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痈如发生在项部正中,大多均在脊柱中央灵台与至阳上下出现压痛反应,灸感均系沿脊柱正中上行;如项痈偏于一侧,其反应穴的位置也就同其他许多局限性病变一样,大多是向同侧偏移,灸感也就多是沿脊柱边缘上行。
例l:袁×发,男,成年。项后相当风府穴处红肿硬结,中心凸起。循督脉向下探索,在灵台处出现强烈酸痛反应。用隔姜灸,惊人效果随之出现。先是灸处发痒,热越大,也就越痒,痒感循经向上,在5~6 壮后,灸感已直通患处。感传呈线状,患处痒感逐步加强,中心尤痒。继而痒感全部消失,患处有跳痛出现,有如雀啄。不久各种感应全无,全身舒畅而停灸。第2 次仍用原法,痒感同前,无跳痛出现,觉患处似乎有东西在来回钻动,患者忽然叫“疮口有脓流出来了!”但却毫无所见。约4 分钟方停止,顿感舒适。颈部转动已自如,至下午肿全消,两次而愈。
例2:胡×贵,男,成年。相当哑门穴之左外方,红肿热痛,中心有数个小脓栓,压痛反应出现在至阳左侧脊柱边缘。熏灸,灸感呈线状沿脊柱左侧缘上行,直至患处,先痒后麻。共3 次。脓栓脱落而痊愈。
感传多数是连续地呈线状或呈片状向前扩布,但少数也呈波浪状一起一伏地向前推行。
例3:朱×发,男,成年。项痈,红肿如鸡卵,已将成脓,至阳压痛(++),熏灸,灸感呈波浪状一阵一阵地向上推行,患处先痒后麻,当时有很多黄污水外流,次日肿消大半。又灸治一次,感应如前。又流出黄污水很多,共3 次,全消。
例4:季×保,男,53 岁。项部正中红肿热痛,发热(38.9℃),头痛。灵台压痛(++),灸感发生后,先是按常规沿脊柱正中向上,将至患处乃停止不前。向下回传至灸处,又行过灸处5~6 寸远再返回向上。至离患处不远又折而向下再向上。第3 次始进入患处而发生一次感应过程。第2 日再灸,仅上下来回一次即进入患处。共两次。热退肿消,脓栓脱落而收口。
用灸法治疗项痈,以胸椎的反应穴最为确实优异,他处均不能与之相比,有的甚至不能发生感应。
例5:张×华,女,60 岁。项后约当哑门穴处红肿硬结,中心有小白头,4 天后肿胀如馒,头不能动,手不可近。至阳压痛(++),熏灸,灸感顺利上传,发生一次感应过程。当时头可转,手可近,止痛时间达8 小时。第2 次吹灸右食指尖,灸感行进缓慢,患处的感应也较至阳为弱。第3 次试灸阴交,灸感不能出现。再灸至阳,症状继减。意想不到患者为危言所中,改用抗菌素治疗,5 日后切开,月余始收口。
项痈及发背等,特别是在早期,直对患处吹灸或隔葱隔姜灸,功效甚为明显,可以采用。其效果虽属优异,但所存在的缺点也不可忽视。经多年实例证明,约有半数以上的患者,直对患处施灸,其原发病灶虽已被消除,但可在原发病灶之周围出现多数的毛囊炎与小疖肿,可此起彼伏,多日不愈。给患者带来痛苦与麻烦。而寻取压痛穴或有效穴,则很少出现这种情况。这当是反应穴与有效穴是作用于患者的整体,而局部的直接作用对整体影响不大的原故。任何局部病都是由全身病所引起的,于此也可得到证明。
例6:谭×亭,男,56 岁。项部正中出现疖肿,中心有白色小脓柱。直对患处吹灸,发生奇痒,痒止后停灸,患者连声问:“消掉了吗!为何觉不着了!”一次全消。
例7:徐×英,女,24 岁。项后哑门穴处,发生脓肿一处,中心有白色脓栓,直接吹灸,2 次全消。
例8:冯×周,男,成年。项部正中出现硬结红肿一处,如指头大小,中心有小白点。直对患处用隔姜灸,至患处出现焦痂为止。一周后焦痂脱落,疮口愈合。又过数日,在其周围却出现10 数处之小疖肿,如米如豆,此起彼伏,浸淫疼痛迁延两月余,方逐渐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