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94|回复: 3

[大德开示] 净公上人及各位大德关于弟子规感应篇的讲解集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3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刘素云、妙音  (第二二二集)  2016/5/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
042-0222

  老法师:我们听了刘居士的报告,她听经没有白听,真听懂了,真有省悟,这是很难得的。我想与她的年龄也有关
系。人到七十岁之后,这一生已经过去了,七十以后还有多余的,那真叫剩余。我们怎么处理?那就是秒秒必争,万缘
放下。这个世界上的工作,弘法利生的工作,自己破迷开悟的工作,要不要做?一切都随缘,有缘努力去做,帮助别人
觉悟,帮助别人清醒过来,因缘、机会太难得了!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了,如果一失足,不小心一失足,要想到
经上一句话说,三途一去五千劫。不是五千万年,五千劫,别说大劫,就是小劫也不得了!这句话我们相信,佛说的不
是假话,佛不骗人。佛一切是真实心中作,每句话、每个字都是自性里头流出来的,纯真无妄,说实话,我们要知道。
所以我们对佛的教诲,字字句句生感恩心、报恩心,怎样才能报佛恩?依教奉行是报佛恩。

  素云居士提到老师,我一生感老师的恩,如果没有遇到三个老师,三个老师少一个都不可以。我的业障重,很不容
易接受别人的意见,这三个老师,都是自己心目当中最佩服的老师、最向往的老师、最尊敬的老师。三个老师对我有特
别的恩惠,没有方老师我不会信仰宗教、不会学佛;没有章嘉大师给我三年的基础教学,我学佛根立不住,换句话说,
遭遇的逆增上缘就会堕落,必然的道理,跟章嘉大师三年,明白了、觉悟了;没有李老师十年经教,我就不能上台讲经
,上台讲经利益自己的多,百分之九十九是自利,利益众生一分,是真的不是假的。我这一生,就没有遇到几个像我一
样做学生时候的心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根!没有这个根,遇到好老师也是枉然,为什么?没有恭敬心,就
是没有真正的依教奉行。老师会对你失望,这多么令老师寒心。

  在这个时代,做老师的人,一生唯一的愿望就是传道。如果没有人能够继承,他就是道到他这个地方断绝了,后继
无人,他怎么对得起他的老师?祖祖相传,到我身上、到我这一代就断绝了。於是乎我们就明白,真正好老师,晚年唯
一一个念头,期望能遇到接班人。

  净宗,大道!大道当中的大道,接班很容易,接班人难找!为什么?真干的人太少了。海贤老和尚继承他的师父传
戒法师,传戒法师传给他什么?「南无阿弥陀佛」一句,嘱咐他一直念下去,「明白了不能乱说,不能说」。这是传戒
法师给海贤老和尚的传法,他接受了,非常认真干了九十二年,一直到他往生。传戒公的好学生,真的是听话、真干,
也真的守住他老人家的教诫。明白了,明白是什么?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一句佛号。遵守老和尚教诫,
不说,一直到往生没说。为什么不能说?我们都明了。

  我这一生走的路子,章嘉大师教导我的,劝我出家,劝我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悟后就讲经教学,四十
九年没有中断,一直到入般涅盘。我记住老师的教诲,我知道老师的用意,为什么教我们这样做法。社会乱了,佛法衰
了,没有人干了,这是个很苦的差事,尤其是前面的三十年,我学佛今年六十五年,前面三十年非常艰苦,后面这慢慢
好转。我留意传法的人,还有没有人发心学释迦牟尼佛,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老实念佛,讲经教学,甘心情
愿过一辈子?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道场,我明白了,不建道场,真正演出来给我们看,於人无争,於世无求
,大家可以包容。你继承如来家业,如来家业就是弘法利生,能够平安度过这一世。继承我的人也要学我这些,真能放
下,一生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把名闻利养断掉。外面对我们这些赞叹,我们不敢接受,那些赞叹过分了,我们自己心
里清楚,样样不如人,智慧不如人,福报不如人,德行也不如人。只有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就这一个愿望,希望走的时
候,阿弥陀佛来接引,其他一无所求。对人平等,对事平等,佛怎么教我,圣贤怎么教我,我就怎么做。

  这些年我们做团结宗教,有人批评我,批评我不老实,出家人赞叹外道,喜欢跟外道往来,提倡《弟子规
》,《弟子规》是儒家的,不是佛教的。大错特错。真是佛菩萨保佑,一个星期之前,有同修给我一份资料,
是阿育王刻在石头上,释迦牟尼佛一段教诲。内容是什么?劝我们团结宗教,劝我们尊重别人的宗教,决定不能毁谤。
我看了很安慰,骂我的人,释迦佛,你看,立刻就给我回应了,我做得对,没有做错。只是释迦牟尼佛这一段的开示,
我过去没有读过,那我这么多年来所做的,跟本师所说的完全相应,我还没有错。

  我的想法,佛陀那个时代,没有资讯,没有交通工具,所以佛的化身要遍一切处。佛教化众生,不是自己想怎么做
就怎么做,不是的,因人而异,随机教学,他喜欢什么,喜欢什么身就现什么身。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
度就现什么身,应以基督身得度,他就现基督身,应以阿訇身得度,他就现阿訇身。佛无有定法可说,佛也没有一定的
形相,完全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在那个时代,就出现这么多宗教。这么多宗教,我的心目当中全是佛陀的化身
,所以我提出「众神一体,宗教一家,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世尊的开示就这个意思,我们没做错。

  我们看到了,现在由於科技的发达、资讯的发达,地球变成一家人,那应该怎么样?应该所有宗教归一。归一,不
一定是要一个宗教,不必,许多宗教我们一个理念,这一个理念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能
生万法」。宗教是万法之一,宗教有许许多多,是自性所现的。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性所现的,这个自性是谁的?是
诸佛如来的,也是我们自己的。讲到自性,只有一个,没有二个。所以,极乐世界是我自性现的,释迦牟尼佛也是我自
性现的,六道十法界是我自性现的,所有各个不同宗教也是我自性现的,讲得通。我们的心量要拓开,心包太虚,量周
沙界,我们希望宗教变成一家人,宗教变成一体,染污没有了,分别没有了,妄想没有了,我们人人都能回归自性,回
归自性就是无上菩提,就都成佛了。

  所以要读经,经读得不够会有疑问,读明白了、读懂了,疑惑就化解了,经典的作用就是这个。修行的方法,八万
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用天主教修行能不能成佛?能。成佛的道理很简单,只要你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起心、不动念就
成佛了;还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就是菩萨;还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阿罗汉。没有说一定佛家大乘小乘、
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没有说一定是这个,什么法都能,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后头还有个无量法门,都能成佛。

  我在没有读到世尊这篇开示的时候,在过去这十年当中我常常想的,虽然没有证明,我想的是有道理。我认为我们
中国孔孟、老庄、文武周公,都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是佛也是大菩萨再来的,为什么?他们说的东西跟佛法讲的
一样。我们读《庄子》,有一句名言,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这个话是不是佛说的?没有明心
见性说不出来,明心见性就是佛陀,在中国人称他为圣人,他要是出生在印度,他就是佛陀。佛陀有个特徵,他们的东
西无师自通,释迦牟尼佛讲四十九年经,跟谁学的?没有老师,从自性流出来的。我们再看中国老庄、孔孟,他们说的
话也是从自性流出的,他也没有老师,所以都是自性。再看看《圣经》,摩西、耶稣、穆罕默德,穆罕默德不认识字,
没念过书,统统是自性当中流出来的。穆罕默德流出一部《古兰经》,这是什么人?在佛法里面就是佛陀、法身大士,
最低限度法身大士,地上菩萨,他们的东西从自性流出来。

  所以怎样叫我们回归自性?怎样叫我们自性现前?方法无量无边,只要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
不执著,就是正法,如来的正法。我用《圣经》行不行?行;我用《古兰经》也行,为什么?圣人所说的。你明白之后
,所有这个世间圣人东西都通了,仔细一看,他们是平等,在一个阶层,我们的恭敬心生起来了。真的世界大同、天下
太平,到哪?到极乐世界才是真的。那是什么?回归自性就大同了,没有一法不同,为什么?你肯定了一切法是自己自
性变现出来的,跟自己是一体。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四九卷)  2001/10/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0449

  【善逝诸力皆圆满,功德庄严现世间,一切众生悉调伏,此法勇力能明证。】

  这首偈前面说过,由於时间的关系,没有能讲完,我们接著再讲。偈颂里面真正的意思,是教导我们要有真实的修
功。你有修功当然你就有德,修功有得於心,是烦恼轻、智慧长;修功有得於身,不但是健康长寿,必然是自在随缘,
你有得於身。如果以我们讲堂这个对联二十个字来说,修功有得於心,必定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修功有
得於身,一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功德!今天我们怎么个修法?这是我们关键的问题。从哪里修起?要
从读书,这不读书怎么行?要从好学。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晓得,我们的道德水平堕落了,我们的文化水平也下降了。

