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79|回复: 0

太上感应篇节要定弘法师主讲(第二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7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敬摘自《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节要》

太上感应篇节要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二集)  2012/12/5  香港大棠度假村  檔名:57-107-0002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我们今天晚上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节要」,昨天我们讲了前面十一条,今天我们看第十二条:

  【不彰人短。不衒己长。】

  这两句的意思就是,不要张扬别人的短处,也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缺点,人无完人,自己也不是圣人、不是完人,所以自己也有很多短处,怎么能够没有认真改过就去张扬人家的过错?每个人都不喜欢听到别人讲他的短处,那么己所不欲,就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别人说我不好,我们也不要去说人家不好。如果我们张扬别人的短处,这个短处不是真的,自己道听涂说来的,而随口去批评、去毁谤,把人家的名声搞坏了,这就有很大的罪过。如果这个人是一位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人,甚至是一位弘法的法师,我们去讲他坏话,让别人退失了信心,不愿去护持他,不愿意跟他学了,这样罪报都是在地狱,因为这个罪是断人法身慧命。哪怕是人家的短处、人家的过失是真的,我们也不能够去张扬、去两舌讲人的坏话,这是为众生负责任。

  在戒经上就讲到有这么一个公案。这是在久远的过去,有一个年少沙弥,这个沙弥笑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是一位老比丘,这位老比丘读经的时候声音比较难听,这个年少沙弥就笑话他,说他怎么声如狗吠。就是这样一句轻率的言语去笑话人、毁谤人,他造的罪业有多重?因为他笑话的这个人是一位阿罗汉,他已经证果了,但是年少沙弥不知道。结果这位老比丘怜悯这个年少沙弥,让他马上忏悔,期望能够不要堕地狱。年少沙弥很不错,立刻就忏悔了,向这位老人家求忏悔,虽然免堕地狱,但是因为这个嘲笑阿罗汉的罪过,他堕了五百世狗身。笑人家狗吠,他自己堕了五百世狗身,最后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他跟舍利弗尊者出家,后来证得阿罗汉果。因为前世有修行,证果之后发现,原来自己前五百世都是狗身。这就是当时彰人短处得的果报,所以这因果很可怕。

  孔子曾经说过,「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小人喜欢讲人家的恶,不喜欢看到人家善。君子反之,君子不彰人短,随喜人家的善。如果自己有长处,要懂得潜藏,真正有德君子都懂得韬光养晦,涵养自己的德行,绝对不会去张扬、去炫耀自己的长处。这个炫耀就是有傲慢的心,不知道一山还比一山高。高人很多,我们不知道,等知道了之后,羞愧得无地自容。

  我们修学也是,有一点功夫,有一些境界了,绝不可张扬、绝不可炫耀,一张扬、一炫耀那就会入魔道。自古以来,多少佛菩萨再来的这些祖师大德,一生都是显示出平平常常,没有一丝毫傲慢、炫耀,总觉得我不如人、我是凡夫。这就是佛菩萨慈悲,把自己的圣迹隐藏起来,把凡人的这方面示现,露出来给大家看,好像很多过失,好像德行学问都不如人,别人都看不起他,实际上人家是大菩萨。你看刘素云老师的姐姐,那肯定是个再来人。她一生受尽磨难、受尽人家的羞辱,都根本没有丝毫委屈、不平,或者是拿出自己的本事给人家看看,绝对没有。本事是到最后显示出来的,往生那一招,让大家惊叹,这个人就是菩萨再来,上上品往生。

  所以真正佛菩萨一定不会跟人家显山露水。在佛门里面也有这样的规矩,佛是不允许再来人显自己的本迹,这是犯大戒的。显都不可以显,怎么可以炫耀,怎么还可以对人说?所以凡是对人说我是什么菩萨再来的、什么佛再来的,肯定是假的,这种话是大妄语,大妄语果报是阿鼻地狱。大妄语还包括什么?现在有很多这种现象,炫耀自己是通灵的,炫耀自己可以跟佛菩萨沟通。实际上他跟佛菩萨沟通吗?恐怕不一定。都不知跟哪个鬼神沟通,很可能变成跟邪神沟通,邪神来欺骗他。因为他喜欢炫耀,这跟邪神邪鬼的心相应,所以邪神邪鬼又用他,利用他的这个弱点去干他的勾当,来欺骗人、来作弄人。所以只要我们没有那种想炫耀自己的心,这就是没有名利心,自然邪神邪鬼就会远离,这时候真正佛菩萨才会来。我们再看第十三条:

  【遏恶扬善。】

  这个意思是讲阻止恶行、赞扬善行。凡人都会犯过错,不要看别人,就看自己,谁没有造过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敢说自己一条没犯过吗?恶既然人人都有,那我们觉悟了就应该帮助人断恶修善、帮助人回归本性。本性是本善,只有习性是染污。而那些回不了头的人,是因为他的习性太深了,习惯养成,从小养成很难改,可是他的本性还是善,所以我们就应该用这种慈悲心,尽量的来帮助别人断恶修善。

  怎么帮助?看到他要做恶事的时候,我们应该提醒他、制止他,要直言相劝,甚至奋不顾身。只要自己是真诚、没有自己,你多少可以感动他,即使可能他最后没有采纳你的建议、你的劝谏,但是给他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可能某一天他会反省,他会生起羞愧心、生起忏悔心。你这种心就是在积阴德。甚至你劝谏别人可能会招来人家的痛骂,甚至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就像古人「文死谏」,文臣死于劝谏君王,伴君如伴虎,说的话皇帝不高兴,他就把人杀了。他这样的劝谏虽然最后换来一死,可是对这个皇上也一样是留下很深的善根。这种忠臣,最后他的福德一定会庇佑他的子孙,而自己一定能往生善道。

  看到别人有善行,我们应该赞扬。为什么要赞扬?就是因为要鼓励。在这个五浊恶世里面,要知道造恶容易、行善难。往往人刚起个善念的时候,很多的因缘就拉他,把他的善念给打掉了,或者因为人家笑话,或者毁谤甚至障碍,他感觉到困难重重,就不肯奋力行善了。如果你在旁边能够赞扬他、鼓励他,让他生起信心,让他正气凛然,不怕障碍、不怕人家嫉妒、不怕人家笑话毁谤,把这个善意圆满,你这个功德就无量。你的功德不会亚于他自己行善的功德,你这个功德叫随喜功德,甚至超过他的功德。因为可能他完成了善行之后大家会赞叹,赞叹也是消他的福;而你在旁边随喜护持,人家没有看到你的这个功劳,所以你的功劳就变成阴德。阴德就是别人不知道的善行,阴德享的福才深远,上天都保佑有阴德的人。尤其是你所赞扬的善可以帮助很多的人,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得到幸福快乐,这个功德就更大了。所以功德大小看最后结果影响有多大、受益的众生有多少。

  最大的善行可以说莫过于弘法利生,《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能够觉悟众生就需要用法,众生的苦难都是因为迷惑颠倒而导致的,如果我们能够使众生觉悟,他就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如果能够鼓励、帮助、护持讲经弘法的人才,这是世间最大的功德。而在这个五浊恶世当中,弘法者所面临的障碍、挫折很可能是一般人没办法想象。像师父上人一生就给我们做出这样的示现,他五十多年的弘法,全是在人嫉妒、障碍、讥毁当中走过来,多少风风雨雨、多少的磨难,甚至有走投无路的时候。一生都是四处流浪,自己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直到去年,师父老人家接受了人家在香港供养的一个小房子,九十年的老房子,很小,大概是四十平方米,六和园这一个小房子。然后老人家很欢喜的说,我终于有一个落脚处了。他老人家一生不建道场,也不提倡人建道场,所以哪里有缘讲经说法他就到哪里去,因此只能四处流浪。人家欢喜供养你、护持你,你就在那讲;人家不欢喜你,脸色一沉下来,你就该走路了。所以从台湾到美国、到新加坡、到澳洲,最后回到香港,中间还有去过一些地方,包括回到中国大陆在庐江待过半年。所以师父老人家八十五岁的时候决定,「香港这是我长住的地方」。

