  即便是枯柏,也舍不得砍伐。细心的人,走进山门,会发现山门左右的柏树,一生一死,相映成趣。那干枯了的,如今被树根处生长的绿萝缀满。老柏树,新萝叶,一老一少,一苍一翠,藤萝依树,向死而生。
  柏林寺初建于东汉时期,据载,是中国北方最古老的观音道场。因此,枯柏也有取出土来的。古柏出土时,其身散发着浓郁的香气。那屹立巍峨的观音殿里的观音菩萨像,即用寺里的枯柏雕成。前身为古柏,今日为菩萨;昔日荫护众生,今朝慈航普度。生命的轮回与重建,古柏与观音的因缘,可谓深远!
  据寺僧介绍,佛制戒律,比丘要爱树、爱草木。因为人与草木皆共存于大地之上,人以屋宇为居,有些生灵则以草木为家园。因此,柏林寺在重建中,凡是涉及草木时,必先焚香祷告,为惊扰了其他生灵的生活而道歉,同时,预先通知一下,为建寺安僧故,请它们提前做好准备。听来有趣,细想有味,至少这表明了人对自然界里其他生命的尊重。一草一木,也是众生。
  天色渐蓝,夜色渐浓,月亮高起来了,柏树两旁的灯亮起来了。净慧法师驻此后,于古柏间,种植了许多新柏。十余年光阴,新柏成林,颇具气象。数年前,我曾寄居于此,日间扫塔院,浇树拔草,与这些柏树颇有感情。佛门又称为“空门”,此次重游,风来听松,倚松望月,颇感亲切。于是缀句成诗:月朗如灯照,空门无须开。风动松揖手,知是旧人来。
  在塔影柏阴下,净慧法师弘扬生活禅,已经举办了十余届生活禅夏令营。净慧法师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人间佛教观念。他说,我们生活中有种种烦恼、种种痛苦要求得到解脱,所以要修行。离开了每个人的具体生活环境,不断除每个人当下的无明烦恼,修行都会脱离实际,无的放矢。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所谓“平常心是道”。
  此番前来,是陪十余位爱好散文的朋友,一起来体验佛教生活,来参究生活禅。晚饭后,我们放松身心,绕过殿堂楼宇,漫步在柏树间。远处,做法事的僧人们不倦的经诵时闻于耳;近处,头顶上的柏树间有栖身的小鸟发出睡梦中的啁啾。
  咚咚咚,暮鼓响起,寺院里的灯要渐次熄了。大家默不作声,走向栖身的云水楼寮房,准备洗漱安歇,明早与僧众一起上殿经诵。走过回廊时,月光下的一副对联映入眼帘。我放慢了脚步,示意众人先过。我掏出笔、本,抄录下来:
  云影空明应听晨钟醒世梦
  风声寂静且看柏子透禅机
  回头望去,高迥的天空上,一轮明月兀自照,偶过白云也相安。月影下的柏树,收藏了重重叠叠的时光。此时,风止云栖,庭院中的柏树,白天里的苍翠以及一丛丛新绿,都化作苍茫。明月终会隐去,众生终要醒来。
  柏林寺里的柏树是不眠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呼唤他,或者呼唤你的名字
------------

  
  一
  是的,你知道,呼唤这个名字,你就会想起他。想起他的微笑;想起微笑时,他露出洁白的牙齿;想起他和善的脸庞;想起他向你伸出的柔软而有力的手,以及手心里传递的温暖;想起他谈话的姿态,话语里的体贴;想起他的目光,闪亮的眼眸中传递出的亲切;想起他的随和、平易,让你如晤春风。
  是的,你知道,人生总要面对一些不愿意面对的事情。诸如烦恼,诸如忧愁,诸如焦虑,诸如恐惧,诸如不安,诸如伤痛,诸如疲惫,诸如失去,诸如求不得,诸如与相爱的人话别,诸如与怨憎的人相会。面对它们时,心特别敏感,特别容易受伤。感觉它们像紧身衣一样束裹着身体,不得安适;感觉它们像乌云占据天空一样占据着心灵,没有光明;感觉它们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看不见,摸不着,却逼迫人呼吸都短促。
