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09|回复: 1

【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戒阙党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20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1-52)》



  大家都很用心,都背得很熟了。


  我们古人很可贵的地方向万物学习,从大自然当中领悟到要把根基扎稳,根深蒂固。像建房子一样,地基一定要打稳,厚积薄发,不能急于求成。所谓「绳锯木断,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矜躁狐疑,欲速转迟」。这个自傲、急躁、怀疑了,是不是我的方法比孔子好了?有这个怀疑的念头,想要快,反而适得其反。求学问当中,很可贵的就是老实听圣贤人的话,这个得大利益了,他的学习就站在圣贤人的智能之上来学习。而这一篇文章,也是他父亲的人生智慧,对他的谆谆教诲。我们回顾自己的人生,以至看身边同事同仁、同学,少走人生弯路的人,大部分都是肯听父母的劝,肯听长辈,甚至肯听经典的劝。假如连父母的话都不听,那人生不跌几个跟斗好像是不大可能。大家回忆回忆,这个额头曾经撞过几次了?你们没有反应,是已经撞了无数次,算不清楚。所以可贵要总结人生的经验,要懂得听智慧的言语,听人生这些宝贵的劝谏。

  而这一段话当中,有德行、有才能的君子,他也是过来人,他知道德行、才能、智慧,不可能是一蹴可几的,都要积累循序渐进的。所以『恶速成』,只要急于求成必败无疑。你们的表情应该要配合一下,我说必败无疑,你们的眼神要是肯定、要点头。奇怪,我说必败无疑,每个人没什么反应,害我有点灵感突然接不下去。孔子说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刚刚这么多句叮咛,诸位学长,急躁放下了没有?急于求成放下了没有?老老实实安住在当下了没有?预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常常在那里希求未来、担心未来,精神都耗在这些虚幻的念头里面。所以农夫为什么实在?他知道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道理。

  『戒阙党也』,「戒阙党」是典故,就是孔子那个时候,有一个少年常常给大人传话。有一天来给孔子传话,旁边的人一看,因为孔子学问好,其它的人好奇,这个年轻人是不是来求学问的?夫子说他不是来求学问的,因为从他很多动作看起来,他是想要早一点当大人,从哪里看出来?都坐在大人的位子上。没有学《弟子规》,「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都没叫他,也没请他坐,他就自己坐下去:我已经十八岁,我已经十六岁了,很想当大人。我自己回想起来好像我也是这样,难怪成不了大器,从小就在那里装大人的样子。看他走路都跟大人并肩而走,不懂得谦退,急于要当大人,这是急躁。夫子很厉害,这些有智慧的人,从我们的一举一动,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心态,以至于断这个人以后的成就,待会讲到的就有这个内容,所以古人真的很厉害。但我们想着这个道理,其实也并不复杂,心行一如,一个人的行为是他的心反射出来的,所以从他的行为,可以推断到他的心态成不成熟。这个也是孔子藉由这个机缘,提醒年轻人不要急于求成。

  接着文章当中提到了,「若范匄对秦客,至武子击之」。这个上次有跟大家讲到了,他卖弄自己的能力、学问,回去他父亲打了他一顿,打到那个发簪都掉了。相信他一辈子都没有忘,所以范文子后来还是很有学问的。父亲是厌恶,提醒他不可以用他的才能去贬低别人、去压制别人。接着文章里面讲到的,「夫人有善鲜不自伐」,人有善行很少能够不自我夸耀的。「有能者寡不自矜」,有能力的人很少不傲慢,这个矜就是傲慢。这个话我们可以自己从自身、从目前整个社会大众来观察,我们这个时代重视才能、重视学历,我们冷静看看有才能、有学历,甚至于有地位、有财富的人,能不能找到不傲慢的人?找不找得到?不容易找到。但是有,为什么有?保证他的家教很好。因为整个社会重视这些外在的时候,那个风气都容易有了就傲慢,就瞧不起人,就喜欢跟人攀比。比了,赢了就傲慢,输了就自卑,有没有这个情况?你们的成长都这么健康,都没有经过这些挣扎,你们真是家庭幸福,祖上有德。我都是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翻滚过来的,能活到现在算不错了。

