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054|回复: 9

[皈依发心] 皈依体守护的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3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熏习成就 于 2013-12-13 16:13 编辑

皈依体守护的方法

要保护自己的皈依体,除了经常作意守护外,还要用一系列“学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依照《广论》卷四所说的“学处”,一般有以下六种:

皈依后不再皈依其他的天神。

这里天神是泛指,如大自在天、帝释天、山神、龙神等。即使到这些天祠神庙或教堂,也不能顶礼膜拜,更不能有皈依之心,否则即失皈依体。这就是《涅槃经》所说的:“若皈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皈依,诸馀天神等。”(据《广论》卷四第107页所引,下凡引此经均同)这里要注意的是,破不破皈依体,关键在于有没有皈依、崇信之心。《优婆塞戒经》说:“若人为护舍宅身命,祠祀诸神,是人不名失皈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皈依法。”(净三归品第二十)不过,一般人对这一原则很难把握。三宝是我们最究竟的归投处,舍宅、身命有危险时,与其向诸神求护,不如向三宝求护,这才是学佛人的正行。

皈依后不能对有情损害舍弃。

即对于人、畜等,杀害、打骂、系缚、囚禁、穿鼻、不能负重强令负重等损害有情的事均不能做。否则,易由失慈悲心而种下破失皈依体之因。这就是《涅槃经》所说的:“皈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

皈依后不能与外道共住。

不共住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不与外道一起生活,恐被外道的习气熏染,生起邪见。第二是“对于三宝不信,或且诽谤者,不应随顺也。”(《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二,第50页)即使在不方便的时候,也不能附和别人对三宝怀疑、诽谤的言论,否则即易失皈依体。这就是《涅槃经》所说的:“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

皈依后必须恒修皈依。

也就是要经常地思惟内外道的差异、三宝间的差别和三宝的功德,以坚定自己对三宝的信心。并且经常念诵皈依三宝的偈颂,如“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能海上师说:“此颂每日多诵最好。西藏任何仪规之首,皆有此颂,此为修行之根本故。”(《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讲记》)

皈依后纵遇命难不舍皈依。

众生在六道中轮回,身命、受用等,是不可能不舍离的,如果为了这些舍弃皈依,意味着在生死苦海里永无出头之日。《略论》说:“身命受用,终须舍离。若因彼故而舍三宝者,则一切生中常为苦逼。故当立誓自决,任遇何缘,乃至失命,皆不舍离皈依。”(卷二,第54页)

皈依后应该恒修供养三宝。

《广论》卷四引《三摩地王经》说:“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作为三宝弟子,应当明白,我们今生的一切圆满受用,都来自布施等善业,获人身而学佛,更是由往昔修十善业、亲近供养三宝而来。所以说乃至饮食以上,皆由三宝功德所致。这样,我们必须恒修供养,以报答三宝大恩,同时也圆满自己成佛所需的福德资粮。按《广论》的说法,供养有“一切物”与“一切时”这二个特点。所谓“一切物”,《广论》说:“复次恒需受饮食故,尔时若能首先供养而无间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粮。故随受用净水以上,应以先首至心供养。”(卷四,第111页)这是说我们每天都必须饮食,如果自己喝一杯水都事先供养三宝,不用花很多的气力,就能圆满极多的资粮。所谓“一切时”,是指不拘任何时间都可以供养三宝。《广论》说:“故一切时,当勤精进供养三宝”(第112页)这主要是从培养我们供养心的角度来说的,与“供食物不能在午后”的说法并不矛盾。至于其他的供养方法等内容,可参看有关经典及《广论》的论述。

三归之后,应行与应止的内容还有很多,《瑜伽师地论》中有详细的解说。法尊法师在《从为什么皈依三宝谈到皈依三宝后应做些什么》一文中也有明晰的讲解,这里也就不再详谈。我们衷心希望佛教界对关系到法身慧命最根本的皈依问题认真研究,高度重视,不愧对已在中国流传了二千年的佛教!

