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24|回复: 0

[大德开示] 佛学研究论集:行解内观智慧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内观智慧禅 - 佛学研究论集
行解内观智慧禅
Ven. Sujiva禅师 简介
Sujiva禅师是马来西亚藉华裔,1975年大学毕业后即出家为上座部比丘,献身于四念处智慧禅的教授。 禅师早年在修习过程里,曾受教于中、马、泰、缅多位止禅、观禅师父,包括缅甸 班迪达大师 (Sayadaw U Pandita)。
禅师自从1982年驻钖马来西亚/哥打丁吉(Kota Tinggi) 山林中的 “寂乐禅修苑” (Santisukharama Hermitage) 教授智慧禅迄今,已有20年,学生超过八千人以上。 目前,禅师行云流水于世界各地弘法、教禅,包括马、澳、纽西兰、意大利、瑞士、德国、杰克共和国等。
禅师除了能说写流利的英文、马文外,巴利文、中文、广东话、泰文等 都非常通畅。 他酷爱森林、大自然,经常流露出开心的微笑,对文学、绘画、摄影也极有天份。 他的著作有:毗钵舍那观实修(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 智慧禅实修(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慈悲禅、四无量心禅、出家人直说趣事(Funny Monk’s Tales / 以契入正念的角度来描述世间故事) 等; 禅诗作品有:The Voices from the Heart, Walking Iris , Wind in the Forest 等。
修习内观智慧禅之前,我们必须对它有正确的了解。为了让你们更彻底的明白,我将谈到一些你们尚未到达的经验,你们就当作一种普通的知识吧。同时我可能冒险的触及一些 “敏感范围”。 内观智慧不能因为惧怕触及这敏感范围而被误解和误导,内观禅者必须厘清一些事实,至少在理论上(意义和止观次第)要有某种足以掌握修行方向的了解,特别是在缺乏有经验的禅师指导下,正确的体认是必要的。
﹝ 内观与智慧 ﹞
我们先来谈内观或智慧。 什么是内观的智慧呢? 可以这样简单的定义:这种智慧是经由被观察觉照、被洞悉实证的;诚如,当你扭开灯源的瞬间,一切围绕在你周遭的事物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为了强调其要点,我引用《清净道论》注书里关于认知之三个层次的比喻:
1.想知(primitive perception):即想的知识,这种知是透过动物本能的基本认知,就像一个幼稚小孩所知道的一些事情。
2.识知(consciousness knowledge):即一般成人心识的认知,这也仅止于对假名或施设之某种程度的认知。
3.慧知(wisdom knowledge):即观慧的智知,这是直下洞察事物的特性和自然本质。
由上述要点,法(the dhamma)的智慧归纳为:世间识知(worldly understanding)和心灵慧智(spiritual wisdom/法住智以上的智慧),而这二种智慧的差距乃在于心与烦恼的训练。

虽然我们能设想周全,能得到很多推论,能完成很多事情,但却无法控制自已的烦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能力雇请非常聪明的人来设计发明一些诸如原子弹的恐怖工程。 然而,这主控世间识智思虑过程的主要力量,却是隐藏在幕后的烦恼心—贪欲、瞋恨和无明在作祟。 因此,世间识智如果被滥用,那是非常危险的。
至于心灵的智慧可就不同了,它必需要具备清净的心,必需征服贪欲、瞋恨和无明,以及去除烦恼。 这心灵的慧智又分三种法(dhamma)的层次:
1. 闻慧:这是从听闻、阅读而得到的理论上的知识。
2. 思慧:对上述之闻慧加以思惟、分析,或实习在平常生活上以得到较明切的了解。
3. 修慧或观慧:这必需从禅修获得,因为禅修的心比思惟的心更深实细密,这种慧需要再进一步说明。
禅修还有二种典型,一种是止禅或称定禅(Samatha),虽然其主要成份在定力,但它还须要有某种程度的了解和智慧才能够开发更深的定,当获得深定后,心的力量将超于常人,会有他心通、天眼通和宿命通等。 另一种是内观智慧禅(Vipassana--毗钵舍那),这种禅修是本文的主题。
﹝ 内观智慧禅--毗钵舍那 即 四念处 ﹞
