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17|回复: 0

[大德开示] 转帖:如海啸、火山爆发、台风、地震……那个境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4 19: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若无尽忘照,则万累都捐

若任运寂知,则众行圆起

... ...



方才和各位讲的是心,现在讲的是知。「任运」这两字是道家非常美的辞,任其自在的运转,宇宙现象就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叫任运。任运当中不是只有静态,它包括动态。寂知也是一样,寂是寂静、寂寞、寂灭、本来这样子、本来如此,本来如此也不是只指静态的,包括动态在里面。



  动态者如海啸、火山爆发、台风、地震……那个境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并不是只有石头、木头才是本来这样子,一切境界在变化、在转,本来就是这样子,不要说些什么原理,那都没用的,它就是会转。风吹来会凉爽,它本来就是这样子,不要谈气流、寒流、暖流,感受到风吹来的凉或热,这才重要,风是怎么来的你可以不知道。「寂知」本身告诉我们的这个知,就是知,寂是寂静、本来的样子,对于本来的面目它能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叫寂知。



  但是它并不是告诉我们分别,我们现在一讲说清清楚楚、念念分明,也许你会联想到花是花,叶是叶,这就不对了。因为白花、红花、绿叶这是分别,知道、清清楚楚的寂知,是对这个境界我很清楚,就是这样子而已,并没有产生所谓白花、绿叶这种东西。



  这里面的差距在于不要用意识形态去分别,有讲出来和没讲出来统统叫分别,所以我们的训练就在于不使用名词、形容词、动词,而如何去描述那种境界、那种状态,那个时候你会发现长期训练下来,不使用名词、形容词、动词时,自己马上会感受到,看到任何境界都很清楚。



  现在我们则是一看到境界就栽进去了,这是因为你分别了。你若是不分别的话,自己的生命会和那种境界相交融成一体,而我们栽进去是对立的,这其实都是很微细的差别,这种微细差别当中要怎样去区分呢?所以它就不是语言文字的说明问题了,这个东西唯佛与佛始能知之。



  佛在灵山会上对摩诃迦叶说:「我有正法眼藏,付嘱于汝。」「正法眼藏」就是不可说的法,这叫正法。虽然我们已讲得很清楚了,那关键点的地方各人感受不一样,所以很容易堕入语言的陷阱,被语言文字掐住。因此我们透过语言文字来说明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对于语言文字应该点到为止就跳过去了,这样子才能超越、才是会读经的人。假如你不是这样读经的话,你就陷进去了,你会拿着文字指明它是这样讲、这样子讲……,这样子是什么什么意思……,你会一直要分析它是什么意思,到最后不是偏这边,就是偏那边。



  中国有一本很有名的书--《洛阳伽蓝记》,描写北魏时期首都洛阳的佛寺是怎么盖的,有多漂亮,它叙述得很清楚。近代有两位中国佛教史专家对这本书的作者有不同的批判,一个说作者是佛教徒,一个说不是……。这是内心感受的问题,它也同时告诉我们,文字本身对人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会产生完全不同、甚至互相冲突、矛盾的结论。



    在这种文字上,尤其在这种非常活化、非常活泼的心灵状态中,你不能一口咬定这样或那样才对!这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在写经、读书会或录音带讨论等,在任何的华藏工程里,我要奉劝各位不要轻易的断言、说表决、说对或不对!不要做这种结论。



    因为语言文字上的结论,不足以证明一个人的真正成就,在学术立场上可以,就看写得好不好而已,可是就佛法的标准来看,它是要你觉悟的,不管对或不对,只要你能觉悟那就对了,而这一点学者是很不能接受的。



  因为心性的东西开悟以后从自性中流出,而不是找人家的著作来研究。因此会有人研究赵州思想、六祖思想,但六祖就不会去研究别人的思想,他只有讲他证得的那部分,说出来给大众听,而后来的学者就一直在研究前人,各位仔细体会看看!学者可以汇集以后提供给行者作参考,假如这样的话那功德福报无量无边。若是他看了行者的著作,很不以为然的加以批评,那么他与菩提道就愈离愈远了。



  行者有很多见解是和学者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他的目的是要觉悟,而不是要写理论的。印顺法师在所写的著作里都不会有注释,或说此语出自何处,若是学者的着作则一定有语出何处的注释,由此诸位就可以知道这是第一手资料或第二手资料了。



    一个成就者、一个修行者把内心的境界陈述出来,那就是第一手资料,这就叫从自性海中流出。也只有从自性海中流出来的才能叫「任运寂知」,在任运寂知的前提下,他本身是没有障碍的,这种寂知所产生的行为,我们形容这种人叫无障碍的人。无碍是《六十华严》用的字眼,《八十华严》就叫自在的人,自在就是无碍,只是翻译的人不同。



  我们在这里讲「众行圆起」,并不是指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圆满,大家都很满意。圆是指它只是随着这种境界,譬如在海边看海浪,海浪有时高有时低,这叫众行圆起,高也对,低也对。通常一个海浪过后我们会猜测期待下一个海浪会更高,你的意识形态已经定在那里了,你以前面的目标为基础,再判断下一个会不会比上一个更高或更低,你的意识形态在这里,所以你要追求的圆满始终有一个标准在,就不能叫众行圆起。



  一个自在人、无碍人的行为是随缘而来的,能高能低,他没有设定标准,他看到任何境界都不会去批判,所以来到他眼前的境界没有好坏,只有接受。而我们对于来到眼前的境界不能接受,只有好坏区别。当我们遇到一个人,首先就是判断这人是好人或坏人,没办法一下子就去接受人家,我们应该对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先接受,这叫接纳理论。



  接纳理论就是告诉我们,对于任何境界「但受无悔」,只有接受不要后悔。为什么会后悔呢?因为你有分别批判,有批判你才后悔。后悔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我不要,但已接受了;另一个是我很喜欢,好在我接受了,两者都叫后悔。但是我们一般人不是这样子,前两天才和各位讲过,学佛人常常堕入错误的漩涡里,而这漩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相当多,佛法中叫做以盲引盲。由于我们对于心、识、智、根不能了解,对于这地方所讲的「无心忘照,任运寂知」不能体会,所以才会造成以盲引盲的现象。



  今天大家进入佛门就应该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朝我们的目标前进,不要再在山下晃荡了。若还抱着总有一天我会上山去,到了那一天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现在进了佛门一定要积极的去弄清楚这几个字,这里面共有四百五十七个字,不要以为这些字很简单,整个佛法的重点都在这里,所以才叫「心要法门」。这是清凉国师答顺宗皇帝文,顺宗皇帝当时还是太子,他很认真学佛,知道佛法浩瀚,所以想知道自己该如何抓住要点去修行。



    我们现在学佛有没有感受到?抓住要领从这个地方来下手吧!它的根本核心、意义要了解一下,清凉国师反复的向我们论理与印证应该很清楚了。

——文节选自海云继梦法师《解心-心要法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16:16 , Processed in 0.159289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