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906|回复: 31

[大德开示] 《如何修证念佛禅》--回家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5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念 佛 禅  

  禅者,明心见性也。念佛禅,以无力可用心念佛而明心见性。

  唐宋古人,根利障轻。用一句“念佛者谁”,摄六根万念,如宝王利剑,直破五蕴老家,家破剑碎时,显现自性本来事。

  末法众生,障重根钝,虽苦口婆心,罕有三二人得道。而多数修行者孽镜台前、合尘背觉,在自作幻相中,妄见生死情爱,轮回涅槃。哈哈,自古多情佛心事,般若空处几人证!

  一句阿弥陀佛,如摩尼宝珠,见者自见种种相,得种种利。

  念佛禅起修者,应先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抄诵《僧伽吒经》,熟读般若金刚等,彻入甚深般若,深信山河大地、三身四智,皆自性事,为度幻众习修正法,入无余涅槃,而发大菩提心。此为基础。

  于精舍空闲处,面西端坐,戒忌用力地从耳根入手,一句弥陀,不取二相。

  哈哈,何为不取二相?甚深般若也。

  在耳根坚牢音处,戒忌用力地系住一句佛号。佛号绵绵不断,故非空,即非不知;因无分别妄想相,故非有,即非知;虽无妄想分别,但如幻了知万境变化,故非空非有,即非知非不知。到此境中,始见十方三世诸佛宣说自家佛土法藏。

  虽了知万境变化,而无任何反应。但佛号不断,故非死空非真有,也就是即空即有。也就是不知而知,知而不知。在此境中,可了知十方佛国一相,无差别相,不思议相。哈哈,到此处的修行者,既可以在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直心一念,无分别相,来而不应,去而不留,清静自然;也可以起一念“谁念阿弥陀佛”的疑情,撕毁无明根本。

  如继续此境,深信一句阿弥陀佛称诵十方诸佛功德,于日常生活时,天堂地狱中,一念觉处一句阿弥陀佛。念念阿弥陀佛于一念中,在一念“阿弥陀佛”的佛号中,遍十方法界。知则其小无内毫尘不立,不知则其大无外横遍虚空。一念间过三万大劫,因缘时至,忽现大地平沉,牢枷脱落,见到本来面目……

  一句佛号,有则穷三际,遍法界,三身四智,相与不相,空与不空,般若菩提,轮回涅槃,均含摄其中;空则哑然失笑,痴人骂街。哈哈,圣哉,念佛法门,阿弥陀佛!

  起修念佛禅者,自始自终,无四相严持戒、广布施。老实干活的同时,如金砖敲门,既使见不到自家本来面目,也可以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西方净土。此乃三根普被之法门,末法时期善巧圆融之法门。

  另外,这中间还有一些相上的东西需跟进,如到达哪个境界可以去学习一些什么样的经教等。哈哈,都是一些忙上添忙,无病呻吟之物。不可不用,不可重用。

  最后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请了一个大德观了一下:习修念佛禅者,四千年没有一个开悟的。如四千年中谁说修念佛禅开悟了,可以破戒吃肉了,一定是着魔了,大家可以用木棒打他。

  哈哈!
  问:“你修念佛禅开悟了吗?”
  答:“开悟给钱吗?”
  “……”
  “不给钱开那劳什子的悟干嘛?还是念佛回家吧!”




                                                                                  回家人
                                                                                 
                                                                                                   




  这套修行法门乃娑婆末法人们修行的捷径,极易成就,没有偏差,入世、出世均十分圆融。尤其加入菩提心愿力,《僧伽吒》法门修持与大通方广忏,更是自在祥和,无碍无漏,当得成就。

  这套法门共三大篇,分别叫(上)菩提心篇、(中)念佛禅篇、(下)报身成就篇,每篇各有七个分标题(报身成就篇暂没有编号),因此书名暂定为《如何修证念佛禅》或叫《摩诃念佛》。

  阿弥陀佛。

  一切功德皆回向法身圆觉如来大光明藏!




