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54|回复: 0

[大德开示] 君子修身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2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锺茂森博士: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一集)  2011/4/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50-0011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今天我们来看第三个部分「谨」,谨慎的谨,谨慎是君子一个基本的言行准则。谨慎要从小就得培养,所以,如果从小能够学习《弟子规》,能够处处养成恭敬、谨慎的习惯,其实做君子就不难。在《弟子规.谨》这篇开篇就说:「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这是讲到要珍惜光阴,这是谨慎的第一条。

  在《论语.子罕篇第九》有一章这样的经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有一次在河流的岸上,叫川上,川就是河流,他在岸边看着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就是水,任何像水一样不断流逝的事物都叫逝者,包括我们的时间、我们的青春,一切其实都是无常,都在不断的像流水一样迁流不息、永不停止。不舍昼夜,这个舍字当止字讲,就是停止的意思,就是昼夜都不停止。孔子在这里发出这样意味深长的感叹,提醒我们万物迁流不息,而青春、生命无常,如果没有好好的把握时光来修道,错过了这样的大好时光,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

  在佛门里面每次做完晚课,大家都会唱一首「警众偈」,提醒自己,这就是「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我们求道之人,要提起精进,不能够懈怠、懒散,每天不能离开圣贤的教诲。天天落实,要真干,就好像头顶头发烧着了、燃起来了,我们当然要奋力的去把头上的火给熄灭,不能够有一丝毫等待,你等待,头就被烧伤。用这样的方式保持高度的警觉心、勇猛的心来修道,心中常念无常,我们的青春不能够永驻,人有生老病死。孔老夫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白天,早上要是闻道、得道了,晚上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但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在死之前就能闻道,就能够证道?所以慎勿放逸,不要放逸自己。

  天下聪明人很多,伶俐人很多,但是为什么一生到最后道德学问没有能够成就,就死了?其实就是放逸这两个字害了。没有真正认真对待自己的道德、慧命,因循苟且,错过一生。所以《弟子规》上提醒我们「老易至,惜此时」,趁着现在的时光,我们能学习、我们能修道,就要努力。要起早贪黑的努力来学习,特别是要早起。现代人晚睡并不是困难的,像我们香港这地方,大部分人都很晚睡觉,十一点前睡觉的都算很早睡了,但是早起的人确实寥寥无几。曾国藩先生在他的家训当中特别提到,说家中子弟须早起,有兴旺之相。一个家里面,如果子弟不能够早起,太阳升到半天高了还不起床,这个家庭不是兴旺之相,反而是衰落之相。从小我母亲教导我《朱子治家格言》,第一句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得早起是治家之本,这就讲究一个勤字,所谓勤俭持家。如果人不能够勤奋,多半是一生一事无成;凡是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你看他们都是非常勤奋的。

  从小我母亲就带动我养成早起的习惯,我母亲就是一个早起的人,因为她能早起,所以我也就能跟着她一起养成这个好习惯。父母教儿女,最重要的是身教,自己身正了,儿女自然就正。我母亲通常都是四、五点钟就起床,到现在年纪大了,睡得少了,一般三点多钟就起床。我从小也就是在母亲的带动下能够早起。早起就出去外面跟她一起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的空气,吐故纳新,这样身体底子还算不错。

  一个人能够勤奋,他就能够成功,所谓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如果一个人成天无所事事,不知道干什么好,这样的人基本就是个废人。孔子在《论语.阳货第十七》有一章经文开示说,「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在这里是批评那些懒散的人,说他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一天到晚,吃饱穿暖了不干事情,不用心思,也不学习圣教,干什么?古德所谓「饱暖思淫欲」,他的心里头就不会有什么好念头。一个人没有什么追求和志向,其实他的恶念就会很多,贪淫之心就会滋长。这种人,孔子说「难矣哉」,太难了。难什么?很难教,很难帮助他。换句话说,这种人将来必定是个废人了。

  底下说,虽然是博弈,「不有博弈者乎」,博弈就是下棋,下棋还要用心思,所以「为之犹贤乎已」,为之就是下棋,做下棋的事,玩玩棋他也在用心思,总比不用心思的要好。换句话说,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是比什么人都比不上,连下棋的人都比不上。这个贤乎哉,贤就是优胜,连下棋的人都优胜过他们。在「卫灵公第十五」这一篇里面,孔子说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个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深远的思虑,他必定会遭遇到不可预测的忧虑。这个远虑,意思包括得很广,譬如说在办事上面,无论办大事还是小事,我们的眼光要长远,考虑要周详,又要预防流弊,这叫远虑。能够方方面面都想到,你就不会有近忧,不会办着办着突然遭遇到不可预料的事情,变卦,你就手忙脚乱了。