  在我出家的时候,去年,师父老人家前后应该有十次跟我讲同样的话,说「我这一生弘法利生,所遭遇到的磨难一般人都想象不出来」。他说,「你这一代,下一代(就是我们这一代)要遭遇的苦难比我要大十倍」。老人家讲的时候每一次讲都是非常严肃,给我打个预防针,告诉我这条路不好走。为什么?因为师父老人家那一代,就是我们爷爷那辈,师父比我大四十六岁,两代人,那辈的人还有比较深厚的伦理道德的根基,还算比较厚道的,这一般的人来讲,还不至于对人太狠毒。可是两代人之后,中间经历过战争、文化的摧毁、文化的革命,这个革命是贬义的,文化大革命等等,传统文化已经到了谷底,人心的堕落也是到了谷底。在这个时代要弘法,当然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可能是自己都意想不到的苦难会现前。还好,现在师父老人家在,还不至于太离谱,但是师父老人家常常叮嘱我一定要小心嫉妒障碍。他说这一生不知吃了多少亏,他说,「我已经是很低调了,我是不建道场,也绝对没有一个念头说想要夺取人家的道场。到别人那个地方讲经,都是只要有供养,人家所有红包都给常住,皈依的信徒全部都给这个道场主,什么都不要,尚且都会那么大的嫉妒障碍」。所以老人家非常爱护我,但是老人家虽然提醒我,可是他还是鼓励我,说你只要真正发心为佛法、为众生,一切都有佛菩萨在照顾。

  所以善行确确实实需要护持。法弱魔强的时代,我自己也是这个愿,当我们看到有年轻人、下一代如果有这样的发心,我们都要全力的去护持他,帮助他信心增长、善愿增长、菩提心增长,让他能够增福增慧、立稳脚跟,给他创造学习提升的机会。这种功德真是无量无边,希望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培养、护持下一代的弘法人才。所以『遏恶扬善』我们要从根本上去做。底下第十四句:

  【推多取少。】

  十五句:

  【受辱不怨。】

  十六句:

  【受宠若惊。】

  这三句连在一起讲,因为它们正是佛家里讲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推多取少』,就是多的让给别人,少的归到自己,好的给别人,差的给自己,断自己的贪爱,成就自己的仁心。佛《遗教经》里面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一个人欲望很多,什么都想贪,贪而无厌,为了求利养,那苦恼一定很多。所以欲望不会带来幸福,唯有你能够推多取少、放下贪爱,能够帮助别人、成就别人、布施别人,你才会得到快乐,助人为快乐之本。真正到了自己无欲的时候,你的烦恼全都没有了,忧患烦恼都是因欲而来。知足者常乐,助人者常乐。知足的人即使是很贫穷,他也感觉到像生活在天堂一样,就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而多欲之人即使是在一个金山里头生活,在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里头生活,吃的是山珍海味,他感觉可能还是像地狱一样,因为他的苦不会终止。

  一个人能够推多取少,自然心就很平了,他没有贪求心,一切都知止,心是很安的。修道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心安则道隆,你心是安的,道才可以修得好。所以修道人首先要把贪欲放下,这一生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才能够学道。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做示现。他老人家什么都可以有,有权力、有地位、有富贵、有金钱、有美妻、有好儿子,什么都有,可是他统统放下,为大家示现一个苦行僧的生活,知足常乐。

  我们做义工,要在这方面给大家做好样子。可能你的家境很好,但是来到这里,进入了这个义工的团队、这个护法的大家庭,我们就要用平等的心,要推多取少,在享受方面让给别人,自己多吃点苦没问题。像静瑜老师这次听说很多人想来报名参加我们的共修法会都报不上,名额已满、床位已满,为了能够多来、多增加一个人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殊胜法会,她自己让出床位,住在了办公室,还有几个同修一起。我看到她这样,我说那我就住帐篷。结果我们这一发心的时候,感觉到同修们对我们呵护备至。

