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共十四集1996.10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功是因,德是果。修定有功,开慧是德,这怎么能给人?这不能给人。福德可以给人,福德是什么?我有财富,我可以给人,我有地位,我也可以让给人,这是属于福德。福德可以布施,可以给人,与人共享;功德没有法子,功德一定要自己修。睡眠还修什么功德?把功德都睡光了,所以他的功德没有了。没有了他就忧虑,就后悔,忧虑、后悔里面就增长烦恼,这是一定的道理。十二:

  【远离诸善友。亦不求正法。常行非法中。是乐睡眠过。】

  当然好的朋友、善知识,看你天天睡大觉,不能不离去,不离去就陪你睡大觉,哪有这个道理的?所以善知识远离了。『亦不求正法』,他没有精神,他也没有智慧,也没有体力去求正了。『常行非法中』,非法是堕落,一定是一天一天就这样堕落下去。下面一首,

  【不欣求法乐。损减诸功德。远离于白法。是乐睡眠过。】

  不喜欢求法乐,常讲的法喜充满,他不懂得,他也不想求法喜。法喜是真正的喜悦,世人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遇到高兴,你看一身轻快。什么事情最欢喜?修法有得,修法有悟,那个欢喜是世间任何喜乐都不能够相比的。可是这种欢喜,不是真正修行人,你跟他讲他也不懂。他什么欢喜?今天发了财,中了彩票,他很欢喜,他很高兴。你跟他讲修行,他认为修行是苦事情,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念得那么累。他不知道这里头有乐,这里头寂静之乐、明悟之乐,他不懂。所以这是真乐,喜欢睡觉的人,当然他不可能得到法乐。所以他『减损诸功德,远离于白法』,这些善法他没有办法修,也没有办法学。第十四首:

  【彼人心怯弱。恒少于欢喜。支分多羸瘦。是乐睡眠过。】

  这个人『心怯弱』,心怯心弱;『恒少于欢喜』,恒是恒常,也就是他很少有欢喜心。『支分』是讲四肢,他的手足看起来都很瘦,不是一个健康的样子,这就是他的身体四肢一看就知道不健康。不健康,当然他身心羸弱。下面一首:

  【自知身懈怠。嫉妒精进者。乐说其过恶。是乐睡眠过。】

  他不是不知道,他也晓得他的毛病,懈怠、懒惰、贪睡,他也知道。看到别人精进他嫉妒,还要找人家的碴,说人家的毛病,这就是所谓自赞毁他,还要造这个业。请看底下一首:

  【智者了其过。常离于睡眠,】

  下面几首,是世尊劝勉我们、教导我们,应当要觉悟,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明了睡眠的过失。『常离于睡眠』,睡眠是一种习惯,多半是心理上的作用。譬如饮食也是如此,因为你心里面常常念着一天要吃三餐,一餐不吃,就会害饿。什么原因?心理作祟,妄念在作祟。如果一个人持午,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他头脑里头一天只有吃一餐,那两餐不吃,他不觉得饿,为什么?他没有想到。睡眠也是如此,你感觉到我一天要睡八个钟点,睡了六个钟点,「不行,我还差两个钟点」,你的精神怎么会打得起来?自然就没有精神。如果你要振奋起来,「我一天有四个小时足够了」,你的精神就饱满。

  所以,我们这个身确实是受心理在支配,心理上妄想分别执着是大病,许多修行用功的人都能够体会到,确实是念头在主宰着。好吃的人,三餐吃饱,一天还要吃三、四道点心,哪一道没有吃到,他的肚子就觉得不行,受不了,都是妄念在作祟。实际上,生理上并不是真正需要的,妄想!这也是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饮食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都消耗在妄念上,我们身体的能量消耗在妄念上。心清净的人,睡眠少,饮食也少,智者明了这个过失,他能够离睡眠。世尊在世的时候,僧团里面睡眠只有中夜,四个小时。

  【愚人增见网。】

  你看增长邪知邪见,这就是妄想执着,他增长妄想执着。

  【无利损功德。】

  丝毫利益都没有,把自己修学真实的功德伤害了,破坏掉。

  【智者常精进。勤修清净道,离苦得安乐。诸佛所称叹。】

  『清净道』就是清净心。『离苦』,从少睡眠能离苦,少饮食能离苦。现代人的观念,这个妄念相反,他认为多睡眠,要多饮食,他才乐,哪里晓得许多的疾病都从这个地方生。烦恼从这生的,愚痴从这生的,这哪里有安乐?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能舍离,才得诸佛赞叹。第十八首:

  【世间诸伎艺。】

  伎是技术,艺是才艺,这是讲世间一般的工艺。

  【及出世工巧。】

  出世法里面,也有许多的事情需要去做的。

  【皆由精进力。智者应修习。】

  无论世出世间,许多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你要不精进,天天懒惰、睡眠、懈怠,你能成就什么?所以,智者应该要勤奋来修学。

  【若人趣菩提。了知睡眠过。安住精进力。觉悟生惭愧。】

  学道的人,真正发心趣向大菩提,我们这一生要修行证果,要往生不退成佛,你一定要知道睡眠的过失。懈怠懒惰的过失一定要知道,要提高警觉心。『安住精进力,觉悟生惭愧』,常有惭愧心。

  【是故诸智者。常生精进心。】

  这些大菩萨、有智慧的人,他们常精进。

  【舍离于睡眠。守护菩提种。】

  这两句话好。离开睡眠我们才能把菩提种守住。

  这是重颂二十首。我们看后面结论,这段的结论。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乐着睡眠乃有如是无量过失。】

  这个话我们听起来,好像弥勒菩萨过去不晓得有这么多过失,世尊这一说才晓得,发现睡眠有这么多的过失。

  【若有闻者。不生忧悔厌离之心。发起精进。当知是人甚大愚痴。】

  这是弥勒菩萨在教训我们,我们今天听到佛这番开示,如果还不知道忧愁、不知道悔过,不能把睡眠舍弃,反过来勇猛精进,弥勒菩萨说这个人是『大愚痴』的人,不是普通愚痴,大愚痴。所以我们要常常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弥勒菩萨所讲的大愚痴的人?

  【若有菩萨。为欲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闻说如是真实句义。功德利益。于诸善法。而生懈怠。不起精进住菩提分。无有是处。】

  弥勒菩萨的话语重心长,慈悲到了极处。他说假如有一个菩萨,这位菩萨他一心一意要求如来果地上圆满的智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说得比较普通一点,说得白话一点,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听到世尊在此地的一番开示,世尊字字句句都是真实义,没有一句是假的,我们明白、觉悟了,这就是真正的功德利益。『于诸善法』还要生懈怠,还不能精进,安住在『菩提分』,菩提分就是觉,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叫住菩提分。这句话里面,就是三皈依里面所讲的,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心要安住在觉正净,这就对了。不能安住在觉正净,你就错了。所以他要「不起精进住菩提分,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菩萨听到这番开示、这番教诲,决定心安在菩提分上,一定精进,离远懈怠。这个话翻过来就是这个意思。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二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012-0012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三面,倒数第三行,我们将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众务中过。若观察时。令诸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

  从这里看起。这是本经第二十大段,为我们说造作一切事务的过失。经文一开端,『尔时』,就是世尊为我们讲完睡眠过失之后,弥勒菩萨接着再向世尊请教,造作一切事务当中有哪些过失。『若观察时』,观察非常重要,前面我们已经读过很多,观察是智慧。有智慧的观察,才能够觉悟菩萨,就是令菩萨们觉悟,不再经营这些事情,专心『勤修佛道』。这是弥勒菩萨启请的大意。再看下面世尊的开导。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乐营众务二十种过。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

  佛说得好,这每一句里面都说明这是初业菩萨,不是慧行菩萨,慧行菩萨跟初业菩萨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必须要晓得。应当要观察,『乐』是爱好,喜欢经营世间许多的事务,『众务』就是许多事务,过失当然很多。佛把众多的过失归纳为二十类,此地讲二十种,种是种类,归纳为二十种类,说法比较方便。『若观察时』,菩萨有警觉性、有智慧能够观察,就能令菩萨不再喜欢经营这些事务,这样才能够专心勤修佛道。

  【弥勒。云何名为二十种过。】

  下面世尊将这二十种一条一条的为我们宣说出来。

  【一者耽着世间下劣之业。】

  这个经多分,也就是大部分是对出家弟子所说的。出家弟子既然发心出家,你就要想到,出家为的是什么?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联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是王子的身分,他要不出家,他是继承王位;换句话说,他是治理一个国家,为这个国家的人民来服务,为一国人民谋幸福。为什么他要把这样重大的责任舍弃,去出家?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他发心出家,他是逃避责任还是有另外更重要的事情叫他去做?世间的大事业无过于国王,你说世间事,还有什么事情比国王的事情更大?现在民主社会,哪个事情能够比总理的事情更大、比总统的事情更大?没有了。在这个职位上,是为全国人民服务,为全国人民谋幸福,他把这个工作、职务舍弃掉,跑去出家;换句话说,他并不消极,他也不悲观,他也不胡涂。由此可知,出家这个事情比它还要重要,比王位还要重要。

  刚才说了,你做国王,是为一国人服务,而出家之后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服务,这个服务的面大得太多了。经典上一提起,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也说到十法界依正庄严。譬如他原来做一个乡长,乡长是为一乡的人服务,现在他不愿意做乡长,他去当总统,为全国人服务,我们对这种人赞叹、称扬。现在佛他不是为一个国的人来服务,他是为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来服务。佛如是,我们出家人亦如是,这一点不能不知道,出家不是逃避现实,不是消极悲观,他比世间任何人都积极。所以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的好榜样。诸位如果读《华严》,在《华严》末后这一品「入法界品」,这一品的经文很长,大家都晓得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在形象上来说,大多数都是在家身分,五十三位菩萨,也是五十三尊佛,示现出家身分的只有五个人,其余都是在家,我们看到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论他从事哪个行业,无论他过哪种生活,都是一切众生的典型、榜样,人人都第一,每个行业都第一,没有第二。他们经营众务,那些人是慧行菩萨,不是初学的菩萨,这个地方是初业菩萨。我们初发心学,暂时把这些事情舍弃,专心办道。

  初业菩萨是什么人?你还在念书,你还在上学,你还没成年。《华严经》上那些菩萨可以经营众务,为什么?他们的学业早已经完成,进入社会,为大众造福。我们是初学,在上学。上学的时候,你也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去搞起来,你工作没做好,学业也耽误掉,那就大错特错。所以上学的时候专心读书,不营众务,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你要是喜欢经营这些事务,必定妨害你的学业、妨害你的道业,因为你是个初学的菩萨。到什么时候你可以经营这些事务?佛在经上说了一个标准,必须是见思烦恼断了,我们知道,见思烦恼断了等于阿罗汉,尘沙烦恼断了是权教菩萨,还不行。必须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你经营一切众务没妨碍,你是慧行菩萨;换句话说,你要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才可以经营众务,那时候你没有妨碍。这就是说明,不仅是初业菩萨,权教菩萨也有妨碍。我们必须要把这个前提搞清楚搞明白,后面意思就好懂了。

  第一个过失,『耽着世间下劣之业』。世间任何行业要跟佛法比,都叫下劣。很多初学的人听到佛说这个话,不服!你们诸位在社会上从事各种行业,那怎么都是下劣行业?我这个行业很高尚,我这个行业对社会、对国家都造福,繁荣社会,甚至于安定社会,怎么可以说下劣?要晓得佛的标准很高,不是我们世间的标准。「下」就是十法界,你不能超越十法界,你这个业就下;「劣」是什么?劣是六道,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那你这个业是劣。不管你造的什么业,从这个标准上来看,我们所经营的,没错,确实是下劣。如果再把这个标准降一等下来,不要提得这么高,降一点行不行?行,也可以说。如果不能超越六道,那就是下;不能超越三恶道,就是劣。这样的标准我想我们学佛的同修,尤其是常常听经、常常研教的同修,听到我这个话应该可以肯定。你造作的业增长贪瞋痴,你不能够减缓贪瞋痴,每天增长贪瞋痴,不管你从事哪个行业,这个行业就劣,为什么?将来果报在三途。纵然你修的、造的业是善业,善业来生感得六道里面三善道的果报,你比起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你是下。你看看佛这一句说得怎么样?我们应该警惕,我们今天造的是什么业!第二句:

  【二者为诸读诵修行比丘之所轻贱。】

  这种轻贱是世间人所见的,世间人他的意思,绝对不是修行人。修行人心地清净,没有妄想,他怎么会轻视一切人?可是世间人看到这个样子,好像这些人瞧不起你。为什么瞧不起你?不跟你接近,不跟你往来。有修行的人、有道行的人,对于喜欢造作事务的这些事情这些人,这是讲的出家人,大概都对他们敬而远之。世间人看到了,这就是为这些读诵、修行比丘之所轻贱,是这么个意思。如果读诵的比丘,就是常常读经的,用读经的方法来修行,另外一种,修行里面范围包括的很广,或者是参禅、或者是持戒、或者是念佛,很多都包括在里面。这些真正修行人,他还会轻视别人,那他就不是修行人,决定没有轻贱别人的念头。可是世间人看到这样子,你看某人瞧不起你,但某人并没有这个意思,谁的意思?我的意思,我觉得他瞧不起你,不见得他真瞧不起你。这是世间人的眼光,世间人的意思。经典里面所讲的我们要清楚,要能够理解,开经偈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不要把如来意思错会了。

  【三者亦为勤修禅定比丘之所呵责。】

  呵斥、责备,这个事有可能。如果参禅有定功的人,开了智慧的人,禅宗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看到你这个样子,他教训你、他责备你,那是劝你回头。你还有救,给你讲还有效。如果看看,他是先观机,然后再说法,看看你,怎么劝你也不会回头,怎么教训你也没有用,他就对你合掌欢喜:「不错,你很好,很好,难得!」不会责备你。凡是肯责备你的都是善知识,总觉得你还能回头,你还有救。

  【四者心常发起无始生死流转之业。】

  这是必定的。你的心里面常常生起妄想、分别、执着,不会间断。这些妄想分别执着是些什么?就是你喜欢造作的这些业,喜欢造作的这些事,你正在造作的时候叫做「事」,造作完了之后那个结果叫「业」。业藏在阿赖耶识里面,遇缘就现前,就感果报,总不免六道生死轮回,你造的是生死轮回之业。

