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95|回复: 1

[大德开示] [妙境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8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妙境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妙境法师宣讲于悟光精舍
壹、前言
和尚尼,各位法师。我们佛教徒常常的学习佛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从佛法的学习上能够正确的认识什么是佛法,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认识了佛法,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上,举心动念,能用得上,能够把佛法的精神用在自己举心动念上面还不是容易,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个本来应该说是容易,可是事实上又是不容易,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在经论上说得非常明白,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可是事实上呢,中国佛教,这个闻不是那么圆满。而这个思惟啊,更是没有了,很少人会去闻而后能够思惟,很少有这种情形。我想,这个佛法不能在自己的思想上运用,原因多数是在这里,就是没能够思惟。而在中国佛教,或者说是宋朝以后,赵宋,宋朝以后能够具足闻思修的人,闻思而又能修,修而能够有闻思,也起了变化,所以佛法就是衰微了。
贰、释经题
那么现在这个《八大人觉经》呢,一共是八种,这八条也就是八法,它正是开示我们常常地要思惟的意思。我们没有成就圣道的时候,我们心就是妄想,日常生活里面就是妄想。现在把妄想改变一下,改变成为正思惟,所以叫做八大人觉。那么如果能够…这上面的意思呢,这八种法也是经论上常说到的,但是加上一个「八大人」呢,应该说是有一个特别的启示。就是说,这八种法你不要小瞧它的,这是大人所用以自觉的,何况我们凡夫,何况我们初发心来到佛法里面的人,更应该这样学习了,应该是有这样的意思的。
这个「大人」这里面究竟指谁说的呢?这个可以有两个解释:第一个解释就是圣人,凡圣对比,凡夫是个小人,圣人是大人。这八种法是圣人心里面所思惟、修行的,所以叫做「大人」。第二个解释呢,就是佛菩萨祂们心里面这样子思惟、忆念的方法,可以这样解释。这个「觉」这个字呢,就是当个〝思惟〞讲,心里面常常这样的思惟。常常这样思惟呢,他就是觉悟,而不是迷惑。若是我们凡夫学习佛法肯这样学习呢,凡夫是迷惑的,但是因为你能够常这样的思惟,你就会觉悟了。
那么这个觉悟也可以分几种解释:就是我们的这一念灵明的心,常常会被色声香味触法迷惑,而自己不觉悟。如果能够思惟这八种法呢,他就会不迷惑了,就觉悟了。

常能够保持正念,使令内心清净无染,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呢,这个「觉」,是得入圣道了,名之为「觉」。在凡夫的时候,能修行这八种法,使令内心不迷惑,这是临时性的,你若是不思惟就迷惑。若是得入圣道的时候,思惟也好,不思惟也好,都是觉悟的,那是不退转的境界了。现在这里说若是「八大人觉」,那是属于圣觉,圣人的觉悟,不同于凡夫的。
参、释正文八大人觉经略解
这下面有一个「略解」,这个简略的解释。
明蕅益释智旭解
这是明朝蕅益大师释智旭他解释的。
西土圣贤集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上面写「西土圣贤集」,可是后面说「后汉沙门安世高译」,他翻译的。这个八大人觉,这个《佛遗教经》上也有,《遗教经》上有这八种,八大人觉。《涅槃经》里面也是有,《大毗婆沙论》上也是有,《阿含经》里面也是有,很多地方都有这种法门。
现在说是「西土圣贤集」,就是印度的佛教,那些圣贤他编辑的,但是没有说究竟是谁编辑的,没有说的。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这个有前汉、有后汉,前汉就是西汉,后汉就是东汉。东汉这个时期是在汉恒帝的时候,看这个《高僧传》上,这个安世高的这个传上面说呢,是汉桓帝建和二年,这位安世高到中国的洛阳,到这来的。他从汉桓帝建和二年开始,有二十多年翻译经典,那么这一部就是他翻译的。「沙门」,在印度的佛教来说,不管是佛教,或者是其他的宗教,所有的出家人都名之为沙门。都是勤修善法、息灭恶法的,所以称之为沙门。「安世高译」,这个安世高,他名字叫安清,字叫世高。这个人是安息国的人。安息国,按现在来说就是现在的中东的伊朗,这个地方的人。这个伊朗那个时代是个佛教的国家,有佛教在那里,后来都变成回教了。
那个传上面说呢,他是国王的儿子,王子,是有继承王位的身份。但是他父王死了的时候,他就把王位让给他的叔叔,他自己就出家修行了,他不做王,这个人也很了不起。那么来到中国来,在传上说他前一生就是做过出家人,就是来过中国的。来到中国嘛,说是在现在的广州,有一个人,他欠那个人的债,到广州去还那个命债。

那么死了以后又回到安息国,又是做了王子,就是这一世。
那么这一世他翻译经,翻译完了的时候,他又到了中国现在的庐山,庐山是在江西,他到那个地方去度他的同学。他前一生做出家人的时候有一个同学,那么他要度化他的同学去。同学是在什么地方?是在中国庐山附近有一个洞庭湖,那里有个庙,有一个神,这个神前一生是他的同学,他要去救他去。那么他来到那里坐在船上的时候,这个神就附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就要请这个沙门到他的庙里面去,那么这个安世高就是到那个庙里面去了。去了就说:「我正是来要见你的」。那么那个神就向他说:「我们前一生是同学,我们共同都是出家人,修学圣道的。但因为这个脾气太坏,常常地忿怒、发脾气」。就是托钵乞食的时候,这个斋主布施他的这个饭菜不如意了,他就发脾气。这个不管什么时候,不如意就发脾气。这个安世高就劝他:「你修学佛法的程度不次于我,但是你的脾气太坏,恐怕你将来有问题。我将来若能得道的话,一定来救你」。
果然这一次,这个神就是要请他来救护他。这个神说,他前一生修这个布施波罗蜜很多,所以今生这个福报很大,但是因为脾气太大,现在就变成一个神,也有很多的苦恼。那么这一回若死掉了,可能会要下地狱了,所以希望法师能救护我。他有一千多匹的布,这个细毛布,另外还有珍宝,就送给了安世高做功德,来回向给他。安世高说是:「你向我说话,为什么不现出来你的身相呢?」那么这个神说:「我这个身相不可以现,我若现出来很多人会害怕」。他说:「不要紧!」那么他就现出来了,现出来一看是个大蟒蛇,不得了,这个身体很大很大的。那么安世高就是说一些梵语开导他,那么就不见了。那么后来安世高离开了他,用他的财富造了一个庙,来祝福他。可是安世高一离开他的时候,这个神就死掉了。听说是在庐山的另一边,在一个旷野里面死了。这个大蟒蛇有几里路那么长,说是那个地方以后就因为有个蛇死在那里,就名为蛇村。不知道现在是不是有这种名字?