  我从小没有才华,什么比赛都跟我没关系,是自卑的。我记得念初中,我们女同学都在那里叙述,哪些男孩子的优点,要像谁的身高、谁的体格,像谁的聪明,像谁的每个优点,好像排出来那个人的条件,就是集所有的优点于一身的男人这样,我们同学十来个人都上榜了。好像找不到我,要长相没长相,要这些才能没才能,最后我们的女同学很善良,怕伤害我幼小的心灵,所以她们勉为其难加上一条,要有礼旭的善解人意,这是勉强加上去的。所以在这整个风气的攀比之下,真的对人的内心有很大的影响,能够不染着太不容易了。诸位学长,你很有自信吗?诸位学长,你完全不跟人攀比吗?我们清清白白来到这个世间,纯真的双眼发亮,现在眼睛还这么亮吗?染污了多少?不知不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惹到什么程度?惹到二、三岁的时候,本来一天笑一百八十次,科学家说的,不是我说的。染到现在几十年之后,每天平均只能笑七次,从一百八十次退成每天笑不出来,勉强挤出来七次。

  污染了什么?就是这个贪,患得患失,贪求了求不到,每天一大堆苦,比来比去不只自己苦,还把所有的亲人全部拉下水。儿子,你都比不上人家;丈夫,你看人家一个月赚多少,你才赚多少。全家人陪着我们受苦,我为什么体会这么深?因为我都是这么干过来,像我考试我自己紧张,全家陪我一起紧张。所以我们这一生是要带给身边的人幸福的,不是要带给他们痛苦的。诸位学长,你当时候跳下来投胎的时候,想的是什么还记得吗?do you remember?决定是要来给这些有缘的亲人幸福的,决定不能忘了初心,不能再染这些习气。染了,毁了自己,也伤害了身边的人,所以这个傲慢一定要放下。

  所以这个父亲提醒他了,很难不染上这些习气,不自伐、不自矜。而古人他们的心很柔软,都能推衍整个事物的变化,你今天自伐,你今天自矜,进一步一定会掩人,掩人就是贬低人;一定会矜人,就是对人傲慢。你种下了对人傲慢的行为、种子,招感来是什么?「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必陵之」。你的人生铁定会有很多的障碍,那是自己造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掩人者人恒掩之。所以人生把这些道理都想清楚了,冷静下来一想,这个人为什么看我不顺眼?可能我以前对他的态度不对。事出必有因,而这个因不在境界上,也不在别人上,还是在我们自己的态度上。人生并不复杂,都是招感来的,自己的心招感,「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你身边的朋友,甚至亲人,招感来的。你很有德行招感来孝子贤孙,做亏心事招感来都是败家子多,都是招感。诸位学长,今天大家坐在这里学《群书治要》,有没有人是被强迫进来的?我可以帮你伸冤,这也是招感来的。我们没有一分承传文化的心,怎么今天会坐在这里,一起来学习《群书治要》?真明白人,世间不复杂,都是招感,人的心境就会对一切事情负责任,他不再指责任何人。我们要了解,责人者人恒责之,「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宁」。这么多的教诲,不都要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为什么教我们要修身为本?因为人生整个经营,还是我们自己招感来的。

  这个父亲把道理给他们分析得非常的清楚,不只讲道理,这父亲学问很好,还举事例给他们了解。讲到了,「三郄为戮于晋」,这三郄是三个兄弟,是晋国的大夫,三个人都拥有兵权,等于在晋国是位高权重,最有影响的一个家族。这三郄是郄锜、郄犨,还有郄至,这些故事是在《左传》里面,所以我们的历史,都记载这些特别发人深省的故事。这犨字念抽,还有郄至,位高权重,但是这个傲慢、又瞋恨心也很重,因为权力太大了。当时候是在晋厉公的时候,严厉的厉,晋厉公,有一个忠臣叫伯宗,他就劝厉公,应该要削减一下他们的权力,他们的权力太大。这个事情传到了三郄的耳里,他们就记恨这忠臣伯宗,而且设计把他给杀害。当时候有个臣子叫韩献子,这个人学问很好,韩献子就感慨的说,这么样的忠臣、这样的善人,他的行为是天地的纲纪,你居然敢杀害这样的好人,你们的灾难恐怕很接近。韩献子讲到这一点。

