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763|回复: 0

二重障道周泳杉老师主讲(第一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19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敬摘自《中华德育蔡礼旭、胡小林、刘素云等老师圣贤教育传统文化演讲》

二重障道  周泳杉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13/4/21  香港国际博览馆HALL2  檔名:55-075-0001



  尊敬的主办方,尊敬的诸位老师,大家早上好。请大家拿出今天的讲义,总共有两张,这两张讲义是《论语.泰伯》第十二章这一章书的讲表。我们因应主办方所办的课题叫做《群书治要》的学习,末学从《论语治要》当中就选了这一章书跟大家这次来做学习。首先感谢主办方的邀约,让后学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在香港跟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学习《群书治要》。《论语治要》是《群书治要》的一部分,我们就取其中的一章,就像大海我们也只能取一瓢来饮,可是这一瓢就已经有百川之味,今天我们以有限的时间就学这章书。讲表最下方是经文,就是大家先拿出横的这一张,横的,这一张是经文。另外还有两张是补充,补充是直的,直的补充有前面这张跟后面这张,二就是后面。所以我们就有两张讲表,三面的内容。我们先拿出横的这张,这张是经文。请大家看讲表最下方,后学先把经文念一遍,请大家对一下: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这是经文,我们讲表就把经文分段落,分成两个大的段落。从『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这是第一段。这一段我们对上去,大家对上去,在讲表上方「拟才配圣」,有这四个字,这是第一段。也就是说我们把经文分成两段,这就是分段落。第一个段落叫「拟才配圣」,第二个段落从『使骄且吝』到最后就是「示妄成障」,就有这两个大段落。我们先来看第一段。这两段把它配合起来就是整章书的内容,我们用段落来学习。

  大家请看第一段,「拟才配圣」。这个拟就是比拟、假设,因为它这里有个如字,「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假设有这么样一个人,这是拟的意思。拟才,以周公的才、美来做比拟。周公是圣人,所以后面那个配圣就是指与周公相匹配。可是与周公的什么相匹配?与周公的才华匹配,叫拟才配圣。这个好不好?这个有欠缺。因为周公不是只有才华好,周公之所以成圣人不在才华;换句话说,不能以才华来认识圣人。因此,孔子这里拟才配圣告诉我们有缺失,而这样的缺失在后面那一段「示妄成障」有解释,在看下一段的时候我们再来跟大家做分享。我们先来看第一段「拟才配圣」,第一个「但称才美」。在这一大段当中,只有对才跟美做赞许,这叫但称才美。「称」是称赞、是赞许的意思;「但」,只有称赞他的才跟美。其实才跟美是两件事情,才是指才华,美是指办事完备,这是两件事情,不是一件事情,只有在这个地方称许。

  大家一定要知道,我们在这里学中国传统文化,要明白文化的根在哪里,明白文化的本在哪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是道。孔子在《论语.述而篇》讲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句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纲领。「志于道」,那个道,道没有形象。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它没办法讲,它也没办法想。没办法讲,它不是物质,物质可以讲。譬如说这个杯子,杯子可以讲,它的材质、它的形状、它的大小、它的功能、它的颜色都是可以描述的。可是道不是物质,道不能描述,所以它没办法讲,你能讲的都不是它。道没办法想,为什么?它不是精神,不是精神现象,所以你没办法想,你能想到的都不是它。这是本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

  我们学道,学道就是要见道。这个见不是眼睛见,这个见是契入到那个境界里面。刚刚说过,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质,怎么契入?刚刚说因为不是物质,所以它没办法说,不是精神,所以它没办法想,所以你不说不想的时候你就契入了。这叫学道,这是根本。但是因为我们都不能不讲、都不能不想,我们没有这个经验。圣人契入这个境界,他怎么教?后学跟大家说,他契入这个境界他都讲不出来。那怎么教?教学就有手段,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学?用德来教。道不能教,因为道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圣人契入了,你看他都说不出来,他能说的都不是。所以他顺道而说,叫德。

  道不是物质、不是精神,它什么都不是,它寂然不动。这是孔子在《易经.系辞传》里面所讲的寂然不动。但它不是死的东西,它是活的,所以孔子叫它「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它能感通。全部都是《易经》里面讲的。所以它不是死的东西,我们的感官接触不到它,可是它存在。它存在,它没有动,寂然不动;一动,一动就叫德。你看从道变成德,「失道而后德」,这是老子说的,「失德而后仁」。它动了,它动了就叫德。顺道就叫明德,逆着道就叫昏德,圣人教学就用明德。那就清楚了,原来德是顺着道的行为。你看那个行为就动了,它动了不离开自性,顺着自性就叫德。所以,你看看我们学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循着德而学习,循着德而过日子。你在这个德久了之后你就契入道,久而久之你就入道,你熟透了。熟到什么程度?熟到不想、不讲。不讲,「欲辨已忘言」,你把想完全断掉你就进去了。所以不熟不行。所以谈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讲道德,而这两个字不容易认识。一动,一动循着道,它就叫明德。这就是教学,这就是「由体起用,明体达用」。谈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谈这个,这是根本,不是谈才华,不是。

