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85|回复: 1

转帖:妙境长老:《普门品》之常念圣号离淫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8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普门品讲记.六

己二、解三毒二 庚一、标释解毒三 辛一、离欲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前文说观世音菩萨能救护众生七种灾难,所以名为观世音菩萨。这一段文是说,观世音菩萨能解除众生内心里的三毒——贪、瞋、痴。

方才说,我们造了很多的罪,当然就要因罪而受果报。而无始劫来,我们造的罪是很多的,所以,只是念观世音菩萨解除罪报,这还不是一个根本的办法。

怎么样才能根本地解除罪报呢?就是要解除内心的烦恼。我们内心的烦恼,是造罪的根本原因,把这个原因解除了,就不再造罪了,问题也就解决了。如果我们不解除内心的烦恼,罪是没有完的;虽然我们念观世音菩萨解除了灾难,但是我们还是要造罪的。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可以解决困难;而当我们要造罪时,观世音菩萨也会来告诉你:「不要造罪!」但是,你不一定会听的!观世音菩萨告诉你不要造罪的时候你不听,等到承受罪业的果报时,你又求观世音菩萨,我们众生就是这样子。虽然如此,观世音菩萨还是慈悲地救护我们。

淫欲、瞋恚、愚痴,在佛法中称为「三毒」。毒,能伤害我们的生命。现在,佛法中称淫欲、瞋恚、愚痴为毒,是因为它们能伤害我们的善法,使令我们种种的功德都不能成就。例如:我们想修行,但是欲心重,修行就会受到破坏。为了让众生解除造罪的根本,所以释迦牟尼佛又说这一段:若有众生多于淫欲、若多瞋恚、若多愚痴,要解除三毒,念观世音菩萨也会有效应的。这段文是这样的意思。

前面讲的一角仙人的故事,因为他没有断除欲心,所以女人能破坏他的修行。但是说女人破坏他,这句话说的不太对。实际上应该说是自己的烦恼破坏了自己的功德,不是女人破坏他,女人只是一个助缘而已,应该这么说比较公平。因此,说淫欲心是毒的原因即在于此。瞋心、愚痴心也都一样,能破坏自己的功德——已经有了的功德能被破坏,想要做的功德烦恼也能破坏它,所以名之为「毒」。

不知道要修行断烦恼的人,在此就不说了。已经信佛的人,不论是在家居士,或是出家法师也好,只要常读佛教的书,或是听法师讲经,就会知道罪业是由内心的三毒所引发的,应该要断掉它、消灭它。但是,想要消灭它,谈何容易!

本来在佛法里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应该要修不净观,就能把淫欲心破除去;「若多瞋恚」呢?修慈悲观能破除;「若多愚痴」,修因缘观也能破除。但是,不能不承认现在是末法时代,不容易学习、修行这样的法门;修不净观不容易,修慈悲观、修因缘观也都很难。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知道末法时代佛教徒的困难——业障深重,不能修行,所以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二、离瞋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

多数人不只欲心重,瞋心也是很重的。「恚」,指愤怒在内心里面生起;「瞋」,就是愤怒表现在外,怒目而视。其实都是愤怒,但在内心上说叫「恚」,表现于外就叫做「瞋」。

也有人知道自己常容易发脾气,小小事不应该发脾气,但就是要发脾气。原因就是久远以来常常地发脾气,使令内心瞋恨的种子太有力量了。淫欲也是一样,常常的有这种心、有这种事,那就在你心里面熏习了这样的种子,这个种子很有力量。就像有的人喜欢吃辣椒,今天也吃、明天也吃,慢慢地习惯了,就是要吃,吃饭的时候没有辣椒就不舒服。这就是因为常常吃,在心里面熏习了那个种子。如果你控制住决定不吃,久了也就可以不吃。淫欲、瞋恚亦复如是,你常常能够控制自己,它也会改变的,不是决定的。

自己常常地愤怒,照理说,应该是能觉悟瞋恚对于自己的伤害是很严重的。你常常的瞋恚,也很难有朋友;如果没有朋友,做事情能做得好吗?若在公司里面做老板,常常发脾气,你的下属可能要辞职;而你若只是个职员,脾气太大,老板也要撤你的职了。所以,脾气大对自己是不利的!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你若能常常地忆念、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瞋心就会逐渐地减少,就不瞋了。

经论上说到,譬如我们人有头疼的病、有肚子疼的病,或者心脏等各式各样的病,去看医生,医生为我们治病,可能治好,也可能治不好。而淫欲、瞋恚、愚痴是我们内心的烦恼,是内心的病,世间上没有人能治这种病。谁能治这种病呢?就是佛法!释迦牟尼佛说的佛法能治疗这种烦恼病。

刚才说过,要治瞋恚病,就是要发慈悲心、修慈悲观,这样就能破除瞋恚心、破除愤怒。如何修慈悲观?就是修行人先把心静下来修奢摩他,静一刻钟,或者半小时、一个钟头,然后在心里面修慈悲观。怎么修法呢?

