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78|回复: 0

[其它]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蔡礼旭老师主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1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敬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53-104)》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九十四集)  2012/12/8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94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书迭这么高不是吓大家的,因为我们谈《群书治要》,要治国。治国,为政在人,得到贤德之人辅佐是关键。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人贤德,才能够推举,才能够用。所以「知人」这个部分,在《群书治要》太多本都谈到这些重点,希望透过这个单元,从这六十几部书当中讲得很精辟的跟大家来做一个交流、探讨。上一次我们讲到一百八十六句,今天我们进入一百八十七句。经文我们一起先念一下:

  【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挍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

  这一段是在《群书治要》四十九卷,《傅子》这一本书里面。我们把前后文一起给大家看一下,从这一段的前文开始来讲解。经文讲到,「凡有血气,苟不相顺,皆有争心」。我们在看知人这个单元,就想到老子说的「知人者智」,能真正看清楚人,这是有智慧的。看清楚人才能用对人,看清楚人才能帮得上他的忙。「自知者明」,我们有自知之明,才是通达明白之人。而「欲知人者先自知」,我们都觉得看别人看得很准,我们看自己看得准不准?我们每天跟自己二十四小时相处,都看不清楚自己,看别人会很准吗?那可能是自己觉得很准,但还是偏差很多。

  所以我们在读这每一段文,首先以自知为先。有自知之明,能够知道自己的习气、毛病,下格物的功夫,「物格而后知至」,烦恼轻,智慧就长。「知至而后意诚」,人的心一真诚,至诚感通,你很容易就能看清楚人。真诚清净的心看人清楚,而那种清楚不是一种成见,是明白,还加上一种仁慈。看他被习气控制,想怎么样善巧的去帮他,而不是对人成见跟对立,那是傲慢做主。而且格物的人,他非常清楚要改掉一个习惯不容易,所以他对人是一种宽容、宽恕的。因为他是过来人,他知道放下贪念、放下傲慢太不容易。所以当我们批评别人哪个习气批评得非常苛刻的时候,事实上很可能那个习气我们也根本还没改掉。

  比方我们看到某个人火上来了,「这个人真傲慢!」坦白讲,我们讲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傲不傲慢?对!看别人容易,看自己可能时间功夫就用不上。「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所以我们下这个功夫,根本上还从格物修身来下这个功夫。这个一开始其实就讲到一个重点,我们为什么看人不准。经文当中讲道,「凡有血气」,血性之人,其实就是还是会动情绪、情感的人。「苟不相顺」,他遇到这个人、遇到这件事不顺他的意。「皆有争心」,不顺他的意,对错的心就起来,他觉得别人有什么了不起,我对,他错。好胜心上来,对那个人就有成见放在心里,一有机会,会不会讲出讽刺别人的话、批判别人的话、挖苦别人的话?甚至于是设计别人的话、挑拨别人的话,都有可能。所以接着经文讲,他只要有傲慢竞争的心存在,「隐而难分」,这个心态很隐晦,他没讲出来,没表现出来,不易察觉。而这个根本上,就是人的爱憎太强,喜欢的就偏爱,偏爱也看不清楚人。所以《大学》讲,「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所以喜欢的看不清楚,讨厌的也看不清楚,根本是什么?爱憎。所以人脑袋要清楚,智慧要现前,一定要先把爱憎放下。

  在宋朝,大家都知道宰相王安石,他也是挺有学问的人,但心量还不够大。心量一不够大,没办法接纳不同的意见。不接纳不同的意见,这些跟你意见不相同的人,你就不能跟他们合力。都觉得自己对的多,不了解对方也是为国家好,不了解对方那些角度可能是我忽略的,所以就没有办法整合这些力量。然后他,可能又屈不下来,他就去找认同他的人。其实坦白讲,我们闽南话,有一句话说「嫌货的才是买货的人」。就是会嫌这个货不好的人,他就是想买,他才在那里嫌东嫌西的,希望你能改进。为国家好的人,他当然要把这些问题挑出来,我们一听就不舒服,「你好像看我不顺眼」,你就忽略了这些都是忠的人。他又不用这些人,司马光、蔡襄,这些都是这么好的人他都不用,就用那些他觉得好的人。结果这些人是什么,专门会谄媚巴结的,最后这些人把王安石给拉下台。