  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找不到心灵的出路。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呼唤他。
  二
  呼唤他,感觉他就站在身边,正在微笑着,注视你,眼光里充满鼓励与安慰,没有说话,有一种力量默默地传递过来。
  他牵着你的手,走进花园。他说,这花园是我的,也是你的,也是他们的。
  他们,你看到了他们,他们在漫步着,在花间的小路,在碧波荡漾的水畔,在葱郁的树下。他们在你注视的一瞬,都把目光集中到你身上。他们对你微笑,一张张微笑的脸,有些面熟,有些陌生。微笑不是陌生的,你回报以微笑。然后,他们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你跟着他,继续在花园里散步。
  花园里,有着数不清的花朵,各式各样的,大多数你都叫不上名字。有的含苞,有的盛开,有的正在凋谢,有的枝头已空。有风吹来,安静的风,淡淡的花香。
  他采撷了一朵花,含苞的花,一朵你从没有见过的花,不是玫瑰,不是茉莉,不是郁金香,不是矢车菊,你叫不出花的名字。他把花递给你。他的目光引领你,注视这朵花。在你手上,在你注视中,这朵花盛开,凋谢,像电脑制作出来的Flash动画。
  在你手上的,与你相逢的,在你身外的,近处的,远处的,与你有缘的,与你无缘的,都一样,留不住。岁月里的花,生活的花,往事的花,记忆的花,未来的花,都一样,留不住。让你快乐的,让你留恋的,让你期望的,让你远离的,让你惆怅的,都一样,留不住。任何的事物,都会像这朵花一样,含苞,盛开,凋谢,都一样,留不住。
  是的,留不住。你流泪了,痛苦或者欢愉,你闭上眼睛,想让自己静一会儿。你睁开眼睛。拭泪时,你闻到手上,淡淡的花香。花是他递给你的,他的手上也应有淡淡的花香。想到此,再嗅,手上的花香淡了,远了,消失了。
  在水畔,坐下来。坐在阳光照耀下的绿树的影子里。看这片巨大的湖泊,里面长满荷花,红色的,白色的,黄色的,青色的,花朵硕大,犹如车轮。水中有白云的倒影,正在缓慢地飘移着。它们的移动,没有破坏水面的平静。
  你看到了自己在水里的倒影。那是生活的影像,起床,早餐,出门,乘车,工作,午餐,交游,争执,品饮,晚餐,电视,睡眠。昨天做什么,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日程表满满的,周而复始。自己忙得像个陀螺,转动着,快乐地转动着,痛苦地转动着。不知道,自己和身边的人为什么都在转动,那抽动自己的鞭子在哪里,那鞭子又握在怎样的一只手中,那只手又长在谁的身上,那个人以抽动所有的陀螺为戏?为乐?为业?不知道。你对这样转动的结果、目的、意义有了困惑,有了烦恼,有了忧愁,有了焦虑,有了恐惧。你不想这样转动了,但是,你无法停下来。
  三
  呼唤他,他来到你身边,示范你如何中止转动,牵着你的手,自在地在走出转动着的陀螺场中,来到这片花园里,临水而坐。
  你看到,内心的贪欲是一条潜在的蛇的阴影,你释放出它,它从你的心里爬出来。你想得到的越多,它就长得越快,在你的欲望满足之前,它张口已经足够把你吞噬。你感觉战栗,眼睛恐怖地瞪大。
  你看到,知道原因的、不知道原因的、众多的纷扰,繁忙,转动,撞击,混乱,追赶着你,把你赶到曝阳炙烤的广场上。拥挤的人群,没有水,没有绿树的影子。手脚怎么放都不适。烦恼是热的,像火一样炽烤着,你不得安宁,以手为扇,徒劳扇动,带来热风,和更多汗水。你不知道哪里有水,要往哪个方向去寻找,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片广场。
  四
