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1999年太上感应篇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3-30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和平是大体,我们起心动念要照顾大体,识大体的人就能够舍弃自私自利。我们的私情,个人的爱好,如果与大体相冲突的时候、有矛盾的时候,一定要成全大体,牺牲自己,这是佛教给我们的。公道跟私情尤其要辨别清楚,绝不能够徇私情而伤害公道。这都是大的原则、大的前提,我们不能不照顾的,不能不多想一想。

  至于生活当中,古圣先贤也教我们一些处世待人的原则,所谓「处忙更当以闲」。为什么?忙才不至于乱,以闲情逸致来处理繁忙的工作,这是高度智慧的表现,在佛法里称之为善巧方便。遇到急难的时候心尤其要平静,急难的时候如果是急躁的心,一定出乱子,所以在急难的时候要用平静的心来处理。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者,这是我们知道,领导地位的人比一般人聪明,他带头!带头的人要一乱,这下面的人全都乱了。所以当急难的时候带头的人非常沉静,非常稳定,所谓是稳住阵脚。无事的时候要多做防范,要多做检点;有事的时候要有耐心,要有定慧。

  人与人之间相处,人与天地万物相处,疑是大病,见思烦恼里面思惑五种,贪瞋痴慢,第五就是疑。通常我们介绍这些名相,这个疑都是指对于圣教的怀疑,这是大者,障碍我们开悟,障碍我们证果。可是小的疑惑也不能够疏忽,小的疑惑是什么?对人的猜疑。人与人之间互相猜疑,怎么能够相处?为什么会怀疑?实在讲怀疑多半是起于自己的成见,自己成见太深,所以总是跟别人相处疑神疑鬼,心量窄小。菩萨教我们容人之过,你心量大能容人,这个烦恼就没有了,心量愈是小疑心愈重,疑心愈重跟人就不能相处。尤其是个领导的人,领导的人疑心重,他的手下决定没有人才,他对于人才疑惑嫉妒,不用人才用奴才。用的人智慧能力都不如他,怎么能够建功立业?真正有能耐的人,下面都是人才。

  我们读古书读管仲,管仲这是古时候了不起的一位大政治家,帮助齐桓公,所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就像现在所谓联合国的霸主。当时诸侯都尊敬齐桓公,都听齐桓公的意思去办事,那是管仲的成就。我们读管子书,他所用的人都是一流的人才,个个能力都在他之上。好像无论做什么事情,在行政上不如这一个人,理财上不如那个人,领众上又不如别人,他样样都不如,他做宰相。这正是从前孙中山先生所讲的,领导人要的是什么?要权,他有权,下面的这些干部的人要有才。用人才,发挥人才,绝不嫉妒人才,管仲做到了。领导人要有这样的容量,所以人才替他办事,人才替他卖命。

  在佛法里面讲,这许多人才过去生中都跟他有缘分,没有缘谁替你办事?佛法讲的因果讲得深,世法只看表面不讲过去,佛法讲得很深,过去世跟这些人缘深,结的善缘。所以结缘就比什么都重要,结善缘,绝不结恶缘。佛教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冤家对头,过去世结的不善缘,这一生遇到了要把这个结化解,一定要懂得化解,以智慧,以善巧方便。实在说就是以真心、诚意、爱心,无私无条件的去帮助别人,帮助这些冤家债主,这个结慢慢的化开。冤亲债主往往会跑到你家来,这个我们要知道,不是冤亲债主不会聚会在一家里头。所以对于家人父子相处,更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把无始劫以来的冤结化解。结法缘,把情缘化解,化成法缘,问题就解决了,就能够得到幸福美满,家庭兴旺,社会和谐。这些是非常宝贵的教训,我们要记住,要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
太上感应篇  (第五十八集)  1999/7/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58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看《感应篇》第二十二句: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这八个字,这八个字是教我们行仁尽忠,推己及人,现在讲的是社会福利事业。孤、寡都是说的人间最不幸的遭遇。男子太太死了这称鳏,女子丈夫死了称寡,失去了伴侣,尤其是年岁大了,老人,这是人生不能够避免的,必定会遭遇到的。只有少数人一生生活幸福美满,过去生中修得好!鳏寡孤独在这个世间是太多了。现在世界上各个地区国家,奖励宗教界的人士,以慈悲爱心来帮助这些不幸的人。所以在新加坡我们也看到,几乎每个宗教他们都办养老院,都办孤儿院,收容社会上这些不幸之人。

  去年除夕,我们欢欢喜喜的过年,我们想到社会上这些不幸的人,所以我们邀请他们跟我们一起来过年,度一个温馨的除夕。我们邀请各个宗教,他们办的这些老人院跟孤儿院全体的人士,除了有病不能来的,或者行动不方便没有办法来的,我们将礼物派专人送给他们;能够来参加的,我们都非常欢迎。去年温馨晚会,我们请的这些客人有三千八百人。每一个老人、每一个孤儿,我们发一个正式的请帖,这个事情好像是小事情,意义很大。我们想想,住在孤儿院里的孤儿,住在养老院的老人,恐怕一年从来也没有人去请过他,正式去请他吃饭,没有过。所以这一份请帖给他是无限的温暖,是他一生当中美好的一个纪念。所以我们的请帖不是发一张给他团体,不是的,每一个人都发,这是爱心。我们每一个养老院,每一个孤儿院,我们送了很多的礼物,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养大众。每一个团体,我们也都捐助一笔款项送给他们,表示我们对他们的关怀、照顾。

  所以有人来问我,「法师,为什么把佛教信徒捐献的这些供养,你拿去送给别的宗教?」说这句话的人,有这些观念的人,心量太小了,不是佛弟子。佛不是这样的,佛是一视同仁。也不是菩萨、祖师的弟子,菩萨、祖师教我们念《感应篇》,教我们学《阴骘文》,这不是别的宗教、外教的吗?可见得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完全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哪有这种分别?可见得我们心量太小,我们学佛没有成就,念佛不能得一心,别说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参禅不能入定,学教不能够圆融会通,学密不能相应,原因在哪里?分别执着太重了。我们用心用错了,还是用轮回心,用轮回心学佛法,佛法也变成轮回法。境随心转,佛法也是境界,看你是什么心。所以我们自己错了。大道理跟他讲他听不懂,我就跟他讲一些浅显的道理。社会上这些老幼孤寡,我们学佛的人要不要照顾?要照顾。我们要不要办养老院跟孤儿院?要。要,为什么没去办?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条件还不够。别人办的跟我们自己办的有什么两样?这一点我们要懂得,别人办的就是我们办的。我们送钱,送一些食物、日常生活用品,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还有什么话好说?他们办的就是我们办的,自他不二。佛法里面甚至于讲到生佛不二,众生跟诸佛不二。

  我们今天坏就坏在分别执着,分别执着使我们堕落在六道,沉沦在三途。生生世世也曾经遇到佛法,也曾经种一点善根,可是就是没有办法出离六道。原因在哪里?分别执着太重,心量太小,起心动念都为自己,自私自利。什么都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团体、自己的宗教,坏了,这个念头是虚妄不实。佛教给我们用真心,用诚意,诚是什么意思?前清曾国藩先生讲得好,他写在读书笔记里面,「一念不生是谓诚」。由此可知,起心动念就不诚,要一念不生那才是真诚。真诚起作用,儒家讲的「正心」,佛法里面讲的「深心、大悲心」。所以深心、大悲心就是前面我们讲的忠,忠孝的忠,那是真诚的落实,真诚的起用。忠是什么意思?没有一丝毫偏邪,有一念自私,你的心偏了,你的心邪了。念念为一切众生想,没有一丝毫为自己想,这个心叫忠心。尽忠报国那是什么心?念念为国家想,念念为人民想,决定没有一念为自己想,叫尽忠报国。起心动念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那是轮回心造轮回业,怎么能够脱离六道轮回?我们要学佛、要学菩萨,从哪里学起自己要清楚、要明了。

