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14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归俗可解为「不如法而衍生后遗症的方便适应」。方便!方 便!多少佛门恶行因汝而行?
兹引缅甸班迪达(Sayadaw U Pandita)大师所作的一个比喻,再结束本文。班迪达说:如同空间一有漏洞,空气自然会进入。在暧昧不明、软弱无力、因循传统、有 名无实的佛教文化中,一旦出现空隙,其他宗教的信仰,外来文化,以及种种迷信、 神秘、物化的东西,便会迅速侵入。[118]佛法流传的过程就是这样,佛法的「方便」好 比是空气于人般的不可或缺,所以我们就该多多强化佛教本身的体质,如此方能百毒 不侵,不因「方便」而影响到佛法的「真实」。
--------------------------------------------------------------------------------
【注释】
[1] 第一义谛 ParamArtha-satya,世俗谛 LokasaMvRti-satya, CBETA, T30, no. 1564, p. 32, c16~19、p. 33, a2~3。
[2] 印顺讲、演培记录:《中观论颂讲记》(新竹:福严精舍,民国62年1月,重版),妙云集 上篇之五,页446。
[3] 印顺讲,续明记录:《中观今论》(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年4月,修订1版),妙云 集中篇之二,页219。
[4] 印顺着:《空之探究》(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年10月,6版),页257~258。
[5] 印顺法师又解说云:二谛是从不同的认识而安立的两种真实;虽不是彼此无关,但却是各 就所见而说。在世俗立场说,只要人人认识以为如此不谬的,就可以安立其确实性——世 俗谛了。若是真实而非一般人所能认识的,那是圣者同证的特殊境界,是第一义谛。世俗 的真实,只要世俗立场以为真实就可以了,不必是理想所欲证达的究竟真实。印顺:〈三论宗风简说〉,印顺着:《佛法是救世之光》(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年4月,修订1版),妙云集下编之十一,页129;印顺着:《性空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年4月,修订1版),页22。
[6] 印顺讲,续明记录:《中观今论》,妙云集中篇之二,页208。
[7] 印顺除撰写《方便之道》,以作为理解印度佛教史的一个面向外,另外也从「心citta」字, 发见、贯通了印度佛教史上的一个大问题,而写了〈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修 心」就是修定,也是唯心所造,唯识思想的来源。西元三世纪起,修心——修定,成为修 行成佛的大问题,越来越重要。因此,他要扼要的把它叙述出来。印顺着:《华雨集》(《方 便之道》),第2册(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2年4月,初版),页10。
[8] 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2 年4 月,5 版),自序,页a6~ a7;印顺:〈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印顺着:《华雨集》,第3 册(台北:正闻出 版社,民国82年4月,初版),页139~140。
[9] 印顺在《华雨集》第一册序文中也提到,他著作中,有写作而还没有全部完成的,如《方 便之道》等。又他于民国41年住香港净业林时,曾为住众讲「人间佛教」——〈人间佛 教绪言〉,〈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人性〉,〈人间佛教要略〉等4 篇,由仁俊笔 记,但在预计中,这是没有讲圆满的。印顺着:《华雨集》(《方便之道》),第2 册,页331; 印顺着:《华雨集》,第1 册(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2 年4 月,初版),页a2;印顺 着:《平凡的一生(重订本)》(竹北:正闻出版社,民国94年6月,新版1刷),页156。
[10] 印顺着:〈淫欲为道〉,《华雨集》,第4 册(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2 年4 月,初版), 页201~221。
[11] 印顺:〈我之宗教观〉,印顺着:《我之宗教观》(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 年2 月,修 订1版),妙云集下篇之六,页306。
[12] 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印顺着:《华雨集》,第5 册(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2 年 4月,初版),页37。
[13] 印顺着:《华雨集》(《方便之道》),第2册,页1~3。