  所以我在澳洲实实在在是不得已,功德从哪里修?从《弟子规》修,从《了凡四训》修,从《感应篇
》修,把这个基础打好,再入佛门。佛门从哪里修?从《沙弥律仪》修,至少从我们《净宗同学修行守则》前后的两个
版本来修。你真的果然能把这些东西落实,你修功就有德。你不真修,你哪里会有德?这个功德对自己就是庄严,庄严
自己的身心。让人家一接触你,我们现在人讲的磁场不一样,中国人讲的是你的气质不一样,中国人讲气质,外国人说
磁场,是一桩事情。你那个气质叫人一看,充满了智慧福德;智慧是你修功心之所得表现出来的,福德是你修功身之有
得显发出来的。这是自自然然,没有丝毫勉强造作,这是真正庄严现世间,示现在这个世间。

  『一切众生悉调伏』,这是化他,自行就化他。一切众生怎么会被你调伏?被你功德所感化的。我们讲功德,儒家
讲道德,你是一个道德善人,你的道德善行,自自然然让一切大众见闻觉知之所感召、感化。『此法勇力能明证』,这
就是一切圆满法门。色力勇健主稼神,他能明了,他能够证得。

  【佛遍世间常现前,一切方便无空过,悉净众生诸惑恼,此普生神之解脱。】

  普生根果主稼神,在长行里面我们读到的,他所得的法门,他所修行证果的这个方法是「普现佛福田,令下种无失
坏解脱门」。我们在这里看到他的赞颂,他的心得报告,这个境界不可思议。『佛遍世间常现前』,我们听到这句话,
我想许许多多的同学不以为然,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什么?是魔遍世间常现前,我要是把这个佛改成魔,你们诸位一定都
点头。可是菩萨在此地明明告诉我们是「佛遍世间常现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现前这个世间,到底是佛还是魔


  同学们一定要晓得,在大觉的修行人,这个大觉修行人就是法身菩萨,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了,禅宗里面大彻大
悟明心见性。我们听听他们常说的,这个世间「无佛亦无魔」,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我们套《六祖坛经》里面一
句话来说,佛、魔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们想想这是什么境界?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
,佛法要从自性当中求,所以佛法叫内学。不能在外面求,在外面求你就错了。在外面求,求法就变成外道。佛法
要从内心里面求,一念觉,佛遍世间常现前;一念迷,魔遍世间常现前,这才是事实真相。

  由此可知,真正学佛的人,记住这个话,学佛,在他的境界里是佛遍世间常现前。假如是搞佛学的,佛学跟学佛这
两个字颠倒就不一样了,如果是搞佛学,那今天这个社会魔遍世间常现前。我们心目当中,观看这一个世间,到底是佛
遍满,还是魔遍满,关键在我们是学佛,还是佛学。学佛必定要断烦恼,必定要依戒定慧三学,这是学佛;如果我们天
天研教,研究这些经典教理,把戒定慧疏忽了,我们搞的是佛学。无论你是作文章,或者你是在言谈当中,你是佛学,
不是学佛,这一点不能不知道。

  果然学佛,必定是『一切方便无空过』,方是方法,便是便利,也可以说便宜,就是很适合的意思,所以叫善巧方
便,很巧妙很适合,你所用的方法。「一切方便」,这方便太多了,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到,穿衣吃饭,譬如我在
前面所说的,我们喝这一口水,这是一切方便里头的一种。我们有没有对这一杯水、这一口水,生起感恩的念头?感谢
这一杯水供养我、布施我,滋润我的口渴,有没有这种心?有没有这种愿?我的身心得健康,我如何报这一口水之恩?
我认真依教修行,那就是报它的恩。

  一切方便真的是无空过,一切时一切处,我们今天讲一分一秒,佛法讲的是一刹那,都不空过,这个人怎么不成道
业!修行证果,证到如来究竟果位,哪里要三大阿僧只劫!这一生当中这个时间绰绰有余,问题在哪里?在不会,常常
忘记,所以功夫不得力。我们这个一般常讲,进得少退得多,你在一天当中,几时你省悟过来?多少时间你又迷惑了?
我们在讲经这个时候你在听,好像是觉悟了,这一堂课讲完了,你离开课堂了,你又迷了,你妄想起来了,又杂心闲话
。这样修行,你到哪一年才会成就?你把时间空过了,你把你所学的这个理论方法也空过了,为什么?不得其用,没有
落实在生活上面。

  果然你能够精进勤奋不懈怠,你的时间一分一秒都不空过,你成就了。你成就了,自自然然就能感化众生,有形的
众生他受感化,受感化也有程度浅深不同,你细心观察你就明白了。还有一类众生接受感化的,也有程度浅深不同,是
你眼睛见不到的,那是什么?天地鬼神。确确实实在这个处所,在这个道场,道场不需要建筑物,起心动念之处便是道
场。《维摩经》上讲「直心是道场」,他说得很多,举出很多例子,确确实实能够帮助一切众生开悟,帮助一切众生生
善。

  你对於众生的影响,你的言语是言教,帮助他断疑解惑;你的身一举一动,身教;还有你的心起心动念,意教。我
们世间一般凡夫,对於言教、身教容易体会,对於意教,那是要上根之人,中下根人不行,体会不到善知识的起心动念
,上根人能体会。再给诸位说,天地鬼神能体会,你起心动念他知道,我们起的心、动的念纯净纯善,他们学到了。所
以说『悉净众生诸惑恼』,惑是迷惑,恼是烦恼,『此普生神之解脱』,普生根果主稼神。长行里面讲的他是「普现佛
福田」,普现佛福田就是这个偈颂里头一句「佛遍世间常现前」;「令下种无失坏」这一句,就是「一切方便无空过」
。偈颂里面为我们说出他的果德,是「悉净众生诸惑恼」,果德!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六卷)  2005/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456

  【一切众生心。普在三世中。如来於一念。一切悉明达。】

  偈颂文字不多,含义深广无尽。这首偈是「答现问」,「何等是佛境界现」,所现的境界就是宇宙万有,佛法的名
词叫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世间一般人讲宇宙万有。可是偈颂上说的是『一切众生心』,诸位要知道,「一切众生心」
是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现,能所不二。说了个众生心,后面又说『如来於一念,一切悉明达』,这首偈里头我们
就看出来,宇宙万有的现象怎么回事情?佛常讲「心现识变」,这是总说;再给你说细一点,「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这种现象是三个力量所现的,心是法性,心现。我们今天讲「问佛境界现」,主要是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
庄严,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诸位要晓得,佛没有心想,心想是什么?九法界众生,九法界众生有
心有想。心是什么?八识;想就是八识起作用,起分别执著的作用,才有宇宙之间依正庄严,讲所现的。所以心佛众生
,心是一个;佛虽然多,他平等,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可是众生就不一样,众生千差万别。

  从因果上来讲,今天我们这个世界,众生见解、思想、言语、造作,全都是违背了心性,违背了性德。用佛法的标
准来说,人道,人道是什么条件成就的?五戒十善。现在在这个世间,谁持五戒?谁行十善?五戒十善都没有了,这个
世界还存在。众生造作十恶业,五逆十恶在今天的社会是很常见的。五逆里头,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杀阿罗汉就是
杀老师,学生杀老师)、破和合僧(就是正法的团体,都想尽方法破坏,不让你存在)、出佛身血(出佛身血,现在讲
就是说破除迷信,不要宗教),五逆罪。十恶所教的、所做的无非是杀盗淫妄,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贪、瞋、痴
,圆圆满满具足。

  照理说,这个世界就要毁灭了,所以很多外国的宗教都讲世界末日。在哪一年?一九九九年、二千年。这过去了,
为什么这个世界还存在?曾经有天主教的神父问过我,为什么还存在?存在的原因,三个力量,一个力量出了问题,还
有二个。佛力,佛力是什么?大慈大悲。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力是以慈悲、方便来加持。尤其是方便,方便
是灵活的运用,现在讲灵活,活活泼泼,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力在加持。所以心佛众生,能造、能现、能变,心是
能现,众生的心是能变,佛力在当中做个缓冲。

  清凉大师注解也讲得好,「上半所现」,前面两句还有一个『普在三世中』,三世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
「初句横尽十方,次句竖穷三际」,「一切众生心」,横遍十方,「普在三世中」,竖穷三际。十方三际就是我们今天
讲的空间跟时间,所有一切现相都在这其中;时间、空间没有了,现相也就没有。这两句话用现在话来说,十法界依正
庄严怎么来的。前面这个十甚深这是最后一段,我们从前面这些经文能体会到,平等差别不二。前面是差别,后头「如
来於一念,一切悉明达」是平等,是一不是二,这是说如来果地上所现。

  我们看清凉大师下面的注解,「下半能现」,上半是所现,下半是能现,「并於如来圆镜智中」,转阿赖耶为大圆
镜智,「无念顿现故,出现品云,菩萨普现诸心行,即斯义也」。这个地方的菩萨是法身菩萨,无处不现,无时不现,
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佛力加持,加持一切众生,加持一切世间,就是这个意思。佛用什么加持?佛就是前面讲的无念、
无物、无照、无行、无住,平等行世间,佛力加持!

