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03|回复: 1

[南怀瑾居士]花雨满天维摩说法不思议品第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8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南怀瑾居士]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不思议品第六
不思议品第六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如何求法
什么不是求法
师子之座
解脱—不可思议
住解脱法门菩萨—空间
住解脱法门菩萨—时间
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所能
风火音声
魔王大菩萨解脱
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求床座耶?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无色之求。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无戏论。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着,非求法也。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实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无所妨碍,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
尔时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就师子座,与诸菩萨上人俱坐,当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诸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广,吾不能升。维摩诘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于是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萨即演七日以为一劫,令彼众生谓之一劫。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可度者,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日。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一切佛土严饰之事,集在一国,示于众生。又菩萨以一切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又舍利弗,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于一毛孔,皆令得见。又十方国土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见之。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着口中,而身无损,外诸树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火内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又于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着上方,过恒河沙无数世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圣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舍利弗!我今略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若有菩萨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之何。大迦叶说此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故,教化众生,现作魔王。又迦叶,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瑠璃、砗磲码碯、珊瑚琥珀、真珠珂贝、衣服饮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诸众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
现在开始讲〈不思议品〉。我们研究佛法的人,随时都会讲到「不可思议」这个用语,大家千万要注意,「不可」是逻辑,讲方法,佛法是不可以用思想去讨论它、研究它的,方法上是「不可」。但是一般人往往理解成「不能」去思议,佛可没说过不能思议,所以你们青年同学不要误解了。佛法是不可以用普通的思想学问去讨论、研究所能懂的,硬是要用修持实证来的。
「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为床座耶?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维摩居士和舍利弗刚才的对话告一段落,八千天子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时候舍利弗眼睛向周围一转,发现维摩居士的房间空空的,没有座位,脑子里想:这么多大菩萨来了(当时像观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弥勒菩萨都来了,不过在这儿都没有讲话),同一群弟子要坐在哪儿呢?
你们还记得跟着文殊菩萨去的有多少人吗?答不出来就是不用心,这是基本的,翻回去看。房间只有一丈见方,后来唐代出使天竺的王玄策到毗舍离,经过此室,用笏板量过,止有十笏,所以称「方丈室」。玄奘法师的传记有记载,他亲自到维摩居士的这个房间。
舍利弗刚一想,维摩居士有他心通,立刻就知道了,于是他问道:喂!舍利弗,你是为求法来的,还是为座位来的?
