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57|回复: 0

佛学十四讲第九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4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佛学十四讲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方便五乘解脱
           心思昏昧  说世法方便
        钝根
           眼光浅近  与上法不解
甲、契机施度
           心思敏捷  说出世了义
        利根
           眼光远大  与下法不满

           现世福报
        人乘       受五戒
           不失人身
乙、世  间                 偷安小果
           胜妙天福
        天乘       行十善
           误为究竟
             断见思惑
        声闻乘        修四谛
             证阿罗汉
                         自了小乘
             断见思习
丙、出  世  缘觉乘        修因缘
             证辟支佛

             自行化他
        菩萨乘        修六度万行  普度大乘
             证成佛果

     见惑﹁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共八十八使


【附】

     思惑﹁贪﹂﹁瞋﹂﹁痴﹂﹁慢﹂﹁疑﹂(共八十一品)
第九讲  方便五乘解脱
  前面是把整个佛法概略的介绍,第九讲以下讲解脱的方法,这也
是普遍的介绍,介绍之后你自己去选择。先介绍通途的方法,﹁方便五
乘解脱﹂。﹁方便﹂:这是从方法上说,有方正的道理、有善巧的便利,
称为方便。﹁五乘﹂:适合于众生的根性,分为五种:人、天、声闻、
缘觉、菩萨。众生根性不相同,佛是应机说法;你的愿望如何,佛就
跟你说什么法,满你的愿望。﹁解脱﹂:解就是解开,解除你的烦恼,
解除你心里面的结;脱是脱苦,结解开,苦就没有了。解是对烦恼、无明说的,
脱是对轮回、生死讲的。解是因,脱是果报。
甲、契机施度
  这一段是概略说出佛为什么用这些方法,他为什么不用一种方法,
要用这么多的方法?五乘就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归纳,归纳为五大类;
因为众生根性利钝不同,钝是迟钝,利是猛利聪明。﹁钝根﹂的人,﹁心
思昏昧,眼光浅近﹂,他满足现前的生活,不想将来、不想来世,这一
世过得很自在就可以,来世我不知道,我不考虑;我现在在人间,人间过得很好
,天上太渺茫,不想生天。像这种人,是小根器的人,志愿很小,没有远大的眼
光,只希望解决眼前的痛苦,希望得到眼前的
福报就可以;佛也不会舍弃他,也帮忙他。他修世间福报,行,﹁说世
法方便﹂。﹁与上法不解﹂:佛不会跟他讲向上一种的;佛说法无有定法
可说,佛说法满足众生的愿望,满足众生的需求,对于根性钝的是这么一个原则

