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53|回复: 1

[大德开示] 佛说大乘无量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

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淨平等觉经玄义

淨空法师讲述

前言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机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十、正释经文

壹、前 言
一、此次讲述参考资料:依李炳南老居士提要,及黄念祖老居士注解。

二、确认淨土法门为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出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

三、本经持名念佛法门,圆满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极圆顿。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作我众生之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

四、《弥陀要解》云:「一声阿弥陀佛,即是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又曰:「举此体(指法界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可见此经正是如来称性极谈也。

五、《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即是本来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截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

六、淨土诸经中,唯此经备摄圆妙,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深明三辈往生之因,广摄九界圣凡之众,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淨宗第一经也。

七、清初彭绍升居士曰:「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莲公老人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淨于一心,专弘持名念佛摄万德。冀此无上宝典,饶益当来,乃继前贤,重行会集。屏弃万缘,掩关三载,淨坛结界,冥心孤诣,稿经十易方庆经成。蒙慧明老和尚印证,慈舟专讲于济南,并亲为科判。梅公于中广播讲此经,称为最善之本。且在序文中讚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艰涩沉晦,使之爽朗;繁複冗蔓,归于简洁;凌乱俾成整严,阙疏悉令圆满。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是此本问世以来,讲说讚扬,流播中外,见者闻者,欢喜信受,行见大经光明,常照世间。《无量寿经》之善本,于兹庆现,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

八、本经之殊胜在于契理契机。
    理者:实际理体,亦即真如实相。本经乃「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并「惠以真实之利」,纯一真实也。
    又本经称为《中本华严经》,经中所诠之一切事理,即《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华严》祕奥之理体,却在本经。
    机者:根机。至于契机,更是本经之独胜。以持名念佛,三根普被,凡圣齐收,上上根全体承当,下下根亦可依之得度。下至五逆十恶,临终念佛,亦必随愿得生。横出三界,圆登四土,顿与观音势至并肩。可见此法门究竟方便,善应群机也。

九、淨宗之妙,在于「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最为方便,随时随地可修,不误世间工作,依旧顿脱生死。既能自觉觉他,广度众生于未来,亦复自他俱利,造福社会于今世。

十、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诚此界他方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菩提之法要也。

贰、概要(十门开启—玄义)
一、教起因缘 二、本经体性 三、一经宗趣 四、方便力用 五、所被根机
六、藏教所摄 七、部类差别 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 十、正释经文

◎ 一、教起因缘

一、明大教与淨土法门之兴起。
(一) 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
(二) 《法华》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华严》云:「如来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因缘。……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亦即欲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等成正觉也。
(三) 本经兴起因缘亦复如是。经云:「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可见与《华严》、《法华》同为一大事因缘也。
(四) 《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可见淨宗正是直指顿超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淨宗之兴起,正由此大事因缘也。