98年4月17日初稿,7月14

日定稿于苏州西园寺无尽灯楼

参考书目:

1、《优婆塞戒经》昙无谶法师译 上海佛教协会校点本

2、《瑜伽师地论》玄奘大师译 莆田广化寺影印金陵刻经处本

3、《俱舍论》玄奘大师译 上海书店影印《藏要》本

4、《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失译者 《大正藏》23册

5、《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造 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行本

6、《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大师造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本

7、《大乘法苑义林章记》窥基大师著 智周撰记 金陵刻经处本

8、《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弘一律师辑 普慧大藏经会校印本

9、《弘一大师律学讲录卅三种合订本》 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行本

10、《云栖法汇》莲池大师著 莆田广化寺影印金陵刻经处本

11、《憨山老人梦游集》 莆田广化寺影印江北刻经处本

12、《显密修行次第科颂讲记》能海上师讲 上海佛学书局《三学讲录》本

13、《成佛之道》印顺法师著 台湾正闻出版社出版

14、《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著 金陵刻经处影印本

15、《学佛知津》圣严法师著 东方文化艺术研究所翻印本

16、《现代佛学》一九五三年七至十二期 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7、《海潮音文库》第三编“整理僧伽制度论” 台湾新文峰出版公司一影印本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726550-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尊法师

本帖最后由 熏习成就 于 2013-12-13 16:20 编辑

四、皈依三宝之后应如何做?

  正信皈依三宝已,不是无所修持便能离苦得乐。三宝只是教示修行者的道路方向而已,解脱生死,必要自修,若不修行终不解脱,这个患不在三宝而唯在自身。如经云:“当自精进无令空过,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那么皈依三宝之后,要做些什么事呢?瑜伽论说了八件事──两个四种正行:

  1、皈依后应常亲近善知识,必由师长渐次指导方能有进益故。

  2、依师愿为学法,故必常常听闻正法,要由闻法,乃能了知何者应断,何者应修,断修关要,非自臆度所能了知故。

  3、闻正法已,应自审谛如理思维,必以现量比量等观其是理非理,乃能引起定智,非唯听闻便能决定故(听闻只能引生闻慧,思维方能引生思慧)。
      4、既善思维,了知其是理非理。如知苦谛真是苦,惑业真是招感生死之因等,则须如所知者而起正行,渐由戒定慧三学,或资粮、加行等五道,进求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这即是瑜伽论说的“当之皈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
      第一四种正行。
      复次有二四种正行:
      一、皈依三宝后须渐学制伏烦恼。烦恼之起,多由根随境转,引起非理作意而生,故防护根门,制止烦恼之生缘,是为初学佛者第一要着。通常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者,即近此法(躲避现前环境,虽非真能对治,在初心学习,先使心有所专,减少烦恼生缘,烦恼较易调伏)。
      二、皈依三宝后,要依佛说而行,进一步须随自力能受学学处(学处即戒律)。如佛说随佛学者常发大悲心,爱护众生命,故须不为己利而杀生。若皈依三宝仍好乐杀生,则难得学佛之益,当随自己能力,学习如来所制学处。
      三、随佛学者须修悲心。当念无始生死以来,无一众生不曾作过我之父母兄弟姐妹诸亲眷属。既是亲属,则皆于我有恩,皆应报答。幸我今日皈佛因缘,了知世事无常而复得知正趣解脱之道,然此世间于我有恩众生,处此苦海,竟无知觉,实可怜悯。我须发心精进学佛,进度一切众生。
      四、由知三宝殊胜功德故,则知唯有三宝是无上福田。又知众生所受苦乐皆随业感故,唯修福业乃能得乐。今我值遇如是无上福田,若不培福,如入宝山空手而返,殊为可惜,故应随力随时供养三宝,修诸福德资粮。

  6、又涅槃经说皈依三宝后,有三学处应当修学:第一自皈依佛后,应当思维唯佛如来是我大师,其余世间天神如大梵天王、忉利天王等皆非真皈依处,故皆不应再行皈依。第二自皈依法宝后,应对一切众生常起悲悯心,不应故意损恼有情。第三自皈依僧宝后,应与正如正见之善友共住共学,不应与邪知邪见不信三宝外道邪众共住。如经云:“若皈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皈依,诸余天神等;皈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