  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我们这个世间,有没有佛菩萨在这个世间?有!他自己不
暴露身分,我们不认识。也许就是我们的邻居,也许就是我们相识朋友当中,不认识。他在这个世间就像唱戏表演一样
,他表演得真像,让你一丝毫破绽都看不出。可是学佛的人跟一般人不一样,学佛的人细心观察,能够看出几分。从哪
里看?他不自私,这是最明显的,他能够牺牲奉献,他能够舍己为人,这就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没有一个不自私自
利,没有不贪图名闻利养,他不是的。也许他也会争取名闻利养,或者是示现工商界的巨子,或者是示现一般普通人。
但是他赚很多钱,他不是自己享受,他做许许多多利益社会的慈善事业。世间善人也很多,菩萨里头又有不一样,他的
慈善事业是觉悟众生,这一点跟凡夫不相同。也就是说,无论他做的什么事业,终极的目标是要把人带上觉悟,这就是
佛菩萨示现。在中国、在外国,无论哪个行业里头统统都有。

  诸位要看看《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就明白了。把五十三参跟《法华经》里面的《普门品》来
一对照,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你这一对照你就清楚了。五十三参是现前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你看到诸佛菩
萨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能看得出来。不过是要懂方法,还要很细心,以虔诚心、恭敬心来观察。佛菩萨为我们示
现,我们觉悟的人就要向佛菩萨学习。真正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的威神自然就加持,这一加持,也就等於另一种方式
的示现,不可思议!

  贵的是,我们自己学佛的人,一定要跟诸佛菩萨同愿同心,同心是无心,同愿至少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要做出来,「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成佛道今天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佛道
无上誓愿成。一定是示现一个样子,做给广大众生去看!让大家看了之后羡慕、觉悟,照样学习。我们不是佛菩萨再来
的,我们效法佛菩萨再来。效法到很逼真的时候,不知不觉三宝威神加持;加持你,你自己也不感觉到。这些理事我们
都要懂得。

  所以我们读这首偈就知道,「如来於一念,一切悉明达」,这个地方说的如来,就是明心见性,圆教初住以上,破
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这个人就称如来。天台大师称他们作分证即佛,六即佛里头的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
。这四十一个位次叫因位,最后一个位子叫果位,叫妙觉。这四十一个位次就是圆教讲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等觉,四十一个因位,后面一个是妙觉,果位。这四十二个位次是平等的,就是你在相上看平等,事上看平等,决定没
有分别。为什么?他们在一切境界里头从来不起心、不动念,真平等。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当然没有
,平等真法界。

  为什么还有四十二个阶级?这就是前面李长者所说的根本无明,也叫做无始无明的习气,有厚薄不一样。不起心、
不动念是无明断尽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一品无明就断尽。无明断尽,习气还有,习气有厚薄不相同,分四
十一个等级,到妙觉,无明习气也断干净了,是这个意思。这样的诸佛如来不知道有多少,肯定比九法界众生多,不会
比九法界众生少。所以我们前面讲过,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瞒得过谁?你瞒六道里面的愚痴众生,他不知道;
六道里面有一点修行功夫的众生,你就瞒不了,何况诸佛菩萨?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生到
西方极乐世界就具足六通,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他心遍知,别人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何况你的言语造作?
所以问题是你能骗得了谁?

  了解这种事实真相,人虽然独居在一个房间里头,俨然有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不但不敢轻举妄动,连个妄
念都不敢打,诸佛菩萨都在看著。天龙鬼神可以欺骗,诸佛菩萨骗不了,而实实在在讲,鬼神也骗不了。你看看《俞净
意先生遇灶神记》,你看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灶神是属於鬼神,俞净意先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己感觉得没有过
失,都做得很对。灶神知道他还有善根,问题是不知道自己的过失。灶神现身来开导他,把他一生所想的、所做的,「
你是假的,是虚伪的,不是真的,你虽然有好心,可是你所作所为是自欺欺人,所以你得罪众生,得罪上天」。他听这
一番开示之后,重新反省,才知道真的自己没有诚意,改过自新。他改过的勇猛超过了凡先生,他跟了凡先生是同时代
的人。我在讲《了凡四训》的时候提到他这桩事情,他好像比了凡先生大个十一、二岁。那个改过自新的勇猛精进
超过袁了凡,果报也超过袁了凡,很不可思议。这两个人的榜样,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得不到定,没有定你就开不了智慧。那怎么办?印光祖师他就把《了凡四训》、《感应篇》、《安士全书》这三本书来代替戒律,这三本书不是佛经,但是讲的内容跟佛法经典是相应的。这就是依义不依语,四依法第一个依法不依人,第二个依义不依语,这言语文字不同,但是意思相同,就可以依靠。像《弟子规》也是一样,《弟子规》、《感应篇》,那有很多人质疑说,这是外道,不是佛经。有这种说法的人,他对这个四依法,实在讲他只知道第一个依法不依人,后面三个他都没有。

  四依法是四条,第一条是依法不依人,依法就是依经典的依据,有经典的依据。经都是佛讲的,佛有的地方讲得比较多,有的地方讲得比较少,有的讲的用的言语方式表达得不一样,文字也不一样。这同样是佛讲的都有这些不同,那何况菩萨、罗汉讲的,他的学生讲的,佛弟子讲的,还有其他宗教讲的。像我们中国的儒家圣贤孔孟,道家的老庄,他们讲的,讲的语言不一样,只要符合性德。我们以十善为标准来讲,反正跟十善相应的,《占察善恶业报经》有经文依据,凡是善的都归在十善,凡是恶的都归在十恶,反正你是属於善法那就在十善。我们看《弟子规》、《感应篇》,一个儒家、一个道家的,你看它的内容,那跟佛经,佛在佛经里面教我们的意思是不是一样?完全一样。完全一样佛就承认它也是佛经,他跟我讲的意思是一样的。虽然是不一样的人讲的,不一样国家地区的人讲的,但是他讲的意思是一样的,语言不一样,文字不一样,但是意思是一样,那我们就可以依靠。所以这是属於四依法第二个依义不依语,义就是意思对了,意思相同,语言不一样,就不要依那个语言,你依那个意思就好了,意思没错,你就不要去执著语言文字了。

  我们四依法明白了,我们就不会有疑惑。你看《弟子规》、《感应篇》讲的内容,就是《观经》净业三福第一福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以前我们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那怎么做不知道,但是知道对父母要孝养,那怎么孝养?对师长怎么尊重?具体怎么做法不知道。现在《弟子规》一条一条很明确的,包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就知道这是该怎么做,原来它具体的做法。没有个具体的做法我们没有下手处,只知道这个原则,但那细节上不知道怎么做。有《弟子规》,现在人很多学了,特别是企业用《弟子规》来教学带动,事业都不断的提升。关键人做好了,事一定好;人做不好,你什么事都做不好。「慈心不杀」落实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这是讲因果的。《弟子规》讲伦理道德的,伦理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是讲是非善恶这些观念。因果是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讲现实的问题。

  像「地狱变相图」那是属於因果教育。现在这个时代,印光祖师讲,现在伦理道德的教育,现在人也很难接受,听不进去。现在唯一还能够帮助这个世界上人类的重病唯有因果教育。为什么?因果讲利害关系,讲现实的,而且很多实际例子我们都可以看到。提倡因果教育,因果的道理事实要讲透彻、讲清楚、讲明白,它就起作用,而且这个还要长期的讲、长期的提醒。那特别我们引用现前社会发生的事情,像黄柏霖居士,他在台北市警察局当警官,刑事警察局那些案件是很好的一个证据,他也发心整理这些资料出来,这都是现代的。说古代的,看也没看到,现在的人有名有姓,有资料可以查的,大家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些都属於因果教育。

  所以印光祖师讲,这个戒它的钢骨就是因果。如果你不懂得因果教育,对因果教育的理论方法不知道,这个戒像一个房子,你要盖房子没有钢筋骨架你怎么盖?那因果就是借这栋房子的钢筋骨架,这个钢筋骨架你搭起来,你才能灌水泥盖屋顶、贴墙壁,那后续的工作你才能做。所以印祖特别给我们提出这个三本书,它的确是可以代替我们佛家的五戒十善。所以一生《了凡四训》、《感应篇》、《安士全书》印得最多。可惜这三本书现在讲的人也不多,偶尔讲一讲这还是不行。还是要像老和尚讲经的时候常讲,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它才起作用。如果一暴十寒,那个作用还是不大,力量不够,我们这个病这么严重,力量不够。但是这些都要时间、要因缘,希望以后我们,特别是第一部《了凡四训》大家要深入。


