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89|回复: 4

[其它]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3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5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3卷)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宋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有难得善本。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长住。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持以见寄。之奇为之言曰。佛之所说经总十二部。而其多至于五千卷。方其正法流行之时,人有闻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盖不可为量数。至于像法末法之后,去圣既远,人始溺于文字,有入海算沙之困,而于一真之体乃漫不省解。于是有祖师出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为教外别传。于动容发语之顷,而上根利器之人,已目击而得之矣。故云门至于骂佛。而药山至戒人不得读经。皆此意也。由是去佛而谓之褝。离意而谓之玄。故学佛者必诋褝。而讳义者亦必宗玄。二家之徒更相非,而不知其相为用也。且褝者六度之一也。顾岂异于佛哉。之奇以为褝出于佛,而玄出于义。不以佛废褝,不以玄废义。则其近之矣。冉求问闻斯行诸。孔子曰闻斯行之。子路问闻斯行诸。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说岂有常哉。救其偏而已。学佛之敝,至于溺经文,惑句义,而人不体玄,则言褝以救之。学褝之敝,至于驰空言,玩琦辩,而人不了义,则言佛以救之。二者更相救,而佛法完矣。昔达磨西来,既已传心印于二祖。且云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此亦佛与褝并传,而玄与义俱付也。至五祖始易以金刚经传授。故六祖闻客读金刚经,而问其所从来。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五祖山来。五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成佛矣。则是持金刚经者始于五祖。故金刚经以是盛行于世。而楞伽遂无传焉。今之传者,实自张公倡之。之奇过南都,谒张公。亲闻公说楞伽因缘。始张公自三司使翰林学士出守滁。一日入琅玡僧舍。见一经函,发而视之,乃楞伽经也。恍然觉其前生之所书。笔画宛然。其殆神先受之甚明也。之奇闻羊叔子五岁时,令乳母取其所弄金环。乳母谓之,汝初无是物。祜即自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木中探得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知祜之前生为李氏子也。白乐天始生七月,姆指之无两字,虽试百数不差。九岁谙识声律。史氏以为笃于才章,盖天禀然。而乐天固自以为宿习之缘矣。人之以是一真不灭之性,而死生去来于天地之间,其为世数,虽折天下之草木以为筹筋,不能算之矣。然以沦于死生,神识疲耗,不能复记,惟圆明不昧之人知焉。有如张公,以高文大册,再中制举,登侍从,秉钧轴,出入朝廷逾四十年,风烈事业播人耳目。则其前生尝为大善知识,无足疑者。其能记忆前生之事,岂不谓信然哉。故因读楞伽新经,而记其因缘于经之端云。
   书楞伽经后
   宋朝奉郎新差知登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骑都尉借绯苏轼书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磨以付二祖,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祖祖相授,以为心法。如医之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槃走珠,如珠走槃,无不可者。若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狂而已。近岁学者,各宗其师,务从简便,得一句一偈,自谓了证。至使妇人孺子,抵掌嬉笑,争谈禅悦。高者为名。下者为利。余波末流,无所不至。而佛法微矣。譬如俚俗医师,不由经论,直授方药,以之疗病,非不或中。至于遇病辄应,悬断死生,则与知经学古者,不可同日语矣。世人徒见其有一至之功,或捷于古人,因谓难经不学而可,岂不误哉。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而况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者乎。此其所以寂寥于世,几废而仅存也。太子太保乐全先生张公安道,以广大心,得清净觉。庆历中,尝为滁州。至一僧舍,偶见此经,入手恍然,如获旧物。开卷未终,夙障冰解。细视笔画,手迹宛然。悲喜太息,从是悟入。常以经首四偈,发明心要。轼游于公之门三十年矣。今年二月过南都,见公于私第。公时年七十九。幻灭都尽,慧光浑圜。而轼亦老于忧患,百念灰冷。公以为可教者。乃授此经。且以钱三十万,使印施于江淮间。而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曰。印施有尽。若书而刻之则无尽。轼乃为书之。而元使其侍者晓机,走钱塘,求善工刻之板。遂以为金山常住。元丰八年九月九日。
   观楞伽宝经阁笔记
   观楞伽宝经记,盖为观经而作也。以此经直指众生识藏即如来藏。显发日用现前境界。令其随顺观察自心现量。顿证诸佛自觉圣智。故名佛语心。非文字也。又岂可以文字而解之哉。故今不曰注疏,而曰观经记。盖以观游心。所记观中之境耳。此经为发最上乘者说。所谓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以文险义幽,老师宿学读之不能句。况遗言得义,以入自心现量乎。昔达磨授二祖,以此为心印。自五祖教人读金刚,则此经不独为文字,且又束之高阁,而知之者希,望崖者众矣。惟我圣祖以广大不二真心御寰宇,修文志暇,乃以楞伽金刚佛祖三经,以试僧得度如儒科。特命僧宗泐等注释之。颁布海内。浸久而奉行者亦希。清幼入空门,切志向上事。愧未多历讲肆。常见古人谓文字之学,不能洞当人之性源。贵在妙悟自心。心一悟,则回观文字,如推门落臼,固不难矣。因入山习枯褝。直至一字不识之地。一旦脱然自信。回视诸经,果了然如视归家故道。独于此经苦不能句。余居海上,时万历壬辰夏。偶患足痛不可忍。因请此经置案头。潜心力究。忽寂尔亡身,及开卷读百八义,了然如视白黑,因忆昔五台梵师言,遂落笔记之。至生灭章,其患即愈。及乙未春,因弘法罹难。幽囚困楚中。一念孤光未昧。实仗此法门威德力也。顷蒙恩遣雷阳。丙申春,过吉州。遇大行王公性海于净土中,请益是经。因出前草二章。公首肯。遂以正受注并三译本,稽首属余,请卒业焉。余携之。以是年三月十日抵戍所。于四月朔即命笔。时值其地饥且疠。死伤蔽野。余坐毒雾尸陀林中,日究此经,至忘寝食。了然如处清凉国。至七月朔,甫完卷半。比与何孝廉复元,率父老掩胔骼,至四千头有奇。建盂兰会,说幽冥戒,普济之。时天乃雨,而疠随止。遂令蔑戾车地,大生欢喜心。无乃借此性海一滴,润此焦枯乎。余亦奉镇檄来五羊。憩东郭垒壁间。又首事于十月朔。至明年佛成道日,乃阁笔焉。愚窃思多生以谤法因缘,今感斯报。荷蒙圣慈以万里之行而调伏之。使入其难入。期年之内,奔走居半,而能了此积劫广大因缘。非荷诸佛神力加持,何能以思维心测度如来自觉圣智境界乃尔。以是弥感圣恩,析骨难酬也。稿成。观察海门周公欲梓之。以入贺未果。戊戌冬,适侍御樊公友轩,以建储议谪雷阳。与余同伍,道过仙城见访。问雷阳风景何如。余笑曰在人不在境。因出此草示之。曰此余雷阳风景也。公叹曰信光明幢哉。愿广法施。遂为疏募众。幸诸宰官长者居士各欢喜成之,愿将此胜因,回向楞伽法性海中。仰凭慧光圆照,破此夙愆,蚤登解脱。冀见闻随喜,同入自心现量,共转此*轮直至未来际。以斯功德,上报圣恩,下拔苦趣,齐登涅槃彼岸耳。第此经单破外道偏邪之见,令生正智。以一心为真宗。以摧邪显正为大用。其所破之执,各有所据,皆载彼宗。以瘴乡苦无经论参考。即所引证,皆以起信唯识提契纲宗。务在融会三译,血脉贯通。若夫单提向上,直指一心,枝词异说,刷洗殆尽,冥契祖印,何敢让焉。因为述其始末如此。万历已亥季夏望日海印沙门德清记
   观楞伽经记略科题辞
   科以分经。从古制也。昔道安法师以三分科经。时人讥其离析经义。及亲光论至,果以三分断其全经。时乃叹其雅合。盖经经各有纲宗。科乃提契纲要而振起之。使观者得其要领。庶离言得义而悟入之。令舍筌蹄。殆非支分节解逞臆断也。后之义学,昧于离言之旨,各恃己见,骈枝其说,以取谤法之愆。使学者莫知适从。正谓以多歧亡羊耳。兹楞伽以离言说第一义为宗。不涉唇吻。又岂可妄想分别能入。而其所以科节之。盖以经文简古,血脉幽潜,不得其门而入。故特提其纲领,使知问答来源。融会一贯,了然心目。冀可忘言得义,不以文言为障碍耳。非臆断也。即此已为剩法。后之学者,切不得以此为欠,而更增益其说,自取谤法之罪不浅矣。万历戊戌孟夏佛成道日沙门德清题于五羊之青门垒壁间。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一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跋陀罗译
   明建邺海印沙门 释德清笔记
   (记曰。旧注,楞伽,山名。此云不可往。又云城名。以山顶有夜叉王城故。山居南海滨。阿跋多罗,此云无上。宝,贵重义。以通喻此经,是不可往无上宝经。非也,受公谓自觉圣智之境,非邪智可造,故云不可往。随色摩尼之珠,非世宝可比,故云无上。谓不可往处,有此无上宝也。此亦未尽然。华严论云,世尊于南海摩罗耶山之顶楞伽城中说法。其山高五百由旬。下瞰大海,无路可上。其城乃众宝所成。光映日月。无门可入。得神通者堪能升往。表心地法门,无修无证方能升也。此说固尔。愚居五台时,会遇一梵师。于阗国人。发长丈余。不言其寿。但云入此土三十余年。精于禅观。兼明教乘。且善方言。愚请同住阿兰若,三年。每于谈次,以经中所有梵语已明者,尝请试之。所说皆与古译[氵*(勿/曰)]合。愚因问及愣伽经。师乃惊曰。遮里亦有此经耶。此是不可说不可得之法也。我土国王宝之。因问有多少卷。余曰。传者四卷。师笑曰。来未尽耳。此经有四十卷。此才十分之一。及扣经中旨趣。言言皆发明离心意识境界。不可具述。因问楞伽山在何处。师曰。此山在天竺国之南海中。又问何以楞伽为名。楞(去声呼)伽,乃宝名。其状八楞,视之浑圆。体极坚固,不可钻穿。常放光明。世间之宝。无有过上者。故阿跋多罗,此云无上。以山纯此宝,是山以宝名,故曰楞伽阿跋多罗宝山。山顶有城。此宝天成,无门可入。而为夜叉鬼王所据。佛在此山顶城中说此经。故经以处名耳。又问此山人能到否。师云。人不能到。以其此山下细上大。每于阴云黑夜,或波涛汹涌,其山形益显露分明,光明愈盛。若海湛空澄,天无云翳。海空一色,其山即不见。然彼土僧有修褝者,于海岸经行,望之以入观耳。是则按华严论,准此梵师言,则山以宝名。经以处名,深有意焉。缘起经云。难入未曾有会中,说随他缘起陀罗尼智,名为楞伽王识。盖约处表法,又见深玄。然教称智海,性海,觉海,心海,至若宝明空海。此经云藏识海。且又以生死喻海。涅槃喻海,喻山。五蕴亦喻山。况夜叉,云可畏鬼。乃飞行而食生物者。然吾佛特住此海中宝山夜叉王城而说此经,显示自觉圣智境界。其经所诠者,乃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即处观法,其旨微哉。何则。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斯则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湛渊心海,变而为生死之业海。宝明妙心,变而为八识五蕴幻妄之身心。故宝有八楞,山高五百由旬,而为烦恼生死夜叉所据耳。然至昏云黑夜,或波涛汹涌之际,而山形愈显露者,所谓妄想兴而涅槃现。夜叉鬼王请佛说法者,所谓烦恼起而佛道成。抑益显此宝明妙性,虽住生死大海五蕴山中。不为烦恼所夺。不为生死波流。不为境界风动。无明黑暗,暗不能昏。长夜冥冥,灵光独露耳。且云海湛空澄,山即不现者。愈见智海圆澄,万象森罗炳然齐印。身心世界当下消融。生死涅槃应时平等。至此魔佛皆空,二俱不可得矣。噫。信乎此为自觉圣智无上尊顶法门也。且义翻此经名不可往。唯神通者能至。意显此法门,非心行处。唯上上根人,一入顿入。不许扪摸凑泊。不入,亦不许思量攀缘。但只于境界波涛烦恼黑暗中观之而已。不观,则不知生死海中有此物也。此经为根熟者,顿说业识种子为如来藏,名顿教大乘。古德云。楞伽说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故达磨大师指此为心印。马大师云。楞伽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是以宗门师匠教人,直须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而说者但只标名立法,不知空遣。奈何益使后之学者,臆度祖师心印亦如是而已。悲夫。)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