那么安世高又坐船就走了,到晚间的时候,就有一个少年来礼拜他。礼拜了,就走了。走了这个时候,安世高就向同船的人介绍,说这个少年就是那个蟒蛇的后身。蟒蛇已经死掉了,那么现在他变成了一个人。不过没有说明白,究竟是人间的人?还是变成天人?没有详细的说。那么这可见这个安世高不是平凡的人了,那么他在中国翻译经典二十多年,也翻译了很多的经论,这一部《八大人觉经》说是他翻译的。别的文上也有说是其他的人翻译。「后汉沙门安世高译」,他翻成华文。
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现在是总标。
明蕅益释智旭他解释。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现在是总标。
初、总标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这是总标这个八大人觉的大意。做「为」释迦牟尼「佛」陀的「弟子」,「常于昼夜」,不是暂时的,长时期的是白天或者夜间,要「至」诚的「心诵念八大人觉」。这个不是照文读,是背这个文、能诵这个文,能把这个文诵出来。「诵」,是指文说的;这个「念」,是指义说的,念这个文的义。这样说呢,念也就是思惟了,思惟的意思。把这个八大人觉的这八法,显现在自己的心里面,来思惟、观察,那么叫做念。
「八大人觉」,「八」是所诵念的八种法。这个「觉」,就是一种作用说的;你常诵念,你就会觉悟,这样说。这样子也就是等于说为佛弟子的人怎么样学习佛法,也就可以知道了。自己行、住、坐、卧内心里面要有正念,这个正念是怎么样正念法呢?就是「诵念八大人觉」。这个圣人他那个清净的灵明的真心,他可以不与万法为伴侣,可以湛然独立的,清净无为,可以这样子。但是我们凡夫不可以,我们凡夫这个心啊,总是要有伴侣,心里面除了睡觉的时候不作梦,总是心里面有很多的妄想。心是能妄想的,还有所妄想的种种杂乱的境界,这些境界为自心的伴侣,为我们心作伴侣。我们的心不能离开这一切的所缘境、这一切的伴侣能独自地存在,我们凡夫心不能,没有这个能力。那么凡夫的心要有所缘境,那么缘念这个尘劳的境界它就是染污。如果来到佛教里面做佛弟子,你常能诵念这八种法呢,心就清净了。所以我们的心本身它不能独自的清净,要依赖清净的所缘境,它才能够清净的。现在是佛菩萨的慈悲,开导我们这八种法门,我们常常的能够诵念就会清净、觉悟了。
不论在家、出家,但是归依于佛,即为佛之弟子。既为佛子,即应恒修此八种觉。言常于昼夜者,明其功无间断
你这样子正念思惟是不间断的,不间断地思惟这八种觉。这里说不间断这个话,就是长时期这样修学的意思,并不是念念不间断,也不能那么说。按通常修学佛法的道理说呢,你心里面思惟佛法的这种清净的法门,这样学习、这样思惟,应该有奢摩他在里面的。就是这个思惟是属于观,还应该有一个不思惟的止在里面的。因为我们若是不间断地一直地去思惟,我们没有得定的人,我们是个凡夫,这个父母所生的身体,不是金刚不坏的东西。你这个用心如果不适当呢,他就会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

如果你常常地用心去思惟,这头会痛了,头痛,也可能会有高血压了,那么就有很多的病痛会发生了,所以不能够不间断地去思惟,不应该这样。应该加上一点奢摩他,加上奢摩他,就是心里面寂静住,不要思惟,当然也没有其他的杂乱的妄想,心里面修行这个奢摩他,控制这一念心叫它明静不动,明静而住。这样子修一个时间的止,然后再思惟,思惟一个时间然后再修奢摩他的止,这样不间断地长时期的去修行,应该是这样子。如果只修止而不修观呢,那也不行,那也不一定是佛教徒了。那么修了观再修止,修止而后有观,这样子慢慢地才能够得入圣道的。所以「明其功无间断」,只是加上止,止而后观,观而后止,这样子昼夜不间断地修行,应该是这样说。
言至心者,明其亲切真诚。
「言至心者」,这个至心诵念八大人觉,这个至心是什么意思呢?「明其亲切真诚」,就是说这个修行人,这个佛教徒,他心里面是很亲切的、很真诚的,不是虚伪的,他心里面也一点没有疑惑,没有疑惑的。他的信心很坚强,他也有清净的愿力,愿得圣道,这样子去诵念八大人觉,那就可以说是「亲切真诚」了,那么这样子慢慢的你才能得入圣道的。
言诵念者,明其文义淳熟。记忆不忘也。
「言诵念者,明其文义淳熟」,这个八大人觉的文义你都是淳熟的,不是生涩的。「记忆不忘」,心里面文也不忘,那个义也记忆不忘,而能够很淳熟的去思惟、观察,是这样意思。
八大人觉,释现结叹文中。
这个「八大人觉」怎么讲呢?就是最后一段文里面有解释,这里就是不解释了。
二、别明(分八科) 1、无常无我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这是第二段「别明即为八,初、无常无我觉」。
「第一觉悟」,这个八种大人觉,第一是什么觉悟呢?「觉悟世间」是「无常」的,「五阴」是「无我」的,觉悟这个无常、无我的道理。这个无常、无我的道理,本来

是在《阿含经》里面常常的提到,常常的讲这样的道理的。那么现在这里面呢,是「八大人觉」,这个「大人觉」,这后面文上说:「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那么我们通常说,《阿含经》是小乘佛法,那么现在是这个「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这个是这样:我们通常说阿罗汉称之为小乘,佛菩萨称之为大乘。《阿含经》,学习的人当然是得阿罗汉果,《阿含经》里面没有说行菩萨道,得无上菩提的法门没有讲。所以不管是《方等经》、《般若经》、《法华经》,说《阿含经》是小乘。
但是天台智者大师说,是大小共学;小乘人要学习《阿含经》,大乘人也应该学习《阿含经》的,是大小共学,大家共同的学习的。那么这个无常、无我,在小乘佛法里面特别的重视。那么现在大乘里面,也要这样学习,那么大小有什么分别呢?这样说呢,这个大乘、小乘,这两部分佛法的分别并不在无常、无我这个地方,大小乘的分别是在乎慈悲心的有无。你有慈悲心,那就是大乘;你没有慈悲心,慈悲心不要,那就是小乘。是在慈悲心的有无上分别的,不是在无常、无我上面。