                                                                                                                                                                                                               平凡的水
                                                             丁亥年十一月初八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禅篇之一
念佛禅的传承与变革



  下面给大家讲念佛禅的传承。


  一、小乘的念佛禅

  佛陀在世时,初转法轮,就传授小乘佛教的念佛禅,在小乘的境界中,通过念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一千种佛的名号,得以禅定,严格说,应叫念佛禅定。

  小乘和大乘的区别:修大乘者,深信三身四智,十方法界一切都不离自性,都是自性化现出来的,然后无四相普度一切自性众生入无余涅盘来成就自己,也就是发菩提心,证菩提果。而小乘没有发菩提心。其实三乘本是一乘,心、佛、众生本无差别,只是众生分别,见种种相。

  二、如来禅中的念佛禅

  自从佛法在西汉传到中土后,无量大德争相传播。单讲禅法就有安般禅法、念佛禅法、五门禅法、实相禅法、般若禅法(鸠摩罗什大和尚的般若宗)五种。皆以佛陀教的经典,而修止、观、禅。因不离如来佛典,又不同于达摩祖师传来的师徒授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禅法,因此叫做如来禅。同时达摩祖师不立文字的禅法,也就叫做祖师禅了。

       三、慧远禅师

  (净土初祖)庐山慧远前的念佛禅,是自(后汉)支娄迦识尊者译《般舟三昧经》与《首楞严三昧经》后,僧[显+业]通过这两部经书记载的念佛禅,在禅定中亲见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安禅师,以先修安般禅,后用念佛禅的模式,称颂弥勒尊佛的名号,往生兜率内院。
   慧远禅师,师承道安禅师,与东晋(381年)入庐山西林寺,后建东林寺。

  慧远禅师,德高望重,四方僧俗,齐聚东林。因师见禅法、律藏多残缺不齐,故派自己的弟子法净、法领远至西域,求梵经传译。又自著《大乘大义章》、《法性论》、《大智度论要略》等大乘般若经典。同时与当时的鸠摩罗什大和尚、佛陀跋陀罗大和尚遥相呼应,弘扬般若,对三昧、禅法深有影响。

  402年,在慧远禅师的倡导下,刘遗民等123人,在庐山般若台精舍内,阿弥陀佛像前,修念佛三昧,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著文铭石,“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华,敬荐而誓焉……”接着又说:“夫缘化之理既明,则去来之兆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臂之潜谕,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此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朝勤,仰思攸济者也。”

  从这铭文中,可以看出刘遗民等修念佛三昧,往生西方极乐,是在“夫缘化之理既明,则去来之兆显矣”的基础上的,也就是深明佛法大意,甚深般若的基础上修念佛三昧的。也就是一心专念,都摄六根,不取一切外相,观见佛之境界,入念佛正禅定。而并非现在的一部经书,口唱念佛的模式。

  这也是中土第一次结社共同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修念佛三昧的。

  慧远禅师在庐山时,效仿师道安禅师弘扬般若,同时又倡导净土信仰,又鼓励门人勤修念佛三昧与禅定打坐,开创了禅净一体的修行模式。哈哈,因此如将慧远禅师作为中土念佛法门的初祖,那也仅是念佛禅的初祖。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其实现在的净土法门修行模式,是在菩提流支大师将《观无量寿经》及修行方法传给昙鸾大师(478—542年),昙鸾大师通过修行证悟后,又编注了《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等才开始的。而那时慧远禅师已经入灭几十年了。至于净土二祖善导大师(613—681年)的出现,那也是慧远禅师200年之后的事了。
       四、实相禅法中的一行三昧


       实相禅法,依《般若经》《法华经》,修实相观的禅法。自初祖大迦叶传到十三祖龙树菩萨后,龙树菩萨又传给中土慧文禅师,慧文禅师传给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传给智者大师(538—597年)。而在中土的传承中,加了《中论》《智论》。使用了一心三观,一境三谛的实相禅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这时的佛教,经过五代十国的梁武帝、陈文帝等皇帝的宣传与支持,已经普遍地被国人接受,学佛参禅的官员士大夫也比比皆是。智者大师正是在这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建立了天台宗修行模式。
  智者大师,一生著作颇多,其中《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三书,称“天台三大部”,也是天台宗奠基的经典。


  《摩诃止观》中记录了四种三昧: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

  其中一常坐三昧,即出自《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一行三昧”,其内容是,随一佛方向,端坐正向,专念一佛,心意集中,“专系念法界”,证得法界实相之理,达到与佛平等一如的境界。(详见《摩诃止观》卷二上)

  熟读《摩诃止观》卷二中“常坐三昧”的朋友会知道,此三昧,从身论开遮,口论说默,意论止观起修。

  而其中“意论止观”是指“端坐正念,蠲除恶觉,舍诸乱想。莫杂思惟,不取相貌。但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系缘是止,一念是观。信一切法,皆是佛法。”“观业重者无出五逆。五逆即是菩提。菩提、五逆无二相。无觉者,无知者,无分别者。逆罪相,实相相,皆不可思议,不可坏,本无本性。一切业缘,皆住实际,不来不去,非因非果。是为观业即是法界印。”