  所以在经典当中,也是强调「蔽贤蒙显戮」,你让一个国家没有能用到这些贤德的人,都要很快遭受灾祸。让这些贤人不被重用都要很快遭受灾祸,更何况是把忠臣、贤者杀害了,所以他这个祸很快就来临,当时候韩献子就有这样说到。结果后来过没有多久,确实旁边这些臣子,尤其是谄媚、巴结、立功的这些臣子,也看三郄不顺眼,因为他们权力大,这些小人都是在争夺这些名利,就设计把他们三个都杀害了。当然这厉公也是昏庸,都被这些佞臣给左右,最后这三个人死了以后,厉公好像一年之后也被杀了。所以这些为政者、为官者,假如不知道君道、臣道,他们的灾祸很难避免,这是傲慢、嫉妒惹来杀身之祸。

  接着,「王叔负罪于周」,这是在周朝的时候。王叔是姓,他的全名叫王叔陈生,这个历史故事名字很多,大家会不会听得有一点晕头转向?你们假如真晕的时候要放下,就不要硬去记人名,把义理记住就好了,依义不依语。我只是给大家交代一下当时候的一个背景,这两个大臣叫王叔陈生跟伯舆,两个人争宠,那个时候是周灵王在位。也都是犯了傲慢,招感来人家跟他对立冲突,就被这个伯舆也是用方法,最后王叔陈生也就被迫离开他的国家。上一次好像有跟大家讲到一句格言,我们在这里也复习一下,「步步占先者」,每一步都要抢在人家前面的,「必有人以挤之」,一定有人走过去把他挤下来。「事事争胜者」,每件事都要争第一的,不肯落人后的,都要跟人家比高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会挫他的锐气。所以年轻不可气盛就是这样,要懂得谦退、礼让、恭敬、忍让,不要情绪、脾气太大,谦让,懂得谦退。

  「不唯矜善自伐,好争之咎乎」,不就是因为这个矜善自伐,而且好与人争所感来的结果、罪过吗?「故君子不自称,非以让人,恶其盖人也」。君子不自己称赞、夸耀自己的才能,不只是说谦让于人,他们厌恶那种贬低人,把人家比下去的那种行为,他们不耻、不认同。所以「夫能屈以为伸」,能屈能伸才对。「让以为得」,能谦让了,赢得人家的尊重,赢得人家的信任,赢得人家的认同。反而很强势的人看起来他好像赢了,事实上他输了;「弱以为强」,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老师叫常枞,他的老师年纪很大了,有一天老子来见老师:老师,您年龄这么大,还有没有什么重要的教诲要教育弟子?结果常枞说,你不问我,我都要跟你讲。你看听这个话,很感动,他们为人师都念念成就学生。

  我之前在《论语》里面,看到曾子他生重病,生了重病还把学生找来,「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生了那么重的病随时都有可能会离开,还是想着要抓住机会点教育他的学生。所以曾子把学生找来,「启予足,启予手」,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都没有损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身体来自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曾子非常孝顺,在晚年的时候还是这样战战兢兢,不敢自己的身体有损。「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我这么走了以后,我没有遗憾,我不会有不孝的行为产生。您看在生了重病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心在力行孝道,给予他的弟子很深刻的教诲。

  老子的老师,您看都是这么大把年纪,都是一心成就学生。所以老子这么问,常枞很高兴,进而告诉他几个道理,而且很重视启发,没有直接说,问他三个问题。常枞说了,为什么经过自己的故乡一定要下车,不可以坐在车上?诸位学长,为什么?大家有时候想不通,不要用这里想,用哪里?用这颗心来感受有时候你就通了。为什么过自己故乡要下车?我们换个问题,为什么看到自己的伯伯叔叔、看到长辈,在车上要下来?恭敬!你哪有可能长辈在旁边,然后你坐在马上摇摇摆摆。恭敬的人怎么可能做出这样的行为!他很自然的就下来了。有一个孩子他年龄还很小,学了「出则弟」,他懂得恭敬长者。有一天看电视,长辈在看电视的时候,他一个孩子也没教过他这个动作,他年龄很小,他整个人弯到不挡到电视,弯到就差一点没有趴着走过去,但是就是没有挡到大人看电视,您看那个行为从哪里出来的?从恭敬的态度出来的。没有教他这么细腻的行为,可是因为他的心境有了,他就会做出那个动作出来。所以谦退的人、谦虚的人,纵使一些礼节的细节他不懂,但是他不会差太多,因为他的心境已经到了。而故乡是养育我们的地方,我们时时不忘本感恩!看到了自己的故乡,那种心境感恩、恭敬自然下车了,所以这是不忘本的精神。