在此,我顺便跟你们谈个八关斋戒律的问题。你们居士可以听,因为我是居士也可以讲,进一步就不能谈了。沙弥戒是不准坐高广大床的,为了这一条戒,我发现好多年轻人实在很可怜,有个年轻同学因此在地板睡了两年,因为他认为高的床宽的床不能睡。我可以负责任告诉大家,讲错了愿下地狱,下二十一层,永不翻身。如果我讲对了,那么很多人就错了,害死人了。制定这一条戒律,是要初学佛的弟子先学会谦虚,不准坐高广大床,意思是不准坐上位!文字要搞清楚,床在中国古代就有,我家乡老祖母的床比一个房间还大。床是由西域来的,椅子原来叫床。中国原来没有椅子的,秦汉时人都是席地而坐,到了魏晋才由西域传入椅子,那时叫作胡床。高广大床是地位很高的人、领导人坐的,那个床又高又宽。胡床又有个名字叫脚床,床脚可以折拢起来的。打坐的叫绳床,草绳编的,可以折起来带出去,佛图澄禅师就经常坐在绳床上打坐。所以这戒律是要沙弥学谦虚,并不是说不能睡床铺。为了这件事,许多年轻人不敢睡床,怕犯戒,弄块窄窄的木板铺在地上睡,连翻身都不行。
现在念了《维摩诘经》应该明白了,舍利弗想的床座指的是椅子,否则那个方丈的房间,岂不又要摆椅子又要摆床的。不要搞错了!我特别提出这一件事。
舍利弗答复说:我是来求法的,不是为了坐好椅子来的。大家学佛都是为了求法,有的人拚命学个法,像咒子、手印、功夫等。古今中外学法,一开始多半是学打坐,也有点窍,教你守住的,都算是传法。各地方传法是大事一件,有第三人在还不传,有的要发毒誓不准外泄,否则天打雷劈。像我这样随便指出穴窍位置可不得了,所以每逢打雷我就有点怕(众笑)。佛教中藏密要求法也是不得了的事,我和已涅槃的章嘉活佛、甘珠活佛,过去常有往来,和他们说笑,说学密宗是富贵法。比如学个咒子,第一要磕头如捣蒜,这个很平常。然后要献哈达,这是古法。哈达都是绸子作的,拿到了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当裤腰带太宽,当围巾太薄。能当上活佛的,收到的哈达就堆积如山。
当年我在杭州读书,年纪还小,班禅活佛来到了灵隐寺,依密宗规矩他先顶礼佛像,三拜后,起身右绕一圈,头还碰一下佛坛,表示碰到佛足了。然后他就要献哈达,因为佛像非常高,他就玩了个把戏。只见他从怀中拿出一条黄色哈达,很长的,轻轻用手一送,哈达就飘上去,挂在佛像脖子上了。这一下子,当天皈依的人不计其数,活佛就活了。这是什么道理呢?就值得一参了。若是气功,这功夫也了不起的。这是我当年挤到人群最前面,亲眼看到的,绝不是靠机械作用,当时看到的人很多。这是讲到哈达,想起这一件往事。再说求个法,在献了哈达之后还要供养,供养不是十块二十块钱,都是很重的,要依你的经济能力表示你的诚意。所以我说学密宗是富贵法,假使要学遍密宗的法,可以说不管你有多少财产,也会学光的。
讲了半天的废话,回头讲求法。究竟什么是法?这是个重大问题。大家都想求个法,好像求到了就可以立地成佛、立地成仙。现在《维摩诘经》在这里指示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法。法在哪里?就在你自己那儿。现在法在哪里?就在《维摩诘经》上。上卷讲到皈依佛,如何是佛的净土,中卷(第五品─第九品)讲皈依法,如何求法。
有些话我经常在重复,有时会岔开很远,原因是四个字:语重心长。话是啰嗦,有时刺激了人。我的用心是爱护青年同学们,希望能续佛法慧命,续中国文化慧命。你们年轻同学一定要先把中文弄好,中文学不好,自己祖先传下来的法宝你就打不开。佛经就是法宝,我们这里好几部大藏经,不知有多少宝在里头,谁去求了?只有书虫在求。这你不求,偏要向外求。《维摩诘经》文字翻得太好了,文学的境界好,你不要轻易地就看过去了。
如何求法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维摩居士说:喂!舍利弗!真要求法的,连自己身体性命都可以不要,你还问椅子在哪里!二祖神光向达摩祖师求法时,把手臂都割下来了,达摩要他手臂干什么?这是二祖表示自己的志气,为了供养佛法僧,没有别的可供养,不惜躯命供养。你们读密宗密勒日巴祖师的传记,他是宋元之间的人物,他的出家修行多苦啊!十几年住山洞没饭吃,比佛祖六年雪山修行还要苦,一身长出绿毛来。衣服也没得穿,后来总算他未婚妻和自己妹妹,为他化缘得了一些布,才做了个衣套来覆体。师父要他独立盖栋房子来供养,他费了几年时间挑土石盖起房子,师父又叫他拆掉重盖,还不准别人帮他。拆了又盖、盖了又拆,毫无怨言,为法忘躯。学密宗的人都以他为标榜,但是有几个人真做到像他一样?他为求法受到莫名其妙的磨练,但是从未反悔。
看到《维摩诘经》这句「不贪躯命」就要往这里想。可是我们学佛学打坐的,哪个不想求长生不老?又想通奇经八脉、头上放光。十个来的人有五双是为了身体而学佛,都在身体这四大上做功夫,没有一个是「不贪躯命」的。还有的人来向我发牢骚,他学佛二三十年怎么还生这种病,好像我该为此负责似的,我只好说我还没见过一个不死的人。所以《维摩诘经》还是没看懂嘛!真为学佛法,求个心地法门,能知道心地法门不在身上、不在健康长寿上、不在内外中间,能不贪躯命的,这个世界上还真不多。
对佛法的认识,首先一定要正确,所以禅宗讲见地。沩山禅师告诉仰山两句重要的话:「祇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眼正是讲见地,就是观念要正确,行履是功夫。如果观念不正确,你的功夫做得再好也没用。只在身上做功夫,这个肉体是有生老病死的,会过去的,不是佛法。如果见地对了,行履也有,这个肉体虽然会过去的,但是比较少病少恼。要想做到无病不死,是要有特别法门的,但是连佛自己都不肯去做。所以佛与佛相见,还要互问「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你们年轻法师学了这一句,将来彼此写信也可以用上,可是不要讲「信徒」易度否,那是神权用语,佛教用的是「信众」,众生平等,顺便一提。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色受想行识是五蕴,我们都知道的。简单地为新来的同学讲一下:色法包括物质、生理方面,四大都是色法。受,是感觉方面,身体和心理有感觉谓之受。想,是心理的思想。行,包括了肉体与心理内在的思想,还包括外在的空间和时间,行是一种动转,宇宙万象随时在动,分秒不停。打坐虽然入定了,心脏还会跳,血液在循环,就是行阴没有停,到三禅以上气住脉停了,行阴还不能真算停止,只是暂时用自己的功力把它切断而已。这就要了解唯识的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是意志控制不住的。换言之,生命的原动力是行阴。识,八识都属于识的范围,这里有专门的课程研究《成唯识论》,现在不多解释了。所谓五蕴,包括了生理与心理,包括知觉与感觉,这样讲你就比较容易懂了。五蕴,是五个区分,代表了生命的身心全体。