  ﹁利根﹂的人﹁心思敏捷﹂,见闻觉知很利,一看他就明了,一听
他就懂得,一闻千悟。他的﹁眼光远大﹂,不仅仅是谈眼前的事情,他
晓得有将来、有来世,他要求更殊胜的果报,要求究竟圆满的果报。
佛遇到这一类的人,﹁说出世了义﹂,满足他。﹁与下法不满﹂:他不求
人天福报,他要求究竟圆满的解脱。
乙、世间
  正因为众生根性不等,所以才有五乘的差别。五乘里面分为世间跟出世间:
世间是不超越六道轮回,在六道之内;出世间是超越六道轮回。世间有两种:一
种是﹁人乘﹂,一种是﹁天乘﹂。
  ﹁人乘﹂:有人愿意在人间,人间很好,我生生世世做个人,生生
世世都做个有福报的人;这个人志向不大,我们世间人所说的小儿科,
胃口很小,一点点他就满足,给他一块糖就很满足,很容易打发。在佛法里面,
人乘佛法就是小儿科,轻易的就可以满足他,佛就教给他保持人身、生生世世在
人间享福的方法,就是小乘法。
  ﹁现世福报,不失人身﹂:这是他希望达到的目标。我在这个世间
有福报,五福临门,生生世世不失人身,这也不错。可是诸位要晓得,
福底下还有一个﹁气﹂字,有福﹁气﹂,有福就要受气!福越大,气越
多,不是很圆满的事情,佛法称此为红福,红尘之福。出家人也有福报,清福;
他有福,他没气。什么方法能享现世福报、得人身?只要
你能够﹁受五戒﹂。受五戒,不是找个法师替你受个五戒,就得人身、
现世福报,这是假的,没那回事情。受是心地接受,依教奉行,一定要照做,只
注重形式是没有用处的。形式上是隆重的举行一个仪式,法师给你做证明,你在
佛菩萨面前宣誓,我要依照佛的戒律来遵守、来奉行。宣誓之后要能够做到,要
是做不到,你是存心欺骗佛菩萨,罪上加罪。
  一定要知道每一条戒所含的精神,以及我们在生活当中什么状况之下应该怎
么做。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犯了戒,还认为自己戒律持得不错,那就错了。
譬如不杀生,如果你们男同学去服兵役,派到
前方,敌人攻来,我不能杀生,这糟糕了!亡国灭种。你持戒不杀生,
你倒不错,你很好,别人遭了殃。在这个时候,戒有开缘,可以开杀戒,不是犯
杀戒、不是破杀戒,要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开,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由此可
知,戒律条条都是活活泼泼的,不是呆板的,在某一种情形之下要活用,一定要
懂得活用才能谈得上持戒。
  ﹁天乘﹂:这个世间也有一些比较高明一点的人,他知道有天堂,
晓得天人的福报比我们人间大,他不满意人间的福报,想要到天上享
天福。﹁胜妙天福﹂:胜是殊胜,殊胜微妙的天上福报,他想求这个。﹁误
为究竟﹂:一般宗教徒,祈求到天堂享天福,认为生到天上就永生、就
是究竟,这是错误的。天有二十八层天,有三大类:欲界、色界、无色界,都不
超越轮回。纵然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最高的一层,寿命八万大劫,寿
命尽了必定堕落,所以天并不是究竟。学佛的
人绝不羡慕天堂,可是你想去,佛也可以教导你、帮助你。﹁行十善﹂:
修十善业是生天的基本条件,可以取得生天的资格。如果要往上升,十善业还不
够,色界天要加上禅定,禅定里面还要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人乘与天乘都不究竟,因为没有超越三界,并不是真正的离苦得
乐,所以是﹁偷安小果﹂。在六道里,人天福报虽然比较大一点,但是
仍然在六道里面,不能超越,所以只是小小的果报。可是要记住,三界如火宅,
人天福报只能解除眼前的痛苦,得眼前的福报,决不是长远,这是我们应当要警
惕的。真正得到永恒的福祉,那还是要讲求出世。
丙、出世
  出世间有三种:声闻、缘觉、菩萨。根性钝劣的是声闻、缘觉,但是比人天
聪明多了。他觉悟到三界不安、轮回太苦,总得超越轮回才算是一个了断;明心
见性,成佛、成菩萨那太高了,不需要,只要不要轮回就好了,这就是一种钝根

  ﹁声闻乘﹂:要超越轮回,必须﹁断见思惑﹂。见思惑就是烦恼,
心里面只要有烦恼就不能超越轮回,因为生死轮回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六道
是果,见思是因,有因必有果,断了因,果就没有。
  什么是见思惑?讲表末后有附注。﹁见惑﹂:见是见解,惑是迷惑;
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思惑﹂:思是思想,错误的思想、错误的
想法。
  见惑分为五类。一、﹁身见﹂:就是执着我与我所。执着身心五蕴
是﹁我﹂。﹁我所﹂是我所有的,这个房子是我所有的,这个田宅是我
所有的,这个家庭是我所有的,父母是我所有的,儿女是我所有的。我所是身外
之物,你认为是你自己所有的,这都是属于身见,是错误的。这个身不是我的,
几个人能觉悟到?无我就无烦恼了。所以见惑的根源就是我执,从我执而生的。
  二、﹁边见﹂:偏见,偏在一边。譬如佛法里讲空有是两边,若执
着一种都是堕在一边,不是执着空就是执着有。断常也是两边;譬如
有人认为人死了之后,来生还是人,这是常见;有人认为人死如灯灭,
死了一切都了了,这是断见;都是错误的见解。这些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
会引起许许多多的罪业、许许多多的障碍。
  三、﹁戒取见﹂,四、﹁见取见﹂,这两种一般人称为成见,成见很
深。戒取见是在修因上的成见,执着成见。见取见是果报上的成见。譬如,认为
天堂就是究竟,认为信上帝将来可以升天堂,这就是见取见。要到天堂一定要修
十善,不是信了就能去。
  五、﹁邪见﹂:除前面四种以外,凡是一切不正确的见解都叫做邪
见。邪见里面最严重的是不相信因果,拨无因果;因为人不相信因果
报应,他什么坏事都敢做。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决定有果报的。
  ﹁思惑﹂就是思想上的错误,分为五类:﹁贪﹂、﹁瞋﹂、﹁痴﹂、﹁慢﹂