  所以这八个字意思好,让我们常常想到这个世间还有许多很可怜的人,迫切需要照顾的人。我们看到老人院、退休的老人,新加坡社会上常讲的乐龄人士,孤儿,从事这些社会福利工作的人,我们倍加尊敬,我们礼敬、赞叹,他们将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教诲真正落实、真正在做。我们应当随缘随分尽心尽力的来协助他们、帮助他们,怎么可以有分别、有执着?社会才能得到安稳,世界才有和平,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无畏布施,唯有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佛给我们讲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种苦实际上都可以避免的,都可以把它转过来的。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他懂得果必有因,种善因一定得善果。我们起心动念都为自己,所以造作的是不善的因,才有这八种苦。如果能够念念为社会,念念为众生,这八种苦难自然就消除了。离苦得乐是一句真实话,绝不是空话,端在个人觉悟,真正回头认真努力的去做。这两句话意思很广泛,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明天继续给诸位做报告。好,今天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五十九集)  1999/7/2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59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为大家介绍《感应篇》,这一篇全文虽然不长,只有一千多字,段落我们依据《感应篇汇编》来介绍,它几乎是每一句都有很详细的批注、引证,是难得的一部好书。我每次跟诸位报告这个数字,就是《汇编》里面所编的顺序。第二十二段: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这八个字,过去我介绍的时候,曾经编了一个科判,前面「正己化人」这是化他,化他里面头一句是总说,正己化人是总说,往下这再详细列出科目。二十二段这是行仁,也就是说仁慈、仁爱如何落实,这里面引用古人施政,「文王之政,不过曰,哀此茕独」,言语很简单,真正符合中国古时候的要求,简要详明。这四个字就将周文王治国的理念、目的完全说出来,怜悯这些孤寡老幼,使他们都能够免除一些忧患苦难,颐养天年,这是仁政。做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够行仁政,这就是圣王;由此类推,地方的官员也要懂得这个道理,推行仁政。在我们佛法里面,世尊教导从政的工作人士,佛经里面有一部《仁王护国经》,这个在般若部里面,《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过去我们也曾经讲过、介绍过,这个治理国家、领导群众应该做的是哪些事情。佛也是把怜悯、救济这些鳏寡孤独、老弱残障,没有人照顾的,要特别加以怜爱,特别去照顾他们。在现在我们称为社会福利事业、老人福利事业,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很认真的在推行。这些都是这一段里面所说的。

  接着它说,「夫子之志,亦不过曰,老安少怀」,孔夫子是我们东方大教育家,他教人什么?也是教人这桩事情。由此可知,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都教导我们这桩事。尤其是佛法里面讲因果,我们不尊敬老人,不爱护老人,不照顾老人,试问问我们自己会不会老?我们自己老了,很希望有年轻人照顾,有一般人尊重。佛常常在经论上教导我们「深信因果」,这个话的意思很深、很长,我们要能够深深的体会。所以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照顾别人就是照顾自己,在这个里头最重要的是真诚心,这就是菩萨道。佛在经论里面,教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六个原则,在佛经的名词称为六波罗蜜。一般在讲经,只是把这六个名相粗描淡写一下就过去了,让听的人听起来似是而非,好像懂了,其实一点也不懂。这六个纲领说不尽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天天讲。由此可知,它的意义深广,尤其重要的要落实。

  第一个是布施,对于这些没有人照顾的老人,我们要特别关怀他,关怀是布施,爱心的布施,慈悲心的布施。布施爱心,布施慈悲心,布施真诚心,布施清净心,这一类的布施很少人说。只知道看到他没有衣服穿,我们去买几件衣服送他;他没有吃的东西,我们送他一点粮食。没有付出真诚的爱心,这个功德做得就不圆满,不但是不圆满,实在讲没有功德。他所做的是属于福德,福德还不是圆满的福德,圆满的福德里头是有真诚的爱心,真正的布施照顾、慈悲救济。他为什么会受这些苦难?我们学佛的人清楚、明了,人到这个世间来是两种业力,一种是引业,引导我们到人道来投生、来投胎的,这是五戒,过去生中五戒持得不错,我们凭这个得人身。虽得人身,每个人一生果报不相同,果报是属于满业,圆满的满,满业是过去生中所造的善恶业。我们这一生容貌,身体健康状况,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种种条件的不同,是属于满业。这些鳏寡孤独,他们的引业跟我们相同,都得人身,满业不一样。这个佛在经论里面说得太多,他贫穷没有财富,什么原因?没有修财布施,悭贪吝啬,所以受贫穷的果报。他没有智慧,没有独立谋生的能力,是前生没有修法布施;身体不好、不健康、多病,没有修无畏布施。我们从果要看到因,从他现在所造作,他的思想、言行、造作,那现在在造因,我们就知道他将来的果报。

  这个道理说深很深,说浅也很浅,浅的道理与事实我们有能力觉察得到,深一层的,更深的那些道理、事实,我们初学的人体会不到。总而言之一句话,六道、十法界,乃至于佛法讲的一真法界,都离不开因果,所以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离不开因果的定律。我们要想自己生活得很健康、很美满,你要修因。帮助别人应该以什么为主?帮助他开智慧,要以这个为主,这才是真正的慈悲救护,真正帮助他离苦得乐,永脱轮回,不再搞这些生死麻烦,你是真的救济他。不是缺衣送衣服给他穿,缺食送食物给他,你救他一时,你救不了永久。你帮助他这一生,他来生怎么办?佛菩萨帮助这一切苦难众生,跟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所以佛家的教学是教人明了因缘果报,知道我们现在这个状况是什么因缘造成的,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修正、来改善,这是真正的救济。不了解因缘果报的理论与事实,断恶修善他很难做到。不要说我们劝别人,人家不容易做,我们自己都发心出家,穿上出家人的衣服,我们有没有天天认真在做断恶修善?没有,恶习气还是天天在增长,没有减轻。什么原因?因果的道理没有透彻。所以学佛不是个容易事情。

  我学佛在一般人讲很幸运,缘殊胜,遇到的缘好。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个老的长者朱镜宙老居士,我那个时候是二十六岁,他老人家大概是七十岁、七十一岁的样子,他跟李炳南老居士同年。他送我一本《了凡四训》,我学佛第一部念的就是《了凡四训》,从这里下手好,这是从因果下手。我念了几十遍,深信不疑,从深信因果上扎根,然后就晓得毛病习气要改正、要断。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后果不堪设想,能够把这些毛病习气彻底改过来,前途一片光明。《了凡四训》的落实就是《感应篇》,云谷禅师送给了凡先生的功过格,功过格依什么来定的?依《感应篇》定的。所以《感应篇》是《了凡四训》里面讲的因缘果报的落实。我们在《四训》里面看到,他在宝坻做县长的时候,推行的是仁政,就是此地所讲的,自己生活特别节俭,以他的俸禄来帮助这些孤寡贫穷。收养这些孤儿,天资聪明的请老师来教导他,禀赋迟钝的帮助他们学一些技能,使他长大的时候,有一技之长可以谋生,可以独立,这才是真正的救济。

  所以世出世间的圣人,他们所做的布施,纯粹是法布施。《普贤行愿品》诸位都念过,《金刚经》大家也念得很熟,佛讲较量布施,财布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都不如经中四句偈布施的功德大。那是什么道理?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供养,只不过养身命而已,与慧命不相干。养身命,你得一生丰衣足食,物质上的享受,你只能得到这些,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佛经的四句偈,你要真正明了、真正通达,的确转境界,确实可以帮助你超凡入圣,永脱生死轮回,这大布施,怎么能比得上?我们今天学佛,现在诸位同修都知道,这个世间有灾难,昨天还有人问我,问我这个灾难是真的吗?有没有方法避免?方法有,太多了,可以完全不受这个灾难。什么方法?提升自己境界,你就不受了。你现在在人间要受灾难,如果境界一提升到天界了,这灾难与你不相干。如果再提升到阿罗汉的境界、辟支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你就有能力救苦救难,你怎么会受这个灾难?所以我说我们生在这个世界,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未尝不是好事。没有遇到这些灾难的时候,我们还因循苟且,还想着今天过了还有明天,今年过了还有明年,慢慢来。现在遇到这个事情知道不积极认真努力不行,这属于逆增上缘,能够把我们的境界在短时间加速度的向上提升,这是好事情。

