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62|回复: 0

[大德开示] 虔信生于清净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2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找到善知识之后,想要保持对他的信心不退转,也可以多诵《上师法五十颂》,学之,思之,行之,久久便得大益。其中所有的内容,都在教你如何打开智慧之门。因为,真正敬师者,才能敬自己的灵魂。没有一份大信,是不可能得到大力的。”

我们所说的信心,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坚信自己是佛;第二,视师如佛;第三,相信修炼佛法能够成佛。就是说,你对自己、上师、佛法都要有信心。这种信心从何而来呢?从实践中来。你要脚踏实地地依照上师的教法而修行,慢慢的,就会拥有一种体验。体验是信仰最好的保证。一块顽铁,只有在进入磁山之后,才有可能被磁化。单纯的学而不炼,没有多大的意义,望梅是很难止渴的。

找到善知识之后,想要保持对他的信心不退转,也可以多诵《上师法五十颂》,学之,思之,行之,久久便得大益。其中所有的内容,都在教你如何打开智慧之门。因为,真正敬师者,才能敬自己的灵魂。没有一份大信,是不可能得到大力的。从本质上来说,他力——如上师的加持、传承中的加持力等——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是信心的产物。没有信心,便没有他力。信心的自力和他力的相应共振,才会和合为更大的力。二力和合时,方为相应。若是空瓶注水,你啥也得不到。所谓“空瓶注水”,就是指你缺乏一种信心的自力。关于这一点,我曾在QQ访谈中随机写过一首偈子:“雪山静立而无心,朗日大照而有情。有情无心相融时,觉性空性并不分。”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说,诸多的加持与其说来自根本上师,不如说是来自那三昧耶誓约。单纯的一方,没有对机另一方的话,是不可能有殊胜加持的。

有一次,一个学生问我,为啥佛不度无缘之人?这难道不是一种分别心吗?我告诉她,所谓缘,有时就是你的一种选择。我举个例子,我说今天有空,大家可以来聊聊天,但一些人选择去别处游玩,你却选择来我这儿聊天。那么,你的选择就构成了一种缘,这种缘,就构成了我们的这次交谈。所以,随缘度众不是分别心,而仅仅是一种不强求的智慧,也是对众生的一种理解与尊重。这就像我不可能到街上随便找一个人来说这番话,也不可能强迫一个不愿自救的人去叫醒灵魂一样。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尊重他们的选择。

一次QQ访谈上,有个网友问我,如果一个人还没有俱足信心的时候,能不能用大礼拜、布施等方式生起信心呢?我告诉他,信心也可以用大礼拜或是其它方法——如四加行——来培养,不过这显然是个悖论:你没信心,便不会去拜师;但你不拜师,就可能永远没有信心。所以,假如你想上求佛道的话,就仍然要拜师,这是你做出的一种选择。当你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就构成了一种缘。因此我才说,心有所欲,便是机缘。许多人在一见师的瞬间,就俱足了无伪的信心。有信心者,才会对机。相反,无信心者,总是会对佛书中的一些描述产生怀疑,即便知道“信为功德母”,也总是不能说服自己去相信佛法的真谛。这是一种所知障,它也障住了你的光明心。比如八难之一的“世智邪辩才”,就是不会有正信的。要去除这种顽固的习气,需要长期如法的修炼。假如你找到了上师,并且每天按上师的教授如法如量地去做,便可积累资粮,建立坚固信心,直至有一天明心见性,然后开始真正进入修道。因此,有人问我,怎样对上师三宝生起坚固的信心时,我回答他:“修,苦修,再苦修。”这也是密勒日巴送给弟子冈波巴的最后一个殊胜法教。

不过,真正的信心,并不是一般人眼中的信心,相信上师说的话,也并不等于就对他有了无伪的信心。因为,我们所说的“信”,不是世俗的“信”,而是一种源自清净心的“信”。这种“信”,是无求的,是拒绝机心、崇尚天然的,它就是心性的用,而心性则是“信”的本体。没有“信”就看不到真正的心性,那“信”正是心性的体现。所以,修道之始,应先解疑,再谈别的。疑不除,便不可能生起信心,不可能得到智慧。这就像两个人谈恋爱,你如果对自己的爱人没有一种深入骨髓的信,总是半信半疑,便体会不到他的爱。你总会下意识地观察一些细微末节的东西,不断猜疑他,以这种猜疑来保护自己。殊不知,这种“疑”,伤害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还有你们之间的这份感情。这也像一个人看文章,总是下意识地寻找文章中的错别字和语病,而不去体会文章中的营养,结果啥也得不到。上师与弟子之间也是这样。假如你对上师保持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甚至对他阳奉阴违,你就没办法得到他的无上加持,更不可能开悟。信心就像一条光缆,可以传送内外上师——本有的真心,便是你的内上师,也是你真正的上师,而能帮你认知真心的人,就是你的根本上师,他属于外上师——之间的信息。没有信心,便没有一切。所以我才说,“月在天心正皎洁,但净凡心莫相疑”。

当你俱足无伪的信心,并且在修行途中不曾失去它,那么你心灵的小树就会慢慢长高。假以时日,它就会长成参天大树,为更多的人带来清凉。因为,好的种子,只要有好的土壤、水分和阳光,它就总会发芽、开花、结果的。

那么,为什么禅宗又说“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呢?因为这里的疑,并不是怀疑,而是一种思考,这种思考的过程,属于追求真理前的寻觅阶段。当一个人走到高处时,看到的东西会更多,疑惑可能也就会更多,比如对活着意义的寻找,对生命价值的迷茫等等。这些问题会促使你对心灵和灵魂发起叩问,一旦你发起叩问,并且开始寻求答案的时候,你就会向真理走近。假如你对人生没有任何的疑问,就很难进入这个灵魂追索的过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5 16:41 , Processed in 0.154091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