这个也有人讲呢,这些得阿罗汉的这些人,也都能发心教化众生。这个经论上赞叹乌陀夷,乌陀夷阿罗汉,在这么多的阿罗汉里面他教化第一;他教化人来到佛法里面信佛得圣道的人要超过舍利弗尊者,这个乌陀夷这个阿罗汉。那么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富楼那尊者、须菩提尊者,在佛在世的时候,他们也都教化众生的,也都有大悲心,那么这个就是大乘了吗?这里面也有一个解释:这个是说,阿罗汉,(我们只是说这件道理。)虽然也能够教化众生,他们也有慈悲心,但是他若入无余涅槃以后,就不教化众生了,就休息了,那就不能名之为大乘。所以大乘的定义,就是他的大悲心是无穷无尽的,尽未来际地广度众生,所以就是名之为大乘。就是他这个车非常大,他能运载很多人很多人到涅槃那里去,到无上菩提那里去,他是在时间上没有限制的,所以那名之为大乘。如果暂时地度化众生,以后就不度化了,那么还是可以说他是小乘的。所以这个无常、无我,不要说这是小乘人修学的,我们是大乘佛教徒,我们不学,不是这样子的。并且不但是凡夫,圣人都这样修行。
先说这个无常。「第一觉悟世间无常」,觉悟世间是不常住的。「常」这个字,就是不变异的意思;「无常」,就是常常的变化、不固定,就叫做无常,是这样意思。那么这样说呢,有生有灭,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生灭变化;由无而有,由有而无,有无的变化,那么就叫做无常,是这样意思。现在这里说「世间无常」,这一句话看后面藕益大师的意思,这个「世间无常」就指这个依报世间说的,依报的世间说。后面说「五阴无我」,就指正报。这样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是先观察世间是无常。底下「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就观察有情世间是无常、无我的,有这样味道。或者说「世间无常」是总说的,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无常、无我的。底下说「国土危脆」,就是依报世间,是无常的。「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就是有情世间,这样说也可以。
那么这个「无常」这句话,如果说是总说的呢,在我们凡夫的这个时代,我们凡夫是希望能够长,这些如意的事情希望是能够长住不坏,不如意的事情最好是没有,如果有了,希望它赶快破坏掉,我们凡夫是这样的。但是其中有一样,就是执着我,凡夫是这样。圣人是无我的,凡夫是执着有我。执着有我呢,这个「我」就是常,执着有我、爱着这个我,当然认为我是常住不坏的,所以这个无常和无我也是互相关连的。那么若说无常呢,这其中的解释,就是指依报世间也好,是正报的世间,有情的世间也好,这些生灭变化的法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异的我。过去也是无我,现在也是无我,将来也是无我,永久那里边没有我的,那就叫做无常。「无常」,就是调过来,常无的意思。就是在这一切世间里面,常恒住不变异的我是不可得的,那么就叫做无常,有这样的解释的。
另外就是说到这个坏灭无常,就是一切法是因缘有,它一剎那是生了,一剎那间又坏了,那么叫做坏灭无常,这也可以说就是剎那无常了。
第三个意思就是变异无常,变异无常就是剎那灭以后,他又剎那生,又生起了,坏了以后又生起了。生起了以后又坏了,坏了以后又生了,那么前一剎那生和后一剎那生,在我们凡夫的肉眼来看不感觉到有什么不同。或者要经过多少天,或者经过多少年了,才感觉到不一样,我们凡夫肉眼是这样。离别了几十年以后,再见面就不认识了,这就可以知道这个无常变化里面是有不同的形象的。就是前一剎那生和后一剎那的生是有细微的不同的境界,有细微的不同。就是前一剎那生,后一剎那灭,灭了以后又生,就是相续不断地生灭。前一剎那生、后一剎那生,叫做相似无常,相似的。前一剎那生,后一剎生,是相似的,但是久了才知道是不相似,所以是不相似相续。所以这个相续有两种:一个相似相续,一个不相似的相续,但是都是变异的,所以叫做变异无常,它是变异、有变化的。在这个变异无常里面,「五阴无我」,在这个变异的里面没有不变异、常恒住的我,那就叫做无常,也叫做无我,是这样意思。
我们中国人除非是学习了佛法,不然的话不大知道什么叫做我。虽然是文字上有「我」的字,说话的时候也会说到我,我怎么怎么的,但是究竟什么叫我,我们中国人不是太明白。只有印度的宗教界。那么佛教是无我论,非佛教的人是执着有个我的。就是其他的宗教,有的宗教是有我论,执着有个我的。他们执着有个我,是会把这个「我」说得很明白的,什么叫做我,他说出一个相貌来。他们怎么讲这个我呢,就是这个我在时间上来说,是永久存在也不变化的,常恒住、不变异的。他们这个我是有主宰的能力,是有自在的意思,想要这样子就这样子,想要那样子就那样子,有这种能力的,所以叫做我。常恒住、不变异,这是我的定义之一。
第二呢,就是能够主宰,就是有自在的力量,那么也就有一个快乐的意思,有自在就有个快乐的意思,这就是我的定义。那么现在佛教徒啊,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世间是无常的,五阴是无我的,在这个生灭变化的色受想行识里面,在这个生灭变化的国土危脆、四大苦空里面,没有那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没有的。那么外道说这个我,说得非常的明白。说是在凡夫流转生死的时候,现在是人,将来生到天上去了,或者以后又跑到地狱去了,那个身体有变化,但是那个我是不变化的。就好象一个人从房子里面出来,他住这个破烂的房子住了几十年,后来又换个新的房子,一个大楼,大宝楼阁做房子,但是那个我还是那个我。房子有变异,我是不变异的,就是他那个五阴身有变异,那个我是不变异的,乃至到得了圣人的时候,也还是那个我。
这个流转生死是凡夫这种境界,解脱了烦恼的生死,得了涅槃了,还是那个我,那么就是外道执着那个我是说得很清楚的。但是佛教到了中国以后,尤其是隋唐宋以后,我们佛法里面的法师呢,讲经也好,说开示也好,这个「我」说得不明白。究竟我是什么样子,说得不明白,说得不是那么明白。但是这些经论,翻译的经论还在,我们若多读一点经论就会知道,这个外道说我这个相貌是这么讲的。现在佛法里面说没有我,所以是无常的,是这样意思。