「毗钵舍那(Vipassana)」观慧的内涵是:证知宇宙世界、以及身、心变化过程的本质。 整个宇宙世界可以归纳为二种形态:即心(能量)的变化过程 和 色法(物质/质量)的变化过程。当我们培育出深细的观力(包含其相等的定力)后,我们有能力观察到心法与色法生灭的流变过程,有能力洞悉它们所展现的特性,这种特性佛教以无常、苦、无我或空性的字眼来表达。 当心能相续地观到这三个特性时,即获得了较深的智慧。内观到身与心的变化过程,同时内观到宇宙的三个自然法则--无常、苦、无我,能帮助我们开展行舍和不执取,因此,我们将超越世间法,进向宁静的出世间法,这就是毗钵舍那观(内观禅);唯有透过这种禅修,我们才有能力明晰洞澈内观禅者是如何的开展智慧,才有能力明晰洞澈为什么内观禅者放弃世间欲乐去体验无为的宁静。
﹝ 内观智慧的培育 ﹞
上面说过,内观智慧不从思惟、也不从听闻而得,而是从实修获得;这种智慧是亲身的经验和体验,是一种比任何时候更俱清明、更俱深邃的专注心所培育出来的。 这是为什么在一开始时,我们就强调正念和清醒的觉知是直下的体验,它不是忆念过去,也不设想未来。唯有在不思构的时候,才能体验到身与心所生起的真实现象和本质。
这种内明觉观能力的培育,须要一段时间,所以无论在坐禅、行禅、饮食等都要持续绵密地用功,如此内明觉观将更有力和稳固,最后将形成一股强壮的势力勇往直前而经验到每个剎那所生起的现象。如果能相当绵密地保持着正念,那么要达到更安住目标的心力,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然而,必需再强调的是内观禅的目标,必需是一个真实的对象,而不是一个观念,因此,你们必需厘清什么是观念。
﹝ 什么是观念 ﹞
观念是一种由心思惟、想象、或创造出来的名、相、形色等。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我们构思和计划尚未发生的事情,或我们想象一座空中楼阁,这些都是观念,不是真实的。 还有其它一些细微的观念,我们也要认清,它们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索,而是业力习性跟着心识的认知过程所形成的 (一般人不易察觉到)。
其中一种是声音(sound)观念,诸如语言和乐曲;这些不是真实的,是由心识创造的。 比如 “自私”这个字,是由元音、子音和 “自”与 “私”二个音节组成的,在某一个剎那里你听不到整个字 “自私”,你真正听到的是不同且连续不断生灭的声音,而心识给予这声音一个观念;事实上,它们是振动(vibration)所发出的音声一个接一个,它们只是声音,它们不存在究竟实相里。 再比如 “do-re-me….do, a deer, a female deer…..” 这乐曲,在每一个剎那里这乐曲并不存在,它们只是音符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的生灭,心识接收、印象储存,因此产生一首乐曲。
另一种是形色(form)观念,包括距离、方向、时间、大小等,这些完全不是真实的。比如说 “在我右边、在我左边”,但是从你的角度来看完全不同,右边与左边的观念取决于目标与目标相对的关系。方向与时间观念亦然,甚至形色和样式的意义都是观念。我们似乎以为在同一个时候看到很多事物的整体,然而从内观念头生起的经验,我们知道不是这样的。 电视的画面是个好例子,画面或照片是由许多高速电子从真空管内飞射扫描而成的,它们迅速的生起和消灭,然而我们一般人(没有内观)的意识比电子的生灭速度缓慢得多,所以意识所摄取的只是迅速的光和无数彩色所组合的形色和样式,因此以为画面是在同一时间形成的。 至于时间观念也是建立在持续不断生起、消失的意识(活动与作用)以及物质(光与暗)的现象上;当它们生起消失后我们说是过去,尚未生起的我们说是未来,这些观念是由习俗和主观来的,我们找不到其究竟实相和本质。
另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必需提醒你们,这就是人我(the person--I) 观念。 这是非常自我中心的,当你固守它时,这执取就像云层般裹住你的心,让你无法超越它。我们说一个人是“我”、“你”、“林先生”或“林董事长”,那一个才是真正的这个人呢? 当你修习内观时,你注意“坐、坐”、“触、触”,你看到你自己在身体内吗? 你初步观到的应该是身体的坐姿、行姿、流动、挤拉、冷热…. 等,这些是你吗? 你观到觉受的生起又消失,这是你吗? 当你观照心时,心不听从你,到处游荡,你不思虑,它偏要思虑,你要睡觉,它却睡不着,它似乎有它自已的生命。 事实上,“我” 只是心识和色身(物质)相互依存又生灭无常的变化现象而己。