净公上人:有人误以为《弟子规》《感应篇》是外道!
    这些年来,我们劝大家一起来学《弟子规》、学《感应篇》。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们要学外道的东西?这个心不善,这个言语不善,为什么?你没有把它搞清楚,你就称它作外道,所以这些学佛的人对於佛法懂得不多,他根本不懂什么叫外道。佛经上讲的外道,这个意思我们要知道,心外求法那叫外道。我们是不是心外求法?还是心外求法,我们自己就是外道,你错了!怎样才不是外道?大乘教里面,你要肯定、承认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我是一体,那就没有外,跟我是一体,儒释道跟我是一家。我很具体的跟他说,《弟子规》、《感应篇》都是佛经,他感到很讶异。我说为什么,你看看净业三福第一句不是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怎么做法?《弟子规》就是做法,佛经上这两句话是纲,纲领,《弟子规》是细目,它是一还是二?没有《弟子规》,这两句话就落空了,所以儒释道是一家。慈心不杀我们落实在《感应篇》,道家的《感应篇》,慈心不杀是讲因果,五逆里头特别是重视因果。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三集)


净公上人:现在人不要《弟子规》,你不要这个东西,你学佛就学不成,为什么?

1、这些年来,我们劝大家一起来学《弟子规》 、学《感应篇》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们要学外道的东西?这个心不善,这个言语不善,为什么?你没有把它搞清楚,你就称它作外道,所以这些学佛的人对於佛法懂得不多,他根本不懂什么叫外道。佛经上讲的外道,这个意思我们要知道,心外求法那叫外道。我们是不是心外求法?还是心外求法,我们自己就是外道,你错了!怎样才不是外道?大乘教里面,你要肯定、承认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我是一体,那就没有外,跟我是一体,儒释道跟我是一家。我很具体的跟他说,《弟子规》、《感应篇》都是佛经,他感到很讶异。我说为什么,你看看净业三福第一句不是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怎么做法?《弟子规》就是做法,佛经上这两句话是纲,纲领,《弟子规》是细目,它是一还是二?没有《弟子规》,这两句话就落空了,所以儒释道是一家。慈心不杀我们落实在《感应篇》,道家的《感应篇》,慈心不杀是讲因果,五逆里头特别是重视因果。(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2、现在人不要《弟子规》,换句话说,不要孝顺父母,不要尊敬师长,不要了。我们对这个事情,不能不深入的去研究、去观察。你不要这个东西,你学佛就学不成,为什么?十善业你决定做不到。十善业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因果的基础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就是《弟子规》的基础上。我学佛六十年,教学五十三年,深深体会,我们许许多多同学学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没有根。这个根,补,很难补得出来,今天大家学习儒释道三个根是从文字上学习的。古时候这三个根是在童年时候学习的,尤其是《弟子规》的根,是婴孩时候学的。你刚刚出生,你张开眼睛会看,竖起耳朵你会听,你已经在学习了。而《弟子规》是你的父母把它做出来,做给你看,你的父母还很年轻,他的父母也还在,你看他怎样孝顺他的父母,他怎样尊敬他的长辈。这个婴儿天天在看,看了三年,一千天,这个印象深刻,根深蒂固。所以《弟子规》不是教小朋友念的、背的,不是,是父母、大人在他面前做出来给他看,他是这么学会的。到六、七岁上学了,父母对老师那种尊敬让他看到,他就学会尊师重道。稍长,八、九岁慢慢懂事了,老师教这个学生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把道理讲给他听,他已经做到了,道理讲给他听。父母教育儿女要尊师重道,把尊师重道的道理讲给儿女听。父母跟老师密切配合,把这个人教出来,叫根深蒂固。我们现在这个根都没有了。(恭录自《净土大经科注》)

3、我们在这个世界时间短促,在这个世界里面只要把德行扎好,这个根扎好,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儒释道三个根,只要把这个搞好就行了,然后这一句阿弥陀佛就得力;没这三个根,这一句阿弥陀佛有口无心,不得力。所以念佛念了不少年,为什么烦恼习气还这么多?不得力!这一句佛号依旧降伏不了烦恼习气。可是如果有儒释道三个根,加上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有能力降伏住烦恼习气。


戒律为什么做不到?

《弟子规》是根本戒,根本的根本,为什么做不到?烦恼、习气太重。烦恼、习气是多生多劫累积下来的,这一生没有能力断掉,佛菩萨会原谅你。你到极乐世界再好好的修,修成之后再满你自己的愿望,你再住持正法、弘法利生。所以自己,古人讲得好,量力行事,我自己要衡量一下我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德行、多大的能力,自己知道,超过了是绝对做不到的。真正要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你说那四个根多重要,怎么样也得把它落实,真正做到。我把四个根做到了,我能不能往生?你要是真信、真愿,你一生就念一句佛号就能往生。别人不知道你,佛菩萨知道你,阿弥陀佛知道,你那个一念等於别人念一辈子,一念相应一念佛。你的功德大,你救了佛教,你救了正法,诸佛菩萨都感谢你,这真的不是假的。你确实做出了个好榜样,这个榜样可以复兴佛法,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还有什么问题!但这真难修,佛法讲讲容易,做太难了。《弟子规》几个人做到?今天把《弟子规》做到那就是圣人。《弟子规》是戒,落实在生活叫仪,就是三教基本的律仪,决定不能忽视。  要用智慧去解释,《弟子规》文字不多,看起来好像不深,实际上是博大精深。头一句,这是基础的基础、根本的根本,「父母呼,应勿缓」,这什么意思?父母是个代表的,是个代表的人,他叫我,我赶快答应,这表示恭敬。父母指谁?大乘《菩萨戒经》里面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就扩大了,所有一切众生呼我,我就要用对父母呼我的态度去应。「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老祖宗说的是「本性本善」。前面我们读过,十善业道,大乘菩萨展开来八万四千法门,《弟子规》展开是不是八万四千法门?是!一点都没错。小乘展开是三千威仪。你就晓得,《弟子规》字字句句都充满八万四千法门、都充满无量法门,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在它之外,你才真正体会到它不可思议。
资料恭摘:净公上人专集网站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五集)  2012/3/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35   
普贤菩萨教人礼敬诸佛,一切众生是未来佛,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在哪里?现前一切众生是未来佛。而一切众生包括动物、包括植物、包括矿物,为什么?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这个意思广!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万事万物统统要恭敬,为什么?法性变的,法性是佛,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人在这个地方培养自己的真诚、恭敬心。真诚、恭敬心是性德,你要是明心见性,你本来就是这样子,性德自然的流露,真的,他不是学的。  我们现在是迷失自性,把性德忽略了,现在佛教给我们,我们要把性德找回来。从什么地方找回来?从持戒。戒律里面头一个就是要尊重别人,要尊重万事万物,决定不能够轻慢。你要问这是哪条戒?这是根本戒,十善业道。十善业道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感应篇》。今天你戒律再严格,你不能落实到弟子规,不能落实到感应篇,假的,不是真的,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资料恭摘:净公上人专集网站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六0卷)  2006/1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660
我们现在都愿意随顺性德,性德是什么?告诉你《弟子规》是性德。圣人很了不起,具体给你举出来,你随顺《弟子规》,你就其乐无穷,你随顺《感应篇》、随顺《十善业》,你走的是觉道,走的是佛道,把你的人生价值观改变了。现在这个社会人生价值观是什么?钱,好像他活在这个世间就是为钱来的,拼命往里面钻。我们中国古人知道,所以在造字的时候,造的那个「钱」字,你想钱是什么意思?这边是黄金,一堆金,那边是什么?一个人拿一把刀子在斗,两个人在抢,不是个好事情。中国从前做的,你看古代的铜钱,现在实在讲最早的时候用的是黄金,金钱,以后做银钱、银元,最后就发展到铜钱。铜钱,圆的当中有个洞,有个方孔,那是什么东西?古时候犯罪的枷锁,告诉你看到这个钱,你就想到这个东西是枷锁。它时时刻刻提醒你,这个东西是要用它,不能没有,小心谨慎,不要去披枷戴锁。太多了,太多了就披枷戴锁,适可而止。这就是价值观不一样。古圣先贤给我们做的价值观是道德、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特别拈出来仁爱、忠义。中国人讲八德,这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人生在世干什么?落实八德,力行八德,以八德感化一切众生,这是提升你自己的灵性,不断向上提升,从凡夫提升到佛的境界,不是为钱来的。物质生活再贫穷无所谓,孔夫子赞叹他的学生颜回,颜回是他所有学生里头最贫穷的一个人,夫子对他特别赞叹,他什么?他的价值观不在物质生活,在精神生活。他贫,贫而乐!从来没有看到颜回为物质生活而忧虑的,从来没有过。箪食瓢饮,这是夫子形容他的生活,吃饭他连个饭碗都没有,用竹子编个篓,用那个盛饭,喝水杯子都没有,葫芦挖个瓢,箪食瓢饮。一般人不能过的生活,可是颜回一天到晚快乐无比,他乐的是什么?道!道业精进。换句话说,他天天有悟处,时时有悟处,就是我们此地跟你讲的一真法界的恒沙性德,在哪里?在一切法。他的孝悌忠信天天增长,仁爱和平天天增长,他怎么会不快乐?
资料恭摘:净公上人专集网站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九三卷)  2008/10/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017-1993
用中国传统的方式做标准,对父母不孝顺,要知道这是障碍,这是大麻烦,所有一切麻烦的根。对老师、对长辈不尊重,这个东西要是不放下,出世间法永远得不到。不但高层的得不到,小小之果,像须陀洹,你都得不到。有人修一辈子,不是不修,真修,就是这个没做到,死了之后还要搞六道轮回。为什么?那是轮回的因,轮回的因没有除,他怎么能离轮回?所以佛法的修行,孝养父母第一,奉事师长摆在第二。在中国传统教学,也是把这两个排在第一、第二。世出世法一样的,一丝毫差别都没有,这个我们要好好想想为什么。於是我们就能想到,《弟子规》重要。《弟子规》是什么?伦常道德的落实,烦恼业障习气的放下。对父母不尊重、不孝顺是业障,真的,要没有业障,哪有不孝顺父母的道理!天经地义,你肯定有业障,业障放下,自然就孝顺,对人自然尊重。自己有业障,自己不知道,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明眼人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他们看得非常清楚。
资料恭摘:净公上人专集网站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八集)  2012/1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8
佛教是教育,诸位一定要明了。教育真正达到效果,是要把恶人教导他变成善人,坏人教导他变成好人,这才是教育。不是说恶人、坏人,开除他、不要他,这是失败的教育。成功的教育,是要把坏人教导他变成好人,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他肯接受、肯听话,他回头得快;不能接受、不肯听话,他回头得慢,早晚都要帮助他回头。要有耐心、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才叫做学佛。我们教不好人,不能改变别人的气质,不能帮助人超凡入圣,自己常常要反省、要检点、要忏悔,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决定不可以怪对方。「对方业障深重,没有善根」,这都是推卸自己责任的话,不负责任的话,真正负责任,是要自己冷静认真去检讨。  为什么诸佛菩萨、祖师大德那么能够感化人,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做不到的因素,实在讲很简单,智慧不够、德行不够。果然真有智慧、真有德行,实在讲连动物都受感动,何况人?修养德行,求智慧,读经、听经能帮助我们开智慧。德行的建立,我们净宗成立之后,提出五个科目,简单。我在美国,印海法师对於我们的作法非常赞叹,他说:「你们修行的目标,这么清楚、这么简单,让大家都能够记得,都能去做。」所以我们提倡要做的,都是佛教导我们最基础的修学法,「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菩萨十愿」,五个科目,好记。太多了,记都记不住,你怎么学法?没法子修。  这五个科目里面的条目,我们每一条都记得很清楚,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勉励自己去做到。特别是三福,这叫福报,临终头脑清楚,这大福报!所以世尊,第一个就教我们修福。三种福报:第一种人天福报,第二种声闻、缘觉的福报,第三种佛菩萨的福报。佛这样教导我们,我们自己不肯修学,那怪谁?人天福报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实在讲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在什么地区,无论是什么样的族群,都行得通,都没有违背。各种不同的宗教,我们提倡孝养父母,大家都没话说,天经地义;奉事师长,没有人反对,大家都赞成的,我们修行要从这里做起。
资料恭摘:净公上人专集网站
九九年早餐开示—孝养父母为先  (共一集)  1999/2/26  澳洲布里斯本  档名:20-014-0226  