那么刚才说「常无」叫做「无常」,是坏灭无常、变异无常,还有一个舍离无常。舍离无常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舍离无常啊,这个常无的无常,坏灭的无常,变异的无常,是约没有我说的。这个舍离无常是约我所说的。这个没有我这个问题是非常的重要,没有我所这件事也是很厉害的,因为我们人都是有贪心。这个贪心的对象,第一个是我,第二个就是我所,爱着自己这个我,这是一个爱着。第二、爱这个我所。我所怎么讲?就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这个财富,这个房地产,动产、不动产,或者是名望、地位、权力,是我所有的,我有这么多的我所。现在说舍离无常,就指我所说的。譬如说做皇帝的人,一下子做了国王了这个权力是无限制的,无边际的这种权力,无限度的权力。忽然间失掉了,不得了,受不了。像那个楚霸王,成功了的时候,他到了咸阳去,把阿房宫烧了,然后回到徐州以后,自号西楚霸王。当时的政治,他等于是一个皇帝了。但是后来就被刘邦打倒了,那么他受不了了,受不了就自蔱了。这个权势,他所爱着的这个权势失掉了,就活不下去了,这是说古代的事情。现代的人也是一样,头几个月,现在可能二、三个月,我看报纸上有一个人大学毕业了,是学法律的。大学毕业了,去考律师也通过了,别人都很羡慕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成绩也非常的优异,考律师又通过了,这真是不得了。但是忽然间自蔱了,自己自蔱死了,好象是上吊死的。人家都很奇怪,为什么忽然间这样子?有这么好的如意的事情,怎么忽然间自蔱了?那么他留了几封信给他的朋友,把信打开一看呢,失恋了。就是他所爱的人不爱他,去爱别人去了,他受不了,就要自蔱。所以上至国王,下至一般人,都有我、有我所,若是这个我所失掉了,不得了。所以这个舍离无常也是很厉害,那么这是舍离无常。
其次呢,现前无常,现前无常怎么讲法呢?就是这种无常的境界出现了,叫现前无常。也有人说:「我现在很好,我所有的我所都是很牢固的,是属于我的。」或者我做了方丈了,或者是我做了大学校长了,我做了总统了,那么都是很快。但是将来也一定要失掉的,这叫法尔无常。因为这一切的事情都是因缘生法,它一定要变的,是早一天、晚一天就是了,所以法尔是要无常的。现在虽然是没有无常,将来是要无常的,这叫法尔无常。那么我们佛教徒因为常常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常常这么观,所以对这个无常的事情来了的时候,这有如意的事情来了的时候,心里也没有什么,它离开了以后也没有什么,就是因为常常有这样观察,就不会受到那么大的刺激,说是活不下去了,没有那种事情。
所以这个舍离无常,还有一个现前无常,还有一个法尔无常,终究有一天要结束的,那么这是世间无常。这样说,如果说是总说的,有情世间是无常的,无情世间也是无常的,都是不常住的。那么我们出家的、在家的佛教徒,常常思惟这个无常义;思惟这个无常义,对于这个我我所的爱着心就轻微了,这是一个现实上的问题。
第二个重要的无常观是什么呢?就是观察这个无名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你这样思惟,这都是无常的变化。这样思惟,再重新的思惟,思惟什么?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你这样思惟的时候,这个老死灭了以后是个什么境界?老死灭是个什么境界?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了。就是由无常的观察,就到了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乃至无智亦无得,那就是到了涅槃的境界了。就是无常观是涅槃的一个门,由无常观的门就转入,就是可以证悟无余的涅槃了,就证悟无余涅槃的境界了。那么你到这个时候,你这样子思惟、观察,熟了的时候,熟能生巧。现在我们是有这个色受想行识、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贪瞋痴烦恼,有很多很多的苦恼的境界,都是有。现在你由无常的观察,逐渐地这么观察,这个流转生死的次第这么观察,然后再观察逆生死缘:无明灭则行灭……一直到生灭则老死灭,就入于离一切相的境界去了。你熟了的时候,心就不同了,你内心里面这个贪瞋痴也不见了,你的心一丝的妄想也都不见了,就由这个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观察、修行,就能契证这个不生不灭的境界了。由生灭而不生不灭,那就是一开始是初果的境界,初果须陀洹。大乘佛法来说,就是无生法忍,就得初欢喜地了。所以这个观察世间无常,我们来说是这个无常的境界有什么微妙?不是那么说法,这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你常能这么观察,最初的时候不要贪多,你不要观察那么多。先观察色受想行识,山河大地也可以,底下国土危脆,你就简单的观察,慢慢地慢慢地用这个苦集灭道、用这个十二因缘去观察,那么你就逐渐地逐渐地就有更深妙的道理出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8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妙境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所以说这个八大人觉,我们学习大乘经论有的时候轻视无常、无我的道理,感觉这是小乘,我怎么可以学习这个?其实不是,都是通着的,它是无障碍的境界。这个常能够修这个无常、无我观,这个在现实上能得到一切利益;就是日常生活这些名利的境界上,你心里面常能够得到平安,心里面能够平静的境界。如果你不修,不管这个佛法你学得怎样妙,但是你若不修这个无常、无我观,这个时候会怎么样?心随境界转。这个名利的境界来了,心里面就感觉到光荣,心里面欢喜。一感觉到光荣啊,那就是苦恼的一种现象,苦恼的前现;感觉到光荣,毁辱就来了。所以如果你修这个无常、无我呢,你不感觉到什么叫做光荣,没有值得光荣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光荣的。那么这种光荣的境界走了,被人家推倒了,被人家说了坏话破坏了,你的如意的事情没有了,心里不在乎。因为你已经常常这样观察:「这是因缘生法,都是虚妄的,都是无常无我的,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心里也不在乎。这样子说呢,你常常修无常、无我观,不要说:「入于不生不灭的涅槃」,这句话先不说。眼前的这些虚妄的境界,心里面平静;谁骂你一句也不在乎,赞叹一句也不在乎,你心里面很平安。这个苏东坡的赤壁赋:「微风徐来,水波不兴」,就是大风来了,水波也不兴。就是你常修这个无常、无我观就是有这种作用,他就是心里面平静,不苦恼。说是你不修无常、无我观,好象是很光荣,但实在内心里面是苦恼的境界。所以第一觉悟世间是无常的,应该是这样说,这样子去思惟、观察。
