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85|回复: 0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三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6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说摩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三卷)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 摩呵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 上卷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佛说 摩呵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 中卷

尔时,如来在大雷音宫,遥闻菩萨演说上经,即舍涅磐相,腾身虚空,
来投菩萨所在,化一长老,杂大众中,手持优钵曲云,视花微笑。
长老于大众中起,合掌白言,菩萨,佛何以得空五蕴。

曰,以照故,以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以行深观故,以自在观故,
故得涅磐,得开一切微妙门,一切救苦难,一切真实不虚。
法究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布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业证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果如是如是,乃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乃真五蕴皆空时,不落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
相,名曰诸法空相。

如来能隐能现,无往无来,能以芥子包纳三千大千世界,能行止坐卧,无异常人。
隐则慧眼不能睹,现则肉眼不能翳,无死无生,万劫圆明。
吾不得而名,强名之曰金刚,尊其号曰如来。

尔时,长老复白,世有善男子,善女人,依阿舍慧达岸无讹。

菩萨曰,善哉善哉,是有发大信咒,发大慧咒,发大戒力咒,发无上定力咒,
一切邪魔脱离咒,一切吉神拥护灾难消亡福田利益咒,是乃如来口授功德不可思议。
舍利子,乐依般若波罗蜜多者,谦持此咒曰: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旦者他,安,加罗伐哆,罗加伐哆,罗加伐哆,梭呵。

佛说 摩呵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 下卷

是时,菩萨在大罗刹国紫金殿内,演说多心经已,复告诸舍利曰,昔我作王子时,
即对佛发愿,三千大千世界,有一众生,不闻正道,不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誓不成佛。何以故,一切众生,皆可得道,其心即佛。

舍利子,汝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阿得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知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非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大德不德,大明不明,大勤若惰,大净若污。

舍利子,我今授汝密咒,名曰密咒,即非密咒,是亦密咒。
能除一切苦,即非能除一切苦,是亦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难,即非能除一切难,是亦能除一切难。何以故,
成法非法,法会于心,心融于法,法忘其法,法无其法,乃为大法,得渡众生。

舍利子,彼岸无岸,强名曰岸,岸无成岸,心止即岸。
是故如来无定相,无往亦无来,

舍利子,汝知如来有慧剑否,无也,如来依般若波罗蜜多也。

菩萨曰,否,如来有慧剑,有戒刃也,如来无慧剑,无戒刃,不识般若。
何以故,般若即般若,卫之则存,瞩之则明,存而明之,道假以成。

于是乃说大圆满般若波罗蜜多心咒。咒曰:

安,佛罗阑牢连楼,萨哆蜜波耶,阑牢连楼,阑阑阑,哩尼耶,吻奈,
喝喇阑〔〕,喝喇喝喇阑〔〕,安,安,嘛尼叭弥哄,俞萨洼奇,哆答答,
怖叉萨波,安,委味尼夷,托波托波,悉律律,安,吐罗吐罗,安,安,安,
摩呵般若波罗蜜多梭呵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其中,摩诃发音(mohe)般若发音(bore,re三声)菩提萨陲中的陲发音(duo)阿耨多罗耨发音(rou四声)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音心经)详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共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摩诃为大,为虚空;般若即智慧、灵;波罗是到达彼岸(目的地);密即一、极、宙心;多为万法、万种、万有、万物、十方三世,一切佛、神;心即大灵,人的生命本质、生命光音色能量体;经即是径、路径、通道。全称为“大灵回归宙必的途径”或“大智慧回归宙心的途径”。
心经浅释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三字是双关语;其显意是指观世音;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时要观——自在菩萨(即摩尼珠)在出出入入。摩尼珠是天目前出现的极亮光团,在它具足能量时,脑中一片光亮,显出观音像来。观(接受)、世音(宇宙信息)、自在(自然信息)。
  “行”
  是修行的意思。
  “深”
  是彻骨彻髓之意。
  “般若”
  般若即智慧,分深般若与广般若两种,观世音修的是深般若,故称行深般若(修深智慧)。
  “波罗”
  波罗即到达彼岸(目的地)。
  “密多”
  密为太虚、宙心、万物;多为不同种类、属性。佛法平等,无有高下,一体同观,故曰密多(万物同观)。
  “时”
  无过去、现在、未来,同归一时。
  “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指入静反照,产生条件反射之所见。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亦称五根境。入静反照,照见五蕴净(空),清净本能,觅之了不可得,故曰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若不得五蕴空,依旧堕落生死界,再受轮回苦。入静反照,本身清静,自能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显意指释迦的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密意一为房舍,一为舍离,利是有利于,子是生命本质,真我,自我,大灵。四大五蕴之身如客店,生命体暂住其中,生命体离开房舍,有利于它走上回归之程而常存。
  “色不异空”
  以心观境,境上有空,见色便见空,心即是空。反观自己,是色,色即是空。观种种相,种种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空不异色”
  色与空异相而同源,凡夫视为两般而不见同源。诸佛菩萨行平等智,不生分别相,而凡人不能将二者归一,机见不同,有色有空堕落二边见。
  “色即是空”
  眼是色不能见,唯真空能见。手是色不能行拳,唯真空能行拳。意根有名无形,分为八万四千。见闻觉知总归六根。无眼能见,无手能行拳。神通妙用遍身互换。
  “空即是色”
  诸佛菩萨见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无二。三界众生则著相分别。见种种相,随声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觉。圣贤不见有色有空,内外无分别,常自寂灭相,光明动耀周沙界。安知,色空二字俱不可得。即不可执着于色,亦不可执着于空,而落入二边见。亦无空,亦无色。
  “受想行识”
  因有眼故便受其色,因有色故便受其想,因有想故便受其行,因有行故便受其识,因有识故便受六根,因有六根便有六尘,……故随声逐色,流浪生死,终无止境。若要生死断,轮回息,但从一根照破,令四大五蕴净尽,廓然无我,当下空寂,方可寻得空劫前自己。
  “亦复如是”
  全经文的上半至此。也是如此。
  既无我故,万法皆无,总归于空,唤作万法归一,不落第二见。诸漏已尽,以归寂灭。求出三界,天地不能拘。身超法界外,自在更无忧,名曰舍利子。
  “舍利子”
  如前所解。
  “是诸法空相”
  一味谈空,只为众生。但一味谈空,又不能方便有情无情,故设立种种假名,引导众生皆归空寂。若信未及,但去坐,反照照见,五蕴实无所有,自然入空。既得入空,其法亦空,人法俱空,自然休歇。
  “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全谈理性,有生有灭,全谈实相。众生原本具足法身,虚空之体,亘古亘今,不生不灭,不变不移,无去无来,无旧无新,湛然常寂。时间有永恒性,不消失性。生命本质也具永恒性,不消失性。生灭者仅生命形体,而生命本质与时间一样,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指众生本源,其法身皆清净,无瑕无染,无污无垢,无浊无尘,如莲花,如水中月。佛面如满月,如千日放光明,佛面指生命本质,即大灵。行功时可见一轮满月,又明又亮,即摩尼珠,大灵的灵光。
  “不增不减”
  虚空之体不增不减,犹如不动。上乘之士信无疑,中下之士必生怪。生命灵体乃一冷光团,能量高时则亮,能量低时无光,随能量增高而增亮,最亮时如眼明珠,即摩尼珠。
  “是故空中”
  空中清净本然。棒打虚空不痛,刀切虚空不断,火烧虚空不着,空其中也。
  “无色无受想行识”
  虚空之灵,色空不受色,声空不受声,行空不受行,识空不受识,一切假名皆无所受。
  “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面为六根,众生皆有六根,六根清净(无六根)则为法身。
  “无色声香味触法”
  色声香味触法为为“六尘”,皆从一根上起,但去一根,反照从何而起?若识起处,则知根本生,反照根本生(法身),非我之身。既无身,顿然清静,观身无身,观色无色,观法无法,总归空寂。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因有眼界而连累十八界,是诸恶业。但去眼根,反究虚假。六根败坏,总无真实。静观四大,都无实义。唯虚空之体是长劫不坏之身。有眼乃有意识,无眼则无意识。