维摩居士说,真正想求法的人,不在色受想行识上面去求,也就是说,不在身心上去求法,刚才也说「不贪躯命」。
「非有界入之求」,「界」是佛学名辞,共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的各种机能的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外在与生理机能相对的六尘,六根与六尘中间有界限吗?没有的,眼睛看着手表,马上就看见了。眼睛与手表之间真没有界限吗?绝对有的,用中文说是「间不容发」,连根头发那么细微的距离都谈不上,研究物理的人就知道,这中间是有界限的,所以佛法定十八界不是偶然的,不是为了理论上的差别,是有实际上、科学性的差别。所以,六根六尘、加上中间的界限,共有十八界。这个界限中又有个秘密,佛法为什么说有十八层地狱?这个属于数理哲学的范围,与易经的数也有关联,佛法说的各种名辞数目,七觉支、八正道等,这数目字都不是乱定的,其中有最高深的道理,因此学过数理哲学的人,学起佛法就很容易。
「入」是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有时又叫六入,但六尘和六入又不一样,古代大师翻译时非常痛苦,用尽心机,不过用六尘比较文学化,用六入则科学化。你看着手表,究竟是手表进入眼神经视线,还是眼神经视线到手表这儿?这是个问题。学科学的人要这么问,学佛的人要参就得这么参。是手表在放它形象的光,进入我的视觉,然后视觉神经到脑,因此才了解到有手表吗?还是眼神经放射视觉到手表,才觉知到手表?有人可能觉得,这么参太啰嗦,看见就看见了嘛!但是真学佛的人,应该要在这里参究。翻译成六入就有根尘进入的作用。
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真好,这里六个字概括了十八界六根六尘,我们表面对佛学名辞熟练,一看就懂。但是假定把《维摩诘经》翻成英文还是这样翻的话,是绝对不通的,将来一定会有用外文翻译中文佛典的,现在也有些人在做,都很粗浅。我们看汉朝、南北朝初期翻成中文的佛典,有些都不通的。后来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到了唐朝,玄奘法师还要重翻,精益求精。所以现在中文翻成英文的佛经,都很有问题。
还有你们要注意,《汉英佛学大辞典》的很多名辞翻译是不通的,你们青年同学只会用《汉英佛学大辞典》翻译英文,是你们不好好读书。《汉英佛学大辞典》的作者自己在序言中讲,他是在创作,把佛法名辞根据梵文翻成英文,不能算数,希望后来有人能利用并加以修改。可是几十年过去了,也不见有后起之秀发这个大愿,真正去编一本英汉或汉英的佛学字典。佛教界天天讲要做功德,这是佛教文化的大事业啊!哪个来做?你看一本普通的《汉英字典》,修改再修改了多少次,可是佛教界这一本书,几十年没有人动过。
我可以预言,三、五十年之后,是大翻佛经的时代,如果照鸠摩罗什法师的中文直翻成外文是不行的,愈翻愈不懂。梵文同西方文字一样,一句一句非常啰嗦,到了鸠摩罗什法师,晓得中国民族文化怕繁琐,就浓缩成一句话带过去了。一部《大般若经》六百卷,非常长,其实浓缩成中文二卷也够了,可是玄装法师不敢浓缩,就成了六百卷。
「非有欲色无色之求。」欲界、色界、无色界合共三界,不在三界里头求法。
根据维摩居士告诉舍利弗,所谓真正求法,不在色上求,你们打坐看到光,不要觉得有什么,光也是色,同佛法不相干,是你用功经过的境界。记住《楞严经》的话:「不作圣心,名善境界」。碰到好的境界,不要认为自己进步了,得道了,这才是好事、才是进步。「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如果看到光、气脉动了、或者见到佛菩萨现前,自以为了不起,那就叫走火入魔了。为什么抓住境界就是魔道呢?《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住即受群邪,即入魔障。
所以真正佛法,不在色上求,不在受上求。今天有位外国同学打电话来,问题解决不了,气脉通不过,骑着车子自己人都不见了,就害怕了。我告诉他这是个感受,是一定的过程,中国儒家讲变化气质,不只是理论讲讲的,是在做功夫上,气是气机,质是身体物质,修养好了的人身体硬是会变化,脱胎换骨。道家讲就是气脉变动,到某个阶段是会如此。修行用功,胆子不要那么小嘛!我自己经验,走在路上忽然走不动了,现在人可能会认为是心脏病发作了,或中风了,我就不管它的,走不动就死在这儿,万一被车子辗过去都无所谓。有时甚至走着走着,觉得身子倒过来了,头在下脚在上,我都不理。碰到这情形,我把身体一丢,「不贪躯命」,充其量殉道而死。我就告诉那位外国同学没有事的,但是这几天不要骑车子,气机在夹脊通不过,一定会有这阶段的,不稀奇。然后就请他找朱文光,贴两付膏药,帮他快一点通。
这些事说明,我们做功夫都被身体感觉困住了,所有修持方法也都在感觉上打滚,这就要注意了。应该照见五蕴皆空,不要搞受阴境界。
我们参禅作功夫,多半是在想阴里做功夫。密法的各种观想都是意识境界,在想阴里。这种路线对不对?不能说不对,理由等一下再讨论。
至于行阴就不大容易懂了。举个例子,有位同学本身是教书的,他一边学道家,一边学佛,走无为路线。他喜欢读《大般若经》,他说有时念着念着就到了一个很好的境界,自己都讲不出来,那时他经也不念了,这一舒服真万缘放下,空灵境界可以维持好几天。他就怕自己走错了路。我说这很好,就这么走下去。这还是行阴境界,不过他不作圣解是对的。
识阴境界更难懂了,非要有很深的禅定功夫,至少要到了初禅以上,慢慢可以讨论识阴的问题,我们在此不再详谈。
所以说「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才是真正在求佛法,我们自我反省一下,有哪一个学佛不是在这五阴里转呢?谁能够跳出五阴?能够跳出五阴就对了。但是在五阴上求法修行对不对呢?初步是对的,道理何在?好比你要做个桌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木工做好,就要有锯子、斧头、钉子这些工具。以修行来讲,六根、五阴就是工具,所以从色受想行识入门并没有错,但是不要被它们所转,不要执着这些境界。如果执着在色受想行识的境界,以为这个是佛法,那就错了。
我们要了解《维摩诘经》所讲的,是上乘的大乘菩提正道,是证得菩萨道的究竟之论,你初步从色受想行识入手没有错,到最后应无所住就对了。