  接着又问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走过高大的树木,要赶紧快步走过去?老子回答,这是不是尊重老人的意思?大家要了解很高大的树木,有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里面可能有树神的年龄都比我们大很多,你在他的面前摇摇摆摆这不恭敬。《弟子规》里面讲「进必趋,退必迟」,这都是很自然对长者的恭敬。今天父母、长辈叫我们,我们拖拖拉拉、大摇大摆走过来,这怎么是恭敬?一叫了:妈,赶紧碎步很快的到前面来,妈有什么事吗?退必迟,父母吩咐完了,退的时候缓慢的退,退了然后再出去。为什么退要迟?一下没有了,赶快走了,好像巴不得赶紧离开,这个态度就不好。而且退迟的时候还有一分体恤是什么?父母交代的事又漏了:回来,回来是吧?你假如一下就退不见了,突然想要交代什么事又找不到了。所以古人这些礼都跟人的心性相应的,不是说好像谁规定刻意套在人身上,人真的性德相应的时候,那个行为就是这样。所以不只是尊重长者,天地万物都尊重。

  那一天,跟几个同仁刚好在喂鱼,我们湖里面有一只乌龟不知道大家见过没有?这么大,我也不知道牠贵庚,我这很惭愧,德行不好,还不能跟乌龟沟通。你看孔子的学生里面跟鸟,心诚都可以跟牠们沟通。我们在喂土司面包的时候,发现这只「老爷爷」过来了,牠的举止非常的优雅缓慢,很有禅定的功夫,不疾不徐。人家在那里抢、抢,牠都如如不动,该牠的牠才吃,不争,你们都争完了,剩什么我吃什么,然后吃了二、三口,一下沉下去不见了,我说功夫很高,一点都不贪心。其它的都在那里抢、抢,从头抢到尾都还在那里等,这一位「老人家」吃了二、三口好了,可以了,不贪下去了。您看这些生命当中修养都不一样,我们有时候心比较粗没有仔细观察。所以为什么道家说不要杀龟打蛇?这些龟蛇有时候都已经几百岁、上千岁了,人家那个灵性、修养,比我们高很多的都有,我们怎么可以不尊重?人不能得一个这么尊贵的人身,结果自大傲慢,这就是自我糟蹋自己的灵性。所以经过乔木对树、对树神恭敬,这也是敬老的态度。

  接着第三个问题,常枞把嘴巴打开,然后叫老子,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老子说在。我的牙齿还在不在?不在了。好,你体会什么道理?老子回答舌头比较软、比较柔和,牙齿比较硬,所以容易损。这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讲完,常枞好,没问题,我也没什么要跟你讲,可以了、可以了。我们相信这常枞当下是非常欣慰的,这个弟子学问已经差不多成就了。所以古代的老师教学生、父母教孩子都是这样叮咛,弱以为强,柔弱才能够胜刚强,能谦退的、能屈能伸的才能成得了事。所以「鲜不遂矣」,遂就是成,很少不成就的,有这个修养的人很少不成就事业的。所以荀子一段话,我们也比较熟悉的,「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败也」,为什么由盛转衰?变傲慢,「必在慢之」。

  接着讲到,「夫毁誉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一个人的处世态度,毁谤人或者赞誉人,爱护人或者憎恶人,这样的态度、心念,就像一个种子一样种下去,招感来的是什么?是祸或者是福。誉是赞誉人,「道人善,即是善」,招感来的就是福气,爱护人招感来的是人家的爱护。但是假如是毁谤,或者是厌恶人,可能就是祸的种子招感来灾祸。所以真正明白这些道理,人对于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慎重,因为他清楚明白一言一行、起心动念,统统是他人生祸福的种子,怎么可以不谨慎!古圣先贤也期勉我们,应该《尚书》讲的「克念作圣」,克制邪念,念念都是正念,都是仁义忠恕,就成就自己的学问。所以我们求学问的下手处念念为人着想,才能把最严重的自私自利习气去掉。

  「是以圣人慎之」,圣人非常谨慎,这些处世的态度,这些毁誉爱恶的态度。「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必有所试。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这段讲孔子说到,他处世待人跟人相处,对谁称赞、对谁毁谤?大家注意看下面如有所誉,孔子没有说毁,孔子赞誉人,不毁谤人。处世有一个态度隐恶扬善,道家讲的「遏恶扬善」,佛家讲的「断恶修善」,都是这些精神。佛陀教育弟子这个人错了,不听你的劝,默摈就好了,不要去扬他的恶,默摈就是不要讲,再期许自己做得更好感动他。因为扬恶了,人与人、还有团体之间是非就不断,而且扬恶之后,当事人一知道可能那个恨就终身都放不下,就跟人家结深冤仇。所谓「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就是你在背后议论他,当他知道的时候,他的感觉好像有刻骨之痛。所以这习惯一定要改掉,不可以背后论人的短长是非。刚刚有点短路,所以这个时候更不要紧张,要稳下来。