  像两天前我们住那个帐篷,因为下雨漏雨,地上湿了。因为我们就睡在那个地上,地上湿了之后,我们两边帐篷,有两个同修陪我一起住帐篷,结果地上湿了之后,同修们很着急。我说没问题,这湿不到我床那里。他说不行,被子都湿了。我说我没有感觉。他说,「那一定是阿弥陀佛给你安排的,让你睡的刚好是干的那部分。但是我看了,被子都湿了」。然后他们几个人一起七手八脚给我帐篷上又搭了个帐篷,就当了个小棚子,能挡挡雨。然后给我们换被子,还在地上铺了一层塑料板,让床垫厚一点,湿气没那么大,我特别感恩。你看推多取少,这么一点点发心,没想到人家对你那个呵护自己都想不到。

  所以我们来护持正法,首先要护好自己的法,自己要做好样子给大家看。现在这个世间普世之人都在争,争名争利,我们要做出一个让的榜样,好的给别人,不好的留给自己。没吃的,我们讨饭都行,释迦牟尼佛不都是讨饭吗?那我们跟他老人家出家,讨饭也没什么,天经地义。没睡的,我们在树下一宿都没问题,他老人家也给我们做榜样。拿出这分心来弘护正法,那一定能感动佛菩萨。其实你未必会吃那么多苦,因为佛菩萨爱你,爱得如掌上明珠一样,尤其是现代。你说在隋唐时代,祖师大德太多了,所以那个爱平均分配,就少一些;现在太少了,有一个人真正发心的,所有的佛菩萨全部爱就集中在你身上了,你这一生还担什么忧?修道的人根本不需要为自己的衣食享受去担忧,连儒家君子都能做到,「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要拿出这样一个精神来,这样来办道比较容易入门,把贪放下。

  第二个『受辱不怨』,这是把瞋恨心放下。怨恨是瞋恨,是瞋心。瞋恨是地狱的业因,贪爱是饿鬼道的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把贪瞋痴断掉,怎么断?就用这三句,「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就能断贪瞋痴。我们现在修道根本谈不上什么吃苦。你就是看看前几代的人,虚云老和尚离我们很近,你看人家吃的苦,那真是经受饥寒交迫之苦。我们现在没有饥寒交迫过,吃的、用的都很丰富。我们现在可能唯一受的苦是什么?人家羞辱你、人家毁谤你。这个实际上你不放在心上它就不是苦。骂也不疼,他爱怎么说就让他说,嘴长在他的口上,他有他讲话的自由。可是听不听也有我的自由,他讲什么我不听,我不放在心上,哪来的侮辱?心上就没有侮辱,就更不会有怨恨了,所以你就能心平气和。

  大凡在世间或者出世间有大成就的人,哪个不受屈辱?哪个不受毁谤?连释迦牟尼佛当年都受毁谤、受屈辱。你看提婆达多就毁谤,甚至要害死佛,六群比丘分裂僧团。毁谤、嫉妒、障碍自古有之,你不要放在心上,这些都是你成道的增上缘,它帮你消业障,消你宿世地狱的业。《金刚经》上讲,一个人如果真修行,真能受持、为人演说,把《金刚经》、把佛法受持演说,还要受人羞辱、毁谤,这个人先世有地狱的业,本来该堕地狱,结果因为受了羞辱、毁谤,罪就消了,可以不用堕地狱了。你想想这些人是不是对我有恩?他们把我地狱的业背过去了,他替我下地狱,我不用下地狱了。你看是不是感恩都来不及?哪里还能够怨恨他们?

