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脓肿,也能在胸部及足部的阳明经穴上出现压痛反应。
例1:杜×生,男,成年。右颧发生脓肿一处,状类疔毒,向四周及眼眶蔓延,半个面部均肿胀麻。第4 胸椎压痛(+),双陷谷压痛(++),熏灸双陷谷,灸感迅即由身前面上达头面,两次后症状被控制。但患者自己发现右库房(病侧)疼痛,不能按压,又在右库房处熏灸,灸感强大,直至于面。又4 次,脓栓溃出,未用任何药物即收全功。
在一手两指尖同时吹灸时,感传互不干扰,分别地各自沿经上行;也可互相吸引,彼此靠拢,由同一途径上行。在两指尖同灸时,其作用并不比单灸一指为强,但也不互相抵销。
例2:袁×达,男,成年。右颧肿痛高起,延及上牙龈。经五官科检查,确定为上颔窦蓄脓,因畏惧穿刺冲洗,连续应用抗菌素6 天无效,求治于灸,其经过如下:
第1~2 次,吹右食指尖,灸感如一线沿手阳明经上行,有麻痒感,自耳上方进入患处,右颧麻热发痒,灸后夜间甚痒,肿处渐缩小,中心出现硬结。
第3 次,右食指尖与小指尖并拢同灸,以观察其彼此关系。5 分钟后两处灸感同时发生,均自指腹前进,约当掌后大陵穴处两支合一,沿手厥阴经前进,过肘后即仍循旧路至患处。不等到灸感过程完毕,立即停灸小指尖,单灸食指尖,在手厥阴经上的感传线即渐向手阳明经的位置移动,最后完全回至手阳明经,而在合并以后的路径则未有改变。在患处的作用则如前。
第4 次,单灸右小指尖,感传线仍自小指腹斜趋大陵,进入手厥阴经的路径而达患处。至此,患处的肿块显见缩小,中心之硬结略向下方移动。
第5 次,仍同时吹灸小指尖及食指尖,小指的灸感仍由手厥阴经前进。食指灸感仍循本经前进,并未彼此靠拢。患处硬结变软。以后又继续食指尖与小指尖同灸5 次,感传有时靠拢,有时又是分开。经观察对比,一指单用或两指同用,其效果并无明显的差异。面部肿块日见柔软,从牙龈外侧溃出积脓约10 余毫升而消除。
手足三阴经均可上达头面,这在许多病例中已经反复得到证明。
例3:赵×兴,男,成年。颜面及头皮发生多发性疖肿多处,特以右颧为严重。左右曲池及神道压痛(++),分别熏灸,感应良好。3 次后又特意熏灸左右公孙,以验证足之阴经是否可以上达头面。着灸后约10 分钟,果然按照足太阴路径上行,自脐外方由乳头内侧上达头面,左右均同,上至头面分布于颜面及头皮区。后又熏灸左右涌泉,灸感行过内踝后即进入公孙之旧路上行,一切同前。因各个疖肿均已溃出少量脓汁而消退,未再续灸。
感传如逐步减弱,迟迟不能到达患部时,也可在中途加灸以助。
例4:尹×,男,16 岁。左颧红肿高起,未成脓。至阳压痛(++),熏灸,背部有压重感,并出现头晕,2~3 分钟即消失。灸感传到达项部即迟不上行,又在大椎处加一灸器,作为接力。感传迅即加快,由耳后扩展至面部,患处特别发热。第2 次仍至阳与大椎同灸。第3 次单灸至阳,灸感已能进入患处,4 次,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