  这句格言是说,「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这个应该跟大家有讲过,面谀之词就是当面给他很多的赞叹、恭维,有见识的人未必会高兴,他可能一感觉,就知道你是在巴结、谄媚。但是背后议论,后来这个当事人知道了,他很震撼,他可能会记恨终身,所以「口为祸福之门」。这里我们感觉到孔子的修养,而孔子的学生当中谁的口才最好?子贡。所以《论语》是孔子与那个时代的人,与他的学生整个生活的纪录,可不能当知识背而已,活活泼泼,都有很深的人生哲学。子贡口才最好,有一天「子贡方人」,子贡讲人家的不是了。孔子抓到这机会点讲,「赐也,贤乎哉」,端木赐,你是很贤能了吗?还批评人。「夫我则不暇」,我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自己用功时间都不够,你还这么有时间去批评别人。这个对口才好的学生提醒,甚至于是怕他惹来祸患。

  如有所誉,孔子都是赞叹人,但是大家看,孔子什么时候骂人?孔子骂人的时候都是要震醒天下人,对于是非的纲纪要很清楚。孔子批评的时候,那个不是对人的对立跟冲突,是要让全天下的人明白是非善恶。「孔子作《春秋》」,每一个字都是点出了是非善恶,甚至于让当时候的乱臣贼子,都吓得半死,为什么?孔子一写下去他就遗臭万年,所以「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你看孔子不骂人,该骂的时候他也开缘,而且那是真正要振兴整个天下的纲常。这么讲大家可能不一定能理解,我们复习一下,《左传》一开头,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为什么叫他郑伯?因为他当哥哥没有很好的当,没有把弟弟教好。「克段」,段是指郑庄公的弟弟,他也是一个国君的弟弟,也是很有身分,为什么叫他段?因为都没有尽自己的本分,这么高的官都没给天下人做好榜样,还兄弟打架用克。克是国家之间相互征伐叫克,兄弟用这克字提醒天下人,不要贻笑天下人。所以您看,孔子的《春秋》,每个字的重量都振聋发聩。

  夫子这里提到的道人善,如有所誉,必有所试,称赞人也很谨慎,一定是这个人有真实的德行才赞誉他,这很重要名符其实。假如这个人的德行没有那么好,身边的人都过誉他,慢慢的,他会错估自己的情况,会觉得自己很了不得。所以年轻人一般挡不过称赞,称赞太多了一定会有点喝醉酒,会有点飘飘然。所谓八风吹就动,不是吹不动,年轻人他毕竟根基、定性还没那么牢。大家现在注意看,现在孩子从小被称赞得不得了,最后说不得,听好话听习惯了,突然一句批评进来嘴巴翘得很高,不理你了。我们自己回想人生,我整个二十多年的成长过程当中,父亲没有一句直接称赞我们,奇怪了,不是也活得还可以吗?哪说一定要称赞才能活命?其实父母有德行的时候,孩子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德风,他要效法父母,他就有人生的方向目标了,而不是要称赞才是他的动力。

  假如称赞变成动力了,那叫名闻利养,没人称赞他就不干了。所以「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我们用的方法对他的心境影响,我们要清楚,当然方法没有一定,因材施教。这个人性格已经很没有信心,你当然要鼓励他;比方这个人很容易傲慢,你就别夸他,一夸就飘上来了。所以教育一个孩子不容易,得要很用心观察。孔子都是已经很确定,都观察过、试验过了,才会称赞这个人,这是为天下负责。因为孔子讲的话人家都很信,他假如称赞错人,可能会影响别人的判断。包含对当事人名符其实,才不会造成对方的障碍,名不符实对方可能就堕落了,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没有孔子这些智慧跟判断能力,而轻视了毁谤、称赞的这些言语,这是不妥当的,所以言语谨言的态度很重要。

