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84|回复: 0

[大德开示] 最末二句,结誓立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正释经义》

◎ 至心精进第五
解本品续前。法藏菩萨发大愿曰:我已发无上正觉之心。我成佛时,国土佛号,悉闻十方,一切有情乃至下等虫类,生我国者,悉作菩萨,无有余乘。并愿所发之一乘愿海,超踰(同逾)无数佛国。世间自在王如来应其所请,为现二百一十亿佛剎,法藏皆悉睹见,乃于五劫精勤修习,结得胜愿,所摄佛国超过彼二百一十亿佛剎。是故本品名为至心精进。「至心」者,如经文中所示至诚无上之种种心行也。又有进者,法藏于亲睹无边佛剎后,「便一其心,选择所欲」。文中「一心」正显「至心」也。「精进」者,「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也。
丁三、法藏请法 分三 戊一、总明 
经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
解上段承上启下。上品中以偈表愿,今文中乃以长行白言「已发无上正觉之心」。盖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是故法藏菩萨于发无上菩提心后,祈结大愿,超胜无数佛国,故请求世尊为演经法。
此段大意为:我今行菩萨道时,已发无上菩提之心,愿成佛,愿一切如佛。又上段中「为菩萨道」。「为」,行也。「无上正觉」者,无上正等正觉之简称,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戊二、别明 分四 己一、学法门 
  经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
解故请求世尊为我广说经法,我当信奉,如法修行。
「经法」佛之金口所说,为万世之常法者,称为经法。「奉持」即常见之「奉行」,以奉受与行持为义。故经末常为「信受奉行」,表敬受遵行、拳拳服膺(膺,音同“英”。拳拳服膺:恳切地牢记)之义。
己二、断烦恼 
经拔诸勤苦生死根本,
解愿永离一切勤苦生死之本。盖生死极苦,又无休歇,故曰勤苦。欲除生死苦果,当拔其根。此根即见思、尘沙、无明等惑。断尽诸惑,故曰:「拔诸勤苦生死根本」。
己三、成佛道 
  经速成无上正等正觉。
解复愿速成正觉。文中「速」,即上品中「速生我剎受安乐」中之「速」字。两个速字,同显一心。盖法藏菩萨度生心切,故愿「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剎受安乐」。
己四、度众生 分二 庚一、愿普闻 分三 辛一、正报妙
经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
解故知速欲成佛,旨在速度众生。为欲速度众生,故须作佛之时,自之「智慧光明」。
辛二、依报妙 
  经所居国土,
解「所居国土」。
辛三、名号妙 
  经教授名字,皆闻十方。
解「教授名字,皆闻十方」。此即四十八愿中,「第十七,诸佛称叹愿,第十八,十念必生愿,第十九,闻名发心愿」之根本也。欲令十方众生,闻佛名号,乃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至下至十念,皆悉得生。故知众生得度,首在闻名,故法藏菩萨愿成佛时,佛之智慧光明,国土之超胜殊妙,导师(教主弥陀)之名号功德,普闻十方。端为众生闻名发心,得生极乐,决定成佛也。
「教授」。宣传圣言,名之为教。训诲于义,名之为授。即教导与传授经法义理之义。如是之善知识,称为教授善知识,今之经文,乃其简称,义即导师。
庚二、愿普摄 
经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
解「诸天人民及蜎(小飞虫)蠕(小爬虫)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也。群生之类,生其国者,无有二乘,唯是菩萨,必补佛位,是法藏大愿,称为一乘愿海。悉成佛果,乃一佛乘故,无二亦无三也。是故三辈往生,皆须发菩提心也。
戊三、总结(胜诸佛国) 
  经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解段末则请佛证明「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愿己佛国胜余佛国,不知能否,请佛垂训。