「国土危脆」,这是指这个无情的世间,依报的世间。依报的世间,这个国土是危脆的。危脆是什么呢?就是不坚固,很容易就破坏了。本来说是我们一切众生,这些有情的众生都是安住在这个世界、国土上面,是我们要依赖它才能生存的地方,结果它也是很容易破坏的,很容易破坏,不牢固。那么尤其是最近多少年来,常常有地震的事情,这可以会知道都靠不住的。这个世界都靠不住,何况依赖世界生存的人、生存的万物?更是靠不住了。这样观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四大苦空」,这个国土也是四大,但是这个国土是无情物,它本身没有苦乐的感觉,所以这个国土危脆是指这个无情的世间说的,但是与有情有关系。这下面说「四大苦空」呢,这就是有情世间,有情他的果报的身体,这地水火风;地水火风也是无情物,但是它与我们的心意识在一起,所以就是有感觉的。有感觉了,所以有苦、有乐、有不苦不乐的感觉。但是现在说呢,说「苦」,这个地水火风它们的体性不一样,有的时候互相力量平衡的时候,暂时可以安住,可以和平共住。若是有一方面力量强了,其他的力量低了,就有问题。有问题,这就是四大就冲突了,就会有病。就会有病,那么一大有百一重病,四大加起来有四百四病。这个意思是说最少你会有一样病,最多可以到一百,其实这是指很多病就是了。那么这个四大会有病,所以就会有苦了,当然这也应加上不只是有病的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应该是有这么多的苦。或者三苦,还有无量的苦,应该是这么说。
这么多的苦恼里边呢,这个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些苦是我们凡夫平常的人也能觉知道的,我们也知道有病的时候苦,老了的时候苦,爱别离、怨憎会这是苦,也是知道的。这个身苦也是苦啊,但是似乎人自己不是太明白。那么其实不只于此,最后说到这个五取蕴苦,这个五取蕴苦更不是我们平常人所能知道的,我们平常也不感觉到。如果我们也不老、也不病、也没有怨憎会、也没有爱别离、也没有求不得,心情很自在的时候,感觉这个身体很好嘛,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很快乐,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在佛法里面说呢,这个五取蕴苦是总说的,其他的八苦……。约八苦说呢,前七苦是别说的,五取蕴苦是总说的。如果没有五取蕴,还会有那七种苦吗?没有那么回事啊。但是这个五取蕴说它是苦,这是谁才能知道呢?谁才能知道这五取蕴是苦呢?这要是圣人才知道。这个圣人啊,就是他得到根本无分别智,得到那个真实的智慧,或者说如理智,得到这个智慧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无有少法可得了,什么苦也没有了,也没有生苦、老病死苦,所有的苦都没有了。而那个心情呢,也是离一切分别相的。当然不能说这个无分别智能觉悟了五取蕴苦,也没有这句话。那么谁能觉悟这个五取蕴苦呢?后得智,就是得入圣道之后,成就了无分别智以后,那个后得智。后得智,实在就是出定了。这个后得的有分别智它才能觉悟。
当然这个所谓出定这句话呢,这个定也有多少种定。若入于无分别智的那个真如三昧,那当然是离一切分别相。但是也有的禅定是有分别的,所以这个后得智它才能觉悟这个色受想意识苦,是苦的。那么这个其他的凡夫是不知道的。那么我们从经论上的开示,我们知道这些凡夫,譬如得了禅定了,由欲界定又得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又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者又成就了无色界天的四空定。若是外道他们得到这种定的时候,就认为是得涅槃了。这个无想定就是在色界第四禅,属于色界第四禅里面的定,那么认为就是得涅槃了。
但是在佛教徒来看呢,是名为五取蕴苦,并不是涅槃,是五取蕴苦。那还是生死的境界,怎么能说是涅槃呢?那么佛法里面为什么说五取蕴是苦的呢?它也是有个道理的,是什么道理呢?就是说,我们凡夫无量劫来,从来也很难得到休息的,这个心意识一直是在动,一直在动也就是所谓惑业苦。这个烦恼的迷惑呀,就会做了很多的业力,或者人间、天上、三恶道的这个罪业很多很多的。那么其中有某一些业力有可能是得到果报了,那么也就结束了,但是很多还没有得果报,也完全都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在那里面。在那里面它没有发生作用的时候,感觉没有事,什么事没有,但是忽然间事情来了,那种恶业。我们凡夫只是怕恶业,善业倒不害怕,其实善业和恶业不是差太多。那么这个恶业若一动就不得了,譬如说我们人间的人忽然间得了大病了,其实就是罪业发生果报了。,或者是三恶道的业力一动了,就跑到三恶道去了,而这些罪业都在色受想行识里面,那么你说色受想行识是好东西吗?这是涅槃吗?所以这个五取蕴是很苦,是众苦之源啊!很多的苦恼的根源,所以它也是苦。