  【五者虚食居士及婆罗门净心信施。】

  这个麻烦大了,佛门里头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所以出家不容易,出家这个事情太难了。出家人,经上讲,这段经文讲得太清楚了,不营众务,世间所有一切事业我们都不做。你都不做,谁给饭给你吃?谁供给你穿衣?你的衣食住行从哪里来的?生活所需都是这些善心在家同修们供养的,此地所说的居士、婆罗门。古时候世尊当年在世,每天出去托钵,这些人供养你。他为什么要供养你?你是个修行人,是个福田僧,供养你,你将来修行证果,他沾光,他得福,是这么回事情。如果你出了家,还去搞世间这些事务,根本也不去修道,你将来也不能证果,死了以后还搞六道轮回,你怎么对得起这些天天供养你的居士?对不起还不要紧,将来要还债。所以居士供养决定没有白供养,他要是证果,往生不退成佛,你有大福报;他要不能证果,纵然堕三恶道,来生还要还钱,我布施你多少,你来生要还我多少,不吃亏。这个道理说明了,居士们放心供养,出家人小心接受,这是事实,经上讲得这么清楚。你接受了之后,要安心办道,你真要有成就,否则的话,小心披毛戴角还,这是真的。

  【六者与诸财物心怀取着。】

  因为你念念都是在贪着经营世间的事业,世间事业离不开财物。你要经营,你心里头常常想着这些财物,道业的念头就没有了。怎么想赚钱,这里头我也说不出来,忧虑、操心之事情太多了,所以『心怀取着』。

  【七者常乐广营世间事务。】

  世间人是如此,生意做得愈来愈大,就要来扩充,开一个店,发了财,再开两个,世界上还有许多连锁店。我在很多城市里面看到有连锁店,几乎遍及全世界,才晓得那是一个财团,发了大财,那些人头脑里头,一天到晚怎么样发财、怎么样经营、怎么样扩展他的事业。这些事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不能超越十法界,干的是这个事业。出家人决定不应该搞这个事情,出家人搞什么事情?也开店,开什么店?开佛店,也开很多分支店,到处有他的分支店。我们读了这部经,真的是汗毛直竖!如果要是为弘法利生,什么叫弘法利生?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从总纲领、总原则上来说,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弘法目的在此地。你的道场建立在此地,这一方的大众,你有没有做到帮助他们破除迷惑,帮助他们都觉悟过来,有没有做到?要没有做到,这个经上的弊病恐怕你统统都有。

  再把这个标准降一等,落实在生活上,当然还是讲原则,佛告诉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话大家都很熟悉。你有没有教人断恶修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善,有没有讲清楚?有没有讲明白?有没有劝人自净其意?自净其意就是修清净心。清净心非常重要,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高等智慧,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佛法是智慧的教学、是智慧的方法,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一点不能不知道。

  所以,广营世间事务,慧行菩萨行,譬如说道场,你这一个大道场,现在许多国家、地区你都可以在那里建立你的分支道场,要办佛事。佛事,佛是觉悟,事是教化,佛事就是教化众生觉悟之事,这叫佛事。做这个事情没有问题,你功德无量;如果不是做这个事情,问题就来了。佛的道场,前面都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是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场所,它是学校,不是神庙。不是神庙,为什么供这么多神像?要是说这个话,我们一听到,他是外行,他不是内行,为什么?我们佛寺里面一尊神像都没有,哪里有供神像?这么多像是什么?这是佛像、菩萨像,不是神像。佛菩萨的像很多,佛菩萨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早期学佛有成就的这些人,我们供养他的形像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不忘本,这是一代的祖师大德,不忘本,提倡孝道。第二个意思是见贤思齐。看到这里阿弥陀佛,我们在《无量寿经》上念到他的历史,见到这个像,我们发心要学阿弥陀佛,我们要学得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这个像放在这个地方常常提醒自己,用意在此地,不是神像,佛寺里头没有神像,如果把佛菩萨的像当做神像来看,把佛的教学场所当做庙来看,那就完全错误了。

  这是讲到世间的事业,必须要辨别清楚。如果你不是觉悟一切众生,那就错了,那就是此地讲的世间事务。如果你是觉悟众生,那你这是佛法的事业,跟世间事业决定不同。世间事业不出六道,你的事业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

  【八者念其家业常怀忧叹。】

  这就是讲,常常喜欢做这些世间事务的他放不下。又因为世事自古以来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有几个人能称心如意?所以忧愁、悲叹就太多了。想到自己的家业,总免不了忧虑、感叹。这有什么不好?很不好,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次业。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又造一次业,这个业都是轮回业、都是下劣业。你为什么不念佛?为什么不读经?去造这种业?

  【九者其性狠戾发言麤犷。】

  『麤』是粗野,『犷』是凶恶,就是言语很粗鲁、很凶恶,为什么?心里面好争。因为经营事务就有个争利之心,心里面常怀竞争,不知不觉就培养这个恶习气。粗犷的言语就是经上讲的恶口。

  【十者心常怀念勤修家业。】

  起心动念没有忘掉他的家,起心动念没有忘掉他的事业。

  【十一者爱着诸味增长贪欲。】

  『爱』就是贪爱,『着』是执着。他经营种种事业他觉得那里头有乐趣,那里头有他的味道,什么味道?名闻利养的味道、贪瞋痴慢的味道。诸位细心去体会,如果你真正体会得,你在佛法修学算得上小有功夫。看看你能够体会得?

  【十二者无利养处不生欢喜。】

  没有利益,得不到名闻利养的地方,这些地方不生欢喜。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们在讲台上讲经说法也是事务,也是世间事务,何况其余?如果我们经营这个事务,人家请我们讲经,先要问问,请我讲多少天?你要给我多少供养?谈价钱,谈条件。如果说这个地方请你讲经:法师,没有什么供养,供养很微薄。他摇摇头:这个地方我不去。这就错了。有没有这个情形?有!我在美国迈阿密,那边同修请我去讲经,同修就跟我说,他说法师,你在这个地方要不要举行皈依?我说如果有同修发心皈依,我可以给他主持,给他传授。他说法师,一个人皈依要收多少钱?我说还要收钱的?他说:是啊!密宗的上师、仁波切到这里来灌顶五十块,都是有价钱的。我说还有这样子!价钱愈高人来得愈多,大概很灵;你不收钱,恐怕不灵,没人来皈依。还有这么多笑话在。我就告诉他,「我这里不收钱,不来就算了,我这个不灵,不来就算了,我省事,咱们不找麻烦」。『无利养处不生欢喜心』,这是过失,在佛法里头讲这是罪过。

  【十三者多生恼害障碍之业。】

  『多生恼害』,恼是烦恼,烦恼里面最重的是贪、瞋、痴、慢、怀疑、嫉妒,总是损人利己。果然做到损人利己,还算不错。实在讲绝大多数,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损人不利己,你说这个事情做得多冤枉!对自己毫无利益,而且还损害别人,这真叫业障,这造『障碍之业』。

  【十四者常乐亲近诸优婆塞及优婆夷。】

  出家人喜欢搞这些事务,喜欢经营事务,他就常常喜欢去亲近在家信徒。特别是在家信徒有权位的、有权力的,做高官,有地位的,发大财的,常常去亲近他。亲近他们目的何在?目的是沾一点名闻利养,这是显而易见的,所谓是巴结有权势的信徒。没有权势的小民,你瞧也瞧不起他,与道业完全相违背。

  【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昼夜。】

  这讲的是把你的修学、修道都忘得干干净净,一天到晚脑子里头所想的都是衣食住行、五欲六尘,贪图享受,去想这些东西。

  【十六者数问世间所作事业。】

  凡是遇到人交谈,总是谈世间事业,而不知道出家人与世间人接触,要帮他觉悟、要劝他学佛。特别是在这个社会,许多人对于佛教产生严重的误会,认为佛教是宗教,认为佛教是迷信。你跟他们接触,头一桩事情就是要帮助他认识佛教,佛教究竟是什么,然后帮助他增长信心。这是应该要做的。不应该跟他们谈世间事,这个大错特错。

  【十七者常乐发起非法语言。】

  这是不知不觉经常有这些习气现行,不如法的、非佛法的言语,这个范围就非常之广。

  【十八者持营众务而起憍慢。】

  譬如你很会经营,你建个很大的寺庙,非常壮观,别的道场不如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就瞧不起他。诸如此类者比比皆是,容易仗着自己所经营的事业,对别人傲慢。

  【十九者但求人过不自观察。】

  自己耽着在事务上,不肯修道,还要常常找别人的麻烦,找别人的过失,举别人之罪,不知道自己反省检点。

  【二十者于说法者心怀轻贱。】

  这是从嫉妒里面生出来的,遇到说法的这些大德,说法的有出家的、有在家的,对这些说法的人心怀轻慢、鄙视,瞧不起他,这个过失大了。本经一开端就说这种过失,我们不必再重复。佛把这二十种过失说出来。末后这一句是总结。

  【弥勒。是为菩萨乐营众务二十种过。】

  这是二十种类。我们想一想,我们出家人要不要做这些事情?给诸位说,初业菩萨不做这个事情。古时候寺院丛林,初业菩萨是清众,清众只管修行,寺院里所有一切工作,他都不需要做。寺院里面许多事情,谁去做?菩萨去做。所以做住持、做当家的、做执事的,特别是纲领执事,不是凡人,都是菩萨应化来示现的,来帮助这些初学的菩萨。初学的菩萨做这些事情会犯这些过失,慧行菩萨做这些事情清净无染,真的到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们不碍事。以前人有福报,感得这些佛菩萨来应化替你服务,替你烧饭、替你砍柴,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国清寺的丰干和尚、寒山、拾得,丰干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干什么事情?厨房里烧火。大菩萨示现来照顾初学的人,不是普通人。

  现在我们没福,没有这么多佛菩萨来照顾,自己不免要造业障。可是古德也有榜样示现给我们看,作务要减低到最少的分量,这就对了,绝不能够多,贪多更要不得。我们的衣食住行要简单,不要给自己找麻烦。别的人道场可以挂单,我们就住在那边修行。如果没有这个缘分,自己要去建个小道场,找个没有人,偏僻的地方,盖个小茅蓬就可以。茅蓬多大?两小间就够了,自己可以盖,在山上砍树就可以盖小茅蓬。同参道友多了,慢慢再扩充,真修行人是干这个。你要说这个很难,现在方便。过去,七0年代的时候,我在香港讲经,香港洗尘法师还在,他常常找我聊天。我就跟他讲,我说老法师你有没有意思,你是很热心要把佛教恢复,我说不难。他说怎么做?我说你找五个人,五比丘,咱们不要盖庙,我们住帐蓬,现在帐蓬很简单,一个帐蓬可以用三年。我们向居士化个帐蓬,找个旷野地方搭起来。吃饭,托钵,每天出去托钵,托完了之后,到帐蓬里打坐,念佛也好,参禅也好,行!所有事务都减轻。他听了点头,不错,很好!很好以后就完了,就没有了。世尊当年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我们今天禁不起那样的苦行,我们搭个帐蓬露营很好。方法有得是,尽量减低自己的作务,就是拉杂的这些事情,没有必要统统应当放下。

  下面世尊以偈颂为我们重说一遍。重说的意思,前面都说过,此地就不需要再讲。底下有二十一首,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重说』,说明下面是重颂。

  【安住下劣业。远离殊胜行。退失大利益。是名众务过。】

  这个偈颂的体裁虽是重颂,实在讲也是补充前面殊胜的义趣。喜欢经营这些事务的出家人,他的心安住在『下劣业』,就是讲六道轮回的事业。『远离殊胜行』,殊胜行可以说专指我们本经的末后,最后一章,弥勒菩萨教我们发十种心求生西方净土,那是殊胜行,殊胜行就是一生一心求生净土。『退失大利益』,往生不退成佛的利益,别的人不懂,我们在座的同修都清楚、都明白。《无量寿经》这些年我们在此地讲过两遍,读诵、念佛、修行人一天比一天多,这是真实的利益。他喜欢经营事务,把这个利益退失了,非常的可惜,这是众务之过。

  【乐读诵比丘。及修禅定者。一切皆呵责。是名众务过。】

  『读诵』就是熟悉经教的。我们中国的佛教,常常把它分为两大类,叫宗门、教下。『乐读诵比丘』是代表教下的,『修禅定者』代表宗门,依教修行的。这两类的人对你一定是敬而远之,不会亲近你。第三首:

  【常行生死业。舍离解脱因。虚受于信施。是名众务过。】

  『生死业』就是贪瞋痴。你的生活,你生活在哪里?你生活在贪瞋痴中,你就造的是生死业。『舍离解脱因』,解脱因是什么?是勤修戒定慧,你把戒定慧舍掉,你天天搞贪瞋痴。『虚受于信施』,你虚受一切在家信徒的供养,这个果报不可思议,这是众务过。下面一首:

  【乐受诸财宝。不得生忧恼。住于下劣行。是名众务过。】

  『乐』是喜欢,这个字念去声,爱好,希望得到这些财宝,我们讲的名闻利养,喜欢这个东西。如果得不到,他就『生忧恼』,『不得』就是得不到,得不到名闻利养,他就天天生忧恼、生烦恼。『住于下劣行』,他的心安住在六道,安住在三恶道,贪瞋痴所感得的是三恶道,这都是众务的过失。第五首:

  【是人多爱染。往来淫女家。如鸟入樊笼。是名众务过。】

  这首里头是讲的比喻,这个人『多爱染』,爱是贪爱,染是污染。这个意思是讲,内具足烦恼,外面又禁不起诱惑。『往来淫女家』,是比喻你内有烦恼,外面又禁不起诱惑,外面是五欲六尘的诱惑,于是就像一个鸟,被人抓去关在笼子里面。这是比喻堕在恶道,堕在三途里面,这都是众务的过失。

  【不受尊者教。违矩而轻贱。毁犯清净戒。是名众务过。】

  『尊者』是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教诲,你不能够接受。『违矩』,矩是规矩、戒律,违犯戒律、规矩,『而轻贱』,轻贱是轻贱佛的教诲。所以他的行为必定是『毁犯清净戒』,这个是众务过。第八首:

  【其心多忆想。勤营于世业。不能修智断。是名众务过。】

  他的心里头妄想多、杂念多,一天到晚想的都是世间的事业,于是把佛法舍弃掉,『不能修智断』。智破无明,灭断烦恼,把这两桩事情疏忽了。第九首:

  【贪心恒炽盛。乐着于诸味。曾无知足心。是名众务过。】

  这就是讲他的烦恼增上,说一个贪心,连带的就有瞋恚、愚痴、贡高我慢、嫉妒,必然会连带的生起。所以『恒炽盛』,像猛火烧的那样盛。『乐着于诸味』,这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之味,永远不知足,这是众务过。

  【得利生欢喜。无利便忧恼。贪吝无仁心。是名众务过。】

  这一首好懂。得到名闻利养就欢喜,得不到他就忧虑、就烦恼,这个人经常是贪吝,贪是贪得,吝是自己有,舍不得布施给别人。仁是仁慈之心,没有仁慈之心,自私自利,这是众务之过。

  【恼害无慈愍。增长诸恶业。爱蔓相缠缚。是名众务过。】

  这第十一首。「恼害」,常常或有意或无意会叫别人生烦恼,更严重的就是叫别人受到伤害,没有慈悲心。佛菩萨慈愍一切众生,所以对一切众生生大慈悲,不但不害众生,连让众生生烦恼都感觉到自己有过失。譬如说,那个众生不喜欢我,看到我就讨厌,看到我他心里生烦恼,我们看到那个众生远远的来了,赶紧躲避。为什么躲避?不要叫他看到我生烦恼。这是不是怕他?不是,这是慈悲心,不让人家看到我生烦恼。举这一个例子来讲。我们应当要晓得,令众生生烦恼都不可以,怎么能伤害人?所以『恼害无慈愍』,这是从喜欢世间众务,这是个缘,烦恼自然有它的业因,可是这个缘非常强烈,会把你的烦恼、习气让你常常起现行,你麻烦就大了。所以『增长诸恶业』,恶业不但不能消除,天天在增长。『爱蔓相缠缚』,爱蔓是贪爱,也就是说很容易增长贪心,贪财贪名贪利,患得患失。下面一首:

  【远离于师长。亲近恶知识。摈斥持戒人。是名众务过。】

  良师、善友心怀道业,看到你这样做,当然会劝勉你。劝你,你觉得他来破坏你的利益,你不能够接受,一定跟这些良师、善友愈来愈远,这也是必然的情形。而对『持戒人』,依教修行的人,你看到了很不舒服,为什么不舒服?他做得如法,我做得不如法。虽不如法,也不服气,我眼前得许多利益,你看他修行虽然不错,苦不堪言,对他自然起轻慢之心。这是「摈斥持戒人」,摈是远离,不跟他在一起。下面一首:

  【昼夜无余想。唯念求衣食。不乐诸功德。是名众务过。】

  昼夜他所想的都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想这个东西。而佛在经典当中教他修学一切功德,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实在说,他连什么叫功什么叫德,大概都没有搞清楚。如果真的搞清楚,我相信决定回头,为什么?少许的功德,都超过世间名闻利养;换句话说,不乐修功德,喜欢搞事务,这些人在这世出世间一切法中他不识货。他要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我相信他一定会求取最大的利益,这种小的利益他一定会舍弃掉;还是对于经教没搞清楚。我们翻过来,再看下面第十四首。

  【常问世间智。不乐出世言。耽爱于邪说。是名众务过。】

  处事待人接物之间,有意无意在闲谈的时候,都谈一些世间之事。世间跟出世间,界限在哪里?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们剃了光头,穿起长袍大衣,这叫出世间,你们在家同修就叫世间,这么看法就大错特错。世间跟出世间的界限在于觉迷、在正邪、在染净。我们讲三皈依的时候跟诸位讲得很清楚,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出世间。假如你是反过来的,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那你就在世间。所以与形式,出家、在家,毫无关联,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讨论佛法、讨论教义,交换修持的经验、心得,这是出世之言。或者是讨论利益众生的这些事理,怎样帮助众生觉悟,怎样帮助众生离苦,怎么样帮助众生过得更幸福、事业能够成功顺利,充满了高度的智慧,这是出世间的言语。如果要问、要谈论怎么样发财,怎么样赚钱,怎么样享受,那是世间智。世间智就是世智辩聪,不是好事情,佛法里面称做八难之一,世智辩聪属于八难,难就是你遭了灾难。为什么称为灾难?你已经堕入迷邪染里面去了。

  底下必定的,你喜欢邪说,正论不喜欢听,喜欢听邪说;换句话说,你喜欢听六道轮回之说,喜欢听三恶道之说。你不要以为我说这话没有根据,三恶道,谁喜欢三恶道?说起来没有一个人,谁愿意堕地狱?但是你要想想,地狱、饿鬼、畜生是果报,果必有因,因是什么?因是贪瞋痴。今天跟你讲发财,高兴!发财什么?饿鬼道。给你讲发财,你一高兴,就是叫你去作鬼,不是叫你去作佛。讲到贪瞋痴高兴得不得了,那就是你喜欢三恶道,那有什么办法?这就是邪说。我们看看现代的社会,每个人都期望着社会人与人之中能够消除种种的隔阂、歧视,大家能够和睦共处,希望社会安定繁荣,这是每个人挂在口头上的期望,而事实上做的,不一样。社会许多人在那里指导、教诲,我们看到、听到也怵目惊心。他教诲的是什么?妖魔鬼怪,邪说。你如果不相信,我们印这么多佛经,正说,几个人看?送给人人家还不看,还不要。世间书店里卖小说的,教人杀盗淫妄的,花很多钱去买来看。电视里演的,电影里头演的,那是什么东西?花了钱,天天看到,还舍不得离开。正说,你送给他,摇头不接受,没时间,没空看。教他来听两个小时佛经,没空,教他去听戏、唱歌,那有时间,时间太多了。唱歌,歌里头是什么东西?邪说!你看看那个歌词,是不是邪说?『耽爱于邪说』,都是众务过,刚才讲都是众务之缘。第十五首:

  【自恃知众务。轻慢诸比丘。犹如狂醉人。是名众务过。】

  他自己仗恃着他会办事,他有办事的能力、有办事的才干,经营许多的事业,这里头值得骄傲。于是对真正修道的这些出家人,这比丘,认为他们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样样都不如我,生起贡高我慢之心,轻视有德有智之人,这是罪过。下面这一句是比喻,『犹如狂醉人』,头脑不清醒,这也是众务过。

  【常伺求他短。不自见其过。轻毁有德人。是名众务过。】

  佛在这个经上一开端就教给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真正想修行,要从哪里下手?这非常重要。佛这个话不是说一遍,在这个经上屡次看到,「不求他过,不举人罪」,要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无量寿经》上讲到修行的纲领,身语意三业,它没有按照身语意来排列,它把口业排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也是这个意思。这就说明了,人与人的接触不能不说话,说话有意无意造许多的口业,何况你还是有心要找人碴,有心要找人麻烦,这就是『伺求他短』。自己的过失见不到,只看到别人过失,自己过失看不到。古德曾经讲过,世间人有两种人没有过失,第一种人,佛没有过失,佛所有的过失都断掉了。第二种人,凡夫没有过失,凡夫不知道自己有过失,专门看到别人过失。唯独菩萨才知道自己过失,如果你每天都觉察到自己有过失,你就不是凡人,恭喜你,你已经是菩萨。菩萨有自觉觉他,自觉就是知道自己的过失,你就觉悟了;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你是迷惑颠倒。这样的人,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当然『轻毁有德人』,轻是轻慢,毁是毁谤,轻慢是心里面瞧不起,毁谤是言语。第十七首:

  【如是愚痴者。无有善方便。轻慢说法者。是名众务过。】

  『如是』是指如前面所说的,犯这些过失的人皆是愚痴之人。这当然之理,如果他有智慧,他有高度的觉悟,他怎么会犯这么多过失?犯这样的过失自然是愚痴之人。『无有善方便』,善是善巧,善巧方便是指什么?简单的讲是生活。生活里面没有善巧方便,你生活里面得不到乐趣;工作里面没有善巧方便,你在工作里面也得不到乐趣,佛法讲离苦得乐,你的工作很辛苦,不乐。处事待人接物,谁有善巧方便?有智慧的人有善巧方便,愚痴的人哪来的善巧方便?所以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应酬只有苦没有乐。如果你说他也有些乐,欢乐场合当中去找那种乐。那个乐,我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有比喻说,那是吸毒,不是真乐。吸毒的时候好像短暂的那一点乐,乐完了之后,后面有大苦在等着他,那个不正常。唯有高度的智慧,生活在智慧里面,无论什么事情他有善巧方便,他有真乐。这个真乐不是从外面境界上刺激的,是从内心里向外涌出来,像泉水一样,从自己里面涌出来的,真乐!

  愚痴不但无有方便,而且『轻慢说法者』,为什么?说法的人恰恰跟他相反,说法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佛的意思你怎么能说得出来?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说法要有智慧,智慧大难!那怎么办?如果这个世间还有大智慧人在那里说法,我们赶紧躲在后处听听就好了。现在这个世间没有人说法,你们诸位都要上来说法。那你说法,「我智慧没有开,我不能说」,不能说,没人说,佛法在这个世间要断绝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发心。知道这个事情难,难,有方法,什么方法?求感应。不是我有能力说法,我有智慧说法,没有!我求感应,求诸佛菩萨加持,求诸佛菩萨保佑。不但佛加持我能说,我还要代大家求,求佛菩萨加持你们都听懂。我在这里说,你们没听懂,那我不就白说了。所以说的人、听的人都得佛菩萨的加持。怎么个求法?真诚的心、恭敬心、慈悲心,果然具足这三种心,一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你才能说。万不可以以为我会说,没那回事情,自己决定不会说,为什么说决定不会,说得那么肯定?没开悟。

  谁能说经?最低限度要开悟的人。什么叫开悟?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个没有问题。因为佛所说的一切经教,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你明心见性了,虽然只见得一分,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见一分自性,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对于佛的经教有真实的体会。没有见性的人,展开佛经,摸索。我们要以自己的意思去解经,那你是用意识心,对如来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语言、文字你怎么能相应?所以我们要不从恭敬当中求,问题就很严重。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利益就是三宝加持的利益,不可以不谨慎,不可以不恭敬从事。这个事业,跟世间其它的事业不一样,世间的大事业如果没有诚敬也很少能成就的,何况出世大法?善导大师教给我们「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也是这个道理。轻慢说法的人,过失、罪过无量无边,前面经文都说过,这里不再重复。看下面第十八首:

  【如是下劣业。具足诸过失。何有智慧人。爱乐而修习。】

  这一首,『如是』两个字也是总指前面所说的。狭义的是指这一段,喜欢经营事务,广义的,从本经开端一直到此地,所说的末法时期初学的菩萨所做许多的过失,都是『下劣业』。这些事情我们读了这部经,很冷静的去想想,仔细去观察。看不到自己,看别人,看到别人的过失,要知道回光返照,不要去说别人,回过头来再观察自己,我有没有这个毛病?把别人当做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毛病,那就对了。因为自己看自己的过失非常困难,就是叫你冷静去反省、去检点也不容易,我们不妨用这种方法。一切众生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你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你在修学上会有很大的长进。这是『具足诸过失』。末后两句话是佛感叹的话,也是教训我们的话,『何有智慧人,爱乐而修习』。哪有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去喜欢它,喜欢这些过失,还去学这些过失?佛这个感叹很深很长。下面一首:

  【清净殊胜业。具足诸功德。是故有智人。爱乐常修习。】

  这一首是从正面上来讲。清净业、殊胜业这是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清净是从心上讲的,清净心,以清净心,无论经营哪一种事业,都叫做殊胜业。这也是前面,我跟诸位举出,世间跟出世间差别在此地,下劣跟殊胜差别也在此地;换句话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如果这个行业会增长贪瞋痴,那个业叫下劣业;如果你从事的行业,这个行业可以增长清净心,这个事业就是殊胜业。你要问哪种事业能增长清净心?给诸位说,任何一种事业都可以增长清净心,这里头没有说哪一种。任何一个事业都可以增长贪瞋痴,你要细心去观察。你做生意天天想赚钱,这增长贪瞋痴,这是下劣业,这是世间业。你到佛堂来拜佛,这个佛堂今天有法会,你是法会的大施主,你到这边烧香,一定要烧头一柱香;你到这里出功德,一定出得比人多,为什么?面子问题,你还是增长贪瞋痴。这是不是清净业?不是,下劣业。你要跟别的同修们争,「我要站在前面,我要站在第一」,贡高我慢。所以你来拜佛也是下劣业,你来念经也是世间业。

  由此可知,殊胜、下劣不在事上,在心上。如果你做生意,你做生意没有贪瞋痴慢,完全是为社会大众服务。赚了钱,这个事业做的发达,对社会服务更大;赚得少也很欢喜,省一点事情,少做一点,你多快乐!没有贪瞋痴,哪一桩事业都是殊胜业,为什么?心地清净,远离贪瞋痴慢,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也是真诚、恭敬、慈悲,没有两样,什么事业都是清净殊胜业,里面具足无量功德,诸位要懂这个意思。懂得这个意思,你才能把佛法完全落实在生活上,你才真正得到受用。否则告诉你,到佛堂面前来,每天礼佛、拜佛,这是殊胜业,你干别的行业都是下劣业,讲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这是曲解如来真实义,错解如来真实义。穿衣、吃饭没有贪瞋痴,穿衣、吃饭是殊胜业,穿衣、吃饭是出世事业,界限在这个地方,一定要辨别清楚。换句话说,凡是能够引发你七情五欲的,都叫下劣业,都叫做世间业。凡是能够启发你觉正净的,那就是清净殊胜业,就是出世间的事业,不在事上。五十三参里面各行各业都有,他们修的都是清净殊胜业,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具足诸功德,这是我们要学的。