﹁疑﹂,都是属于根本烦恼。百法里,烦恼有二十六个,六个根本烦恼,
二十个随烦恼。六个根本烦恼就是此地讲的见思惑,贪、瞋、痴、慢、
疑、恶见,恶见就是见惑。
  ﹁贪﹂:贪而无厌。﹁瞋﹂:瞋恚,遇到不顺心、不满意,生瞋恚心。
﹁痴﹂:愚痴,对于一切事理不能够明察,颠倒是非。譬如,我们眼前
这个社会是灭法的现象,不是佛法兴的现象,每一个大街小巷都有道场,里面有
正法,也有不是正法;开庙店很赚钱,于是庙店林立,打着佛教的招牌骗取信徒
的财物,这怎么得了!把佛教的形象破坏,这
是末法时期的怪现象,也就是佛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慢﹂:贡高我慢。﹁疑﹂:对于圣教怀疑,对于正法怀疑。现代的人都
听骗,讲正法是教学,规规矩矩跟你讲,不相信,认为这个不希奇。如果那个地
方开个道场,给你摸摸头就开智慧,就证果;你一定马上就去参加,认为这个快
!但是聪明人要想一想,如果摸一下头就开悟证果,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每一个
人给你摸一下,就什么都开悟了,还要修什么行?佛又何必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
年?我们实在是迷得太深,迷惑颠倒,头脑不清醒,稍微清醒一点就能够辨别邪
正,才晓得那种说法都是花言巧语、都是骗人,都不是真实的。
  见惑,在三界之内,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共有八十八使。思
惑,三界一共八十一品。见思惑断尽,就﹁证阿罗汉﹂。阿罗汉是印度
话,翻作无学;无学就是毕业,所学的东西修完。小乘法里,三界六道毕业,三
界六道的因缘断掉,不再受三界六道的果报,这是目标。他﹁修四谛﹂法,四谛
法是小乘法的总纲领,一切小乘法都不外乎四谛—苦、集、灭、道,修这个法门
可以超越三界六道轮回。
  ﹁缘觉乘﹂:声闻是由佛的言教开悟证果的;缘觉就不一定,他比
声闻聪明,观察宇宙一切的缘起而开悟。没有佛出现的时候,他自己
能开悟,是世间绝顶聪明的人,功夫比声闻深。缘觉能够﹁断见思习﹂,
习是习气。阿罗汉虽然断见思烦恼,习气还没断;譬如说傲慢,他养成一种习惯
,时时刻刻还露出那个习气,可是心没有傲慢。辟支佛连
习气都没有,都断掉。﹁辟支佛﹂是印度话,辟支翻作缘,佛是觉,辟
支佛就是缘觉。﹁证辟支佛﹂也有方法,﹁修十二因缘﹂。
  ﹁自了小乘﹂:声闻与缘觉不发心度别人,只管自己,称为小乘。
如果讲三乘,声闻是小乘,缘觉是中乘,菩萨是大乘。讲二乘,声闻与缘觉归为
一类称小乘,菩萨称大乘。
  ﹁菩萨乘﹂:菩萨这两个字也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觉有情﹂。菩
萨还是有情众生,虽然有情,觉而不迷。所谓有情就是烦恼没断尽,这个烦恼是
指无明烦恼,不是指见思烦恼。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尽,所以还称菩
萨;一定要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断尽,这个时候才是成佛。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
,其实菩萨的阶级是从凡夫概念当中建立,凡夫在迷,迷得重地位就低一点,迷
得轻地位就高,菩萨五
十一个阶位是这么分法的。菩萨根性利,心量也大。﹁自行化他,证成
佛果﹂:这是菩萨修学的目标,自己肯修,也肯帮助别人。声闻、缘觉
只自修,不肯主动帮助别人,众生向他请教,他才肯教,他不会主动
找你。菩萨则不然,经上常讲﹁菩萨作不请之友﹂,你不请他,他就来
了,他会主动的帮助你。
  菩萨﹁修六度万行﹂,任何法门都修,门门都学。前面我劝诸位学
一门,是不是与菩萨法抵触?不抵触。菩萨是一门成就之后,然后是门门都学,
样样都学,学的进度就非常快;如果一开端是样样都学,学到最后是没有一样能
学成功。所以,入门一定是从一个门入进去,
入了门之后,门门都成就。《华严经》里,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一个修行
的榜样,他在文殊会上求得根本智,根本智一定是一门深入,然后出
来五十三参,门门都通。这是很好的模范,我们应当效法善财童子。﹁六
度﹂是菩萨行的总纲领,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这六门,称为六波罗蜜,这是
﹁普度大乘﹂法。在佛法里面唯有菩萨能成佛,其它的不能成佛,因为所修的不
是成佛之因,只有菩萨所修的才是成佛之因,所以能证究竟圆满的大觉。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4 07:06 , Processed in 1.382682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