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经》曰:“中于面则下阳明。”在面部脓肿的许多病例中,其压痛反应确是以手足阳明经为多见。其次更多出现在至阳穴的上下方及其两侧。灸治的部位应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调整,不能和慢性病一样长期不变。
例l:孙×喜,成年。先有寒热,嗣于上唇左侧出现红肿硬结,中心有小白点,头痛尤以左侧为剧,语言咀嚼受限。两合谷压痛(++),两下廉及灵台压痛(+)。第1 次熏灸双合谷,灸感沿手阳明经上传,双臂麻痒,行至风府处左右汇合,马上又左右分开,由耳后经两颧而集中于患处。患处出现蚁行感,约5 分钟感应消失。随即又在灵台处熏灸,麻痒感上行至脑后,仍是左右分行而至患处感应如前。当灸至第3 次时,发现两臂之压痛反应向上移至手三里,至阳的反应也向上移至神道,灸处也随之上移,患处感应均如前。每次灸后在2~3 小时内最舒适,以后疼痛又起,但较轻。共灸11次,未用任何方法配合,稍出脓汁而全消。
例2:鲁×定,男,成年。上唇右侧先生一小疮。如米粒大小,未予注意。3 日后红肿胀痛发痒发麻,始惶恐求治。手三里(双)压痛(++)至阳压痛(++),先熏灸右手三里,灸感到达患处出现奇痒,约4~5 分钟方渐止。第2 次熏灸至阳,灸感上传至大椎上方时,即由耳后进入上唇,奇痒如前。每灸治一次。症状可以缓解8~12 小时,每日灸2 次,3 天后上唇症状已逐步好转,惟脓栓尚未脱落,发现右耳底跳痛剧烈,在耳门处有自觉痛及压痛,手不可近。在上唇原患处上方出现小硬结及红线。继续在手三里及至阳熏灸,感应逐次减弱,有一次且不发生感应。乃改用大号熏灸器罩住外耳道口(包括耳门、听会、听宫),着火后热感直透耳中,奇痒难熬,患者呵唷呵唷直叫痛快,待感应消失后,痛立止,至12小时后,痛又作。仍用前法,热力愈大则愈痒,感应时间也愈短,热力小则痒轻而感应时间也延长,以后感到灸器热力不过瘾,必须在灸器上吹气逼热入内,奇痒方能发生与感到特殊的痛快,扬手掷足,酣畅已极。并感到耳内有热呼吸的东西往外流,热力愈大,流得愈快,感应不是逐渐减弱而是突然中止。灸后都有不少脓汁自外耳道流出。每天同样吹灸两次。两天后又感到太阳穴深处发生剧烈跳动,仍在外耳道吹灸,热流亦逐步向太阳穴延伸,同样也发生奇痒。又灸治4 次,各处疼痛皆消失,前后7 天,彻底全愈。通过本例,有如下体会:
1.本例的病变已经扩散,使中耳及深部血管受累,已有海绵窦血栓形成的危险,未用其他任何药物而收全功,足以证明灸法的优越性;
2.当病变向他处扩散时,由最初的反应穴所产生的感应即可减弱,应更换或寻找新的反应穴施治,而不能执一不变的;
3.热力的大小与感应强弱成正比,而与时间的长短则成反比。
当一种疾病,能有几个强弱不同的反应穴同时存在时,如同时取用,则只有反应强的反应穴能发生感应,而反应弱的即可遭受抑制;如分别取用,则可分别发生感应,而不互相影响。这已是惯例和规律。
例3:吴×华,女,成年。唇痈,已将成脓。至阳压痛(+++),两偏历压痛(+),3 处同时熏灸。至阳处之灸感约有2 指粗细,沿脊柱正中上行,当到达后脑时,即左右分从两耳后扩布至上唇,患处发生奇痒。两偏历则未能发生感传。6 小时后单取两偏历,两侧灸感同时发生,并齐头沿手阳明经前进,由颈自左右颊进入上唇,同样发生奇痒。以后即两处分别施灸,共7 次,溃出脓栓而全愈。
发生在唇面部的脓肿(他处也不例外)所出现在背部的病理发应物(丘疹、小红点及硬结等),虽无压痛反应,如挑挤出血,也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例4:丘×珍,女,20 岁。上唇正中有黄豆大小之红肿硬结,口唇发麻,全身不适,灵台上方有米粒大小之红色丘疹一处,高出皮面,压痛(±),用三棱针挑破深达皮下,挤出血液少许。局部无须覆盖。次日略出黄水少许而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