刚才说的「非有界入之求」,是把五阴再分析变成十八界。例如打坐时心中念佛,是在意识界里修,你作观想也是在意识界里,这在密宗叫生起次第,把意识上本没有的东西使它生起来。好像观想佛,密宗非常注重形象的佛,或雕塑的、或绘画的,每个人要有个小坛场(就是道场或佛堂),或称坛城或曼达拉(曼荼罗、曼陀罗)。打坐时佛像要对着自己眉心位置高度,叫瞪目视佛,若佛像眉尖明珠,看久了慢慢也忘记看了,眼睛也不看了,一切忘了,就是观佛眉尖的明珠入定。传这样的修法已经是不得了的,你们该欠我哈达和供养了,我这么随便讲出来了,所以我碰到打雷就怕。
讲正经的,我的观念不同,道是天下的公道,法是天下的公法,不属于我的,只要诚心来学的,我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来磕头供养那一套。我和许多老喇嘛说,有一天我会把密法全部公开的。他们说要得到我本尊许可才行,就是要有文殊菩萨、佛答应。我说:放心吧!早答应了。佛要度众生嘛!有什么秘密呢?为什么一定要磕头要供养?但是学人不诚心,也是学不到,学到了也不会修,也等于白学。
总之,观佛像这个法门是从十八界的眼界来修,必须修得生起次第,意境上生起,无中生有,就是要先把佛像看清楚,影像留住才观得起来。你说,这不是着相了吗?显教说要断除一切妄想,不错的,但是在妄想没有断除以前,你只好借用妄想。所以一心不乱是加重妄想,怎么加重呢?把所有的妄想集中在一点上了,他的理论方法是以楔出楔。古代盖房子不用铁钉,用的是木钉,叫作楔,要取出先前打入的木钉,就再打入一支木钉,把先前的钉子推挤出来,叫作以楔出楔。我们用功时妄念断不了,如何清净呢?只有把所有的妄念集中在一点,叫作系心一缘,把所有的心都放在一点,念佛法门也是这个道理。
以楔出楔还有个比方,面粉洒散了怎么收拾?就拿一把面粉沾湿了,捏成一团,再用这一团去黏散开的面粉,就可以黏光了。修行的方法也是如此,由系心一缘开始。用这方法去观想佛像,观得起来时,在意境上,身心内外就是佛像一尊,在密宗就叫做生起次第的成就。无中生有,由真空生妙有,再由有归到空。把所有的面粉黏成了一团,然后把这一团丢掉,一点面粉也不剩了。从有归到空,叫圆满次第。所有的修持方法就是这个原则,没有第二个原则的,这也就是不二法门了。
所以分析五阴的求法之后,最后的成就不落在十二根尘,不落在眼根,不落在色尘等等之间。好了,这两句经文我们了解了,维摩居士传的法我们也懂了,可是到达这个程度是学佛法的成就吗?没有。有句成语说,修道的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佛家的话,五行是道家的话,这是说修道成仙成佛了。道家讲的五行是从物理入手,所以用金木水火土物质来代表,佛家文化从心入手,所以是讲色受想行识,道理是一个。离开欲界的边缘,还要再进一步,跳出色界、无色界。我们学佛的人要随时反省自己的起心动念,今天去庙上磕头供养,为自己求福报,这是欲望,还是在欲界中求。做了好事想得善报,这也是欲。因为我修行,来生想要好一点,这是人欲,比做生意还功利。以此求道,何道能成啊!
超越了欲界,在色界中求,或在光明中,或求无念得清净,一定八万四千劫,还在无色界,都没有跳出三界之外。因此说「非有欲、色、无色之求」,你看这经文,你如果要把它翻成外文可不要简略,不要乱翻。唐朝时有位居士想批注佛经,去见南阳慧忠国师,忠国师嘉许他能发心,然后让小和尚拿碗水,碗中放七粒米,碗上摆只筷子,问居士知不知道这什么意思,居士不懂。忠国师就说,连我这老和尚的意思都不懂,你能懂佛的意思吗?还想批注佛经?
「唯!舍利弗?」,这里维摩居士再起一段话。他为什么要再叫一次舍利弗呢?在古文作文时,这一句话会被先生用红笔给你杠掉的,你重复了。这要了解佛经是对话录,这是表情,是个层次,是个阶段。如果是电影,维摩居士讲到这儿,会看一下舍利弗,看他懂了没有,然后说:唯!舍利弗,我再告诉你。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南怀瑾居士]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不思议品第六》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上面说真正佛法不在五阴中、不在十八界中、也不在三界中求。再进一步说,也不在佛、法、僧三宝。这里要注意这个「着」字,是黏着的意思。「众」是指僧伽、僧众,也可以是单一个僧,一个比丘就可以代表古往今来一切十方三世圣贤僧。真正的求法,执着佛、执着法、执着僧也错了。但是你不要读了这一句,就不皈依三宝了,那是妄语,你没有到这个境界。这里讲的是上乘的不二法门,真正的解脱道。
「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这是讲也不着于苦集灭道,声闻众的四谛法门。很多人说因为看通了人生皆苦,所以出家学佛,这是见苦而求道,换句话说是在逃避,觉得世间太苦,所以要出家离苦得乐。前面一句要你不「着」求,这一句换了一个字,要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
所以叫你们文字不要马虎过去了,《维摩诘经》最容易看懂,最容易马虎。一般人发心修道是见苦、怕苦而求,大乘菩萨无见苦也不求乐。
苦与不苦很难讲的,推开佛学,我讲个哲学的道理。我在学校里讲比较宗教的研究,说到所有的宗教哲学,对人生的看法都是悲观的,认为世界是凄惨的,该厌恶的。他们都站在日落西山的观点看世界、看人生,天要黑了,悲惨呀!不管回教、道教、基督教都如此。所以就来兜揽生意了,好像旅馆的人站在门口拉客人,宣扬自己旅馆可以收容人,设备好,专管死人的事,不要怕死。中国文化不然,它不看日落西山,看日出东方,生生不已。宗教家是站在殡仪馆门口的,中国文化是站在妇产科门口的,哈!又生出来一个了,生生不已,生死是昼夜的两头。
那么,宗教与哲学思想为何如此呢?从大乘佛法来看,宗教与哲学思想,是落在小乘的苦集灭道范围里。所以,真正佛法是「无见苦求」,见是观点。像《华严经》看这世界,是没有苦集灭道的,永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
「无断集求」,断惑证真是小乘境界。大家打坐最苦恼的是,妄想杂念断不掉,都以为能把妄想杂念完全切断,断惑证真就悟道了。无断集求是不去追求,就没有无明烦恼了,这里为什么说不要去断它呢?妄念如同李白的两句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真是千古名诗。同样道理,你想断去妄念得清净,那断去之念就是大烦恼,因此告诉你「无断集求」。
「无造尽证修道之求」,「造」依古书的读法如「超」,这句话是要你,不要以为断尽一切无明烦恼就证得道了,那是小乘的法门。譬如永嘉大师的话「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先须偿夙债」,这是永嘉大师的真话,大小乘都一样,人生都是来还夙债的,还完了就好了,像对儿女的债,就乖乖地去还吧!