   (记曰。品以心名者,以一心为宗也。所谓寂灭者名为一心。即性自性清净第一义心。一切诸佛皆证此心。而为众生开示者,直指此心耳。故云一切佛语心。旧注。此经大部有十万偈。四十万句。三百二十万言。一百五十品。其所来者惟此一品。虽文广卷多。其实通皆顿示此一心法也。此经在十二部中,为未曾有部。在五教中,为顿教大乘。又兼顿圆。谓顿示圆满一心,五性三乘皆同证故。若约天台五义释之。则以单喻为名。以楞伽宝喻识性故。宝山宝城佛魔同住,喻五蕴身心是一切圣凡所依止故。以如来藏为体。谓如来藏是善不善因故。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故。性自性第一义心为宗。一切圣凡所同证故。摧邪显正断疑生信为用。为裂外道二乘邪见疑网,令生决定一乘正信故。以熟酥为教相。谓说五性三乘皆有成佛之分,但未蒙受记,可一变而至于道。如彼熟酥可一变而至醍醐,施功易故。谓略示开权显实之机,以为法华前导故。若以宗趣言之。则以第一义心为宗。自觉圣智为趣。又以自觉圣智无相法门为宗。忘言默证为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邱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记曰。此叙说法由致也。如是我闻等者。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一时,乃机感应会之时。非定指也。佛乃说主。山乃说处。菩萨乃听众。此结集者因佛顾命立言。一切经首,都皆置之。无烦他说。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者,谓此无上顶法如来藏心,乃一切诸佛之因地也。佛与菩萨皆从异佛刹来者,以示此中圣凡不立故。大慧为上首者,此法非心识可到,唯许大智可入故。自心下,叹德也。至于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五法自性八识无我等法,皆是自心现境,而独大智慧人善解其义,究竟通达。二译皆云。婆伽婆住大海滨摩罗耶山顶楞伽城中。其城乃婆罗那夜叉王所据。因佛于海龙王宫说法七日已,而从大海出,举目观见山顶之城,而作是言,昔诸如来应正等觉,于此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婆罗那王开示此法。时夜叉王以佛神力闻佛言音,即与眷属请佛归其城中,云云。二译皆有夜叉王问法因缘。此经略之。观者融会彼译。则顿见此经宗趣矣。)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赞佛。
   (记曰。此别叙当机见佛之仪也。大慧为当机者,惟此无上法门,非大智慧人不能担荷。而与摩帝同游者,摩帝此亦云慧。所谓达者同游涅槃路。)
   世间离生灭   犹如虚空华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   远离于心识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远离于断常   世间恒如梦
   智不得有无   而兴大悲心
   知人法无我   烦恼及尔焰
   常清净无相   而兴大悲心
   一切无涅槃   无有涅槃佛
   无有佛涅槃   远离觉所觉
   若有若无有   是二悉俱离
   牟尼寂静观   是则远离生
   是名为不取   今世后世净
   (记曰。此正发启全经之宗趣也。尔焰,梵语。此云所知。又云智障。一切无涅槃。魏译云有无二俱离。盖一切,乃生死有法也。涅槃,乃无法也。无者,此二皆空。故杂华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故次释云。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有无二俱离也。是知此二,乃分别妄见耳。故二译实叉云。夜叉王请佛入楞伽城。献供已毕。即以二法问佛。谓言。如来常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云何得舍此二种法。何者是法。何者非法。世尊答言。法与非法差别之相。此是凡夫之所分别。非圣智见。乃至何者是法。所谓二乘及诸外道虚妄分别,说有实等为诸法因。如是等法,应舍应离。不应于中分别取相。见自心法性,则无执著。诸观行人,以毗钵舍那如实观察,名舍诸法。何者是非法。所谓诸法无性无相永离分别。如实见者,若有若无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舍非法。流支云。如实见者,名为正见。若他见者,名为邪见。若分别者,名为二取。皆是虚妄。不得寂灭。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如来藏者,入自内身智慧境界。得无生法忍三昧。故此偈赞佛有无二俱离也。甚矣,有无二见为法身之刺也。所言自觉圣智无他。但知此离此而已。更无实法可得。实此经之宗极也。行人知此,可谓行无行,证无证耳。苟一念行证未忘,则复堕此。况以分别言语文字为得乎。观者若如是观,可谓识法实相矣。是则向下大慧所问,皆有无二法。世尊皆令离此舍此而已。故一切皆非。苟离此舍此,非自觉圣智而何。故下偈流支云。若如是观佛,寂静离生灭。实叉云。是人今后世,离著无所取。是则全经之旨,不出于夜叉王一问,及此大慧偈赞而已。△上叙分已竟△下正宗分二◎初直指一心真如以显三界唯心有二◎初约数问句)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说姓名
   我名为大慧   通达于大乘
   今以百八义   仰咨尊中上
   世间解之士   闻彼所说偈
   观察一切众   告诸佛子言
   汝等诸佛子   今皆恣所问
   我当为汝说   自觉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
   (记曰。大慧首以百八义问佛者,盖依一心转变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迷悟因果之法而问也。旧说百八句,表对治百八烦恼,非本指矣。然一心者佛语心也。所谓寂灭者名为一心。本无十界色心依正之相。但迷之而为生死,故变一心而成三界。悟之而为涅槃,故转三界而为一心。然生死,有法也。涅槃,无法也。此二皆由愚夫分别妄见,而此寂灭心中本无此事。是则大慧所问者,乃十界依正色心迷悟因果心行种种差别之相。要之不出凡圣有无。此特分别妄见对待之法耳。殊不知此寂灭一心绝诸对待。故偈云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佛将直指最极心源,故下一一牒答,而斥之曰非也。此正离心意识,出凡圣路。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虽大智慧人,亦不免堕于数句。况其他乎。愚谓此八百句,总依三界二十五有,有法上起四句见而立。谓凡夫外道见三界实是有法,为有句。二乘见三界是无法,为无句。菩萨见三界即真即俗,为亦有句亦无句。而却指佛见三界非真非俗,为非有非无句。此乃正教所明。而外道自宗立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四句。各执一见。此皆不出常情分别计度。以邪正之见有八。所见之境有百。故流支云八百见。于正位中总皆是谤。若四句既离,则百非自遣。又何烦恼可舍,又何佛道可取耶。故僧问马大师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某甲西来意。师云。我今日头痛,不能为汝说。问取智藏去。)
   云何净其念   云何念增长
   云何见痴惑   云何惑增长
   (唐译云。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云何起迷惑。云何净迷惑。)
   (记曰。此总依一心生灭迷悟二途而问也。然大慧请百八义,开口即问此四句者。盖一心真源。圣凡平等,了无差别之相。但约迷悟之分,故有十界依正因果种种性相之异。然今将穷十界之源,故首出迷悟之见。所谓迷一心,而正智翻为妄想,如如翻为名相。此念惑增长也。悟一心,而妄想即成正智,名相即是如如。此净念见痴惑也。然皆迷悟边事。故经云。顺流转者妄见生死。厌流转者妄见涅槃。是则大慧依生灭门迷悟对待而问,故先以净念不净念见惑不见惑发端,而后所指者皆迷悟中差别之相。佛单依一心真如而答,故向下牒问之初,乃即告云,若生若不生,涅磐及空相,流转无自性。即此生不生涅槃空相二句,乃总牒尽大慧之问。流转二字,斥尽大慧之见。所谓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故此总属流转。而以无自性三字,尽显诸法实相,破尽大慧之疑耳。然世尊虽以此答,犹是生灭对待。惟寂灭心源,总无此事。故牒问已毕,而一一直示之曰非也。是正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有若无有,是二悉皆离也。学者了此,可许入楞伽。)
   何故刹土化   相及诸外道
   云何无受次   何故名无受
   何故名佛子   解脱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
   (记曰。此总问十界依正名相因何而有也。刹土化相,通指二土。谓实报庄严土,凡圣同居土。以约名相,故不言寂光。诸外道,通指三界凡夫。无受次,谓次于无受,通指三乘有学。无受,通指三乘无学。佛子,单指菩萨。解脱,谓涅槃。缚乃生死。谓生死谁缚之。涅槃谁解之。盖涅槃,指佛界也。)
   何等禅境界   云何有三乘
   唯愿为解说   缘起何所生
   云何作所作   云何俱异说
   云何为增长(唐译云。云何诸有起。)
   云何无色定   及与灭正受
   云何为想灭   何因从定觉
   云何所作生   进去及持身
   云何现分别   云何生诸地
   (记曰。此十五句,别问九界差别之相也。前三句,问三乘行相因何而有。缘起,问正法。下二句,问外道邪见因何而起。云何为增长二句,问三界因果因何而有。灭正受二句,问小乘因何乐住寂定不欣说法。何因从定觉下四句,问大乘菩萨因何乐说法度生。云何生诸地一句,问菩萨因何又立地位名目。)
   破三有者谁   何处身云何
   往生何所至   云何最胜子
   何因得神通   及自在三昧
   云何三昧心   最胜为我说
   (记曰。此八句,特问三乘行相也。谓三乘人为何出三界去。既出三界,又生何处。既舍此身,又受何身,毕竟住于何处。云何称为菩萨是佛弟子。何故又说有神通三昧之事,不知三昧心是何相状。)
   云何名为藏   云何意及识
   云何生与灭   云何见已还
   云何为种姓   非种及心量
   云何建立相   及与非我义
   云何无众生   云何世俗说
   云何为断见   及常见不生
   云何佛外道   其相不相违
   云何当来世   种种诸异部
   (记曰。此十六句,通问心性是一云何众生所见种种不同也。初四句,谓如来藏心是一,云何又名藏识,又名意及意识。云何又说生灭妄见,又说不生灭心。见已还,魏译云断所见,唐译云退诸见,皆不生灭义也。次种性二句,谓圣凡同禀此心,如何又说三乘人是种性,外道阐提是非种性,而说彼心皆有限量耶。次建立相三句,谓心既无相,因何而立我人众生之相,为何又说无我人众生之相。次世俗说五句,谓三界凡夫外道为何起断常二见。盖世俗说,即凡夫外道断常二见也。又如何得二见不生,如何得众生与佛平等无二。次当来世二句,谓佛既有教,如何佛灭度后,弟子又起种种异见也。)
   云何空何因   云何刹那坏
   云何胎藏生   云何世不动
   何因如幻梦   及犍闼婆城
   世间热时焰   及与水月光
   何因说觉支   及与菩提分
   云何国土乱   云何作有见
   (记曰。此十二句,通问世界众生都是有相之法,因何而有生灭不生灭,常与无常,真妄之不同也。初二句,魏译云,云何名为空,云何念不住。此盖问依报世界为何而有成住坏空。特举空坏以摄成住。云何胎藏生一句,问正报众生为何而有生死迁流。盖举生以摄死耳。云何世不动一句,义该上世界众生见今而有迁变无常,为何而说常住不动。盖世字指有情无情二世间。何因如幻梦下四句,唐译云,云何诸世间,如幻亦如梦等。意谓上诸众生世界有为之法现今实有,为何而说如幻等不实。何因说觉支下二句,谓如何觉上世间诸法不实,当体常住者,则为正智。盖觉支菩提,总指正智也。云何国土乱二句,谓如何见上世间诸法是实有无常者,名为有见。盖乱,即生灭不停。有见,即妄想分别也。◎此上通问名相妄想正智◎下问如如)
   云何不生灭   世如虚空华
   云何觉世间   云何说离字
   离妄想者谁   云何虚空譬
   (记曰。此六句,问如如也。唐译云,云何知世间,云何离文字,云何如空华,不生亦不灭。意谓如何悟彼世间生灭诸法当体如如,离言说相,离名字相,如空中华不生不灭。远离妄想分别,犹若虚空,即是真如也。◎此上通问五法自性生起相◎下问差别相)
   如实有几种   几波罗蜜心
   何因度诸地   谁至无所受
   何等二无我   云何尔焰净
   诸智有几种   几戒众生性
   (记曰。此八句,单问如如正智差别相也。前四句,谓真如实际是一,云何又有修证顿渐之不同。故云如实有几种。几波罗蜜,谓因行差别。诸地,谓地位阶级。度,超越。谓何因得顿超诸地也。至无所受,问究竟佛地。何等下四句,问正智差别。二我,即烦恼障。尔焰,即所知障。实叉云,云何所知净。盖二无我,净所知,斯以正智破二障耳。正智既一。如何又有随根授法,是则智有几种。众生根性不一,教戒有几种。◎前从初问起至此,通依一心真源,约迷悟对待而有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五法差别之不同,以显十界依正因果之相。意显不离一心,故翻归如如正智耳。◎向后谁生诸宝性已下,直至问终,但问名相妄想缘起圣凡依正大小染净诸法,心念性欲音声色相种种差别之不一也。)
   谁生诸宝性   摩尼真珠等
   谁生诸语言   众生种种性
   明处及伎术   谁之所显示
   (记曰。明处伎术,乃问五明也。西域学术,以此为准。故有五明论。一曰声明。谓释诂训字,诠月流别。二曰工巧明。谓伎术机关。阴阳历数。三曰医方明。谓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四曰因明。谓考计正邪,研核真伪。五月内明。谓究畅五乘因果妙理。前三外艺。后二内教。)