二、详明本经兴起之因缘。
(一) 称性极谈,如来正说。
1、  《华严》、《法华》,均圆顿称性之教,但其归趣,却在本经。
2、  《要解》云:「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祕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3、  日道隐曰:「五浊之世,造恶之时,圣道难修,其难非一。特此一门,至圆极顿,而且由其简易直捷,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一代所说归此经,如众水归于大海。由此言之,百万阿僧祇因缘以起华严之典,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亦唯为此法之由序。」盖谓《华严》,《法华》两经只是本经之导引,本经正是一大藏教之指归。《华严》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其明证。
4、  《愣严》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淨念相继」、「自得心开。」奇妙疾捷,莫过于是。一切众生由此得度,十方如来乃称本怀。
5、  本经所宣,乃如来真实纯一之法,无有权曲,故名正说。
6、  世尊称其本性,和盘托出,毫无保留,故名称性。一切含灵,皆因此而得度,乃称性中登峰造极之谈,故为称性极谈。
(二) 三根普被,圣凡齐收。
1、  彻上,则如普贤、文殊,尚发愿求生极乐。彻下,则五逆十恶,临终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国。
2、  本经云:「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3、  末法众生,福薄障深,唯此一门,但信愿持名,便能功超累劫,往生极乐,径登不退。若无如是微妙法门,凡夫何能度此生死业海,而登彼岸。
4、  元晓师云:「四十八愿,先为凡夫,兼为三乘圣人。」可见淨土之妙,首为凡夫得度也。
(三) 他力妙法,善护行人。
1、  末世修行,多诸障难,阴魔干扰,行人正见稍失,便陷魔网。《愣严》曰:「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可见行人稍有执着,便失正见,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堕入泥犁。
2、  念佛法门,行人发心念佛,仗弥陀本愿摄受,威神加持,护持行者,魔不能扰。《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3、  《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是故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四) 暗合道妙,巧入无生。
1、  「无念」与「无生」,远非凡夫之所能。圆教八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可见此乃圣者之所难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众生,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
2、  此方便门,指方立相,摄心专注,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念得纯熟,乃忘能所。心无所住,佛号分明,便契无住生心之妙谛。
3、  持名念佛,入有得空,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至哉妙用,不可思议。
4、  念佛乃修行之径路,持名又为四种念佛之径路,称为径中之径。又本经不倡「一心不乱」,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但能发心专念,皆可往生」,故更为明确简要。故称淨宗第一经。因其为直捷中之直捷,方便中之方便,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利济众生,此经为最。
(五) 大圣垂慈,特留此经。
1、  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2、  今于末世,浊恶弥深,众根愈劣,垢重障深,恶浪滔天,毒焰遍地,世尊垂慈,仍特留此经以作慈航。正显本经兴起之胜缘,持名法门之妙用。佛恩深重,粉身难报。

◎ 二、本经体性

一、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体。实相者,真实相也,又平等一相也。
    实相无相—离一切虚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实相无不相—非顽空与断灭。「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二、实相离言说。南岳云:「说似一物即不中。」故云,凡有言说,皆无实义。

三、《圆觉》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幻灭灭故,非幻不灭。」故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四、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五、论云:「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淨句。清淨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此论直显事理无碍之一真法界。即事而真,当相即道。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一一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一一即是实相。故云本经以实相为体也。

六、《要解》云:「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七、本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住真实慧,勇勐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此即本经之所开示者。弥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众生以真实之利也。此三真实,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议。依正法门,举体皆是「真实之际」。

◎ 三、一经宗趣

一、宗谓宗旨,又修行之要径也。趣者,趣向、归趣也。体是理,宗是行。是故依经宗旨,明其所为,识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为趣。

二、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

三、明宗:
(一) 经云: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
(二) 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弥陀本愿之心髓,全部大经之宗要,往生必修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经所崇,全在于此。修行要径,唯斯捷要,故为本经之宗也。
(三) 发心有二义,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
1、  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
2、  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3、  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次须知三种顺菩提门:
(1)   无染清淨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淨处。
(2)   安清淨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
(3)   乐清淨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生彼国土故。
(四) 元晓师云:「发菩提心,是明正因。」又云发心有二:(1)随事发心,如四弘誓愿。(2)顺理发心,信解诸法实相而发心者。
(五) 元晓师等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行。善导、灵芝与日淨宗诸家则以持名为正行,发心为助行。莲池大师和会之曰:「还以持名为正行,复以持名为发菩提心。」
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蕅益大师云:「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先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又曰:「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淨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大本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故今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莲池诸祖之垂教也。
(六) 《观经》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1、至诚心                  
                  