  「志于道,据于德」,下面还有一个「依于仁」。讲德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讲仁?因为德很抽象,德你摸不到,它在内,德都是内功,你看不出来。一个有德的人,你从外表,他如果不外显,你看不出来,一般的人看不出来。程度比他高的人看得出来,程度在他之下的看不出来。看不出来,对一般的人来讲就不受益,所以它还要讲仁,再把德更具体外显,「仁者爱人」。外显你就看出来了,我们一般人就比较能够理解,比较能够认识。这个人充满爱心,这就比较具体,比德还要具体。所以「依于仁」。最后一句叫「游于艺」,艺就是这里说的才,「如有周公之才之美」那是游于艺。所以艺是什么你就清楚了。艺又比仁更加的具体,它外显种种的才华,为什么?为了仁。换句话说,我们学种种的才艺没有别的,就为了依于仁。换句话说,这个艺里面如果没有仁可不可以?不可以。所以这章书我们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纲领,这章书我们看头就知道尾。你看拟才配圣没有讲到,一个德字都没有讲到,你就清楚了,可不可以?不可以。

  我们在很多医院里面看到四个字,这个匾额看到四个字,叫「仁心仁术」。这个术字就是刚刚讲的游于艺。所以我们现在的人把艺术两个字经常合在一起讲,艺术艺术。这个术是什么?就这章书讲的才跟美,就是才美。这讲到这个术字。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个术字上面还有个字叫仁,仁术,仁术是救人的。这不是只有指医生,各行各业都有这个术。那是不是仁术?这个我们值得思考。请问仁术从哪里来的?各位朋友,仁术从哪里来的?从仁心来的。换句话说,没有仁心,这个术会变成什么?有一次有人告诉我变成技术。我说技术问题不大,技术是中性的。我说没有仁心,这个术就变成害术,害人的。大家就清楚,这把根源讲出来了,为什么要依于仁,然后再游于艺?因为这样子那个艺就是仁术,它不但不害人,它能够帮助这个社会和谐。所以主要的谈仁心。

  这个大家非常清楚了。所以这里拟才配圣有问题,他只是在才华上跟圣人能够匹配,圣人有才华,可是刚刚说才华不是他所以圣的道理,不是,千万不要搞错了。所以,你就知道,圣人的才华从哪里来的?从本体发出来的。刚刚说感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那个感而遂通就是他的作用、就是他的才艺,所以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孔子在《易经》里面说的。圣人都契入这个境界,所以他的才艺要不要学?不要学,不需要学,他一接触就明白,因为感通。感是指环境对他的作用,通是他对环境所起的作用,感通两个字是交互作用。但是他属于被动,他没有主动,感是主动,通是对应感的,百分之百对应,而且能够百分之百解决能感的那个境界的问题,那就是才华,那就是才艺。这章书我们要先把这个核心的点认识清楚,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

  所以告诉我们,才艺它是外显的枝末,它有根,根是什么?根就是道、德、仁。古代有推荐的制度、举荐的制度,譬如说我是一个老板,我要聘请一个员工,我对这个人不了解,所以我要去打听打听,看看我要聘请的这个人胜不胜任,打听,就问他的邻里乡党,这个人如何?古人厚道,古人不会说人家的不好,都说好话。可是讲了十句话,连一个德字都没有提到,你就知道这个人可不可以用?这个人不能用。讲了十句,里面都讲这个人哪里好、哪里好,才华好、技术好,一个德字都没提到,人家就知道这个人不能用,这是古代的规矩。所以你看,拟才配圣,但称才美有问题。

  我们看第一段,但称才美下面「才艺超绝」,才华好。你看周公之才,周公多才多艺,那还得了!孔子这一生最仰慕的周公,周公是圣人,而且多才多艺,在经典里面都有记载,才艺超绝。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最欣赏这样的人,才艺超绝。可是我们刚刚跟大家提醒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他有没有仁的根?不一定。这里我们留一个伏笔,等一下再讲。他说才艺超绝,下面你看,「才者才干。周公多才」,这是周公之才。没错,周公多才。就是有这么一个人,跟周公的才华一样好。再来那个美,周公之才,下面还有个之美。也就是说只有才不会办事,这种人也很多,他办事就把人家搞砸,那也很多。所以后面再加上两个字叫之美。那美是什么?我们对上去,「事皆完备」。不但这个人才艺超绝,而且做事做得非常完备,我们叫无懈可击、滴水不漏,这么样一个人。你看做事能力也非常的强,既有才华,做事能力也强,就这么样一个人,跟周公一样,外表一样。所以这个之美,事皆完备。