  你看师父老人家一生,受了多少的毁谤,到现在还没有休止,师父老人家心平气和。他给自己写了一段话,说「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你看多好!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仁者无敌,什么是仁者?他心里没有敌人,他只爱人,他不会有对立、不会有怨恨、不跟任何人冲突,只有爱人,这就是仁者。他没有敌人,他只有要去帮助的人。

  所以师父老人家提醒我这些,对我这一生都有帮助,因为嫉妒障碍、毁谤羞辱肯定是免不了。出家才一年多,已经有一点小考验了,大考验在后头。我们如果遭遇到人家的讥毁,心里就难过、就不平,这经就白听了。这么点小考试都不过关,你怎么能够成就大业,怎么能够担负如来的家业?所以应该感恩他们,这些都是老师,愈是来批评,愈是来毁谤,愈是成就我道业。

  下面这是『受宠若惊』,得到了宠爱,得到了人家的善待,人家恭敬你、感恩你、赞叹你、供养你,这个时候要感到戒慎恐惧,这叫「受宠若惊」。愧不敢当,自己德行学问不够,德不配位,不应该被人推到这么高的位置,有这分心就能平平安安。为什么?因为自古以来谦受益,满招损。你看当月亮到满月的时候,第二天就开始亏月了;水盈满的时候,它就要往下流,就要流走了,自然现象都是这样来提醒我们。所以当我们被人捧上高位的时候,切不可傲慢、切不可洋洋自得,更应诚惶诚恐、戒慎恐惧,知道自己跟古人比起来差太远了,自己还是个凡人,自己的德不配受到别人这样的赞叹,自己的功劳也没有别人想象的这么伟大。而别人这样赞叹、恭敬、供养的时候,要知道这是消我的福报,而往往如果别人的赞誉过分了,福报就享过头了。所以《了凡四训》里面讲到,「名亦福也」,人出名也是享福,世间凡有「享盛名而实不副者」,没有名副其实,「多有奇祸」。什么原因?很可能是享誉过分了,天都觉得不公平,天地鬼神都不服气,他就要收人了。

  所以定弘现在也是虚名在外,现在过马路都得小心。为什么?名不副实。我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好,凡人,而且是业障深重的凡人,罪障习气很多,而现在反而被别人捧得高高的,真的是很麻烦。所以大家爱护我就不要来赞叹我,不要给我这些虚名。但是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还是要做,不能因为我故意要避免这种奇祸,我就不肯出来弘法利生,这也不对。师父老人家也批评过我这个想法。我说现在没有成就之前,是不是应该先自己成就,闭关躲起来好好的修成就了,再出来弘法利生?当我说这个话的时候,这是几年前说的,跟师父老人家讲自己的想法,师父老人家狠狠的呵斥我,说你这个想法小乘、自私,说如果等你成就了再出来度众生,恐怕你还没成就,这个世界就毁灭了。这是给我当头棒喝,确实不可以忍心圣教衰亡而不出来。因为学习弘法是一个过程,可能要十年、可能要二十年,等你真正成就了再出来,当然可能会学得很快,但是估计未必来得及。

  怎么做?师父说,你要出来讲经,讲就是学,讲就是度自己。所以我们讲这些经典,不是讲给别人听,是讲给自己听。别人是做我们的增上缘、影响众,等于陪我读书的,来帮助我学习的、鼓励我的。台下都是老师,坐在这台上讲的是学生,学生把自己所学的心得体会跟大家这些老师们报告,请老师们指正。师父老人家说,「我一生都是用这个心态」,我也要学师父老人家。所以有同修还问过我,他对我称师父,我知道我也不敢为人师。他说,师父,我能不能做你的学生?我马上说,我没有学生,我自己就是学生。真的是这样。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你想自己真是做别人的老师了,这就是最大的麻烦。受宠还要若惊,岂可好为人师?断自己的愚痴就得认识自己。我们再看第十七条: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意思是讲布施恩惠给别人,绝不求回报;赠送给别人东西也不要去后悔,甚至要跟他拿回来,这就错了。这都是断我们的贪吝。如果施恩还望报,别人忘了你的恩德,你还去提醒别人,你看某年某月我对你施加什么恩德,给你什么东西,还提醒提醒别人,意思就是让人报答,这个贪心就没有忘掉。本来你对人有恩德,经你这么一说,恩德就没了,人家就没有觉得你对他有恩了。所以施恩望报的,反而一无所得;施恩不望报,人家还有可能会感念你的恩。因为什么?你是用真心来施恩,真心施恩绝不会望报,既不望别人回报,也不望将来得善报,这个心是真的。