2、深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3、迴向发愿心                  
                  
(七) 《菩提心义》云:「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此。」
《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又讚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八)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故发心之要,不可言喻。
(九) 「一向专念」,即专恆依止持名念佛法门之义也。弥陀因中发十念必生之大愿,故行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必得往生淨土,圆证不退之妙果。
(十) 一向专念者,古云:「上尽形寿,下至十念。」上尽形寿,指从发心念佛之日,终身念佛,直至命终之最后一念也。
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因事繁,未暇多念,则于每日行十念法,亦符于「一向专念」。
更下,则如《观经》所说恶逆之人,临欲命终,得聆圣教,至心悔改,十念称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
行者应知,一向专念,指从初发心念佛,直至最后一念也。而其关键实在最后。反之,如有人念佛数十年,或于最后阶段,轻视持名而改行他法,或于临终不欣极乐,而恋世间,未能念佛,是则不名一向专念也。
(十一)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能念所念,皆是实相故。
《要解》云:「无量光则横遍十方,无量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皆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起心念佛,是为始觉。所念之佛,正我本觉。正显持名功德不可思议也。
(十二)一句弥陀,人人能念,个个可行,名召万德,妙感难思,从有念巧入无念,即凡心顿显果德。如《疏钞》云:「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极圆极顿,至简至易。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为本经之纲宗,实亦为一大藏教之指归也。

四、明趣:

(一)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所归,在于往生极乐淨土,证三不退。故本经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
(二) 略明四土往生之相:
1、  凡圣同居土—《要解》云,此土凡圣之同居,逊于极乐者有四。
(1)暂同。二乘证果便入灭,大权菩萨机尽则不示现。彼土同居,则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直至成佛。
(2)难遇。虽有圣者,现居此土,不易见闻亲近。彼土则皆如师友,朝夕同聚。
(3)希少。圣者如珍如瑞,希有难逢。彼土则「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4)所作不同。此土众生轮转六道,升沉无定。彼土则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尤胜者,不待断惑,但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便蒙佛愿冥加,决得往生淨土。其事甚易,如是方便直捷,殊胜希有,乃十方世界所无。又带业往生,仍属凡夫,但无退转,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亦即圆生四土也。
2、  方便有馀土—念佛功深,离杂乱心,专念一句名号,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若达此境界,虽不求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则横生极乐方便有馀土。
3、  实报庄严土—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痴烦恼诸念之所杂乱,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彻,属定门摄,未有慧故。
更进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无念。如《疏钞》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
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言思路绝,不可名状,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得杂乱,是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
念佛若达理一心,破一分无明,则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淨土。
4、  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名为常寂光土。
《要解》云:「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淨法身。」故知身土不二,皆属强名。寂照同时,非思量境。
常—法身德,法身常住故                  
                  
寂—解脱德,尘劳永寂故                   涅槃三德,如来秘藏
                
光—般若德,智光遍照故                  
                  
等觉大士,历尽四十一品无明,更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法身全显,圆证三德。彻本心源,究竟清淨,证入常寂光土。
(三) 凡夫带业往生同居土,以亲闻佛训故,无退转故,寿命无量故,故必于此一生,圆断诸惑,圆淨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圆生四土。
(四) 极乐胜于十方者,首在带业凡夫,一生彼国,便不退转。
                           1、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夫。
                         
不退有三                           2、行不退—断见思,伏尘沙,恆度生,不堕二乘。
                         
                           3、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念念流入如来觉海。
                         
(五) 此土修证三种不退:
1、  位不退—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
2、  行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
3、  念不退—别初地,圆初住。
(六) 《要解》云:「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皆得三不退」。
(七) 极乐不退之因缘有五:
1、  弥陀大悲愿力摄持。
2、  佛光常照,菩提心增进。
3、  六尘水鸟悉演妙法,增其正念。
4、  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
5、  寿命永劫,与佛齐等。
(八) 此凡夫易生之同居淨土,行人不须断惑消业,只要信愿持名。下至十念,皆得往生。永离诸苦,位登不退,一生补处,不可思议。是乃十方世界之所无,故为千经万论所同讚者也。
(九) 往生同居,便是横生上三土。证位不退,亦即圆证三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是为本经之趣。

◎ 四、方便力用

一、度生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所结,大智之所显,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继体性宗趣后,而论本经方便胜妙之大力大用。