这是维摩居士的第二段话,他说:哩!舍利弗,真正的求法,不着佛法僧三宝去求,不着于苦集灭道而求。然后他自问自答:
「所以者何?法无戏论。」为什么如此?真正的佛法没有「戏论」。怎么叫戏论?中文的「戏」字本来有两个,看电影、看唱戏的戏字,用的是虚字边加个戈字,表示是虚假的。现在通用这个「戏」字,是小孩子在玩的游戏,是玩耍的。佛法讲戏论,是指小孩子开玩笑的话,玩笑的话不是实际的。什么是戏论?佛法的「空」「有」,主张空是真正的佛法,这就是戏论:讲有,一定要修到什么果,都是有为法,也是戏论。「非空」「非有」还是戏论,非空就是「有」嘛!非有又是「空」嘛!都是文字游戏。
所以清朝的大思想家顾亭林就说,佛经像是一桶水,倒入另一桶中,再倒回来,只有一桶水在两个桶里倒来倒去,一个空的,一个有的。虽然他这是批评佛法,但有他的道理,你如果佛法搞不通,就成了这样。所有的佛法、所有的论辩,在逻辑上离不开这「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四个方向。维摩居士讲真正的菩提大法,要把戏论扫掉。
禅宗讲「离四句绝百非」,就是要离开这四个方向。也有人以为《金刚经》上有好几处四句话,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等,但不是这里所说的四句。这里说「法无戏论」是告诉你,真正的法不在「空」、不在「有」、不在「亦空亦有」、不在「非空非有」的戏论。
什么不是求法
「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执着了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就是戏论,就不是佛法。这很严重了,《维摩诘经》所批驳的苦集灭道,是小乘佛学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要上维摩居士的当了,告诉你:戏论也是佛法。是什么佛法?方便法门。要明白世界上任何教育手段的本质,都是诱导法,都是用哄的。诱导就是佛法讲的方便法门,固然从无上佛道观点批驳戏论,但戏论也是佛法,是方便法门。《涅槃经》上说: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小孩子哭了,就拿个黄叶哄他,说是黄金,他就不哭了,不哭就好了嘛!就是用诱导的方法使他不哭,不受这个烦恼。一切佛法也都是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啊!
我在峨嵋山庙里闭关时,第一天入关,在大殿上看到了明朝末年禅宗破山祖师的对联,觉得这个字之好,是一气连下来的。和尚告诉我是破山祖师亲笔写的。不但字好,对子作得也真好:
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
风飒飒雨洒洒飘飘黄叶止儿啼
真高明极了,全部佛法的道理都讲完了。
「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这里牵涉到对佛法认识最基本的问题。根据本经,真正佛法是自性寂灭的。涅槃有时也翻成寂灭,还有一个翻法叫圆寂,这都是不得已的翻法,整个涅槃的意义只表达了十分之一。一提到涅槃或是寂灭,普通人就联想到死亡,什么都没有了。其实涅槃真正的意义包括了:常、乐、我、净,四个要点。涅槃在印度不只是佛教用语,婆罗门和其它宗教都有用到涅槃,而且是指神妙不可思议、无上安乐、生生不已的意思,也不是指死亡。中文把涅槃翻成圆寂,现在来看,实在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圆」有圆满、包含一切的意思,既充实又空灵,不一定是空,也不一定是有。「寂」不一定是没有,是代表干净、宁静、安详。
涅槃有时又被翻成无为,是借用了《老子》的名辞。《老子》讲无为并不是没有,也不是不动,所谓「无为者无不为」。你可不要多加一字,变成无为者无「所」不为就糟了。用而不用、动而不动是无为。但是无为还是不足以完整翻出涅槃的意义,到了唐代的玄奘法师,就分开成「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古人也翻成「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在无为的观念再加上有、无,使道理更清楚。佛法最高目的是证得涅槃,不是学死亡。小乘所证得的道偏向于空,认为得了空就什么都放下了,在空的境界而不动,这在佛法是属于有余依涅槃。比方说人睡着了,也什么都不管了,但是睡眠不是死亡,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在睡眠时,身心内外一切事都仍然存在,所以虽然在睡眠时说放下了一切,但不是彻底休息。有余依涅槃,就是用来形容小乘的证果境界,还是有剩余的,还有连带的。大乘的佛果是无余依的,毕竟空的。
维摩居士对舍利弗说,「法名寂灭」,真正佛法所求证的是寂灭,寂灭是圆满清净安详安乐的,有时这个境界用之于佛土,就叫作净土。可是一般人学佛,对这第一义谛没有认清楚,都在生灭法中做功夫。严格说来,不论哪一宗,所修的法都在生灭法上转。比方,念佛就是起心动念,用念头在念。思想念头是生灭的,前一念灭了,后一念就接上来了。譬如我们在讲话,在听话,也都是生灭法,当你听到这声音,这个观念就过去了。一切的心行(心理行为),以及知觉状态,完全是生灭法。念佛、念咒、观想法门,都是求佛法入门的方便,抓住了这种方便,当作是佛法的究竟就糟了,修一辈子也不能证到涅槃之果。天台宗有数息法门,到了唐朝,道家吸收了这个法门,归纳成四个字:「收视返听」。把眼神回转来,内观、内照,耳朵听呼吸。后来到了西藏密宗,就演变成修气脉,那方法就多了。十七八世纪东西方交流之后,西方国家也流行起来,医学上有用听呼吸治失眠,乃至催眠。这也是生灭法。宋朝诗人陆放翁,也是学天台宗的数息观,他有一名句:「一坐数千息」,这大概要两个钟头左右,可见他每次打坐比一般人久得多了,他的功夫也不错。实际上,这与道不相干的。像很多年轻同学说,他念佛几万次,或者数息上千下,我就问他是否在做会计?光搞数字做什么?依六妙门要数息、随息、止、观、还、净,我们前面讲过了。