   伽陀有几种   长颂及短句
   成为有几种   云何名为论
   (魏译云。法复有几种。解义复有几。唐译云。道理几不同。解释几差别。)
   云何生饮食   及生诸爱欲
   云何名为王   转轮及小王
   云何守护国   诸天有几种
   云何名为地   星宿及日月
   解脱修行者   是各有几种
   弟子有几种   云何阿阇黎
   佛复有几种   复有几种生
   魔及诸异学   彼各有几种
   自性及与心   彼复各几种
   云何施设量(魏译作施假名。唐译作唯假设。)
   唯愿最胜说
   (记曰。上皆名相妄想也。然言语饮食爱欲心性,皆属妄想。其余皆名相。且何因而有,皆问缘起也。阿阇黎,此云轨范师。然佛有法身报身化身,故问佛有几种生。)
   云何空风云(魏译云。何因有风雨。)
   云何念聪明
   (记曰。此句承上心性是一云何而有念慧之别也。聪明,即别境中慧。故魏译云。何因有黠慧。唐译云。念智何因有。此亦属妄想耳。)
   云何为林树   云何为蔓草
   云何象马鹿   云何而捕取
   云何为卑陋   何因而卑陋
   云何六节摄(唐译云六时摄。旧注,西域两月为时。年分六节。外道有六节师。)
   云何一阐提(一阐云信。提云不具。谓信不具之人。)
   男女及不男   斯皆云何生
   云何修行退   云何修行生(二译皆作修行进。)
   禅师以何法   建立何等人(魏译云。教何等人修。令住何等法。)
   众生生诸趣   何相何像类
   云何为财富   何因致财富
   云何为释种   何因有释种
   云何甘蔗种   无上尊愿说
   (记曰。甘蔗种,乃瞿昙释种也。旧注引本行经云。劫初大茆草王得成王仙。被猎师所射,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日炙而开。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占相师立男名善生,即灌顶甘蔗王。女名善贤,为弟一妃。瞿昙释种,即其裔也。大慧问甘蔗种因何而有也。)
   云何长苦仙   彼云何教授(唐译云。仙人常苦行。是谁之教授)
   如来云何于   一切时刹现
   种种名色类   最胜子围绕
   云何不食肉   云何制断肉
   食肉诸种类   何因故食肉
   (记曰。从谁生诸宝性至此,盖问天地万物之不同,圣凡种类之各别,心行性欲之不一,此皆何因而有也。但其语不次,而意不出此。若观华严问明品,则知此中归趣矣。)
   云何日月形   须弥及莲华
   师子胜相刹   侧住覆世界
   如因陀罗网   或悉诸珍宝
   箜篌细腰鼓   状种种诸华
   或离日月光   如是等无量
   (记曰。此问佛刹安立形状之不同也。广如华严世界品。故结云如是等无量。因陀罗,此云帝,即帝网也。为帝释殿有众宝珠网。虽百千重,不相障碍。互相涉入,交光相罗。世界如之。)
   云何为化佛   云何报生佛
   云何如如佛   云何智慧佛
   (记曰。此问佛唯一真,云何名义之不同也。随机普应为化佛。酬其宿因为报佛。体性无二名真如佛。本觉显照为智慧佛。盖真如智慧,乃法身也。名义虽四,唯属三身。)
   云何于欲界   不成等正觉
   何故色究竟   离欲得菩提
   (记曰。此问佛既现身与民同患,何不就欲界成佛,乃于有顶离欲之处而得菩提也。)
   善逝般涅槃   谁当持正法
   天师住久如   正法几时住(二译皆以天师作世尊。)
   (记曰。此问法住久近,及灭后谁人当可持正法也。持正法,即所传正法眼藏。)
   悉檀及与见   各复有几种
   毗尼比邱分   云何何因缘
   (记曰。此问法之差别也。悉檀者,此华梵双举。悉,遍也。檀,此云施。谓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故云悉檀。四法者,谓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也。广如止观所明。见,谓所被之机。所见各有几种也。毗尼,此云律。此邱分,乃比邱二百五十戒。问如何是毗尼,为何又设比邱分也。)
   彼诸最胜子   缘觉及声闻
   何因百变易   云何百无受
   云何世俗通   云何出世间
   云何为七地   唯愿为演说
   (记曰。此问三乘人法因何差别也。唐译云。一切诸佛子,独觉及声闻。云何转所依。云何得世通。云何得出世。复以何因故,心住七地中。按此则知百变易二句,谓初地菩萨何因能现百佛界身,得百种三昧。盖无受,即三昧也。世俗通,谓五地圣人因何而能通达世谛涉俗利生。七地远行,名出世间。)
   僧伽有几种   云何为坏僧
   云何医方论   是复何因缘
   (记曰。此问僧之差别,及应机之法不一也。坏僧,谓不具戒者。医方论,非世俗医方。盖言佛为三界医王,其所说法应机施设,如应病与药,故谓之医方论。大经有旧医新医。法华有医师喻。唐译云广说医方论。是知盖言佛法耳。从云何为化佛止此,通问三宝因何而有差别也。)
   何故大牟尼   唱说如是言
   迦叶拘留孙   拘那含是我
   (记曰。此问因上言佛有四等名义不同,因何又说迦叶等多佛是我,此又不别也。)
   何故说断常   及与我无我
   何不一切时   演说真实义
   而复为众生   分别说心量
   (记曰。此因上法之差别,故复问邪正权实之不同也。断常我,乃外道邪宗。无我,乃佛之正法。心量,乃妄想分别心数之法。意谓何故说断常及我为邪宗。何故说无我为正法。然无我既是真实,何不始终说其真实之法,而又为众生说妄想心数不实之法耶。)
   何因男女林   诃梨阿摩勒
   (记曰。此问林木果实之不一也。男女林,亦云尸陀林。其果如男女之状。熟则颜色美艳。未几即落地,状如死尸,臭秽不堪。佛弟子多依此林秀不净观。大慧问此林何因而有也。诃梨,阿摩勒,二果名也。皆可为药。诃梨,旧云诃梨勒,新云诃梨怛鸡。此云天上持来。阿摩勒,其实如胡桃。意谓一等皆树果,因何彼如男女之状耳。)
   鸡罗及铁围   金刚等诸山
   无量宝庄严   仙闼婆充满
   (记曰。此问八部之众因何不住人间天上,而住铁围七金山中也。唐译云。仙人乾闼婆,一切悉充满。此皆何因缘,愿佛为我说。此上大慧所问,除及字,但取云何,何因,何故,何等,谁字之类为义,则有一百三十余句。其中意义,不出十界四门。然世尊所答,以依真如一心,则一法不立,故一一云非。若依生灭门唯识建立,则全经之旨皆别答此问耳。然虽经来未尽,而此四卷之文,所诠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门名义开合之旨已足。观者临文会意,自当证之。此下乃世尊牒答。先牒。后答。 且初)
   无上世间解   闻彼所说偈
   大乘诸度门   诸佛心第一
   善哉善哉问   大慧善谛听
   我今当次第   如汝所问说
   (记曰。此结集者叙置,及佛赞许之辞也。前一偈,唐译云,尔时世尊闻其所请大乘微妙诸佛之心最上法门。然大慧所问,乃十界依正差别之相。正是三乘凡夫外道妄见分别境界。是大慧因之而起疑者。盖不知此等诸法因何而有也。故兴此问。而结集者即便指为微妙佛心最上法门,何也。金刚般若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况众生世界乎。所谓一切分别皆分别自心。若分别不生,当体即名诸佛自觉圣智矣。故此所问圣凡依正邪正因果,自性常住,即是微妙佛心。非智眼明见,何以与此。故叙置之。)
   生及与不生 涅槃空刹那
   趣至无自性
   (记曰。此世尊总领大慧问义也。谓所问多种,不出生与不生涅槃空相耳。刹那,生灭流转也。趣至,犹究竟也。唐译云。若生若不生。涅槃及空相。流转无自性。谓此世出世间,皆生灭流转妄见之法,一一究竟本无自性也。此总牒领其意而默答已竟。义已见前注。何后一一皆总述大慧问语耳。然前问语或略或阙,而世尊皆补而出之。盖亦互相发明。但其语随便,故参差不类。其意自周。)
   佛诸波罗蜜   佛子与声闻
   缘觉诸外道   及与无色行
   如是种种事
   (记曰。此综领大慧所问之事也。谓所问之事虽多,总不出十界人法因果耳。佛,佛子,声闻,缘觉,四圣也。无色,该天道。外道,该人及三途。以外道邪行,乃三途之因故。此皆人也。波罗密,四圣之法也。无色行,意该外道,六凡之法也。因果依正无不备具,故云如是种种事。意谓大慧所问者概不出此。下乃一一重述其辞。)
   须弥巨海山   洲渚刹土地
   星宿及日月   外道天修罗
   (此领上问诸天有几种。云何名为地。星宿及日月。牒意该三界六凡也。)
   解脱自在通   力禅三摩提
   灭及如意足   觉支及道品
   诸禅定无量(此领上云何说觉支,及与菩提分。盖广牒三十七品助道,四圣法也。)
   诸阴身往来(领上众生生诸趣)
   正受灭尽定(领上及与灭正受二句)
   三昧起心说(领上何因从定觉四句)
   心意及与识   无我法有五
   自性想所想   及与现二见
   乘及诸种性(此领上云何名为藏已下至非我义八句。总归四门。)
   金银摩尼等(领上谁生诸宝性等)
   一阐提大种
   (领上云何一阐提。然大种无问。盖世尊意指阐提外道所计大种为生因者。非特言四大也。)
   荒乱及一佛   智尔焰得向
   (荒乱,领上云何国土乱。一佛,领上迦叶等是我。智尔焰,领上尔焰净二句。得向,领上解脱修行。)
   众生有无有(领上及与我无我)
   象马诸禽兽   云何而捕取(领上云何象马鹿。云何而捕取。)
   譬因成悉檀   及与作所作
   (领上悉檀及与见。唐译云。云何因譬喻,相应成悉檀。谓四悉檀,皆因譬所成者,故并意牒之。然能作所作皆属妄见。)
   丛林迷惑通   心量不现有
   (上句领云何世俗通。谓众生心想邪见稠密如丛林也。下句领云何出世间。唐译云。众林与迷惑。如是真实理。唯心无境界。魏译云。相迷惑如实。但心无境界。此盖牒出其义也。)
   诸地不相至(领上何因度诸地。)
   百变百无受   医方工巧论
   伎术诸明处(如文可知。此诸山须弥地已下,至毛孔眉毛几,乃大慧问不到处,而世尊指而出之。)
   诸山须弥地   巨海日月量
   下中上众生   身各几微尘
   一一刹几尘   弓弓数有几
   肘步拘楼舍   半由延由延
   兔毫窗尘虮   羊毛穬麦尘
   (记曰。七极微尘成一窗尘。七窗尘成一兔毛头尘。七兔毛头尘成一羊毛头尘。七羊毛头尘成一牛毛头尘。七牛毛头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芥。七芥成一大麦。七大麦成一指节。七指节成半尺。两半尺成一尺。二尺成一肘。四肘成一弓。五弓成一丈。二十丈名一息。八十息名一俱卢舍。八俱卢舍成一由旬。由延,即由旬也。此按旧注引释梵之语。)
   钵他几穬麦   阿罗穬麦几
   独笼那佉梨   勒乂及举利
   乃至频婆罗   是各有几数
   (记曰。钵他,一升也。阿罗,一斗也。独笼,一斛也。那伽梨,十斛也。勒乂,一万也。举利,一亿也。频婆罗,一兆也。谓几[麥*廣]麦之尘成一升。又几[麥*廣]麦之尘成一斗。余类此。)
   为有几阿[少/兔]   名舍梨沙婆
   几舍利沙婆   名为一赖提
   几赖提摩沙   几摩沙陀那
   复几陀那罗   为迦梨沙那
   几迦梨沙那   为成一波罗
   此等积聚相   几波罗弥楼
   (记曰。阿[少/兔],亦尘也。舍利沙婆,芥子也。赖提,草子也。摩沙,豆也。陀那,铢也。迦利沙那,两也。波罗,斤也。弥楼,须弥山也。谓以几斤之尘能成此弥楼之山。唐译云。几斤成须弥。此按旧注。)
   是等所应请   何须问余事
   声闻辟支佛   佛及最胜子
   身各有几数   何故不问此
   火焰几阿[少/兔]   风阿[少/兔]复几
   根根几阿[少/兔]   毛孔眉毛几
   (唐译云。火风各几尘。一一根有几。眉及诸毛孔,复各几尘成。)
   (记曰。从诸山须弥地已下至此,共有三十八句。计三十二事。皆大慧问不到处。故世尊特为表而出之。然且责之云何故不问此者,何也。如华严诸品皆佛力加被菩萨所说。至若阿僧祇品,则佛亲说。以此甚微细事,非一切种智不能悉知悉见。殊非菩萨所知。不知故问不及。苟不及此,则心外有剩法矣。故特表而出之,以显自觉圣智彻法无遗。信乎佛之知见,阎浮提雨皆知滴数,现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因也。然须弥山略指依报总相。其弓步微尘,别相也。三乘圣人身有大小。盖身乃正报总相,其数量毛孔微尘,别相也。意责大慧但知诸法总相,不知别相。此则但知共相,不达自相。其迷于自心现量多矣。故以甚微细智以发之。◎下文复领大慧之问。)
   护财自在王   转轮圣帝王
   云何王守护   云何为解脱
   广说及句说   如汝之所问
   众生种种欲   种种诸饮食
   云何男女林   金刚坚固山
   云何如幻梦   野鹿渴爱譬
   云何山天仙   犍闼婆庄严(唐译云。云何诸妙山。仙闼婆庄严。)
   解脱至何所   谁缚谁解脱
   云何禅境界   变化及外道
   云何无因作   云何有因作
   有因无因作   及非有无因(旧注,此四因,领上云何俱异说。)
   云何现已灭(领上云何见已还。)
   云何净诸觉   云何诸觉转
   及转诸所作(领上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
   云何断诸想   云何三昧起
   破三有者谁   何处为何身
   云何无众生   而说有吾我
   云何世俗说(领上云何建立相四句。)
   唯愿广分别(二译皆无此一句。)
   所问相云何   及所问非我(此犹属建立相四句义。)
   云何为胎藏   及种种异身(领上种种名色相。)
   云何断常见   云何心得定(领上云何三昧心。)
   言说及诸智   戒种性佛子(领上谁生语言二句,及诸智有几种,几戒众生性二句。)
   云何成及论(领上成为有几种。云何名为论。)
   云何师弟子   种种诸众生
   斯等复云何   云何为饮食
   (上一句,领弟子有几种,云何阿阇黎二句。下三句,综领男女及不男,及众生生诸趣四句意。)