二、诸佛出世有三种利益:
(一) 说经,法施利益,令众生破迷开悟,早证无上菩提。
(二) 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相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皆能灭罪消业,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淨土,乃至成佛。
(三) 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

三、《观佛三昧经》佛告父王:「一切众生,生死中念佛之心,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此乃世尊大慈至孝,劝父之言,唯劝念佛。可见种种行门,非不殊胜,但非凡众之所能修。唯有繫心念佛法门,最是应机。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转恶成善。念佛之方便妙用显示无馀。

四、念佛有四种:
(一) 持名念佛。即本经所宗,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善导大师曰:「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
(二) 观像念佛。以供养圣像,注目观视,然像去还无,因成间断。
(三) 观想念佛。如《观经》所说:「以我心目,想彼如来。」但境细心粗,妙观难成。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
(四) 实相念佛。远离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心缘等相,专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实相念佛,圆觉之性,虽然众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灭,而不能观。故佛告父王,诸佛本德,真如实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持名念佛也。
四种念佛,持名念佛,最为方便究竟,故称为径中之径。

五、四种念佛,难易悬殊,深浅似异,实则事理不二,浅深相即。若是圆人看来,称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故持名念佛又何异于实相念佛。《疏钞》云:「实相云者,非必灭除诸相,盖即相而无相也。」

六、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纯熟,万缘齐放,能所顿空,即是无住。于此之时,一句佛号,朗然明白,相续不断,即是生心。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见,念念放般若光,念佛号即是念实相也。

七、小本有「一心不乱」之文。今本不云「一心不乱」,而专主「一向专念」。是所宗更为明确,更契众生根机,弥显慈尊恩德。

八、弥陀无尽大悲胜愿,方便至极,力用难思,凡圣齐收,利钝俱被。但能发心专念,悉得度脱。如是方称如来本怀,才是究竟方便。

◎ 五、所被根机

一、《疏钞》云:「前三非器,谓无信者,无愿者,无行者。反是皆器。」信谓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愿谓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如子忆母,必欲往生。行谓从愿起行,一向专念,无有间断。以上三事,号为资粮。信愿行三,缺一不可。

二、淨土法门,奇特殊妙,当机之说,亦有三例:
(一) 上辈往生,唯是菩萨。唐善导大师以前之古德,多认为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从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绝分。
(二) 本为凡夫,兼为圣人。善导大师《四帖疏》,破前说曰:「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又云:「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又云:「其机者,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大师之说,上契圣心,下洽群机,实大有功于淨土。故中日诸师,多承此说。
(三) 专接上根,旁及中下。《疏钞》曰:「《起信因缘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种机。以礼忏灭罪被初机,以修习止观被中机,以求生淨土被上机。初谓业障众生,中谓凡夫二乘,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
又《要解》谓持名「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因持名一法,乃至圆至顿,无上法门,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故曰深妙。但蓦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开。当下破尽戏论,荡除一切计度分别。是能直下承当者,肉身大士也。

三、《要解》云:「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可见念佛法门,实是无上深妙之法,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当也。

四、《疏钞》云:「故知念佛,菩萨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终不离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可见淨土法门,正契菩萨之机。

五、盖此法门,乃弥陀住真实慧,从真实之际之所开化显示。故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圆融具德,超情离见,举体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故不可思议也。

六、行人若能于此无上甚深微妙之法,能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如来从真实慧中,开演此法门者,欲惠众生真实之利也。故此法门必方便究竟,普被三根,普令现在、当来,一切凡、愚、浊恶众生,悉登彼岸。

七、大愿之核心乃第十八愿。然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实由于弥陀究竟成就之最极方便处,正是本经中「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处。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视之,而轻此法门乎。

八、《疏钞》云:「但持佛名,必生彼国。则或高或下,或圣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讚或毁,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脱。」至于当世,何人当机。则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上智下愚,久修初习,宿根利钝,善恶差别。祇要于此法门,能生实信,因信发愿,从愿起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是之人,正是当机。