  『是故有智人,爱乐常修习』,学佛没有别的,开智慧。智慧从哪里开?清净心开智慧,所以清净心太重要了。一般人清净心为什么不能现前?就是被烦恼习气盖覆住。你要知道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把这个障碍除掉,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只要把这个东西去掉,你去掉一分,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就透一分,去掉两分它就透两分,完全都去掉了,你就成佛了。成佛,成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有智慧的人,一定喜欢清净殊胜业,穿衣吃饭都是清净殊胜业。穿衣穿得很自在,清净业。我举个例子,不举例子诸位很不好体会。譬如今天你得了一件好的衣服,料子也很好,款式也很好,你穿在身上很喜欢。坐位坐下来,先看看脏不脏,擦得干干净净的,怕什么?怕把衣服弄脏了。你的心就不自在,你就是下劣业,为什么?你不是穿衣服,你是侍候衣服,你是衣服的奴隶,衣服穿你,你没有穿衣服。如果你开了智慧,我穿衣服,我是主人,这个地方再脏,一下坐下去,脏的是衣服,与我不相干,那你就开悟了,你穿衣服是清净业、是殊胜业。你从这个例子上体会,自己要做主人,要清净、要快乐,不要做这些物质的奴隶,你就觉悟了,你就得自在。有智慧的人,他跟没智慧的人不一样。再看底下。

  【若乐下劣业。智者当呵责。如人舍多财。贪求于少分。是故明智人。应舍下劣业。应求胜上法。诸佛常称叹。】

  这两首总结。如果你喜欢这些下劣业,遇到真正善知识,有智能的人,他会责备你,他会教训你。底下举了个比喻,譬如一个人舍了很多的财,『贪求于少分』,这就是讲得不偿失。『是故明智人』,明理、智慧的人,他一定舍下劣业。下劣业、殊胜业,我刚才讲的这些话,诸位一定细细去想,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不在事上,在心上。你看出家人穿的衣服,我们海青,海青这个地方有一块比较上特别一点,线扎得很多,这一块是什么意思?实在讲,现在有这个形象,意思已经失掉了,叫「贴新」。我们做件新衣服,把那个旧的破衣服剪一块贴在这个地方,扎起来,告诉你,把它当旧衣服穿,就是这个意思。不要去衣服穿人,人穿衣服,穿旧衣服,哪里肮脏邋遢不在乎,不操这个心;穿件新衣服,顾虑的太多了。这叫贴新,新衣服当旧衣服穿,是这么个意思。『舍下劣业』,所以你要晓得,佛法里面讲的就是穿衣吃饭,就是日常生活;叫你怎么过日子,叫你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事。『应求胜上法』,胜是殊胜,上是第一,上上之法,『诸佛常称叹』,殊胜上法,经典里面教导我们的就是,离开下劣就是殊胜、就是最上。

  偈颂到这里说完了,我们再看下面长行的结论,这一段的结论。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彼诸菩萨舍离殊胜精进之业。而乃发起下劣之事。当知是人。甚为少智觉慧微浅。】

  弥勒菩萨在这个地方的几句话,说得非常之好,这就是责备我们,特别提醒我们。『彼诸菩萨』,初学的菩萨,我们这些初学的菩萨,把殊胜业舍弃掉了,精进业也舍弃掉,起心动念都搞贪瞋痴慢,都搞五欲六尘,干这些事情。弥勒菩萨说『当知是人』,这个人没智慧,这个人的智慧很浅很微,『甚为少智觉慧微浅』。弥勒菩萨这个话真是对我们说的,让我们仔细去反省、去检点,我们到底有没有智慧?到底有没有觉悟?现在就应该反省。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三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012-0013

  茗公老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请掀开经本,第三十六面,倒数第二行看起。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实言告汝。若有菩萨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我说是人非出家者。】

  从这个地方看起。经文讲到此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将要结束了。依照蕅益大师的分判,这是第十三段,说明『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那就不是出家人。世尊对于出家弟子的要求,这里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看经文一开头,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说,叫着弥勒菩萨的名字,底下经文非常重要,叫名字是提醒他。而特别在经文上有『实言告汝』,实言就是老实告诉你,这个就决定不是虚假。『若有菩萨』,假设有这么一个菩萨。这个菩萨实在讲前面讲得太多了,特别是初学的菩萨,犯规矩、有毛病的多半是初学的菩萨,老菩萨那倒不会。特别提醒,如果你「不修诸行」,行是生活行为,诸行,诸是多,我们在日常生活行为那是说之不尽。佛在讲经当中,常常把许许多多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就是身、口、意,无量的行为,总不出身口意三类。

  身是造作,我们一举一动是身的行为;口里面的言语是口业行为;念头里面思想、见解,这叫意业行为,就全都包括了。修行就是把我们一切行为,错误的地方修正过来,叫做修行。大家一定要记住,修行不是每天念经、每天拜佛,不是的,那是狭义的。真正修行在哪里?在起心动念之处。一个念头起来,想想这个念头是正还是邪?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佛在经上有个简单的标准,凡是自私自利的就是错误的;凡是为一切众生的,那就是正确的。何以为自己都是错误?我们同修应当都很明了,学佛的目的是要超越三界,了生死,脱轮回。三界六道怎么形成的?我执形成的。破了我执,就脱离六道;破了法执,就脱离十法界,这是学佛人的目标。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这叫增长我执,修得再好你也不能脱离六道轮回,佛的标准在此地,修行一定要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学佛的人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为社会大众,不能为自己着想,你要修诸行。

  要「断烦恼」,烦恼是贪瞋痴慢,慢是傲慢,疑是对于圣教怀疑。佛菩萨的教诲至善、圆满,你对它产生怀疑,不能接受,这是很大的过失。一定要断烦恼,我们讲修行从哪里修起?从断烦恼修起。第三要「习禅诵」。禅诵两个字把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统统包括尽。我们中国人常讲宗门、教下,禅是宗门,诵是教下,在中国大小乘十个宗派全都包括了。这不是叫你全部都学习,此地是概说,大小乘经论,各宗各派,你只要选一样,一门深入。诵是你要读诵这一门的经论,譬如我们在此地,许多同修们选择的净土宗。净土宗的经论最少,只有五经一论,你要常常念,念经就是听佛的教诲,把佛的教训牢牢的记住,你要理解,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禅,禅这个字代表行。还要「求多闻」,多闻是增长智能,增长定力,定慧等学。

  佛在此地教给我们这四条,初学菩萨一定要做到,如果这四条都废弃了,佛说你不是出家人。不要以为剃了头,穿了出家人的衣服,你自己以为是出家人,诸佛菩萨不承认你是出家人。这个要记住,非常重要,叫着弥勒菩萨,实在讲就是叫着我们。请看下面经文:

  【弥勒。若有勤修智断行者。】

  『智』是智慧,『断』就是前面讲断烦恼,真正学智慧、断烦恼的这个菩萨,『行者』就是修行的人。

  【智出生者。智成就者。】

  这三句是讲真正修行,功夫高下有三个层次不同。「智断行者」就是观照的功夫,要是以我们净宗的术语来讲,这一类的人就是功夫成片,虽然不高,有了功夫,在宗门里面讲观照。『智出生』,智慧现前,在我们本宗是事一心不乱,宗门里讲照住,开头是学观照,观照功夫得力,就照住,照住智慧就出生了。『智成就』那是照见,你们都念过《心经》,《心经》一开端就是「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是我们净土宗理一心不乱的境界。这三句是真正修行功夫的三个层次,智断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这是诸佛如来所赞叹的,这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出家人。下面这一段就相当重要,都是前面所说,末法时期出家人所犯的一些过失,前面详细说过,此地在这里做个总结。

  【不作世业营众务者。】

  这一句是总说。世间的事业,你既然出家了,不应该再做世间的事业。要把世间事业放下,不要再经营许多的事务,为什么?这些事务障道,也就是说妨碍你的清净心,妨碍你修戒定慧,因此统统要放下,就是前面所说的种种过失统统都能放下。下面佛就说了:

  【我说是人。住如来教。】

  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佛就说这个人他的心真的是住在如来教诲之中,念念不忘如来教诲,心行真正能够依教修行,这是佛赞叹的。下面说:

  【若有菩萨。】

  『若』是假设,假设有菩萨。

  【乐作世业营于众务。为所不应。我说是人住于生死。是故菩萨不应亲近。】

  这是世尊在警告我们,假如有菩萨,这都是初学的菩萨,『乐』是爱好、喜欢,喜欢做世间的事业,喜欢做世间事,还喜欢经营许多的事务,这里面包括的东西很广,前面有说过。『为所不应』,他为不应该为的,换句话说,他做不应该做的这些事情。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佛也教给我们了,我们要记住,要依教奉行。如果还做这些事情,还犯这些过失,佛就说了,这个人『住于生死』,住于生死就是他还是六道轮回的众生,他这一生出不了三界,没法子了生死。『是故菩萨不应亲近』,真正修菩萨道的人,对于这些人要用什么态度?佛说过,敬而远之。我们对他恭敬,恭敬是应当的,普贤十愿「礼敬诸佛」,我们对他尊敬。远是什么?不要跟他学,这个地方「不应亲近」就是你不能跟他学,你跟他学就错了。再看下面经文,世尊唯恐我们对他老人家的意思还不够透彻的了解,举例来说明,这太好了。

  【弥勒。若有菩萨。多营众务。】

  下面举个例子,他营什么众务?营是经营,许许多多这些事务。下面佛举个例子,譬如:

  【造七宝塔。】

  造多少?

  【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宝塔做得太多了,不是一个,像今天在世界上,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都去造七宝塔,造那么多。那你就太多了,多营事务。

  【如是菩萨。不能令我而生欢喜。亦非供养恭敬于我。】

  这个『我』是佛自称,佛并不喜欢人这么做。由此可知,在我们中国古代,佛门有位大护法梁武帝,大家都知道。梁武帝以他国王之尊,用国家的财富造了佛寺四百八十座,度僧,就是度出家人,人家喜欢出家他也欢喜,成就人出家,十多万人,自己以为功德很大。那个时候刚好碰到达摩祖师到中国来,达摩见梁武帝,梁武帝很得意,在佛门做这么多好事,就向达摩夸耀,我建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出家人十多万人,我功德大不大?哪里晓得达摩祖师给他浇一盆凉水,说「并无功德」。梁武帝听了很不是味道,很不高兴,从此以后就不理他。达摩祖师没有人护法,跑到少林寺去面壁,没人理他!达摩讲的是真话,如果要说几句奉承话,国王,你的功劳大得很!那梁武帝不变成他的护法吗?出家人句句都是讲实话,没有功德。

  梁武帝做的是什么?做的是福德。诸位要晓得,福德跟功德不一样。功德是定慧,你建那么多庙,度那么多出家人,与你修定、修慧毫不相干。定慧是功德,譬如说持戒,持戒要得定,持戒就是功,得定是德,这是功德。修定有功,开慧是德,智慧开了,这个是德。所以功是因,德是果,功德跟福德是有差别的。福德,我有福报可以送给别人享,功德没有办法,自己的功德,决定不能够赠给别人。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不能给阿难尊者,阿难尊者遭了难,还要去受罪。福德可以给人,与人共享,功德不可能。并无功德,这就是说明梁武帝他老人家的成就,智慧成就,你们都念过《无量寿经》,比不上世饶王。世饶王真的觉悟了,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就是法藏比丘,以后就是阿弥陀佛,梁武帝怎么能比得上!这就是说功德跟福德差别很大。

  佛在此地这个意思劝勉我们,要真正修行,这个重要,这些杂务事情是愈少愈好。百丈大师在当年跟丛林建立的清规,他老人家丛林二十条约里面,第一条就是「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佛法什么叫最兴盛?无事就是兴盛。这个话很有道理,与佛在经典上、与达摩祖师说的完全相应。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我们再看下面经文,佛怎么教导我们。

  【弥勒。若有菩萨。于波罗蜜相应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修行为人演说。是人乃为供养于我。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

  这个话说得太明白了。『波罗蜜相应之法』就是般若,此地这个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与般若相应。在中国,《般若经》代表的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我们上次在此地,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将这部经讲过一遍。要与智慧相应,《金刚般若》可以说是高等的智慧,圆满的智慧,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与智慧相应。下面经文跟《金刚经》完全相同,『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般若经》经上一四句偈,这个「一四句偈」并没有特定指定哪四句,任何四句。像《金刚经》上任何四句,你能够接受,你能够读诵,你能够修行,依照经典的教训,经上讲的原理原则你去做,而且『为人演说』。演说是两码事情,「演」是表演,做出模样给别人看。诸佛菩萨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出家人是为社会大众的样板、榜样。你想想看我们的言语、生活、行为、起心动念,可不可以与社会大众做样子?能不能与社会大众做榜样?这是佛教导我们的。「说」是为他解说,你做个好样子,人家看到一定很羡慕,一定会向你请教,请教的时候你就给他说明。

  我们在外国,外国人看到我们这个形象他很欢喜,他觉得我们的生活很快乐,一天到晚笑咪咪的。他就找人来问,你们生活为什么过得这么快乐?我们就告诉他,我们学佛,学佛就快乐。佛是什么?一步一步就来问,我们就把佛法介绍给他。你要想快乐,你就来学佛。外国人信基督教的多,学佛信基督教没有违背,佛是老师,上帝是你们的爸爸,那不违背。你星期天上教堂,星期六到佛堂来,我教你,教你怎么快乐、怎么长寿、怎么样会不老,我教你!他一听就欢喜得不得了,他也怕老。你要做出样子来给人家看,人家向你请教,你再给他说法,叫为人演说。这个人真正供养佛,《普贤行愿品》里面这叫法供养,依教修行供养,这真供养。后面佛说为什么,『诸佛菩提』,菩提是觉悟,是正觉,一切诸佛的大觉是『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多闻就是底下讲的读诵、修行、演说,是从这个地方生的。再看下面经文。

  【弥勒。若有菩萨勤营众务。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于众务。当知是人。增长业障无诸福利。】

  这是我们要记住,我们要明了的,这是特别告诫。『若有菩萨』,假设有菩萨他欢喜搞许多世间的这些事务,喜欢搞这个。而且妨害真正修行的菩萨,他逼迫这些真正修行菩萨也跟他一起去『营于众务』。佛就说,这个人『增长业障』,没有福利,福是福报,利是利益。

  【何以故。如是所说三种福业。一切皆从智慧而生。】

  真正的福报、真实的利益是从智慧生的,佛法的修学是叫你开智慧。『三种福业』就是指前面『读诵修行演说』,三种是指这个,不是指其它的。

  【是故弥勒。营事菩萨。】

  经营一切事业的这些菩萨们。

  【于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你不能去障碍他,不能去为难他。

  【读诵修行演说菩萨。】

  这多半是初学,很用功的菩萨。

  【于修禅定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修禅定的功夫比初学人高,他的心更清净,他的事更少,你也不要去找他的麻烦,也不要去障碍他,佛在这个经上给我们的教训。后面佛还有比喻,真的是怕我们不明了这个意思,一层再一层的为我们宣说。请看经文。