   聪明魔施设(此一句,综领魔及诸异学已下六句意,及云何念聪明一句。)
   云何树葛縢(领上云何为树林,云何为蔓草二句。)
   最胜子所问   云何种种刹(下自有领刹土形状之句。此应是领何故刹土化一句之意。)
   仙人长苦行(此领云何长苦仙二句。)
   云何为族姓(此领云何为释种四句。)
   从何师受学(领禅师以何法二句。)
   云何为丑陋   云何人修行(此一句,领云何修行退二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欲界何不觉   阿迦腻吒成(此领云何于欲界,不成等正觉四句。阿迦腻吒,此云色究竟天。)
   云何俗神通(领上云何世俗通。)
   云何为比邱(领上毗尼比邱分二句。)
   云何为化佛   云何为报佛
   云何如如佛   平等智慧佛
   云何为众僧(此一句,领上僧伽有几种二句。)
   佛子如是问   箜篌腰鼓华
   刹土离光明(领上云何日月形已下十句。)
   心地者有七(领上云何为七地。)
   所问皆如实   此及余众多(唐译云,此即于余义。)
   佛子所应问   一一相相应
   远离诸见过
   (记曰。此五句乃赞大慧所问称理无过也。然大慧问意次第有主。而世尊牒领著,大概综括其辞,不复次序,且亦有牒不尽者。故结之云此及余众多。意谓凡系佛子所问者,一一皆与实理相应,远离诸见过也。然虽如是。但法离言说。今于无说示说,故下结云。)
   悉檀离言说   我今当显示
   次第建立句   佛子善谛听
   此上百八句   如诸佛所说
   (记曰。此六句,乃结牒问义,许说诫听,启后答意也。谓大慧所问虽称理无过。但法本离言。今当于无说处示现演说。故为次第建立耳。且此上百八句义。若如诸佛所说,则一一皆非。故此二句,乃结上起下,而义贯下文读之。然百八句,魏译云百八见。初大慧云,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及考其问,有一百九十余句。若但取云何,何因,何故,何等,谁字之类为义,则有一百三十余句。及世尊补出大慧问不及者,又三十二句。至此犹云,此上百八句,如诸佛所说。是果定局百八句耶。而说者又按其下世尊自分其句但一百四。又少四句。而必以此为定见。岂非刻舟求剑耶。是但以一句字为碍耳。殊不观大慧云百八义,流支云百八见也。若以义见二字观之。则可谓具通方之眼矣。苟于句数难合,或当以愚见依三界法作有无等四句为准。但约佛教所明不出四句。而外道所计亦不出四句。此则邪正共有八句。以能分别之见有八。所见之境有百。故云百八见也。故下经云。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有无等。又云。为净二种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故世尊答云一切皆非。为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故下依生灭门建立而有言说。故一一别答耳。然所说者亦不过破此四计而已。上乃综牒其问辞。下先约心真如门总答。)
   不生句,生句。(唐译云。生句,非生句。)常句,无常句。相句,无相句。(魏译云。生见,不生见。常见,无常见。相见,无相见。)
   (记曰。此总约心真如门而答也。大慧问义虽多,总不出生与无生,常与无常,相与无相之法耳。故世尊已牒所问,而复综其大义而破之曰,此上百八句,若如诸佛所说不生义者,即此生法便是。以生本不生故。所言真常义者,即此无常便是。以诸法当体真常故。所言相者,诸法本自无相故。此顺二译,以生句为首义解。若依此经以不生句为首解者。意谓诸佛所说真实无生,不容起见。故下文云,一切法不生,不应立宗。意谓汝才作不生见,蚤堕生法。才作常见,蚤堕无常矣。何者。以真如界中不容拟议。以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以相本无相。故云不生句生句等。自此已往,凡所分别,皆与真如实相理不相应,故一一斥之曰非也。永嘉云。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不如三界见于三界。非实非虚。非如非异。斯正诸佛所证自觉圣智境界。故非妄想分别可到也。故宗门云。三句明一句。一句明三句。三一不相关。分明向上路。了此可许观楞伽。)
   住异句,非住异句。刹那句,非刹那句。自性句,离自性句。空句,不空句。(魏译云。离自性见,非离自性见。空见,不空见。唐译云。自性句,非自性句。)
   (记曰。此并上三句,盖佛自遣之辞也。以前牒文首云,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世尊意谓前因大慧执有世出世间生住异灭以问,故我聊以此句义破彼执情耳。非实法也。以真如理中本无言说故。故此答云此亦皆非。谓不但无生,而住异灭皆不可得。刹那,生灭也。然上常句,即指涅槃。魏译云。离自性见,非离自性见。前云趣至无自性。然趣至,犹言究竟。盖言世出世法究竟皆无自性。此言离自性句,亦了不可得,故都云非。此佛自遣之辞。向下皆遣大慧所执之辞也。)
   断句,不断句。边句,非边句。中句,非中句。常句,非常句。
   (记曰。此通斥世出世间邪正之法也。前常无常句,乃涅槃真常,及生死无常。此常句,乃外道断常二见。谓确定死常。非常句乃斥之也。中乃出世一乘中道法。边谓空有二边。乃出世三乘法。断常乃世间外道邪见法也。真如理中,圣凡不立,迷悟皆空,故都云非。)
   缘句,非缘句。因句,非因句。烦恼句,非烦恼句。爱句,非爱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巧句,非巧句。(唐译云。善巧句,非善巧句。)净句,非净句。成句,非成句。譬句,非譬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师句,非师句。种性句,非种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所有句,非所有句。(魏译云。寂静见,非寂静见。唐译云。无影像句,非无影像句。)愿句,非愿句。三轮句,非三轮句。相句,非相句。(唐译云。标相句,非标相句。)有品句,非有品句。(唐译云。有句,非有句。无句,非无句。)俱句,非俱句。缘自圣智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唐译云。自证圣智句,非自证圣智句。现法乐句,非现法乐句。)刹土句,非刹土句。阿[少/兔]句,非阿[少/兔]句。(唐译云。尘句,非尘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实句,非实句。(唐译云。大种句,非大种句。)数句,非数句。(唐译云,算数句,非算数句。)数句,非数句。
   (记曰。二译皆无此句。旧注以此数字读作上声,非也。盖上数句,乃牒阿劣以下世尊所补三十二句,皆算数也。此数句,乃谓真如理中本无此等数量,正所谓一切数句非数句也。)
   明句,非明句。(唐译云。神通句,非神通句。)虚空句,非虚空句。云句,非云句。工巧伎术明处句,非明处句。风句,非风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设句,非施设句。自性句,非自性句。(唐译云。体性句,非体性句。)阴句,非阴句。众生句,非众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尔焰句,非尔焰句。(唐译云。所知句,非所知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乱句,非荒乱句。幻句,非幻句。梦句,非梦句。焰句,非焰句。(二译皆云阳焰。)像句,非像句。轮句,非轮句。(唐译云。火轮句。)犍闼婆句,非犍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见句,非见句。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灭起句,非灭起句。(唐译云。灭句,非灭句。起句,非起句。)治句,非治句。(唐译云。医方句。)相句,非相句。
   (记曰。所答凡有三相句。旧注谓前乃名相之相,次则标相之相,此则占相之相,以医方冠于上文故,非也。然占相总在五明。而此医方句,盖答前别有医方之问,乃喻佛应机之法,非世俗医方也。前解具明。是则此非占相之相,明矣。然前大慧问义有三种相句,故此次第而答之耳。以初问何故刹土化相及外道等,乃通问十界依正圣凡名相之事因何而有。故此初答云相句无相句。意谓彼诸凡圣依正之相,本自无相,故也。次问云何建立相。谓心既无相,云何建立我人众生寿命之相。故此答云标相句非标相句。以标即建立义,言彼建立亦本无建立之相也。后又问众生生诸趣,何相何像类。然相乃众生形状,而像乃肢体像貌。故此答意云,众生本无众生之相,又何支分之有,故云相句非相句。而下即云支分也。)
   支句,非支句。(唐译云。支分句。)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唐译无此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现句,非现句。护句,非护句。族句,非族句。(唐译云。种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摄受句,非摄受句。实句,非实句。记句,非记句。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非身句。觉句,非觉句。动句,非动句。根句,非根句。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节句,非节句。(唐译云。时节句。)业树葛藤句,非业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唐译云。种种句。)说句,非说句。(唐译此下,有决定句,非决定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邱句,非比邱句。处句,非处句。(二译皆云。住持句,非住持句。)字句,非字句。(唐译云。文字句。)
   (记曰。此上约一心真如门以答一百八句已竟。然所以皆云非者,谓真如性中本无此诸句数故。起信论云。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从本以来,一切染法及一切众生妄心分别,皆不相应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故此答云一切皆非。然前文已一一具牒其辞,而此又一一复叠其句而斥其非者,盖西域文势如此。凡有所问,必备牒其辞而答之。言虽似复,义实直捷。皆指归第一义谛离言说处也。盖上一句即叠所问,而下非字一句乃破斥耳。以马鸣宗此楞伽等百部大乘经造起信论,而论中立义,分一心二门。故今亦宗其论。后多引之。)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记曰。此结劝修学也。前云此上百八句,若如诸佛所说,则一切皆非。故此结云,此百八句,乃过去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应当如是修学也。科初直指一心真如以显三界唯心已竟。)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二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二
   (△科初直指一心真如以显三界唯心已竟
   △次曲示一心生灭以显万法唯识通分八科
   ◎初明真妄因依广示八识以显生灭因缘相此中分二◎初略明唯识以别邪正之因二广明八识以示识智之相◎今初中又三初明真唯识量以辩邪宗◎此中又三◎初以法显真唯识量◎次以喻成悬破二见◎三正拣辩邪宗◎且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
   (记曰。此下至经终,通约心生灭门以显万法唯识,且初以法显真唯识量也。问曰。大慧承佛答百八句一切皆非已,乃复陡问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者何也。按马鸣大士宗此经造起信论。依一心法立二种门。谓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依第二门有觉不觉义。依后义起三细六粗等,总摄世出世法。直指一心为迷悟之源。故此经说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然五法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也。三自性者,谓妄想,缘起,成也。以依一心而有迷悟之别,故有此八。由迷一心而转正智如如作名相妄想,是则诸法乃妄想缘起也。悟一心而转名相妄想为正智如如,所谓成也。此品名佛语心者,即所谓寂灭一心名为真如。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知前来大慧所问者,乃依名相妄想境界边事,故有世出世间种种诸法,成百八见。而世尊直指一心真源,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故牒而斥之曰一切皆非。是则从前经文正约一心真如门也。若约真如门,则离言说相。以三界唯心故。但智证现量,则不容有说。所可说者,皆生灭门中依妄想缘起边事。故凡落言诠,即属比量。故从此已下,皆约生灭门以显示缘起差别诸法皆唯识所现,故云万法唯识。然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真妄皆离,即名自觉圣智,以此成立真唯识量。故大慧已领一心离言之旨,次即便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也。良由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第八阿赖耶识。故生灭门中首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而答云有二种生住灭。以生即无生,住本无住,灭而不灭,故云非思量所知。)