[14] 印顺着:《华雨集》(《方便之道》),第2册,页9~10。
[15] 印顺:〈我之宗教观〉,印顺着:《我之宗教观》,妙云集下篇之六,页2~3。
[16] 印顺:〈答杨敏雄居士〉,印顺着:《华雨集》,第5册,页275。
[17] 印顺着:《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年1 月,修订2版),妙云集中篇之一, 自序,页1。
[18] 龙树是大乘行者,依《般若经》说,以涅槃异名——空性、真如、法界、实际等为胜义。 胜义是三乘圣者自证的,不落论议语言,所以不可破坏。反之,说一切法(自)性,一切 论议语言,都是可破坏的。因为世俗施设,都有相对性,所以都是可破坏的。第一义悉檀 真实不可破;如方便的应机设教,有相对的真实意义,所以世间、为人、对治等三悉檀可 说是实了。印顺:〈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着:《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 社,民国81年2 月,修订1版),妙云集下篇之一,页29~32;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 史》,页127;《大智度论》,卷1,CBETA, T25, no. 1509, p. 59, b18~24。
[19] 印顺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3 年1 月,修订3 版),页 877~878;印顺着:《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78 年10 月,4 版),页 72~73;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3年7月, 7版),页250~251。
[20] 印顺又说:佛法的四大宗趣,成立非常早;四部阿含就是依此而分别集成的。对此四大宗 趣,如能明确了解,权实分明,那末「佛法皆是实,不相违背」。否则,以方便为真实, 颠倒曲解,就难免会迷失佛法宗本。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251。
[21] 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印顺着:《华雨集》,第五册,页35。
[22] 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251。
[23] 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250。
[24] 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页126。
[25] 印顺在〈游心法海六十年〉中也说:初期「佛法」是第一义悉檀;初期的「大乘佛法」,「为 离诸见故」说一切空,是对治悉檀;后期的「大乘佛法」,明自性清净心,是为人生善悉 檀;「秘密大乘佛法」是世间悉檀。印顺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页878~879;印顺: 〈游心法海六十年〉,印顺着:《华雨集》,第五册,页35。
[26] 无着云:复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一切佛言应随决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趣,谓如 说言: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二、别时意趣,谓如说言:若诵多宝如来 名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又如说言: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三、别义 意趣,谓如说言:若已逢事尔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四、补特伽罗意乐意 趣,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訾;如于布施,如是尸罗及一分修,当知亦尔。 如是名为四种意趣。四秘密者:一、令入秘密,谓声闻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理说有补 特伽罗及有诸法自性差别。二、相秘密,谓于是处说诸法相显三自性。三、对治秘密,谓 于是处说行对治八万四千。四、转变秘密,谓于是处以其别义,诸言诸字即显别义。如有 颂言:觉不坚为坚,善住于颠倒,极烦恼所恼,得最上菩提。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 起源与开展》,页642;印顺讲,演培、妙钦、文慧记:《摄大乘论讲记》(台北:正闻出 版社,民国81年2 月,修订1版),妙云集上篇之六,页289~292;《摄大乘论本》卷2,CBETA, T31, no. 1594, p. 141, a18~b3。