丁四、佛为证成 分二 戊一、佛令自摄 分三 己一、设喻 
  经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
解上段大意:佛答法藏曰,譬如一人以斗量取大海之水,久经时劫,尚可穷见海底。
己二、正说 
  经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解人能以至心(至极之心)求道,精进不已,必皆得果。(「会」者,义寂云:皆也。憬兴云:亦必也。「尅」同「剋」,简体作「克」,义为杀也,必也,遂也,得也。)又有何愿,不能求得。
彭绍升居士《无量寿经起信论》释曰:「法藏云:『我发无上正觉之心。』当知无上正觉,一切愿王从此出生,一切净土从此建立。才发此心,极乐庄严一时具足,故曰:『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所以者何?一切法不离自心故。」彭氏之说,道出世尊此答之本意。盖发起至心,必含圣果,因彻果海,华果同时,但当精进,何愿不得。一切因果不离自心,无有一法居于心外。
己三、结归自心 分三 庚一、自修 
经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庄严。
解下文连下三个自字,首曰「汝自思惟」,继曰「汝自当知」,三曰「汝应自摄」。世尊不直截作答,但直指三个「自」字,实是老婆心切,深意存焉。
庚二、自知 
  经如所修行,汝自当知。
解日峻谛于《会疏》释「汝自当知」云:「汝自当知者,例如法华三止说,其义深广,不可容易说故。」此说甚好,彼经「止止不须说」,正是今经之义。六祖曰「密在汝边」,古禅德曰「汝自会取好,我不如汝」,亦此经三个「自」字之义。
庚三、自摄 
经清净佛国,汝应自摄。
解峻谛师继曰:「此含三义:(一)谓法藏菩萨宿殖(同植)深厚,高才勇哲,与世超异。净佛国土之事,久既洞达,虽佛智无所加之。故如汝所知,汝自当行之也。(此复明法藏是从果向因也)(二)谓摄取佛国,各随乐欲。或取秽浊,或求清净,或摄三乘,或愿一乘。故任菩萨意乐,宜摄取之,不用如来之指示也。(三)谓凡于净土,有报有化。法报高妙,非菩萨之分。唯应自分,宜摄取之也。故云「汝自当知」。上峻谛师所云:「唯应自分。」此之自分,即宗门所谓法身向上事也,故超于「菩萨之分」。个中义理,非凡情所能解会。
下,法藏菩萨,再度启请。
戊二、法藏启请 分三 己一、佛境难明 
经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
解「斯」,此也。「宏」,大也。「境」者,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如色为眼识所游履,谓之色境。乃至法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又实相之理,为妙智游履之所,亦称为境,亦属法境。「界」者,界域。「境界」,指所观之境、之界域。又《无量寿经笺注》曰:「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所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
   峻谛师云:「『斯义弘深,非我境界』者,亦有三意:(一)谓菩萨常途净土之行,我已知之,今欲得诸佛土之中最胜净土,斯义弘深,非我境界。(二)谓实虽随各自乐欲,应摄取之。今欲五乘齐入报土,斯义弘深,非我境界。(报土乃法身大士所居,今令二乘、人天乘齐入报土,故非凡情所能测。)(三)谓虽法报高妙,非菩萨之分,我能经无量劫,当克获之。(法报二身,经无量劫必可悟证,但当下尚非其分,故下云非我境界。)斯义弘深(广大谓弘,幽邃谓深),非我境界也。虽有三义不同,抛却己分,专归佛力,斯乃法藏菩萨自开他力门也。」峻谛师「开他力门」之说,正明净宗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究竟方便,果觉因心之无上妙谛。兹粗释之。伊谓法藏菩萨云「非我境界」者,共有三意:一、我虽已知诸菩萨摄集一般净土之行,但今欲摄最胜净土,超过诸佛国土,故「非我境界」。二、应摄之净土,其实际虽依本人各自之愿乐,但今欲五乘行人皆能生报佛之国土,乃十方之所无,故非我境界。