   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记曰。此通指八识皆有粗细二种四相也。解者谓流注生住灭单属第八赖耶,相生住灭则属前七。今谛观经意诸识之言,盖谓八个识中皆有粗细四相也。良以八识皆有思量了别之用,随见随即分别,而此行相粗显,故云相生住灭。究其源底,皆是第八识精应缘之业用。三相隐微,一类相续,故云流注。虽有八识分位,其实总皆一类微细流注,种子现行,交相熏发。甚深微细,不可思议。故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故云诸识有二种生住灭。密严云,八种流注心,虽无若干体。或随缘顿起。或时而渐生。如波涛依水。盖波涛喻相。水喻流注。不相离故。故下文云非一非异。)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记曰。此释八识之体相,以明依生灭门有觉不觉义也。真相,即本觉真心。转业二相,即无明不觉。问曰。论列三细,谓业,转,现。此经三相,以转为首,以业次之,而继之以真。且云诸识皆有三种相者何也。答曰。此言八个识中皆具三相,不同论中三细单属第八识也。何者。论云。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此乃单指无明。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即名转相。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谓能现一切境界,如镜现像,名为现相。此论意也。然此经不同论意,而以转为首者。此转不是三细之转。乃是释前诸识各有二种生住灭义。谓依此生灭刹那刹那念念流转。而此转相,即前流注生灭。已具论中三细。而此业字,乃业力造业之业。即前相生住灭。而六粗相皆具此中。而人不知念念生灭起惑造业者皆真心也。故先举转业,而继之以真相。要在即妄明真。正论中所明依生灭门有觉不觉义耳。下文云。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又云。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唐译云。转识同波浪。故知转业乃释二种生灭义也。若曰三性释者。转相,乃依他起,如波浪依海水起。业相,乃遍计执,如但见波浪汹涌,不知是水。真相,则圆成实,唯一海水也。然此真相,即本觉真如,正是随缘不变者。问曰。马鸣依楞伽等经造起信论。而三细尤论中生起之纲要。何乃遽云不同耶。答曰。此盖通言八识之相。以经云诸识有三种相故。若三细六粗,向下不思议熏变等,自有明文。 )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记曰。此释前诸识之名也。前云诸释。不知识有几种。故此识云,略说有三,广说有八。唐译云。略则惟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俱缺真识二字。然此中真识,即是不生不灭如来藏清净真心也。亦即是真如。然真如亦云识者,以有照境之用故。而此现识,即第八识也。故论云。以依阿赖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者。亦名智识。即此中分别事识。乃前七也。若约镜像喻,则八识一体,无二无别。故论云。现识者,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由是而观。则此经三种,乃真妄对立,要显识即是真如故。故下文云。如来藏名识藏。然魏唐二种者,以了别与现识,乃真妄合说耳。所以合说者,以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黎耶识故。故经云。佛说如来藏,即是阿赖耶。宗镜云。此经直指八识即真。不比他经别立九识。故云真妄合说。)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记曰。此释八识生起之相,以显本无二体也。展转因,谓前七转识与第八识互相为因。由前七现行熏种子,而第八种子又熏起现行。故识论云。诸法于藏识。识于法亦尔。更互为因性。亦常为果性。盖可坏者妄识。不可怀者真识也。魏译云。彼二种识无差别,递共为因。唐译云。此二识无异相,互为因。)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记曰。此特明第八生起之因,以明前二种生中流注生,显三细相也。然不思议熏变是现识因者,乃无明熏真如为八识之因,所谓流注生也。论云。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为诸染因。此当业相也。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此当转相也。不了真如法故,不觉起念,现妄境界。此当现相也。斯则因无明熏习力故,令真如变为现识,此正无明不觉生三细也。言不思议熏变者。谓真如本不可熏而熏,故名不思议熏。真如之体本自不变,而今随无明缘成一切法,故云不思议变。魏译云。了别识,不可思议熏变因。唐译云。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但三相隐微,故以不思议熏变释流注生耳。)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记曰。此明前七转识生起之因,以明相生,显六粗相也。论云。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此正六粗相也。然取种种尘及无始妄相熏者,妄相习气种子也。乃第八识所藏种子,因此熏起前七根境现行,又取以为实我实法,故云取种种尘及无始妄相熏。此则第八与前七为因。所谓相生。然妄相熏,又相中流注生也。故论云。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前不思议熏,乃根本熏。此则见爱熏也。)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记曰。此释前二种灭中相灭也。覆,返也。即返流全一,顿契真如,则一切尘垢当下销亡,而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是名相灭。唐译云。阿赖耶识虚妄分别种种习气灭,即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然生则从细至粗,故先流注生。今灭则从粗至细,故先相灭。)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记曰。此释前二种灭中流注灭也。相续,即流注义,谓八识湛渊,本无生灭,但因前七识风鼓习成种,故有之耳。然此生灭既因前七转识而生,今所因灭,则此流注相续自灭,故曰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此释流注生灭中流注灭也。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者,此释相生灭中流注灭也。谓第七转识本无生灭。但从根本无始无明习气内熏,外有六尘境界风吹鼓动心海。内外交扇,故起七识波浪。今内门所从无明既灭,则外门境界风停,而心体湛渊,波浪自息,则七识当下无生矣。今所从所缘既灭,而相续即灭者,以一切勋相皆依无明而起故。故释之曰是其所依故。依者无始妄想熏。然无始妄想,乃根本无明。即今目为七识结生相续。因此熏彼八识不得成智,常在缠缚故。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者谓根身器界。本是八识所变相分。还为八识见分所缘之境。此正识论所明因缘依也。今云相续所因灭,则生灭情亡。所缘灭,则根尘自泯。如此,则八识无明,宛是平等如如不生灭之正智矣。故论云。唯痴灭故,心相随灭。前生则更互生。今灭亦更互灭耳。◎此上以法显真唯识量竟◎下以喻成悬破二见)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记曰。此以喻成前真唯识量,将以悬破外道一异断常二见之执也。譬如泥团微尘者。正示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第八阿赖耶识。以显真妄非一非异。以示圣凡之相亦如此。故重以金庄严具成之。由彼外道别立异因。将破彼见,故以此喻示之。)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
   (记曰。此正释不异。以破外道妄执别有一法为生因也。意谓前七与八若异者,则八识不应与前七作生起因。今既与彼为因,则知不异矣。以前七真相,原是八识精明之体。八识真相,原是真如。故魏唐二译,止有转识藏识,无真相二字。然彼但约八识不异。而此译加真相二字,要明真妄不异,将显妄即是真故,此义自足。真相即八识自体,乃本觉真如。今云藏识为因者,谓如来藏不但为生死因,亦为涅槃因。后文云。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
   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记曰。此释不一,以破外道断灭见也。谓若八识是一,则前七灭时,而第八藏识亦应灭。藏识若灭,谁证无生。是则八识但灭戏论虚妄习气,名为灭耳。其实八识自体本觉真如实不灭也。故云非自真相识灭。论云。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又云。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此业相,即前三相中业相。通指无明惑业名业相耳。意谓所可灭者,但是虚妄习气惑业耳。而真相岂可灭耶。故经又云。自真相若灭者,藏识则灭。藏识若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唐译云。识真相不灭,但业相灭。若真相灭者,藏识应灭。若藏识灭者,即不异外道断灭论。◎上悬破二见竟◎下正拣辩邪宗)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
   (记曰。此出外道断灭论,所以拣辩邪宗也。唐译云。彼外道作如是说。取境界相续识灭,则无始相续识灭。然取境界相续识,即前六识,并七识粗相也。流注,即八识自体,及七识细相也。彼外道但见前六七粗相灭,便谓八识俱灭。此所以为断佛种性者。故佛破之曰。若识流注灭者,则无始流注应断。此正返显前文但业相灭真相不灭也。此不灭者,宝镜谓之真常流注。然外道说八识一齐灭者。以不知第八阿赖耶识为生因。将谓别有一法为生生之因故。故佛向下出其计云。)
   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记曰。此出外道妄计生因也。唐译云。彼诸外道说相续识从作者生。不说眼识依色光明等缘和合而生。唯说作者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所计胜性,丈夫,自在,时,及微尘,为能作者。此正外道不知唯识是生起诸法之因。乃离识外别立胜性等为生起因。所谓异因也。然西域外道所计虽有多种。总之不出断常二见。按识论所破有七。而此中世尊所指唯五耳。论中七者。一数论师,计二十五冥谛。谓从神我为冥初主谛。从冥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五尘。从五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共二十五法。而以神我为胜性。而此中胜妙,即彼神我也。二胜论师,计六句为生生之因。谓实,德,业,大有,和合,同异。妄指此六皆有实性。而一切法皆从此六句生。又从实句中执有九法,谓地,水,火,风,空,时,方,和合。又计极微以成器界。故计极微常住不灭。而此中时与微尘,即彼胜论所计也。三有外道,计大自在天,体实遍常,能生诸法。此中自在,即彼所计也。四有七种外道,计大梵,时,方,本际,自然,虚空,我,等七法,常住实有,具诸功能,生一切法。而此中丈夫,即彼大梵。谓大梵天能生一切。而此中时,亦即是实句九法中时也。五六有二声论师,计声是常,能为定量,表诠诸法。一待缘生。二待缘显。谓声是常,定能表诠一切诸法也。七有顺世外道,计四大是实是常,能生有情。谓极微实常,能生粗色。而此中微尘,亦计极微者。准此七种。而世尊所指五种。唯缺二声论师。向后因缘二自性补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然诸外道品类虽多。所执有法不过四种。谓定一,如数论等。定异,如胜论等。亦一亦异,如无惭外道等。四非一非异,如邪命外道等。此皆不达唯识真妄非一非异真实道理。妄执定一定异,而作如是矫乱议论,横起断常二见也。然此中单出定一定异二种邪见。而佛预以泥团微尘非一非异按破之。且此二种皆是断见。何者。若谓定一,则七识灭时,而八识亦随灭,则堕断见。若谓定异,则相续识灭,别有异因。既立异因,则是无因,亦是断见。然世尊所指若胜性等五,在此为断见,在论都是执常见者何也。盖彼所执之常,即是此中之断。何者。以外道不知唯识真常道理。乃谓八识俱是断灭。而又别执异法将作真常。斯则在彼既执异法为常,则本有真常识性返作断灭。此所以彼执为常,即堕此断。正是以无常为常,以常为无常,真颠倒见也。斯义深玄,知之者希。)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记曰。此出外道妄计宗论也。魏译云。外道有七种自性。