  我们看下面,「美者事备,与麤恶对」,就是说跟麤恶相对。「麤」通米字旁,精粗的粗、粗糙的粗一样。麤恶,就是这个人做事很粗糙,做得不好;跟这个相对,那就是完美。做事做得非常完美,很多人说我是完美主义者,喜欢把事情做得非常的完美,真的是滴水不漏。可是这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未必,因为都还没讲到根,全部都在枝末上讲。所以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教育的引导好像只停留在才美当中,我们现在整个社会所称许的好像也只有在才美这个表层。你看哪一个人很会唱歌,那是才;哪一个人打球打得很好,那是才;乐器演奏得很好,那是才,还没讲到美。他有这些才华,他未必能把事情做得好。

  可是这个社会又有一种人很有才华,像刚刚讲的这些才华他都有,再来他是非常有领导统驭的大公司老板,成功的企业家,他又有美,事皆完备。你看,有才又有美,我们这个社会非常赞扬这样的人,很赞扬,对这样的人竖起大拇指。而且这样的人在这个社会里面有高度的名闻利养,很有名气,很有社会地位。这个在给我们一个现象,让我们来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群书治要》,无非是要帮助二十一世纪怎么样从一个困局当中超脱出来。所以,我们在学习任何一章书的时候,首先对我自己,第一个有什么启发、有什么帮助、有什么转变;第二个,对这个社会有什么样的利益,自跟他同时都要去思考。所以我们看到整个社会现象,现在所引领的是对才美的推崇。对不对呢?留一个伏笔,大家先想一想,这一章书会告诉大家答案。

  所以它这整段,我们看最下面,「才美两兼,事多趋赖」,就指这个意思。这个人才跟美都兼备,兼备了之后,这个世界、世人大多数都往这个方向来靠近,仰赖这样的人,仰赖这样的人来做事、来当官。好不好呢?大家从整个社会现象慢慢就能看得出来。我们不说好,也不说不好,但是大家都能感受。这章书会把这个问题点出来,让我们清清楚楚,我们这个世间现在走的这条路是不是对的。才美两兼,这样的人受到大众的青睐,受到大众的仰慕、赞叹,有没有后遗症?你看,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它讲的是这个。

  第一段讲「但称才美」。我们补充下一段,「未以德配」,没有跟德配在一起。讲了老半天,一个德字都没有讲,未以德配。我们看这一段,「周公圣德」。你看,这就是说周公,周公之所以为圣人不在他的才美,在什么?在圣德。刚刚讲「志于道,据于德」,他有道,他怎么会没有德?而在这个德上加一个字叫圣,那就清楚了,他这个德不但有,而且广大无边。你看就像天,天对我们有什么德,我们讲不出来,这叫圣德。你看,我们悉地而言天,天对我们有什么德?一般人说不出来。圣人之德亦复如是。也就是说,一般人没有办法赞叹,赞叹不了。为什么?眼界不够、见地不够,太浅,所以他没有办法赞叹。这叫圣德。这个我们都要清楚,这是周公之所以为圣人的道理,不在才美。

  而有圣德必然有才美,这是肯定的。为什么?「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那个寂然不动就是没有感的时候他什么都没有,外界只要有交互作用叫感,他什么都知道。所以什么都没有叫无知,什么都知道叫无所不知。你看无知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它一起作用什么都知道。那个什么都知道,我们看起来叫才、叫美。可是他什么都知道的所以然是什么?是无知。我们能不能无知?我们想要求知,我们现在人求知欲很旺盛。你要求知,你就有所不知;他无知,所以无所不知。你看我们现在要求知,你就有所不知,而你所求到的知,比你不知的不知道要少几千、几万、几兆倍,那个不能用算数来说明。

  庄子说的,庄子说「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你看生命,那个涯就是边际,我们现在讲边际,生命有边际,为什么?寿命。我们能活一百岁,就让你活两百岁,那还是有边。你拿一个有边的生命去追求没有边的知识,你看知也无涯,知识有没有边?知识没有边。你看我们今天一个大学,我们念一个大学要几年?四年,一个大学的科系要念四年。如果这个大学有一百个科系,你要念几年?你要念四百年。大家有没有四百岁?没有。而一个大学的一百个科系,对环宇的知识来讲那叫什么?那叫沧海之一粟,九牛一毛都没有办法形容。所以我们要求知,这条路走错了,完全走错了。应该怎么办?应该求无知。愈听愈胡涂了。

