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49|回复: 0

[大德开示] 纯智法师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9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纯智法师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纯智法师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纯智法师著
作者简介:
养觉法师,字纯智,笔名漂泊。69年生,俗姓程,祖籍安徽桐城。92年完成学业后,礼上一下诚大和尚出家于江西永修云居山真如寺;95年受具足戒于山西五台山碧山寺;97年在宝山闭关学律,2000年出关。出关后,先后受聘为河北省佛学院等国内多所佛学院的教授、律学讲师。



自序
首先非常感谢学人的依止师,河北省佛学院院长上净下慧大和尚,在老人家大力推行的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理念的感招下,应邀从南方到北方来弘扬戒律(到省佛学院来授课),才有这个机缘。另外更加感谢学人的剃度师上一下诚大和尚,能够成就学人四处参学。
而后由于弘法的需要,在基层与居士们的接触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居士们,根本不明了佛教戒律。有两个极端:一是不愿守戒律,自由散漫,我行我素,这个样子跟没有学佛又有什么两样,甚至连最简单的“人”都没有做好,怎么能得到学佛的好处呢?二是左得出奇,大有唯我戒律“最”清净,自我感觉“高”人一等,故作神秘,疯疯癫癫,走火入魔,其实这是以身谤法,给人的印象是,没有学佛还可以,学佛后反而变坏变神经了。须知佛教戒律是最圆融、最中道、最民主、最自由自在的,如果学佛比做牢还辛苦,设想还有谁敢来信仰佛教呢?学人曾经在张家口,有一次乘车,驾驶员就问学人,“你们是佛教吗?”学人说“是的。”“你们佛教真好,可是我不敢信。”学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听你们教徒讲,你们佛教不准吃荤,又不准吃晚饭,那我可受不了。”你看,不懂戒律,不圆融明了戒律,就会造成这样,使许多世俗人不敢信仰佛教的严重后果。
本书是学人在基层弘法时,由众居士的提问汇集而成,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居士们回答复杂的戒律明相,由于学人的律学和文学知识有限,肯定有不如法的地方,请大德和读者们谅解。
本书主要参考《南山四大部》、《优婆塞戒经》、《菩萨戒相》;弘一律师的《在家律学》、《在家备览》;圣严法师的《戒律学纲要》等。
在整理本书时,得到了柏林寺首座明海法师及《禅》刊编辑黄明尧居士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向帮助和支持本书出版的各位大德菩萨们,顶礼致谢。如果本书能有一点功德的话,就请回向给他们。
佛历二五四五年春
公历二零零一年二月
学人纯智整理于赵州祖庭柏林寺


第一章归依三宝

为什么要有戒律?
答: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守法与犯法的善恶界限,也仅仅是一念之差别。为了警策公民,不要犯错误,所以要制定法律。主要是保护合法的公民,不受伤害。佛教之有戒律也是如此。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有这样那样的习气毛病,而修行的道路是漫长的,稍微不留意就会犯错误,那么就永远不能了生死,所以就一定需要有戒律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少犯错误直至不犯错误。特别是在现世,修行人的根基差,若没有戒律来约束,那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戒律至于修行人——是生命,是必不可少的。

佛陀为何制定戒律?
答:佛陀弘法的最初数年,根本就没有戒律,因为初期的佛弟子们,他们的根器特别深厚,在听了佛陀的开示后,马上就开悟证果了,所以初期的佛教,用不着制定戒律来约束佛弟子,因为大家本来就是清净的。直到佛陀成道的第五年,由于一个弟子(出家人)受俗家母亲的逼迫,为了给家里传宗接代,与原来的妻子又睡在了一起,犯了淫戒。于是,佛陀就开始一点一点地讲授戒律,佛教的戒律,就渐渐地制定起来了。这是为了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是为了保护佛弟子们戒体不失,也是成道的助缘。

戒的功能是什么?
答:戒的功能是在断绝我们生死道中的业缘业因。如《三世因果经》中说:“欲知过去事,今世受者是;欲知未来事,今世作的是。”如果我们不造生死之因,那么生死又奈我何!戒的主要作用是,正确的指导我们应该怎么做,不有关怎么做,或者有关做的要做等等。