[27] 印顺又说,大乘的修行,一切依般若为导;然得无生法忍菩萨,重于方便,所以说:菩萨 道有二种:一者、般若波罗蜜道;二者、方便道。其实「方便即是智慧,智慧淳净故变名 方便。般若是体,方便是般若所起的利他巧用,如真金与真金所造的金饰一样。罗什法师也有如是譬喻。印顺讲,演培、续明记录:《般若经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年3月,修订1版),妙云集上篇之一,页7~8;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页135~ 136;印顺:〈慧学概说〉印顺着:《学佛三要》(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3年12 月,重 版),妙云集下篇之二,页172~173。
[28] 印顺:〈《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华雨集》,第1册,页133。
[29] 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页101;《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藏,第14 册,页549c。
[30] 印顺:《往生净土论讲记》,《华雨集》,第1册,页399~400。
[31] 印顺法师又说:该如何做才能使得众生安住于道?即是要有方便及智慧。佛法中的智慧大 略可以分成两类,一为般若慧,一为方便慧。二者之不同,在于般若慧重于启悟,证悟诸 法的本性;方便慧除了悟证诸法本性之外,更能发动种种妙用。有了这两者,才能使众生 安住于大乘道上。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页101;印顺:〈《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 颂讲记》〉,《华雨集》,第1册,页102。
[32] 印顺讲,演培、续明记录:《般若经讲记》,妙云集上篇之一,页16。
[33] 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页955。
[34] 印顺讲,演培、续明记录:《般若经讲记》,妙云集上篇之一,页38。
[35] 印顺:〈学佛三要〉,印顺着:《学佛三要》,页66–67。
[36] 印顺:〈即是空?空即是色〉,印顺着:《佛法是救世之光》,妙云集下篇之十一,页198。
[37] 印顺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页642。
[38] 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页425。
[39] 《法华经》说:「正直舍方便,为说无上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这意思是说: 释迦佛现出家相,而化厌离的声闻根性,说二乘究竟,是方便门;这样的方便,现在要 舍除,显出大乘的真义。但不能没有方便,要用特殊的方便法门。大乘新起的异方便, 据经上说:即是修塔庙、供庄严具、礼佛、念佛、赞佛等。如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 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大乘的异方便,是以佛为中心而修礼拜、供养、忏悔、 回向、劝请。这即是《十住毗婆沙论》的「易行道」。印顺讲,演培、续明记录:《胜鬘 经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0年9月,修订重版),妙云集上篇之三,页15~16; 印顺:〈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着:《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 81年2月,修订1版),妙云集下篇之一,页69。
[40] 印顺:〈念佛浅说〉,印顺着:《净土与禅》(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 年2 月,修订1版),妙云集下篇之四,页93。
[41] 印顺:〈念佛浅说〉,印顺着:《净土与禅》,妙云集下篇之四,页93~94。
[42] 印顺:〈道在平常日用中〉,印顺着:《华雨集》,第4册,页269~270。
[43] 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印顺着:《华雨集》,第5 册,页66;印顺:〈从依机设教来说 明人间佛教〉,印顺着:《佛在人间》,妙云集下篇之一,页44。
[44] 印顺以为,诸法的实相,本来是无我,但因一分众生听说无我,误认为断灭,便生恐怖。 本来是一切法性空,可是众生不能接受法空的道理,而离开佛教。所以,要摄引众生到 佛教来,非方便说法不可。于是佛在「声闻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谛理」,方便「说有补 特伽罗」,与「诸法自性差别」。但这只是一时的方便,不是佛教的胜义。印顺着:《印度 佛教思想史》,序,页a2;印顺讲,演培、妙钦、文慧记录:《摄大乘论讲记》,妙云集上 篇之六,页288。