  我们想提升,升不上去,升不上去原因在哪里?执着放不下,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个东西是累赘,如果能把这些东西放下,提升不难!难在你不肯放下自私自利,不肯放下坚固的我执。这种坚固的执着,就像冰一样,冰冻,中国人常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现在坚固的执着,是无量劫来的冰冻。我们都知道,冰冻不是真的,遇到暖气它就化解了。暖气是什么?智慧,智慧一开就化解,今天大家坚固的执着使你智慧不开。章嘉大师教我的,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没有智慧你决定放不下。但是放下帮助你开智慧,智慧又帮助你放下,看破放下,放下看破。菩萨道里面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他们用的什么方法?就是这么个方法。由此可知,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真干,我知道多少我就做多少。当你做到的时候你智慧就开了,智慧开了又可以多做到一分。这两个方法永远在轮转,在相辅相成,把我们境界往上提升。不肯放下是最糟糕的事情,纵有智慧,你的智慧停在这个地方,不会再向上提升。因此,不断的放下,你也就会不断的增长智能,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做。

  我们今天在社会上,这个世间苦人多!古时候有两句话说,「岁时春日少」,在一年当中好风光的日子不多,「世间苦人多」,我们要想想,他受苦跟自己受苦没有两样,我们看到他受苦,就想到我们也有像他那种日子,过去有,将来还有。我们在过这个日子,希求别人帮助,希求别人怜悯;我们今天看到了,如果不生怜悯心,不生帮助的念头,我们受苦受难也没有人理会,这一定的道理。所以遇到世间苦难的人,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恩怨,一律平等尽心尽力伸出援手去帮助。这是你真正觉悟,你真正明白,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法。
太上感应篇  (第六十集)  1999/7/2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60

  各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第二十二句,批注里头有两句话说得很好,它说「好善之心,人之所同」,换句话说,人皆有好善之心。可是善事、善行必须要有人提倡,提倡的人,也就是我们讲带头的人,真正的志士仁人。他何以能带头?也就是说他把他所明白的道理真正落实,所以能够起带头作用。又说「天下不患无有力之人,患无能发大宏愿之人耳」,这两句话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发大愿心的人非常难得。佛在经论里面常常劝导我们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实在是太难,不发菩提心就谈不上修行。菩提心的反面是迷惑,迷惑的人纵然有修,成就是很有限的,一定要破迷开悟。修行的功夫全在日常生活,我们自己的毛病习气一定要知道,知道是觉悟,不知道是迷惑。就以日常生活来说,小小有一点不如意、不自在、不痛快,我们在习惯当中都觉得这个无所谓,都没有留意这些现象,哪里知道这些现象就是造业。不读佛经的人不知道,未能深解义趣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不自在?还不是分别执着。你要没有分别执着,你哪里会有这种心态?分别执着难断。

  前面我跟诸位讲过安世高那个同学的公案,宫亭湖的龙王,前世跟他是同学。龙王是畜生道,为什么一个修行人会堕到畜生道?就是小不如意,小不高兴。那个时候出家人是托钵,这个出家的法师修得不错,明经好施,经教很通达,讲经说法说得很好,又肯布施,法缘殊胜,这样的法师多难得!托钵的时候托到的菜饭不太合自己的胃口,心里有一点不高兴,就这么一点点不高兴,堕落在畜生道。我们想想,我们今天的德行比不上人家,我们的瞋恚心、分别心、嫉妒心、执着心不知道比他重多少倍,他还能做龙王,想想我们将来堕成什么?这都是事实。所以真修行人,就在这些境缘当中,立刻觉悟、立刻回头,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清净心是道,平等心是道。所以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起心动念之处,要微密观照,我还有没有执着?还有没有分别?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还有没有爱好?还有没有嫌弃?顺自己意思的生欢喜心,不顺自己意思生瞋恚心,一丝毫的瞋恚,不想跟这个人往来,不想看他。我们错了,我们还有分别执着,我们还没有放下,心里面还有计较、还有是非、还有得失、还有好恶,这怎么得了?道地道地的六道凡夫。

  因此我们才体会到《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我们领略了这句话。没有这个微密观照,细心的反省,我们看经文上,总以为他讲得太过分了;细细一观察、一反省,经上讲的字字句句都是正确的,一点没错。真修行人、大修行人,就在境缘当中把这些烦恼习气洗除得干干净净,把这些棱角磨得光光滑滑,那是真修行,修行做功夫在哪里做?我们明白了。明白了要真做,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没有别的,就是学一个看破、放下。有丝毫的意思起来,这个意思要放下,知道清净心中、平等心中、真心里面没有丝毫意思,有丝毫意思起来那就是无明起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那是无明。我们要不在这上用功夫,怎么可能成就?

  净宗用功确实比其它的法门方便太多,净宗是提起一句佛号,才起心动念,自己觉察,古人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才一起你立刻觉察到,第二个念头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换掉,换成阿弥陀佛,这叫做念佛,念佛原来是这个念法。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把你这个念头摆平,把这个念头打下去,这个念佛功夫才叫得力。我们今天有人说功夫得力,未必,错会了意思,什么叫得力,这两个字他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功夫真正得力,念念息灭贪瞋痴,念念息灭是非人我,念念息灭四相,这功夫才得力。不但四相没有,四见也没有,《金刚经》末后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真用功的人二六时中在这下功夫,哪有功夫打妄想?

  可是诸位要知道,功夫如果一不得力,妄想就起来,佛法里面叫观照,观照要失掉,照不住,妄想起来,杂念就起来。我们自己常常反省,常常觉悟,常常感到非常惭愧,起心动念还在造业。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知道,普贤菩萨讲得很清楚,「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但是就是做不到,依旧还干的是恒顺自己,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我们还干的是这个。可是要觉悟,干这个决定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希求往生那是你的希望,未必你能达到,这是真话不是假话,绝不骗人。一万个念佛人,一万个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真正能去的只有二、三个,这从前李老师常说的。什么原因?放不下妄想分别执着,还是随顺烦恼习气。怎样才能往生?最低限度,随顺阿弥陀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种人才能往生。这个阿弥陀佛的佛号才真正把自己妄想分别执着压下去,这是伏烦恼,并没有说断。

  真正修行人,就是此地讲的发愿带头的人,他能给大家做一个样子。他做样子不是有意做的,他自己就是这么干法,不是故意装模作样做给人看的,没有这种念头。有这个念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30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落在妄想里头,又落在分别执着里头,所以那不是真心,真心没有做作,真心是自自然然的。顺乎自然那是真,违背自然那是造作,那是假的,那是虚伪的。虚伪的心不能够生到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凡是往生去的人个个都是真诚心;换句话说,个个都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绝对不是说有个虚妄的心能够往生,没这个道理,虚妄心念佛,跟阿弥陀佛结个法缘,种个善根,这一生不能去,那要等到来生、等到后世。来生、后世什么时候遇到这个缘分,遇到念佛法门,什么时候你用真实心,也就是说你要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念佛求生净土,你就决定得生,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

  我们现在晓得,晓得现在就用,现在就学习,我们这一生就能往生。能不能往生,往生品位高下,善导大师说得好,「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遇的缘殊胜,对于这些道理、方法、境界大致上都搞得清楚、搞明白了。明了之后我们就要会做人,会过日子。怎么做人?怎么过日子?离妄想分别执着做人,对所有一切众生是以清净心看待、真诚心看待、平等心看待,决定不会起一个念头,这个好,那个不好。一定要跟人家争,一定要计较,计较到最后自己堕三途,你要问为什么?三途是你自己造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那么执着、那么好强、那么好胜,这是堕落真正的原因。诸佛菩萨,我们在经论里面去看,有没有相争的?没有。他为什么不争?他懂得一个道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好人、顺境是虚妄的,恶人、逆境也虚妄的,所以一切境缘摆在面前,他的心如如不动,《金刚经》上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所以那个争的心一点都没有了。

  真心离念,没有念头。佛又怕人误会,这真心离念怕你又变成无想定。所以又说了一句话,离念是离妄念,这个意思就是说他还有正念,什么是正念?念而无念,那是正念,无念而念,是正念。这个意思深,但是我们要能体会,念而无念,那个念是念一切众生,念佛念法念僧,这《弥陀经》上常讲的。念佛念法念僧是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就是佛、就是法、就是僧,这个念是正念。什么叫无念?虽然念佛念法念僧,念利益一切众生,自己心地始终清净,确实没有起一个念头。这两个是同时的,没有先后,这才叫正念。谁的念头是正念?法身大士。我们知道,法身大士分别没有了,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着,烦恼障、所知障断了,无明也破几分,真心显露。也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显露出来了,他用这个心。凡夫跟这是相违背的,换句话说,凡夫没有真诚心,虚伪心、染污心、高下心(不平)、迷惑心、自私自利的心,跟这完全相违背,所以凡夫不容易脱离六道轮回。