  7、又皈依六支论说,皈依三宝后,有三事应知:一、谓皈依佛宝后对于代表如来住世利生之形像,不论其泥塑木雕,大小好丑,皆应恭敬,起大师想。二、皈依法宝后对于如来所说教法,下至一四句颂,皆应恭敬起正法想。三、皈依僧宝后对于一切佛弟子众,不论其持戒、犯戒、有修行、无修行,只要受持如来所遗之僧相,皆应恭敬,起僧宝想。遇破戒僧,应如是念:五浊恶世中,多诸圣者,为普利一切恶行众生故,示现同事,非我辈肉眼凡夫所能识别,应以净心视之,于已有益无损。如论云:“应于形像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亲口所说法,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人,应观为善士。”

  8、阿底峡尊者所传之教授中,又说皈依三宝后有六种学处,应随修学:一、应常时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皈依,二、应常时随念三宝大恩,恒修供养。三、应常随学三宝大悲,方便接引诸余有情令受皈依。四、随作何事皆应先供养三宝,发愿祈祷,不作世间诸邪方便。五、应善了知皈依三宝殊胜,昼三次、夜三次,勤修皈依,六、轻如戏笑,重至宁舍身命,绝对不说“弃舍三宝”之语言。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528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1.1向他人说不学佛等,舍去三皈依

如向能听得懂自己语言的有情说“我不信佛教”、“我没有皈依三宝”、“我只是对佛教有兴趣、研究佛教,并不信他”等等,哪怕只是开玩笑说出这类的话,对方如果认同了,即破失皈依体,因为他违背了皈依后纵遇命难不舍皈依这一条原则。这是正舍皈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1.2造作愚痴的业,能破三皈依体


《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若能洁净身口意业,受优婆塞戒,是名五阴。云何五阴?不受邪见,不说邪见,信受正见,说于正见,修行正法,是名五阴。受三归已,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以是因缘失于三归。若人质直,心无悭贪,常修惭愧,少欲知足,是人不久得寂静身。若有造作种种杂业,为受乐故修于善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怜愍众生,如是之人不得三归。”
语译:善男子!如果能够清洁净化自己的身口意业,受持优婆塞戒,这个持戒的就是五阴。为什么是五阴呢?
(1)不受邪见-譬如外道恶见、五利使,
(2)不说邪见,
(3)信受正见-譬如一切法无我、无常、苦等等,
(4)说于正见,
(5)修行正法-譬如说于佛法正见,如说修行之,
这些都是五阴来完成的,所以称之五阴。
受持了三皈依之后,还去造作痴业,去信受外道法义的邪见,如大自在天等外道宣说的错误说法,由于此因缘就失去了三皈依的法体。
如果这位在家菩萨,个性朴实不邪曲,心中没有吝惜染着,时常修习惭愧心,少欲知足,此人不久之后可以证得寂静之身。如果有造作种种世间上的杂业,为了受后世欢乐的缘故,修造种种善事,就像在市场中的交易一般,此人的心无法怜悯众生,这样的人不得三皈依的法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1.3祭祀鬼神会失去三皈依吗?


由于民间信仰,很多人平时家里都供着各路神仙,初一十五也奔走于各种神庙之间。也有的人碰到危急无助的事情,产生一种病急乱投医的心态,心想是庙就进,听到神汉巫婆能救他困难,也不管真假,全身心依止,祈求能拔苦救难。受了三皈依的佛弟子,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

《菩萨优婆塞戒经》·三净归品云:“若人为护舍宅身命,祠祀诸神,是人不名失皈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皈依法。”
语译:如果有在家菩萨为了保护自他的房舍、屋宅、色身、性命,而祠祀诸天鬼神,此人并不失去三皈依的法体;如果此人至心相信外道诸天鬼神能够救护一切怖畏众生,而去礼拜外道诸天鬼神,此人就失去了三皈依的法体。