  “无无明”
  一切众生皆有无明,一切劫难皆从无明始。修行从断根始,根不断,无明不灭,定无成。
  “亦无无明尽”
  有身则有无明,有无明则有三毒(贪嗔痴)。若能转三毒为三德(舍善慧),转六根为六神通,则是转凡成圣。
  “乃至无老死”
  既得无明尽,便无老死,诸佛修行到无身,既无身,便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如剥芭蕉,去一重又一重,直到去尽,无下手处,即是反本还原,得五蕴空(见前),如未生。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又称佛门四谛,属佛门小乘主修内容,释佛在世时,主要传授此四谛修法,身边弟子修此法成功率极高,皆成罗汉身,出三界。但修至一定程度时,不肯再管人世之事,故称四谛法为小乘,只渡己,不渡人,大乘法则渡己又渡人。
  “无智亦无得”
  修炼至此,反照自身,无智慧,无得失,无人亦无佛,非心,非物,非佛。
  “以无所得故”
  修炼至此,已入无的境界,一无所得,无得无失。
  “菩提萨埵”
  了得人空曰菩提,了得法空曰萨埵。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般若波罗密多六个字在前面已作讲解。古人云,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般若。般若通透,大光明藏,有六神通应现种种相,引导群棕同达彼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体用双行,浑融归一。动静言谈,句句平等,一体同观,名曰密多。(反照前文)
  “心无挂碍”
  悟得真空妙理,无挂无碍。心同虚空界,无是无非。外清净,内清净,内外空,未有天地先有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此心即宙心,故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挂碍即清静之体,无去无来,无变无异。故乃圆满之极、不可说,说亦不得,曰故。
  “无有恐怖”
  悟得性空,东西不辨,南北不分,不受明暗之拘,无挂碍,有何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根除贪爱二字,爱是根本,爱不除则贪不断。颠倒梦想即被贪爱幻境所惑,为欲所惑,圣者远离贪爱,绝思绝虑,故可无惑。
  “究竟涅盘”
  究是打坐入静,反究此身,本无四大,只一冷光团,众生妄认四大,不能解脱。竟乃尽也,究尽之义。全身放下,知见无见,咫尺之间,不睹师颜,故曰涅盘。
  “三世诸佛”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千佛,更有穷劫佛,数量不可穷,不可说,全部放下,不去管他,但去静坐,坐定再观过去现在未来,皆同一体,于此顿悟,三世自空。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依照此句修行圆满,成正觉。离此修行,虽经多劫,守勤苦,也可成道,均属小乘。有为之法须精进,依照般若波罗密多而达圆满(故字为圆满之义),为修行之最高位。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阿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藐言正;三菩提言真。即无上正真四字。一切佛、菩萨从初发心求此四字,尽得圣果。众生依此四字修行,亦能顿悟。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
  过去诸佛,为渡众生,求百种方便,泥龛塑像,黄卷赤轴,说因说果,天堂地狱,诸佛菩萨位次,三贤十圣等,全是假托,权宜之说。修行者一旦省悟,自见本性,哪有什么天堂地狱?哪有三世诸佛,全是假名。这才真起码是用大般若波罗密多(无上正真)法去修行。
  “是大神咒”
  神咒是修炼出来的,非靠传授而得,即如运水搬柴,亦是自身修炼。得此有大神通。
  “是大明咒”
  此咒照天照地,光明盖天,过于日月,故称大明咒。
  “是无上咒”
  此咒是众咒之王,万法不出此咒,故称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此咒无边际,不可比,不可说,靠修炼而悟,故称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众生难渡,五欲难除,是一切苦的根源。若贪此咒,见性成佛,一去不回头,故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此咒不异语,不诳言,证实相。有相之相,皆是虚妄,无相之相用语真实之相,故曰真实不虚。真实不虚有两层含义:
  1、 人的生命是永恒的。因生命本质是生命的光音色能量体,与时间一样都是无始无终的,这是真实不虚的。
  2、 生命虽然是永恒的,但生命的载体(肉体)是暂时的,不可能永远保持其形体所占有的空间。所谓金刚不坏之身不是指肉体,而是指生命的本质(交音色能量体)。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
  此句是对全文的总结,有同归一心之义,若人专心受持,悟此神咒,功行圆满。常持此咒,鬼神远离,诸天寂听,恒常欢喜。
  “即说咒曰”(念咒)
  重举四揭谛,维护持经人不离其侧。四揭谛顺念,世间一切所求无不果遂。
  “揭谛揭谛”
  过去所作一切善恶,幻化五蕴,荡然净尽,尘劳妄念,一时顿除。揭谛者人空;又揭谛者法空,人法俱空,二空全忘,故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到空无所空,生死永断,同到彼岸,永不受生。波罗为彼岸,揭谛为空,空同彼岸,彼岸同空。故曰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与空同达彼岸,与僧同到彼岸,彼岸为空。
  “菩提萨婆诃”
  梵语菩提为初,萨婆诃为末。初发菩提心,坚持修行,永无退转,终达彼岸。菩提萨婆诃者,善始(菩提)善终(萨婆诃)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2-1 11:02 , Processed in 0.143345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