观此有外道二字,则是由前云外道说诸法不从识生,更有异因,而妄说胜妙等五,是实是常,能生诸法。由是观之。则前五乃指所执之法。而此七种自性,乃出彼所立之教有七也。然此七种,都是妄计离识别有自性者。约识论义解。集性自性者,集谓集聚。此指数论师所立二十五法。论云。然大等法,三事合成。又云。大等诸法多事合成。如军林等。以彼所执五大十一根,从初觉心五尘三事集聚生起,故云集性自性也。性自性者,亦即立胜性为自性者是也。相性自性者,相即质碍之色。此指胜论师所立六句,以实德业大有和合同异,及四大极微诸质碍法,为生起因也。大种性自性者,此指顺世所立四大是常,能生诸法。即前云微尘能生粗色是也。因性自性,缘性自性者,此二即二声论师所立。一待缘生,即以声为生法之因。此乃单以声为因,故云因性自性也。二待缘显,即以生声之缘为因,故云缘性自性也。成性自性者,此指计六句中和合句也。彼执诸法和合而成,故云成性自性。此七种自性,总不出四句。谓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也。然因性自性,即自生。大种性自性,缘性自性,即他生。集性自性,相性自性,成性自性,即共生。性自性,即无因生,总之不出断常二见。皆妄想邪执。非如我之第一义也。故下文云我有七种第一义。◎上辩邪宗已竟◎下示七种圣义以别邪见分二◎初示正义)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法。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记曰。此出如来正教量,以第一义为宗,不同外道恶见论也。魏译云。我有七种第一义等。谓我此七种境界,乃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此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最上法。乃是圣慧眼入自共相之所建立如。如,称也。谓我所建立,乃称性建立,不与外道恶见共也。入,证也。自相,谓一心真如。共相,乃八识因缘谓我已证入唯心唯识。以此建立世出世间最上法门。不比外道妄立异因为生法本。故云不与外道恶见共。◎次斥其非)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
   (记曰。此牒释外道恶见之所以也。佛谓我之七种第一义境界,乃是圣慧眼所观,真知见力。彼外道恶见,乃随自己妄想境界所见。由不觉知是自心妄想所现之分齐。故作如是七种邪执断常,以为定一定异而不通也。)
   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记曰。此总结成外道恶见,于第一义中作二见论也。魏译云。诸愚痴凡夫,无有实体,以为第一义说二见论。谓由不达诸法无性,而妄立自性,随愚痴颠倒妄见,故于第一义中作二见论耳。此前从诸外道作如是论以来止此,通出外道一异断常二见非真,以立真唯识量已。向后痛斥外道二见因果俱非真实。由不达唯心所现,故妄执是有是无而成断灭戏论。然后备示唯心观门。将欲行人依不生灭心,了达唯心如幻境界而观,必获常住二转依果也。◎上示七种圣义以别邪见已竟◎下正拣邪因以示正因二◎初拣邪因)
   复次大慧。妄想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记曰。此承上外道不达唯心如幻境界,妄作二见,故于三有苦不能得灭。今将示行人唯心如幻法门,以为正修行路,故先以此揭示也。唐译云。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现,则灭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三有苦,即三界苦果。此诸苦果,皆依妄想而有。故云妄想三有苦也。无知,即根本无明,乃发业者。爱即贪欲,乃润生无明。此二乃三界二十五有之业因。所谓惑也。业缘,即从无知爱二种妄惑所结生死之业。击缚不得出离,故云业缘。然此业因苦果所以不得消灭者,皆由不达一切境界唯心所现,特随妄见流转故耳。且彼外道虽有出苦之心。又不知出苦之要。及其所修,特依断常二见而修。斯正以苦欲舍苦。依止此诸见,深著虚妄法。为此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故枉费辛勤,都无实证。佛意谓诸行人若了境如幻唯心所现,则三界因果当下消灭矣。故从此已下至妄称一切智说,总斥外道二见不真。从若复诸余沙门已下,至自悉檀善应当学,通示唯心观门。)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
   (记曰。此出外道依有无二见妄立异因也。唐译云。妄计非有及有,于因果外显现诸物。依时而住。或计蕴界处依缘生住,有已即灭。此正指外道依断常二见,于唯识真因量外妄立异因,谓有因有生,无因无生。以此有无为生因。显现世间一切事业为生果。故云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不知一切世界是妄想所持,乃又妄计依时而住。或又计蕴界处依四大时方等缘而住。或又妄计一切蕴界诸法有已即灭,不复更生。此皆妄见断灭。皆非真因。故下斥之。然外道有内外二种。内即依佛法起妄计者即沙门。外即婆罗门也。)
   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芽事。
   (记曰。此总斥外道因地不真,故果成破坏也。彼,即指上内外二种外道。谓彼外道,由依有无二见,不达唯心,故所立因果皆成断灭。相续,谓生死相续。以彼不知结生相续,乃妄指冥初及四大等为生因。正如此方以阴阳二气五行生人者是也。若事若生若有,唐译云,若作用,若生灭,若诸有。作用,即凡所作为。若生灭,即生死。若诸有,即指上言三界诸法。以彼生有异因,死归断灭。诸有为法,毕竟无常。若涅槃,彼指五现为涅槃。若道,以拔发熏鼻,卧棘涂灰,牛狗戒等,为出苦也。若业,谓业因。彼以妄计圆常等为业因。若果,彼妄以断灭等为真果。若谛,彼妄指冥初为主谛。似此之类,皆不了唯识,都成破坏断灭论也。所以为断灭者何也。以此现前皆非真实故。及见始非分故。唐译云。不见根本故。以唯心唯识真实根本道理,彼绝分故。故作如是种种戏论,终无利益。譬如破瓶,不能作瓶事。又如焦芽败种,不能作芽事。破瓶喻无果。焦芽喻无因。外道事业亦若此。)
   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
   (记曰。此合上二喻以证彼外道无因无果之说也。谓彼外道说此蕴界处法,不从前世所作业行而生。更有异因,是则前世已成断灭。又说现时受苦若尽,则再不受后报,是则现在又成断灭。若现在既灭,则向后未来永成断灭矣。似此皆是随自妄想所见,妄作异因,总是无因。若无因则无果。故彼无次第相续生也。)
   大慧。若复说无种有种识,三缘合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汝宗则坏。违决定义。有种无种说,有如是过。所作事业,悉空无义。
   (记曰。此释外道转计也。佛意恐彼外道闻佛唯识之说而便转计,谓我说蕴界处从有种无种与识三缘和合而生,岂是无因。然外道虽说识,毕竟妄计有无二见,及神我为主。故佛牒而喻晓之曰。若复说有无与识三缘合生者,如此则龟应生毛,沙应出油,亦无是理。龟本无毛,是无因也。沙非油本,是无果也。若如此说,汝宗则坏。宛是无因无果,都成断灭。违我大乘决定真实道理。乃斥之曰。有无二见有如是断灭之过。既无其本,则所作事业悉空无义。唐译云。悉空无益。然所作事业,指外道苦行教法等事。空,犹枉也。斥彼依止邪见修行,枉受辛苦,终无利益。)
   大慧。彼诸外道说有三缘合生者,所作方便,因果自相。过去未来现在有种无种相。从本已来成事相承。觉想地转。自见过习气,作如是说。
   (记曰。此释上所作事业悉空无益之意也。方便,魏译云阿含,唐译云教理。乃外道教法也。谓彼外道妄计三缘以无因为生因者,凡所作事业,若教法,若因果自相,若三世蕴界处生相,此等事业,俱成断灭戏论,悉空无益。且此邪见邪教邪因邪果,递代相承。成,作也。承,传袭也。谓彼所作事业,以此传袭为教,非真知见,乃是依自觉妄想地转。觉,妄见也。抑由自己邪见过患熏习,作如是说。此其所作事业悉空无益也。然西域外道本源,首出迦毗罗,此云黄头,计因中有果。此沤楼僧佉,此云休睺,计因中无果。三勒沙婆,此云苦行,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从此外道相传,至佛出世时,有六大师。故云从本已来成事相承。)
   如是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无智,妄称一切智说。
   (记曰。此结邪师邪教,不徒无益,而返成害也。然彼邪师,俱是愚痴凡夫,无正知见,乃为邪见所害,邪曲迷醉,昏昧此中,不能自觉。西域外道,一师各得三种法。一一切智法。二得神通法。三得韦陀法。一切智法者,各于所计生一种见,解心明利,将此见通一切法,故名一切智外道。其实无智而自妄称一切智说。故从本以来成事相承。所谓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当所痛诫。故下文云。正修行者,当勿亲近外道恶见议论。前总标章云。妄想三有苦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从此以前历破外道无因邪见,俱是妄想三有苦因,乃无知爱业缘也。佛意诫诸行人,知彼邪因,不堕邪见。了达诸法唯心所现,如幻境界,方得现证自觉圣智。故向下广示修习如幻法门之方法,使行人依之造修,灭三有苦因,得二转依果。从若复下至章末自悉檀善应当修学止。约三百五十余言,总显了达唯心如幻观门。随文难释。以唐译逐节对之,其义自晓。◎上七节正拣邪因已竟◎下一章特示正因)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
   (记曰。此拣前内外二种外道,别指二种正修行者,故置言若复诸余。)
   见离自性,浮云火轮乾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
   (记曰。此正教观心之方法也。唐译云。观一切法皆离自性。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乾闼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不离自心。由无始虚妄见故,取以为外。然此中多无生二字。是则观一切法无自性如浮云等。观一切法无生如幻等。观一切法唯心所现如梦事也。内外心者,内心,指第八识中含藏无始时来虚伪习气种子,熏起六识,变似外境,实非外境,故云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因缘所变。如梦中事。实不离自心。故又以及字拣别上喻。欲行人直观一切境界如梦,唯心所现耳。)
   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唐译云。做是观已。断分别缘。亦离妄心所取名义。)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
   (记曰。此直示观境也。妄想说,意言分别心也。所说,分别境也。受用建立,乃外器界,即六尘境。身即根身。谓此根身器界,乃依八识所变相分。而人不达唯心所现,如梦中事,而返执取为我我所受用之境。今直观八识自性清静,本无所有。世界身心,唯识所现。做是观时,则一切妄想因缘,荡然灭尽。名字性空。则根尘识心,当下销落。故都云离。此所谓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也。然观,即能观。藏识,即所观。故云观所观建立身之藏识。依主释也。论云。菩萨创发心时,即观本识自性缘起因果之体。若欲入唯识观,且识性无体,又何所观。然但缘意言分别为境耳。以一切境界,但以名言为体故。若离意言分别,则无所有。故下文直示本体云。)
   于识境界摄受(能取之心),及摄受者(所取之境),不相应。
   (记曰。此直指心体,但有能所,即不相应也。二取相,谓我及我所。以二相角立,故不相应。谓于识境界了达能所皆不相应处,便见自心。故古德云。忘能所,灭影像。此禅之一德也。以才作意,便不相应故。)
   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境空心寂)。自心起随入分别。(唐译云。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思维,恒住不舍。魏译云。如是思维,观察自心以为生故。)
   (记曰。然心境既空,而又起随入分别,且云恒住,云生者,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上示观心成就◎下示观成得果)
   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
   (记曰。此至得如来身止,通示观成得二转依果相也。二果者,谓转染令净,生死即涅槃。转迷令悟,烦恼即菩提。谓正修行菩萨,若唯心观成就,不久当得染净平等。则以大悲方便无功用行度诸众生。观众生如幻,度无度相。从缘无起,故云不勤因缘。心境一如,故云远离内外境界。唯一真心。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故云心外无所见。此观纯净,则得无分别智,创登初地。渐次增明,则从二地三地乃至八地。故云次第入无相处。渐升诸地,住三昧境界也。)
   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