五乘者:(一)人天乘,(二)声闻乘,(三)缘觉乘,(四)菩萨乘,(五)佛乘(即如来乘)。今欲令五乘行人同入报佛之土,迥异常情。人天乘,凡夫也。声闻缘觉乘,小乘也。今欲令凡小行人,等同大乘,与一佛乘之大菩萨,同登报佛净土,此义极深,故曰「非我境界」。三、法身与常寂光土,报佛与实报庄严土,境界高妙,非一般菩萨分内之常行。我可经无量劫,专精修习,而证得之。但我当下尚非其分,故曰「非我境界」。法藏菩萨此答,虽有不同之三义,但总是「抛却己分,专归佛力」。「非我境界」四字,即是抛却己分;请佛明示,即是专求佛力也。上文中世间自在王如来答曰:「汝自思惟」、「汝自当知」、「汝应自摄」,此三个「自」字皆直指当人自性,开显妙心,正《观无量寿经》中「是心是佛」之玄旨。但欲一切众生内重己灵,明此根本,方能生起无量无边自觉觉他之妙行。今法藏菩萨再请曰「非我境界」,请佛广演,是即外慕诸圣也。峻谛师曰:「此乃法藏菩萨自开他力门也。」此语道破净宗玄微,世称净宗为他力法门。净宗所以能三根普被,一生成办,凡夫二乘例登不退,皆仗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力,此即仗他力。净宗之所以究竟方便者,即以弥陀无上果觉,作为众生因地初心,因达果海,果彻因源,因果同时,感应难思,此又是他力之妙用。更加以外圣易信,己灵难明。是以具缚凡夫但能信「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深信此两个「有」字,切愿往生,一向持名,即可如愿,径登不退。是乃凡愚所同能,若独言究明自心,则唯上智所堪任。法藏菩萨于因地中,悲愿宏深,开显此他力法门,是以世称弥陀乃大愿之王。又密宗亦是他力门,同属果教,皆是从果起修。此殊胜难思之他力门,正是弥陀悲愿至切处,亦正是净密二宗方便究竟处。盖自他本来不二,肯仗他力,即是于此难信之法能生净信。难信能信,全由当人之无上智慧,此即是自力。但能信入,老实念去,自然能所两忘,自心朗现,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净宗之妙,全在于此。
己二、愿佛广演 
经惟愿如来应正徧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剎。
解「演」宣说也。「如来应正遍知」,即如来、应供、正遍知,乃佛十号中之三号。此乃简称,以代表佛之十号。
法藏菩萨陈明「非我境界」后,乃启请世间自在王如来,为之广说诸佛之无量胜妙剎土。
己三、思修满愿 
经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
  解此段大意为:法藏菩萨答曰,此义太深,超我境界(若通俗,勉强可作水平解),于是再度请佛广说无量佛剎,我若闻后,定能如法修习,圆满所愿。我若得闻如是等等妙剎及其摄取之法,我当思惟修习,誓当圆满我之所愿。
丁五、佛为宣演 分二 戊一、知机(知愿深广) 
  经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
解「高」者,上也,崇也,远也。「明」者,光也,照也,通也。《会疏》曰:「高明约具德。深广约愿心。谓持戒禅定,超胜世间,故谓高。方便般若,照究诸法,故谓明。远彻来际无挠(谓能远究达于未来之极处,而无阻挠),故谓深。周摄一切无遗,故谓广也。」
戊二、宣演(说法现土) 
  经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
解「即为宣说」,表佛说法。「悉现与之」,表佛现土。世间自在王佛宣说示现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严净」者,庄严清净也。「圆满」者,「圆」为周遍之义,性体周遍为圆。满者具足之义。故「圆满」亦作「圆足」。故知「圆满」即华严宗圆明具德之义。
「二百一十亿」,此有疑曰:若法藏菩萨当时所见限二百一十亿之数量,何以又云所摄佛国「都胜无数诸佛国者」。此有二答。(一)据《华严经华藏世界品》意,佛剎无量,总有廿重,其围绕剎数即二百一十微尘数。今此经中,亦以二百一十标示剎土之数。暗合《华严》义,即含摄十方无量之国土。(二)《大智度论》云:「阿弥陀佛先世时作法藏比丘,佛将导遍至十方,示清净国,令选择净妙之国,以自庄严其国。」由是思之,经意乃以二百一十亿剎,表十方佛剎。