  「昔伏波将军马援」,这篇文章我们也一起学习过,「诫兄子严敦书」,他劝他的侄子,而马援还好像是在带兵,相当忙碌之下写这封家书回来。我们看到古人的行持,他再怎么辛苦、再怎么累,时时都想着他的本分不敢忘,教育他的侄子。「戒其兄子言:闻人之恶,当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道也」。听到批评别人的话可以听,不可以说,就像听父母的名可以听,决定不可能叫父母的名字出来,就是这种戒慎恐惧的态度。当然耳可得闻,是没办法必须听,假如能够人家一批评,你马上说对不起,我先上个厕所。你就不用听,因为我们有时候要秤秤自己的斤两,能不能听了以后不落印象?坦白讲很难。一听了批评某一个人,明天看到他好像是这样,愈看愈像,真是的。我们了解这个情况不要听批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而且心里面,不记人家的不好,时时都记人家的恩,这是最快乐健康的心态,「恩欲报,怨欲忘」。

  接着说到了,「斯戒至矣」,这样的劝勉、教诫实在是太了不起,觉得马援教他的侄子这段话,太可贵了。「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这段也对我们很重要的提醒,我们与人相处,人家毁谤自己应当冷静下来,退下来想想自己的行为。「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假如我们做出来的行为确实有不对的、不好的,是我们自己招感来人家的批评、毁谤,而且他也讲得对,当矣是也没有错,人家讲得没错。「若己无可毁之行」,自己没有做不对的地方,招感来人家的批评,「则彼言妄矣」,他讲的也不是事实,是虚妄的。他讲的都不是事实,你又何必跟他计较?「当则无怨于彼」,他讲得恰当,你当然不能怨他,甚至你要感谢他,他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人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则原地踏步,他告诉我们,我们马上可以改,不只不能怨他,感谢他。所以能不能成圣贤,这个态度是关键,子路是贤人「闻过而喜」,大禹是圣人「闻善言而拜」,人家劝得对,他给人家礼敬、顶礼、感谢。当则无怨于彼,不能怨他,要感谢他。「妄则无害于身」,假如他讲的不是事实,又不伤害我们身体,「又何反报焉」,
 楼主| 发表于 2018-9-20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要报复?

  我们看妄则无害于身,有没有道理?他讲的不是事实,批评得不对了,我们有没有缺块肉?没有。有什么好生气的?告诉大家,不只没有缺块肉,还长块肉,真的不是假的。《了凡四训》告诉我们,「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一个人没有过失,还很多人给他恶名,「子孙往往骤发」,他的后代都显贵起来。对!他没有过失,还引来这么多的毁谤、侮辱,人能忍辱就有大福在后面。「观德于忍,观福于量」,他能忍的话,他也是有肚量的人他不计较,后福无穷。人家骂我们,把我们的罪业消掉,还给我们福气是不?所以人为什么生气?不明白真相。一明白了,理得心安,人世间坦白讲,事事是好事,没有一件坏事。人家骂我们,你就想下一句子孙往往骤发,你看不只你长肉,后代子孙都有福报。所以这个理真的要想明白,一想明白,明天有人骂你会很高兴:消了,这个债还了,而且积福报。所以人一明理心很安,每天乐呵呵的,没有坏事当然乐呵呵的。所以学传统文化笑不出来,就是这个道理还没透,这一句话有点吞不下去,妄则无害于身,「可是我很难过」。

  《了凡四训》又讲到,「闻谤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他再怎么骂,骂到最后,本来没有的,最后日久见人心,人家都看到了:没有,他还一点都不辩解,这个人有修养。闻谤而辩,人家一批评赶紧解释,甚至吵起来,「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辩到最后愈描愈黑,把自己都困住了。这些教诲对一个人处世待人的应对进退,都是最关键的学问。讲到这里,诸位学长,您曾经把这些道理教给孩子吗?假如没有,你的孩子跟人家冲突原因在哪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我听了就比较惭愧。所以我常常翻报纸的时候,都特别谨慎,我教过的学生有没有榜上有名,这样阎罗王那边就记我一个罪过,我当初有没有把这个道理给他讲。

