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99|回复: 1

转帖:话说万佛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3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uming.xuefo.net/nr/14/139568.html 
           
  话说万佛塔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金华万佛塔出土的北宋文物

  一、心中的万佛塔

  在现行的金华市区行政区域图上,有一个“塔下寺”居委会,位于城东将军路与酒坊巷的十字路口。与“塔下寺”意思相关的还有“塔后巷”和“永福弄”。细心的人会想,“塔下寺,的塔在哪里?“塔后巷”、“永福弄”与“塔下寺”究竟有什么关系?打开《金华府治图》,一座高高的塔即映入我们的眼帘。这座塔就是被金华人唤了千百年的“万佛塔”。

  提起“万佛塔”,老金华们都知道是三国孙权为母亲庆祝百岁生日而建造的。据《永康地名志》载:“相传孙权之母曾到永康进香……”传说孙权母亲生前好四处出游,烧香求祈,并精通风水地理学。走遍吴越,惟有金华风水最好。只见大山(北山)连绵起伏,一条龙脉从大山延伸到婺江边,即上浮桥头。此处至今仍称青峰龙头。落脉最佳处为现东市街、石榴巷、八咏路、胜利南街范围之内。石榴巷一带的个个小山坡,就像蒸笼里的馒头,此地称“凤凰孵蛋”。站在上浮桥看金华,整个金华城就像一条船,万佛塔像桅杆,而通济桥就是跳板。从《金华府治图》上看,倒也十分相像。从地形上来看,北山一万佛塔一金华府衙可能是旧金华城的中轴线。

  对于万佛塔的建造年代,有如下记载:清初张明焜《漱石居稿》为三国;《大清一统志》为唐代;金华县(市)《文化大事记》为:“北宋嘉佑七年(1063)十月二十八,金华万佛塔落成,共有十三层,高百米,在城东大洪山永福寺内西侧。”笔者又查阅了明万历《金华府志》:“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旧名永福,吴越钱氏建。宋大中祥符间更名密印,后废。改建分司,有塔九级,屹峙云际中,玲珑可梯。治平初建,明隆庆初重修,侍郎王崇旨记至。”从以上文字记载与《金华府治图》来看,图中的塔即密印寺塔。吴越(907—960)钱氏在此建造了永福寺。宋大中祥符年间(1。08—1016)更名密印寺,后废。在宋治平初(1 064—1067)重新修建了密印寺,并建造了密印塔,塔高九层。

  可见该塔的建造时间《金华府志》中记载的更为可信。因为在我省的百余座古塔中,大多数为佛塔,其营建始于唐,兴盛于五代吴越,延续到宋、元,到明、清时期风水塔兴起,但数量已不多。五代吴越国王崇信佛教,朱彝尊《曝书亭集》云:“寺塔之建,吴越武肃倍于九国。”钱弘统治时期,吴越造塔技术到达顶峰,对后世造塔影响深远。当时的造塔匠师喻皓,名闻四海。钱弘俶统治时期所造的塔,现在我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有杭州灵隐双塔、闸日白塔,这三座塔均系石塔,未见后人改动。义乌的双林寺塔,原有两座,历代已修复过。综上所述,金华密印塔不可能建于三国、唐朝,而是建于宋治平初。其永福寺始建五代十国的吴越,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在宋治平初重建密印寺的同时,还建造了密印塔,初为九级,历经修缮,清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时增至十三级,高约50余米。八角形,楼角飞檐,飞檐上悬有铜铃,塔内设扶梯。游人拾级而上,凭栏远眺,只见双溪如带,南山如屏,行人似蚁,使游人襟怀顿阔,心旷神怡。此塔是金华历史上最高的建筑物。密印塔为砖木结构,数以万计的砖雕如来佛镶嵌在塔外,老百姓俗称密印塔为万佛塔。