◎ 六、藏教所摄

一、凡体究经典,宜先知此经属于何藏,说在何时,判属何教。知此,则有助于理解全经。

二、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有二:
(一) 三藏:(1)契经(2)律(3)论。  本经属经藏。
(二) 二藏:(1)声闻藏(2)菩萨藏。  本经广演大乘,详陈信愿往生,殊胜因果,淨佛国土,依正庄严,弥陀无边愿海,普度众生之道。故为菩萨藏摄。

三、说时有五:
(一) 华严时:最初三七日说。
(二) 阿含时:次十二年说。
(三) 方等时:次八年说,广演四教,均被众机。
(四) 般若时:次二十二年说。
(五) 法华涅槃时:后八年说法华,一日一夜说涅槃。
说此法时,在第三方等时。又此经蒙世尊多次宣说,故不应限于一时也。

四、判教:
(一) 天台宗立四教:
(1)藏教(2)通教(3)别教(4)圆教。
(二) 贤首宗立五教:
(1)小乘教(2)大乘始教(3)大乘终教(4)顿教(5)圆教。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佛说大乘无量寿》

摘自《净空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讲记》
(三) 以上判教虽有不同,但顿渐二教,诸家同摄。《淨影疏》曰:「今此经者,为根熟人顿教法门。云何知顿。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于淨土。不从小故大,故知是顿。」大佑判小本曰:「渐顿分之,此属顿教。」我国诸师判本经大小二本,多同此说,为顿教所摄。
(四) 若依五教,古今中外淨宗大德,莫不以本经实属圆教。蕅益指出,天台纯圆,贤首全圆,其祕髓与奥藏,皆不出此大经之外。
(五) 《圆中钞》云:「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证圆果,以阶不退。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
(六) 《甄解》称本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

五、印光大师讚《要解》云:「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可见上之判教,如佛亲判也。

六、《疏钞》广引淨宗经中事事无碍之文,深意苦心,以证本经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亦即证明本经属于圆教,实不容或疑也。黄念祖居士依《疏钞》义,专论本经中事事无碍之相。取《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引证经文,以明本经实具十玄,于是确证本经正属圆教,即是中本《华严》。以证如上之说,皆是真实语,非因淨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七、《华严》末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本经全显极乐,导引凡圣,同归极乐。故称本经为中本《华严》,诚有据也。

◎ 七、部类差别

一、同部:本经与小本《弥陀》,是同部经典。《疏钞》谓大小二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
小本现有三种。秦唐二译,大体相同,稍有出入。秦译精要流畅,众所宗向。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夏莲居居士撷其精要,更据六朝石经补足秦译所佚之廿一字。按襄阳石经乃六朝人手书而刻石者,于「一心不乱」之下,尚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会本依古德意,补入此廿一字,大有益于圣教。

二、同类: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其中亦有亲疏,以持名念佛为亲,其他为疏。如:
(一)《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三)《愣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四)《往生论》。
(五)《安乐集》等等。

三、带说淨土经论:《淨宗经论合刊》内载有二百四十馀种。此乃略举其要,遗漏难免。

◎ 八、译会校释

一、「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

二、本经译本,自汉迄宋,凡有十二。宋元而降,仅存五种。
(一) 《无量清淨平等觉经》。后汉月氏沙门支娄迦谶译于洛阳。
(二) 《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三) 《无量寿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于洛阳白马寺。嘉平四年壬申(公元二五二年)
(四) 《无量寿如来会》。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公元七O六—七一三)
(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沙门法贤译。(太宗淳化二年,公元九九一年)

三、佚失七种,据开元释教录计有:
(一) 《无量寿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桓灵之世。
(二) 《无量清淨平等觉经》二卷。曹魏沙门帛延译于洛阳白马寺。甘露三年戊寅。
(三) 《无量寿经》二卷。晋沙门竺昙摩罗密译。永嘉二年。
(四)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恭帝元熙元年己未。
(五) 《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沙门佛陀跋陀罗译于道场寺。刘宋永初二年。
(六) 《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永初二年。
(七) 《新无量寿经》二卷。宋罽宾国沙门昙摩罗密多译。元嘉年中。