我认为戒律是修行的束缚,法师认为对吗?
答:是错误,也是谬论。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对佛教弟子的一种束缚,实际是佛弟子解脱道的助缘,是僧团的防腐剂。佛教如果没有戒律作为教化的依据,那么佛教将会是自私自利,乌烟瘴气;佛弟子如果没有戒律作为日常行止规范的依据,了生脱死是很不容易实现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戒律也不适宜了,会消除吗?
答:不会的。前面已经讲过戒律对于佛教的重要性了,再简单地讲一下。佛在灭度时,告诉训诫后世的弟子,应当以戒为师。因为佛已经灭度两千五百多年,也只有以戒为师了。佛教只要有戒律存在,佛教的本质就不会变,佛教就会永远存在。反之,没有戒律,佛教也就不存在了。末法时期,特别要提倡持戒的风气,这样才能让正法久住。修行人如果没有戒律来约束,那么了生脱死是很难实现的。

为什么要以戒为师?
答:因为佛在灭度的时候,告诉后世的弟子,要以戒为师。戒为佛制,尊重与遵守戒律,就是尊重佛陀。唯有以戒为师,才能有警策,约束自己守戒,也能协助和保护他人持戒,这样学佛才能有收益。如果人人持戒,佛教必然兴盛。

刚刚步入佛门有哪些步骤?
答:入佛门有三个步骤:第一必须受戒;第二必须学戒;第三必须持戒。

为什么要受戒?
答: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于戒律的神圣与尊严,在于佛教弟子们对戒律的尊重与遵守。所以,刚步入佛门的第一件大事情,就必须要受戒——归依三宝。不然,即使自称信佛学佛,也不被我们佛教所承认。是个门外汉,当然也得不到多少学佛的好处,也就是种一点善根而已。

在家人的戒有哪些?
答:1、归依三宝;2、五戒;3、八关斋戒;4、菩萨戒。

归依三宝是戒吗?
答:有些人认为“三归”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实“三归”也是戒,因为戒是禁止的意思,而归依三宝后也有三种禁止:一是归依佛,尽形寿不归依邪魔外道;二是归依法,尽形寿不归依外道邪说;三是归依僧,尽形寿不归依外道徒众。所以,归依三宝的本身,就含有戒的特征了。

佛法讲平等那么戒也是平等的吗?
答:佛法讲平等,是讲性体上的平等,也就是立足点上的平等,而不是讲事相上的平等——没有老少、尊卑、前后的平等。佛说众生皆可以成佛,是讲皆有佛性,但是由于无明,佛性未显现,要有漫长的净化过程。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上,也有等级和层次的,从归依三宝至五戒至八戒至菩萨戒(以在家戒为例),层层增加,层层提升,以归依三宝为基础,菩萨戒为具足。比喻为例;归依三宝——小学生;五戒——是中学生;八戒——大学生;菩萨戒——博士生。博士生当然能做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题目,小学生怎么能做中学生、大学生、博士生的题目呢?学佛也是如此,必须要循序渐进,不要好高骛远一步登天。这不是佛教执着,而是必要的修行层次。

居士是不是归依三宝后戒就具足了呢?
答:归依三宝仅仅是引导学佛入门,菩萨才是进入佛门的最后具足身份。因此,归依三宝后,应当继续发心,求受五戒;受五戒后,继续发心,求受八关斋戒;受了八关斋戒后,应该再进一步求受菩萨戒;受了在家菩萨戒后,如果发心出家,自是功德无量;如果不能摆脱世缘,做一个合格正信的在家菩萨戒弟子,定会有了生脱死机会的。

什么品位的师父能做我们合格的归依师?
答:戒律上是这样规定的:首选的归依师是清净比丘;如果千里之内没有清净比丘,当归依清净比丘尼;如果千里之内没有清净比丘尼,当归依清净沙弥;如果千里之内没有清净沙弥,当归依清净沙弥尼。戒律上还特别规定出家人:戒腊十年以上才有资格收(度)出家弟子;戒腊五年以上才有资格收(度)在家弟子。另外还规定出家人必须生活在僧团中,而不是“江湖游僧”。由于前几年佛教没有太重视戒律,造成了僧人好坏混杂,而我们是凡夫又不能分辨,唯有归依大和尚,才比较有把握。中佛协前几年就行文提倡,每省只能归依一个大和尚,就是每个省的省佛协会会长,因为这个大和尚,一定是饱参饱学,戒律清净耆老高僧,也只有他能代表每个省的十方僧宝。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有困难,因为在家弟子,有信仰这个那个师父的自由,这就弟子们自己去甄别。