净公上人:没有《弟子规》,一生努力等于零作者:净公上人 来源:学佛社区网 查看:1090



问:读《无量寿经》就专听《无量寿经》,那平常师父所定的学员们的德行教育课程?


净公上人答:那是根本、那是基础、那是打地基,没有那个基础,你学《无量寿经》、学《华严》、学什么,你就是学上三百年,最后还是失败,绝对不会有成就。所以我跟你们强调你们都不相信,根本的根本就是《弟子规》,你能够把《弟子规》做到,你学的东西都踏实,就好象盖房子,你一定盖得很好。你没有这个基础,你盖房子没有地基,你盖一半一定会倒掉。

问:请问愿怎么发?志怎么立?

净公上人答:……我学佛已经五十三年了,你看看这些人,为什么没有成就?没有基础。所以我劝你们两年之内把《弟子规》、把《了凡四训》、《感应篇》,佛门里面,《十善业道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沙弥律仪》,你把这个东西真正落实了,你就有根。然后无论学什么法门都有成就,你能开悟,你能证果。你要是没有这个基础的话,这个基础的基础是《弟子规》,这是头一步。

问:师父一句话已经全部都解答了。

净公上人答:对。别人要是来问的时候,出家人就教他念《弟子规》、《十善业道经》、《沙弥律仪》。在家人教他念《弟子规》、念《了凡四训》、念《太上感应篇》就行了,在家从这儿扎根。

摘录自:净公上人 学佛答问 澳洲净宗学院之三,2004.10.26澳洲净宗学院,编号:21-261

问:道场念佛堂内大众常年佛七,在念佛中间隔听经,应该是专听师父上人讲的净土经论,还是先以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和《弟子规》听起?

净公上人答:那既然是中根,一定要循规蹈矩,你得听话。循规蹈矩怎么样做?一定要持戒。给我们讲了三个原则:持戒,修定,开悟。我们今天想学教,对经教很有兴趣,对戒律没有兴趣,不想学戒,那就没有法子,佛也无可奈何。你要想成就,你到哪一生,你真正喜欢持戒,你那一生就会有成就;你要疏忽戒律,你那一生不能成就,还是阿赖耶识里面种点善根,结个法缘,这要懂。那要持戒?佛教我们: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小乘是从人天讲起,就是说先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作佛?佛是人中最完美的人,没有一丝毫缺陷的人。这使我们就想到,在中国祖师大德们,唐朝中叶以后舍弃了小乘,用儒跟道代替。所以儒释道的关系是一家,儒释道关系非常密切。我们学佛要扎儒的根,儒是讲人伦,做人;你人都做不好,你就不能作佛。道是讲成仙,也要先做人,人做不好,怎么能做仙?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儒是做人的根,第一个根。

所以同学们要认真把《弟子规》做好,别人做不做,与我不相干,我要要求别人做,错了,为什么?那是你的妄想、分别、执着。要要求自己做,对别人客气,对自己不能客气。《弟子规》做到了,《弟子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我父母没在,那别人叫我,我就可以慢吞吞,爱理不理?不是,他是举例子,对待一切众生要像对待父母一样。我如何孝敬父母,我就如何孝敬一切众生。这在大乘佛法里头有,《菩萨戒经》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们把一切男子女人都看作自己的父母,我们那个孝心才能做得出来。

孝是一切法的根基,根本的根本,是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孝敬达到极处是在佛法,佛法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看到一个苍蝇,看到一个蚂蚁,看到蚊虫,也像看自己的父母没有两样。谁做得到?给诸位说,须陀洹做到了。须陀洹是刚刚入门,小乘初果。在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华严经》讲十信,初信位的菩萨做到。那我们做不到,做不到没有到初信,也就是华严的门没有入进去,十信是华严小学,十住是华严大学。这些经教我们不读不学,怎么会知道?然后你就回头想想看,你说学佛多难?什么人能有这样的恭敬心?这种恭敬心,跟诸位说,是性德。你要是觉悟了,你就是这样做法,你跟诸佛没有一样是有差距的,完全相同,自性的流露。为什么?所有一切有情无情都是自性变现的,自性弥陀,自性菩萨,自性众生。众生里头蚊虫蚂蚁,自性蚂蚁,自性蚊虫,跟自性弥陀、自性观音是平等的,一点差距都没有。

我们不是这么多年在教下的熏习,不懂!我们讲给初学人听,他们听得怪怪的,他也不能接受,哪有这种事情?这是胡说八道。蜎飞蠕动怎么可以跟我父母相比?怎么可以跟佛菩萨相比?他说我们胡说八道。幸好这话是佛说的,不是我们说的,我们说不出来。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的熏习,终于对佛陀这些话听明白了,相信了,不怀疑,也认真学习。我们现在看到苍蝇,看到小虫,我们会合掌,小菩萨!决定不会去伤害它。我洗澡在浴缸里面放水,看到浴缸里有小虫,我就不敢放水,先一定合掌跟它沟通:小菩萨!现在我要用这个浴缸,请你离开。它走了,我们才能放水,不可以伤害它,那个小虫比蚊虫还小。