所以维摩居士告诉我们:「若行生灭,是求生灭」,与求佛法背道而驰。《楞严经》上佛说的名言:「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你动机、观念不正确的话,你用各种方法去修,都是在走冤枉路。《法华经》也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个「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包括了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物。《法华经》这句话说,宇宙万有一切的现象是此生彼灭的,它的本来是清净的(所以是「自」),用不着你去求个清净。用《法华经》来对照《维摩诘经》这句话,就很清楚了。
我岔进一个禅宗故事,你们参参看。有位禅师读到《法华经》这里就悟了,他告诉一同参禅的道友说,佛讲的这句话只讲了一半,什么理由呢?「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只讲了法身的清净面,没有讲法身的起用,是留给我们去参的。大家不服,要他把下一句讲出来,他就说:「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他露了消息吗?有的,涅槃境界是生机活泼的。
「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着,非求法也。」真正佛法本来就没有染污的,既然自性本来涅槃清净,不是凡夫善恶业果所能染污上去。假使你认为自性是受染污的,因此我要去掉染污而证得涅槃,就又染污了,染污了清净。虽然去了恶念,又被善念盖上,也是染污。就比如我们的眼睛进不得沙尘,纵然是名贵的黄金粉,放进眼睛也是受不了。《维摩诘经》这里是破除小乘观点,小乘要去恶念染污,要断惑证真。大乘是要努力行善去掉恶念,但最后善念也空,把它舍掉,善果回向一切众生,自己一无所留,善恶两头都不取,用不着断惑,自性本来清净。
「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维摩诘经》这里,每一句话的层次愈来愈高了。刚才他告诉舍利弗,自性本来寂灭的,不要以生灭心求寂灭之果,会走错路。又因为自性本来寂灭,所以它不受一切染污的,恶法、善法都不可能染污它。这是两个层次。现在是第三个层次,真难懂了。「行」有三种读法,有读如「形」,有读如「杭」,也有读如「恒」。像《普贤行愿品》,就有人坚持要读成「恒愿」。其实,每种读法都是对的。大多数的佛经是唐朝年间翻译的,唐朝时的中文发音,比较接近今日的客家话或广东话,「行」字就是读如「杭」。不论怎么读,意义是一样的,这是顺便提到。
中国文化讲五行,《易经》也讲「天行健」,行代表着运动的观念。佛法的行是很难了解的,前面讲五阴时稍为提过行,用现代话讲是本能的活动,这样你会比较容易了解。身体的本能也会恢复健康,所以生病不吃药,硬熬一熬有时也会熬过去了,因为我们身体的本能是新陈代谢、血液和气脉运行,这就是行阴的作用,永远在转。修持到行阴停了,那就是禅定得到了气住脉停,呼吸停止,甚至毛孔呼吸也停了,血液不循环。那是三禅定以上的境界,不过这时识阴还没停,虽然呼吸停止了,脉也停了,脑还没有死,脑神经还有微波的,这都是现代医学可以证明的。
维摩居士讲「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这是什么行?不是我们刚才讲的行,但有连带关系。这里是讲行愿的行。一般人讲自己在修行,认为修行就有功德,这就像讲自己念了一百万次往生咒,好像有了大笔银行存款,往生时可以提取,是这样的心理。这就是行法,是佛法也没错,是人天乘果的修行。但是依《维摩诘经》所讲的第一义谛菩提大道,执着于修行为修行,就错了。所以大乘的修法就叫你随时要回向,要施舍出去。你能施舍给一切众生,实际上一切众生也会施舍给你,这就是今日常用的标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尽管去布施,布施完了,这个力量会回转给你。如果执着了行愿为究竟,就被修行法门(行法)所绑住,是不会证得彻底的涅槃之果。所以大乘菩萨要行愿也空,空不是没有,是舍、放下。因此,维摩居士说「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这个问题就出在执着了。行处法也是意识境界,不是真正求佛法。
有些朋友来问,我打坐三年了,怎么一点成果都没有?我告诉他,这又不是在做生意,不能用时间来计算。见地观念到了,也许剎那之间你就悟道了;见地观念不到,八万劫也没有用啊!这是第三层的说明。
接下来是第四层。
「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刚才讲「法无行处」,虽然在修行中,也不以为自己在修行。因此大菩萨虽然在作六度万行,心理没有自己在作菩萨行的观念。如果有了这种观念,就着了相,非菩萨道。但是,我们听到这里就会产生一个观念:法是有取舍的。取舍什么?学佛法修行如果不抓住修行,不自己抓住修行的功德,要舍,这岂不是又落入一边了?落入有取有舍了,也不是究竟,不是中道观。因此维摩居士更进一步说:「法无取舍」,他对舍利弗真是苦口婆心啊!步步叮咛,一层一层上来。如果有取舍,就非求法了。
初学佛的同学们,常常对法有取舍。取舍在哪里?有些人执着净土,大骂禅宗、密宗。学禅宗的人说,净土是愚夫愚妇笨人学的,我要学最高的。执着密宗的又说,只有密宗才是至高无上的。这种观念都是功利主义,也像是去买菜,专挑又好又便宜的。结果常常忙着赶道场,学了密又学禅,好忙啊!我过去也是这么忙过来的,后来恍然大悟,也就不忙了。当然我不是悟道,是悟到自己赶得太辛苦,干脆万缘放下,我还是我,多安详呢!