  这就是文化难的地方,文化不是耍嘴皮子,文化是真正能够落实到生活当中的,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当中的,要在这当中练。练什么?练无知。你说无知我听不懂,很抽象。练寂然不动,练不动。动是哪里动?心动。心为什么会动?因为有七情,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你只要有动,你就不能无知。所以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当中练什么?练不动,意思就是说练把七情拿掉,不要用七情来跟人相处,不要用七情来处事待人接物,要收心。你看有七情,心就会放出去,要收心。收心不是离开境界我很清净,我不动心,不是,是在境界当中还能够收回来。所以孟子讲得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个字念放是名词,念访是动词。你看心放在外面,你能不能把它收回来?能收得回来,你叫做有学问;不能收回来,你即使有十个博士学位,你都叫没有学问。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不是我们现在人的理解,不是。我们学传统文化,要先把这些观念转过来,你能转得过来恭喜你,文化就会在你身上复兴;你转不过来,我们办再多的讲座都没有用,这完全是功夫的问题、是境界的问题。这讲七情。

  所以讲「周公圣德」,谈的是这件事情,不是其它的事情。这就是圣德,不抽象,其实非常的具体,只是我们没有经常做这样的练习而已,如果我们做这样的练习,你也能够成为周公,就是说你本来就是圣人。这叫「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人都能跟周公一样。但是你要晓得原理原则,周公之所以为圣人的道理在哪里,我们现在要把它搞清楚,不在才美。可是才美很容易被认识,因为它外显,所以当我们着在才美当中的时候,你就不能认识它的根,学习的方向就会有错误。这个错误来自于对道理的不明白,而不是来自于你不用功。你可能很用功,可是因为对道理不了解,所以花了很多的白功,用了很多的力气却没有达到效果,都在才美上打转,没有到根里面去。这是我们今天学文化,尤其是《群书治要》,一定要先辨别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所以大家来这里不是来求知的,反过来是来求无知的。把我们过去以为知的这些统统要拿掉,我的经验、我的想法、我的看法,这些你拿掉愈多对你愈有利;你不拿掉,这些将来都会变成障碍。你看今天讲障碍,就是马涛老师刚刚不是卖了个关子吗?阴天好还是晴天好?阴天太阳还在不在?还在。但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心情不好?因为有障碍。它不是没有太阳,有,但是有障碍。障碍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求知。我知得很多,我懂得很多,我了解很多,我很厉害,这就是障碍,这全部都是障碍。可是我们这个社会鼓励大家追求障碍,鼓励大家往障碍的方向钻,这个就是麻烦的事情。

  所以「周公圣德」,下面大家看,「举未配德,示其失本」。你看看,没有用德来做匹配,只是用才美来做匹配,这是什么?失本,失掉根本。他只看枝末,把根本给失掉了,所以举未配德。下面,「艺为贯道」,这就把刚刚讲的游于艺说出来了。为什么要游于艺?游于艺是为了贯道。我们开宗明义讲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看起来那个艺好像是一个才华,外显的才华,可是大家要清楚,这个外显的东西是让我们做什么的?满依于仁的愿。换句话说,我如果什么都不会,你说我仁爱、我爱人,那是一句空洞的话,你拿不出手。所以还得学才艺,做什么?服务社会大众,满依于仁的愿。大家今天念的《弟子规》,叫「泛爱众」。我们拿什么来爱众?拿你的才华。所以这个才华不是自己受用的,这个才华完全给他受用,完全利他,这当中没有一丝一毫的自己,这叫做圣德。换句话说,有一丝一毫的自己,你会在这当中起七情,你没有办法收心,你的心收不回来,那就是障碍。所以情会有障,情不是一个好东西。

  学传统文化,情是一个最坏的东西。可是我们现在好像都在激发人的情感,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譬如说我们告诉孩子,你喜欢,你就要去追求。不对,那是展现他的七情,那是以自我为中心,那个不对,他带着这个来学习任何的才华,全部都叫做障碍。所以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不能错误,还是要回归到这四句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且顺序不能颠倒,它的顺序一定是这样排列的,游于艺一定摆在最后面。为什么?因为它有依于仁的指导,它不能离开仁。那个依就是依靠,依靠的意思就是说它不能离开,一离开就跌倒,依靠仁,这是不能够忽略的一件事情。