但是这种苦呢,是要圣人的后得智才能认识到,不是凡夫能知道的,所以这个五取蕴苦称之为胜义苦。这个圣人那个清净的智慧的境界,我们觉悟不到的,所以说「四大苦」。地水火风这个四大,四大好象也能够使令人乐,但是乐就是苦因,就会有很多很多的苦,苦恼我们。所以我们有的时候,尤其是年轻人,年轻人四大可能会调和,走路的时候也很轻便,老年人走路就开始慢了,那么感觉到没有什么问题,很好嘛!尤其是有多少福报、有多少能力的人,那更是很如意的,不感觉到有问题。实在来说,和老年人一样;那个五蕴,色受想行识里面很多很多的问题呀,不知道什么时候一爆发了,不得了。就像那个开车的人,开车好象很平稳,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没有问题,忽然间就不对了,这就发生事故了,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若能够常作如是观呀,那么这个道心就容易发起来,就感觉到无常。感觉到很平稳,一下子就变了,就能发恐怖心,那么就会精进地用功,不敢放逸。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一觉悟是「无常无我觉」,什么是无常的呢?「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我昨天说:「世间无常」,是总说的;下面的「国土危脆」,是依报的无常,就是器世间无常;底下「四大苦空」是有情世间的无常,这样说。或者不这样分,「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就是指依报世间的无常,就是观察无常的道理;底下「四大苦空,五阴无我」,观察无我的道理。先修无常观,后修无我观。若这样讲呢,就是依报的世间修无常观,有情的世间修无我观,这样子按这个文也可以这样分。
「四大苦空」,我们昨天讲到这里。说到我们的正报,就是我们的生命体,生命体先修苦观,就是观察这个地水火风的不调和,会有病苦,同时也会有老苦、死苦,就是所谓八苦,这个修苦观。其次呢,又修空的观察。「空」这个字,这个可以分成两种解释:第一个解释是说,和下面的「五阴无我」有连带关系,就是修这个无我观,观察这个五阴是没有我的;那么离开了五阴也是没有我的。离开了五阴没有我,叫做空观,这是一种解释。其次第二个解释呢,这个「空」的这个意思,就是没有真实性,叫做空。若是有真实性的时候,就不能说是空了,就可以是有了。什么叫做真实性?就是不是从因缘有的东西,就叫做有真实性。从因缘有的东西,它就没有真实性,没有真实性叫做空,这是一种解释。
看这里的文呢,应该说包括这两个意思,可是应该说一切法是因缘生、没有真实性,应该根据这个意思来观察空的。这样说这个「空」啊,观察我们的生命体,色受想行识是因缘有的,它没有真实性,叫做空。那么山河大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器世间,它也是因缘有的,它也是空的。就是这个地水火风也是因缘有,所以也是空的。我们一般人,似乎是对这个山河大地的爱着心、执着心不是那么强,不那么明显,但是有的人是很执着的。所以在这里,佛也教我们这样子去学习、去观察,观察这个山河大地它也是空的、不真实的,那么它也是因缘有。那么怎么因缘有的呢,在经论上告诉我们,我们居住的世间它是由共业所造成的,是凡是在此世界上居住的有情都有这样的业力,共同地造成了这个器世间。如果这个人他入无余涅槃,他不在这个世界上居住了,或者他往生到佛世界去了,那么他创造此世界的业力就是结束了,那么就没有他的分了。其余的一切众生的业力,还生这样的作用的,这是主要的一个原因。所以也是因缘有,因缘有它就是没有真实性;就是没有那个非因缘有的世界,那就叫做没有真实性。
这个地方呢,由因缘有,怎么就是没有真实性呢?因为因缘会变化,譬如说是我们现在的人的业力是染污性比较大,所以大家的业力创造成这个世界,多诸苦恼。若是这个世界上的人回心向善,修了很多很多的利益众生的善业,那么这个业力由染污转变成清净,由恶劣的业转变成善良的业,那么这个世界就会转变。说是到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七宝庄严的世界,那么这个世界是非常和平的、安乐的,所以这个世界就转变了。因为业力的转变,所以这个世界也就转变了。等到人由善良又逐渐地逐渐地转变成恶劣的了,变成五浊恶世了,而这个世界又变了。所以因缘所生法,因缘转变了,所生法也转变了。就由于观察世界的转变,是由于因缘的转变,所以就知道这个世界本身没有真实性。若有真实性,它是不变化的,所以知道这个世界是空的;就是没有真实性,所以叫做空。所以观察这个世界也是空的,那么是一个解释。
第二个观察呢,观察不由因缘而有的世界是不可得的,所以叫做空。虽然是明明白白地、很清楚地出现在眼前,是有这么一回事的,但是这是属于因缘的。那个非因缘有的真实性的世界是没有的,所以叫做空,是这样的意思。
「五阴无我」:这个四大也通于无情、也通于有情。这个前面说「国土危脆」是观察无常,容易破坏、容易转变。那么「四大苦空」,这个「空」是通于无情,所以它没有真实性、是空的。但是主要还是在有情的身体上说的,观察有情身体的四大是空无所有,也是照样这样观察。那么其次就观察这个无我,这个五阴里面,这个色阴在四大苦空里面,说过了,观察它是苦、观察它是空,然后又观察无我。那么在文相上说,说五阴无我,说四大苦空,而里面的苦空无我的义是通于五阴的,五阴都苦、都是空、都是无我,应该是这样说的。这个「阴」是旧的翻译,新的翻译唐三藏翻了一个蕴,鸠摩罗什法师翻了一个「众」。那么翻个蕴,蕴就是积集的意思,就是集聚那个聚的意思。就是色是一大堆,地水火风很多,统名为色蕴。受想行识也是,受也有很多,想也有很多的事情,行、识都是一聚一聚的,说个白话就是一大堆一大堆的,那么这是五阴。
「无我」,这个「无我」这句话呢,前面说无常观、说苦观、说空观,那么这是第四个说无我观,但是在标题,标出科目来说,只标出两个:无常观和无我观。这个无我观,这个「我」这个字怎么讲法呢?这个「我」这个字在《阿含经》里面解释呢?是常恒住不变异,就是他永久的存在,它没有变化的,所以叫做我。这个「我」的定义之一是这样。这个不变异这句怎么讲呢?譬如说我们人的这个生命体,这个身体由儿童变成一个少年,由少年变成一个壮年,然后变成老年,那么从外相上说、从里面的内容说,都有这种变异。那么在变异里面,我们昨天讲过,有剎那的变异、有败坏的变异。譬如老病死,死掉了,这是一个变化。而在这个我的体性上说,我的定义上说,是没有这个变异的,它没有这个老病死的这种变异,他也没有剎那的变异,所以叫常恒住不变异,我的定义是这样。昨天也说过,六道轮回里面,它的色受想行识常常的变异,但是我的体性不变异。第二个意思就是有主宰的意思它自己可以决定它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不能影响它的。他可以决定其他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不能影响他,所以叫做主宰。那么有这样的主宰义,就有一个乐的含意在里面,那么这就叫做我的定义。现在在五蕴里面来观察呢,有没有这个我呢?佛法的态度说是「无我」,里面是没有这个我的定义的。因为这个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所有都是无常变异的,所以色也不是我,受想行识也不是我。那么如果有我的话呢,应该说:色受想行识我,应该说六个。如果说有我的话呢,应该说:眼耳鼻舌身意我,应该说七个。因为没有我,所以佛说色受想行识,只说五个,而不说六个。但是印度的宗教,就是除了佛教之外,其他的宗教里面主张有我论的比较多,他们是执着有我,而佛说是没有我的。