[45] 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序,页a4及正文页105。
[46] 印顺解说,「大乘佛法」的菩萨大行太难了,故一般倾向于重「信」的「易行道」。印顺着: 《印度佛教思想史》,页116~117。
[47] 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序,页a3;印顺:〈福严闲话〉,印顺着:《教制教典与教学》 (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年3月,修订1版),妙云集下篇之八,页218。
[48] 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页103、142。
[49]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序,页a3。
[50] 印顺说:什么是「异方便」?依经文所说,是:修菩萨行的六波罗蜜;佛灭后造佛舍利塔, 造严饰的佛像,彩画佛像;以华、香、幡、盖、音乐,供养佛塔与佛像;歌赞佛的功德; 向佛塔、佛像,礼拜、合掌、举手、低头;称南无佛。这些就是成佛的「异方便」,是释
尊涅槃以后,佛弟子怀念佛,在神教化的气运中发展起来的。印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 教〉,印顺着:《华雨集》,第4 册,页25;印顺:《方便之道》,印顺着:《华雨集》,第二 册,页62~63。
[51] 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页102。
[52] 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页157。
[53] 印顺又说:如来藏说的兴起,是「大乘佛法」的通俗化。如来,也是世俗神我的异名;而 藏garbha 是胎藏,远源于《梨俱吠陀》的金胎神话。如来藏是众生身中有如来,也可说 本是如来,只是还在胎内一样,没有诞生而已。大乘以成佛——如来为目标的,说如来 本具,依「佛法」说,不免会感到离奇。但对一般人来说,不但合于世俗常情,众生身 中有如来,这可见成佛不难,大有鼓励人心,精勤去修持实现的妙用。称之为「藏」,又 与印度传统神学相呼应,这是通俗而容易为人信受的。印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印顺着:《华雨集》,第4册,页23;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页162。
[54] 印顺法师认为,照《楞伽经》说,由于「众生畏无我」,为了「摄引计我外道」,所以方便 说有如来藏。众生迷了如来藏,受无量苦;若悟了如来藏,便得涅槃,一切常住的,本 具的清净功德,圆满的显发出来。中国佛教界,特别重视这一方便,大大的弘扬。但是, 如忽略了佛说如来藏的意趣,便不免类似外道的神我了。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 页163;印顺:〈佛教之涅槃观〉,印顺着:《学佛三要》,妙云集下篇之二,页239~240。
[55] 印顺着:《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78年10月,4版),页130。
[56] 印顺讲,续明记录:《中观今论》,妙云集中篇之二,页242。
[57] 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序,页a4。
[58] 印顺更指出,菩萨法的发扬,含有天行的一边。印度的一般民间,重视世间的积极利他, 但他们一向在神教的熏陶下,神教的观念极普遍。所以佛法普及到一般民间,为了避免 与旧有的神教起冲突,人间为本的大乘法,在日见发展的过程中,也就多少融摄了神教, 天行也就逐渐发展起来。印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印顺着:《华雨集》,第4 册, 页27~28;印顺:〈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着:《佛在人间》,页67。
[59] 印顺:〈青年佛教参访记〉,印顺:着:《青年的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 年2月,修订1版),妙云集下篇之五,页33~34。
[60] 印顺着:《印度之佛教》(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 年10 月,3 版),自序,页a1、a7。
[61] 印顺:〈道在平常日用中〉,印顺着:《华雨集》,第4册,页273~274。
[62] 印顺:〈道在平常日用中〉,印顺着:《华雨集》,第4册,页274~275。
[63] 印顺:〈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着:《佛在人间》,妙云集下篇之一,页50。