  呼唤他,他来了。他的到来,带来一阵清风;他的身影,带来一片清凉。他带你来到这片花园里,临水而坐。
  眼前的水在流动,你弯下腰,掬起一捧。注视它时,你忽略了身边的流水,流动的,长远的,已经走了。你拥有的,只是手里的一点点,一点点。并且一点一滴,在你的指缝间消失,留不住。只剩下湿漉漉的手。掬水月在手。在刚才的一掬水中,你看到了什么?想看时,手里的太阳或者月亮已经不在。
  恍如幻境。没有答案。你想,心如果是这片水,会被偶尔的风吹皱,水中的云朵也会被晃成一片碎影。如果心是容纳这片水的天空,风吹不动,它透明、湛蓝、无限,偶尔的云朵,也阻挡不了它。你微笑了,无忧亦无怖,感觉心丰满,充盈,空旷,平和。
  起身,跟着他,继续走。身旁的树,不一样的叶子,有的宽大,有的细长,有的圆,有的方,有的厚若手掌,有的薄如轻纱。枝桠上,结着不同形态的、美丽的果实,有的果实已经成熟,有的果实还在睡眠。有些树枝上,垂下榕树气根一样的根须,它们透明,细柔,随风起舞。你看到各式各样的鸟儿,有的婉转歌喉,隐蔽在树叶深处;有的大胆地和你们一起踱步,甚至用长长的喙轻轻地叨一叨你的裤角;有的在不远处翩然起舞。
  他和你在一起,走了很远很远。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你心中涌现出一个问题,就会有一个答案在你耳边响起。你问了无数个问题,他给了无数个答案。但是,你们谁也没有说话。一路上,你看到,有无数个与他相似的人,和一些你陌生的人在一起,像你和他一样在行走。擦肩而过,他向他们微微一笑,他们向你微微一笑。
  你感觉到,在黑暗中,呼唤他,他会是光,会是灯,照亮你眼里的黑暗;在迷路时,呼唤他,他会像路标,指示你正确的方向;在痛苦中,呼唤他,他会是抚慰心灵的药,平和、清凉;在贫乏中,呼唤他,他会启示你富有的方法,精神的、物质的;无路可走时,呼唤他,他会为你延展出来一条崭新的道路;遇到急流时,呼唤他,他会为你指示出桥的位置,告诉你渡船在哪里;困闷压抑时,呼唤他,他会给你一个大海,宽博容物;自满自足时,呼唤他,他会开启新的天地,展示无限。
  五
  呼唤他,他便和你同在。呼唤他,光明、安详、快乐、欢喜、幸福、微笑、轻安、充盈、谦和、安静、平等、健康便和你同在。呼唤他,你不必走入他的花园、他的世界,他可以示范你自己创造花园、创造世界,并且和他的世界联在一起。
  在光明、安详、快乐、欢喜、幸福、微笑、轻安、充盈、谦和、安静、平等、健康中,你无须想到他。他与更多和他相似的人一起,看着你成为他们当中的一个。他们在你身后站着,微笑着,快乐着,欢喜着,幸福着。他们希望你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分,都这样。
  他们也希望你能够加入他的行列,在他人需要的时候,可以呼唤他,或者呼唤你的名字。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哪位菩萨负责婚姻
------------

  一说北大荒,人们就会想远了。远到在地图上状似天鹅的黑龙江。北大荒位于东北平原的北部,由于开发晚,在新中国成立前,那里是长满野草的一片荒原。当时,当地民谣说:“北大荒,北大荒,又是兔子又是狼,光长野草不打粮。”
  我说的是我身边的这些“北大荒”。北,在北京;大,大龄男女青年;荒,孤家寡人,没有婚姻。他们最憷的,就是过这个情人节。
  前几天,有位朋友问我,“佛教是不是主张禁欲的宗教?”
  “这个提法有些片面。要分两个部分来说,对于出家的僧众,因为誓愿放弃世俗生活,是要禁欲的;对于在家的佛教徒,可以享有正常的夫妻生活,但不能和丈夫或妻子之外的人邪淫。”
  “佛教里那么多的菩萨,有没有哪一个是负责婚姻的?”
  “当然有啊。”
  “是哪位菩萨呢?”