那么其中有一个尼犍子的外道,他看见了比丘,就同比丘谈话。他问:你是跟谁学习的?这个比丘说:净饭王的太子出家、成佛了,我跟他学习佛法的。那么他又问:佛教导你怎么样修行呢?他说:佛教导我们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无常的、是苦、是空、是无我的。那么这个尼犍子说:「无我」说的不对,应该说有我。那么我要去同你的老师见面,要和他辩论。于是乎这个尼犍子邀会了和他同一思想的人,就是到佛那边去了。到了佛那边去就问佛:说是我遇见你的弟子,你的弟子说你怎么怎么样教导你的弟子修行,修这个无我观;这个无我观,你是这么说的吗?佛说:是的,我是教我的弟子修无我观的。那么这个尼犍子说:你说无我观是错了,应该是有我的。世界上一切一切的事情都是因为「我」而有的,怎么能说无我呢?那么佛就说:我跟你说一件事,什么事呢?譬如有一个大国王,那么他的国土里面的人如果是犯法了,国王可以处罚他。或者是把他放在牢狱里面,或者是把他杀掉,可以处罚他。如果他的国土里面的人有功劳了,对于国家有贡献,那么国王会酬劳他,或者给他象、给他马、给他多少金银财宝,或者给他什么地位,这样子酬劳他。那么这件事,我问你:这个国王对于有罪的人、对于有功劳的人,能不能这样自在的处理呢?这个尼犍子回答:能的。说是:这个国王他有这样自在的能力,有这个主宰的力量能处理。那么也简略的说,是凡是能作得主的人是不是都有这种自在的力量呢?这个尼犍子说:是的。那么现在你主张色受想行识都是有我的,有这种主宰的力量,那么你能完全做得主吗?你可以叫它这样子它就这样子,不叫它这样子它就不这样子吗?佛这样子一问,这个尼犍子就默然不出声。隔了多久,佛说是:你要回答,你不可以不回答。他想了老半天,说是:不能。我有这个色受想行识,我叫它这样子就这样子,这个事情办不到。这个色受想行识要那样子,我不叫他那样子,也不可以。佛说:那么你若这样说,这个色受想行识有我吗?他不出声,想了老半天说:还是无我是对的。他还是承认无我。那么这个在《阿含经》里面说到无我论说的地方很多。
其次,在《大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又解释这个无我论。也等说:佛法的无我论,同这个有我论者来辩论这个无我的道理。这个有我论的人主张,他说:我们的身体里面是应该有我的。什么道理呢?譬如一个大将军他率领那个军队出去作战,他指挥那个军队去作战。但是这个总司令的这个将军上面还有个国王,这个国王来指挥这个总司令,指挥这个将军,这个将军指挥军队去作战。所以譬如我们这个身体里面是有一个心识,这个心能指挥这个身体去享受五欲,但是另外还有一个我来指挥这个心,所以从这个譬喻上就可以知道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一个我。有我,这个我譬如是国王,所以应该是有我的。那么龙树菩萨说:你说出这么一个譬喻表示有我,但是我认为你说的不对。如果有我的话呢,如果说是心的后面有个我来指挥这个心,若那样的话呢,我的后面应该再有一个我,我的后面再有一个我,这样才对的。说是不需要那么多,若那样的话呢,就是所有的我都不要,只要是心来指挥这个身体就够了嘛,还用那么多的我来指挥这个心作什么?说是我问你一个问题:这个我要指挥这个心去享受五欲,这个我是一法,心是一法,这个身体是一法。身体一法,这样子说呢,如果这个我的体性离开了心,它本身是有知觉性、是无知觉性?这个龙树菩萨这样问。龙树菩萨又自己说:如果这个我的体性离开了心是没有知觉性的,这个心是有明了性、有知觉性的,若我的体性离开了这个心的知觉性,我的本身没有知觉性了;没有知觉性,它怎么能够指挥这个心去享受五欲呢?它是没有知觉性,像地水火风是无知觉的东西,它有指挥的能力吗?说是他有知觉性,我的体性上,我的本身有智慧、有明了性,那又何必另外还有心做什么呢?他就直接指挥你的身体去做事、去享受五欲就好了,另外用个心做什么呢?不需要了嘛!这样一问,这个外道没有办法回答了。说是我的本身有知觉性吗?另外用一个心就是多余的了。没有知觉性,又不能去指挥了,没有能力指挥了。所以龙树菩萨说:所以根本没有我,就是你这一念心这个第六意识,它指挥这个身体去做事,去做善业,去做恶业,去享受五欲,或者受苦,或者受乐而已,哪里有个我呢?另外没有我。这个龙树菩萨这一段文字是出现在《大智度论》上,说的非常清楚。所以除了色受想行识之外,另外没有个我,根本不需要。我们人,一切众生执着有我,就是执着这个心是我而已。执着这个心的定义,是常恒住不变异,结果我们的心、色受想行识都不是常恒住,都不是不变异,都是有变异的,所以没有那个我的。就是在这个有变异、无常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那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性-我的体性,是无我的。那么这是这样子解释这个无我。其次呢,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是因缘有的,如果愿意修这个无我观的话,在静坐的时候这样思惟,的确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你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都是因缘有的,离开了这个因缘有的色受想行识之外,没有一个非因缘有的常恒住不变异的体性的东西,没有这个东西,没有那个主宰性的东西,所以叫做「五阴无我」,就是这样观察。其实「五阴无我」这一句话是总说的,底下是解释,怎么知道五阴是无我的呢?