什么是戒腊?
答:佛制出家人,冬参夏学,夏天必须要“结夏安居”。所以每结一次夏,才算一年戒腊。比如有些出家人,出家二三十年,而一次夏没有结,那么他(她)就一年戒腊都没有,只有二三十年的僧腊而已。

什么是僧腊?
答:出家人受具足戒后,才是合格僧人。也就是沙弥(沙弥尼)登了三坛大戒,成比丘(比丘尼)后,只要没有犯根本戒或者没有还俗,每出家一年就算一年僧腊。

什么是冬参夏学?
答:每年的雨季(阴历四月十五——七月十五),也就是各种动植物活动最频繁的时候,佛陀慈悲,怕弟子们外出误伤它们,造成不必要的杀生因果,故制定这个时期,结夏安居,僧众集中起来学习,学习戒律和各种经论。而冬天气候恶劣,最是用功办道的好时候,出家人集中在禅房内,既能抵御寒冷,又能安心参禅,安心悟道。


为什么要学戒?
答:受戒只是一个佛弟子的身份阶段层次的开始,绝对不是其身份阶段的完成,所以在受戒之后,必须学习戒律。佛教的戒律,便是教人学佛所学,行佛所行,而后证佛所证。因此,我们只要时时刻刻把戒律放在心中,时时刻刻约束自己散漫的凡心,就一定能到达生死的彼岸。学习戒律后,对戒律的开、遮、持、犯有认识了解了,行者就会注意,不至于轻易犯错误了。

佛教的“戒”是什么意思?
答:戒是禁止,禁止佛教弟子不得作恶。其实佛教的戒律不但禁止作恶,也禁止不作善,有作持与止持。一般人只知道佛教的戒律,是消极的防非止恶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也有积极的众善奉行的一面。层次不高的人,只知道死守戒律,保证不犯戒律,须知在守好戒的同时,还要积极行善积德。

什么是作持?什么是止持?
答:应当要做的事情,就必须一定要做,叫做作持。如果应当一定要做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么就犯戒。不应当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叫做止持。如果不应当去做的事情,而去做了,那么就是犯戒。

为什么说归依三宝是根本呢?
答:因为没有归依三宝的信士,还没有步入佛教的门坎,不能算是个居士,仅仅算是个善男信女而也。只有归依三宝的居士,才是信佛学佛,算是个佛教徒。因为归依后,就就了三宝的戒体,所以归依三宝,是学佛信佛的开始,是步入佛门的第一步,也是根本。

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吗?
答:佛教的戒律很多,但是都离不开五戒的根本原则,一切戒都由五戒分支开出,一切戒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五戒的清净。无论是八关斋戒、菩萨戒,甚至出家人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没有哪一种戒不是根据五戒引生的,也没有不将五戒列为根本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伦理的基本道德,五戒的究竟处,却又是了生脱死的正因。所以,一切戒中,五戒最重要,五戒学习不好,一切介将无从着手,五戒持的清净,其它的戒,就容易持了。因此,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五戒虽然只有仅仅的五条,但是要想持得绝对清净,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出家人那么清净,持好五戒都很难。)

为什么要持戒?
答:受戒和学戒的目的,是为了更很的持戒,所有的佛教弟子都能守戒,犯戒的人一定就少了。如果我们受了戒,而不去守戒,那就是犯戒,后果是很严重的。既然学佛了,就必须要持戒,因为戒是教我们做守法的好人(最底的讲),如果不守戒,干吗要信佛学佛呢?我们学佛的宗旨,是为了了生脱死,戒能守得绝对清净,离佛国净土的时间,也就不会太远了。