心里这样观想:我的父亲、母亲,我的兄弟姐妹,或者我的儿女都来了,我用种种如意的事情赠送给他们。

然后再观想:不是我父亲、也不是我母亲,和我没什么感情,也没有什么仇恨的这些人也都来了,我也送他们好的物品、礼品,使令他们生活快乐、身体健康。

然后再想:和我有轻微不对劲的人也都来了,我也送给他们好礼品、好东西,使令他们身体健康、心情快乐。

然后,你再想和我有严重怨仇的人也都来了,我也送给他们礼品,使令他们心情快乐、身体健康。只是心里这样想,今天也这样想,明天也这样想,时时地这样想,瞋恨心就没有了。

这种修行方法,不是在发脾气的时候修。因为,当你在发脾气的时候,叫你不发脾气,是办不到的。所以,在心平气和,没有欲心、也没有瞋心,心里面很平静的时候,先修奢摩他把心定下来,然后再这样修慈悲观。修慈悲观的时候,你先观一会儿,就不要再观,接着再修奢摩他,使令心静下来,寂然不动。经过一刻钟,或是半小时、一个钟头,然后再修慈悲观。你一天修它多少次,长时期这样修习,瞋恨心就没有了。修慈悲观是有这个作用的。

其次,或者按《金刚经》说的道理修观。《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例如作梦的时候,有人打我、骂我,出现很多苦恼的事情;但是梦醒了,根本没有这回事。是假的、不是真实的。梦是如此,我们梦醒所见的一切,也都是虚妄不真实的,要常这么想。

也像前面说的,你心里面先静下来,寂然、明静不动。心不动一段时间(修止),然后再观察一切法如梦,不是真实的。你想:「现在有一个人在骂我、打我,毁辱我……。」但是,睁开眼看,没有这么回事。然后闭上眼睛,心静下来,再观察:「这个人毁辱我、那个人赞叹我……。」但是,睁开眼睛一看,没这回事。这样反复地观察,久了就会有力量。有什么力量呢?就是不如意的事情加诸于你时,你的心不动,你能观想:「这是假的、这是梦,不是真的。」瞋恨心就能不动了。

所以佛法能调整、能对治烦恼,使令内心的烦恼不动;乃至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就能断一切烦恼。这不但是使令它不动,甚至能根本地消灭烦恼的种子,那就成为圣人了。所以,佛法的确有真实作用,能令人转凡成圣的。

我们心里面有瞋恨、会愤怒,但不会时时地愤怒,也有不愤怒的时候。当你心里不愤怒的时候,不妨看看别人——与你有亲厚关系的人,或没有亲厚关系的人愤怒发脾气了,你注意那位发脾气者表现出来的相貌,会感觉到:发脾气的人,他本身非常的苦恼。他虽然在瞋恼别人,但他本身被瞋心伤害得非常严重,是很苦的啊!这样一来,你就会生厌离心,就会感觉到发脾气不好。

当一个人既不发脾气,又没有淫欲心,也没有其它烦恼的时候,非常地和平,很自在、很清净,看上去令人心里欢喜;若是愤怒起来,就不是可爱的事情了。于是你会产生一种想法:「没有烦恼是最好的,有烦恼是苦!」你会生起改造自己的意愿。如果你不这样注意观察,就不会知道发脾气是非常有害的。所以,别人发脾气时,你注意一下,对你也有好处。

现在讲一个故事,我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是发生在江西临江地方,时间应该是在元朝与明朝之间。

有一位姓高名蕃的读书人,非常聪明,十四岁就中了秀才。后来,他与同学樊江城结婚。书上描写樊江城的相貌非常美,她的美似乎超过一般人。

初结婚时,大家相安无事,过了一个时期就不得了!樊江城的性格非常恶劣,虐待自己的丈夫,简直不把丈夫当人看待。樊江城的父母管不了她,高蕃的父母也不能管她。而高蕃受妻子的气,折磨得日渐消瘦,身体衰弱了下来,双方的父母都很心疼。怎么办呢?

有一天,高蕃的母亲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说:「樊江城前生是寺院中被人放生的老鼠,而高蕃前生是个读书人,他到庙上去耍弄这只老鼠,把老鼠弄死了。这老鼠临死时心里怨恨,发誓要报仇!牠今生变成人,是要来报仇的,一定要折磨高蕃,这是没有办法的。只有念观世音菩萨,并持诵观音咒,或念〈普门品〉,这样求观世音菩萨了!」

高母醒来,知道这是个梦。心想: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总是好嘛!于是,双方父母就为高蕃念观世音菩萨,也念〈普门品〉、念观音咒,久久没有什么消息,又劝高蕃自己也念。

不久,这地方来了一个老和尚,会算命,于是很多人都请他算命。也有人通知樊江城说:「来了一位老和尚会算命,算得很好,妳也来算算!」樊江城就来了。

这时候,这位老和尚对求算命的人说:「给我预备一杯水!」水预备好了。算着算着,忽然间,老和尚对樊江城说:「莫要瞋!莫要瞋!前世亦非假,今世亦非真。鼠子缩头去,勿使猫儿寻!」

「莫要瞋」,意思是:妳不要虐待自己的丈夫。「前世亦非假,今世亦非真」:前一世他害了妳的命,是有这么一回事,他是对不住你;但是今生也不是真实的,妳不要那么执着。「鼠子缩头去,勿使猫儿寻」:妳这只老鼠啊,这样地虐待自己的丈夫是不对的,应该要退缩回去,温和一点。老鼠总是怕猫的呀!如果你继续虐待你的丈夫,会有猫来找你麻烦的。

说完,含了一口水,喷到樊江城的脸上。当时一起算命的人,无论是男、是女,大家都知道樊江城的厉害,心想:「这老和尚怎么敢触犯她呢?」可是樊江城没什么表示就回家去了。回家后,性格改变了,把她丈夫招呼过来说:「我感觉我们以前不对劲儿,我们是夫妻嘛,应该是恩爱的。而父母对我们是有恩德的,我们应该孝顺父母才对,怎么大家都过着这种苦恼的生活呢?」从此以后,她变成贤妻良母了。

所以说「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这在我们凡夫而言,也是非常需要的。我们要多念观世音菩萨,希望观世音菩萨加被,改变我们的性格,使令我们的性格温和,朋友就会多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7-10 16:14 , Processed in 0.18587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