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2-13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痛苦会纷至沓来。所以,做人诚实、老实很重要。以前的老人们看起来很吝啬、很保守,但实际上,他们非常本分,属于自己的就保护好,而属于别人的,根本不去动。不像现在有些人,喜欢什么就拿走,从来也不打招呼,这事虽然看似不大,但却是一种不好的习气。
所以,孩子们从小应接受这样的教育,否则,在学校里看见同学的笔和本子好,不说一声便拿走了,这种行为就是偷。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假如这种习惯养成了,会成为一生中的人格污点。
宋朝有个人叫查道,有一天他和仆人挑着礼物去拜访远方亲戚。由于忘了带干粮,又找不到吃饭的地方,中午时他们特别饿。仆人建议从礼物中拿些食物吃。查道说:“这怎么行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就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怎么可以偷吃呢!”结果,两个人只好饿着肚子赶路。
古人的这种品德,我非常赞叹,是谁的就是谁的,一样也不会弄错。比如你有事出门了,让他给你看房子,他一定会很注意,不可能随便用,也不会拿的拿、送的送,等你回来以后,什么东西都不见了。修行人虽不该执着这些,但不一定人人都有那么高的境界。所以,在做人方面,我们尽管不能跟大成就者相比,但至少也要用世间的高尚道德来要求自己,逐渐改掉原有的缺点和过失。
现在有些年轻人,口口声声说不能学儒教,因为它是“吃人”的仁义道德。这种语气以前有,现在仍有。但这是不对的,因为儒教“仁”的思想中,根本没有这个。《礼记》中有一则公案说:陈子车在卫国死了,他的妻子和管家打算用活人为他殉葬。决定之后,陈子亢来了。两人告诉陈子亢:“你兄长生前有病,死后没人在地下伺候他,故希望用活人来殉葬。”陈子亢说:“尽管用活人殉葬不合礼仪,但兄长有病,应当有人去伺候。可是除了妻子和管家外,谁还能做这事呢?一个是妻子,能照顾好他;一个是管家,对他的生活最了解。所以,你们是最适合的人选。”他俩听后很害怕,再也不提用活人殉葬了。
可见,儒教是强调“仁”的。虽然在当时,商朝遗留下来的有些陋习,还没有完全改过来,但自孔子至孟子,尤其从《礼记》四十九篇的内容来看,并没有所谓的“吃人”制度。
因此,我们应当正面了解儒教文化,并将其用于现实生活中。虽然与佛教教理对比时,有些地方可能有冲突,但总的来看,儒教思想可以归摄在佛教中,就像一碗水可以倒进一大锅水中一样,佛教就相当于这一大锅水。所以在佛教中,能完全包括儒教思想,当然有些地方也要去粗求精,这需要一定的智慧。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借用他人的物品,应该及时归还,千万不要让人来催,更不可借了不还。正如古人所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这些道理,每个人都需要。有些修行人虽住在山洞里,或长年闭关,不跟任何人接触,但知道这些也有必要。否则,你什么都不懂的话,一旦到红尘中弘法利生,言行举止怪怪的,很难让人生起信心。因此,佛法是不离世间法的。
此处说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这样再借也比较容易。明朝有一个叫宋濂的人,他很爱读书,但家里太穷,根本买不起,只好常常借书读。有一次,宋濂到一家富户借书看,这家虽然藏书很多,却不愿意借给他。在他不断的哀求下,就勉为其难借给他一本,但提前讲明十天之内要归还。可十天根本就读不完那本书,于是宋濂回家后边学边抄,还书的前一晚还在熬夜。母亲劝他迟一天还,但他坚决不肯,一直到抄完为止。第二天早晨,天下着大雪,那家人以为宋濂不会来还书了,可他却冒着雪把书送了回来。主人很感动,告诉他以后可随时来看书,不再给他限定借书时间了。
所以,平时在生活中,不管出家人、在家人,借别人的钱或东西,一定要尽快归还。否则,借的时候不讲一声,直接拿了就走,那么“不问自取,是为贼也”,这样的人,别人再也不愿意借东西给他了。反之,假如你好借好还,给人的第一印象不错,第二次再借就不难了。
可惜的是,对这些道理,有些出家人也不一定懂。当然,如果你的境界超越了世间,不管这些也可以,因为你那时已不用看书了,千经万论都在你肚子里。就像广钦老和尚,有人去拜见他,见屋里什么经书都没有,就问:“您是和尚,怎么没有经书?”他指指自己的身体:“这里面就是经书,要那些文字干什么?没有用的。”
确实,修行境界高的人,根本不用别的经书。法王如意宝曾有一世是根桑秋扎仁波切,他年轻时广闻博学,十三部戒律全部通达无碍。他用经书的夹板夹在身上,去拉萨三大寺院找人辩论。有人问:“你到那么大的寺院去,怎么不带一本经书?”他回答:“我的身体就是经书,我肚子里装的全是《毗奈耶经》,不需要别的!”