  从残存佛砖上的记载来看,密印寺与万佛塔是民间捐助而建造的。

  一座古建筑就是一部历史,它记录了一个地方的荣辱兴衰。万佛塔,也像金华人民一样,没有逃脱日寇铁蹄的践踏。

  1942年春,美国盟军为了报复日寇偷袭珍珠港之仇,出动大批轰炸机,夜袭日本东京。偷袭成功后,飞机原计划在浙江衢州机场降落。因此,日寇视杭州、衢州、金华为眼中钉、肉中刺。4月间发动“浙江战役”,向杭州大量增加兵力,强渡钱塘,对金衢虎视眈眈。于是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黄绍纮、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下令金华城防司令王铁汉:“万佛塔目标过大,易被日军飞机轰炸,予以拆毁”。消息传来,金华百姓群情激昂,一致要求王铁汉手下留情。王铁汉还算有点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他曾要求上峰收回成命。然而回答他的是:“地方有人敢阻挠毁塔者,以汉奸通敌论处;军队有敢阻挡者,以抗拒军令论处,格杀勿论。,’王铁汉于是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一方面执行毁塔的命令,另一方面尽量保护古塔。本来片刻即可使其变成废墟,然而他却采用“脱裤子放屁”的做法,搭起脚手架,磨洋工似的从塔顶慢慢地往下拆,目的是拖延时间,尽量使古塔少受损失,战后便于修复。

  拆塔未几,日寇前锋已逼近金华,正当王铁汉准备率部与日寇决一死战时,上峰又下令,“不准抵抗,迅速往南撤离”。王铁汉只得挥师南下。为了掩护部队撤离,王铁汉下令炸毁了部分城墙及通济桥。这时金华百姓纷纷说,金华要败了,“桅杆”(万佛塔)拆了,“跳板”(通济桥)炸了,金华(地形像船)要沉没了。

  王铁汉部队前脚刚撤,日寇后脚就侵占了金华。接着鬼子就驱使民工继续拆塔,把拆下来的材料用作构筑炮台等工事,留着三层当炮台。

  1956年,当时的金华驻军是李德生的12军。军部就设在密印寺一带。为了建造一幢办公楼,选址就在原万佛塔的遗址上。当时,万佛塔遗址就像一座小山坡,两度拆除的万佛塔还留下三层,顶上架着防空警报。参加清基工作的约有30人左右,除两名泥工外,其余都是驻军。据两名泥工之一、现年77岁的陈天星介绍:“我原是金华市建筑工会调配所的一名泥水工,1952年分配到部队修理营房,当时参加了12军办公楼的建设工作。开工约一星期后,有一个军人在使劲撬动一块条石时,突然,条石往下掉,露出八仙桌那么大的一个洞口,借着阳光往下看,只见里面金碧辉煌,全是宝贝。原来塔基下是个地下室,约有四五间房子那么大。此情况汇报军部后,部队立即封锁了现场。经在场30多人的再三要求才同意他们排好队,每人从洞口走过,往洞里看上一眼。后来开来了几辆小车,以后的情况就不知道了。”

  据知情人前些年透露,当晚运走的宝贝(文物),用美式十轮军用卡车,足足装了七卡车。在金华人民的再三要求下,部分文物于1957年、1958年分别在雅堂街和环城小学(原新安小学)礼堂进行了展览。

  在环城小学展出的那次比前次展出的文物要多一些,影晌也要大,当时看过展出的朱金海(金华县统战部退休干部)如是说:“当时的马路里像要挤裂一样。展出的东西很多,否则没有必要放在礼堂里,随便找间教室就可以了……”笔者案头有一份摘自《金华县文化简志》的出土文物资料:“1957年1月1日、在金华城东万佛塔基下,发掘出一批唐宋文物,计有铜铸雕佛像、铜铸金涂塔、铜镜铜钱币、石雕像佛像、石雕经幢等154件,石座七块,刻经大石板六块,共计167件。铜铸雕佛像为国家收藏,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对这份资料的来源未作考证,但它是目前所掌握惟一对出土文物的记载。这些文物今何在?笔者不得而知。但有心人从70年代初出版的《文物杂志》中一篇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供稿的文章中摘录了几个数据:“金华万佛塔发现文物为1956年6月,考古发掘为1 957年1月12日;文物有铜造像大小共60余尊、金涂塔15座、铜镜l0多面,铁箱一只,盖被打破,已推倒。”在出土文物中,留给金华人的只有当时被认为废物的六块(五块完整,一块已裂开)刻经大石板。这六块经板为正方形,边长150厘米,厚15厘米。上面分别刻着“仙法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嘉佑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当院上方主持都勾劝缘傅清凉祖教观沙门居政立”等字样。为宋代文物,价值连城。金华的有识之士还将已破裂的陶瓷塔顶及两块佛砖收集起来,以作纪念。这九件文物现已被金华某部门收藏。万佛塔的塔基条石,安然沉睡在021医院的围墙脚下。