[ 本帖最后由 谦和承德 于 2010-4-25 17:2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的意根,用甚深般若,集中佛号于一念,一念照破万念,招感十方诸佛显身讲法……直到证到诸法实相。哈哈,汉晋隋唐,人们根利障轻,可以从六根中的意根入深禅定,证到法界一相,而现在的人们,已经没有几个有这样的功夫了。
  这是中土第一次关于《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与“一行三昧”有详细记载的修行模式,同时,智者大师在讲《摩诃止观》时(594年),禅宗四祖道信(580-651)才14岁,是刚遇到三祖僧粲的时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立行三昧即是般舟三昧。哈哈,虽然现在没有几个人,能用般舟三昧证到诸佛现前,但却是末法时期,人们消业破障的利器,不可不修,不可不学。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坐三昧行法


  常坐者,出“文殊说”、“文殊问”两《般若》,名为“一行三昧”。今初明方法,次明劝修。  

  方法者,身论开遮,口论说默,意论止观。 

  身开常坐,遮行住卧。或可处众,独则弥善。居一静室,或空闲地,离诸喧闹。安一绳床,傍无余座。九十日为一期。结跏正坐,项脊端直,不动不摇,不萎不倚。以坐自誓,胁不拄床,况复尸卧、游戏、住立?除经行、食、便利。随一佛方面,端坐正向,时刻相续,无须臾废。所开者专坐,所遮者勿犯。不欺佛,不负心,不诳众生。 

  口说默者。若坐疲极,或疾病所困,或睡盖所覆,内外障侵,夺正念心,不能遣却。当专称一佛名字,惭愧忏悔,以命自归,与称十方佛名功德正等。所以者何?如人忧喜郁怫,举声歌哭悲笑则畅。

  行人亦尔,风触七处成身业,声响出唇成口业,二能助意成机,感佛俯降。如人引重,自力不前,假傍救助,则蒙轻举。行人亦尔,心弱不能排障,称名请护,恶缘不能坏。若于法门未了,当亲近解般若者。如闻修学,能入一行三昧,面见诸佛,上菩萨位。诵经诵咒,尚喧于静,况世俗言语耶?  

  意止观者。端坐正念,蠲除恶觉,舍诸乱想。莫杂思惟,不取相貌。但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系缘是止,一念是观。信一切法,皆是佛法。
   
  无前无后,无复际畔,无知者,无说者。若无知无说,则非有非无,非知者,非不知者。离此二边,住无所住。如诸佛住,安处寂灭法界。闻此深法,勿生惊怖。此法界亦名菩提,亦名不可思议境界,亦名般若,亦名不生不灭。如是等一切法,与法界无二无别。

  闻无二无别,勿生疑惑。能如是观者,是观如来十号。观如来时,不谓如来为如来。无有如来为如来。亦无如来智,能知如来者。如来及如来智,无二相,无动相,不作相,不在方,不离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净相。此观如来,甚为希有,犹如虚空。无有过失,增长正念。见佛相好,如照水镜,自见其形。

  初见一佛,次见十方佛。不用神通往见佛,唯住此处见诸佛。闻佛说法,得如实义。为一切众生见如来,而不取如来相。化一切众生向涅盘,而不取涅盘相。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不见庄严相。无形无相,无见闻知。佛不证得,是为希有。何以故?佛即法界。若以法界证法界,即是诤论。

  无证无得。观众生相,如诸佛相。众生界量,如诸佛界量。诸佛界量不可思议,众生界量亦不可思议。众生界住,如虚空住。以不住法,以无相法,住般若中。不见凡法云何舍,不见圣法云何取。生死、涅盘、垢净亦如是。不舍不取,但住实际。如此观众生,真佛法界。

  观贪欲、瞋、痴诸烦恼,恒是寂灭行,是无动行。非生死法,非涅盘法。不舍诸见,不舍无为,而修佛道。非修道,非不修道,是名正住烦恼法界也。

  观业重者无出五逆。五逆即是菩提。菩提、五逆无二相。无觉者,无知者,无分别者。逆罪相,实相相,皆不可思议,不可坏,本无本性。一切业缘,皆住实际,不来不去,非因非果。是为观业即是法界印。法界印,四魔所不能坏,魔不得便。何以故?魔即法界印,法界印云何毁法界印?以此意历一切法,亦应可解。