  “观音菩萨。”
  “这个好像没有听说过。”
  “《法华经》中有‘普门品’,其中说观音菩萨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寻声救苦,有求必应,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声音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
  “这和姻缘有什么关系呢?”
  “‘普门品’中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佛教是反对邪淫的,所以观音菩萨在帮助善女人生小孩之前,必须要先成就她的姻缘,帮助她找意中人。你说,观音菩萨是不是负责婚姻的?”
  “那男人呢?”
  “在‘普门品’中,佛告诉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你看,如果有男人想成就一番好姻缘,也可以请观音菩萨来帮忙啊。”
  也许是对这个回答感觉满意,他笑了。
  我说,观音菩萨虽然可以帮助我们成就姻缘,但下面的这个故事,也不可不知。
  宋代时,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合掌礼拜。苏东坡发现了一个问题,他问佛印禅师,“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佛印禅师:“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为何亦念观世音菩萨?”
  佛印禅师:“他比我们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他听得津津有味,呵呵笑出了声:“好就好在求人不如求己。”
 楼主| 发表于 2010-8-6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日沙门》 生来即是挂单客
------------

  到寺院里挂单是什么意思?他一挑眉毛,问。
  请允许我卖弄一下吧。挂单,用社会上的话说,就是住宿登记。就这么简单。呵呵。看着他吃惊的样子。我笑了一下。原来,他又被名相给唬住了。
  谁都可以挂单吗?
  问题接踵而至。
  谁都可以挂单,但并不是说谁都可以挂上单。挂不上单的,寺院不同意住宿的请求,也就不能在寺院里住了。
  挂单有期限吗?
  有。一般三天。三天之后,如果还想住,得来续单。
  看来,寺院里的管理还是挺正规的。那常住是什么意思?
  是可以长期在寺院里挂单。
  没有永久居留权?
  呵呵,佛教的三法印之一,就是“诸行无常”。诸行无常,就是没有什么事物是永久的。挂单也好,居留也好,其他的事情也好,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我们这群到娑婆世界来的挂单客,哪有永久居留权?我们不过是过客,因此不必谋求长期居留,把这旅舍当家。
  那哪里才是家呢?
  这个问题问得对,也问得好。在无常之中,唯有心安,才会处处是家乡。
  如何心安呢?
  ……呵呵,别问了,有这么多的问题,心怎么会安?心要安,就要把问题放下,放到脚边,放到脑后,把眼前这时光把握好了,过开心,过出滋味,不起烦恼,心就会安。
  明白了。
  明白了就好。忙你的吧。
  哎,还想请你回答一下,像你刚才说的,把眼前这一刻过好,是不是禅师所说的“活在当下”?
  ?!呵呵。
  前几年,北京地方规定,外地人在北京居住生活,要办暂住证。办了暂住证,每年还要年审,如果不年审,就要作废。很有意思,这项“暂住证政策”,让那些靠吃政府救济的北京人在看创业、纳税、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外省人时,竟然也趾高气扬起来了。
  其实,那些所谓的北京人,大多数的户籍在周口店;而那些以拥有北京户籍为骄傲的北京外省人,只不过他们或者他们的父辈、祖辈,比我们早几年、早几十年、早几百年来北京落户而已。
  我一直认为,当初想出这个管理办法的,肯定是一位哲学家。原因是,他通过制定《外来人口管理条例》,来让“外省人”(这个词对于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是多么美好)更深地进行“人生不过是暂住”的哲学思考。
  这个办法真好。对于我们这些外省人来说,比那些所谓的北京人、北京外省人多了一次体味人生的机会。想一想,谁不是暂住在地球上?
  制定条例的人也许没有想到,他和我们这些外省人一样,都不过暂住在中国的土地上,都不过是暂住在地球上,都不过是暂住在不停自转、又绕着太阳公转的地球上,都不过暂住在漂泊于浩淼星云中的一粒微尘上……
  在这个世界上,生来即是挂单客,不过是暂时居留在此而已,我们执著什么?何必有那么多的计较,那么多的烦恼,那么多的恩怨,那么多的取舍,那么多的妄想,那么多的分别,那么多的放不下,那么多的不开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9 08:05 , Processed in 0.15053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