  另外有一种说法,肖永宁当12军军长时,有一个晚上哨兵去换岗时,原值班哨兵不见了,便发动士兵寻找。后来他们在离岗哨不远处的草丛中发现一个洞,把几支手电简捆扎起来往下照,原来那个哨兵掉进洞里去了,他们就用绳子放了一个士兵下去救人。那士兵下去后,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只见下面是个地下室,全部是宝贝。他将所见报告领导,后来就将此洞封了起来,视同军事秘密不得泄露。这是一则无处核实的传说。但是塔下寺文物发掘时,有只铁箱内的文物已被盗这是事实。

  据说当年日本鬼子也不知从哪里得知塔下寺有财宝的消息,到处找塔下寺,甚至把万佛塔附近的东岳庙、药王庙也当作塔下寺,挖地三尺,未见宝贝。殊不知,万佛塔下面的地下室就是塔下寺。在残存的三层万佛塔内,日本鬼子的一个班在塔里住了数年。塔下寺的文物未流入他国,算是老天有眼。

  苏式的12军办公楼于次年就竣工了。据高山头军队干休所的朱继忠(现年73岁)介绍:1961年底12军调防到苏北,他当时是留守部队的书记,就住在万佛塔后面的修理所内。1962年、12军办公楼就改作野战军28医院,后改为驻军122医院,现改为021医院。

  021医院的办公楼就在万佛塔遗址上。万佛塔基下的地下室,就是塔下的一个寺,“塔下寺”由此而来,沿用至今。有消息说,当时建房时只将塔下寺填埋了三分之一左右,其余至今还空着。

  朱瑞楠曾撰文道:“当我站立在通济桥头,翘首北望,但见金华市区崇楼栉比,烟火万家。我虽然为故乡生气蓬勃而感到高兴,但极目云天,却再也望不见金华古城的象征一万佛塔,感到怅惘。想当年万佛塔拔地而起,高插霄汉,数十里外就能望见雄姿,真是气象万千!而今塔毁人去,废墟无存,想塔怀人,能不怆然?!”有位诗人也曾云:“一塔一桥镇金华,桥存塔毁足自惜……”

  是的,大多老金华都为拆毁万佛塔而感到惋惜。因为万佛塔是历史的象征,是欣欣向荣的象征,是金华的象征。如今,金华市民在建设现代美好家园的同时,破灭50多年的念头重新燃起,萌发出修复万佛塔的建议。在采访过程中,市志办的一位同志告诉笔者,塔下寺出土文物在环城小学展出时,他正在该校读小学,还有点印象。金华有个万佛塔修复筹备小组,租在婺江东路某旅馆内办公,笔者花了好大的劲,才在婺江东路朝阳旅馆内碰上了一位居委会大妈。据她介绍,前些年是有这么一个组织,现在已解散了,有事可到四牌楼菜市场里去找筹备组负责人。第二天凭着大妈介绍的特征,果真让笔者碰上了。他叫宋子牛,原市床单厂书记、劳动模范。

  据他介绍:“1 992年底他们四个人筹建了一个‘万佛塔修复筹备小组’,大约维持了一年半左右,每人自垫500元,共花了2000多元钱。有一热心市民捐了10元钱。后来他们将这件事移交给市工商联了。”笔者随即又电话采访了市工商联相关负责同志,据他介绍,去年市政协会议上,有一个“在后城里公园内修复万佛塔”的提案。

  金华是否修建万佛塔,要不要恢复塔下寺?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有两点是值得市民考虑的,一是金华各县(市)都相继修复、重建了寺塔;二是市委、市府抓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是有力度的,并已初见成效。金华万佛塔以及神秘的塔下寺,应有其独特的文化地位。

  二、宝物今何在

  由六块石板铺成,像个大型的方匣子。顶上一块刻“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经”(就是中间凿了洞的一块),四壁四块刻“佛法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铺底的那块是刻经题记,末行刻有“嘉佑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当院尚方住持都勾当劝缘传清凉祖教观沙门居政立”。“龙宫”内靠东、南、西三壁有狭长的石座,下垫以竖石。靠北壁的石座上刻有“石匠徐文广、戴文遂、王文意舍此石室龙宫供养者”。“龙宫”自底部至口沿,共高1.57米。“龙宫”底部铺有一层碎石块,最下就是岩石。“龙宫”四壁四块刻石的外边有一层夯土。

  “龙宫”内有许多文物。文物的分布位置:靠北壁正中有一座经幢,幢前有铁箱一只,残存很少几件文物。其余都摆在靠东、南、西三壁的石座上。但也有几件文物,侧倒在地上。在“龙宫”顶板上面,也发现有两尊残破的铜造像。石经幢的形制玲珑,高1.47米,共分七段:底层是须弥座,六角形,其上刻有水纹;束腰每面浮雕两朵云纹;上面一层雕有复