   (记曰。此从八地至十地,出真入假也。谓于八地无功用行,断俱生我执已,证我空理,故云自心现无所有。然犹堕于我空,迷于法空,不能空空,故不能度。故华严设三加七劝而引拔之。此则以如幻观,观察三界如幻不实。以如幻大悲,度如幻众生。故云得如幻三昧。故九地方能说法度生。十地方能分身十方承事诸佛。故云度无所有。得住无碍般若波罗蜜。以断俱生法执也。若不能度无所有,宗门谓之法身堕。所谓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世界现全身。故云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
   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
   (记曰。此等觉菩萨,以金刚喻定,顿断最初生相无明,顿入妙觉也。彼生,即生相无明。故论云。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故云随入如来身。随,即也。论云。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故云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故云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所以观音大士,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一念成就,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即得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共一悲仰。故云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
   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记曰。此结束观行也。谓正修行菩萨,作唯心识观,乃离心意意识境界,即此便是菩萨渐次转生死身,得证如来本法身二转依果之方便也。故曰,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然此顿证法门,直观唯识,顿悟自心。而此又云渐次者。所谓理须顿悟,乘悟并消,事须渐除,因次第尽。沩山云。若人一念顿悟自心,尚有无始积生现业流识,渐次净除。故谓渐修。所云流识者,乃流注生灭。正二障俱生习气种子耳。故此离心意识,乃顿悟自心。渐次得如来身者,正净除现业流识也。前云离妄想说所说及生灭等,即离心意识境界。从地至地,至舍离彼生等,乃是渐修。非离此之外别有修也。故宗门教人只须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谓是故耳。)
   大慧。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此牒离妄想境界。)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此牒离心意识。)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此指无始根本无明。)妄想习气因。(因指八识中二障种子。)三有思惟无所有。(观三界本空。)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直观无生可到自觉圣智。)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
   (记曰。此总结前文,直指唯心方便也。离二取执,则心自在。无开发方便,唐译云无功用行。即无师智,自然智也。经云。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执著,则无师智自然智当下现前。故都云到。)
   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此摩尼喻牒上随入如来身等。)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此教之以度生仪轨。)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
   (记曰。此牒述观益,切劝修持也。谓正修行菩萨,欲速得如来法身,证自觉圣智趣,应当直观一心本来清静,本自无生。除一心外无片事可得。则自利利他,功备于此。故先教唯心观门。此又总牒而叮咛告诫。切劝修持,谓我此法施最善,应当修学也。经以佛语心为宗者,正所谓如来藏自性清静心也。乃一切众生本具足者。但今迷之而随染缘,则烦恼生死三有之相从此而生。若悟之而随净缘,则菩提涅槃二转依果依之而立。是则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依迷悟染净转变之相耳。故皆即狂劳颠倒华相,而如来藏中本无此事。故曰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然吾人能达本无,日用现前境界了不可得者,可谓即到自觉圣智矣。此佛祖从上所传心印。其密造自得工夫,备载此章。至其肯綮,又在离心意识妄想境界一语而已。故世尊反复叮咛告诫如此。学者知此,可谓不辜本有,不负佛恩矣。上特示正因竟。◎上略明唯识以别邪正之因已竟◎下广明八识以示识智之相)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三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次广明八识以示藏智之相分二
   ◎初明八识相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唐译云。惟愿为我说五法自性相众妙法门。)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魏译云。诸佛菩萨修行之处。远离自心邪见境和合故。能破一切言语譬喻体相故。唐译云。此是一切诸佛菩萨入自心境,离所行相。)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唐译云。称真实义诸佛教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魏译云。说观察阿黎耶识大海波境界,说法身如来所说法故。唐译云。唯愿为此山中诸菩萨众,随顺过去诸佛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
   (记曰。此问明一心转变,以释广说识有八种相也。问云。大慧前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世尊备答,且直示以唯心识观。其转凡成圣之功已毕。大慧至此复以心意识五法三自性为请者何也。答曰。此经直指寂灭一心。然此一心,本无迷悟,不属圣凡。故曰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以随迷悟之分,故有真妄之别。至若转变之相,亦不出此四法而已。故大慧先以百八句为问。世尊答云一切皆非者,盖约真如门中不容穷诘故也。大慧随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者,是在生灭门中容有言说耳,前世尊虽示唯心识观,略明修证之门。未达一心转变之妙。且不知诸识因何而生。故此请说五法自性众妙法门。意显即生灭而顿证真如。故唐译云,唯愿为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也。然心意意识,即前略说有三种识,今广说有八种相也。五法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者,谓妄想,缘起,成。二无我,即法人二无我。今云转变之妙者,良由一心真如,离名离相,真智独照,本自圆成,人法双忘,圣凡俱绝。盖迷一心而为八识。故真如随缘,变为名相之境。正智有待,翻为妄想之心。心境角立。缘起相生。人法双彰。圣凡悬隔。悟一心而为藏性。转八识而成四智。名相即是如如。缘起无性,本自圆成。人法俱空,圣凡齐泯。以即生灭而证真常。故云藏识海浪,即法身境界。是所以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此乃自觉圣智所缘境界。以离心自性相,是法身境界。故魏译云,说法身如来所说法故。然而转变之殊,只在生与无生。若达生本无生,则本有法身自现。故向下世尊径答以识生之由。全经之旨,概不出此。至若节节展转折难,以破外道之见者,以彼不达自心现量,故妄生横计。故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苟会无性缘生,缘生无性,则无生之旨洞然心目,一切言说皆剩语矣。智者请深观之。)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记曰。此言七识生起之由,正显缘生无性义也。四因缘者。唐译云。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此四因缘也。良以心本无生因境有。由此四种因缘,故本不生而生也。境有牵心之业用。以不达唯心所现,妄生取著,故不觉心生。以过去无始时来,各有自类种子。今心境相接,则习气内熏,妄生分别,故本不生而生。以心有了境之功能。境缘一至,法尔心生。以爱阿赖耶,乐阿赖耶,而为主宰。居然乐见诸尘境界,故自然心生。此通言七识各因自境生起之相。盖举一例余,故单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其实无明为因,境界为缘,八识更互相依。故结云,水流处藏识,转藏浪生。故下文云如眼识等。问曰。唯识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何以此言前七转识都具四缘耶。答曰。彼但言八识具缘多寡。此言七识生起之状。故云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相。犹如猛风吹大海水。
   (记曰。此言诸识生起顿渐,以示先后不同也。唐译云。如眼识,余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相。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诸根毛孔,根也。微尘,尘也,根尘和合,识生其中。而言顿渐者。盖五现量识,与同时意识,等一一根,周遍法界,名曰圆成。故眼根初见色时,最初未起分别,但如境中无别分析,则色之一尘遍现诸根。一尘既尔,根根皆然。故曰顿生,如镜现相。及至第二念转入意识而起分别,则五根隔越。诸尘随根不同,先后亦异。故云渐生,如风吹海水。行人若了顿生,则达自心现量,无生之旨,如观掌果。)
   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
   (记曰。此言八识更互为因,生起之相也。谓心海澄渊,由外境界风飘荡不停,故七识波浪相续不断。此总明八识本自不生,由境牵心,故诸识相生,以显八识无明因境界而起也。因所作相异不异者,谓心境一如,以成本不生义。此句心境合明,俱有异不异相。心异不异者,因,即八识自证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所作相,即见分。以前七转识总属见分。今八识各了自境,故异。唯一精真,故不异。境异不异者,因,即无明业相。所作相,即所变相分。以六尘四大总属相分。今各对诸根,故异。本唯一体,故不异。心境合明异不异者,因,即如来藏心。所作相,即妄心妄境。心境角立,故异。唯心所现,本一真心,故不异也。合业生相等者,唐译云,业与生相。谓彼外境本唯心现。以无明不觉,不达唯心,故深生计著。执之取之,以为实我实法,此则七识因无明而有也。由此坚执我爱,不能了知色等如幻不实,而妄生贪爱,故眼得之而为色,耳得之而为声等。故云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此则五识因七识而有也。且五识缘境之时,最初一念,得境自性,不带名言,无筹度心,故属现量。而同时意识,与无识俱。或因分别五尘分段差别境界,有第六意识生。故云,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此则六识因五识而生。此所谓诸识展转相因而生也。盖前七转识,总属八识见分了别之用。然前五对五尘时,其实六识同时而起。但最初一念未起分别,即名前五,亦名明了意识。但第二念刹那分别好恶差别等相,即名第六分别意识。此五八六七亲疏之辩也。)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记曰。此通言八识缘生无性,密示生本无生义,以成上异不异也。意谓诸识本自不生,元无异相。但约各了自境为生,故异耳。唐译云,然彼诸识不作是念,我等同时展转为因。而于自心所现境界,分别执著,俱时而起,无差别故,各了自境。以无性缘生,故不作念而展转相因。以缘生无性,故各了自境而本无差别。若知了境无差,则无生之理自契。大经云,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诸法不相知,各各亦如是。各了自境者,六尘,是前六境。第八见分,是七识境。根身种子器界,是八识境。)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记曰。此下二段,言八识微细生灭,非劣三昧所能知也。二乘入禅,自谓灭识。然所灭者,但六识不取境界而为灭识。其藏识习气种子实未灭也。唐译云,诸修行者,入于三昧,以习力微起而不觉知,但作是念,我灭诸识入于三昧。实不识灭而入三昧。以彼不灭习气种故。但不取诸境,名为识灭。)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记曰。二乘外道修行,以不知八识为生死根本,故错乱修习。二乘得少为足。外道横生邪见。盖以生灭心为本修因。因地不真,故果招迂曲。今欲返妄归真,转识成智,必须顿悟自心现量,如实了知虚妄境界,明见自心微细流注,方能超生死证真常也。故下文明之。)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