[64] 印顺:〈中国佛教琐谈〉,〈丛林与小庙〉条,《华雨集》,第4册,页172。
[65] 印顺:〈中国佛教琐谈〉,〈经忏法事〉条,《华雨集》,第4册,页137~138。
[66] 印顺批评说,今日的诵经念佛,超度亡者,是祖师传下来的,说起来也是人生重要的事; 但问题在佛事的营业化,已失去佛法方便拔济的意义。印顺:〈学佛三要〉,印顺着:《学 佛三要》,妙云集下篇之二,页79~80;印顺:〈地藏菩萨之圣德及其法门〉,印顺着:《佛
法是救世之光》,妙云集下篇之十一,页108。
[67] 印顺讲,妙峰、常觉记录:《药师经讲记》,妙云集上篇之四,页24。
[68] 同上,页3。
[69] 印顺:〈净土新论〉,印顺着:《净土与禅》,妙云集下篇之四,页21。
[70] 印顺法师以为,一般所说的「横出三界」,「带业往生」,「隔阴之迷」,「四句料简」,是净 土行者,用来赞扬净土法门的。依法义说,都含有似是而非的成分,但在弘扬净土来说, 确有接引初学的作用。所以这种说法,虽缺乏真实意义,却有「为人生善」的宣导价值。
印顺:〈念佛浅说〉,印顺着:《净土与禅》,妙云集下篇之四,页92;印顺:〈中国佛教琐 谈〉,〈四句料简〉条,《华雨集》,第4册,页187。
[71] 印顺:〈学佛三要〉,印顺着:《学佛三要》,妙云集下篇之二,页78。
[72] 印顺:〈论僧才之培养〉,印顺着:《教制教典与教学》,页153。
[73] 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华雨集》,第5册,页13。
[74] 印顺着:《佛法概论》,自序,页a2。
[75] 如弥勒惹巴为了求法成佛,不妨以邪术降雹,毁灭一村的人、畜及庄稼。印顺:〈游心法 海六十年〉,印顺着:《华雨集》,第5册,页54。
[76] 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印顺着:《华雨集》,第5 册,页37;印顺着:《空之探究》, 序,页a1。
[77] 印顺着:《印度之佛教》,页331~332。
[78] 印顺:〈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关系〉,印顺着:《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闻出版社, 民国80年1月,13版),妙云集下篇之三,页218。
[79] 印顺以为,佛的教说,菩萨与祖师们的弘传,都是适应不同的时间地区,不同的根性好乐, 而给以适宜的教导。所以方便多门,或浅或深,或事或理,有些可能是矛盾的。适应不 同根性的不同教法,如万花筒一样,若初学者不能统摄条贯,将有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觉。
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印顺着:《华雨集》,第5 册,页52~53;印顺着:《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 年10 月,7 版),序,页a2~3;印顺着:《成佛之道》(增注本)(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3 年6 月,初版),自 序,页a1。
[80] 印顺:〈谈修学佛法〉,印顺着:《教制教典与教学》,妙云集下篇之八,页172 。
[81] 印顺:〈谈中道之佛教〉,印顺着:《佛法是救世之光》,妙云集下篇之十一,页151。
[82] 演培法师赞叹印顺法师对佛法义理的探究,固有极精致的周详体认,就是对于佛教历史的 考据,亦有极为缜密的独到观察,并说称许印顺是「当代龙树论师再来!」演培:〈印顺 导师对印度佛教分期的诠述——为庆祝印顺导师八十嵩寿而写〉,蓝吉富编:《印顺导师 的思想与学问》(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年4月,4版),页10。
[83] 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印顺着:《华雨集》,第5册,页50。
[84] 印顺:〈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着:《佛在人间》,妙云集下篇之一,页44。
[85] 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华雨集》,第5册,页14。
[86] 印顺:〈与巴利文系的学者论大乘〉,印顺着:《无诤之辩》(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年3月,修订1版),妙云集下篇之七,页169。
[87] 印顺以为:一切佛教乃同依本教流变而来。本教即释尊之遗言景行,弟子见闻而受持者。 大乘道孕于其中,然就历史而论,初期以声闻行果为所崇,故名之为「声闻为本之解脱 同归」。此后之佛教,莫非据此本教,内为理论之开发,外为方便之适应,而次第发达而 成。理论开发与方便适应,有正常者,有强调而失佛意,附会颠倒而无当者,故有抉择 洗炼之必要。印顺着:《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页8;印顺:〈敬答《议 印度佛教史》〉,印顺着:《无诤之辩》,妙云集下篇之七,页117。