  「且闻人毁己而忿者」,听人家批评就生气的,「恶丑声之加人也」,就是他很不高兴、很厌恶人家把毁谤加在他的身上。可是他愈是这么样对待,愈不高兴,「人报者滋甚」,他愈不高兴愈跟人家吵,人家就愈跟他吵个不停,毁谤更多。「不如默而自修也」,不如沉默、沉静下来反省自己,好好修养自己。「谚曰」,谚,就是当时候一般老百姓常常谈的话谚语,「救寒莫如重裘」,在很寒冷的天里面,能够御寒免于受冻的,最好的就是厚的皮衣,重裘这是譬喻。接着这句话讲得好,「止谤莫如自修」,要止住毁谤,最根本解决的方法,就是自己修养好最好。花一大堆时间解释、狡辩,最后德行愈来愈差,问题愈来愈严重。「斯言信矣」,这个话讲得太实在、太真实了。「若与是非之士,凶险之人,近犹不可,况与对校乎,其害深矣,可不慎与」。这句话也是重要的叮咛,这些搬弄是非之人而且心性比较凶险的,靠近都不行,还跟他论理,跟他对立、争吵,往后的祸害就很深重!怎么可以不慎?

  「吾与时人从事,虽出处不同,然各有所取」。我跟当时候的这些亲戚、朋友相处,这些朋友虽然出处不同,他的地位不同,身分不同。甚至延伸开来可能他的出生地不同,你看古人很注重,您祖籍哪里?祖籍,你那个地方文风鼎盛;那个人住的比较蛮荒之地,你就瞧不起人,这样也不妥当。所以对人都要平等恭敬,虽然出处不同要平等恭敬。然各有所取,这个态度可贵了,面对每个交往的人,都能够学习到他的优点,取他的长处。《弟子规》讲的,「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我们体会经典最重要的,就是变成自己的处世态度,这就受用无穷。我们自身,包含我们的孩子,真正是随时随地的态度,见人家善,马上要效法他,您的孩子这一生不用您再操心。他每天接触的人事物,都让他学习、提升,他「德日进,过日少」,能力、智慧、德能都在进步,这孩子还要我们操心!这个态度相信给他孩子非常好的榜样。所以我们要回过头来问自己了,我们有没有见人善,即思齐?

  这个思考更具体的来讲,比方我们每天亲近谁?我每天一定听师长老人家讲经。见人善,即思齐,我们见师长什么优点、德行,我们下定决心效法有没有?这要具体想,结果静下来一想,好像一条都没有。所以学习不能用这里,要用哪里?用这里只会记一大堆东西。见人善,即思齐每个人都会背,真正冷静下来用心感受看看几乎没有学,因为有学了就进步,没学了就退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今天回去有一个作业,重要的作业,把您最佩服的,还有最亲近的亲戚朋友,或者善知识列出五个人,然后写下来,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优点,把它很细腻的写下来,这个第一步。写下来是什么?有看到,连看都没看到就没法效法,第一个是写下来。第二个再写下一段是什么?他们的优点,我效法了哪一条?再来,我具体如何效法?有时候知道孔子的优点、曾子的优点,问题是一听完很感动,走出这个门丢到九霄云外去了,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必须这样很冷静写下来每天看,印象深了才能落实。这个态度我们从今天开始,能跟每个亲戚朋友相处,都能看到他的好,进而效法他的好。

  接着讲到实际的例子,「颍川郭伯益,好尚通达,敏而有知,其为人弘旷不足,轻贵有余」。颍川郭伯益,您看古人每个人名字前面都是他的出生地,他的祖籍,代表人要有成就,让自己的故乡都感到光荣。我们在历史当中很多有建功立业的人,最后都是以他的故乡来称呼他。好尚通达,敏而有知,这个人非常用心求学问,对道理也能够通达,而且很敏锐、很有悟性。但其为人,他处事肚量不够,弘旷指一个人的肚量不足。轻贵有余,余就是多了,轻贵有余等于是爱憎的心比较强一点,喜欢的好得不得了,讨厌的见不得他一点好,这是处世的大忌。坦白讲喜欢的就好得不得了,看不到他的问题;讨厌了,就排斥得不得了,学不到人家的好,甚至跟人家对立起来,以后就会造成一些冲突。接下来讲到,「得其人」,等于是跟他缘分很好、很谈得来,「重之如山」,非常重视他。「不得其人」,看这个人不是很投缘,「忽之如草」,忽视他就像野草一样。大家想一想,假如我们今天跟人家相处,这个人看了不是很顺眼,就把他当野草一样看,你说能不招来人家的不满跟对立也很困难。所以中华文化强调「主敬存诚」,随时要对人对事对物要保持诚敬的心。不能诚敬,还有傲慢,这个心就生病,生严重的大病。「吾以所知,亲之昵之,不愿儿子为之」,他跟郭伯益,他也能看他的优点,跟他相处也很相知,交情也很好,但是不愿意你们效法他整个人生的态度。