  我们讲修行要把这个改过来,一百八十度的改过来,会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这是真心、是佛心。这个心起作用就是菩萨行,真正的幸福美满,世间人讲的真善美慧。所以我们晓得,一丝毫的执着都不可以有,但是这种毛病习气不知不觉就流露出来,时时处处你都会看得到。看到别人,马上想到自己,自己有没有?自己看自己的毛病很不容易看到,看到别人立刻回过头来,回光返照,就能看到自己,自己是个什么样子的人。看到自己这是觉悟,把自己这些毛病习气赶快改过来,真修行。经不可不读,不能不听,听起来是很厌烦,但是不听,毛病习气确实自己不能够觉察,永远没有醒悟改过的一天,这还得了吗?这个佛我们就白学了。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六十一集)  1999/7/2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61

  诸位同学,大家好。在第二十二句: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这一段里面,批注引用《华严经》上一段话,《华严经》上说,「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具足智慧,永保寿命,无有终尽;愿一切众生,具足修行离老死法,一切灾毒,不害其命」,这是第二句。第三句说,「愿一切众生,具足成就无病恼身,寿命自在,能随意住」。下一句说,「愿一切众生,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勇猛精进,入佛智慧」。这个四愿都是我们世间一切众生念念所希求的,能不能求得到?当然可以求得,如果求不到佛决定不说这些话。佛如果讲的这些道理我们不会懂,所说的方法我们做不到,佛这种说法就不契机,就叫闲言语,怎么能够与《金刚经》上所讲的五语相应?由此可知,经论当中字字句句都是我们能力可以理解的、可以实现的,这才算是真实的教诲。

  第一句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发菩提心;换句话说,四种愿望都是以菩提心为根本。不发菩提心,我们想生极乐世界也去不成,《无量寿经》明白的为我们开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我们今天的念佛堂二十四小时不中断,不是七天、七十天,长期的,这是一向专念做到了。如果没有发菩提心还是不能往生,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念一辈子都不能往生。我们不能怪佛,佛讲得很清楚,讲了八个字,你只做到四个字,做得再圆满也不过是五十分,还不及格。可见得发菩提心重要!

  什么是菩提心?真正觉悟的心。觉悟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清楚了。真相是什么样子?《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诸佛菩萨所看到的真相。再说得粗显一点的,所有一切现象都是业因果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因果相续,绵延不断,这是事实真相。更深一层的,佛给我们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是讲到更深一层的,都是说的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明白了,这叫菩提心。明白之后,最重要的是帮助自己求解脱,如何脱离六道轮回,如何脱离十法界,跟诸佛菩萨一样生活在平等一真法界之中,这才是真正的觉悟,这是真正的菩提。不但要帮助自己,还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

  觉悟的人在这个世间,诸位要晓得,相当辛苦的,不是你们想象,觉悟的人一定很自在、很快乐,事实跟这个恰恰相反。觉悟的人受尽一切冤屈,受尽一切侮辱,受尽一切折磨,这些委屈、侮辱、折磨从哪里来的?从不觉众生那边来的,你要能受得了!不但在佛法里,世法里头也是如此,「好人受人欺」,这话不是常说吗?好人受恶人的欺负,好人怎么样?好人还是做好人,好人甘愿受欺负,而且一点都不埋怨,那才叫好人。好人是个明白人,跟这些不明白的人相处,好人还要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还要受他的折磨,受他的委屈。不是真正觉悟的人做不到!唯有真正觉悟人,心地真诚、清净、平等,大慈大悲,都流露在生活上。迷惑颠倒的人看不出来,谁能看得出来?佛菩萨看得出来,佛菩萨安慰他,佛菩萨暗暗当中护持他,自行化他,为一切众生消灾免难。我们发心要做好人,好人很辛苦。

  具足智慧,这是真的,发菩提心的人智慧才现前。我们一般人想发菩提心而发不出来,原因是什么?业障,业障碍了。业是什么?造作,一切不善的思惟、不善的造作,那叫业。业障碍了我们的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不能现前,道理就在此地。我们造一切善业行不行?善业也障碍了菩提心。这个话怎么说?你这个善不是真善,你这个善是善恶之善,善恶之善不行,无济于事。善恶之善只能够得三界有漏的福报,不能开智慧。所以佛教导我们断恶修善,这里面不夹杂分别执着,那就叫真善。分别自己的意思,执着自己的利害;换句话说,要把自私自利、自己的见解、主张、成见统统放下,这样断恶修善是菩提心。这个样修行才开智慧,具足智慧。

  智慧现前才永保寿命,诸位要晓得,我们每一个众生,不但是人,每一个众生都是无量寿。大家不要以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无量寿,我们这里就没有了。如果我们这个地方没有无量寿,佛在经上讲话就讲不通,就自相矛盾。佛法是平等法,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这里短命,这就不平等,那哪里叫佛法?所以我们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样,个个都是无量寿。只是我们迷惑颠倒不知道,不晓得自己有菩提心,不知道自己有无量智慧、无量寿命,所以才叫做可怜悯者。无量智慧、无量寿命是修来的?不是的,自性本具的。现在的问题在哪里?你不能觉悟,问题在这个地方,一觉悟、一回头你就得到了。

  今天许多人,包括美国人在内,前天哪个同修给我看了一个消息,美国的预言家在解释世界灾难,我看到那个图片不少人在听,可见得大家都非常关心。大灾难,全世界的灾难要来,哪个人不害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世间有一些聪明人,实在讲这种聪明人很多,随时随处我们都会遇到,他在定中见到,在梦中见到,在修学过程当中见到,也有在生活环境里面见到。但是都是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忧虑、恐怖而不能解决问题。唯独佛法清楚,尤其是大乘佛法,所以佛法称之为宝,我们体验得愈来愈深刻,真的是宝,唯有宝才能解决问题。这些灾难鸡毛蒜皮,小事一个。佛家讲的「大三灾」,那是真正大灾难,水火风三灾能够摧毁初禅、二禅、三禅天,那才是大灾。那个大灾难在佛法里面也算不了什么!会了,不受灾难,真的是无量寿。不会的人他要接受这灾难,好像是有生死,寿命有长短,这些幻相总离不开妄想分别执着。

  所以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自始至终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觉悟。佛法教学虽然三个目标,以转迷为悟为第一,为主要的目标,只要这个目标达到,可以说前后两个目标自然就完成,转恶为善、转凡成圣还有什么问题!关键在转迷为悟,这是佛家常常标榜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千言万语、千经万论总离不开这个原则。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真正菩提心现前,无量寿就得到。何以故?决定往生,一念十念都能得生。不发菩提心,一天二十四小时念一辈子都不能往生,发菩提心,一念、十念都能往生。经里面的字字句句,它的意思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

  第二愿「愿一切众生,具足修行离老死法,一切灾毒,不害其命」,这不是现在我们大家所需要的?修什么方法能够离老、离死?离老、离死这里头还有一个,不是漏掉,是省略掉,病。离老病死,不老、不病、不死,有没有人做到?做到的人很多。念佛往生的人站着走的、坐着走的,走的时候跟亲戚朋友辞行,他那不是死,他没有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活着往生的。这个诸位一定要清楚,这是个不老、不病、不死法,怎么个修法?依《无量寿经》修学就成功了。你要想依《无量寿经》修行,首先你对于经典的文字要熟悉、熟读,第二个要深解,第三个落实到自己生活上,这问题解决了,老病死都离开。一切的灾毒,这一句话完全讲我们现在社会状况,灾难、病毒,病毒就是瘟疫、传染病,都不能害你。我们面对现前这个环境,恐惧不能解决,千方百计来预防也不能解决,防不胜防。唯独依靠圣教,依靠佛菩萨真实教诲,我们才能够脱离这些苦难。

  所以佛教给我们读诵大乘,特别是我们学教的人,是发心弘法利生的人,读诵大乘是我们最重要的课程,读诵里面包括研究讨论。你们同学现在在此地修学,这种修学环境是世间第一稀有因缘,你们不能掌握,过失在你们。我过去在台中修学十年,十年如一日,没有间断。但是我们的环境跟你们相比,天壤之别,你们在天上,我们在地下。我在台中同学七个人,志同道合的,我们十年在一起,七个同学,我们每一个星期只聚会一次,三个小时在一块研究讨论。因为每个人有家庭、有工作,不能天天聚会。你们天天聚在一起,你们如果像我那个样的学习,至少你们一年等于我的七年,你们两年等于我的十四年,这是实在的话。我在台中十年,你们在此地一年半载就完成了。不能够善用这个机缘,那就可惜了!不是没有福报,大福报,但是大福报来的时候不会享,不会享福还在里面生烦恼,这个可惜。