   (记曰。此下正指修行如实行者,方能入此法门也。唐译云,唯有修行如实行者,以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妄分别自心所见,能知之耳。故经云,能信此法者,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故云无边善根成熟者,方能入此法门。殆非浅根劣解所可信也。)
   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
   (记曰。此明如实修行之速效也。真修之士,宴坐山林,习唯心观门,能见自心微细流注,一念顿证无生,则得百千三昧神通,得十方诸佛同时灌顶,佛子眷属自然围绕。彼于心意识妄想境界业爱无明,当下顿脱。故云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此所谓最胜知识也。)
   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记曰,佛法有因有缘。内以本具真如熏发为因。外以师友知识助发为缘。从上佛祖,未有不由知识而能得成菩提者。故世尊结劝修行如实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冥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记曰。此总颂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
   青赤种种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众华果   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   海水起波浪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记曰。此颂因所作相异不异,以明渐生也。青赤,色尘。珂贝,声尘。乳,香尘。石密淡味,味尘。华果,旧注为法尘。引宗镜云,现在之华,未来之果。种种法尘。随为彼识所缘境界。此所谓外境界风飘荡心海,七识波浪相续不断也。日月光明,喻心境异不异相。以不达境唯心,妄生分别,故为所动。)
   譬如海水变   种种波浪转
   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谓彼藏识处   种种诸识转
   (记曰。此颂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以明顿生也。谓彼七识全是八识所变波浪,本无实体,但是一心,更无前后。故下文言不异相。)
   谓以彼意识   思惟诸相义
   不坏相有八   无相亦无相
   (记曰。此颂无差别故各了自境也。以各了自境,故云谓以彼意识思维诸相义。以本无差别,故云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唐译云,心意及意识,为识相故说。八识无别相,无能相所相。不坏有八者,长行云,各各坏相俱转。此言不坏相有八。由前生灭章中云。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盖可坏者,前七转识,生灭心也。不坏者,八识自体,不生灭心也。以不坏而怀,故无性缘生,本不生而生,以坏而不坏,故缘生无性,虽生而不生。长行偈颂,互相发明,以显真无生意。宗镜云,如是八识,从无始来,三际不动,四相不迁。真实常住,自性清净。不坏之相,具足圆满,无所缺少。而如是等一切功德,同法界故,亦是无相。以皆无相故,故云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譬如海波浪   是则无差别
   诸识心如是   异亦不可得
   (记曰。此以喻显无差别义也。)
   心名采集业   意名广采集
   诸识识所识   现等境说五
   (记曰。此颂八识得名之所以也。第八名心,以手熏持种,为生死主,故云采集业。第七名意,以偏执我法,恒审思量,四惑相应。前六造业依此为根,故云广采集。前六通名识,但对现在五尘,故说五识。以分别过去五尘,名意识。故云诸识识所识,对现境说五。)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相   众生发诸识
   如浪种种法   云何惟愿说
   (记曰。大慧闻前世尊说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心境皆空。今闻心名采集等。遂疑世尊自语相违。故以心境皆有为难。意谓既云青赤色等六尘境界风,起七识波浪,是境实有也。又云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此则心实有也。然心境既是实有,而又差别不同。何以世尊言无相,亦无相异亦不可得耶。)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诸杂色   波浪悉无有
   采集业说心   开悟诸凡夫
   (记曰。此总答问义也。海本澄渟,因风起浪,是则境本无也。心本湛渊,缘击发识,是心本空也。心境本空,而云境从心起,采集名心等者,但为开悟凡夫,随他语耳。故唐译云,青赤诸色像,浪中不可得。言心起众相,开悟诸凡夫。)
   彼业悉无有   自心所摄离
   所摄无所摄   与彼波浪同
   (记曰。此释心境皆空也。彼业悉无有,则心本不生。自心所摄离,所摄,境也。离则境本不有。斯则能所双寂,心境皆空。如彼海波,湿性不动。故唐译云,而彼本不起,自心所取离。能取及所取,与彼波浪同。)
   受用建立身   是众生现识
   于彼现诸业   譬如水波浪
   (记曰。此释心境不异也。受用建立身,唐译云身资财安住。谓六尘境,乃众生资生受用之具,取此而得住世者。然此皆是唯心所现,故云是众生现识。由众生不达境唯心现,而取之执之以为实我实法,依之造业,招生死苦。故云于彼现诸业。良由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故心境似有。若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斯则心境本空,如水波浪,虽有而不有也。以有而不有,故说无相无差别,异亦不可得。)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   鼓跃可分别
   藏与业如是   何故不觉知
   (记曰。此约喻难法也。意谓业相如波浪,何以波浪可见,而业相不可见耶。)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   藏识如巨海
   业相犹波浪   依彼譬类通
   (记曰。由藏识微细难知,凡夫无智,故取海波为譬,令彼开晓耳。非谓业识有相可见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   下中上众生
   如来照世间   为愚说真实
   已分部诸法   何故不说实
   (记曰。此因法难喻也。世尊向对劣解众生,唯说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而未言及八识。故大慧疑谓,如来照世,如日升天,高低普应,宜平等说法。何故向来分部诸法,而不说此真实,岂不堕不平等过耶。伽陀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故下答云,非我不说真实,但彼心不真实耳。)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说真实者   彼心无真实
   譬如海波浪   镜中像及梦
   一切俱时现   心境界亦然
   境界不具故   次第业转生
   识者识所识   意者意谓然
   五则以显现   无有定次第
   譬如工画师   及与画弟子
   布彩图众形   我说亦如是
   彩色本无文   非笔亦非素
   为悦众生故   绮错绘众像
   (记曰。此明如来应机说法,故教有秘密不定之设也。说法不投机,终是闲言语。若为心不实者说实法,则返致疑而不信,醍醐翻成毒药矣。故下偈云,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以不堪说,非秘吝而不说也。然所说法,元无先假后实之分。即说六识,未尝不兼带八识而言。但言不顿彰,故有先后之别。何者。良以心境同时顿现,如海波镜像梦事,非次第生,本无八识之异。但由境界不具,有次第业生。因而故说分别法尘者为六识。执自内我者为七识。对现五尘者为五识耳。故曰,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其实本无定次第也。以随机施设,如画师画像,弟子填彩,彩后像先,要亦不出形外。我所说法,亦如是而已。然法本无说,故如彩本无文。文字俱离,故非笔非素。但应机利物,言象乃兴,故如悦众生绮绘成像。)
   言说别施行   真实离名字
   分别应初业   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   觉想所觉离
   此为佛子说   愚者广分别
   种种皆如幻   虽现无真实
   如是种种说   随事别施设
   所说非所应   于彼为非说
   (记曰。法本离言言。生理丧。故魏云。言说离真实。真实离文字。无说而示说者,乃分别权应初机。若如实修行者,乃可为说真实耳。真实乃自证境界。一切能所分别俱离。非上根利智不能入。故为佛子说。若夫愚者,非广分别则不能知。即其所说,若权若实,种种法门,皆悉如幻,本无实法与人。故云,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根别施设,皆权示也。所以说法必用权者,以所说非所应,则于彼为非说。是以不得已而施权,非佛本怀。故三七思维,意在于此。)
   彼彼诸病人   良医随处方
   如来为众生   随心应量说
   妄想非境界   声闻亦非分
   哀愍者所说   自觉之境界
   (记曰。众生有种种欲,种种忆想分别,惟有如来如实见之,故一一应量说法,令出苦得乐。此是如来自觉境界。非凡夫外道二乘所可知也。故云,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记曰。此教令如法修行也。大经云。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故闻法贵乎思修。世尊意谓已说能取所取一切妄想境界,皆是自心所现。若欲了知唯心境界。应当远离浮沉诸恶觉观,如实修行,方便观察,久久自当通达了悟也。此劝修。下示修之之方。◎上明八识相已竟◎次明三智相)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记曰。前明识相有八,此明智相有三,且教令修如实行之方便也。了达自心现量,非外道二乘妄想无明境界。如上所说。故云建立智慧相。既住此已,若欲实证,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此三相,乃自觉圣智境界,故云上圣智。拣非外道二乘劣三昧也。)
   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
   (记曰。此标三相名也。旧注,谓七地观三界生死不定心,名跛驴慧。以不能行故。由未得无功用道,故以此况之。下释相。)
   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魏译云,谓观声闻缘觉外道相。唐译云,谓惯习一切二乘外道相故,而得生起。)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
   (记曰。此释三相之相,即当三观义也。佛观三界,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以观诸法非实,故云无所有相。且云习二乘外道而生者。肇公云,三乘等观性空而得道也。但心有大小为差耳。以外道二乘不达性空。故妄生断灭之见。菩萨既了唯自心现,本无所有。其所观虽同,所证则异。且令知非究竟而不取证。抑为转彼恶见故。故云观二乘外道相。此当空观义也。自愿处相,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者。以观诸法非虚,则法法真常,世相常住。既世相常住,则无一法而非真常,无一类非自愿处。故诸佛为令正法久住,佛种不断故,不舍度生事业。经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故魏译云,诸佛本自作愿住持诸法。此当假观义也。自觉圣智究竟相,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等者。谓观三界非如非异,不取法非法相,得如幻三昧,趣佛地智。此当中道观义也。上云常自觉悟修心方便,故告之圣智三相如此。欲令用此而修,舍此即为邪智矣。)
   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记曰。自觉圣智境界,非此三种方便不能入。故勉令修学。◎上初明真妄因依广示八识以显生灭因缘相已竟◎下明返妄归真约五法自性无我以辩邪正因果相)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09:34 , Processed in 0.157777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