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999|回复: 0

转帖:孝道,安身立命之本――浅谈儒学与佛教的孝道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24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孝道,安身立命之本――浅谈儒学与佛教的孝道精神

中国文化经常讲孝道,尤其儒家更讲孝道。四书五经加上《孝经》、《尔雅》等汇成十三经。《孝经》是孔子学生曾子着的,我们要研究孝道,就必须看孔子思想系统下的这部《孝经》,《孝经》中说什么样子才是孝呢?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来为政,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父母官要为百姓做主的道理,发展到唐宋以后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因为忠臣是一种情爱的发挥。假使没有基本的爱心,你说他还会对国家民族尽忠吗?关于忠字,古人讲:“慷慨捐身易,从容就义难” 。慷慨赴死是比较容易的,流氓打架斗殴,打起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脾气来了,真是勇敢,视死如归,为了几分钱都能打的头破血流。假如给他几分钟时间去想想值不值得,他愿不愿意死就很难说了。所以说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要有真感情,真认识的人,才能够尽忠。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子曰:“无违” 。因为孟懿子是从政的人,孔子相当尊敬他,答话比较含蓄,只说:“不要违背”,不要违背什么呢?不违背天下人的意思,必须大孝于天下。但是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孝,孔子却回答他:孝道很简单,你只要想到当你病的时候,你的父母那种着急的程度,你就懂得孝了。以个人而言——所谓孝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么着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父母,就是孝;换句话说,孟懿子是世家公子,将来一定会当政的。百姓最怕当政者“不知民间之疾苦”。所以为政的道理,要知道民间疾苦,了解中、下层社会老百姓的苦痛在那里。所以爱天下人,就要知道天下人的疾苦,如父母了解子女一样。

中国文化,对于家庭教育来讲,素来就有以“忠孝传家”相标榜的,可见中国文化把孝道看得严重。中国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与欧美各国都不同。研究西方文化不能以美国为对象,美国立国两百来年,谈不上什么,要从整个欧洲去看。而研究欧洲文化,必须研究希腊文化,从雅典、斯巴达两千多年以前开始。同时要知道西方文化与我们有基本的不同,中国这个国家,因为地理环境影响,能够“以农立国”,欧洲做不到,尤其希腊做不到,他们要生存,必须发展商业。过去欧洲的历史,在海上的所谓商业,看得见就是做生意,看不见时就做海盗,所以十六世纪以前,西方缺乏财富,穷得一塌糊涂。十六世纪以后,抢印度、骗中国,黄金才流到西方去,所谓西方文化、经济发展等等,原先都是这样来的。

中国以农立国,有一个文化精神与西方根本不同,那就是中国的宗法社会。三代以后,由宗法社会,才产生了周代的封建。一般讲的封建,是西方型的封建,不是中国的封建,把中国封建的形态,与西方文化封建的奴隶制度摆在一起,对比一下,就看出来完全是两回事。中国的封建是由宗法形成的。因为宗法的社会,孝道的精神在周以前就建立了,秦汉以后又由宗法社会变成家族的社会,也是宗法社会的一个形态,那么家族的孝道,把范围缩小了,但精神是一贯的。这个孝字,是人情世故的扩充。在西汉以后,魏晋时代正式提倡以孝道治天下。我们看到二十四孝中有名的王祥卧冰,他就是晋朝的大臣。晋朝以后,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下来,都是“以孝治天下”。 在儒学文献中,尤其在《论语》里面,关于学生问孝于孔子的事例很多,孔子都根据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况给予了详尽的教导。

孝道的精神绝对是对的,要说它对的理由,很多很多,由各人的孝父母,扩而充之爱天下人,就是孝的精神。等读通了儒家的经典我们就明白了以“孝”可以治天下的道理。同样,佛教的修为,也是以孝道为根本的。

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作代表:第一位是“地藏菩萨”,第二位是“观音菩萨”,第三位“文殊菩萨”,第四位是“普贤菩萨”。用四大菩萨来代表整个的佛法。“地”是大地,大地生长五谷杂粮养活我们,离开土地人类就不能生存。大地上的各种矿石,地下的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宝藏,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满足。所以佛就用“大地”比喻我们的“心地”。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入佛门最初的修学方法就是“孝亲尊师”,佛陀教育是“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的。如一句古话: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不孝父母怎么会尊重师长?不尊重师长,不肯听老师的话,老师再有学问,再有能力,也没有办法给他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尊师重道”,才能成就学业。《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孝道”就是佛教大圆满的大根大本,一切圆满从这里开始。再将“大圆满”扩展提升——孝亲尊师,将孝道发扬光大,孝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切平等,这就是“观音”法门了。所以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没有地藏哪来的观音。像盖楼房一样,没有第一层楼哪有第二层。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称为大慈大悲。“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在理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得到正面的好处。所以第三位“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能够从心所欲都不违背这个原则,就是普贤菩萨。谁是普贤?人人都是普贤,普贤法门是圆满的法门。所以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普贤是心心大圆满、愿愿大圆满、行行大圆满。如果这当中没有真实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大愿就不能圆满。四大菩萨代表大乘圆满的佛法。所以学佛要从地藏学孝敬,进而学习观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愿大行。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排在净业三福的第一位里面: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里的“孝养”孝指理性,养指行德;不但是奉养父母之身,须知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戒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是把孝顺父母的心发扬光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孝道”。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法是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了。一个人如果是不孝敬父母,而会恭敬老师,这种情形必然别有企图——存心巴结老师,不怀好意。孝顺父母又尊重老师,才是理所当然,人人应该如此。《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唯有‘孝敬’才能开发我们自性无尽的宝藏。“孝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因此在这三种净业里,它排在第一句,是根本的根基。

中国人敬祖先,祖先去我们很远很远,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我们逢年过节还要纪念他们。远祖都还念念不忘的人,一定会孝顺父母。孝顺父母的人就会尊敬师长,这是性德之大用。假如有人不尊敬师长、不听老师话、不好好的学,让父母操心,那就是不孝。再者兄弟要和睦,若不和睦,使父母忧虑,也是不孝。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一定奉公守法,不使父母担忧,不让父母牵挂,这也是孝顺。佛是三千年前创始佛教的老师,接受佛教育的人供奉佛像,不是把他当作神明来看待,而是把他看作本师遗像;是返本报始,是报恩,它有非常深远的教育意义在其中。让我们看到祖宗的神位,看到佛菩萨形像,就想到孝敬——孝亲尊师。无论是儒学还是佛的教育,都是将孝作为根本的。无论我们怎么生存,是不是教徒,都离不开孝道的修为,这也是一个人在天地间安身立命的根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8 14:33 , Processed in 0.212029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