[88] 据印顺观察,初期佛教以声闻乘为中心,中期以人(天)菩萨为中心,后期以天(菩萨) 为中心。中期的大乘佛教,一方面倾向天菩萨,同时又倾向人菩萨。人菩萨法,在印度 的中期佛教,有着充分的表现;为了适应于印度神化极深的环境,佛教就更摄取婆罗门 教的方便,发展到天菩萨去。印顺:〈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着:《佛在人间》, 页43、71。
[89] 印顺:〈与巴利文系的学者论大乘〉,印顺着:《无诤之辩》,页167。
[90] 印顺又说,大乘法确是深隐的,不容许空谈,也不同情守文作解的经师。大乘佛法是比喻 的、象征的、神秘的,它是一幅画,一首诗。要理解其真义,得拿出超脱的手眼来,从 象征神秘的形式中,体会其平实的中道。印顺:〈青年佛教参访记〉,印顺着:《青年的佛 教》,妙云集下篇之五,页30、68~69。
[91] 印顺:〈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印顺着:《佛在人间》,页53。
[92] 印顺:〈我之宗教观〉,印顺着:《我之宗教观》,页2~3。
[93] 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印顺着:《华雨集》,第5册,页66。
[94] 印顺法师说:佛教的宽容性,在有利于大乘流通的要求下,种种「方便」渐渐融摄进来, 终于到达「天佛一如」的境界。我不反对方便,方便是不可能没有的,但方便有时空的 适应性,也应有初期大乘「正直舍方便」的精神。印顺着:《佛法概论》,自序,页a1~ a2;印顺:〈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印顺着:《华雨集》,第4册,页65。
[95] 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页a7。
[96] 印顺:〈《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序〉,《华雨集》,第一册,页1;印顺着:《印度 佛教思想史》,页136。
[97] 印顺:《方便之道》,印顺着:《华雨集》,第2册,页57。
[98] 印顺:〈派?搏?文集序〉,印顺着:《华雨香云》(台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1 年4 月, 修订1版),妙云集下篇之十,页246。
[99] 释昭慧着:《初期唯识思想——瑜珈行派形成之脉络》(台北:法界出版社,民国90 年3月,初版),页63~64。
[100] 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印顺着:《以佛法研究佛法》,妙云集下篇之三,页11。
[101] 印顺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序,页a3~a4。
[102] 印顺讲,续明记录:《中观今论》,妙云集中篇之二,页219。
[103] 印顺着:《杂阿含经论会编(上)》(新竹竹北:正闻出版社,民国83年2 月,重版),序 页a1。
[104] 印顺着:《印度佛教思想史》,页126~127。
[105] 仁俊法师认为,唐宋以后的中国佛教,对根本佛法的冷漠与疏离,实有忘本之虞。而印 顺对本教的法彻义辟,与欧阳竟无、吕澄等,同样体入得精深与严正,肯定本教对于神 我,尤其对咒术、火供及邪恶祭祀等,都采取极严格的呵斥与禁绝。仁俊:〈我所认识的 印公导师〉,翁丽梅等编:《仁俊老法师开示录(三)——演讲集》(台中大甲:正法明行 愿基金会,2000年6月,初版),页418~419。
[106] 印顺讲,演培记录:《中观论颂讲记》,妙云集上篇之五,页449。
[107] 印顺:〈学佛之根本意趣〉印顺着:《学佛三要》,妙云集下篇之二,页14。
[108] 印顺:〈论「西方不是菩萨所应去的」〉,印顺着:《佛法是救世之光》,妙云集下篇之十一,页409。
[109] 印顺:〈海潮音之意义及其旨趣——太虚大师去世六周年之追思〉,印顺着:《佛法是救世 之光》,妙云集下篇之十一,页382。
[110] 印顺着:《成佛之道》(增注本),页264。
[111] 印顺:〈论佛学的修学〉,印顺着:《教制教典与教学》,妙云集下篇之八,页161。
[112] 印顺:〈菲律宾佛教漫谈〉,印顺着:《佛法是救世之光》,妙云集下篇之十一,页348。
[113] 印顺并举卖药为喻说,如卖药一样,卖的是救命金丹。性空唯名系,是老店,不讲究装 璜,老实卖药,只有真识货的人,才来买药救命。可是,有人嫌他不美观,气味重,不 愿意买。这才新设门面,讲求推销术。装上精美的瓶子,盒子包上糖衣、胶囊。这样, 药的销路大了,救的命应该也多了。这如第三时教,虚妄唯识系一样。可是,幼稚的孩 子们,还是不要。这才另想方法,渗和大量的糖,做成飞机,洋娃娃等玩具形式,到处 兜售。这样,买的更多,照理救的命也更多了,这如真常唯心系一样。其实,吃到肚里, 一样的救命。但能救命的,并非瓶子、盒子、糖衣、胶囊,更不是糖和洋娃娃,而还是 那救命金丹,这叫做方便。方便是手段,不是目的。三系原是同归一致的,「智者」应「善」 巧地「贯摄」,使成为「一道一清净」,一味一解脱的法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