还有一些观念你们会遇到的,那就是修习止禅(定)的目标---所凝视、拟构、观想的影相(像)、颜色都属于相的观念。 有些人观想很多,观想天神、佛像、颜色….等,这些都是由心识造作出来的;如果你知道这层道理,你可能不会执着,但是,有些人却执以为这由他心识造作的佛相是真正的活佛呢。 能够厘清相的观念后,如有任何相出现在禅修时,不要理会它,你只专注在真实法的身与心的变化过程上,在身念处方面,诸如四大元素变化过程(风性/流动、水性/粘稠、火性/冷热、地性/软硬)。
坐禅时,你专注在呼吸时腹部自然的 “起”、 “伏”上,而不是在腹部的形状观念上, “起”和 “伏”这二个字也是文字观念,然而对初学者,我们允许有适用观念来作为进阶的工具,以帮助心能正念在真实法的现象上;行禅时,你可以默示 “右步、左步”或 “举步”、 “踏步”,待训练一段时后,你不须要这些文字、形态观念了,你将观察腹部起、伏间的伸展、膨胀、收缩、流动的觉受,和脚步移动的觉受等。 简言之,最重要的是:在自然真实法的目标现象上培育清明敏锐的觉观力,这就是正念。
﹝ 正念 (内明)﹞
正念像一盏非常明亮的探照灯,对身心的变化过程、觉受现起透悉得清清楚楚。如果你叫一个人把手放在腹部上,注意它的起、伏,然后要他描述其间的变化过程如何,他可能只回答:哦?就是上下起伏啊。这是非常表面粗浅的正念,没有进入内观。如跟住上下起伏一段较时间,正念将会增长,此时定力也随之增强,但这尚未能够进入内观。内观是超越定力的。为了进入内观,你必需观注腹部上下起伏之间所展现的宇宙三个自然法则---(生灭变化之)无常、(即生即灭无常之)苦、无我(之空性)。
内观禅者以观注腹部上下起伏开始培育正念;待比较有正念后,他观察到腹部起伏间不同的形态,有时长、有时短、有时慢、有时快,他能观察现象发生的顺序;然后这起伏变成浪波式的,流来涌去。 所有这些现象以形色(form)和状态(manner)展现,逐渐清楚。 起初,大部份是展现形色(form)--即腹部突起时,膨胀得像个充气的球,伏落时,平扁得像个泄气的球;之后变成浪波急速地流来涌去--即是状态(manner)的展现。 形色(form)和状态(manner)都还是观念范围,但变动的整个过程(movement),以及拉挤(tension)和振动(vibrations)的特性已逐渐明显了。 进一步,将变得更清楚的只有拉挤的觉受,没有流来涌去的波动。 于此,只有快速剎那的生起和消失的特性。
再来谈谈这“起”和“伏”。我们认为它有开头,它进行快速或缓慢,它有结尾,然后它停止;当它进行快速时,它似乎较短,当它进行缓慢时,它似乎较长,它们互相关联。如果基于这种长短或快慢的观点,我们才体认到它的变动性,但却涉及了开头、结尾及长短、快慢的观念。 然而,起和伏可以没有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如果它在结尾,那它不会在开头,如果它在开头,那它不会在结尾,开头和结尾是二个不同的剎那,然而,中间呢,却有许多剎那、许多触点、许多动态。 所以在每一个剎那里,你如何经验到一个长或短的起和伏呢?或一个快或慢的起和伏呢?这些长、短、快、慢名相等都可以是在开头,否则你不可能观到任何东西,你不可能专注,定力也无法开展。 有某种定力后,你要观察每个当下的变化过程,即:本质、(心)感受、(身)觉受,而且要直下契入现象剎那中焦点的变化,而不是其段落性的变化。 当你达到此阶段,只有身体的觉受生起,别无其它;之后,你将到达我们所谓的真实法(paramattha dhamma)--即纯自然元素的变化,或称纯自然风质现象,当你能很清楚的透析它时,你也将能透析宇宙的三个自然法则(共相)。
在此,须要再强调的是,虽具有观照和掌握真实法的能力,并不表示内观智慧将会生起。 另一存有真实法,无须花太多力气去寻找的地方是--痛。 痛是觉受,无论谁拥有痛,都不是主观的,也非过去、非未来,而且它生起又消失、变化无常。 然而,观痛,也不表示你有内观智慧,相反的,有可能引起你更加愤怒或生气呢;但是,如果你能保持沈稳和专注,把当下生起的现象、痛的觉受观得非常清楚,那么你就能洞悉它的自然本质。

〔 内观智阶 〕
第一个内观智慧是「身心辨别智」。内观智慧是内明、正知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自然现象展现在你不被思想观念束缚的时候;当你净化了客观或主观的思虑后,你就能经验到,因为它是自然存在的。也就是说,当你观照得清楚,你就辨别到身体不是你,而且正在观照的心也是另一个自然现象,也不是你。身和心都没有人在里面,这是非常明确的体验,只要你经验到这,你就会激发它,把心带到任何其它的目标上,它是一个跟它的目标一样本具究竟真实法的心。