像这些大德,并非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而是真正有了不起的境界,所以不必受世俗的约束。可我们作为一般人,切勿随意轻视世间规矩,如果认为“我是修行人,借东西的问题跟我没关系”,那也不太可能。因为你没钱时还是要借,别人问你:“什么时候还?”“哦,一个月。”但到期时若还不上,你应该再打个招呼:“原本我想一个月还,可现在闹金融危机,实在没办法,你看能不能拖一拖?”这样别人也会理解的。所以,跟人沟通很重要。有些人因为傲慢,不愿意与人沟通,而有些人是自卑:“说了可能也没用,算了,不说吧!”慢慢地,拖一天算一天,最后别人再也不借给他了。所以,该说的有些话,一定要说,不该说的则不必多言,做人应该掌握分寸。
在借钱还钱的问题上,自己当初怎样承诺,就要怎样去做,这是为人处世的要点。我有个亲戚叫才让彭措,有一次他生病跟我借了点钱,后在承诺的时间里,借高利贷从很远的地方亲自把钱送来了。这给了我很好的印象,觉得他很讲信用,后来又有多次交往,渐渐我对他非常信任。确实,人与人的差别很大。有些行为表面上很小,许多人不一定在乎:“无所谓,虽然我承诺过,但违背了也没什么。”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做人的基础。
因此,大家要明白一个原则:所谓“亲兄弟,明算账”,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很多地方要分清楚。有些居士吃饭时装大方,一个人总抢着付钱,最后都生厌烦心了,只要是一起吃饭就不敢去。这样不太好。其实,现在很多地方实行AA制,对此我比较赞同。譬如四个人吃饭,最后每个人均摊,这没什么不好意思。否则,明明很执着却非要自己出,那一次一次之后,内心的伤痕会越来越深,所以,人与人之间算清楚一点很有必要。古人就是如此,做任何事都老老实实,不会什么都混在一起,否则,到时候自己也受不了。
其实,这方面还有许多教言,不过我表达能力差,有时心里想的倒不出来。但总的来讲,希望大家多学这些道理,并把它用于生活中去。有些人自认为已经懂了,但从实际行持来看,很多事做得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言,你们要学,也要会用,如此势必有非常大的利益!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十二课
思考题
50、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那会怎么样?古人在言行一致方面做得如何?你觉得现在需要这种品德吗?为什么?
51、说话时为什么多说不如少说?少说需要掌握什么分寸?你做得到吗?
52、什么是不文明的语言?你以前说过吗?应该选择何种语言?
53、我们若看到一些人行为不如法,可以随便说出去吗?为什么?你是如何去做的?
54、假如很多人都说某人很坏,那你如何看待他?怎么理解“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请从耳听、眼见两方面加以分析。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讲第五个问题--信。主要是讲为人应诚实、忠诚,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老老实实、说到做到,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在任何场合中说话,一定要诚实讲信用,这是最重要的人格基础。一个人要想得到信任,首先就要诚实,否则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印象,从此在社会中难有立身之地。
“信”字,在字形结构上是“人”从“言”,即主要指语言的诚实性,言由心出,表里一致,真实的语言才有意义,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倘若语言不可靠、不真实,不但生活中无法取信于人,佛法的修行更谈不上成就。
有些人可能是性格所致,常用虚伪、狡诈的语言来欺骗他人,这非常不好。其实语言是与人沟通的桥梁,所讲出来的话,要以诚信为第一,假如讲的话都欺诈不实,那做的事就更不用说了。
佛陀为什么是世间上唯一的量士夫?就是因为佛已断除了妄语之因,根本不会讲不实的语言。世间人常说:“这个人不可靠,因为他说话虚假,不实在。”可见,语言是评价人品的重要因素。也正因为如此,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专门讲了“语言品”.