  有一次,范镇对王安石有所指责,上奏弹劾他。结果王安石就不高兴,记在心上,「皆有争心」。他没讲出来,「隐而难分」。你们有没有遇过,你认识的人都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其实人还是坦诚一点好,直心一点好。假如你的朋友都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很难成为知己。结果刚好王安石就发现,范镇跟赵抃在一些政策上意见不同,在那里争论,在那里辩论。当然王安石就觉得他们两个一定互相不高兴。刚好有一天,皇帝就问王安石,你觉得范镇这个人怎么样?王安石没有直接回答,他已经看范镇不顺眼,他没有直接回答。他说,范镇的为人赵抃最清楚,你去问他。赵抃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就是《了凡四训》里「赵阅道焚香告帝」,这个人很正直,每天都昭告天帝,假如不敢跟上天讲的话他就不敢说,不敢跟上天说他起什么念头,他就不敢起。结果皇帝一听,赵抃最了解范镇,他就去请教赵抃,范镇这个人怎么样?结果赵抃就讲:忠臣也。你为什么觉得他是忠臣?之前前任皇帝仁宗生病,人生无常,这一病不知道能不能恢复,很难讲。所以范镇上了十九份奏折,提同样一件事:皇帝赶快立太子。因为他怕有闪失,天下大乱,大家又要争太子就完蛋了,受苦的是整个老百姓。而且上了十九次奏折,等了一百天,头发跟胡须都白了。

  我们在看这些古代的故事,真的很感佩。他们那种一心为国家着想,皇帝听了也很感动,要重用范镇。结果王安石了解这个情况就很不高兴,他本来要设计,让赵抃去讲范镇的坏话。你看这个就是有争心,不直接去讲,还怕人家说他说别人坏话,居然用这种不是很光明的手段。结果人家赵抃肯定范镇,王安石就有点情绪,你不是跟范镇在闹意见吗?你还讲他的好话。赵抃讲:这是国家的事情,我怎么可以用私人的感受去误了国家的事,以私废公,这种事怎么可以做?从赵抃的行持,他就是没有爱憎,他很理智,他不会因为自己的私欲,我慢、我瞋,就讲不公平的话出来。一般的人达不到这个境界,我们要以赵抃为榜样,就不会出现底下的情况。「微而害深者」,就是他内心这些对立、竞争的心很细微,但是很可能一有机会出现的时候,会造成很大的祸害。我们在历史当中看李林甫这些乱臣,他们就特别会记怨,一有什么机会就残害忠良。「莫甚于言矣」,他们就会用一些话来陷害人,这个危害就非常大。

  而这里特别强调的就是领导者有没有智慧去辨别。「君人者」,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团体的领导者,「将和众定民而殊其善恶」,他应该要协调众人,因为领导者要做到君亲师。君,以身作则,自己不能有好恶,一个领导者有好恶,底下一定分派别;要做到亲,他要去关心爱护属下;做到师,属下态度不对的,思想观念不对的,他要借机会导正他,这才能尽到一个为君者的本分。所以我们家庭里面、团体里面,遇到人与人的冲突是非,这个时候怎么合众就很关键。不要变成两边跟我们说了之后,我们一进去之后冲突更大;应该两边调和,让他们冷静,不要情绪化。能够记恩忘怨,能够提醒他们对方曾经对他们的好,能够提醒他们,他们这些想法、看法也有他的道理。甚至于提醒他,其实他身上有很多优点你没有,你们应该互相学习,而不是互相批评。因为人在境缘当中有时候还是当局者迷,身边的人一提醒,他就不会这么激动,会比较冷静下来。或者你在协调过程当中,他看某人不顺眼,你就说:某某人说你很好!有吗?真的,我有听到。多讲几次,他慢慢的成见就比较淡。这些都是调剂人情,善巧方便。再来发明事理,调剂了人情,他心比较平和了,接着再供养他一些正确的态度。所以和众定民,他领导整个人民,安定整个人民。而殊其善恶,他要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因为他是做决策的人,底下的人给他的这些讯息、意见,他没有判断正确,决策一下错,影响可能是成千上万的人民都有可能。甚至于判断错误杀了一个忠臣,那是国家莫大的损失。所以他能够真正做到,和众定民而殊其善恶,他能「以通天下之志者也」。天下人的心志,天下人的需要,他都非常清楚,他可以利益天下百姓。