  莲。幢身高54厘米,上刻“无垢;争光大陀罗尼经”并刻有“弟子使院观察孔目宫吴善井妻王一娘家眷等,秀舍净财,装此幢子,永充供养。弟子刘知百舍此幢于一所,水镇龙宫供养。嘉佑七年岁次壬寅十月二十八日沙门灵寿书”,幢身上部是重檐,顶上有宝珠,两檐之间有圆形仰莲一座,仰莲上有一方形石块,中空,四壁镂成四门,呈亭子状。这件东西当时放在地下,大概受“龙宫”高度限制。下檐有六脊,每两脊之间有瓦筒四行。上檐有四脊。经幢是用红砂石制成的。幢身表面呈黑色,须弥座的水纹涂有石绿,云纹涂有石绿及桃红,复莲的花瓣边缘勾有金色和桃红,下檐檐口施以金色,仰莲的花瓣边缘也勾有金色和桃红,上檐的四脊亦施金色。宝珠下是仰莲,每瓣莲花的边缘勾有金色和桃红。宝珠上涂桃红色。但颜色大多剥落。

  金涂塔共发现15座,其中铁铸的四座,铜铸的11座。

  铁铸金涂塔,过去只见于著录,我们还未发现过实物。四座铁铸金涂塔中,三座较大,一座较小。因为是铁质,容易锈蚀,所以保存完整的只有一座。全高(连刹)20.5厘米,塔基宽10厘米,高3.5厘米,塔身宽7.6厘米,高8厘米,塔刹高9.3厘米。塔身四周刻铸着佛经故事。塔基四面各有四个小坐像。塔顶四角饰蕉叶山花。每角蕉叶山花向内部分,刻有坐像;向外部分的两面,各分上下两层,刻着佛经故事。塔刹饰有四轮,轮用金属制成,表面涂白色,其上刻有简单的∽纹和连珠纹。轮都串在铁刹上。塔顶中心有稍凸出的莲花座。塔底有盖板,其上铸有“吴越国王钱俶敬造宝塔八万四千所,永充供养;时乙丑岁记”。按钱弘俶乙丑年,即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965)。

  另ll座都是铜铸金涂塔,有的在塔身外表涂有一层很厚的金,也有不涂金的。塔全高(连塔刹)22厘米;塔基下端宽7.8厘米,上端宽6.3厘米,高3.4厘米;塔基中部宽5.2厘米,高6.2厘米;塔刹高12.5厘米,有七轮,顶作火焰宝珠状。塔基四面各刻有五座小像,塔基四面雕刻有佛经故事,通常是:第一面,一坐佛像,左二人,右一人,前有二虎,佛作割肉饲虎状;第二面,一佛像坐中间,右二人,一立一坐,左二人,立持杵;第三面,一佛屈膝俯首,一人持刀加其首,一人承其下,一人倚基后,后有宝树一株,是描写月光王捐宝首的故事;第四面,一立佛像,左二人,右一人,前有二虎,佛作割肉饲虎状。但也有描写其他佛教故事的。塔身内壁上都刻有“吴越国王钱弘俶敬造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岁记”。按钱弘俶乙卯年即后周世宗(郭宗)显德二年(955)。

  金涂塔是先分片翻铸,然后合而为一的。通常是:塔基和塔身连一起,分铸四片;塔顶四角的蕉叶山花,每角分铸三片,四角共分铸十二片;塔刹也是另外铸的;塔顶顶板和塔底底板也都分铸。铜铸金涂塔与塔底的底板,相轮和塔刹铸在一起。铁铸金涂塔的相轮都是分铸的。根据现有资料,金涂塔完全仿照印度塔的形式。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地区社会经济充裕,统治者大兴佛寺。《曝书亭集》云:“寺塔之建,吴越武肃王倍于九国。”钱弘俶大量铸造金涂塔,遍施各地,甚至遣送国外。程龙山胜相寺记云:吴越忠懿王用五金铸十万塔,以五百遣使者颁日本,但所说十万或八万四千,不一定是实数。

  历代关于金涂塔的发现,见于著录的有:《台州府志》、《两浙金石志》、《曝书亭集》、《嘉泰会稽志》、《与地纪胜》、《胜相寺记》、《破山寺志》、《表忠谱序》、《绍兴府志》、《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1期)、《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期)等。