在观痛时,一般的反应首先是“我的脚痛”;这脚有二层观念:即“我的”和“脚”;如果把“脚”的观念拿掉,剩下“我的痛”,再把“我的”观念拿掉,那纯是痛和观照的心。但是如果这观照的心没有正念,那么这心就被干扰,不能明察在何现象、变化;反之,如果这观照的心有正念,那么就能专注观痛;再说,如果正念非常精密,那么你将能洞视痛里面鲜明生动的自然本质,因为它是如比的鲜明生动,所以痛将不会扰乱你。 痛本身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正在观照的心本身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它也不应被任何事物扰乱。 在内观禅修中,你们的亲身体验比我想说的更多,你们当了解这是真实的,不是因为书上这么说,不是因为有人这么说,不是因为你们自已认为是这样,而是因为你们以明觉的正念去观照它,不是凭想象思构的。内观中的正念是非常清明锐利的,比一般平常的正念还锐利呢。
获得较浅程度、尚带有观念性的智慧后,所经常发生的问题是将体验观念化了,特别是当内观很清楚时,它可能引发其它一些复杂的理论来,经验是经验,但思想理念别有一套。有人创造一套新的理论来,述说一切如何地产生,同时将这经验联接到不同的事物上,但这些新理论有可能不准确;因此,这就变成了二件事,一件是确实的体验,另一件则是受世俗生活、积习冲击的思想论调。
最初所得到的内观经验,其冲击力可以是非常锐利的,有些人在心理没有准备之下,许多不善的念头随之上来。 恐惧心可能生起,这是因为在世俗生活中养成的很多执取,由世俗生活中的积习和思想模式引起负面性的冲击。 因此,如果没有好禅师或善知识指导,可能变得极度沮丧。 有的人内观可能很强,但还不够强稳到可以断除所有烦恼;再说,如果这些烦恼很顽烈,那可能是很复杂了。 当然,每个人不同,有的单纯,有的则反。 有些人在长期禅修中真正内观到身心的自然本质,他们能超越思想、观念,能绵密的安住正念直入正确内观发展的关键上,这关键是直达「道果智(Magga Phala)」的境界---觉悟,究竟解脱。 当然内观智慧不是一下子可达到的,通常须要一段历程。 到达完全解脱的次等过程,在经论上提到的有「七清净」(《中阿含.七车经》),或「内观十六阶智」(《清净道论》)等。
第一内观阶智所提及的是「见清净(the Purification of Views)」,即要去除“我”的观念等。在经典里佛陀告诉我们要明智的觉照念头生起的运作和次序。 一般而言,当人思想时,其过程都是以“我”、“我受”、“我的”为中心点,佛陀教示,这不明智、是邪见,因为以自我为中心的话,贪恋、瞋恨等不善心就跟着生起。 透过内观,你们将看到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它只是一种身与心互相依存、不断生灭的自然现象而已。
在《梵动经(Brahmajala Sutta)》里所述的62邪见,都是因为执取有一个“自我”而衍生的。当内观禅者能观照到“我”之自然现象的特性时,这身、心缘起,以及生命以不同方式流变、互为因果之关系,将非常清楚的展现出来。 这能洞悉缘起缘生的智慧,属于另一种见清净,被归列于第二内观智阶--即「名色缘智」,亦即接近「法住智」了,这阶智包含粉碎、破除根深的时间等观念。 此后,宇宙的三个自然法则将被观照得更明晰。
所有内观十六阶智可归纳为三大项:
1. 无常 (生灭变化 / 即生即灭);
2. 苦 (未生即灭 / 行苦之逼迫性、恼热、无安住处);
3. 非我 (非我,亦当无一切法,因一切法之观念皆由“我”的观念衍生的 / 空性 / 身、口、意三行安息/ 解脱/ 涅槃)。

此文摘译自Ven. Sujiva禅师的著作《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之第十四章〈Understanding Insight〉。译文中括号内之文字是注释或译者的补充。

内观智慧
是能洞悉贪欲、
瞋恨和无明本质,
以及去除烦恼的明净心。
内观智慧
不从思惟、也不
从听闻而得,
而是从实修获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9 20:06 , Processed in 0.136481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