所以我们从小没有扎根,现在扎根是必要的,可以同时下手。每天我们用一半的时间做这扎根的教育,学这些,一半的时间,我们来听经、来念佛。要特别重视扎根教育,扎根,我们是四个根,出家的同学,《弟子规》决定不能疏忽,要知道没有《弟子规》,你一生的努力最后都等于零。要想成就,这个根是第一重要,千万不能够疏忽。有这个根才有佛法,没有这个根,不但佛法都没有,人天法也没有。《弟子规》是人道,《感应篇》是天道,道家讲成神仙,上品是天仙,十善业是佛道,《沙弥律仪》是僧道。真正想把道场兴旺起来,你不扎这四个根,你做不到。这四个根扎到了,你的道场自自然然兴起来,不要你操一点心。为什么?护法神帮你兴起来,护法神是护法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不是护的人。你人有道,他就护你,你人没有道,他不护你。这个道理要懂。一切随缘,决定不可以攀缘,攀缘造业,造得很重。随缘,没有分别,没有执着,那成就功德。如果还有分别,还有执着是福。

来源:摘自《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九十二),编号:21-442

人民大众牛网友说:末学在《从印光祖师看净公上人》一文谈论到这个问题,说《弟子规》是外道的人,我想多半没有读过印光大师文钞,印光大师在文钞劝勉人不要因为《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而不读。印光大师当年流通《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很多,在印光大师文钞多次谈到儒家佛家道家的关系。弘一大师出家以后说非佛经不读,但是晚年整理儒家经典并且作序,他说儒家经典对于我们初学还是有帮助。雍正皇帝在《十善业道经》序文《永贞皇帝上谕》也谈到这个问题,并且严厉批评儒释道水火不相容的现象。印光大师曾说雍正皇帝久证法身,换句话说雍正皇帝也是大菩萨再来。末学在《从银光祖师看净公上人》一文“质疑弟子规”小章节详细谈到这个问题,并且引用印光大师原文,还有祖师大德开示。我们净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师用佛法来为儒家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做注解。如果说《弟子规》是外道经典,那么印光大师,弘一大师,蕅益大师岂不也破皈依戒,也是外道?



《弟子规》也是佛菩萨的加持——索达吉堪布新书《漫谈弟子规》上市


《弟子规》也是佛菩萨的加持。

孔孟之道里没有佛教的轮回思想,没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来藏的甚深教言,但在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方面,讲得确实好。

我经常想:弟子规的内容,应该用佛教观点来解释,这样刚好有一些补充。

——索达吉堪布

很多人都听说过《弟子规》,但它到底讲了什么,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当藏传佛教遇到儒家典籍,又会发生怎样的碰撞?

作为藏传佛教的大德,您为什么会讲《弟子规》?

堪布:《弟子规》讲的是如何做人,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只要是人,就一定离不开,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这里面讲的不是佛法,但与佛教不相违,可以帮我们完善人格,很值得学。

我作为一个藏族人,以前对汉地的国学文化知之甚少,后来看到这方面的典籍,很吃惊,觉得许多道理非常殊胜,每个人都一定要学。特别是这部《弟子规》,我不但自己学、给别人讲,还把它翻译成藏文,推荐给藏地的大人和孩子。

为什么要了解古人的智慧?

堪布:凡夫的语言表面上有趣、吸引人,但你去学,又学不到东西,说不定还会伤害自己,《弟子规》教诫:“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做人不容易,很多时候要从这些“小地方”留心,千万不要以为看看无妨。现在杂书多,流行的歌或视频也多,你看了,就被染污了。本来还挺聪明的,现在变笨了,本来很有志向的,现在变脆弱了。所以,要在点点滴滴上注意,否则积重难返,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再也不会对圣人的教诲感兴趣了。

《弟子规》不是给小孩学的吗,为什么让大人、甚至出家人去学?

堪布:古代孩子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德行,今天我们这些大人有吗?不见得。没有,那就是孩子,就要学,诚如《戒律花鬘论》所说:“不知理,六十岁也如孩童。”我们大,是大在年龄上,如果道德学问不是那么踏实,甚至一片空白,为什么不学呢?

而且,大人学了,才有资格引导孩子。学校重视分数也就罢了,做家长的必须要给孩子补上德育课程,否则,孩子的智慧你放心吗?没有德行,智慧又依靠什么成长?

或许有人想:“我们出家人不用学吧,这是世间学问,又是童蒙教育,我都看破了、出家了,何必学呢?”

出家了,人做不好的话,即使待在僧团里,也不会守规矩的,要发心利他更难,要成佛,那太遥远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人人都要学《弟子规》。小孩子要学,大人也要学,在家人要学,出家人也要学。这本《漫谈弟子规》就是我为每一个人写的。

出家人也讲孝道吗?

堪布:佛陀时代有一位阿罗汉,父母非常贫穷,他想供养,又不知是否违背戒律,于是去请示佛陀。佛陀召集僧众,开许说:“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可见,出家人供养父母,是合乎律制的。

有人学了点中观,就把父母观“空”了,父母说什么都不理不睬,这是不对的。

学了佛就不用孝顺父母了?佛陀没有这么教过。佛陀说,父母是我们的恩田,是严厉对境——你孝顺父母,功德很大;违逆父母,过失也一样大。所以,不管父母有没有学问,一个有教养的人,无论你在家或是出家,都要孝顺、恭敬、供养父母。

那出家人这样做,是不是一种执著呢?

是一种执著。就像汉地的懒残和尚,他为养活母亲,甚至典当了袈裟去换米。但结果呢?他的执著不仅没有影响修行,反而让他成就了。

作为出家人,您怎么对待您的母亲?

堪布:我经常感到惭愧,我母亲来佛学院出家十五年了,但我没有为她做过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不过,让我比较欣慰的是,我从来没有跟母亲吵过架。有看不惯的地方,我会用委婉的语气提醒她,她一听就懂,懂了就改了。改了,我就放心了。

我一直认为母亲很聪明,如果她识字,智慧肯定超过我,我经常跟她这么说。不过,虽然母亲不识字,却能背诵《极乐愿文》《普贤行愿品》《度母赞》等文字,我小时候会的那些都是她教的,母亲的记性很好。

我确实没有为母亲做过什么。也是忙吧,最多上课前去看她一下,也就一分钟,不过母亲挺安慰的。一分钟左右我就离开那儿,来上课了。这是我的孝顺方式,和古人、世间以及佛教界中那些孝子比,很惭愧。

现在微信上有各种信息,很多以前没见过,多学这些有好处吗?

堪布:博而不专会落于浮泛,形不成有力的深度,就像庄子说的:“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他告诉我们,修道最忌讳的是杂,杂了心就不一,就多;多了就无法摄持并向内专注,就扰;扰了就会落入忧虑和纠结;忧虑纠结,就修不下去了。

萨迦班智达教诫:“智者学习诸知识,究竟一门通世间,愚者虽是见识广,不能照明如星光。”他把群星和太阳做了一个对比:群星虽然遍布虚空,却无力遣除黑暗,太阳只有一枚,却能遍照世间。

《荀子·劝学》里也有一个比喻:“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鼯鼠是一种小飞鼠,有点像松鼠,它能飞,却飞不上屋顶;能攀,却爬不上树梢;能游,却渡不过小水沟;能跑,却赶不上人走;能藏,却盖不住身体。它有五种技能,却没有一样拿得出手,很悲哀。

由此我们了解,求真知,需要深入。

所谓的应机施教,是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堪布:《论语·先进篇》有这么一段情节:

子路问孔子:“当我听到一个好主意,可以立即去做吗?”

孔子说:“你的父亲和哥哥都健在,为什么不问问他们,却听到了就做?”

冉有问:“听到一个好主意,可以立即去做吗?”

孔子说:“听到了就要立即去做。”

公西华在旁感到奇怪,问道:“老师,他们两人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回答却不同呢?”

孔子说:“冉有为人犹豫、退缩,所以我鼓励他果断一点;子路勇气过人,但遇事往往思虑不周,所以我抑制一下他的冲动,让他三思而行。”

这种因人而异却又恰到好处的教育方式,只有真正的智者才做得到,然而,这样的人确实不多。

《君规教言论》中说:在一个大国里,一定有贤善的人,有卑劣的人,什么样的人都有。正因为了解到什么众生都有,而众生的根机、意乐、性格、智慧等又都不同,佛陀才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以便恰当地利益每一个众生。

这就是应机施教,或说因材施教。

佛教有什么可打动人的?