  我前面跟大家讲,好学心切,你们就差这四个字,真正具足好学心切,你对于时间一分一秒都不会让它空过。所以同学在一起聚会,时时刻刻都在研究讨论,我们学讲经,一个讲,几个人听,听完之后提出意见、提出批评,帮助改进。这个帮助改进不是帮助一个人,所有的人都得到帮助,每个人都提升境界。哪有空闲的时间去打妄想?这才叫真正的办道。尤其诸位都从外地来,到新加坡来是作客,时间是比什么都宝贵,真是现在人所讲的分秒必争,我们才能够成大功、建大业。这个大业是如来家业,岂止是保寿命、不受灾害而已?希望我们同学们要深深体会如来真实义,认真努力依教修行,自利利他,这一生我们就没有空过,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太上感应篇  (第六十二集)  1999/7/2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62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在《感应篇汇编》里面看到它引用《华严经》上讲的四愿,第一愿,「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具足智慧,永保寿命,无有终尽」;第二愿,「具足修行离老死法,一切灾毒,不害其命」,这两条介绍过了。后面还有两愿,「愿一切众生,具足成就无病恼身,寿命自在,能随意住」;第四愿,「愿一切众生,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勇猛精进,入佛智慧」。我们今天接着看后面的两愿。

  这个四愿,我们说过是一切众生所希求的,问题是能不能求得?佛家有一句话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如果这个四愿要是求不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句话就有问题了,那是虚诳语,不是真实语。佛菩萨决定没有妄语,所说的句句话都是实话,问题在我们求不得。这个世间,八苦里头有「求不得苦」,为什么求不得?不了解事实真相,你所求的不合理、不合法,不顺法性,所以你求才得不到,求与愿违。如果果然是如理如法,没有一样求不得的。求作佛都能够求得,这个四愿要跟成佛来相比,这个太小了,小事一桩。所以是确确实实可以求得的。

  昨天我们也说过,希求基本的原则是发菩提心,只要菩提心发了,这个四愿就有求必应;如果菩提心发不出来,这个四愿就很难求得。所以发菩提心重要!《无量寿经》诸位常常念,「三辈往生」里面所说的上中下三辈,末后一段是讲修学其它法门的也发愿回向求生净土。这四大类,佛教给我们,总纲领、总原则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总原则。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心行要与这八个字相应,你就有把握往生;与这八个字相违背,就不能往生。在念佛堂念佛,我们现在这个念佛堂是二十四小时不中断,一年到头不中断,做到了一向专念,能不能往生?看他发不发菩提心。如果不能发菩提心,还是不能往生,一天二十四小时念佛也不能往生,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因为你只做到一向专念,你没有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

  发菩提心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因,一向专念是缘,因缘具足,这决定得生净土。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不能够错会佛的意思。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彻底觉悟的心。觉悟的心是什么样子?我们讲到最浅显的,我们自己能够体会、能够落实的,起心动念随顺佛陀的教诲,不随顺自己的意思,把自己的意思放下,一切依佛教诲,这就是菩提心的样子。佛菩萨在经论里面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去做;教我们不可做的,我们连念头都不可以生,这是菩提心的样子。

  昨天晚上,我们在《无量寿经》第十三愿里面看到,「光明无量愿」,我们也讲得相当详细。实在说我们还是为了进度的关系,不能再多讲,而经文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我们要能体会,要知道怎样去学习。善法一定要修,修善,最圆满的善法是往生净土,真正希求往生净土,必须要把往生净土所有一切障碍放下。带业往生,不是说带了这些障碍你能往生,那不可能的。古大德跟我们说得很清楚,只可以带旧业,不可以带现行,没学佛之前造的业,自己愚昧无知;学佛以后再造业,那就没有办法带了。学佛之后,要听佛的话,改过自新,一切为佛法久住世间,常言所说的「正法久住」,为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究竟彻悟是发愿求生净土,这是真正彻底觉悟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真正离苦得乐,三界、十法界的苦统统离了,得究竟乐,这是世尊、弥陀、一切诸佛在经论里头教导我们的。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佛菩萨教诲的苦心,真正明白了,依教奉行,这四愿就不难了。

  第三愿讲的,不是愿佛菩萨,是愿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具足成就无病恼身。我们现在身体不好,有病,有烦恼,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生当中,没有病痛、没有烦恼。寿命自在,能随意住,随意住就是你在这个世间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寿命自在,想走就走,想住就住。能不能做到?能做到。我们在《高僧传》里面,在《居士传》里头,《善女人传》里面,确实见到。他的寿命到了,他还不想走,还想多住几年,为众生多做一点事情。行,没有问题。批注《楞严经正脉》的交光法师,寿命到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跟阿弥陀佛请假,他说希望在这个世间再多住几年,《楞严经》自古以来批注都不圆满,他要给《楞严经》再做个批注,做完之后再往生。阿弥陀佛就同意了,佛就走了,他就留下来给《楞严经》做一部注子。这个说明寿命随意。有这种功夫的人,不止交光法师一人,历代无论在家、出家,很多这样的人。可是这样的人住在世间,实在讲只有这么一桩事情,帮助正法久住。像交光就是帮助正法久住,广度众生,用现在的话说,为一切众生服务,他不是为自己,他没有自己,所以他能够具足成就无病无恼。

  由此可知,病痛、烦恼都是因为我们自己有私心才有的,有我,执着这个身是我,执着自己的妄想分别是我,起心动念,「我要怎样怎样,我的意思是怎样怎样,我以为怎样怎样」,你有我,你就会有病,你就会有烦恼,你就会有痛苦。佛法修行,无论是哪个法门,无论是哪个宗派,《金刚经》上总纲领说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什么是菩萨?菩萨是明白人,是修行人。不明白就迷惑颠倒,不修行就造业。古圣先贤做出菩萨的样子给我们看,近代出家人,宗门的虚云老和尚、净土宗的印光大师,他们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什么样子?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仔细观察,他们充满了智慧。在家的居士,示现菩萨相的也不少,批注《金刚经讲义》的江味农居士,他们这一流的人物,在台湾我们亲眼见到的李炳南老居士,都是示现一个明白人、修行人的好样子。他们住世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一生就干这么一桩事情,真正是协助正法久住世间,没有一丝毫的私心,没有一丝毫的自利,那是真正的菩萨行。我们在这里看到,跟这个经上所讲的相应。

  他为什么不多住几年?明白人、修行人住在这个世间,不是自己意思,完全是缘分,有缘多住一段时期,没有缘就走了。缘是什么?缘是众生愿不愿意跟他学。有人跟他学,他就得住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没有人跟他学,住世没有必要,他就走了。也许你会说,想跟他学的人很多。从表面上看,没错,是很多。有没有真正跟他学的?阳奉阴违的人很多,那些人不算。表面上好像跟菩萨学习、跟善知识学习,实际上,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与善知识、佛菩萨所教的完全相违背。所以他就没有住世的必要。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示现入般涅盘也是这么一桩事情。佛说得好,应得度者都已经得度,没有得度的,看尔后的因缘,现在的缘不成熟,他就走了。佛菩萨住世不住世,住世时间长短,都看我们学习的态度是不是认真。所以我们自己要想一想,我们是被佛菩萨看中,还是被佛菩萨遗弃?我说这个话不太好听,我们自己不肯学习,佛菩萨对我们无可奈何。尤其是现在的社会,民主、自由、开放,谁也不能干涉谁。古时候,父母、老师可以勉强子女;现在不行,现在勉强犯法。所以佛菩萨住世,时节因缘如是,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依教奉行,确确实实可以得无病无恼。因为病从哪里生的?我们现在晓得,你感染病毒。但是大家不晓得,最严重的病毒是佛家讲的三毒,贪瞋痴,我们里面有贪瞋痴,才会感染外面的病毒。里面没有贪瞋痴,外面什么样的病毒你也不会感染。现在医学里面讲免疫的能力,免疫的系统。佛家讲真正的免疫是断贪瞋痴,心地清净、平等、觉,这是真正能够免疫,心地大慈大悲能解毒。所以确确实实可以成就无病无恼、寿命自在。

  下面一愿说,「愿一切众生,得不老不病」。如何能够得不老,这也是大家所希求的,都希望青春永驻。怎么样能够不老?人好像都会老,我们要晓得,老的原因在哪里?分别、执着。你有执着,你就会生病;你有分别,你就会衰老。对于世间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不会生病,你也不会衰老;至少衰老的现象会减缓,也就是我们讲老化很慢。分别执着严重的人,老化就很快,速度就快。如果完全没有分别执着,这个老化就终止,真的,不会再老化。老化衰老的现象尚且没有,他怎么会生病!