  在做人方面也是如此,做人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古人讲「读书志在圣贤」。我们这一生要把人生的目标定在圣贤的境界,要志于道,不能只是为了饱暖衣食,满足于这些物质的享受而自甘堕落。能够有这样远大的志向,就不会有眼前的忧虑,眼前什么忧虑?可能衣食不足,可能生活有些挫折,人事上有些不愉快,这些都不会成为自己的忧虑。为什么?因为你志向远大,现在这些琐碎的事情不会放在心上。所以人有远虑就没有近忧。

  像我现在,我可以跟大家讲,我是没有什么忧虑。虽然我没有钱财,没有资产,也没有社会地位,孑然一身,但是我很快乐,天天真的没什么忧恼。当然,什么都没有了,也就没有什么好忧了,天天就是想着怎么样学好经典,自己能够依教奉行,同时来跟大家分享。真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大家来一起学习,可能有些是从远地而来的,天天都见到有新的面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很快乐。我们这个小课堂听课的人数不多,也没有限制,没有规定你一定得来,不来就扣分,不来就扣奖金,没有这样的,全是自愿来的。你能来,我也很高兴,大家一起分享,志同道合;你要不来,也没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不知道,不愿意来,不想学习圣贤之道,我们也不会有任何的烦恼。愠就是烦恼,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因为君子自得其乐,他的乐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看别人来还是不来,对我好还是对我不好,不是从这来的。他的喜悦是从内心当中,不断的学习圣教的过程中印证圣贤的教诲,从这来的。

  学习圣贤之道,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勤奋。现在我自己也是,每天休息的时间大概就是六个小时,还除了吃两顿饭的时间以外,其它的时光基本都是在修学,这种勤奋当然是因为我学得很欢喜,不亦悦乎,这个不是人家逼出来的。有些人也很勤奋,他是什么?可能是上司逼着他要他干活,他很勤劳的干,不干活拿不到工资;有的人是为了名利,我干了这个,我能够得到很多的钱,或者是很高的名望,为了名利来学、来干。我们现在又不要名利,又没有人督促、没有人来鞭打我们,我们还干得这么起劲,这个是什么?这是自己得到喜悦,真的停不下来了,叫做欲罢不能。

  当然,我勤奋学习的这个习惯也不是现在才养成,我一直以来都有这个习惯,实在讲都是我母亲带动我的,因为我母亲也是一个很勤奋学习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她也是天天看书,天天学习。所以我从小也很能够读书,在世间读了二十年的书,拿到博士学位,然后又有八年的做研究的工作,基本都是学习和读书的过程。后来辞了教授的工作,现在也还在读书,看来这一生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养成学习的习惯很重要,养成勤劳的习惯很重要,不仅学业需要勤奋才能成就,事业也是一样。

  在《论语.颜渊第十二篇》,「子张问政」,孔子的弟子子张曾经问如何来办理政事。一个公务员要去服务于国家,他这个事业怎么才能够办得好?孔子说,「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个居的意思包括三层,第一个是讲居家,在家里就要勤奋无倦。勤奋的习惯从小在家里就养成,没有疲倦的,不懈怠的去工作。所以孩子从小让他做家务,养成勤劳的习惯很重要。我是小学四年级就在家里做饭,还不到十岁就开始会做饭,做家里的饭。别看我是独生子,其实我还是挺会劳动的。居家无倦,还有居官无倦,官是官位,做公务员,你坐在你这个位置上,你要把事情办得好,必须要勤奋,不能够懈怠懒散,要工作认真细致。第三个,居是讲居心,我们的用心,要有勤勉恭敬的心,不能有丝毫疲倦的心,不能退,不能放逸。行之以忠,这是讲行为公正、忠诚,没有私心,因为有私心就不忠了。在这里夫子教我们一个是无倦,一个是忠诚,这个是办政事我们应存有的心态。

  同样的在「子路篇」,「子路问政」,子路也问怎么办政事。「子曰:先之,劳之」。孔老夫子讲了四个字,先之就是为政者自己要先行,要以身作则。譬如说你劝别人要廉洁,你自己要廉洁;你希望你的下属都能够认真负责的工作,你自己要认真负责。劳之,就是教民勤劳,教别人勤劳当然自己得先勤劳。像古时候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他治水,跋山涉水,可以说艰苦备尝,以身作则,所以带动大家能够把河流治理好。最近的朝代,清朝雍正皇帝是一位非常勤政的人,他每天批阅的奏章,如果没有十几个小时都批阅不过来。大家算了一下,大概他每天也就睡四个小时,真正是勤政爱民的皇帝。当然最后是积劳成疾,他死得比较早。他死了以后,乾隆皇帝即位,乾隆皇帝因为他的父亲给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在父亲的基础上把政治办得更好,所以出现了盛世。