  【弥勒。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

  这个就多了。『一阎浮提』究竟是多大?我们就以一个最简单的比喻来说,咱们这个地球,阎浮提比我们地球还要大。就算是地球吧,今天讲全世界的营事的菩萨,经营一切事务的菩萨。

  【于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

  对于一个真正想修行办道者。

  【应当亲近供养承事。】

  不但不能障碍他、为难他,你还要亲近、供养、承事他,那你就对了,你真的就是依教奉行。

  【若一阎浮提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于一勤修禅定菩萨。亦当亲近供养承事。】

  这句话好懂。这个修行比你的程度高,比你的功夫深,你遇到了,不但不能障碍为难,你也要亲近、供养、承事。『勤修禅定菩萨』,诸住要记住,这个地方所讲的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他讲的是大前提、大原则,是指依教修行而得清净心的,都是勤修禅定菩萨。禅定两个字,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解释,根据《金刚经》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的意思,外不着相是禅,内不动心是定。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这是慧,慧是不胡涂,没有一样不清楚。虽然清楚,绝不动心,看到再好的东西,不起贪心,看到再不如意的事情,不起瞋恚心。你能够在一切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永远保持你心清净、平等,这是定。不是叫你眼不要看,耳不要听,不是的,那你就错了。你样样都可以接触,样样明了,但样样不着,不执着,不受他的影响,那是禅,合起来叫禅定,此地是讲这个。无论修学那个法门,无论修学那个宗派,功夫得力,就是修禅定的菩萨,这是指功夫真正得力之人。底下经文说:

  【如是善业。如来随喜。如来悦可。】

  我们以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行为对待真正修行人,佛就欢喜。佛说这是善业,诸佛如来都随喜,诸佛如来都悦可,欢喜、许可你,你做得对。再看下面经文。

  【若于勤修智慧菩萨。承事供养。当获无量福德之聚。】

  不但是获福德,而且是『福德之聚』,无量福德聚集在一起,你能够得大福报。这是『若于勤修智慧菩萨』,勤修智能菩萨层次就高了。前面讲初业菩萨、智能菩萨,智能菩萨通常是指法身大士,最低限度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是智慧菩萨。正如《金刚经》二句一偈所说的,这二句就是刚才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首偈就是后面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这首偈是智慧之观。我们今天讲宇宙观跟人生观,那是究竟圆满智慧的观察。而「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正是看破、放下,就入佛与大菩萨的境界。你对这种人你承事供养,你获的福就大。为什么获福之大,我们平常讲经的时候都曾经说过,在这里不要再浪费时间,特别是《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得详细。后面也有略说。

  【何以故。】

  为什么?

  【智慧之业无上最胜。超过一切三界所行。】

  佛在此地为我们略说。学佛就是学智慧,佛法是智慧之法,佛学是智慧之学。诸位要记住,我们学佛一开端就把修学的目的说出来,学佛人求什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究竟圆满的智慧。你有智慧,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连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的问题都能解决,何况世间事。世事要跟突破六道轮回来比,世间事是鸡毛蒜皮,小事一桩,有大智慧,怎么会不能解决?学佛之人没有别的,就是学智慧。诸位要看《六祖坛经》,六祖所表演的,没有别的,就是智慧。所以,『智慧之业无上最胜,超过一切三界所行』,三界六道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是故弥勒。若有菩萨发起精进。于智慧中当勤修习。】

  佛在此地这句话是勉励我们,你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出家想作菩萨,你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你应当精进,应当发心,应当修学智慧。到这里是一个段落。

  下面是蕅益大师判的第十四段,略说戏论的过失,也有二十种。到这个地方把它补足了,前面种种过失都说了,戏论没说。佛为什么没有说?弥勒菩萨没问,没问,佛就不说,这是要有启请的人,弥勒菩萨一问,佛就说了。我们再看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善说初业菩萨。】

  你看经文很清楚,初学的菩萨烦恼习气都没断,所以一身的毛病。这个毛病略举几个例子,前面都说过了。

  【乐于愦闹世话睡眠众务过失。】

  喜欢热闹,初学喜欢热闹,喜欢『世话』,世间的闲话,喜欢这个,喜欢『睡眠』,喜欢做许多种种这些事务,这许许多多的过失佛都善说。「说」上面加个「善」,意味深长,我跟你们讲的善巧的意思,细心去体会。什么叫善说?说而无说叫善说,说了你要着相,有能说、有所说,就不善。诸佛菩萨说一切法,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没有能所叫善。突破了能所,就是入一真法界,入不二法门。能说、所说是二,无有能说,无有所说,入不二法门,这个说叫善说。如来善说,你能不能善听?如果诸位要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那你是善听。善听的人就入佛境界,入不二法门。你在此地听,净公上人在讲经,我在这里听,你是有能有所,所以你入不了不二法门,你也入不了菩萨的境界。虽听不善,虽说也不善。善说、善听,味道长了,这个味道很浓。如来善说这些初学菩萨种种过失。这后头问出来了。

  【世尊。云何名为戏论中过。】

  这是前面没问的,这里补出来。实在讲他并不是补出来,多营众务的毛病太大,所以两大段的经文讲这桩事情,这桩事情是我们现代人通病、大病,应当要觉悟。

  【若观察时。】

  观察是智慧,你要有智慧来观照、来觉察。

  【令诸菩萨当得住于寂静无诸诤论。】

  你要晓得戏论过失太多了,远离戏论,你的心就定了。戒定慧三学,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教导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的总纲领、总原则,实在是一切诸佛如来在虚空法界教导一切众生,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因戒得定,这个戒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戒定慧三个字都是广义的。广义的戒这个字,就是守法,守规矩、守法,守规矩、守法,你的心就定了。你不守法、不守规矩,你的心里常常要提防,心里有恐怖,你心怎么会定?所以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样样都安,你的心是定的,你的心不会乱。因定开慧,你的心清净、心安定,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一切诸佛教导众生离不开这个原则。戏论,戏论就是破坏戒定,这个过失就很大。弥勒菩萨在此地代我们请法,请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戏论的过失。请看经文。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戏论过失。无量无边。我今略说有二十种。】

  无量无边的过失,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把它归纳,归纳成二十类。诸位要记住,跟前面一样,这二十种是二十种类,每一类里头不晓得有多少过失。下面说:

  【云何名为二十种过。】

  哪二十种过?佛在这里一桩一桩为我们说出来。

  【一者于现在生多诸苦恼。】

  这个是喜欢戏论的人。戏论的范围包括很广,通常我们一般讲开玩笑,是属于戏论。而实在讲,这里面除了开玩笑之外,还有许多都是属于戏论,只要与经典所讲的正意相违背的,这些言论都可以含摄在戏论之中。像现在许多唱歌,流行歌曲里面的歌词,戏剧、电影里面的台词,你仔细去听听,都是戏论、绮语。所以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第一桩过失,『于现在生多诸苦恼』,现在生是现世。增加苦恼,为什么会增加苦恼?谚语里头常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往往在戏论当中跟人结下些冤仇,自己都不晓得,招惹别人的怀恨、报复,惹很多的麻烦。出家菩萨不应该做这个事情,古德教人「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这个有道理,不必要说的话尽量少说,多念佛决定有好处。念佛,心定在佛号上。尤其是修净土宗的,你为什么不求功夫成片?为什么不求一心不乱?你讲这些话,这些毫无意义的话,妨害你功夫成片,一定的道理,多诸苦恼。

  【二者增长瞋恚退失忍辱。】

  『忍辱』在此地是耐心,废话多的人、戏论多的人增长瞋恚,刚才讲了容易与人结怨。谈话当中,彼此话不投机,就恼怒起来,这个我们常常看到的,真是从小小的几句话不投机起,就闹成很不愉快,可见得言语之道是大学问。瞋恚心动了,你的忍辱功夫当然就没有了。六波罗蜜里面,忍辱是对治瞋恚的,布施对治悭贪,持戒对治恶业,忍辱对治瞋恚,瞋恚心生起来,忍辱波罗蜜就没有了,耐心就没有了。

  【三者为诸怨对之所恼害。】

  『怨』是冤家,『对』是敌对,你的冤家对头有机会找你麻烦。就在你言语里面挑剔你的毛病,找你的把柄,而你说的时候没有留意,没有小心,「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就来找麻烦。像这些事情,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看到,常常遇到。读古书,读历史,历史上,言语不慎招来灾祸的太多了,小的,身败名裂,大的,国破家亡。孔老夫子教学,言语列在第二,有他的道理。孔门四科,第一个是德行,第二就是言语,再来是政事、文学,他把言语看得这么重,你看佛在经上说的这一段,我们想想夫子教人不无道理。

  【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欢喜。】

  魔在哪里?到处都是。魔就是折磨,我们心生烦恼,烦恼是魔。《八大人觉经》我想大家都念过,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四种魔,魔无量无边,归纳为四种。你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你才认识魔,你认识魔,魔就不能害你。最怕的是你不认识魔,魔就来找麻烦,你就要受魔之害,要认清楚。佛告诉我们,第一个五阴是魔,五阴是我们的身体,本身这个东西就是个魔障。色受想行识,色是色身。我听说我们同学这两天又有人被蚊子咬,送到医院去了,你们招到魔障,色身招魔了。受想行识是心,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是魔,不是好东西。所以佛教我们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要把它舍掉,为什么?魔!远离魔障。你还要不要舍?这五阴是魔。

  又说烦恼是魔。烦恼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皆是魔障,你要认识它。为什么佛叫你断烦恼,你还特别喜欢烦恼?今天有信徒来,供养你一个大红包,十万块新币,你欢喜得不得了,你着魔了!十万块拿到,贪心起来,魔障就现前,你要认识他,你要把他看破。我能不能接受?会引起我贪瞋痴,会引起我妄想分别执着,我不受,你就聪明了。什么时候可以受?受而无受,无受而受,行!你智慧开了。慧行菩萨可以受,为什么?对他丝毫没有影响,也就是说真的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可以拿这个钱财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他不会去享受,不会想买一点好吃的,不会想买一件好衣服穿,不可能。

  在中国近代,你们大家都晓得,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这两位大德受国内、国外人的尊敬供养,供养钱财太多了,也没有听说两位老法师吃个小伙,没有听说。也没有听说两位老法师做一件新袍子来穿穿,没有听说过。你看看虚云老和尚的照片,我看了他三十几张照片,每一张照片穿的衣服都是补好多补丁,这是我们的好榜样。钱财可以接受,自己绝不用,对自己来讲,不增长贪瞋痴,自己心还是清净的,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印光大师所有一切供养,他老人家印经布施,跟全世界的众生广结法缘,我们应当要学,我就是学他老人家。他老人家是我们的祖师,我的佛法是得自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就是印祖的学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所以我是继承印祖这个道统。他老人家怎么做,我们学着做、跟着做,印经布施。现代科技发达,除了印经之外,我们可以做录像带、可以做磁带、可以做光盘,现在更进步的是国际网络,计算机。我们把佛法传播到全世界,送到每个人的家庭,这是诸佛、祖师的愿望。我们何必去享受,何必去造业?那就错了,大错特错。

  出家人这个衣服没有什么新款式,一件衣服爱惜一点可以穿个十年、二十年,我们就远离魔障。生活愈简单愈健康,所以大家在饮食上不要挑剔,愈是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你不信,不信我这个人就可以做证。我二十六岁学佛,学佛不到半年我就吃长素,我的饮食非常简单,而且非常少,我吃得很少,吃得很简单,我不吃零食。我看你们都比我吃得多,晚上还要吃消夜,还好多东西,我的生活简单。简单,分量很少,就是最健康、最长寿。你们都生病,我不生病,我今年七十岁,没有生过病。你要问为什么?简单,生活愈简单愈好,心要清净,我跟你们讲得很多,所有一切疾病根源都是妄想。经上讲的,贪瞋痴叫三毒,你里头有三毒,你怎么会不生病?外面有五欲六尘,内外交感,哪有不生病的道理?里头没有三毒,外头五欲六尘不沾染,你怎么会生病,没有理由生病。所以,你要懂得怎样保护身体的健康,简单的饮食,少量的饮食,心里头不生烦恼,不起杂念,念念弘扬佛法,念念利益众生。学菩萨要像菩萨,我们学了有用,不是没有用,学了真快乐,真自在。所以魔要认识他,这四种魔,这两种最重要。

  死魔,那是人不能避免的,后面天魔,天魔你要懂得,天魔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社会,五花八门种种诱惑,那就是天魔。你们到市场去溜一圈,看这个也动心,那个也好看,那就是天魔在招手。你心一动念,就落到魔掌上去,就被他掌握。你每天辛辛苦苦的去赚钱,赚的钱全被他骗去了,你这个生活是为谁活的?都为那些魔活的。特别是女孩子,喜欢漂亮,你看成衣匠天天设新款样。新的东西展现出来,去年那个落伍了,去年那个还很好,落伍了,穿到外面不好意思,一定要去买新的样子,你赚的钱又被他骗去。有人说,旧的穿出去不好看,笑死人了!我常常讲,笑死是他死,你不死,你怕他干什么!他死我不死!

  魔要认识清楚,『魔及魔民』太厉害了。魔不是青面獠牙,不是很吓唬人的,魔很好看,看到叫你生贪瞋痴,那就是魔。如果你看到生清净心,那是佛菩萨,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心很清净,那是佛菩萨。如果看到的起贪瞋痴,生妄想,那就是魔境界。你喜欢诤论、喜欢戏论,魔很喜欢,为什么?你脱离不了魔掌,道理在此地,要搞清楚。

  【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

  这句话严重,你的善根断了。善根是什么?无贪、无瞋、无痴。我常常教真正发心修行的同学,如果你的功夫定力不够,你要想成就,要想得清净心,你必须在生活里面,不要看电视、不要听人唱歌、不要看报纸、不要看杂志,你的心就清净。心清净了,人家问什么?没事,今天世界天下没事,天下太平。我天下太平,你的天下不太平,你多事,我无事,就这么修的。你来问我,我都知道,你不问我,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就对了。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家里电视机丢掉,不能要,那是什么东西?那就是魔,魔在你家里头。他折磨你的身心,叫你一天到晚不得安身,佛号也念不好,怎么可以要!善根就是无贪、无瞋、无痴,叫三善根,你未生的善根就生不起来。

  【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

  你已经有的无贪、无瞋、无痴的善根很微薄,喜欢戏论,你这一点善根保不住,很容易退掉;换句话说,善根没有了,你当然做善、行善就困难;换句话说,起心动念怎能不作恶?