  生病的根源有三种,一种是生理上的,所谓是「病从口入」,你吃东西不小心,穿衣服不小心,感染风寒,生理上的疾病。第二种是冤业病,多半是杀生害命,这些冤魂找你、报复你,冤鬼附身,都是你的冤家对头。这一类的病必须要调解,对方同意你的调解,离开了,你的病就好了。「三昧水忏」,悟达国师得的人面疮,是属于这一类。第三模拟较麻烦,宿业病,过去生中,或者是现在这一世,造作的罪业太多了。所以他这个病,既不是饮食感染,也不是冤家对头,是自己造作罪业的果报。这种果报,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一般讲老人痴呆是属于这一类。我们见过很多,多半都是富贵人家,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财富,得到这个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他一口气没断,需要多少人来照顾他、来侍候他,那是他的福报,他躺在床上享福。甚至于连自己儿女都不认识,一口气不断。我们一看就晓得,这是业障病。有没有救?有救,忏悔,忏除业障,这个病就会好。但是他们不相信,他不知道忏悔,家人也不了解这个道理,帮不上忙。明白这些道理,消除业障,不跟众生结冤仇,生活起居着重卫生,就可以不老、不病。

  你有强健的身体,你才有能力去办道,「勇猛精进」。体力衰退,想精进已经不行了,那个时候就迟了。所以自古以来,修行功夫最得力的是什么时候?少壮之时。我们看《六祖坛经》,惠能大师得道是二十四岁,有的是体力。进念佛堂,念个七天七夜,若无其事,有体力!七老八十进念佛堂,几个小时就不行,就受不了,想精进也没有办法。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懂,然后才知道应该怎样去修学、怎么去做。《华严经》上讲的这个四愿,我们统统都可以得到,决定不是诳语,不是妄语。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六十三集)  1999/7/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63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二十三句: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这两句话就是说的仁民爱物,平等的慈悲。『昆』是多的意思,也就是说一切大小的,这是小爬虫之类的,小动物都不愿意去伤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30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况大的动物?这是真正养我们的慈悲心。在三种布施里面,这是属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是长寿、康宁,中国人讲五福里面有这两种果报。所以我们见到果就要知道怎样修因,真正肯修因的人,往后一定有好的果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感应篇》这部书都是劝人修善因、断恶缘,无量劫以来,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实在讲善少恶多。所以在佛经论里面跟我们讲的烦恼头数,就是像《百法明门论》归纳里面来讲,烦恼有二十六大类,善法只有十一类,所以我们恶的习气比善的习气,确实要严重很多。对于小动物,尤其像蚊虫、蚂蚁这些小动物,见到的时候无意当中就把牠杀害,有没有理由?并没有理由。什么原因?习气,恶习气。所以世出世间圣人教我们培养慈悲心,从哪里培养起?爱惜小动物的生命。学佛的人知道那也是一条命,牠受的身是牠过去造的不善业,牠受这么一个小身,我们过去生中不知道多少次跟牠们一样。再小的身相、再小的动物牠还是一个神识,怎么能够杀害?不但不能杀害,让牠生烦恼,我们都有过失。连这些小动物都如是,怎么能用恶心对人?

  动物愈小愈是愚蠢、愚痴,这大的动物灵性高一点,也就是比较聪明一点,这是一般讲法。而实际上我们仔细思惟,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因为我们观察蚂蚁也很聪明,牠的社会组织很严密,有蚁王,分工,懂得分工,可见得牠并不是很愚痴。飞虫里面像蜜蜂,牠也有组织,牠有牠的一个社会,怎么能说牠完全是愚痴?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仔细去观察,世间专门研究动物的动物学家,他们的观察比一般人要细密,研究牠们的生活动态,从生活动态里能够体会到牠们的心境。所以决定不要以为杀牠们大概没有关系,牠们很愚痴,不知道报复,我们这个念头想错了。古书里头有记载,小朋友救蚂蚁,蚂蚁被水淹没了,把这些蚂蚁引到岸边,蚂蚁会报恩,可见得牠有灵性。于是我们从这里就能体会到,牠既然知道报恩,你要杀害牠,牠也会报怨。这么小的动物都有灵性,都知道报恩报怨,那何况是大的动物?所以佛在《楞伽经》里头劝大家,不要吃众生肉。佛经里头又说得很清楚,说明世间战争根源是什么?就是吃众生肉,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可是今天世间人谁相信这些话?我们劝别人,人家说我们迷信,讽刺我们,有什么法子!

  世尊当年在世生活的方式是托钵,托钵总不要给人家添麻烦。实在说世尊一生都不愿意给别人添一丝毫的麻烦,我们在经上看到,一切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托钵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人家给肉就吃肉,给什么吃什么,绝不是提倡肉食,要明白这个道理。那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不必叫人家单独给出家人做素食,添一层麻烦,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在《楞伽经》里头劝人素食,中国梁武帝读到这个经文深受感动,他自己就吃长斋,吃长素。他是佛门的大护法,对佛教全心全力的护持,他自己吃长素,劝导出家人也应该吃长素。中国佛教吃素是梁武帝提倡的,这个提倡正确的,随顺佛陀的教诲。我们知道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国佛教吃素,其它的佛教都没有素食。这是随顺佛的教诫,我们要能够体会到。

  再小的动物跟一个人完全一样,牠不幸轮回得这么一个身相,我们决定不能看牠弱小欺负牠,那是决定的错误。批注里面说得很清楚,不但牠有灵性,牠也有佛性,佛在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我们怎么可以害佛?怎么可以杀佛?我们自己修行想成佛,还要去害佛、杀佛,你怎么能成得了佛?所以佛制定戒律,第一条是不杀生,这个意义太深、太广了。如果不是读诵大乘,深解义趣,不杀生这条戒很难体会。真正做到不杀生,试问问这些小动物还会伤害你吗?不会。可见得牠有智慧,牠有选择。近代《高僧传》里面,诸位熟知印光大师,这小动物不伤害他,他住的房间,无论到什么地方,他住的房间,你去找蚊虫、苍蝇、跳蚤、蚂蚁,找这些,一个都找不到。平常很多,他到那去一住就没有了,这小动物搬家,我们佛家讲迁单,牠搬家了。

  为什么老法师能够有这样的感应,我们没有?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多想想,这什么个道理?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真诚心上能感动诸佛菩萨,下能够感动天地鬼神,连饿鬼道的鬼神都能感动,何况畜生道这些小动物,都受到感动,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看到这些小动物都是合掌念佛,念三皈依,「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我想大家都听过,我们有没有实实地地去奉行?很多人常常把它忘掉,这三句话对这些小动物的祝福,也是提醒牠们。我们说,牠懂不懂?言语不懂,灵性是贯通的,我们那分至诚的心,至诚的祝福,牠确实能够感受得到,只要真诚。什么是真诚?一心是真诚。我们为牠祝福,为牠念三皈依,这个心不诚、夹杂、散乱,那就没有效果;如果果然是真诚心,有效果。

  真诚心不是对一桩事,要把这个心平常就培养出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我们的真心,自性本具的性德。我们有,诸佛菩萨有,一切众生皆有。声闻、缘觉、菩萨、诸佛他们的性德现前,性德自在;我们的性德被埋藏在烦恼习气里面,虽有,不起作用。所以佛教我们要克服烦恼,克服障碍,要让性德现前。儒家所说的「克念作圣」也是这个意思,克服烦恼、克服习气比什么都重要。每个人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厚的人容易,善根厚的人一听就明了,他能做得到;福德厚的人虽然对这个道理没有通达,听了之后他生欢喜心,他也很愿意做到。我们天天在听经,天天在读大乘,而不能够做到,自己就晓得,我们自己的善根福德多薄!那怎么办?多听、多读,培养我们的善根福德,缘成熟了自然很欢喜的把不杀生做得彻底,做得究竟圆满。不但不杀害一切众生,绝不会让众生生烦恼。