在古代,不管藏地还是汉地,大德先贤对言语都非常重视,凡事不会轻易开口,一旦已承诺下来,则会“言出必行,行之必果”,绝对不会半途而废。不像现在有些人,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答应得也非常爽快,结果真正去实行时,却掺有很多“水分”,甚至什么也做不了,这种行为是值得羞愧的。孔子在《论语》中云:“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即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说出来却做不到为可耻。所以,我们平时说话要再三观察,看看有没有夸大的成分,否则,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就不好改了。
曾参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在教育子女时,不仅严格要求孩子,自己也是以身作则。有一次,他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儿子吵着也要去,她不愿带儿子去,便说:“你在家好好玩,等我回来把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便不再吵闹了。
这话本是哄儿子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把家里一头猪杀了。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气愤地说:“我是被儿子缠得没办法,才故意哄哄他,你怎么可以当真呢?”曾参严肃地回答:“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什么都跟父母学。你今天若骗了他,等于是在教他也去讲假话。而且,他若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那你以后再对他进行教育,他也很难相信你了。这样做,怎能把孩子教育好呢?”
可见,古时的家长不会为了让孩子听话,就随随便便说妄语,诚实、守信是古人的美德。孟子说:“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马车前面若无驾牲畜的两根直木,则无法行驰,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会有立足容身之地。孔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怎么能行呢?
古人对“信”字非常重视,只要说了就不容易改变。诚如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所言:“直士自己所述语,虽无大义亦不舍,若具大义或发誓,永不违越何须说。”正直、有智慧的人,凡是自己所承诺的,就算没有大意义,只是一件区区小事,也不会出尔反尔,那么具有重大意义的承诺,或在严厉对境前所发的誓言,更是纵遇生命危险也不会违越。
因此,我们无论承诺什么,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尽量都不要改变。以前我在建学校时,有个人很想资助我,但不巧的是,他之前已答应了另一位上师,两边同时资助有一定困难。他跟我讲:“我想放下对那位上师的资助,先帮助您。”我说:“千万不要!我这边你帮不上也不要紧,既然那边都已承诺了,就不要随意改变,否则,这不符合做人的原则。”他反复思考之后,觉得也有道理,就没有改变初衷。而对我这边的承诺,我给他免了一部分,后来自己又另想办法。
所以,不管遇到私人的事,还是公家的事,只要是自己答应过的,就应像石头上刻字一样不能随便变动。否则,你最初说要发心五年,结果不到五天就无踪无影;或者,在诸佛菩萨面前承诺做某件事,但过不了两天,又随不同因缘退失信心了……这都是不好的现象。自己承诺过的一定要认真去做,这一点非常重要!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话说多,不如少”:人平时不要有太多话,否则言多必失,说多了容易成为惹祸的根源,不如在适当时机,说一些符合实际的有义之语。
当然,有些人说话怕得罪人,整天三缄其口,什么都不敢说,这也不对。麦彭仁波切讲过:该说的不说,则办不成事情;不该说的说了,就会招来祸患。可见,说话要掌握技巧和分寸。然而世间上许多人,不该说的反而说得特别多,该说的又表达不出来,最终做什么都不成功,这种现象不胜枚举。因此,话不必说得特别多,关键要说得有意义。
“惟其是,勿佞巧”:说话的时候,语言应真实、老实,不能用花言巧语欺骗别人。
其实,说话可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智慧。智者总说对自他有意义的语言,而愚者嘴上虽夸夸其谈,却没有什么能用得上的。荀子也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意即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而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有些人就是这样,只会说、不会做,让他说的话,可以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讲得头头是道;让他做的话,却一无是处。因此,嘴巴太会说的人,我不敢特别信任,不然,他讲起来倒很漂亮,可是一做起事来,只怕让自他非常失望。