看到别人犯戒能讲吗?
答:看到别人犯戒,不但不能讲,更不能妄加批评,乱施攻击胡言乱语。因为一个真正持戒的人,不希望自己犯戒,如果见到他人犯戒,只有向那个犯戒的人当面劝告,劝告三次,经过三次劝告,他若听了劝告当然更好,如果不听,只好内心为他悲痛,为他忏悔,或者在例行会议中,为之举罪,由大众秉公处理。在家居士也可以定期举行竭磨会议,选一个戒律清净,正信的菩萨戒居士为主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样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某个居士经常说这个那个犯戒这样做对吗?
答:听到这些,学人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受,内心只有为这个居士忏悔了。这肯定是不对的,绝对不可以随见随说,见人便说,不分场合,不拘时间,也不管对方听的人的身份。不然,说他人犯戒,如果说的是真的,自己便犯了“说四众过戒”;如果说的不真实,更加犯了“妄语戒”;如果说的是出家人,则犯了“毁谤三宝戒”。这三条都是(波罗夷罪)重戒,堕地狱的罪。所以一个持戒严谨的人,绝对不会轻易说他人犯戒。如果常常说别人犯戒的人,他自己首先就是一个常常犯戒的人。

怎样举罪?
答:举罪有严格的品位等级,它们的区别次序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菩萨戒居士——八关斋戒居士——五戒居士——归依三宝的信士。如上,比丘可以举以下七品的罪,比丘尼可以举以下六品的罪,却不能举比丘的罪,以此向下类推。而归依三宝的信士,却不能举以上七品的罪。如上,只能以大举小,万万不能以小举大,否则就犯重罪。

在家居士能讲出家人犯戒吗?
答:在家居士不许听诵大戒,不许看出家人的戒,怎么会知道明白大律的内容,而来指责出家人犯了什么戒?这就是今日佛门,最痛心的事情,佛门丑事,大多数是由佛教弟子传播出去的,今天说这个和尚犯戒,明天说那个尼姑不规矩,而且添油加醋,越说越离谱,惟恐说得不狠,惟恐揭露得不深,到后来佛门变成乌烟瘴气,也没有一个清净的佛教弟子了。这不但毁坏了佛教弟子自身的名誉,也让许多善信退失了信心,更加糟糕的是损坏了三宝的尊严。再说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僧团规章制度,出家人犯戒,自会有僧团来制裁,不需要在家居士来操心,在家居士怎么能越级犯上,亵渎举罪?同时,一个不明了大律,不能对大律的开、遮、持、犯,有圆融认识的在家居士,即使举了出家人的罪,也是举不中的。所以,出家人如果犯戒,在家居士不但不能举罪,就是连劝的资格也是成问题的。

什么是波罗夷罪?
答:按照俗世法律讲,就是触犯了极重的刑法,也就是死罪,要枪毙的。在佛教而言,波罗夷是现在失去戒体,死后当堕地狱的大罪,若犯了一条,堕地狱的时间是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相当于人间的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万年。

什么是竭磨?
答:是僧团会议制度,也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会议。按照竭磨法中的规定,佛教弟子犯了戒,如果不自行发露,见他犯戒的弟子,应该劝告他发露忏悔,要是劝告他三次,他都不听,便在大众竭磨的时候,为之举罪,使得大家以会议的方式来处罚他。如果在会议制度无法遵行的情况下,可以在布萨诵戒的时候,为之举罪,(要知道品位等级,不能以小举大。),由大众秉公处理决断。凡是依照佛教戒律,竭磨作法之后,即可得到十方大众僧的印可。但是竭磨时,必须全体通过,只要有一人持反对态度,竭磨则不成功。

什么是发露?
答:就是自己把自己所犯的戒或者过错,向别的清净比丘面前讲出来,求他们忏悔,叫做发露。另外,以其犯戒类别的轻重,或者在一位,或者在二位,或者在三位清净比丘面前发露忏悔,也或者在大众僧面前发露忏悔。

律藏是如何编辑的?
答:当佛灭度后,佛弟子中,就有一个愚蠢的比丘跋难陀,感到非常高兴。他说:“那个老头子死得更好,其在世时,规定我们这样必须作,那样不准做。现在其死了,我们就自由了。”(《长阿含游行经》)这句话传到迦叶尊者的耳中,感到非常的悲痛。尊者想:佛教的精神和救世的工作就会随着佛陀的入灭而随着结束吗?同时,佛陀在入灭的时候,最后说法,一后头就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本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遗教经》)于是,决心召集当时的大弟子们,编辑了律藏。