至于所说之二百一十亿佛土,为限于清净国土,抑亦兼及秽土?古德根据经文中「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有两异说。一者《嘉祥疏》云:「二百一十亿佛土,善因虽有强弱之分,然所招之土,同是七宝国土之粗妙应现。……粗之言大,妙之言美,明所现二百一十亿皆是大善之土耳。」据嘉祥师意,所现唯净。二者,通现净秽土。《净影疏》云:「粗,不精也。说恶说粗,令其舍远。说善说妙,使其修习。」是则所说二百一十亿佛土,有净有秽也。憬兴、义寂、玄一、望西诸师,亦俱云通秽。《悲华经》曰:所现佛国「或有世界严净妙好,乃至或有世界有大火灾。」是为兼有秽土之明证。
又所现佛土,有报有化。《悲华经》曰:「或有世界纯是菩萨遍满其国,无有声闻缘觉之名。」是报佛之土也。又「或有世界清净微妙,无诸浊恶。」是则化佛之净土也。尔时世间自在王如来,「应其(指法藏比丘)心愿」,将此二百一十亿佛国报化净秽诸土之相,「悉现与之」,令其得见。「说是法时,经千亿岁」,以表说法现土之详尽,亦显时间延促无碍。
丁六、愿摄所依 分三 戊一、闻睹发愿 
经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
解「覩」亦见也。《甄解》云:「覩则眼见,见则慧见。如见分见,取推求照察义。」盖谓「覩」指眼见,「见」指慧见,即如唯识中「见分」所指之见,以「推求」与「照察」为义。今云覩见,则两者俱备。当尔所时,法藏比丘于世间自在王佛所现二百一十亿佛土,尽皆目覩心明。或疑法藏比丘在因地中,何能遍见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答曰,《法集经》云:「菩萨摩诃萨,得彼诸佛如来天眼。」又《大智度论》曰:「天眼彻视,则不动而遍至。十方不来,比丘亦不往。如佛天眼故,十方国土皆悉一时覩见也。」据上经论,可知法藏菩萨摩诃萨,承世间自在王如来威神加被,得如佛之天眼,故能不动而遍见十方,于佛说国土皆悉覩见。
「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者,「起」亦是发义。更无有上,是曰「无上」。「殊胜」者,事之超绝希有者,曰「殊胜」。《会疏》曰:「无有此上,故云无上。超胜诸愿,故曰殊胜。谓庄严无上故,受乐无上故,光寿无上故,名号无上故,生因无上故,利益无上故。是总四十八愿大体。」
戊二、大愿所依 分四 己一、观察 
经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
解「天人善恶」。判定善恶之性,诸说不一。兹撮要介绍如下:
一、《菩萨璎珞经》以顺第一义谛为善,违第一义谛为恶。经曰:「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经云第一义谛,即真谛、圣谛、胜义谛、真如、实相、中道等,亦即实际理体。谛者,真实之道理。此道理为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义。若众生起一念顺理体为善,背理体为恶。此之判定,以理体为准。
二、《唯识论》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法为善,于此世他世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论曰:「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于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是以顺益与违损而判定善恶者。
三、净影判三种善恶:(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此与《唯识论》同。(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者,无相空性也。例如行布施,若能于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体空无物,是顺于理,无相之行,是为善。若有所施、能施及所施之物,存于意中,是为违理有相之行,即为恶也。如是则上从佛菩萨,下至阿罗汉,所修之善法名善。人天众生所修之善法,都是有相行,名之为恶。(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此与(二)相兼,亦同于《璎珞》。法界真性为己自体,体性缘起而成行德。所行只是自体,心无所缘,随心所欲而不越轨,是名为善。依此,则无论凡夫二乘,纵上至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凡是缘修之善行,俱名为恶。