「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这两句话是解释这个「五阴无我」。用「生灭变异」这句话,就否认这个常恒住不变异的体性。在五阴里面都是剎那剎那的变化,所以有生也有灭,有变异的一种东西,里面没有这个不生灭、不变异的体性。因为我们身体里面这个地水火风这个色,也都是常常变化的;受也是常常变化的,有时候苦受,有时候乐受,有时候不苦不乐受,也是有变化。想,我们的思想,想东想西,人我是非、天下古今…很多很多的想。我们没有接触佛法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那样子;接触佛法以后,思想又是这样子。就是这个思想本身没有决定性,就是随因缘变化,所以想也是没有那个不变异的东西。行,就是我们有意识的行为。或者是放逸做很多恶事,或者不放逸做很多的善事,这些事情也都是有变化的,所以也没有那个不变化、不变异的我的体性的,所以这是有生灭、有变异,五阴都是有生、也有灭,是有变异的,这里面没有那个不生不灭不变异的我的体性的,是这样意思。
「虚伪无主」,这个身体,我们的色受想行识看上去好象是有它的体性、有它的作用,但是里面实在都是虚伪的。这个虚伪就是不真实的意思,都是因缘有的,它随因缘变化,里面没有那个不是因缘变化的实体,所以是虚伪,这样意思。像天上的云,你看那个云好象一棵树,但是过一会儿再看,像一堆棉花;再一会儿看呢,像个大鱼,它就是随着那个空气含热,或者是有风,随时地会变动,它本身不能说不受因缘的转变。不受因缘的转变,那就是有真实性;受因缘的转变,就表示本身没有真实性。我们的身体也是,你若吃饭呢,正常的时候就有精神;如果你七天不吃饭,看你还有没有精神?就是虽然看上去有它的体相用,但是都是假的,所以是没有那个「主」,没有那个真实的主体的东西,所以里面没有我。我们说话,说是我怎么怎么的,这都是假名字,不是真实有我的。那么这是观察内心里面,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无我。可是从文字上可以看出来,主要还是用无常来破除这个我的执着的。在印度的宗教,执着有我的,会说出我的一个相貌,种种各式各样的我,有我论,到了中国来不是那么分明。但是从佛法的开示上看呢,一切众生都有我的执着。都有我的执着有什么不好呢?
就是下面这句话: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有了我的执着,以后就是多诸罪过。就是爱护这个我、保护这个我。由维护这个我呢,帮助我,我就欢喜;你伤害我,我就愤怒。那么所以因为有我的执着,就有贪心、就有瞋心,就有很多很多的烦恼就来了,所以这个心是恶源。这个心是什么?就是烦恼。因为由于我们内心里面的无明,不知道是无我,那就是无明。执着有我,就生出来种种的贪心,所以我执、我爱、我痴,愚痴的痴,就是不明白是无我,所以叫我痴。执着有我,那么生出来爱着这个我的心,所以叫我爱。有了我的执着呢,自然地就高慢起来,所以也叫我慢。执着有我,是我见。我慢,我爱,爱着这个我。这一共是四个。因为这样子有了贪瞋痴,就造了很多的罪业,所以「心是恶源」,心是一切罪过的根源。
「形为罪薮」,形为罪薮这句话呢。「心是恶源」,是单独指第六识说的;「形为罪薮」,就把色受想行识完全说在一起了。这个色受想行识是罪薮,就是一切罪过的积聚处。这个心同色受想行合作,造了很多很多的罪,这些罪在什么地方呢?还是积聚在你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所以是罪薮,是这样意思。如果是能够观察无我的时候,也自然地对贪瞋痴就薄了,自然是贪瞋痴就薄弱了。这个《阿含经》里面说出来一件事,就说是如果一个人得初果的时候,他把这个我见灭掉了,他能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是无我的,他常常这样观察,那么谁骂他也好,赞叹他也好,你骂他的时候,他观察,他心里面想:在骂谁呢?是骂我吗?没有我,是骂谁?那么他这样一想,他这个瞋心就不起来。你若赞叹他的时候,是赞叹我吗?色不是我、我所,受想行识也不是我、我所,他赞叹谁呢?也不是赞叹我。那么他这个欢喜心也不起来,这样子他这个烦恼自然地很轻,很轻微很轻微的。所以《阿含经》里面的佛就举一个譬喻,说是一个大河,说是你用一个树叶伸到水里面去提起来,这个树叶里面就有水了,树叶上就沾到水了。是树叶上沾到的水多?还是大河的水多呢?佛这样问诸比丘,诸比丘就说:当然是河里面的水较多,这个树叶上沾的水少嘛。佛说:你若能修无我观,把这个我、我所的执着,我见的执着能破掉了以后,你破除去的烦恼像大河的水那么多,剩余的烦恼像树叶上沾的那一点水那么多。所以得了初果以后,你就是不用修行的话,受了七番生死以后,自然是入涅槃了,自然得阿罗汉果。所以这个修无我观,在《阿含经》来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个无我观也通于般若经,般若经也是修无我观的,是通于大小乘佛法。不但是小乘修无我观,这个大乘般若波罗蜜也是修无我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23:05 , Processed in 0.15641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