  夫子讲了「先之,劳之」,子路还觉得不太够,继续问,「请益」,请益就是请孔子再加以说明。「曰:无倦」。孔子又给他说了两个字,无倦,就是没有倦怠,永不懈怠的去工作。明朝的李卓吾先生曾经评论过,子路为什么还请益?本来孔子说先之劳之,已经很明白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再请问下去?这实际上可能是因为子路还有懈怠的习气,所以孔子教他无倦,就用无倦两个字做药,对治子路倦怠的毛病。如果他没有这样倦怠的毛病的话,他可能就不会再问下去了,他马上回去就依教奉行。还要再问,还有一点病根在,所以孔子治之以无倦。所以「谨」,实际上跟勤劳联系得很紧密。

  《弟子规》上除了讲要勤劳早起以外,要珍惜光阴以外,还有要讲求卫生。譬如说「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早上一定要洗脸、刷牙、漱口。大小便之后回来一定要洗手。这个孩子们都要学的,从小养成这个习惯,养成这个习惯之后就变成很自然了。我相信很多人这些都能做得到。我听过有一位同学讲,说《弟子规》过去没学过,好像条条都很难做,唯有「便溺回,辄净手」这条能够做到。为什么他能做到?从小养成习惯,它就不难了。所以早起也是,你从小养成早起习惯,也就不难了。《弟子规》从小都做到了,长大了有什么难?做君子有什么难?做圣人都不难。

  然后又讲到,仪容要端正。「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都是自重,这都是一种威仪。孔子讲,「君子不重则不威」,他要自重。自重就从自己的仪容要庄严开始。你自己能够尊重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你,所以你才会有威风。威风不是说你杀气腾腾,让人看了很害怕,那不一定是威,通常充其量叫猛,不叫威。君子是威而不猛。威是什么?它从自重而来,他有威仪。帽子戴正,纽扣要结好,不要上下错位;袜子、鞋都要穿得整整齐齐,不要踢踢踏踏,这都是威仪。

  衣物也要整洁。「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冠是帽子,古人都戴帽子,帽子和衣物都要有它的定位,不能随便乱放,把它迭得整整齐齐的放到衣柜里面。如果是乱顿,随便乱放,就会搞脏。我们的衣物如果要换洗的,要尽早的把它洗出来,不要堆在那里。有的人可能衣物脱下来一个礼拜之后他才去洗,可能那个衣物上都长很多霉点了,这也是对衣物的不爱护,不能惜福。穿衣服也要循礼,所谓「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我们穿的衣服整洁为美,庄严就行了,不一定要华丽。上要遵循自己的本分、地位,也要称自己的家境。太豪华的衣服,我们如果收入不高,穿起来也不相称。古人的衣服都由社会阶层分类,现在没有了,什么衣服都能穿。我们也要穿得大方得体,只要整洁就很好,不一定要奇装异服。奇装异服未必让人看了生尊重感,现在街上走的很多女孩子穿的衣服稀奇古怪的,衣料好像愈用愈少了,这些都是不能够自重,所以别人也很难对她生起尊重心。

  在《论语.先进第十一》这篇有一章经文说,「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回就是颜渊,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不幸去世得很早,先于孔子而死。颜回的师兄弟们,就是孔子的门人,欲厚葬之,他们因为都尊重颜回,所以想用厚礼来葬颜回。颜回的身分是平民,但是他们很想以大夫之礼来给他厚葬。而且颜回家境是很贫穷的,厚葬也是不合理的,这就不是「上循分,下称家」,所以孔子说不可,不允许门人用厚礼来葬颜回。

  这都是什么?孔子爱惜颜回之德,不是流于世俗感情,要爱之以德,不是爱之以情。孔子不许可,结果门人还是厚葬之,还是用厚礼葬颜回,这是因为颜回的父亲,叫颜路,特别的希望用厚礼来葬自己的儿子。结果孔子就很感叹,「子曰:回也」,就是叫着颜回,说颜回视我犹父也,你对我像父亲一样,「予不得视犹子也」,我不得待你好像我儿子一样。意思是说,如果你是我的儿子,我是不许可非礼而葬。「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这个不是我的意思,虽然我不许可,但是他们还是要做(二三子就是孔子的这些弟子们)。就是你的师兄弟们,他们坚持要这么做而已。从这里看到,孔子对礼是多么尊重。虽然他是非常疼爱颜回,颜回死的时候,孔子悲痛程度比自己儿子死更加严重,但是孔子却坚持以礼行事。

  在《礼记.檀弓》这篇里面记载,子游曾经问过丧具,怎么治丧,丧礼里面用什么器具。孔子就回答说,「称家之有无」。这句话就是讲「上循分,下称家」,如果家庭富有,但是身分不符,也不可以用厚礼而葬,如果是家里没有钱财,更不能够厚葬。所以孔子在《论语》当中自己感叹,其实也是在责备这些弟子们。