四、天台宗立六种善恶:(一)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事善也。然人天之报尽,还堕于三恶道,故亦为恶。(二)二乘之善。能离三界之苦,故名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为恶。(三)小乘菩萨之善,慈悲兼济故是善。然未断一毫之烦恼,故名为恶。(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断见思之烦恼,是为善。但堕于二边,不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为恶。(五)别教菩萨之善。见中道之理,是善。然犹为隔历之中道,不能见圆教圆融之妙中,所行带方便,不称于理,亦是恶。(六)圆教菩萨之善。圆妙之理,是至极之善。然此有二义:(1)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为恶。(2)达此圆理为善,着之为恶。着圆尚为恶,况复其余。上以达圆理为善,着圆理为恶,乃天台宗独特之发挥,其义甚精。
「国土粗妙」。「粗妙」已见前注,粗者不精,妙者胜妙。义寂师曰:「净土之中有粗妙异。粗即变化,妙即受用。」义为:净土之中有粗与妙之不同。粗者,有衰有变。妙者,乃自受用或他受用之实报土。
「天人善恶」者,因也。「国土粗妙」者,果也。人善则土妙,人恶则土劣也。故《会疏》曰:「夫国土者,即众生之影响耳。形修(长也)则影长,形短则影促。」盖谓土之粗妙如影,身之修短为形,因形定影,影必随形也。故《净影疏》云:「天人善恶,泛说一切诸土之因。国土粗妙,泛宣一切诸土之果。」
「思惟究竟」。法藏菩萨于诸佛国,善恶之因,粗妙之果,一一思量分别,穷深极微,达于究竟。「究竟」者,即经中真实之际,即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己二、选择 
经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
解「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乃专一自心,选择度生所欲。开化显示,流出依正种种庄严,不可思议净土法门。得成大愿,惠予众生真实之利。又「一其心」者,即一心也,故本品名至心精进。一心者即真如也,如《止观》曰:「一心具十法界。」又《探玄记》曰:「一心者,心无异念故。」又《教行信证文类》曰:「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正如本经一心结得大愿,显一心乃报土真因。
己三、勤修 
经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
解「精勤求索」。汉吴两译,均作「勇猛精进,勤苦求索」。故知「精」者,即精进义。勤为勤苦义。又求者,愿求也。索者,取也。
    「恭慎保持」。《汉译》曰:「我当奉持,当即中住。」「恭」者,敬也。「慎」者,谨也,诚也,静也。《汉译》「当即中住」,即「恭慎」两字之实义。安住中道,是真恭慎。「保持」与「保任」同一保字,宗门曰:「心心不异谓之保。」「持」者,行持也,又执也,即《汉译》之「奉持」也。故知恭慎保持者,乃自然敬肃,从容中道,心心不异,任运自持也。
「修习功德,满足五劫」。《魏译》云:「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唐译》云「于彼二十一亿诸佛土中所有严净之事,悉皆摄受。既摄受已,满足五劫,思惟修习。」《宋译》云:「往一静处,独坐思惟,修习功德,庄严佛剎。发大誓愿,经于五劫。」古德于此,颇有异解。
(一)净影、憬兴诸师,并以五劫为发愿后之修行时。《净影疏》云:「依愿起行」,又「故彼法藏于一身中,在彼佛所,五劫修行。」又《略笺》云:「斯乃修行之时也。盖五劫之间,思惟励修。修成满所愿之行。其既发愿,不可无行。」上皆明五劫为发愿后修行时。