  接下来讲到的这一句,其实我们前面有讲过,我们看一下二十四页,复习一下,为君者要「杜谗邪」。讲到的:

  【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

  听取这些言论,没有冷静审断清楚,听了以后很轻易的就论断善恶,听了以后情绪一起来就去处理事情,也没有去了解,客观调查清楚,那处理有偏差,是非就会颠倒,『则是非有错』。这样底下的人,他很可能就觉得,他用他的这些巧言、这些善辩的能力,就可以达到他的目的、粉饰很多事情,巧言善辩的风气可能就会兴起,『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一个领导者他常常都会听谗言,一定招感很多人来进谗言。他假如审断能力很好,他都可以分辨出来,谁敢乱进谗言?所以,『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这个讲到了在知人当中有三参,从这三个角度来了解这个人。首先第一个「听言」;而「听言不如观事」,不如观察他所做的事情,他具体做出来,有些人讲,讲不一定做得到;「观事不如观行」,观察事情还比不上观察他的品行,他做出来的行为,这个就看得更细微。听言,听取言论必须审察,审察他讲话的动机。其实了解动机,就了解这个人的存心。所以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言语是他心的声音,会分辨就知道他的心态。

  这里我们翻到后面一百六十三页,因为第六个单元叫「明辨」。明辨当中的「辨物」,也有举到分辨言语的经句。我们首先先想到孔子在《论语.尧曰二十》最后一句话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你能从他的言谈当中去分辨这个人的人格,他言论的对错是非,你都可以分辨清楚。在《格言联璧》当中就有提到说「德盛者」,道德很好的人,「其心平和」,真的有学问应该是心平气和。「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他看人都看到人家的优点。「故口中所许可者多」,你看他都是肯定、赞叹别人的优点,贡献、付出,这是德盛的表现,他内心的赞叹表现在言语当中。「德薄者」,德行浅薄。「其心刻傲」,他刻薄、傲慢。「见人皆可憎」,谁都看不顺眼,看人家讨厌这里、讨厌那里。「故目中所鄙弃者众」,他目中无人,好像每个人都很差,只有一个人不错,可能就觉得自己能力好,我一个人做还比你们十个做得多。其实这个就是被自己的才能障碍住了,形成我慢,就瞧不起人。所以从这一段格言当中,从一个人谈出来的话,可以了解这个人的人格特质,他都是看人家的优点,许可人家的好,德盛;都是憎恨别人,都挑别人毛病,看不起人,这是德薄。

  具体我们再看三百五十四句,这是在《易经》,孔子讲到的: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将要叛变的人,有阴谋叛变的人,他说话的神情,他是惭,就是惭愧不安,因为他有所谋,心安不下来,他要伺机而动。当然你假如发现这个情况,适时做一些处理。但是绝交不出恶语,跟人家能够善终这一段缘分,不要跟他结怨。但你能判断出来,适当做一些处理。『中心疑者其辞枝』,心中有疑惑的人,心神不定,讲话就会没有条理,支支节节的。因为他有怀疑,他心不是很专注,就会有这个现象。当然假如我们底下的人有这个现象,应该引导他把这个疑惑讲出来。我们这个时代,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大部分的人不善沟通,很多事情都闷在心里,然后愈想好像愈偏。比方说某人的一个动作,自己留在心上就愈想愈偏。其实,可能当事人都没那个意思,但又不拿出来请问一下。所以人与人相处,坦诚还是很重要。