  铜造像大小共60余尊,其中有一尊观音像甚精:她慈祥地坐在假山上,左腿下垂,右腿屈踏石上,左手微向后撑起,右手支在右腿上,那丰润的肌体,宁静、优美、自然的形象,使人感到亲切。还有两尊地藏像,雕铸艺术也很成功。地藏坐像的座上,分别刻有:“府内女弟子吴二娘为口孙十二娘子造地藏”、“女弟子口三为四恩三有造地藏一身永充供养”。铜造像中,立像很多,都是细腰的,上身略后倾,衣饰合体,下身好像围着一块薄纱。背光的雕刻,精致瑰丽,有些背光中间嵌了一枚铜镜。铜造像中小型的坐像也很多,刻法较简单,但也有很精致的。铜造像中还有一种用铜板铸刻的,其中有单独一个的,也有许多像连在一块的。铜造像中,有一件力士像和一件跪拜像,异常别致。此外有一件铜铸的小龙,生动活泼。有两件铜铸的马和麒麟,则比较古拙。

  铜造像中,除用铜板雕刻的外,其余都中空,花冠、头部、身体、四肢、座等,大多分铸,翻横时往往有砂眼,所以在铸像的内部,多有后来补贴上去的金属小块,除铜造像外,还有一尊石造像,三尊铁铸像,石造像采用红砂石,外表涂金,莲座上涂朱。铁铸像刻铸虽较简单,但脸部、衣纹和姿态的表现风格,非常古朴浑厚、生动而不板滞。

  塔基中还发现许多铜镜,大多素地无纹,但也有几枚纹饰相当精致,其中飞天镜很引人注意。镜质较薄,通身绿锈,小圆钮、钮外饰有四禽、四飞天。飞天露足,作飞蝉状,首足翘起,腹部低下,因铜锈破坏了画面,脸部模糊不清。四禽花草镜也很精美,葵花形镜边,龟钮,钮外饰有四禽四花草,四禽的姿态生动。另外还有一面神骑镜、纹饰极精,可惜残破了,只剩下半面。这面镜子是葵花形边,圆钮,钮外饰有神人骑仙鹤、仙马,仙鹤和骏马的迅速飞奔,衣带的迎风飘舞,表现得栩栩如生。这两面镜子的时代要比飞天镜早些,约相当于唐代晚期的作品。

  此外,还有铜盒三只,许多钱币,石座两件,小石碑一个,铁箱一只。铜盒的形状像从腹部中间剖开的圆球,正中穿一铜条。这三只铜盒的大小,以腹径为准,一只13厘米,一只11.5厘米,一只10.5厘米,每只铜盒上刻有很精致的花纹。在铜盒里面,较大的一只墨书“景德吉”、“唐七郎”;另两只在两半的内部各墨书有“唐”字。钱币中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成平元宝、祥符元宝、天禧通宝、天圣元宝、景祜元宝、皇宋通宝。另外还有九枚铁钱、已锈,宇迹无法辨识:两件石座,其中一件已残破,另一件尚完好,上有彩绘。小石碑长26厘米,宽19.5厘米,上刻“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有座。铁箱的盖子已被打破,盖倒侧在石座上。铁箱不连盖高43厘米,长58厘米,宽62厘米,厚0.4厘米。铁箱的盖高1 6.5厘米,上部阳刻“金华县大云乡祥符东第四保居住弟子妻永口并妻朱二娘阖家等,合入此龙宫内铁函一所,永充供养。都勾当传清凉祖教沙门居政。嘉祜七年壬寅十月一日匠人刘。”

  万佛塔建造年代,各书所载不一。《光绪金华县志》:“永福寺……西有塔九级,据《万历府志》宋治平初僧居政建;《大清一统志》作唐代建。明嘉靖十二年七月大风落其铁顶,三千余斤,乙丑,知府叶宗眷率民修。隆庆初,侍郎王崇记、康熙十五年,康亲王临郡,僧牧雇募修。乾隆六十年大风,塔顶又落。道光二十七年,僧定钫募资大修,腹皮十三层,设梯曲折而上,足资远眺焉。参旧志:塔高三十余丈。下广轮七尺许。今以日影勾股比例法,测得从黍尺塔高十五丈弱,量底层广七尺强。”

  《康熙金华府志载》:“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治平初建。”