有人说他是学禅宗的不需要持戒对吗?
答:持这种想法的人,其本身就对佛法不了解,也就不是个正信的佛教弟子。因为佛陀的教法,是平均发展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就是在一平均发展的基础,如鼎的三足,缺一不可。戒律是三学的基础,不持戒要想解脱,便是痴心妄想。所以,戒是任何一个佛教弟子,都要持的,不管你是学禅、学净土、学唯识还是什么别的法门。学禅的更加要守戒,如果没有戒律的约束,就会想入非非,难以入定。

佛教的根本精神是什么?
答:根本精神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也就是依法不依人,只要依照戒律制度而行,佛法自然会历久常新。

为什么弘扬戒律困难?
答:这个问题很难一时讲清楚,只好引用圣严法师的观点来说明,有五点困难:(一)律本太多,纵合不易:传来中国的戒律,共有四律五论之多,其中各部广律的制戒因缘以及戒相条文,相差不了多少,但是其中律论对于条文的解释,各彰本部的宗义,互异的就多了。有的要求很严格,有的要求很轻,如果逐部看了之后,即使自以为是,也无法肯定已经是到什么程度。因此,南山道宣律师,没有见过新译有部的律文,他的好多观点是相左于新译有部律的。有部律虽然后出,但是,以义净三藏留学印度二十多年,考证了当时所有的印度律制,并且作《寄归传》以用说明,他的观点可能要比南山较为正确,如果今天用有部诋毁南山,恐怕又觉得不可,不圆融。今人如果要治律弘律,思想必须要冲破这个难关。(二)戒相复杂,不易明记:大家知道,佛法之中,以唯识宗的名相最多,最难一一明记,殊不知律宗也有如此的困难存在。大家只知道戒律最少的是五条——五戒,最多的话是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但是,这个仅仅是条文而已,就象一个仅仅熟背宪法条文的人,并不能成为宪法专家。因为差不多在每一条的戒相中,都有开、遮、持、犯的分别,同时开、遮、持、犯,各个都有轻重等级的区别,同样犯一条戒,由于动机、方法、结果的不同,犯罪的轻重,及忏罪的方式,也随着不同。戒律的条文,固然是戒,凡是不在条文中而仍然违反了佛法原则的,也都算是犯戒。犯的是什么戒?应当怎么办?这些都应该了如指掌,了解大小乘的一切戒律,才能称为通晓戒律。所以研究戒律,首先必须付出耐心和苦心,从枯燥的戒相名目之中,培养出持戒的精神与弘法的悲愿来。(三)学戒弘戒,必须持戒:一个学戒弘戒的人,虽然不必事事如律而行,最少是个戒律的忠实信徒,他虽然未必持戒到位,未必如律规定的修行到位,未必持戒严谨,最少是个向往着如律而行的人。否则他的弘法事业,也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四)中国的环境,不崇律制:因为中国的佛教,尤其是南宋以来,根本丧失了崇尚律制的习惯,事业我们要在不崇尚律制的环境下去弘扬戒律,将会有很大的阻力,因为多数人不崇尚戒律,也就讨厌崇尚戒律的人,唯恐会以律制去约束或者抨击他们,使得他们无法安心。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因为弘一律师弘律,他老人家戒律清净,处处以身作则。事业很多地方都不欢迎他,甚至有人把他当成怪物。其实,大家都是怪物而不自知,反而把非怪物当成了怪物。是故,弘一大师弘律,起初数度不如愿,数讲数停,最多的听众,也不过数十人。后来以“不立名目,不收经费,不集多众,不定地址”为其弘律的方案。(五)律文刻板,时代变更:戒律的条文是死的,社会的演变是活的。要以死板板的条文,硬生生地加在新时代的每一个佛教弟子头上,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这个就是弘扬戒律,最大的阻力,也是很难克服的。