  不杀害众生得长寿的果报,不恼害众生得康宁的果报。康宁是身心安乐,一个人一生没有烦心的事情,没有烦恼的事情,康宁!康宁是果报,因是不愿意给一切众生生烦恼,什么样的果就有什么样的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因果这桩事情归结到最后真的就是四个字,「自作自受」。我们自己修善,我们自己就受福报;我们自己造恶,我们一定要受恶报。千万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造大业、造罪业。世间许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以为这些一切不如意事是别人给我的,别人找我麻烦,错了,自作自受。别人找我麻烦,为什么不找他麻烦,单单找我?我跟他过去有恶缘,他找我的麻烦是报复,我明白了应该接受,承受果报而没有一丝毫怨恨的念头,这个结就解开,就化解了!世出世间圣贤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跟人结怨,菩提道上才一帆风顺,在人生一生当中真的是吉祥如意,都是自己修得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六十四集)  1999/7/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64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第二十三句: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昆虫』是动物,『草木』是植物,昨天我们讲到这些小昆虫,蚊虫、蚂蚁之类的。世出世间的圣人让我们养慈悲心,不仅是小动物要爱护牠,「草木」,植物,也要慈悲爱护,这个慈悲心才是真的。可是爱护动物的人有,能够说连植物都不伤害,就比较少了。批注里面引用《圆觉经》的话,说明情与无情是一个共同生命体,这个话很难懂,但是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我们仔细去思惟、去体会,这是事实真相。佛给我们讲的总原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广义的讲法,一切众缘和合而生的物相,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是从心想生。由此可知,它确实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也是大经上常讲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就是共同一个生命体,植物当然也不例外。《楞严经》上更说得好,它说「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几句话可以把它用来解释《华严经》上的八个字,「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这两部经合起来参看,意思格外明显。

  《楞严》上还说得更微细,「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草叶是植物,缕结是事相,我们拿个绳子、拿一条线打个结,这是事相,都有它的根源,都有它的体性。体性是什么?法性;根源是什么?自性。所以我过去曾经说过,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就是佛知佛见。入佛知见的人,就是天台大师所讲的分证佛位,《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的见解就是这个样子,这就叫做入佛知见。如果我们真的肯定,那你就是上上根人,上上乘法,我们从凡夫地顿超到如来地,顿超到法身大士的地位。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到?问题就在我们这一念之间能不能转得过来?大乘经教熏习久了,这个光是会像闪电一样暂时放出来。这看个人善根不一样,善根深厚的人,放光的频率增加,次数增多,可惜保持不住,这一念觉悟,点头肯定,第二念又忘掉了。这是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重,转眼他就迷了。如果能将这个光源保持住,你就证果,你就入佛位,分证佛位,你的行持跟诸佛菩萨就没有两样。你对于一切小动物、植物一片慈悲,跟对诸佛如来、跟对自己父母决定没有两样。爱护蚊虫、蚂蚁,爱护一些花草,都像照顾父母、奉事诸佛一样,你就是法身大士;如果你还有分别心,你是凡夫。

  我们这一生得人身闻佛法,这个缘是无比的殊胜。我们看看过去这两千年当中,在中国,祖师大德们,在家的善男子、善女人,修行证果的人不少。他们也是凡夫,为什么能证圣果?就是闻法无间,修行不断,所以他能成就。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我们这两方面,闻法跟修行,常常间断,间断力量就削弱了。如果再加上内里面的烦恼习气,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我们解行两方面的功夫几乎等于零,不但不能进步,天天在退步,一直退到阿鼻地狱。这个现象也在我们眼前,我们也看得很多。新加坡这个地方算不错,每天有两个小时讲经,实际上讲够不够?决定不够的。两个小时听经,还有二十二个小时打妄想,所以佛法敌不过世法,清净心敌不过染污意,我们不能成就的原因在此地。可是我们同学们,你们每天在经教上下功夫,至少要八个小时,才能把我们的解门维系住、巩固住。八个小时研教,八个小时念佛,果然能够这样老老实实认真的在干,三年五载,我们不会输给古大德。这个事情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督促,现在这个时代,督促已经不可能了,督促的教学是过去那个时代行得通,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任何一个人没有权力督促你,也不敢督促你。

  在美国,做父母的都不敢训斥儿女,连小孩五、六岁的小朋友,父母要是打他、骂他,邻居会到警察局告状,说那一家做父母的虐待小孩,他还被判罪去坐牢,你说糟不糟糕?做父母的不敢管儿女,老师怎么敢管学生?所以现在是什么社会?父母跟儿女是朋友,老师跟学生也是朋友,真正做到朋友的标准那算不错了,说实在的话朋友都谈不上。今天是这么个社会,所以修行能不能成就完全靠自己。我们勉励大家,劝导大家,只有在讲经说法的场所说说而已,你听了,就给你做这么一点增上缘,你听了欢喜、明白了,你照这个话去做,你听了不满意,你下一堂课可以不来。所以了解我们现前社会状况,真的,能不能成就全靠自己的觉悟,全靠自己克服自己的功夫。

  所以我常讲,这个地方的缘无比的殊胜,能够在这个地方修学,无量劫善根福德因缘的成就。这个地方有热心的护法护持,生活起居一点都不要操心,可以将全部的精神全心全力来办道,希求解行相应。能够抓住这个机会,拼命努力,三年五载必定有不可思议的成就。我们要想到,世间有许多人想求这种机缘求不到!我年轻的时候在台中学习,觉得那个机缘是相当不错了,比起你们,充其量只有七分之一。什么是七分之一?我们每个星期跟老师、同学在一块上课、研究讨论一次,你们现在每个星期七次。所以我的缘分只有你们七分之一,你们比我多六倍,你们的成就应该也超过我六倍才对。不能超过那是你们不用功,你们把机会放弃掉。我在台中搞了十年,你们在今天这个机会、这种缘分里面,一年等于我七年,两年超过我太多了。

  我们在那个时候,同学都是在家居士,都是有家庭、有事业,每个人要忙着照顾家,要忙着工作,一个星期抽三个小时时间,跟老师在一块听教、学习,一个星期上一堂课。我们学讲经,也是一个星期上一堂课,这一堂课是三个小时,说天天上课,哪有那么好的命?由此可知,这个机会就难得。难得我们得到,正如同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不但是今已闻,天天可以闻。这么一个小道场一切经典具足,一样都不缺乏,缺乏的是我们对于机缘的认知,怕的是这么好的机会你不认识,你不能把它抓住,你不能好好的利用,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我曾经劝过悟道师、悟行师,还有现在在马来西亚的悟教师,他们现在在全世界各地方讲经说法是重大的牺牲,这是修一点福,在解行上是重大牺牲。我也常常勉励他们,要认真努力。否则的话,你们同学在这边进修,他们将来必定落在你们后面,而且有很大的差距。你们天天在此地锲而不舍,他要到处劳碌奔波,在解行上进步很缓慢,你们在这里解行进步快。世法、佛法都要往远处看,看得太近了不会有成就,要往远处看、往深处看。真实的成就,福慧双修,福中有慧,慧中有福,福慧是一不是二。他们几位法师在全世界弘法利生,福慧是二不是一,他合不起来,可以说是福多过慧。福报,不能够超越六道,在六道哪一道里面去享福就难说了,要看你的功夫。五戒十善能够达到九十分,你所修的福在人天;五戒十善达不到这个标准,你在哪里享福就很难讲!佛在经上讲的话句句真实,没有一个字是欺骗众生的,我们要能想得到。福慧双修,福里面没有私心,福里面保持清净平等觉,那个福里头有慧,能解决问题。福里头有私心,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彻底放下,就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

  这里头举了两个公案,诸位好好的去看,很值得我们反省。前面举了一个,佛说法的时候有一个小蚌蛤,牠在旁边也在听佛讲经,偶尔被人家无意当中踩死,小蚌蛤在地下。因为牠听经的缘故,所以牠命终之后生忉利天,做忉利天王,以后以忉利天王的身分再来听佛讲经说法证须陀洹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动物有灵性,怎么可以伤害牠?另外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出家人道眼未开,接受一个斋主父子常常供养他,这个斋主是吃长素的,死了以后要还债,就在他们家菜园现草菇的身,那个草菇就是他,每一天这草菇供养他这父子。这说明什么?说明植物有灵性。这父子每天到菜园去摘草菇,没有想到是以前供养的法师,天天去摘草菇,他天天还债。佛法里常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那是讲变畜生,这说是变植物,要还债!