  此外,也有传为三国时建。

  “龙宫”内刻经后的题记是非常可靠的材料。题记云:“……大宋两浙婺州保宁军金华县大云乡州郭内密印院释迦遗法传清凉祖教观比丘居政,幼捐尘纲,落发披缁……经于岁月,念历诸方,负锡挈盂,遍游法席。至于长水,契志抠衣。一纪之间,奥明教观。旋复故里,受业本院,讲楞严口口金刚口信等经论。偶暇之外,寻睹本院有大藏经,即偏霸钱氏之所传写。其由绵历岁月寝远,遗失稍多,嗟乎法藏不全。遂怀坚志告募本郡檀越唐承遇及众信人,同率资金,抄写填补,虽已成就,安著未所,道得本郡檀越……泊募众檀信,博施家财,口口木植。于本院大佛殿后,建造经阁三间。口口中间安贮大藏经文及卢舍郡、文殊、普贤尊像三躯,两厦集众看读藏典,中安圣像,东西两翼分口住世罗汉,以为续日口时薰修道场。及建口堂一所,逐日凌晨,聚众讲演真乘。泊乎方丈、厨、库,以为憩息办膳之所。僧堂一座,即檀越潘滋抽施家财口为建立。僧堂一座,内床、柜、厨等事,悉皆圆备口虽梵宇告毕,塔庙敢无……遂乃恭命前项檀越王……共发口口口口口施口口口后甃砌填筑口口口口于口口造释迦如来口口口口口口口一所,口口几巍巍出银汉之外,雄雄镇金轮之下……嘉佑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当院上方住持都勾当劝缘传清凉祖教观沙门居政立”

  由此可以推知,永福寺应该是五代吴越所建。文中所说:“寻睹本院有大藏经,即偏霸钱氏之所传写,其山绵历岁月寝远,遗失稍多……”可以证明康熙金华府志说密印寺吴越钱氏建,是比较可靠的。吴越时,统治者大兴寺院。到钱弘俶,还将金涂塔大量地分送给各寺院,或者铜铁铸,或者纸绢印。“龙宫”内的金涂塔,很可能就是当时送人的。至于万佛塔的建造年代,纪文中说得非常明白,是北宋嘉祜年间(1056~1063)僧居政募建的。后人将建塔的年代拉到唐代去,和建寺的年代混淆在一起了。

  虽然万佛塔塔基过去已经屡次被盗,但是出土文物仍是丰富的,据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藏金华万佛塔塔基出土文物登记目录:其中

  嘉佑七年石经幢1座:

  铜观音坐像1尊;铜地藏坐像2尊;铜坐像大小共17尊(有部分缺背光座);铜立像大小共31尊(部分缺座);千佛像8尊;

  铜龙1条;铜麒麟1只:铜马1匹;

  铜佛座20座;铜佛背光9个;铁铸立像2尊;铁铸坐像2尊;石雕坐像1座;

  金涂塔的蕉叶山花3朵;铁铸金涂塔4座;铜镑金涂塔11座;

  铜素面镜1面:素面小方境一面、亚形素面铜镜5面;圆形素面镜4面;圆形素铜镜15面;亚形禽兽葡萄镜1面;禽兽葡萄镜1 6面;菱花镜4面;飞天镜1面;千秋万岁镜1面;花鸟镜2面;

  “先师太道禅”砖1块;

  彩绘石座1块;连座心经石刻1副;

  铜盒3个;铜零件6件;

  万佛塔塔砖(砖上有造像)1块;

  石座1块:“龙宫”石座1块;

  “龙宫”刻经及题记石刻6块;

  万佛塔塔基长石块(上有浮雕)若干。

  共出土文物188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现在这些文物分别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其中,铜观音像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1984年原金华县文化馆馆长祝根山参观时,还在展厅见过此物。据说,展出曾惊动了周恩来总理。1939年周恩来到金华时曾浏览过万佛塔,石经幢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在浙江省博物馆藏品定名凡例石刻类例四中提到了“五代金华万佛塔地宫石幢”,六块刻经石板还留在金华。

  塔下刻经大石板出土并不多见,据载:北京房山区云居古寺南塔附近出土了辽金时代的石经共10082块,这批国宝决定于1999年9月9日9时9分9秒,回埋8000多块,以便保存。金华万佛塔下的石经板,是地宫石板,而房山石经板是为了保存经书而刻制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国大多数佛塔,都有藏宝的“天宫”或“地宫”(万佛塔称“龙宫”),如果说“塔下寺”而不是指“塔下面(旁边)”(密印寺),而是像民间传说的那样,是“塔下有寺”的话,那么,这个寺会不会就是已发现的由六块石经板组成的“龙宫”。神秘的塔下寺又在哪里呢?

发表于 2018-11-3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0:58 , Processed in 0.206774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