  【七者增诸斗诤怨竞之心。】

  增是增长。『诸斗诤』是一切的斗争,这是泛指,没有指哪一桩。总而言之,这个过失很多。『怨竞』,竞是竞争,怨里面有怨仇、也有误会,误会也包括在「怨」这个字里面。竞是竞争,现在这个社会非常麻烦,我们学佛的人清楚,明白,竞争不是好事情,人人都在竞争,社会怎么能得到安宁?诸佛菩萨、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导大众,都教给我们无争,人家争,我们不争。诸位要晓得,你只要有竞争之心,你这一生永远生活在苦痛之中,竞争没有止境的;换句话说,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永远不会断,你的生活多苦。你今天竞争,你的地位得到了,你的财富得到了,得到怎么样?苦啊!那不是乐。所以现代人,我们看到许多富贵人家,富而不乐,他过得很苦,为什么很苦?一天到晚那个心在竞争,日子过得好可怜,我们在旁边看到,看得很清楚。我们为什么快乐?我不竞争,我不争,知足常乐。社会上大家都知足,就天下太平,社会就安定,安定自然就繁荣。所以繁荣不是靠竞争的,没有这个道理,竞争得到的繁荣,后遗症很多,弊病很多,会带来社会的动乱。你仔细想想,还是古圣先贤、佛菩萨讲的有道理。很可惜,佛法缺少人宣传,我们今天学了佛法,有责任、有使命把佛陀的教诲发扬光大。要从自己本身做起,本身做到不与人争,我们不但不争,我们要让,人家要竞争,我们要退让。

  唐朝庞居士表演那招,好啊!有味道。庞蕴居士他开悟了,他真正觉悟了。他家里面很富有,悟了之后把他家里的金银财宝统统装在一条船上,船放到大江当中,砸一个洞,沉到底下去,什么都不要。人家问他,看到这个事情就问他,你这么多钱财,怎么不要了?他说我不要了。人家说,你不要,拿来做好事不好吗?他就是为了留一句话,「好事不如无事」,人人都无事,天下就太平,社会就安定。好人太多麻烦大了,为什么?好人要做好事,这个要做这个好事,那个要做那个好事,就冲突打架了,好事不如无事,都是这个经上讲的道理。所以这个经上一再讲,好经营这些事务,过失无量无边。好事不如无事,无事里面有真智慧,他心清净。所以说从我们本身做起,我们不与人争,学佛的人最起码的要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你才心安理得。

  心安,理,就是佛所证的理,你也得到了。为什么今天我们读佛经,看不到佛经里的意思?佛所说的道理,我们怎么想也想不通,怎么研究也研究不出来,有障碍。什么障碍?业障,业障就是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安。心怎样才能安?平就安。你看我们中国的字,平安,怎么样到平?公平。你的心大公无私,你才能得平,平了之后才安,安了以后你才能得,得就是你悟出佛经所讲的道理,你就明白了。这是真实的受用,这是真正的乐趣,世间人没有法子想象这里头的乐。古人讲读书乐,读佛书是更乐,没有比这个快乐的,就是因为它里头能达到心安理得。理得,智慧就开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你就彻底明了,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你得到了。所以,竞争的念头要不得,世间人不管怎么样提倡,我们要晓得它不是真的。再看底下:

  【八者造作地狱恶趣之业。】

  『地狱恶趣之业』是什么?瞋恚、嫉妒,这是地狱第一个因素,瞋恚,里面当然含着有悭贪跟愚痴;换句话说,贪瞋痴是地狱恶业的种子、业因。你造作这个业因,哪有不受果报的道理?这是来生得的不如意,造作这个恶业。

  【九者当得丑陋不善之果。】

  这是讲现前的果报。

  【十者舌不柔软言词謇涩。】

  『謇涩』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口吃,口吃有没有人懂得?我们大陆从前人讲口吃,就是言语困难,说话结结巴巴,讲不清楚。这个果报从哪里来的?戏论是因,得这样的果报。

  【十一者所受教法不能忆持。】

  『不能忆持』叫健忘,你所学的这些经教,常常忘失,记不起来。

  【十二者与未闻经闻之不悟。】

  你初学一部经,你不容易了解经的意思。不像根利的人,根利的人从来没有听过这个经,一听意思就明了,一听就觉悟。

  【十三者诸善知识皆悉舍离。】

  『善知识』是如教修行之人,是真正肯修行的人。看到你不肯修行、懈怠、懒散、成天的戏论过失,人家对你当然是敬而远之,不敢跟你接近,这一定道理的。所以善知识对你都是敬而远之。

  【十四者诸恶知识速当值遇。】

  物以类聚,喜欢戏论的,喜欢搞贪瞋痴的,喜欢造罪业的,这些朋友很快就来了,跟你一块造业。恶知识你很快就遇到。

  【十五者修行于道难得出离。】

  『道』是统指大小乘一切佛法,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你不能成就,成就的标准是了生死出三界。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要想出三界不容易;换句话说,修得再好,还是搞六道轮回,你才晓得戏论过失的严重。

  【十六者不悦意语数数常闻。】

  你不喜欢听到的话,听到就生烦恼的话,这些话常常听到,也常在你的耳边,这是现前的果报。因为你喜欢讲这些戏论,戏论也不是真正修行人喜欢听的,你说的话人家不喜欢听,所以你也常常听到你自己不喜欢的这些言论。这果报太快了,现前的果报。

  【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诸疑惑。】

  常生疑惑,常生忧虑,你的心神不安。

  【十八者常生难处不闻正法。】

  『难』是遭难,佛经上所讲的三途八难,此地这个「难」就是讲的三途八难,果报常常在三途八难当中。这个「难」特别是指没有机会闻到佛法,这里头也有一条说的世智辩聪,世智辩聪,纵然接触佛法他很难接受,都是属于此地所说的。

  【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碍。】

  『白法』是善法,古印度将善恶常常讲做黑白,我们中国人习惯称善恶,印度人称为黑白。白就是善,你修学一切善法常有障碍。

  【二十者于所受用多诸怨嫉。】

  这就是你平常生活的享受,你的受用,纵然是你自己修福感得好的果报,可是别人还是会嫉妒你,还是会埋怨你,遭这些无妄之灾。你要问他的原因,原因都在戏论的过失。当然这个里头的业因非常复杂,但是戏论是缘,你纵然有因,要没有缘,不会有这些果报现前。经上所讲的这些过失,这个里头有因有缘,我们必须把因缘看得清楚、明白,要知道避免。后面这句是总结,

  【弥勒。是为菩萨耽着戏论二十种过。】

  这是佛略说二十种,这个二十种是『菩萨耽着』,耽着是贪染,喜欢戏论一定有二十种过。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偈颂便于记忆,用诗歌的体裁写出来。因为这些开示非常重要,重复前面所说的,希望大家能把它记住。偈颂第二个意思,是为后到的同修,因为佛讲经不是像学校上课,有先来后到的。后来的人,前面所讲的没有听到,佛很慈悲,也不能让他们失望,把前面的重新再说一遍,简单提一提,以弥补他没有听到的部分,所以用偈颂再说一遍。下面这是五言颂,就是五个字一句,四句是一首,一共二十一首,我们来念一念。

  【现生常苦恼。离忍多瞋恚。怨雠生害心。是名戏论过。】

  这第一首。『现生』是现在,你会生起苦恼,常常会生起苦恼。你忍耐的功夫会失掉,会离去,多有瞋恚的念头。而且有些冤家对头常常有伤害你的意念。这是戏论做因缘,招惹这些麻烦。第二首:

  【魔及魔眷属。常生欢喜心。丧失诸善法。是名戏论过。】

  这个好懂,前面也说得很详细。『魔及魔眷属』,你喜欢开玩笑,他们很欢喜,他们得其便,使你丧失修学善法。

  【未生善不生。常住于斗诤。造于恶趣业。是名戏论过。】

  没有生的善不容易生起来,已经有的小善也很容易退失。在戏论里面很容易引起误会,而误会又很容易引起斗诤,这就造作恶业了。

  【身形多丑陋。生于下劣家。发言常謇涩。是名戏论过。】

  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修行功夫得不得力,有没有受用,看自己身体就知道。世间法里头常讲,看相、算命的都会说「相随心转」,相貌会改变,相会随心转,我们身体体质也随心转。所以你的心清净,你的心慈悲,你的相貌就很好。如果你的心里面都是贪瞋痴,欲望很重,相貌就丑陋,体质也就不好。你学佛,要表演给人家看,丑陋的相貌,多病的身体,人家一看,不要学佛了,学佛这个样子,谁还敢学佛?你学佛,身体健康,容光焕发,长生不老,人家一看,学佛好!不能不学佛。这是招牌。我学佛,弘法靠这个招牌。我今年七十一岁了,这个招牌还不错,可以增长大家的信心,很重要。我的几个老师,当年我年轻的时候跟他学,实在讲也是看他的招牌好。我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九十五岁在讲台上讲经说法,不要用扩音器,音声洪亮,动作跟年轻人一样,九十五岁不要侍者,不要人照顾。我跟他的时候他大概七十一、二岁,跟我这个年龄差不多,我看他像三、四十岁的人一样,真是叫人羡慕。早年两位老师,方东美先生跟章嘉大师,法相庄严,你看到就生仰慕之心。所以弘法利生,招牌很要紧。

  你们这些都学讲经的,三年你们的相貌不改变,体质不改变,你们讲经的前途就有限。会不会改变?真的会改变。我原来相貌不是这样的,你们要看到我出家的相片你会吓一跳,又干又瘦,很不好看,会转变的。我的音声不亮,年轻的时候声音不好。我上课的时候,初出家教佛学院,上课在教室里面,教室比这个小太多了,第四排以后就听不到我的声音。后面同学常写字条给我,要我把声音放大一点。音声是得佛加持的,我的音声变了,我自己都不晓得。讲《地藏经》的时候,同修告诉我,他说法师,你音声变了。我说怎么变了?他们带着有录音机,放来给我听,我听了,果然不一样。音声要求三宝加持,不是靠自己,自己没有福,要托佛菩萨的福报,托大众的福报。大众有福,我音声就洪亮,与自己不相干。我们把身体要捐献给大众,《楞严经》上讲的「将此身心奉尘剎」,那个福报就不是自己的,是三宝加持的,一切众生之福。所以,我们一定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个恩德太大。所以容貌跟体质会变的。这首就不再多说了,再看第五首,

  【闻法不能持。或闻不入耳。常离诸善友。是名戏论过。】

  你闻法常常忘记,不能依持;或者是听不进去,听了不生欢喜心,善知识远离,戏论之过。

  【值遇恶知识。与道难出离。常闻不顺语。是名戏论过。】

  你常常遭遇到恶知识,恶友常遇,修学任何法门,不能出离三界,常听到不喜欢听的这些言论。翻过来看第七首:

  【随彼所生处。常怀疑惑心。于法不能了。是名戏论过。】

  无论你生在哪一道,无论你生在哪个处所,多疑,这个很痛苦,多疑、迷惑,惑是迷惑,于事理不能够明了。底下讲得好,『于法不能了』,这个法是世出世间法,不能通达明了。第八首:

  【常生八难中。远离无难处。具足无利益。是名戏论过。】

  前面讲了,这里指出来了,这是三途八难。『常生八难中,远离无难处』,无难之处你遇不到,你所遇到的都在八难之中。『具足无利益』,得不到真实的利益,这也是戏论过。

  【于善多障碍。退失正思惟。所受多怨嫉。是名戏论过。】

  做作一切善法常常有障碍,做不圆满。『退失正思惟』,退失正念。所享受的多遭怨嫉,遭人嫉妒,这个的确是有,我都曾经见过。我们同修当中有,人非常好,无论做什么事情常常遭人嫉妒,他大概这个因不是这一生,总是前生的,这麻烦很大。以后遇到要多多劝他,不要开玩笑,避免戏论,也许能够改过自新。第十首:

  【如是诸过失。皆因戏论生。】

  这个两句总结以前,前面所讲的,大概都把前面这二十种都包括进去。这二十种类这么多的过失,都因戏论生,戏论虽不是因,决定是增上缘。

  【是故有智者。速疾当远离。如是戏论者。难证大菩提。是故有智人。亦应不亲近。戏论诤论处。多起诸烦恼。智者应远离。当去百由旬。亦不近于彼。造立诸舍宅。】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前面大概都是每一首是一个段落,讲一桩事情,这个是三首,总共三首是一个段落。佛在此地不但总结过失,而且劝勉我们,如果你真的有智慧,真有智慧你一定赶快远离,远离什么?远离戏论,你从今而后,再不要去造作这些事情。换句话说,不是讲你完全不能开玩笑,你要知道在什么场合当中可以开玩笑。玩笑也叫人开悟,你才是菩萨;玩笑要叫人生烦恼,你就多了业障,你就造业。所以,菩萨自始至终生活在高度智慧之中,这个要懂得,绝不轻易开玩笑。遇到喜欢开玩笑的人,我们要远离他,这是佛在此地对我们的教诲。为什么?因为戏论接近争论,往往戏论就连着有争论,你就起烦恼,起贪瞋痴慢。

  『智者应远离,当去百由旬』,这个「百由旬」也不要把它死在那里。一由旬四十里,一百由旬要跑那么远,没有那个必要,就是远离他的意思。不要死在经文里面,一定要如佛规定躲到百由旬之外,佛不是这个意思。佛是叫你远离,赶快远离,意思在此地。『亦不近于彼,造立诸舍宅』,这就是你住家,那个喜欢开玩笑的人,不要跟他做邻居,你要住的跟他有个距离,意思就是这样。所以住家也要选择邻居,这很重要。下面说:

  【是故出家人。不应住诤论。汝等无田宅。妻子及僮仆。乃至荣位等。何缘兴诤论。】

  这个一首半六句是说一桩事情,这是佛特地对我们出家人讲的。因为上面讲的那么多过失的缘故,你们这些出家人,决定心里头不要有诤论。你们既然出了家,你也没有田宅,也没有财产,你也没有妻子,也没有僮仆,甚至于你在社会上也没有这些荣位、这些地位,你凭什么去诤论?出家人要像个出家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才对。再看底下这一首:

  【出家住寂静。身被于法服。诸仙咸敬事。当修忍辱心。如是戏论者。增长毒害心。当堕于恶趣。是故应修忍。】

  这两首说一桩事情。这是教给我们出家人,出家人心要时常保持着清净,『住』是安住,哪有出家人心不清净的道理?你们也常听到,出家人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六根里头就有意根;一尘不染,尘是指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你心里怎么能牵挂这个?怎么能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那你就不是出家人,佛说得太多了。『身被于法服』,这不念「被」,跟挑手边的「披」同音同义,古时候这个字通用,这里念多音字。你的身上披的是法服,法服是袈裟,是染衣,你要懂得这个意思。真正出家人,天人、仙人看到你都尊敬你;换句话说,你搭上、穿上袈裟,你心地污染,不清净,不要说天人不尊敬你,鬼神都瞧不起你,鬼神都开你玩笑。应当要『修忍辱心』,忍辱就是要忍耐,世间荣华富贵我们要舍弃,不要去羡慕,不要去攀缘。『如是戏论者』,喜欢戏论的人『增长毒害心』,这个毒是三毒贪瞋痴;害是烦恼,常常叫你生起三毒烦恼,三毒烦恼是三恶道的业因,果报在恶趣。『是故应修忍』,你要能忍得过,不要去沾惹五欲六尘。你既然发心出家,你是真正觉悟了,怎么样觉悟?从五欲六尘跳出来,觉悟了。再看底下第十七首:

  【囚禁及系缚。刑害而捶楚。如是等诸苦。皆由诤论生。】

  现前来讲,就是你犯法,你受刑;『囚禁』、『系缚』、『刑害』、『捶楚』都是古时候的刑法。像新加坡,你犯了罪,鞭刑,要坐牢。囚禁就是坐牢,系缚是坐牢,鞭刑是刑害,你犯法你就要受法律的制裁。犯法常常也有从戏论到争论发生的,所以要晓得这个害处。

  【如是戏论者。常遇恶知识。名称不增长。曾无欢喜心。】

  善知识远离,恶知识常常遇到。『名称』就是今天讲的名誉、名声,你的名声不好,人家常讲某人常常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你的名声就不好;换句话说,社会大众对你也就敬而远之,不会亲近你,都是说的戏论为缘而招惹的祸害。再看底下这一段,这一段有两首偈,佛劝教我们。

  【若舍于诤论。无能伺其便。眷属不乖离。常遇于善友。于乘得清净。业障尽无余。摧伏于魔军。勤修忍辱行。】

  这个两首是一段。佛在此地劝导我们,教我们要舍诤论,正是所谓「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身心清净,纵然过去生中的冤家债主,他对你也无可奈何。为什么?虽然过去生中有这些业因,这一生当中没有缘,他也不会报复。过去的冤家债主结的有因,这一生遇到缘,才遇到报复,遇到果报;若没有恶缘,虽有恶因也不受恶报,这个道理要懂得。所以没有『能伺其便』,「便」就是我们俗话讲把柄,人家抓不到你的毛病,你没有恶缘给人,冤家债主对你也没有办法报复。『眷属不乖离』,就是说你一家过得和顺,你的家庭幸福美满,没有人能破坏你的家庭。为什么?戏论当中常常产生诤论,诤论里面就有挑拨离间,特别是挑拨你家庭,让你一家不和,父子不亲,这个很痛苦,十之八九与戏论都有关系。佛讲得是真好,弥勒菩萨赞叹佛善说,这个赞叹是真实不虚。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佛都把它说出来,实在是难得。我们要想到自己这一生幸福,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成功,一定要远离戏论。远离戏论的人常遇善友,善与善相感,善人跟善人是一聚、是一类,善人决定不会跟恶人聚集在一会,不可能的,这正是孔夫子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总是一类一类的,一群一群的,志同道合;善跟恶,志不同,道不合,他不会在一起的。

  『于乘得清净』,「乘」应当念多音字,念胜,这是讲修行。无论是大乘法,无论是小乘法,你修学一定功夫得力,这一句就是这个意思。功夫得力,你心清净,这一点诸位必须要明了通达。所有一切佛法,佛法里面的宗派行门,在功夫上说,虽然名词术语不相同,其实一桩事情。宗门里面讲得定、开悟,或者是讲观照、照住、照见,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教下里面常讲止观,名相不同,都是一桩事情,总不离觉正净。觉正净三个字,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此地用清净。所以,无论修学什么功夫,功夫得力都得清净心,清净心现前,业障就消除。大家要消业障,怎样业障才能消除?心清净业障就消除。业障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是业障,这个要懂。消业障就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清净心现前。

  『摧伏于魔军』,所有什么外面诱惑的,你都不会动心了。五欲六尘的诱惑,花花世界的诱惑,你完全不动心,这就是降伏魔军。『勤修忍辱行』,不动心是忍辱的功夫,你能够忍受,忍后你就得定。你看六波罗蜜,忍辱、精进、禅定,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你不能忍,你决定不能精进。精,大家都知道,精是纯、精纯,纯而不杂,这样的进步才叫精进。我们一般学佛,犯的毛病犯在哪里?你们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非常可惜的是杂进。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懂得,样样都想通达,所以是杂进、乱进,你不能成就。别说是佛法,以世法而论,譬如世间念书,你们念大学,大学里面有很多科系。如果你考进大学,每一个科系的课程你都去听、你都去学,如果这个大学有一百个科系,一个科系学四年,你四百年都毕不了业。你很用功,但是你是杂进,你不是精进。如果有个人懂得精进,我在里头选一个科目、一个科系,其它的科系我都不学,我专学这个科系,四年毕业了。

  你们要懂这个道理,佛所说的一切经,不是叫你一个人学的。佛所说的一切经,就跟学校里开的无量无边的课程,不是都教你的,你在里面选择一门你喜欢的,选择好之后一门深入。所以我奉劝诸位同修,你们如果说以《无量寿经》,选择这部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1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这部经你天天读它,常常讲它,十年之后,你是全世界《无量寿》专家,你就是阿弥陀佛。全世界想听《无量寿经》,一定要请你这位阿弥陀佛,活阿弥陀佛,你真的是活佛。你要用十年功夫学一部《普门品》,你是活观音菩萨。精进,忍辱才能精进,你要能忍得过,其它的我都不要,我就学一样,头一个你要能忍,然后才能达到精进,精进才能成就定慧;慧一开,那是无所不通达,这是佛祖教给我的秘诀。你要不相信,样样都好,样样都学,样样通样样松,到最后是一无所成,你说多可惜。今天这个科技时代都讲求专精,社会上尊重的是专家,而不是尊重通家,尊重专家。我们学佛也一样,专家!专一部经,专家,专一个行门,这个要紧。末后这一首:

  【诤论多诸过。】

  佛真是苦口婆心,劝导我们,诤论的过失太多了。

  【无诤具功德。】

  无诤就成就功德,成就戒定慧,成就闻思修,成就无量功德。所以这个社会,在海外无论哪个国家,你耳朵所听的,眼睛所接触到的,都是竞争,商场上也竞争,哪个场合都在竞争,我们不争。我们要把不争的道理说出来,要把不争的功德、利益说出来。你争,我不争,我过得比你快乐,我过得比你幸福,这是事实。你要问,我为什么这么快乐?无诤。

  【若有修行者。当住于忍辱。】

  要是真正修行人,一定要把心安住在忍辱上,什么都能忍,决定不与人争,命里有的决定有,命里没有的争不来。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四集)  1996/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012-0014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一面第三行,我们将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说如是过失。令诸菩萨生觉悟心。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岁中。颇有菩萨。闻说如是诤论过失。能生忧悔离烦恼不。】

  从这个地方开始。弥勒菩萨在此地向佛请教,特别着重在末法时期,也就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这些初学的菩萨听到佛说这么多过失,他能不能生起觉悟的心?能不能忧虑、悔改?弥勒菩萨好像很关心这桩事情,实在他是提醒我们。我们看经文所说。『尔时』是世尊前面偈颂说完的时候,弥勒菩萨接着又向佛请教。在请教之前,这一小段是对世尊的赞叹。『希有世尊』,「希有」是非常难得,世尊能将末世初学菩萨常犯的种种过失,这是善说,其目的是『令诸菩萨生觉悟心』,这是佛说这个经的用意之所在,我们要能够体会。下面,则是提出了问题。『世尊』,称着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末世五百岁」就是般若会上常讲的五五百年之后,世尊灭度两千五百年以后这个时代。『颇有菩萨,闻说如是诤论过失』,这一句是总结前面所说的,他听了之后能不能『生忧悔』,忧虑、悔过?能不能真正发心改过自新?『离烦恼』就是改过自新。末后这个字,古音念否,是否之否,这是个疑问字,向世尊提出来请教。下面佛答复他。请看经文。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少有菩萨。能生忧悔舍离烦恼。多有菩萨。其心刚强不相尊敬。怀增上慢互相是非。闻说如是甚深义趣殊胜功德。虽复受持读诵演说。由是菩萨业障深重。不能得生殊胜功德。便于是经疑惑不信。不复受持为人演说。】

  这一段是总答,意思很深。佛叫着弥勒菩萨名字,告诉他说,末法时期,两千五百年之后,当然有菩萨能够觉悟、能够受持、能够改过自新。如果说一个都没有,佛说这段开示就没有意义了,还是有少数。这正是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诸佛如来大慈大悲,只要末世有一个人听到这个开示他能觉悟、能回头,佛都要说,何况不止一个人,但是毕竟是少数就是了。哪些菩萨会觉悟?正是佛在《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道理是一样的。如果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深厚的,听到这个法门觉悟了,他就回头,知道自己应当怎样的修学。所以他『能生忧悔』,忧是忧虑,过去造作这么多的过失,生惭愧之心,下决心『舍离烦恼』,烦恼是总指上面所说的一切过失。这是少数菩萨。

  『多有菩萨』,多有菩萨就是说善根福德少的,他听了佛这段开示,心里也欢喜,可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习气太重,内烦恼不能伏住,外面的诱惑不能舍离,所以过失还会常犯。这一类的菩萨,心地刚强『不相尊敬』,对于三宝很难生起尊敬之心。纵使有尊敬,表面的,表面见到三宝,他也很如法,如理如法,但是不能依教奉行;纵然依教奉行,要打很大的折扣,佛是希望他百分之百做到,他能做到百分之十就不得了,折扣打得太多。这是善根福德少的。所以『怀增上慢』,增上慢大家都懂得,就是今天世间有个术语「值得骄傲」,增上慢就是现在的话值得骄傲。他有什么值得骄傲?前面说得很多,他有专长,他很会办事,他很会说话,很会应付信徒,这都值得骄傲,或者是他能讲经,他也值得骄傲。总而言之,这种心念起来就是增上慢。增上慢人总免不了『互相是非』,互相是非犹如中国古人所讲的文人相轻、同行相忌,同行人一定会嫉妒,就是这个意思。

  听到佛说了这样『甚深义趣殊胜功德』,这两句话是赞叹本经。本经佛所讲的这些开示并不难懂,我相信一般同修展开经卷,纵然不听讲,也能看得懂,文字并不很深,可是义理很深。这甚深的义趣殊胜功德,必须要相当程度你才能够体会得到。所以他们『虽复受持读诵演说』,他们得到这部经也欢喜,也能够受持,也能够读诵,也能够演说,那是刚刚接触到,能生欢喜心,这是什么?就是他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现前,听了佛的话欢喜。可是他这个欢喜心不长久,很容易退失。为什么会退失?『由是菩萨业障深重,不能得生殊胜功德』。佛在经上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功德之殊胜不可思议。可是他感觉到:我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没得到功德。有没有这个情形?有!很多。为什么不得功德?业障现前,业障障碍了。所以学佛的同修,每个人心里面都常常念着怎样去消业障,一般人讲消灾。都知道自己有灾,想尽方法去消灾,去消业障,这就修种种法门。业障到底有没有消掉?这是个问题。如果你再问问他,什么叫业障?他也说不上来。业障都说不上来,你怎么能消业障?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要搞清楚。

  总而言之,经论里面所说的业障,业是造作,我们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事造完了之后,那个结果就叫业。业里面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业,这是世间人天天在造的。这三类业都产生障碍,障碍什么?障碍我们的戒定慧。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定、慧,定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真实智慧。它障碍定慧,称之为业障。我们心静不下来,智慧不能现前,被这个障碍了。具体而言,业障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要消业障,修法之后,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是不是就少了?果然少了,那你消业障有效果。如果妄想分别执着完全没有,那就恭喜你,你的业障消尽了,业障消尽,必定证果。所以要晓得什么叫业障,这个不能不清楚。业障能消一分,清净心就显一分,智慧就透一分,业障能消两分,你的智慧就透两分。这就是「得生殊胜功德」,你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净,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人怎么不欢喜?法喜充满。佛在经上常说,常生欢喜心,那不是假的,诸佛菩萨、阿罗汉都是常生欢喜心。你问他,欢喜心从哪里来的?业障天天消除,清净平等觉天天涌现,道理就在此地。这个时候,佛所说的一切法门、一切开示,甚深义趣,逐渐能体会到,佛讲的字字句句深广无尽,才能够体会到。

  他们业障很重,烦恼很重,习气很重,虽然是受持、读诵、演说,法味尝不到,他的体会仅限于文字的表面;换句话说,一分都没有深入,这才知道业障之可怕。因此,时间久了这个人就疲了,『便于是经疑惑不信』。佛在经上讲这么多过失,舍离过失得什么样的功德,他在这里试验没有什么效果,于是对于经教就产生怀疑,不相信。不相信,当然他就舍弃,不修这个法门,『不复受持为人演说』,他就不干了,这种情形真的是占多数。得法味,依教奉行的人少数,不是多数。佛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把现代人修学的情况说得这么清楚明白,我们不能不佩服他。在一般人讲,眼光看得远,能看三十年之后,五十年之后,释迦牟尼佛看三千年之后都看得这么清楚,你不能不说他没有大智慧。