由上可知,祭祀诸神并无不可,但是必须是以保护自他的房舍、屋宅、色身、性命为出发点,如果皈依了三宝,还相信大仙、真主、玉皇大帝、无生老母等救护一切怖畏众生,因此去礼拜这些外道,祈求他们的保佑,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三皈依体,而非佛弟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1.4礼拜护法神会失去皈依体吗?
《优婆塞戒经》云:“若闻诸天有曾见佛功德胜己,礼拜供养,是人不失皈依之法。
或时礼拜自在天王,应如礼拜世间诸王、长者、贵人、耆旧有德,如是之人亦复不失皈依之法。虽复礼拜,所说邪法慎无受之。供养天时,当起慈心为护身命、财物、国土、人民恐怖。”

语译:如果此人听闻某位天神曾经见过佛,亲得佛所传授的法义,于佛法中修证的功德胜过自己,而去礼拜供养诸天神,此人并不失去三皈依的法体。
或者是有时去礼拜自在天王,就像礼拜世间中一切国王、长者、尊贵之人、年老有德之人,那如此之人,也并不失去三皈依的法体。
虽然还是礼拜外道天神,但对于外道所说的邪错法义,心中千万不要接受。
供养天神的时候,在家菩萨应当起于慈心-为了保护众生的色身性命、财谷宝物、所居国土、免除人民的恐怖。

有鉴于此,去了其它供奉外教神明的地方,恭敬问讯礼拜等,而不生皈依的想法,只是像礼拜国王、长辈、尊贵之人那样的话,并不失去三皈依体。一些护法天神,或皈依三宝,或者本身就是诸大菩萨化现,更应恭敬礼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1.5可以同时皈依佛教,又皈依其它宗教吗?

有一些人虽未明确表示舍离三宝,但错误地认为同三宝相背的外道“大师”与三宝功德相同,如说“儒教与佛教相等”、“道家证得的最高境界与佛教的最高境界是相同的”、“某某气功大师达到了佛的境界(甚至超过了佛)”等等,这就违背了前面所引《瑜伽师地论》所说的“更不说有馀大师”的原则,犯了“二许”的过患。既然对于皈依不能坚决信解,也构成舍去三皈依的条件。

应当指出的是,在中国,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三教同源”、“三教合一”、“三教一家”的思想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仅没有认识到这种思想是破失皈依之因,反自认如何圆融高超,对于一个真正的佛弟子来说,有极大的“隐性危害”。古德虽从一些特殊因缘出发,说了些调和三教的话,但并没有将其放在同等的地位上。莲池大师在“答桐城孙镜吾居士广寓”的信中指出:“三教一家,不可谓不同。虽云一家,然一家之中,有祖孙父子,亦不能谓尽同。必欲约而同之,使无毫发之异,则坏世相,为害不浅矣。如一株树然,有根有枝有叶,终不可以枝叶而认作根也。”这里的“一家之中,有祖孙父子”的比喻,实在形象。而作为佛教信仰者,大概谁也不会认为自己是“孙子”辈的吧!莲池大师所谓“不可谓不同”,即从世俗谛而言,亦即共道的人天乘。而其所谓“不能谓尽同”,即从胜义谛而言,亦即不共道的解脱乘。如果不别根本枝叶,硬要说完全相同,确实“为害不浅”!憨山大师在《观老庄影响论》中也说:“孔子为人乘之圣也,故奉天以治人;老子为天乘之圣也,故清净无欲,离人而入天;声闻缘觉,超人天之圣也(后略);菩萨,超二乘之圣也(后略);佛则超凡圣之圣也,故能圣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异类分形,无往而不入,且夫能圣能凡者,岂圣凡所能哉!”这些见解与我们现在的一些近似“乡愿”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可见,古德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极为鲜明。相反,不别内外,将佛教与道教、儒教、天主教等五六家“融为一炉”,制造出“几不象”的大杂烩,往往是邪教、邪法的拿手好戏。每一个正信的佛教信仰者,尤其是现在热衷于教学佛者读《论语》、诵《孟子》、学《孝经》、、大弘《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弟子规》者,对这一严重问题,应该格外警惕!