所以「法无取舍」,青年同学记住这句话,少走冤枉路。《金刚经》也告诉你,一切法皆是佛法,那怕你只拜佛也会悟道。
我小时喜欢作诗,我父亲就给我一本书,要我背里面的诗。我一读很欢喜,父亲说,这是附近一间庙子的和尚作的。那位师父是打渔出身,一个大字不识。他不知什么因缘,忽然出家了,经也不会读,就整天拜佛。那庙子地面是石块铺的,他拜了九年,石块都拜出印坑来了。后来他又忽然不拜佛,去睡觉了,一睡睡了三年,中间有时连睡几个月动都不动的。他师弟在他屁股上放碗水,第二天再看都没翻掉,还以为他死了,好在他师父知道他是入定去了。三年以后,他作文章作诗都会。这是我亲身见到的,说明你拜佛或用什么法都好,只要诚恳、专心一致、系心一缘,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你搞净土、又参禅、又学密,到处找能让自己快一点成就的法门,好像在买股票一样,是一无所成的。一门深入的话,诚恳拜佛也会悟道的。佛法其实很简单,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专一就成功了,不要念「多心经」啊!记得《金刚经》告诉过我们:「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现在再上一层。
「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真正佛法没有固定地点的,这个「处所」,小而言之指身体上的,像道家或密宗守窍,三脉四轮,都在身体上搞,这成了法有处所。如果气脉感受是佛法,那你死了肉体没了,感受没有了,那佛法不是完蛋了吗?这个生意不能做啊!大的处所,例如密宗观虚空,观蓝天,观日轮,这些都是方便法门,非究竟。如果认为这是第一义谛,那就犯了法有取舍,犯了法有行处,犯了法着处所。佛法是活泼泼的,你着了处所是呆板的。「处」是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念佛是意处在念,观想也是。无上大法是无处所,用有处所之心求佛法,已经被处所困住,不是真正求佛法。
刚才休息时间有一位道友找我讨论,学佛很多年了。他说现在什么都对,就是觉得好像放不下,所以没有多大进步。我说:这个问题正是现在讲的,刚才不是听过了吗?所以你听经要拿到心上才用得到,不然就白搞了。「法无取舍」,你觉得一定要放下了才是,这就有了取舍,本来就是放下的。譬如有人说自己的心无法空灵,你们现在专心听我讲话正是空灵嘛!否则你怎么听得进去,对不对?本来不用放下,自然是放下的。你有一个放下之心就有所取舍了,就是行于法,行于生灭法,行于取舍法,也是行于染污,因为你认为放不下是染污了,法是没有染污的,自性本来寂灭。这位道友问:那么该怎样呢?我说,就是这样,没有那样,这样就是这样。如果你真到了这样就是这样也差不多了。
所以一般人修持都有取舍心,或者求清净,或者求放下。放下是个名称,你上了座想我要放下!放下!早就放不下了。因为你有一个求放下之心,这个念头挡住了,就有所取舍。那你问,我这么坐在那边岂不是傻不楞登?嘿!就怕你不傻,真傻了蛮好。世界上的人都太聪明了,所以找了许多烦恼,真求傻而不可得。所以我说这一位道友是现身说法的菩萨,我们藉这个机会,给大家再把《维摩诘经》这一段讲了一次。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第一义谛、真正佛法是无相的。我常说,一般人以有所得心来学佛,想求无所得果,是背道而驰。所谓「相」,是佛学名辞,用现在的话讲,普通人都想求一个境界,尤其是学密法的。有的人天生个性如此,这种人来找我,我就说:你不要跟我谈,最好去学密宗。他一听,眼睛都亮了,还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你脑子里充满了神秘主义。很多人都是好奇,有神秘观念,打坐修道就想求个境界,若是没有境界,还要埋怨为什么没见放光、没这没那。他这是求有相法,而佛法是无相的,非境界。有个境界就有染污,有所取舍。无上大法是「法名无相」的。「若随相识」,你以为境界是佛法,「是则求相,非求法也。」那是错误的。
「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这更要注意了!刚才讲无相的道理,大家研究过《金刚经》,其中谈了很多,我就不再多说了。现在很流行禅宗,大家都知道六祖悟道的故事,他未出家前大字不识一个,听到别人念《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了。当然后来见了五祖,所谓三更入室,才真的大彻大悟。这里《维摩诘经》也是说「法不可住」。
讲到这里,我要告诉你们,现在研究佛学最好的办法,近百年来的著作最好不看,包括我的在内。不是说这些完全不对,而是最好读原经。这不只是研究佛学,做其它学问也应该读原典。原典读熟了之后,可以「以经注经」,会融汇贯通。像我们读到「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可以注这里了,或也可以用《维摩诘经》这句话去注《金刚经》,就清清楚楚了,后人的著作就变多余了。
清乾隆年间的大学问家纪晓岚,他奉皇帝之命编成了《四库全书》,共五万多册,不过其中有不少已被古人烧了。纪晓岚编了这样的巨构,自己没什么著作,他自言再写什么书,古人都说过了,何必再多浪费纸张呢?这是真话,书读多了就不想写了,有时自己认为发明了什么大道理,一查,古人早就说过了,只有气自己不如古人了。研究原典就有这个好处。