此外,我们平时说话要有分寸,不要信口雌黄、胡说八道,不然就会招致祸患。肖子良(一作晋傅玄)在《口铭》中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无论是修行人还是世间人,对此都应值得注意。有些人也许是不懂,由于父母没教、老师没讲,故说出来的语言,最后给自己带来许多危害,这是没有必要的。当然,佛法方面、对自他有利的话,该说时一定要说,如经云:“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而不该说的有些话,最好不要说。
《墨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禽向老师请教:“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癞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皆为振动,人们早早都起来了。所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有些人整天嘴巴讲个不停,有用的一句也没有,只是爱说是非、挑拨离间:“过来过来,我给你讲一下,某某人干了坏事,你知不知道啊?”一讲人家的坏话,眼睛都开始发光,口才也非常好;而一让他讲考,或讲些佛法道理,他就偃旗息鼓,开始打瞌睡了。这样确实不太好,会让别人生厌烦心。
因此,我们应长期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的语言,否则,就会如麦彭仁波切所言:“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乌鸦成天哇哇乱叫,人们把这声音视为恶兆,所以都讨厌它。同样,语言不庄重的人,说起话来东拉西扯、喋喋不休,也会招来很多人的憎恨。所以平时说话要注意,有意义的话可以说,而没有意义的,就不必多讲。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奸巧语”,是奸邪巧辩的语言,对别人的尖酸挖苦也属于此范围。“秽污词”,主要指污秽不堪的下流语言,还包括不切实际的谎话、危害他人的话语等。“市井气”,则是偏僻乡村常说的脏话。以上这些“切戒之”,务必要全部戒除。
现在一些不文明的话,人们特别会说。有时候看那些打工的,骂人时嘴巴很厉害,在短短半天内,就能源源不断涌现出各种“教证”,而且一个也不重复。这些恶劣的习惯,有智慧的人千万不要学,自己有的话,也必须要改正过来。其实这种习气很容易染上,就像有些小孩子,本来言行举止还可以,但跟坏人上了一次街后,回来就很会说脏话了,这样会害了他的一生。所以,古人常说:“宁可终岁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
要想让孩子语言文明,首先应从老师家长做起。尤其在学校,老师若随便责骂学生,说他特别笨、以后没出息等,这被称为“语言暴力”.2007年,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公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查》显示:在对北京近30所学校的315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有三成学生受到过老师语言暴力的伤害。其实,老师如果体罚学生,伤害的只是学生身体,这种伤痛也是暂时的;可如果用的是语言暴力,则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创伤,这种伤害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弥补。然而,现在有些老师水平特别差,自己不懂传统美德,平时只会打人、骂人,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所以,作为老师,或作为法师、辅导员,首先一定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尽管凡夫偶尔也会发脾气,说些不干净的话语,但这要尽量制止。如今韩国、美国等国的教育学家,对语言暴力非常关注。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里的成长,与老师的语言、行为有密切关系,假如老师经常骂人,而且骂得特别难听,那么孩子长大后当了老师或领导时,下面的人稍不听话,他就会使用以前老师的那些“教言”.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美好的语言说一句,即便是冰冻三尺的三九天,也觉得非常温暖;而恶口骂人的话一出口,纵然是烈日炎炎的三伏天,也让人感到心寒。有些人骂人、挖苦人特别刻薄,什么话都说得出口。凡夫人虽然难免都有脾气,比如居士,在家会跟家人吵架,在部门会跟同事吵架,但有时还是要克制一下。否则,在气头上说出的话,往往是口不择言,就算自己后来意识到不对,但话已出口,想收回来就困难了。因此,语言上要温和,切莫伤害别人,不然,“利刀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偶尔的伤害也许需要一生来抹平。
记得《亲友书》中曾讲了三种语言,分别以三个比喻加以说明:一、称心如意之语:随顺不同众生的根基,宣讲佛法或世间的道理,由于自然深入人心,让人听了以后,两三天都身心舒适,犹如蜂蜜一般。二、真实语:指力求诚实、心口一致的老实话,不欺骗别人,犹如鲜花一般。三、不切实际的颠倒语或肮脏语:使人听而生厌,不愿意接受,犹如粪便一般。这三种语言中,应当选择前两种。
我们作为修习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嘴巴。古大德说:“最好是有一把锁,把自己的嘴锁上,不让它乱说话。”常看很多道友胸前挂个大大的“止语”牌,这样其实很好,不过要长期坚持,修行不是一两天的事,只有日积月累,才有真正的收获。