  比方有一次,我们有个同仁,他出公差回来的时候,有人托他拿个东西给我。结果他非常负责,他自己的房间都还没进去,他就先到我这里来,就赶紧把人家付托的东西拿给我。结果这个东西拿出来,就跑出来两颗红枣,他的行李里面有红枣。所以他把这东西交给我,他自己也没发现红枣跑出来,我也没发现。后来我就发现有两颗红枣,请问大家你会怎么处理?经典当中教诲,「不与取」,才是不盗。任何一个小东西,没有人家同意是不能拿的,更不能吃掉。你不能说,这个老同事了,我又是他的上司,他不会跟我计较,吃下去,犯戒。人世间哪怕你的地位再高,决定不要视人家对我们的付出是应该的,这个心性就开始堕落了。要珍惜每个人对我们的尊重跟爱护,不能有应该的念头。结果我就把这两颗红枣拿回去还给他。结果还给他以后,我听说,他洗一洗把它吃掉了。反而是旁边的人起了怀疑:蔡老师干嘛专门拿两颗红枣过来干什么?我们这个同仁怎么可能会跟他计较两颗红枣?他就开始在那儿转。不过挺好,他挺信任我的,他终于鼓起勇气来问我,你何必就为了两颗红枣还要拿过来还?我就跟他讲:我说时时要在细微的地方守好自己的态度,对方又没有说送给我,我怎么可以把它拿起来?所以他有疑,他就主动问,可能很多误解就去掉了。

  曾经,我在一个重要的因缘当中,当时候去也是发生了不少事情,推展事情也不容易。然后就有很多对我一些行为提出一些批评,很多还不认识我的人,都听到这些批评。结果有一位朋友,他虽然听了这些批评,但是他当面来问我。我事后想想,这个人不简单,是不是?我请问大家,你听到人家批评某个人,你不大认识他,你有曾经去给他考证的,有没有?还是听了就落印象,然后看那个人,这个人怪怪的,好像是像他说的那样,愈看愈像。真的,人,你不去搞清楚,落印象就愈看愈偏。有一个故事也是这么讲,有个人锄头不见了,农村里锄头不见了很生气,然后就愈看隔壁那个人,一定是他拿的,愈看愈像,愈看愈像。突然有一天,在自己房子另外一个角落看到锄头了,原来我的锄头自己的放在那忘记了,那一段时间看他愈来愈像,根本都是自己心里造成的。所以很冷静的人不多。他就来当面问我,我就把这些实际情况让他了解。我想,可能也是他在测试测试,看看我在回答别人的误会,有没有火冒三丈;假如有,这个人的修养不过尔耳。可能也是一个测试。面对一个因缘,假如是关键的人测试也是为大局负责任。所以我们知人当中,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来观察他的人格特质,这个重要。所以面对别人的怀疑自己不能有情绪,这个才是君子之风。

  「君子耻不信,不耻不见信」,羞耻自己不能做出让人信任的行为,而不会不悦、不高兴别人不相信我。当我们跟人家相处说,你怎么可以不相信我?讲这种话已经是没有君子之风,那是在要求别人相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你怎么没有用我?这也没有君子之风;那个人能力比我差都用了,怎么可以不用我?这个就变成Complain(抱怨)。《论语》里面讲「不怨天不尤人」。其实坦白讲,这些境界你都能观照得到,必有大用。尤其你是在传统文化的单位,我们这个事业谁管的?老祖先管的,圣贤冥冥当中在保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他一定会有很多考验,有很多的毁谤、侮辱、委屈,看能不能「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吉人之辞寡』,善良吉祥的人,言语比较少,而且他讲出来的话,一定是利益人家的话才讲,话不多,言多必失。而『躁人之辞多』,性情浮躁的人,言语繁多,而且杂乱。所以这一句也提醒自己,自己断自己的吉凶,自己是吉人还是躁人。再来,也时时观照自己,讲话的时候心定不定。而且要跟人家讲话,要尊重别人的时间,拉里拉杂讲了一大堆,统统没有逻辑,让人家搞不清楚你的重点在哪里,这个也是浪费别人的时间。所以毋不敬。尤其现代人时间宝不宝贵?大家有没有感觉,二十四小时不够用?坦白讲,再用一倍,四十八小时,都觉得不够用。所以应该「凡事豫则立」,讲话以前先准备一下,我跟他谈的重点是这几点。不要谈又重点没提到,拉里拉杂讲一大堆,对方宝贵的时间又没有掌握好。『诬善之人,其辞游』。诬害善良的人,他心中不安,而且他在找机会毁谤别人,在那察言观色,看人的脸色,找机会,他眼神一定游移不定。『失其守者,其辞屈』,他擅离职守,或做出有损他的节义的人,他的言辞就理屈词穷,因为他自己良心就不安。