  所以这里讲「艺为贯道」,就像这个盆栽一样,大家看看,刚才讲艺是什么?是枝末,讲德、讲道是根本。所以这里讲到什么?「艺为贯道」,叫根干互滋。这个根,根是什么?根就是道;这个干,干就是枝干,枝干就是艺;互滋就是它互相的滋养、互相的滋润。你看看一棵植物当中没有根,这个植物就会枯萎。花瓶里面的花大概二、三天就枯了,因为它没有根来滋润它。而如果只有根,没有叶子可不可以?也不行,因为它不能行光合作用。所以要有根、要有干,根干互滋。所以今天学传统文化首先扎根,但扎根为了什么?扎根为了枝繁叶茂,为了要结果,为了要开花。你看这就是我们学传统文化有没有偏颇?没有偏颇。因为很多人学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讲到道德,会被现在实践派的人认为这是什么?这是反智,忽略技能。不对,中国传统文化平衡、中道,它既讲根,也讲干,可是告诉我们有次第,「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这个意思。这里讲到艺为贯道。

  我们看下面,「非艺即道,学者多惑」。告诉我们,不是说这个艺本身就是道,不是,这个艺是道长出来的工具,它是工具,它是贯道的工具,它是利他的工具,它是学道的工具。所以它下面说,「德为才本,艺乃道具」。这个道具不是我们演戏的那个道具,这个道具叫做求道的工具、学道的工具。所以艺是道具,很清楚了。你知道艺是道具,就知道为什么要学艺?学艺是为了贯道、为了明道,为了回归本体、契入本体,所以在这当中依于仁、游于艺。这个就是原理原则。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决定是对这个社会有帮助的。中国人几千年来富国强兵,从来没有侵略过任何一个周围的友邦,没有,为什么?依于仁。但是不代表它就不富庶,盛唐那是很富庶的。我们今天学《群书治要》你就知道,盛唐的富庶那就是游于艺,万邦来朝那就是依于仁的结果。这个大家都要非常的清楚,我们对历史才能看得准确,才不会有偏颇。所以这里讲「德为才本,艺乃道具」就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要学才艺,一定要先有德,为什么?它是根。根干互滋,树木就能够壮大,就能够蓬勃发展。这个道理大家都要非常清楚。

  这一大段,「拟才配圣」,我们就讲过去了。我们看下一段,「示妄成障」。你看「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有什么问题?「使骄且吝」。你知道这个人有周公之才之美,为什么他还使骄且吝?你就知道,他不懂才美是道具,他不懂,他不知道才美是贯道、修道、求道的工具,他拿才美来经营自己的自私自利,他就会走这条路,所以会使骄且吝。这个骄跟吝两件事情,它不是一件事情,两件事情。使骄且吝,这个就是什么?这个就是妄,他看错了,妄就是看错了。他想错了、想歪了,这不是他的错,这是没有接受教育的过失。我们刚刚讲到每个人都有周公的本质,「人之初,性本善」,都能成为周公。怎么学?「性相近,习相远」,那个习就是障碍。告诉我们「茍不教,性乃迁」,你不教他,他那个障碍就会出现。为什么?他会看错,他会想错。妄就是他看错了,他想错了。

  这个看错跟想错我们可以理解,我们今天学习的人,我们要能理解。能不能怪罪?不能怪罪。我们能理解,就能够协助。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要怪罪的话,我们的协助就会产生障碍,因为怪罪里面有七情,你不能带着情来看这件事情。所以你要同理他,同理他不是同意他;你要包容他,包容他不是纵容他。为什么?因为里面有教学,里面有圣德的表演,这大家都要清楚。所以这是一个教学的人一定要的基本信念。你不能怪他,不怪他并不是同意他的意思,是同理他,感同身受。你知道这个妄,你看为什么叫妄?因为它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一定可以拿掉,真的一定可以现前。真的是什么?真的就是周公圣德背后的那个本体,那个一定可以现前,因为那是真的。那个东西没有办法现前是因为有障碍,这个妄就是障碍,「示妄成障」,妄产生了障。有妄之后,然后才有障,这个大家都要清楚。障怎么样消除?只要你把妄转过来就消除了。这就是学习,这就是「教之道,贵以专」,这就是学习的方法。所以教育在哪里兴起?教育在「茍不教,性乃迁」当中兴起,这就是教育的兴起。所以中国人最懂教育,他知道怎么做,我们今天要办教育,要问老祖先,要跟老祖先学习。

  这里讲到「示妄成障」。我们来看第一段,对下来「正示二障」。今天的主题就在这里,它这里举出两种障碍。事实上不止这两种,你看我们刚刚跟大家说的七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16:02 , Processed in 0.135133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