堪布:圣天论师在佛教历史上最会讲理,他一生的辩论事业中,胜伏过许多外道。晚年时,尊者又赢了一位婆罗门。婆罗门心服口服,但他有个弟子不服,他想:“既然我的上师辩不赢你,那我就用刀赢你。”

于是他跟踪尊者,但始终无从下手。直到有一天,当尊者独自一人在树下禅修时,他跳出来,说:“今天我要用刀赢你。”边说边狠狠砍了尊者一刀。

虽然身上中刀,但尊者依然慈悲地对他说:“真理岂能被刀剑胜伏?你赶快走吧,我的弟子里有很多还没有得无生法忍,有执著,他们会追杀你的。”

来人一听,知道尊者有着非同一般的境界,马上心生惭愧,跪在地上祈求忏悔。

“快走!”尊者强迫他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弟子们回来了,见尊者躺在血泊里,知道有人杀害师父,要去追。这时尊者用最后一口气说:“这是前世的因缘,不要追了,放过他。”说完,便圆寂了。

杀人者的师父被佛教的智慧折服,杀人者则被佛教的慈悲折服,从这里我们就知道,千百年来,佛教之所以得到无数人的相信和景仰,就是因为它的教义和实践完全说明,它是包含智慧和慈悲的真理。

像《弟子规》这样的人格教言太浅,为什么不提倡学空性?

堪布:以我多年的经验看,人格教言虽浅,但学一句,与人交往时就会起到一分作用。如果这些从谁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我会推知,他的内在一定有相应的智慧和美德;有时我甚至相信,他是有修证的。

所以,《弟子规》虽然没有讲空性,也没有讲一些前世后世、业因果的道理,但是,它以整个儒家思想为背景,用最简洁的语句,将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框架完整介绍出来,是非常难得的,很值得学。

学习这部论典,不学佛的可以做个好人,学佛的可以在夯实人格的同时,将它转为解脱之因。

那这样做,和空性相违吗?不相违。

了解佛法的人知道,空性和慈悲是互相启发的,一个人越了解空性,就越重视利他行为,这是规律。不了解的人以为,做人的道理浅、空性的道理深,因而不重视人规。然而事实上,忽视人格修养,一方面得不到利益,一方面也说明,他对空性其实并不了解。

索达吉堪布教诫我们不要小看《弟子规》,他说:

“与所谓的新科学、新理念相比,传统美德才是今日社会的净化剂。简单平凡的文字里,好像没有什么新意,却清晰指明了亘古不变的人性所应该遵循的道路。”

“我现在经常感到,今天我们谈做人,谈国学教育,很多时候不是在要求一些很高的东西,相反,我们是希望大家明白一些基本道理。”

堪布看重人格,“人格的厚度,远远不是一张文凭所能承载得了的。”

堪布看重修行,“真诚修行比任何表面功夫都重要。”

堪布看重大爱,“如果我们认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所有的爱得以展开的基础,那么我希望大家再向前迈一步,走进佛教的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众生。”



印光祖师反对佛弟子修学外道却弘扬太上感应篇的原因

2015/12/28 18:37:00    热度:1264   

  释迦摩尼佛于《五分律》中开示“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佛陀阿含经开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因为道教《太上感应篇》属于佛教与道教的人天乘共法部分,且于中国为必应行者。所以,印光祖师反对佛弟子修学外道的同时,却极力劝导佛弟子修学道教的《太上感应篇》。老法师极力劝导佛弟子修学《弟子规》,同印光祖师劝导佛弟子修学《太上感应篇》是同一种佛教依据。

  印光祖师相关开示见下:

  知佛法人,不谈道经。何以故,以道经是求人天福报之法,非了生脱死之法。《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533页-复刘元仁居士书

  末世外道充斥,纵有信心,多半归于外道,以无正法之可闻故也。近来交通便

  利,佛法经典得以流通,实为大幸。然不得既学佛法,又修外道法,以致邪正混

  乱,则为害非浅。《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546页-复韩宗明张宗善二居士书

  印光法师谈感应篇

  ――代重刊序

  弘法敬辑

  一、感应篇之概述

  1、感应篇的来源

  问,《感应篇》,谁人著作。对于他教典籍,以何法辨别之。

  答,《感应篇》通行本,有太上二字,谓为老子所作。亦有谓本抱朴子而广之。然不必究其为何人所作,只取其书所说之益。所谓不以人废言也。圣人立法,固不必定取圣人所说为法,只取其益世道人心为事。虫文鸟书,大开文字之端,敢以虫鸟不足重,而不用其文字乎。举此一事,可以息彼妄论是非者之无益繁词。此种繁词,尚不如春禽昼啼,秋虫夜呜之有天然风味也。《三编卷四 答崔树萍居士问》

  2、感应篇的性质

  《感应篇汇编》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隹,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增广卷二 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五经四书,本是教人为善之书。世多以文视之,则便当面错过。若《感应篇》、《阴骘文》等,直陈因果报应之事,俾人一目了然,实为有益。彼大言理性,不提因果报应者,徒欲得高出人上之名,而不知所以高之实。《三编卷二 复谢慧霖居士书五》

  《感应篇》、《阴骘文》,实为功过格之源本,以故恭录于首,以期朝夕讽诵,互相鉴照。俾得三业清净,一心淳笃。庶可无忝所生,行为世法。由是而世法佛法,一道齐修。成已成人,了无二致。前继往圣,后开来学,参赞化育,辅翼郅治,皆于此庸言庸行中得之。若舍此不行,别求玄妙。纵令大得,亦只能利一类之机而况专资空谈者乎。《续编卷二 净土问辨功过格合刊序》

  二、感应篇之实行

  1、读诵奉行 改过迁善

  凡《安士全书》,及《感应篇汇编》,《印光文钞》,通文义者,皆须人奉一部。由此路上行,上焉者或可体会到此。否则只知圆融不执著,口口说空,步步行有,为家庭之祸患,亦佛法之蟊贼。《三编卷三 复福州佛学社书》

  《感应篇汇编》,宜令熟读,此正本清源之要务。以五经四书所说者,或散见于各处,或义晦而难领会。此既熟读,读五经四书,一见此种话说,即便心领神会。理学务躬行,而不知此义,反指为异端者,皆见理未的,救世无术之流类也。《三编卷二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

  汝宜每日将《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关帝觉世真经》,日读三五遍,至少须一遍。亦令汝妻日日读之,自可知为人之道理。既知为人之道理,则便可继汝父之家风。凡一切人皆钦仰汝,以为汝父素好善,故有此令郎。此其荣为何如也。光宗耀祖,成家立业,只在能立志学好而已。岂有甚么难行难做处。《三编卷三 复某居士书》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慎思察,则幸甚幸甚。《增广卷一 与周法利童子书》

  若日说因果报应,与生徒讲《感应篇》、《阴骘文》、《觉世经》。而所作所为,皆与三者相反,则成登埸优人,只供台下人一时悦眼娱耳而已。优人只得优人之值,断无生前没后之真利益也。愿汝深体吾言,则儒佛之心法,及究竟之实益,岂必令前人独得,而汝或不得者哉。  《三编卷二 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2、感应篇与家庭教育

  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历代以来,遵行二书,其家状元甚多,然皆终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人之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讲,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则可矣。然读书之时,不可即入现设学校。宜合数家请一文行兼优、深信因果之师,令其先读《四书》及《五经》耳。待其学已有几分,举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说俗论所惑。然后令其入现学校,以开其眼界,识其校事。不致动与时乖,无由上进矣。能如是,则有天姿者,自能有为。无天姿者,亦为良善。独善兼善,自利利他,实不外此老僧常谈也。《增广卷一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令熟读《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关帝觉世经》,俾知有所师法,有所禁戒。一一为其略说大意,以为后来读书受益之前导。幼时如是,愈读书愈贤善,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则任性憍惯,养成败类,纵有天姿,亦不知读书为学圣贤,则读的书愈多愈坏。《续编卷二 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

  《阴骘文》、《感应篇》,必令其熟读。且勿谓此非佛书而忽之。以凡夫心量浅近,若以远大之深理言之,则难于领会。此等书,老幼俱可闻而获益。而况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乎。《增广卷二 复永嘉某居士书七》

  祈以《感应篇》教子孙,终身诵之,胜于小学韵语多矣。《三编卷二 复邵慧圆居士书三》

  儿女从小,即为教其常念《感应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须念一遍。尽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讲,依之而行,则自可归于正人君子之域矣。《三编卷一 复金益平居士书二》

  教小儿常以《阴骘文》、《感应篇》,为入德之门。俾幼时即知为人之道,与因果之理。则后来决定不敢作越理犯分之事。否则被彼邪见所诱,则其行或至如今之废孝废伦免耻者,以现今此种邪说甚多故也。《三编卷三 复王智卓居士书》