  在《论语》当中,我们了解到,孔门有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德行第一位,言语第二位,所以言语也相当重要。论语里面谈言语的教诲非常多,也可以从言语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当然,你听了他的话以后,还要再判断他有没有做到。所以刚刚讲到的,你听言,你还要观事、还要观行。孔子也提醒,「不以言举人」,不能你听他说了就用这个人,还要先判断他说到有没有做到。我们有时候容易激动,他能讲得这么头头是道,讲得这么明白,我以前没有听过能讲得这么清楚的,一激动,马上用他。到时候请神容易送神难,副作用就会比较大。而言语的修养当中,孔子的弟子当中口才最好的是子贡,子贡请问孔子君子的德行。「子贡问君子」,孔子讲了这句很精辟、很契合子贡这个学生的需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因为口才好,都讲的比较早,讲了以后到底能不能做到,又很难保证,所以孔子就提醒子贡,先去做到再讲。而同样的精神,其实在《论语》里面提到多次。比方,《论语》又提到,「古者言之不出」,古人他的处世的态度,言语的修养,不敢话讲太快。他怕什么?讲了做不到,「耻躬之不逮」。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所以他言语保守谨慎。

  这个现象在现在的社会风气,刚好差别很大。人现在夸夸其谈、拍胸脯、开支票、作保证,最后差距都太大。你看政治,很多政客,都讲得好得不得了,欺骗选民,之后根本都实现不了。当然读过《群书治要》的选民,就不会被欺骗,会投下神圣的一票,因为这一票要负因果责任。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负责任的。生了一个孩子,要不要负责任?要!教不好,都有记录的,「养不教,父之过」。我们读到,「古者言之不出」,用这个「古」就代表我们这几千年人的修养是怎么样?一直在下降,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句话也提醒我们,我们应该从自己身上恢复君子之风,有古风。改天突然有人跟你说,我觉得你不大像现代的人,你比较像古代的人,那代表修养有提升。

  大家看以前古代的人,厚道,别人的过失不讲,甚至于帮人家掩饰。听人家在批判别人,很难受,给人家台阶下,心地纯厚。忠厚,大家觉得什么样的人是忠厚的人?就是那个不大讲话,看起来乖乖的,忠厚的人。告诉大家,该讲话的时候不讲,就不叫忠厚。真的,我们现在很多判断,其实都不一定很准确。什么是忠?「公而忘私,尽己之心,尽己之力」的人叫忠。该讲不讲,哪有尽己之心,尽己之力?厚,人纯厚表现在哪?损己利人,遇到事情他不会为自己着想,牺牲自己都没有关系,想到别人。而且,「情文俱备,始终不倦」。当朋友真的需要他提醒、劝谏的时候,哪怕对方都不是很能理解他,甚至于有时候还给他发脾气,他不放在心上,一有机会谏不入悦复谏,这情文俱备。我们现在劝人家:算了算了,不听就算了。这个就是没有耐性,这不是忠厚的表现。而且对人爱护的心,没有丝毫减损。