  「北海徐伟长」,北海徐伟长先生,「不治名高,不求苟得」,这个人淡泊名利,不贪求。其实只要求名利这个学问就上不去了,被欲望给障住,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人说发愿要求圣贤的大道,结果每天挑菜吃、每天挑衣服穿,他精神就耗在这些贪求上面他怎么办道?你看一天出门选衣服选了半个多小时,还没决定好,最后还选到生气气死了,那怎么修道?贪瞋痴每天都作用。「澹然自守,唯道是务」,淡泊这些物质的追求,自守也是时时克己复礼的态度,时时观照自己,有没有跟圣贤的道、教诲相应,这务就是非常的认真、笃实的在学。「其有所是非,则托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吾敬之重之,愿儿子师之」。徐伟长先生当面对在跟朋友谈论的时候,可能朋友会提出来,这件事怎么样是是、怎么样是非。他很厚道、柔软,当时候的人甚至身边的朋友亲人,不直接说这些人的是非善恶。因为讲了有时候传出去可能又结梁子,人家假如不能接受的话。但是又希望把这个理、是非能讲清楚,所以他托古人以见其意,举古人的例子教诲把这个道理是非彰显清楚。而当时无所褒贬,对当时候的人也没有去直接的褒贬,所以这个处世算是非常圆融。吾敬之重之,我对他非常尊敬、尊重,愿儿子你们以他为老师来效法学习。

  「乐安任昭先」,另外一位当时候的读书人,「淳粹履道」,这个人很实在、很踏实去实践道德,人也很单纯。「内敏外恕」,内心很敏捷、敏锐,对人宽恕,这也是我们常提到的,圣贤教诲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且处世「处不避洿,怯而义勇。吾友之善之,愿儿子遵之」。与人相处遇到事情,这个洿是指洼地,陷进去的一个洼地,也是比喻就是困难,处世不避困难,也可以说,低下去处世也比较能屈,勿畏难。怯而义勇,非常讲道义也很勇敢,但是不是那个匹夫之勇,怯就是很谨慎,懂得慎重思考,而不是很莽撞。我们之前也提过「勇而能怯」,很勇猛却也懂得要慎重仔细。我是跟他很友爱,也很效法他、学习他,愿儿子你能够尊重、效法他。「若引而申之」,把这几个例子,你们能用心去体会引申开来,「触类而长之」,就举一反三的话。「汝其庶几举一隅耳」,庶几举一隅的意思,就是举一反三的态度。

  接着具体讲事情,学习这些人的德行,进而你们处世,「及其用财先九族」,只要是用到财物,一定要先想到身边的亲人,九族的亲人。「其施舍务周急」,只要看到很贫穷、很急难的亲朋好友,一定要赶紧去帮助他。「其出入存故老」,在家庭家乡出入要常常想到老人,给老人关怀,买一些老人爱吃的,时时不忘老人对我们一生的恩德。「其议论贵无贬」,跟人谈论的时候不要去贬低别人,甚至是毁谤别人。「其进仕尚忠节」,进仕是当官,要尚忠心、忠于国家,还要有节义。「其取人务道实」,取人就是与人相交要找道实,就是实在的朋友,不要找虚华的朋友,不要找爱憎心重的朋友。我们也讲到了「择交如求师」,找好朋友像找老师一样的慎重,不然我们受影响了,自己都堕落下去了。「其处世戒骄淫」,处世待人戒骄傲,然后沉迷淫乱。「其贫贱慎无戚」,自己贫贱的时候,也不要好像很凄凉、很哀伤,贫而有气节。「其进退念合宜」,应对进退要得当适宜,要合人情事理。

  「其行事加九思」,这在做事、跟人应对的时候能够用九思,这个九是多的意思,常常观照自己。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孔子在《论语》里讲的,「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我们在之前的课程有讲过,「如此而已,吾复何忧哉」,你们假如都做到了我就高枕无忧。子孙贤孝了每天坐在摇椅上面:挺安慰的,没有担忧了。好,这一篇文章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们下一节课来一起学习第五句。谢谢大家。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八集)  2011/6/18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08

  尊敬的吴校长、廖校长、张校长,诸位贵宾,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接着看《群书治要》第五句,我们三百六十句的第五句,是老子的一段教诲,在八百六十四页是第七册。一开始讲到的: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2 18:58 , Processed in 0.143122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