  再看底下这段,你对于圣教怀疑,信心动摇了,佛是帮不上忙。这个时候魔来扰乱,魔趁机而入,这是必然的现象,不可避免的现象。请看经文。

  【时魔波旬见是事已。】

  波旬是魔王的名字,魔王波旬『见是事已』,他看到这个事,看到这个情形,有些菩萨听到这个法门不相信,疑惑,退转了。看到这个情形他高兴,魔高兴了。

  【为诳惑故。】

  魔来干什么?魔来骗你的,『诳』是欺骗,『惑』是迷惑,魔看到有机会可乘,他就来骗你,他就来迷惑你,魔很厉害。

  【作比丘像。来到其所。】

  他现什么相?他现出家人的样子,跟《楞严经》上佛所讲的一样。佛在楞严会上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那些邪师就是出家人,是谁?魔王的子孙,化现比丘相来破坏佛法,这个在经典上都有记载。『来到其所』,就是到退心的菩萨这儿来。

  【说如是言。此诸经典皆是世俗。善文词者之所制造。非是如来之所宣说。】

  我们看这一小段。他来告诉你,经典不是真的,不是佛说的。现代人,我们常常听到,不但常常听到有人说,而且常常还看到有些著作也是这样说。说的最多的,《楞严经》不是佛说的,大乘非佛说,《大乘起信论》不是马鸣菩萨做的,经过许多的考证,都是动摇我们的信心。我们学佛头脑要清楚,不能被这些人几句话、几本着作,我们的信心就动摇了。甚至于还有说《弥陀经》都是假的,根本就没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太阳神,你说有什么法子?我弘扬净土,就有人向我提出来,他说法师,有人说阿弥陀佛是太阳神,我们怎么办?头脑要清楚,这是魔在这里灭佛法,说净土教是假的,阿弥陀佛是虚构的。你看看《往生传》、《净土圣贤录》,看看近代念佛往生的人,这能骗人吗?我在台湾,学佛这三十几年,三十几年我们亲眼看到,亲耳所闻的,念佛站着往生的,不生病,预知时至,站着走的,坐着走的,这三、四十年当中,在台湾至少有五百人,这能骗人吗?

  大概是三十年前,我已经出家了,在台中学经教。台北莲友念佛团的李济华老居士往生,李老居士是印祖的学生。往生那天,他是两个月之前就晓得,往生的当天参加念佛会,他在念佛会当中讲开示,讲了一个半小时。讲完之后,告诉大家,勉励大家要认真努力念佛,他说我要回家去了。他八十多岁了,讲一个半钟点,大家以为他讲累了,他要回家去了。哪里晓得下了讲台,隔壁的小客厅,他在那里一盘腿,就往生了,才晓得他回极乐世界的老家。你看看多潇洒,多自在,这怎么能骗人?不到一刻钟就走了。在讲台上,音声洪亮,一点病容都看不出来,说走就走。参加法会一百多人,各个亲眼看到的,这哪里是假的?现代这个时代,造谣生事的人多,波旬的子孙,我们要认识清楚,决定不能受他的影响。经典从翻译传到今天千百年,千百年当中,经过多少有智慧、有修行的这些大德他们看过,都没有发现到是假的,现代人发现是假的,哪有这回事情!所以,绝不要上他的当,不要受他的欺骗。凡是这些言论,都是魔说的,说这是世间人长于文学的人他们假造的、伪托的,不是真的。下面说:

  【何以故。此经所说功德利益汝皆不得。】

  他来说得也满有道理,经上讲的功德利益,你照这个方法学你得不到。他不说你得不到的原因是业障深重,并不是经有过失,你没有认真修行。业障深重的人,实在讲他能不能得到利益?能!只要把业障克服,他就得到。这一关一定要克服过,不克服过那你是得不到的。只要功夫深,深信切愿,三宝加持,再重的业障都可以消除。问题是你有没有这个认识?有没有这个毅力、决心,断恶修善?你真的去做,就行了。浅尝不可以,那你的功夫不够。正如同有许多人来告诉我,念《无量寿经》得不到什么利益。我问他,你念了多少遍?「我念了两遍了。」那你怎么能得到利益?两遍就得到利益,那个了不起,佛法就兴旺了,哪里还有末法,没有末法了。你要晓得,现在在海外,新加坡的同修念一万遍的人很多,经念得很熟,都能够背诵,他们得利益,他们对于经教深信不疑。功夫要下得深,你功夫不够。

  也有不少同修来问我:「法师,你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心会能定的下来,我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念经还是打妄想,念佛也打妄想,怎么办?」怎么办?再念!为什么你念经、念佛伏不住妄想?功夫不够,道理在此地,功夫不够。你念佛、念经,心要专注在佛号上,妄想起来,不要去理它,根本不理睬它,一心专注在佛号。这样时间久了,你的佛号功夫得力,妄想自然就少了。所以,不要天天去想妄想,妄想愈想愈多。你不去想佛号,专门去想妄想,你不叫颠倒吗?过失是在自己,不在经教里面。

  【由魔波旬如是诳惑。于此空性义利相应甚深契经。心生疑惑起诸诤论。不复受持读诵演说。】

  佛是将你退心的事实真相说出来,都是魔所摄持,上了魔的当,有这些人来欺骗你,来迷惑你。凡是大乘经,都是从空性,就是真如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义利相应』,义是理、道理,利是利益,从事上讲的。道理,利益,利益是生活上的,我们生活的利益、我们家庭的利益、工作的利益、处事待人接物的利益,没有不相应的。义利明显的相应,那就是大乘经上智慧菩萨,本经上讲的智慧菩萨,《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本经所讲的智慧菩萨,义利相应非常明显,我们看《华严经》五十三参你就看出来了。也就是说理事相应,性相一如,契入这个境界,这是『甚深契经』,这一句是统指一切大乘经,本经是《大宝积经》的一会。对于这样的深经『心生疑惑起诸诤论,不复受持读诵演说』,不愿意再去研习,不愿意再去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去修行,这是很大的错误。我们看末后这一段,佛叫着弥勒菩萨。

  【弥勒。彼诸愚人不能了知。由自业故。不能获彼殊胜功德。自业消已。决定当得如是功德。】

  这说明消业障重要。我在初学佛的时候,那时候刚刚接触佛法才一、两个月,我遇到章嘉大师,这位老人那个时候六十多岁了,我那年才二十六岁,章嘉大师六十多岁。非常慈悲,他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听到这个话很开心,有求必应。他下面又说,如果你有求,求了不应,没有感应,那什么原因?你有业障,不是没有感应,是你有业障,如果你把业障消除,你所求的就现前。我听这个话之后,我就向他老人家请教,业障怎么消除法?这个很重要。他老人家教给我的简单明了,教给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改过自新」,你的业障就消除。他没有叫我去拜忏,没有教导这个,他教我断恶修善,改过自新。所以那个老人,听他的教诲,他的言语简单明了,让你一生都不会忘记,我们要真干。

  于是他教我们,你每天去反省、去检点,找自己的毛病,找自己的过失,你要能发现你的过失,发现你的毛病,这就叫开悟。佛家常讲开悟,什么叫开悟?这里面没有神奇,没有什么玄妙,都是真的叫家常便饭,很平常的。把你的毛病、过失改过来,那是真的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这样的话我们一听就明白,一听就懂,才知道佛法之可贵,佛法之真实,完全落实在生活里,与生活没有脱节。经论要跟生活脱了节,那就没有价值,学它干什么?修学佛法就是改善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目的在此地。所以诸佛菩萨句句话都是真实的。

  他教我,你要消除业障,然后有求必应。我是真听他的话,所以老师很喜欢我,原因在哪里?我百分之百的服从,老师怎么教,我就认真怎么做,做了果然有效应,真的是有求必应。当然我们的求,不是非理之求,那个是没有感应的。我有一年在台北讲《地藏经》,有一位出家人,这个出家人现在也不在了,过世了。他是每次都来听经,年龄跟我也差不多。听到我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下了讲台之后,他就来问我,他说净公上人,你讲的这个话,我不以为然。我说为什么?他说我向佛菩萨求个电冰箱,求了三年,都没有人送给他。我说我有求必应,他求个电冰箱,求了三年,没有人送给他。那我就问他,我说你现在住的那个道场,里头住着几个人?他告诉我,就一个人。我说一个人何必要电冰箱?难怪佛菩萨不送给你。

  如果这些东西,物质享受,你想求佛就应,岂不叫增长贪心吗?佛菩萨的感应是增长你的道业,增长你的清净心,增长你的定慧,绝对不会帮你增长贪瞋痴。那是魔,决定不是佛,这个一定要搞清楚。我说有求必应,我求经书,我要研究经书,听说哪个经很好,我心里就动念头想求到这个书。快的,一个月就有人送来,最迟的,那个时候我看《中观论疏》,想得到这本书,半年。香港智开法师写了一封信给我,他那里有一套《中观论疏》,问我要不要?我说要!马上就送来了,半年。真的想要什么经论,它自然就会来。那个时候李老师讲《楞严经》,讲到哪些古注,他所讲的我都有。他说,奇怪,你怎么会有这些东西?我说我求来的,有求必应,一点都不假。得力于章嘉大师的教导,没有别的,就是要消业障。凡夫业障的根就是念念都想自己,这是大错特错,念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增长我执。诸位同修都知道,我执是六道轮回的根本,法执是十法界的根本,我执破了,轮回就超越了,法执破了,就超越十法界,你就证得一真法界。佛给我们感应的是这些,决定不会帮助你增长贪瞋痴,不会增长两种执着。这个你要懂得,不能把佛看做魔。

  所以,佛在此地叫着弥勒菩萨说了,他说这些『愚人』,愚人就是初学造作恶业的菩萨。他不能了知这是『由自业故』,是你自己有业障,因此你不能『获彼殊胜功德』,这个功德利益你得不到。如果业障消除了,会有一个现象,诸位同修你们能够体验到,读经愈读愈有味道,欲罢不能,这个现象就是你的业障消除,你的智慧生起。为什么愈读愈喜欢?里面的法味尝到了。你尝到法味,你理解了,你看到佛经里面趣味无穷,义理深广无尽,你看到了。你讲经你也欢喜,你讲经一定是遍遍不一样,为什么?你看的深度、广度不一样。同样一部经,愈讲愈有味道。

  你讲的东西能不能流通?不能流通。我现在讲的这个,因为你们都有录音带,我没有法子。你们把录音带拿去流通,我不要流通;还有不少人把录音带写成文字,那更糟糕。为什么不能流通?我今年看去年的东西都是胡说八道,我很不满意;今年讲的东西,明年看的时候又是胡说八道,深度不够,义理未尽,怎么可以流通?现在大家拿这个帮助初学,也许对初学有点帮助,对真正老修行,人家看到我这个,笑话,贻笑大方。所以有些法师他们敢著书,敢立说,他们的胆子很大,我没有他们那么大的胆子,小心谨慎,唯恐贻笑大方。自己要认真努力,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依教奉行,这就对了。下面佛说了:

  【自业消已。】

  你的业障消掉了。

  【决定当得如是功德。】

  可见得这个事情,我们纵有业障,懂得理论、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消除业障,佛法里面甚深利益功德我们一定可以得到,自己要有信心。这个是一大段。

  下面是最后一大段,说明发十种心,决定得生净土,这一段非常重要。净宗,过去净宗的大德,无论是祖师,或者是在家的居士大德,他们许多的注疏里面,都引用这段文,被引用得很多很广泛,可见得它重要。这十种心是什么?实在上讲就是《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品》里面所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经》上讲得很笼统,就讲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没有详细说明。弥勒菩萨在此地说了十种,这十种就是发菩提心,讲得详细,讲得具体。我们发这十种心,一向专念决定得生。所以这一段是《无量寿经》发菩提心的补充说明,比《观经》说得详细,比《大乘起信论》也说得详细。《大乘起信论》讲菩提心,只讲了直心、深心、大悲心,而世尊在《观经》里面讲菩提心,也只讲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都讲得简略,没有弥勒菩萨这里讲得这么详细。这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请看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言。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这是一段。在这段里面,我们很明显的看出,弥勒菩萨导归极乐,末后归到西方净土,正是古德常讲的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此地指归的这么明显,非常难得。弥勒菩萨对佛说,『世尊』这是对佛的尊称,『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这句话是指世尊在大宝积会上讲过《无量寿经》,大宝积会的《无量寿会》是第五会。这个经,《弥勒菩萨所问经》,是第二十五会。佛讲《无量寿经》就是宣扬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功德利益,诸位都非常熟悉。如果广义的说,那是讲一代时教,从《华严》到《涅盘》,佛是时时处处都劝大家念佛往生净土,《华严》是开端,《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极乐世界是真有,决定不是假的,你要不相信,这个机会在你面前溜过了,当面错过,太可惜了。说实在的话,古德常说大乘经教有所谓难行道跟易行道。其它的法门都是难行道,难在什么地方?就是这个经刚才所讲的,不但指这部经,所有一切大乘经都是如此,难行道,因为你要断烦恼,你要除习气,你要消业障,太难了。不仅是这部经,哪一部大乘经你学到最后都懈怠、都退转,原因在哪里?习气、烦恼太难断。所以,依照一般的法门成就,一万个人难得有一个。

  这个法门,净宗法门叫易行道,易在哪里?不要断烦恼,不要断习气,这个好办,这对我们来讲太容易了。我们今天了生死出三界,唯有这一条路我们可以走得通,走别的法门走不通,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千万不要错过了这个机会。净宗法门的修学,只要把烦恼控制住、伏住,不必要断,你能够伏住,你就能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果报不可思议,这是佛在经上常说的,十方诸佛如来跟释迦牟尼佛作证,这还能错得了吗?一切经没有这样殊胜,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

  弥勒菩萨在此地说,『若有众生发十种心』,菩提心说成十种。十是代表圆满的意思,跟《华严经》上的表法一样,它不是数字,它是表法的意思,代表圆满。『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这个跟《无量寿经》一个味道,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而「随一一心」,这一句里头的意思长,就是《华严》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底下讲这十种,任何一种都包括其余的九种,就叫随一一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相容。一定要专念,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人临命终时,『当得往生彼佛世界』,这样的人,他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决定见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0 17:54 , Processed in 0.198280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