  上所说者,皆是经文。  

  劝修者,称实功德,奖于行者。法界法,是佛真法,是菩萨印。闻此法,不惊不畏,乃从百千万亿佛所,久植德本。譬如长者失摩尼珠,后还得之,心甚欢喜。四众不闻此法,心则苦恼。若闻信解,欢喜亦然。当知此人,即是见佛,已曾从文殊闻是法。

  身子曰:“谛了此义,是名菩萨摩诃萨。”弥勒云:“是人近佛座,佛觉此法故。”故文殊云:“闻此法不惊,即是见佛。”佛言:“即住不退地,具六波罗蜜,具一切佛法矣。”

  若人欲得一切佛法、相好威仪、说法音声、十力无畏者,当行此一行三昧,勤行不懈,则能得入。如治摩尼珠,随磨随光,证不可思议功德。菩萨能知,速得菩提。比丘、比丘尼闻不惊,即随佛出家。信士、信女闻不惊,即真归依。

  此之称誉,出彼两经云云。
                                                                                    (《摩诃止观》卷二)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从达摩祖师到三祖僧粲
  禅宗,自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唯迦叶破颜而笑后,到达摩祖师,在西方已经传了28代。一直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哈哈,这不立文字的东西,无滞无碍,无相无不相……虽然好说,又无下口处。

  达摩祖师除了传心法给二祖慧可(487—593年),还有一个很大的功劳,就是提出以四卷《楞伽经》和二入四行为修行理论。这样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宗,就有了落处。哈哈,正因这个落处,才使得四祖道信禅师,有了融合“一行三昧”入禅宗的机会,同时也为禅宗到后期广泛地在中土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

  达摩祖师、二祖慧可及三祖僧璨(约495—606年)过的都是头陀生活,居无定所,身无存粮。尤其表相上,达摩祖师被毒死,禅宗被称为邪法、魔法以后。二祖慧可多次遭到其他门派的徒子徒孙的毒害,并受到官府县令的无端刁难,但慧可禅师一直坚定不移地四处弘扬禅法,直到随缘地被砍掉自己的脑袋。哈哈,大丈夫,慧可禅师真大丈夫也,我等当学之。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祖慧可没有留下任何文章,弘法中,一直用《楞伽经》印心。

  《楞伽经》中将禅分四等,“一者凡夫所行禅,二者观察义禅,三者念真如禅,四者诸佛如来禅。”


  而“诸佛如来禅”,实入如来地,内入诸佛圣智,证不可思议境,因此古人也一直将达摩祖师到五祖弘忍所传的禅法,叫做“如来禅”。 哈哈,名相罢了,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东西。倒是《楞伽经》,是在一真法界实证的境界讲的,如没有彻悟者,不可以断章取义,坏人慧命,否则有大因果。

  与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南岳慧思(515—577年)同一个时代的,还有一个大人物,就是南朝傅大士(497—569年),非等闲寻常之辈,写了一篇《心王铭》,并提出“佛在心内,即心即佛”的境界。这与三祖僧璨写的《信心铭》相通相融,同时《信心铭》又暗合南岳慧思的禅法,这样为四祖道信传法,奠定了厚实的社会基础。

  哈哈,这个历史的时间段,是值得记忆的,如哪个朋友感兴趣,可以看一下,太阳系在银河系的什么位置上,就会有很多的感悟。


  草根大众对草根大众,

  诸佛如来对诸佛如来,

  天对照天,地对照地,

  …… ……

  都是自作相,懂了吗?

  呸,老混蛋又发疯骗人啦!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四祖的“念佛者谁”

       法不孤立,因缘而生。

       禅宗经历这样多变化,传到四祖道信手中,已经具足天时,地利,人和,一片欣欣向荣的境相。

       人文典故在这里就不啰嗦了,下面看一下四祖对禅宗的贡献。

        (1) 首次建立禅宗修行的寺院,改变了禅宗头陀乞食,居无定所的状况。

        (2) 将“般若”与《楞伽经》结合,并与当时诸家禅法相合,并大量的引用大乘经典,使得禅宗慢慢被人们接受,而广为弘扬。

        (3) 四祖道信亲自制定了《菩萨戒法》,这使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整天酒肆、妓院练心的禅宗有了相上的规矩。

        (4) 将“一行三昧”与参禅成佛相结合,使得静坐壁观的禅宗入门功夫,变成人人可以接受的“息一切妄念,不取一切相,而专念一佛。”然后起疑情“念佛者谁 ”破无明老家。也就形成了“双峰禅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20 05:51 , Processed in 0.24637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