  讲到究竟处,就是佛法讲的三轮体空,布施的时候没有我在布施这个念头,没有布施给谁的念头,也没有布施的中间物,三轮体空。这是清净,清净心是真心。所以我们譬如说做义工,今年我们参加护世息灾,今年灾难化解了很多,我的功劳。你这个居功法不得了,太胆大妄为了!这哪里是人力可以做得到?这是佛菩萨的加持、龙天护法善神来庇佑,我岂能够贪佛菩萨、龙天护法善神之功为己功?还希望果报,哪有可能!这一念就太贪了,贪这个功德,不可以。所以即使是真有这个功劳,我们都应该谦虚,这不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这是三宝加持。我是刚好碰到这样的胜缘,我很幸运有这样的机会来修点福报。这个态度就好,我现在就是这个态度。千万不能说,这个事没了我不能成就,这个话太傲慢了,这傲慢就会招神怒。天地鬼神还不是佛菩萨,他也有七情五欲,他有情绪的,你说你的功德,那天地鬼神他就会气愤,这明明是我的功劳、我来加持的,你怎么能贪功?他愤怒了,他就惩罚你。

  『与人不追悔』,给别人的绝对不后悔。为什么?即使是给人给错了,也心平气和。本来不该给的现在给了,这是还他的债,绝对没有后悔。那给人给对了更不能后悔,后悔就是吝,吝是贪的一分。所以要放下自己的贪吝心,给人永远生欢喜,哪怕是我们给人的东西、给人钱财他拿去造罪业,我们也不后悔。只是以后需要改进,我们要有智慧,如果他拿去造罪业,我们就不要给他,吃一堑长一智。而且给了他,跟他结了善缘、欢喜缘,将来我有机会能度他,还是高高兴兴。

  就像以前我们师父讲的道安老法师的故事,道安老法师就有这样的心量。师父老人家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去看望他,从那里头出来一个人,师父认识他,知道这个人是来骗钱的。进去之后问道安老法师,刚才那个人出去了?道安法师说,对,那个人又来问我骗钱了。师父问他,「那你给了没有?」「我给了。」明知他来骗钱,我都给他,你看这个心量有多大。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大智若愚。骗他钱的人还以为自己得逞了,可老和尚心里明明白白。为什么给他?还债。老和尚心里知道,该还的就还。他拿了这份钱,以后如果知道,老和尚知道他来骗还给他,他心里就会很感动、很愧疚,惭愧心生,就能救他了。给他种一个远因,希望将来因此而让他得度,这是老和尚看得远、看得深,不看小利。我们再看第十八条,第十八条是结劝,就是对前文做个总结: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

  『所谓善人』,就是讲前面所说的做了这些善的人。其实人本善,前面所说的这些善德都是自性本有、本来具足,只是后天因为受了污染,他才变恶,所以本来就没有恶人。这个所谓的善人不是讲别人,我们本性就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只是你肯不肯做。肯做的人,你就有这里说的果报,善有善报。

  第一,『人皆敬之』。你行善,人家都会感动、都会敬服,都尊敬你。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心都是本善,即使一个造恶的人,他见到有人行善,他也会感动,这就是人性本善。哪怕是个杀人犯,当看到人孝养父母的时候,他心里都会有感动、都会有惭愧,对这个孝子也会尊敬。二十四孝里蔡顺就是这个例子。蔡顺上山采桑椹果,拿了两个篮子,一篮红的、一篮黑的,黑的比较成熟。强盗见了他,本来要把他杀了吃他的肉,结果看到他就问他,你为什么拿两个篮子分开来装桑椹?蔡顺说,黑的这个比较成熟、比较甜,是供养母亲的;这个红的生一点,酸,我自己吃。很朴实的话,很平凡的一个举动,竟然让这群强盗都感动了。后来不仅没有杀蔡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0 17:30 , Processed in 0.16229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