前不久有个人说:“某某道友闭关了,真羡慕他,好厉害啊!”我说:“一两天的闭关谁都会,并不值得羡慕;假如能十多年、二十多年持之以恒地修行,这才值得随喜。”很多人刚接触佛法时,有一种新鲜感,短期内特别精进,两三天都不睡觉。不说别人,包括我自己也曾如此,当时认为睡觉特别浪费时间,很想整天整夜不休息,但这是不现实的。所以一时的精进并不可靠,只有长期以佛法或世间教言来约束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情还没弄清楚之前,不要随随便便乱说。事情没能搞明白之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传出去。
这是在告诫我们:评论他人要小心谨慎。看别人有错、行为不如法,一定要再再观察,否则,妄加揣摩就开始诽谤,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会给他人带来终身的伤害。
我们见到某些现象时,首先应观察自己是否看错了,同时要站在别人立场上想一下:“如果我是他,本来好好的,却被人无缘无故冤枉,谣言一传十、十传百,全世界都认为我是坏人,那我有什么感受?”因此,不要轻易断定一个人的好坏,也不要轻易说别人过失,因为很多复杂情况我们并不了解,在没搞清楚之前,不要给人乱扣帽子,更不能把这些话传出去。
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按大乘经论的要求,不能随便说人过失。当然一句也不说,有些人恐怕做不到,但至少也应调查清楚,看你说的是否属实。不然,把道听途说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编出一个精彩的故事,然后在有关媒体前大肆宣传,那么话传开来之后,会越传越离谱,对别人的伤害也非常严重。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有时就算是耳听的谣言,重复的人多了,也能使人信以为真。古代就有个“三人成虎”的故事:
魏国大夫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假如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将信将疑。”
庞恭又说:“倘若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相信了。”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离魏国比这里的街市远多了,议论我的又不止三个人,如果我走后有人说我坏话,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但魏王果真听信了小人谗言,没有再召见庞恭。
可见,判断一件事的真伪,不能偏听偏信,必须经过细心考虑,不然就会误把谣言当真。所以,学院的管家或负责人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只听一面之词,一定要仔细调查双方的情况。多年来,我因为一直管理汉僧,这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比如两个人发生了矛盾,我会听取双方意见后再作决定。否则,一个人口才好,嘴巴特别会说,我就认为他说得对,很可能就冤枉了另一个人。毕竟语言这个东西,只要以分别念稍加改造,整件事情就会改头换面。
所以,平时许多人对某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就是真相。有些人可能因前世业力所致,今生中明明没做坏事,却有许多无中生有的谣言加在他身上;有些人是因为得罪了某些人,他们就故意添油加醋地毁谤,最后谣言越传越广,假的好像也成真的了。可见,世间人的语言难以相信。正如月称论师在《四百论大疏》中说:“在这个疯狂的世界上,无有慧眼的愚者渐满天下,他们的话又岂能当真?”《入中论》亦云:“愚人为量亦非理。”把愚者的语言当作正量是不合理的。
或许有人认为:“耳朵听到的多为虚假,那我亲眼所见的事,总该是真实了吧?”也不一定。《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绝粮于陈国与蔡国之间时,七日七夜没吃到饭,只能无精打采地躺在那里。一天,弟子颜回找来一点米,准备煮给老师吃。煮到快熟时,颜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里,觉得颜回有点失“礼”,所以不大高兴。
过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说:“我刚刚梦见先君了,故应把干净的食物先供养再吃。”(类似于佛教中的“献新”.)颜回马上回答:“万万不可!刚才有土灰掉进锅里,我虽把它抓出来吃了,但饭已经弄脏了,所以不能供养先君。”此时,孔子才知道错怪颜回了。
事后,孔子深有感触地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也就是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时并不可靠;我依赖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时也靠不住。弟子们要切记: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
所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