  我之前很幸运,十年前遇到卢叔叔这位长辈,他劝一个朋友劝了十七年,终于劝通了。我很幸运,刚好他十七年那个时候,我陪着卢叔叔去见他那个朋友。前面十几年,我还迷迷糊糊,终于结局被我看到了,挺有收获。一想到十七年,那是真情真意。所以我们对朋友没有耐性,不能始终不倦,这个就谈不上厚跟情谊。

  另一句,《论语》又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他言词比较迟钝,他有时候怕说了做不到,所以言语比较保守。您看这几句精神都相同,可见得,修养自己,得先从言语的态度下功夫。事实上,人说了以后不能守信、不能做到,其实对自己的清净心是一种障碍。清净心要恢复,智慧才能打开。比方我们想一想,今天你答应某个人,当时候拍胸脯答应了:两个礼拜,没问题。突然两个礼拜以后看到他,忘了。你的心还清净吗?看到,闪一下,不要被他看到,赶快先离开现场,想一想,找什么理由跟他讲。这些妄念就一个接一个。他会不会到处说我不守信?心怎么清净。所以修养,司马光教他的学生从哪里下手?从不妄语始。讲话不虚妄,讲话诚实守信,我们从这里下手。今天回去拿一本小本子,上面写六个字,「凡出言,信为先」,然后把它带在身上。只要答应别人的事,马上写下来,每天打开来看,然后赶快把这些事情放在Schedule(日程表)里面,你就不会忘记了。你会慢慢心愈来愈定,愈来愈踏实,这些事都稳妥了。你这么真诚笃实,从这一句契进去,你这个心态就用在对人、对事、对每一句教诲,会得大受用。《论语》又讲,「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自己在谈论一些道理,都能谈得很通达,都能叫人家不要贪、不要傲慢,但是自己的贪跟慢都控制不住,他的内心会觉得很羞耻,不好意思。那这样羞耻,「知耻近乎勇」,更提醒自己,自己劝别人更应该要赶紧做到,这样才能言行一致。

  再来,从言语当中,孔子有提醒到,「巧言令色,鲜矣仁」。就是很会讲话,巧言,善于这些辞令。令色,就是他的容貌态度很会讨人高兴。这是巧言令色。因为他把时间功夫都耗在要讨人喜欢,要在那里琢磨,讲哪些话讨人家高兴,他怎么去观照自己的内心?怎么在自己的心态、起心动念下功夫?就不可能。而且巧言令色,他的动机都是要谋私利。然后人家愈称赞他口才好,他就愈往这个方向去走,当然自己的内功就愈来愈缺乏。这个不只是有自私自利的人会如此,甚至于,比方说我们在弘扬文化,人家都说你讲得真好,辩才无碍,真是孔子再世。这个称赞一起来,你会很在乎讲得好不好,就开始在那里推敲,找很多数据,然后讲完课一下来,看到别人走过来,心脏在跳,他会不会说我讲得很好?得失心就在增长,仁德、道德就很难提升,他就会落在一个讲课的得失上面。所以,人心有所牵挂,其实心性就很难提升。你很在乎什么,贪求什么,挂念什么,就很难清净心了。而这些贪念或者是傲慢、瞋恨、脾气,根还在我执。人把自己看淡了,这些习气慢慢就没有了。所以人要格物,要真正有所提升。我们这个真正有所提升是讲得很客观的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绝对不能迷失在一个相上,表相,我学五年了,我学十年了,就感觉自己进步了,不见得。不下真功夫,本来的习气不会少,然后本来没有的习气还会冒出来。因为这个过程当中得到的赞誉多,甚至懂得的经句多,本来不傲慢会变傲慢。经句懂多了,会去要求人。我们冷静看看,我们十年前比较傲慢,还是现在比较傲慢?

  曾经,我听不止一个人说过,说学传统文化的单位,给人的压力更大。到其它的单位,人家还不会一句经句接着一句经句来要求别人,还讲不出「子曰,子曰」。反而这些团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0 18:24 , Processed in 0.142269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