  在「宪问」这篇里面又有一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这个位就是职位,或者说地位。不管是办什么事情,办政事也好,或者是做任何事都有个负责人,如果我们不在其位,就不能够代替负责的人来筹划那件事情,以免会干涉到他的职责,这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个意思,曾子有个解释,说「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所思、所想都是根据自己的本分,安分守己,他不会有妄想。如果思出其位了,不在其位又谋其政的,这都是属于妄想,这也就不循分、不称家了。所以从穿衣服循分称家,我们可以引申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安分守己,不要乱来,这样社会秩序才能够稳定。

  《弟子规》上又讲到饮食要有度,所谓「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对饮食不要挑食,不管食品的粗细、好坏、美味与否都要欢喜接受,这就是惜福。吃饭也不要过饱,适可而止,最好每餐饭吃个七、八分饱就好,不要吃得太饱胀。过则就是饱胀得很,饱胀得过了就会伤肠胃,而且也是浪费粮食,你本来不需要这么多,吃得太多了,变成身体又多消耗。在《论语.乡党第十》这篇有一句经文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个意思就是说吃饭、吃东西,不求其精细而饱,这个厌就是饱的意思。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和肉,我们也不要求其精细。意思是说,吃什么东西都不要太在乎,粗食也好,精细的食品也好,只要能吃饱就行了。哪怕每天吃青菜豆腐也很不错。又有一句经文说,「不多食」,不多食就是食适可、勿过则的意思,不要吃太多。「食不语,寝不言」,这都是讲吃饭时候的威仪,吃饭最好别讲话,讲话就怕噎着了。睡觉的时候也不要讲话,讲话会伤中气。所以圣人的生活从这里可以看到,它是很清静、很有规律,一点都不乱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要知足常乐。人欲望太多了,譬如说,吃要讲求很美味,事事物物太多的要求,其实人反而过得很辛苦。真正有福报的人,他就是知足,他就有快乐;不知足的人,常常会烦恼。

  在《论语.子路篇》有这么一章经文,「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这个意思是说孔子在谈到卫国的公子荆,他有这么一个评论。这个公子荆(在当时卫国有一位公子荆,后来鲁国也有一位公子,都叫荆,所以在这里特别提出来是卫国公子荆),他善居室,意思是说,他能够治家治得好。善字可以做能字来讲,能居室,能治家。主要是什么?他能够不奢侈,勤俭持家。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始有,茍合矣,他治理自己的家室,开始有一些必需的用品的时候,叫「始有」,他就说「茍合矣」。苟合矣就是说已经觉得可以了,不需要再多了。「少有」,这是讲又增加了一些物品之后,他就说「苟完矣」。这个完也就是说已经很完备了,足足够够,不需要再增加了。他的家庭又继续的增加财富,到了「富有」的时候,他就说「苟美矣」。美就是美好,已经无以复加,再好不过了。你看他不贪求财富,永远都是用这种知足的心,所以他永远都是快乐的,所以孔子在这里特别赞叹他。实际上一个真正想修道的君子,如果对这些物质生活的享受不能够放下,他就很难有什么成就。

  在「述而篇」有这么一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生活那么简单,你看他吃饭叫饭疏食,这个疏是粗疏,就是吃的是粗食、淡饭。疏食、饮水是讲他吃得简单。曲肱枕之,是曲着手臂来枕,睡觉连枕头都没有,这说明他生活的简单。但是他乐亦在其中矣,他非常快乐。快乐在哪?因为心中有道,有道就不会对于外面的事物那么看重。所以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是用正义、道义的方法取得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一样。这个浮云在天上,不是自己所有,自己所有的是道。他依道而行,所以他不会眷恋富贵。

  孔子的弟子颜回也是这样的人,在「雍也第六篇」,孔子是这样赞叹颜回的,「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赞叹颜回真是贤良,一箪食,你看吃饭连碗都没有,用竹子编成一个小篓,叫箪,用箪来盛饭;喝水,杯子都没有,用葫芦瓢,叫瓢饮;在陋巷,穷乡僻壤里面,人不堪其忧,别人要是在他的这个地位上,不知道会多么忧虑,可是颜回不改其乐,他很快乐。证明他真正得道了,他不会以穷苦的生活为忧,因此孔子赞叹「贤哉回也」。这是说明真正一个志于道的人、一个君子,他就是应该全心全意在自己道德学问的修学上。人能够这样做,自然会对一切的名闻利养、功名富贵不在乎,这种人才有可能入道。

  第一堂课的时间到了,我们就先讲到此地,我们休息五分钟,一会儿第二堂课再继续分享。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11:11 , Processed in 0.117450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