四、以上连现存者,总八代十二译。《甄解》云:「凡于诸经中,传译之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会疏》云:「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两疏同一卓见。

五、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不同。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筴,至少有三种。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

六、会校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种:
(一) 《大阿弥陀经》。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二) 《无量寿经》。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
(三) 《摩诃阿弥陀经》。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
(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民国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

七、本经注释:
(一) 《无量寿经义疏》六卷。隋淨影寺沙门慧远撰疏。
(二) 《无量寿经义疏》。唐嘉祥寺吉藏撰。
(三) 《无量寿经义述文讚》三卷。新罗沙门憬兴着。
(四) 《无量寿经宗要》一卷。新罗沙门元晓撰。
(五) 《游心安乐道》一卷。新罗元晓撰。
(六) 日本则有了惠、峻谛、道隐、观彻等数十种之多,远超我国。

八、注释大经会校本者,共有五种:
(一) 《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清初彭际清作。
(二) 《无量寿经笺注》二卷。清末丁福保作。
(三) 《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清末正定王耕心作。
(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眉注》。民国李炳南作。
(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淨平等觉经解》四卷。民国黄念祖解。

◎ 九、总释名题

一、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之要旨,使学者因名达体,一览经题,直窥全经大义。是以天台家注经,先释经名。

二、正释本经经题:
(一) 「佛」:义为觉者。自觉、觉他、觉满。即本师释迦牟尼佛,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斯义深广无尽。
(二) 说:悦也。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愿,今众生机熟,堪受淨土大法,究竟解脱。故今乐说,以畅本怀。
(三) 大乘:喻也。乘以运载为义。此经所示,能念之心,本来是佛,是能乘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强名大乘。
(四) 无量寿:梵语阿弥陀。阿弥陀三字是密语,含无量义。今翻无量寿,是取其中主要一义。是此德号,明法藏因地愿行,与果地佛德,极乐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说,摄无不尽也。
(五) 庄严:经云:「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庄严众行」,又「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淨之行」,「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之圆明具德也。
(六) 清淨:身口意三业,离一切恶行烦染垢染之谓。经云:「心淨则佛土淨。」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七) 平等觉:经云:「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不二法门。」今题中「平等觉」有四解:
1、  平等普觉一切众生。即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
2、  以平等法觉悟众生。
3、  平等觉指如来之正觉。
4、  专就本经「平等觉」,亦即极乐教主之圣号。
(八) 经:义为契经。(1)契理(2)契机。具贯摄常法四义。
1、  贯则贯穿所说之理。
2、  摄则摄持所化之生。
3、  常则古今不易。
4、  法则近远同遵。

三、七种立题中,本经属具足立题。
(一) 佛—此土果人。
(二) 无量寿—彼土果人。
(三) 庄严清淨平等觉—是法。
(四) 大乘—是喻。

四、诸经皆具教行理。本理立教,依教修行,从行显理。故须明本经题中别具之教行理。
(一) 佛说大乘—是教。依无量寿之理体,宣众生本具之大经。
(二) 庄严清淨平等觉—是行。一句弥陀,庄严自心,清淨自心。
(三) 无量寿—是理。表三际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体,亦即众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实际理体也。

五、以经题配三觉:无量寿佛,是我本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以庄严自心,是名始觉。始觉合本觉,直趋究竟觉,即是题中「清淨平等觉」也。

六、又可解为:「平等觉」是我本觉。起心念佛,以自「庄严」,是为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顿入寂光,证「无量寿」。如是则平等觉是我因心,无量寿是我果觉。妙义辗转无尽,悉在一题之中。古云:「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

◎ 十、正释经文

一、第一品至第三品为序分。初二品为通序,后一品为别序。

二、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为正宗分。

三、第四十三品至第四十八品为流通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9 13:12 , Processed in 0.125307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