  所以世出世间法里头,我们很清楚、很明白,决定没有说占便宜的事,谁能占谁的便宜?也决定没有吃亏的事情,谁吃亏,谁上当?没有,因果通三世。这一生人家占我们便宜,我们吃了亏,没想到来生还有人还帐的、报偿的,要懂这个道理。当然我们也不需要人家来还债,这个东西冤冤相报,还来还去没完没了,不是好玩的事情。开悟要紧,证果要紧,往生要紧,这才是究竟了脱,然后回过头来帮助这些有缘众生。佛法说得很好,「佛不度无缘之人」,哪些人与我们有缘?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冤亲债主是有缘。结的有恩是缘分,结的有怨也是缘分,我们欠别人的是缘分,人家欠我们的也是缘分。所谓的缘分,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还是这么一套。我们结的缘很多,赶紧要成就,再回过头来帮助这些冤亲债主,统统得度。所以自己一定要着重解行并重,定慧等学。尤其在现前这个社会状况,不认真努力,必定堕落,而且快速的堕落,时时刻刻要提高警觉性。放下经本,佛号就提起来,就念佛;放下佛号,就展开经卷。每天我们能够说是研教八小时,念佛八小时,我们的妄想自然就少了,没有时间去打妄想。希望我们同学们认真努力,不要辜负稀有难逢的机缘。

太上感应篇  (第六十五集)  1999/7/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65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这四句讲的是「行仁」。接着下面: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这是第二十四句。后面: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这都是行义,仁与义都是忠孝的落实。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孝就是佛家讲的自性、性体,忠是自性的大用。佛家讲中道,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做种种示现、种种教化,都是行忠。忠是孝的落实,仁义是忠的落实,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自己就清楚、就明白。人如果不懂这些大道理,那就是古人所说的,与禽兽有什么两样!禽兽是动物,人也是动物,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差别的地方,人能够体会宇宙人生的大道,了解诸法实相,这才叫做人。这些大道理决定不是生而知之,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生而知之的没见过,都是学而知之的。学,每个人禀赋不相同,佛家常讲上中下三根,上根的人接受的能力强,所谓是闻一知十,一闻千悟,中根的人差一点,下根的人就更差一点。这个根性不相同怎么形成的?世间人确实是个迷,有人说这遗传,如果说遗传,有父母很聪明,儿女很笨拙,这在遗传上又讲不通;有些父母并不聪明,很平庸,儿女非常聪明,可见得遗传这个说法也很难成立。佛说得好,无量劫来每一个人的习性不相同,这个说法我们听了能接受。人决定不是只有这一世,如果认为人只有这一世,来世就没有了,这是断见;有人说人死了来世还是人,佛说这是常见,这两种见解都是错误的。

  古印度他们有很多宗教家,印度古代的宗教家没有不修禅定的。我们晓得,禅定能够突破时空的维次,换句话说,他能够见到四度空间、五度空间,甚至于更高层次的空间。那个生活范围就大了,大得太多了。所以他们见到欲界天、色界天,见到六道的真实状况。所以六道轮回不是佛教说的,在释迦牟尼佛没有出现之前,印度所有的宗教都曾经见到,都把这个事情证实了。我在美国住了很多年,美国许多人也证明这个事情是真的,他们不是用禅定,他们用催眠的方法。催眠,实在讲也是属于禅定的一种,不过没有禅定那么深就是了,这意志集中。意志不集中,不能入催眠的状况,你一个人胡思乱想,那个催眠师对他毫无办法。怎样才能够入催眠状况?听他的指挥,听他的话,他叫怎么做,百分之百的服从,就很容易入催眠状况。入催眠状况,他就知道他过去生,过去一世、过去两世,很深的能够达到三、四世。但是最平常的是过去生中一世,这很普遍。能够达到三世、四世比较少,那就是我们用禅定比喻的话来说,更深层次的定功。所以这个事情不是假的。

  人死了并不是一切都完了,人死了一切都完了,我们还要学什么佛?这不需要。人死了后面事情多得很,无穷无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我们知道有前生,知道有后世,聪明人有前后眼,这古人所说的,什么叫前后眼?看前世、看后世,那个眼光就看得远了。能够看到过去、未来,这个人就不造业了。为什么?他知道造业有果报的,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仅是十法界,就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一真法界,《华严》讲的华藏,净土讲的极乐世界,也离不开因果的原则。大家都知道,《华严》讲的「五周因果」,《法华》讲的「一乘因果」,世出世法离不开因果,这是真理。因果讲到究竟处,古来的祖师大德们给我们做了个总结,「理不出心性,事不出因果」,这两句话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学说尽了。佛如是,中国儒家、道家又何尝不如是!不但在理论上是完全相同,在世法上也是大同小异,都离不开忠这个字。

  什么叫做忠?我们最近也讲了不少次,因为讲到《感应篇》里面,说到「忠孝」,这个字就是菩提心里面讲的深心,孝这个字是菩提心的直心,也是世尊在《观经》里面讲的「至诚心」,诚到了极处,这是忠孝。有一丝毫的偏差就不忠,不忠不孝!谁能够把忠孝做得最圆满?如来果地,那是讲到究竟圆满。忠孝圆满,仁义当然就圆满,也就是说落实在他生活上、在他工作上、在他处事待人接物,都会做得非常圆满。等觉菩萨偏一度,我们如果说三百六十度,等觉菩萨偏一度,非常接近了,法云地菩萨偏两度。如果我们用这个话来说,初信位的菩萨偏了多少度?偏了五十二度,五十二度算不错了,我们凡夫偏离一百八十度。由此可知,我们学佛学什么东西?忠孝仁义而已矣!

  今天我们读这文,第二十四句,『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这两句话,后面是『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凶、善、急、危」,我们今天看到这个字样感触很深!现在的凶灾、危急太多,太严重了,几乎是遍及全球。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要依照中国古人所讲的,失教,古时候这句话非常严重,失教是他没有受过教育。古人任何人听到这句话都感到非常羞耻,没有受过教育,你不懂得做人之道。但是现在说出这两句话人家不懂,听不懂,不知道什么意思。这个教,今天表面上大家看,好像教育挺发达的,可是佛家讲的教育跟我们现在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现在社会是什么教育?科技的教育。科技的教育,我们现在想想,违背了自然法则的教育,大家天天干违背自然法则。所以外国一些预言家,我看他们的书,地球要对人类来个总报复,你伤害它,它要来报复你。这个话听起来好像是开玩笑的话,实际上现在这些天灾人祸,岂不是地球对人类提出反抗、提出抗议?人还是懵懵懂懂,认为这是自然灾害,与我们的行为不相关,这就是他没有受过教育。

  古圣先贤的教育,不仅是佛家,中国传统的教育,儒家、道家,先秦的诸子百家,无不是讲做人之道。教育的宗旨,第一个教人了解人与人的关系,人伦的教育,中国人讲伦理的教育。所以中国这个民族,几千年维系到今天还没有被淘汰,还没有被灭亡,什么因素?伦理教育。教育第二个宗旨,是教人明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知道爱物。伦理的教育教你爱人,这是教你能够爱物,爱护我们居住的环境、生活的环境、物质环境,这是事实。诸位如果稍稍留意一点,你们譬如说养花,很多人喜欢花草,你对于这个花草有爱心,它长得特别好,它回报你。你对它没有爱心,那花也开不好、也长不好,同样是一棵树,同样是一盆花。我看得很明显,从前馆长喜欢花,她照顾,那个花开得特别好,她要到国外去旅游,交给别人去,回来的时候几乎枯得快要死了,她要花一、二个星期才能把它恢复,草木通人情。世间人又说,花有花神,草有草神,对面仙人掌开的花每一朵都有花神,你们肉眼看不见。你对他好,他报答你;你对他不好,他就走了,枯死了。你仔细观察,你就了解。教育更深一层的,是让你了解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就是超越时空维次,这样一来大家相处才能和睦,才能融合。所以教育的目的在哪里?无非是教人与人、与物、与天地鬼神能够和睦融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合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0 17:37 , Processed in 0.15104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