?  (二)明此为发愿时。《合赞》云:「五劫者,发愿思惟之时节也。」望西亦以为发愿时。《会疏》云「盖夫菩萨建立净土,犹如良匠建大城。先沈(沈,同“沉”)思图画之。……五劫思惟,如图画之。……」此以五劫思惟,喻如施工之前,先打图样。故同于《合赞》,谓为发愿时,而非愿后修行时。《甄解》亦同此说。盖诸家均据《魏译》,上说正与《魏译》相符。
?  (三)嘉祥师云:「于五劫中,修行发愿也。」此则双举修行与发愿,两者并举,但以发愿为趣,此正与《宋译》相契。《宋译》中先曰:「思惟修习。」后曰:「发大誓愿,经于五劫。」故知五劫之中,以清净行,修习摄取佛土之大愿,经历五劫,大愿方成。此亦正与今之会本相契。本经中于「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之后,方曰「所摄佛国,超过于彼」,正契于嘉祥师之说。故此五劫乃「修行发愿」时也。
己四、圆满 
经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剎,
解段中「俱胝」即千万。法藏比丘,于五劫中,对于二百一十亿佛国,种种奇妙功德、殊胜庄严,与各各善恶粗妙之差别,悉皆「明了通达,如一佛剎」。
戊三、摄土超胜 
  经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解经此长时思惟、选择、修习、摄取,于是结得大愿,而「所摄佛国,超过于彼」。此中「彼」字,指二百一十亿佛国。今法藏菩萨大愿摄取之佛国,实超胜于二百一十亿佛国,亦即超踰(同逾)十方佛土,极表极乐净土之超胜独妙。
丁七、所摄陈佛 分三 戊一、具仪 
  经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
解「既摄受已」乃承先启后之文。于是法藏菩萨复至世间自在王佛处。「稽首」,头至地也。「礼足」,以自头接佛足。随即绕佛,亦是敬礼。三匝者,绕佛三周;表作礼之殷重。
戊二、陈辞 
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解绕行后乃合掌安住佛前,向佛禀白云:「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戊三、佛令具说 分三 己一、赞 
  经佛言:善哉!
解佛言「善哉」,此表法藏比丘之行,深可圣心,畅佛本怀,广应群机,故得叹许,而赞曰「善哉」,此佛深喜之辞也。
己二、令说 
  经今正是时,汝应具说,
解「今正是时」。《法华经》因时机成熟,会三归一,于三乘行者,咸颁大白牛车,皆入一如来乘。为诸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乃曰「今正是时」。今经亦然,欲令十方九界众生,同入弥陀一乘大誓愿海,一切含灵皆得度脱。是故世间自在王如来告言:「今正是时,汝应具说」。
己三、益众 
  经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剎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解「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此表如来劝令宣说,普利大众。「大众」二字,广摄当时会上及未来世之一切凡夫、二乘与菩萨(今日我等凡夫亦皆在其中),普令大众得闻,发愿往生,径出生死苦海,故令大众欢喜也。亦令大众闻法得利,普发弥陀之愿,学法藏之所行,摄取佛剎,满足大愿。《净影疏》曰:「法藏自说己愿,令诸菩萨学之同发。」又《会疏》云:「菩萨闻之,自发勇猛心。彼既丈夫,我亦尔。彼发妙愿,我不尔乎?故能缘之满足大愿也。」「满足无量大愿」,指能满一切志愿。又《往生论注》云:「满足往生净土一愿,即一切志愿悉满足。故云满足无量大愿。」昙鸾(鸾,音同“孪”)大师(作《论注》)和盘托出诸佛心髓。法藏菩萨五劫精勤求索之大愿,祗为众生能真实发起往生净土之一愿。故我辈末世凡夫,但能满足此一愿,即与弥陀大愿相应,便入一乘愿海,便与弥陀大愿同体,故云即是满足无量大愿也。何等方便,何等直捷,从果起修,直趋究竟。不可思议,净土法门。
丁八、佛令说益 分三 戊一、正具说大行愿 分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12:24 , Processed in 0.15484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