前几天看了一位在国外的同学寄来的日记,他写平日修行都不错,有一次就很不对劲,最近他自己找到出路。这是不在一起的好处,常在老师身边会依赖性太重,一有问题就找老师问。那位同学忽然想到,白骨观中讲过要「易观」,修行做功夫要「知时知量」最重要。同吃饭一样,你吃饱了不能再加一碗。譬如做数息观,你不要老数下去,只要觉得呼吸到了息的境界,马上就要放掉数息,跟着就要用随息了。随到心息相依,马上要换成止的境界,就是要易观,马上变更方法。所以知时是要知道什么时间要换,知量是知道够了。你练气功尽练下去就成了蛤蟆功,肚子鼓得那么大,越练脾气愈大。《大学》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要不断地进步,今天的成就不算数,满足于今天的成就就是退步。
「法不可住」,你停留在一个境界,抓住某一点,「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也不是佛法,法无定处。佛也告诉过我们,「诸法不定」。不论你学哪一宗的,对了就用一用,明天不对了,这一宗就暂时摆一摆,后天又拿来用,你的目的是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取佛道,不被这些方法所困,才是真正学法。
接下来维摩居士快要作结论了,你看他说法是有层次的,不要把他当作平面的一篇读过去了。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佛经分类中,《维摩诘经》在《大藏经》中不归在般若类。《维摩诘经》这一段内容的要点,在《大宝积经》里也有。《大宝积经》就是大杂烩,像百货公司,什么都有,不能归般若,也不能归法相唯识。真要研究佛学,大宝积部的经典应该多看,所谓净土三经,也包含在大宝积部的。
像这样的佛经分类,很合现代人的用处,把人生用见、闻、觉、知四个字概括了。见是眼睛所见的,闻是耳朵听到的,觉是感觉状态,身上感受,知是知觉状态,思想观念。打坐时觉得腿麻、气脉发动了,是感觉状态的范围。看到光是见的范围。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是听的范围。《维摩诘经》告诉我们,真正佛法是不能用见闻觉知去求的。大家反省一下,不论你学哪一宗,都是在用见闻觉知求佛法。常有人告诉我他做了个什么梦,我一开口就骂他,又来痴人说梦,本来是梦幻空花,还没有睡醒。见闻觉知就是在梦中,你求个境界,看见什么了,听见菩萨给你说法,都是在做梦。
真正佛法不在见闻觉知上求,假使在见闻觉知上去修佛法,那是凡夫境界,非求法也。凡夫都在见闻觉知中转,各位现在号称听经,我冒充讲经,都在见闻觉知境界中。修行还在这上面转,就走冤枉路了。放下,就在这个地方放下,放下了,不以见闻觉知为是,也不须要放下见闻觉知,不以见闻觉如为非。现在结论来了。
「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开头讲自性本来寂灭,最后讲自性本来无为。是不是很有层次?这就是以经注经的办法,你不要靠老师了,就把本经读熟就好了。释迦牟尼佛就在你的前面,他就告诉你了,为什么不去求呢?这里的结论是无为法,以有所求心,求无为无所得之果,是颠倒众生。一切修行都是在有为当中求,是求有为法,非求法也,不是真正学佛。
我们形容维摩居士说法,如银瓶泻水,哗啦啦就倒出来,停都停不了。他说法的气概像庄子的文章,不知道哪里来,只可借用李白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形容。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最后吩咐舍利弗这一句,同《金刚经》一模一样。真做到一无所求,就是如来大定境界,像我家乡那位和尚,他睡三年就是在定中,醒来只觉得是弹指间事,因为他完全静止了,无所求了。
「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什么叫法眼净?《金刚经》提到五种眼,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如果有人脸上长了五只眼,你看了非把他当怪物不可,不会认他作菩萨。但是天人境界不一定啊!其它星球上众生,不一定长得像我们这样的,密宗画的佛像有那么多只手,像蜘蛛似的。天人看我们可能觉得我们臭美,难看的要死。我们认为是美食的,天人连闻都不敢闻的,好像我们看到狗吃大便似的,境界不同嘛!我们如果真有修持,肉眼就具备了五眼,这是真的,《法华经》上说:「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你真到了,天眼、慧眼、法眼都会有。
你们年轻人喜欢谈密宗的,真照密宗规矩,弟子要去找已证了道的具德上师。随便找一位上师的话,弟子是犯戒的。上师传法给弟子,如不是功德具备的话,上师也是犯戒的。那么怎么选呢?又没有法眼。只好靠自己多生累劫的法缘,作人做事求法要依正因。你种的因正,所得的果,法缘自然好。我常告诉你们,多结人缘,多做好事,多结法缘。像我对密宗的法,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我的愿力是:法应该属于众生公有,道是天下的公道。你有那个资格一定传你,但是如果你没有那个功德就免谈了。因此我这一生的法缘也很好,有时碰上了还硬要我学,一定要把秘本塞给我。后来想想何以如此?应该是同我个性有关,我什么秘本拿到就把它印了,不印就断了,我不守秘的,要我守秘就不要传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01:03 , Processed in 0.28912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