  宜令儿女等同读《阴骘文》、《感应篇》,为彼讲说。俾知为人之道,及三世因果之理。则将来自不至流为暴恶。彼杀父杀母废伦免耻者,皆由最初不知为人之道,及因果报应。一闻邪说,遂极力依此,以逞其肆无忌惮之心,为可哀也。《三编卷三 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必须令彼熟读《感应篇》、《阴骘文》,以为前途之导。即二女亦当读之,以期藉此自修并以化人。天下不治,匹夫有责,此实匹夫令天下治之根本法。又须令儿子多看《安士全书》,《历史感应统纪》,及有益身心之善书。《三编卷一 复神晓园居士书》

  世之不肖子女,皆其母不尽母职之所致也。母若贤,一则秉其气性,二则观其作为,此系以身立教者。次则教以为人之道,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又须切切实实示以因果报应。迨读书时,先将《感应篇》、《阴骘文》令其熟读。毕生每日须念三五遍。再与讲其大义,则如镕金入于好模中,决无不成好器者。此母教为治平之根本也。世人皆不注意,故有今日之战争现象。以致国运危岌,民不聊生也。光不须为小儿说法,且为汝夫妇说教小儿法,则小儿自可仿效仪型,克成正器矣。《三编卷一 复李慰农居士书五》

  三、感应篇之功用

  1、令人深信因果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书曰,惠迪吉,从逆凶,唯影响。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皆因果之说也。至于佛法,则更为彰著。前究过去,后明未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了此,则善恶报应,不爽毫厘。吉凶祸福,皆由感召。人虽至愚,决不至幸灾乐祸,避吉趋凶。惜无殷鉴,每致所作反乎所求。此忧世君子,汲汲然流通《感应篇直讲》为急务也。《三编卷四 感应篇直讲题辞》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语依表面看,是说庆殃及于子孙。依实际论,其庆殃之归于本人者,当更大于子孙者多多也。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用,以也。极,穷困苦荼也。五福六极,实示前生之善恶因,及现生之善恶果也。儒经说前因现果,现因后果。孔子箕子此二语,最为明显。佛经说三世因果,最为详悉。撮要说之,则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谓现生所享受苦乐吉凶者为命,谓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恶之果报耳。天岂有厚于彼,而薄于此之命令乎。故《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果知此理,则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兢兢业业,恐惧修省。格除自心私欲之物,则自心本具之正知发现。由兹罔念作狂者,咸得克念作圣矣。此就儒教所说因果,尚有如此之大利益。况佛教人修戒定慧,断贪瞋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初则断尽世间烦惑,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次则渐渐进修,以至真穷惑尽,慧满福圆。彻证自心,成菩提道。咸皆不出因果之外。故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三编卷三 因果实证序》

  人性本善,由对境涉缘,不加检察,遂致起诸执著、好恶、种种情见,以埋没本性者,比比皆是。由是古之圣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复其初。其语言虽多,总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所言格物者,格,如格鬬,如一人舆万人敌。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否则心随物转,何能格物。致者,推极而扩充之谓。知,即吾人本具爱亲、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学而始有也。然常人于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检点,从兹随物所转,或致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亦失之。尚望其推极此良知,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乎。是以圣人欲人明明德,止至善,最初下手,令先从格物致知而起。其所说工夫,妙无以加。然欲常人依此修持,须有成范,方易得益。五经、四书,皆成范也。但以文言浩瀚,兼以散见各书,不以类聚,颇难取法。而未多读书者,更无因奉为典型也。太上感应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作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且愚人之不肯为善,而任意作恶者,盖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知自私自利者,反为失大利益,得大祸殃,敢不勉为良善,以期祸灭福集乎。由是言之,此书之益人也深矣。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僭修焉。清长洲彭凝祉,少奉此书,以迄荣膺殿撰,位登尚书后,尚日读此书,兼写以送人,题名为元宰必读书。又释之曰,非谓读此书,即可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其发挥可谓透彻之极。然见仁见智,各随其人之性质。此书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况区区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此书注解甚多,唯清元和惠栋之笺注,最为精深宏畅,惜非博学之士不能阅。次则汇编,实为雅俗同观之最上善本,而不甚通文之妇孺,犹难领会。唯直讲一书,为能普益。然文虽浅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词甚优美。浅而不俗,最易感人。《续编卷二 感应篇直讲序》

  培植家庭根本之道维何。即凡教子女,必在于孩提之时,先须使知因果报应之说,则一切悖恶行为,自有所畏而不敢为。讲因果之书,莫善于《感应篇》,及《阴骘文》。此二书,能为之常常讲说,自有莫大之利益。盖童蒙天性未漓,善言易入,幼而习焉,久则成性,及既长而不可改也。正本清源,端在于此,故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今天下所以大乱者,皆由一班不明教育原理之父母,有以养成之也。盖既不能以胎教善其始,又不能以因果策其后,根本一坏,遂泛滥而不可收拾。于是非孝无亲之说,家庭革命之谈,乃昌言而不讳。驯至朋友则利交而货卖,夫妇则兽合而禽离。廉耻道丧,天理绝灭,洪流滔天,未知所届。即起孔子释迦于今日,亦无法以救之,岌岌乎殆哉。然则将柰何。曰,挽救之道,唯有注重家庭教育,冀各为子女讲明因果之事理,以培植其根本而已。既植善因,必获善果,庶将来人心丕变,风俗渐淳,天下国家,其有太平之望乎。 《续编卷二 示殷德增母子法语二则》

  2、受持流通感应篇之利益

  天下不治,匹夫有责。谓其善教儿女,俾成贤善。以之风于一乡一邑,以及天下之谓也。吾常谓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为尤关切要。以女有相夫教子之权,女若贤善,则其婿与儿女皆贤善矣。故又曰,治家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乃真语实语。欲家门兴盛,子孙贤善,当以吾言为圭臬,则所求皆得矣。又提倡因果报应,莫善于教人受持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以善恶类书,一目了然,易于获益。彭定求从小日诵此二书,至中状元作尚书时,犹日日诵之。且得暇恭书送人,题为元宰必读书。跋曰,非谓读此可以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可知此书之要矣。《三编卷一 复朱仲华居士书一》

  令友求子,拟舍百金。当令请百部《感应篇汇编》,以送通文理有信心之正人君子,实为不可思议功德,当获感通。又须知求子,先须从培德节欲起。印施善书,乃培德之一端,非止乎此而已。培德,当常看《感应篇》、《阴骘文》。善则随分随力而行,恶则如怨如仇而去。袁了凡行功过格,乃认真体察,丝毫不容放过。故命本不寿而寿,无大功名而大功名,无子而有子。果能追彼芳躅,以期德日增而过日减。即不用功过格,凡了凡之所得者,令友亦当得之。况彼主持报馆,握言论机关之权。…………长洲彭家,自清初以来,科甲冠天下。其家状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虽状元宰相,犹日诵感应篇,阴骘文以为诚意正心,致君泽民之监。彼狂生谓此等书,乃老斋公老斋婆之所从事者。非但不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并不知人之所以为人。生为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而且恶业难消,永沈恶道。彼嚣嚣然自命为博雅通人,致令后世并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闻者,何可胜数。欲子孙之不趋败途。共入正道者。当以《感应篇汇编》,《阴骘文广义》,为定南针。则世俗习染之恶浪滔天,黑云障日,亦不至不知所趋,而载胥及溺。否则纵令风平浪静,天日昭彰,亦难保不入洄澓,而随即沈溺矣。况绝无风平浪静天日昭彰之望之世道人心乎。须知阴德二字,所包者广。成就他人子弟,令入圣贤之域,固属阴德。成就自己子弟,令入圣贤之域,亦是阴德。反是。则误人子弟固损德,误己子女亦损德。力能兼及,何幸如之。否则且就家庭日用云为,以作为圣为贤之先容。正所谓即俗修真,现居士身而说法者。祈以此意,与令友,及一切知交,恺切言之。亦未始非已立立人,自利利他之一端也。《增广卷二 与永嘉某居士书》

  以世世奉佛,奉《阴骘文》,《感应篇》。其志固长欲利人,而天固长施厚报也。《三编卷四 复刘观善居士书二》

  至于所说《感应篇》,见人之得,如己之得等十二句,若能事事省察自心,则虽未能即纯,亦可以常然如是。颜子三月不违仁者,亦是微有间断,未能毕竟与仁打作一块之样子。希圣希贤,在人自勉。若一放纵,则便不可名状,如今日之为国为民者然,可不哀哉。修行人,心不可偏,若偏,即或受病。身体孱弱,当息心正念,俾神不外驰,心自归一,身亦可渐渐安康。若欲得往生,傥此心坚固不解,或起魔事。去来任业,镇定由己。若欲即得,如瓜未熟而先摘,而尚能受用乎。《续编卷一 复念佛居士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19 03:53 , Processed in 0.18368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