为什么讲戒的法师很少?
答:学禅的可以不拘小节,学律的事事都得谨慎,学教讲经的法师,可以大座说法,可以广收徒弟,可以名利双收。持戒弘戒的律师,没有大规模的僧团,讲戒不必登高座,或者有些大道场,却又未必欢迎你去讲戒。学戒持戒的律师,绝对不敢滥收徒弟,否则就是犯戒。因此,若要立志弘戒,必须先要准备甘于寂寞。身为一个弘戒的人,他的生活必定要比一般出家人更加刻苦,他的资身用物,不敢过好,又不敢过多,否则便是犯戒。所以,如果发心弘戒,思想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设想,现在能有几个出家人愿意这样。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故意拉拢信徒来学律,希望你们能尊重这个难得的听戒机会。

佛教的戒律能修改吗?
答:佛陀灭度后,迦叶尊者曾经提出这样的原则:“佛所已制,不许废弃;佛所未制,不许再制。”因此,历代的许多大德,都不敢赋予灵活适应的生命。而以印度人的观念来规范中国人,以古代的观念来规范现代人,宁可让戒律废弃一边,也不愿意让它于时代潮流适宜。《五分律》卷二十二中有如此说明:“佛言:虽是我所制,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可知佛教戒律,并不刻板,只要不违背佛制的原则,就可以随方应用,自然也可以随着时代的潮流而应用,但是怎么随方应用,就必须熟悉戒律之后,才可以灵活圆融,才不会违背佛制的原则。时代虽然有新旧,但是律制的精神则是历久常新的,不能泥古不化,更不能因为有些不适应,而废弃不用。要发扬佛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悲精神,要圆融地理解戒律,使之更好地于新时代相适宜。

信佛只要心诚,为什么一定要归依呢?
答:这种观念,简单地听起来觉得有道理,实际上是错误的,也不如法的。比喻学生上学,首先必须办理注册手续,不然,学校中自然不会有其学籍,也不会得到毕业学历文凭。一个正常情况下的学生,一定是按照学年学程,而逐级升学的,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最初进小学要注册,进了中学与大学,除了注册,还得进行考试,对其进行全面测试,看其是否有求学的能力。但是,不进小学,便想取得大学文凭,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要信佛,应该从归依三宝开始,归依三宝,虽然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是如果不走第一步,怎么能走第二步第三步来?要走第二步第三步,必须首先走第一步开始。

佛教弟子的等级是如何定的呢?
答:佛教弟子的等级,是以所受戒别的层次而定。出家弟子的品位从大到小依次是:菩萨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在家佛教弟子的层次:菩萨戒——八关斋戒——五戒——归依三宝戒。按照这样的修行层次,定的品位等级。

归依三宝有限制吗?
答:归依三宝是信佛学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所以,对请求归依者的尺度,放得很宽大很轻松,六道众生(除了地狱内的众生,由于罪逆深重,不能听闻佛法外。其余的不论天、人、神、鬼、畜生。),只要发心归依,佛教无不接受。就好象也到了入学年龄的儿童,不管他贫富贵贱,漂亮还是丑陋,不用挑剔,全部都可以进入国家开办的学校去读书一样。

归依三宝是那三宝?
答:三宝是:(一)是佛宝——本来是创立佛教的佛陀,而现在不管是木刻、石雕、泥塑、彩绘等等,只要是佛、菩萨像都是佛宝;(二)是法宝——佛陀所讲的一切佛经,和有诸大菩萨、祖师的言论,都是法宝:(三)是僧宝——是指所有清净的出家人,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归依师父。(现在有很多居士眼里只有自己的归依师,而对别的出家人根本不尊敬,这是要不得的。)

我能看懂佛经不归依行吗?
答:能看懂佛经,而不归依三宝,肯定是不行的。自己以为自己有看经的能力,可以直接从佛经之中,探求成佛之道的真理,不必要归依三宝,同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受用。这在理上说,似乎可以通融,但是从事相的规制上说,那么就错误了。佛经是由佛陀(佛宝)所说的法(法宝),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僧宝)结集成编,传之后世。如果只知道佛经(法宝),而忽略了说法的佛陀(佛宝),以及流传佛经的出家人(僧宝)。最多是归依了法宝,这是无知的忘恩行为。佛、法、僧三宝不能分开信仰,如鼎的三只脚,缺一不可。如若不然,怎么能有资格称为三宝弟子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6:11 , Processed in 0.142664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