在今天,还有一些观点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是重新宣传儒家之纲常伦理,认为学佛必须从学儒入手。甚至有的大量引用印光大师、太虚大师对此问题的论述来作证明。其实,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能教条地照钞大德们的开示,而必须顾及到时代的特点。清末、民国年间,儒学作为主体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弘扬佛教,不能不看到这样的事实,只能因势利导。且不谈弘扬佛法,仅从争取生存空间的角度看,这样做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在中国,尤其是大陆地区,儒学传统可谓荡然无存。今天,再谈援儒入佛,未免法不对机、药不对证了。而今天倘若居然还要说要补上儒学这一课,然后再学佛,就未免迂阔不堪了。

二是泛多元文化论的流布。从宗教之间的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社会和睦、人民幸福的角度来说,多元文化的提法,显然是有现实意义的。但是,多元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的多样性。所谓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将多元文化解释成你即是我,我即是你,彼此不分,内外无别,则未免流于庸俗,这就是泛多元文化论。即如,在海外,有的法师去宣讲天主教的《玫瑰经》,说:

佛家的教学,它的宗旨是“离苦得乐”,我们从《玫瑰经》上也看到这个意思。第二段痛苦奥迹里面是教我们“离苦”,荣福奥迹里面是教我们“得乐”,跟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宗旨完全相同,在短短这些经文里面全部都包含了。

他还说:所以现在宗教教育是比什么都重要,宗教必须突破自己宗教的框架,要容纳所有的宗教,知道所有宗教的神圣跟我们自己崇奉的神明完全相同,决定没有差别。

并说: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宗教?这个话说起来就太长了。这是因为过去科技没有发明,每一个族群居住的地方彼此不相往来,造成一个闭塞的局面,那就是佛法里面所谓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如果我们懂这个原理原则就晓得,佛教讲的诸佛如来,其它宗教讲的上帝、上主、神圣,我们肯定是一个人的化身;在不同的地区,他用不同的身分,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导众生,虽然形式不相同、方法不相同,他的指标决定相同,方向决定相同,目的决定相同。这是我们在许多宗教经典里面细心去读过发现的,我们这样才真正认识神,作神的子女、作神的学生。

但是,在那位法师讲了这么一大通圆融论之后,人家并不领情,讲座的主持人特丽莎修女仍然明确地说,《玫瑰经》乃是“因为一般人不阅读圣经,因此《玫瑰经》帮助他们了解玛利亚与耶稣的生活。因此当人们在唱诵《玫瑰经》时,不仅是祷告而已,同时也明了耶稣的一生和他与玛利亚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来说,这是藉着《玫瑰经》来祷告,来表达我们对天主和耶稣的信仰。”并且在总结中,仅仅肯定“法师则在对欢喜三端的演述中,建议我们身为一个信徒,如何以圣母与耶稣以及古圣先贤为学习的榜样,过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基本上,这就是法师所阐述的。”而对其再三强调的所谓佛教与天主教等的一致,根本不加回应。落脚点还是在天主教之本位上:“我们的天主选择传道做为他的志业,我们应该想想,身为一位基督徒或天主教徒,应该如何来过生活?”可见硬要把佛教往天主教上努力去靠,多少有点自作多情的意味。且不论其两者(或者多者)完全相同论在学理上的悖谬,仅从实际效用来看,就不免大打折扣。作为佛教信仰者,皈依的根本,即体认三宝为唯一的尊崇对象。学佛人不仅要自利,还要利他。这个利他,包含着向不信者宣传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工作,亦即我们常说的弘法。而现在,佛教信仰者讲《玫瑰经》发明所谓“所有宗教的神圣跟我们自己崇奉的神明完全相同,决定没有差别”、“天主教跟佛教是一不是二,所有宗教都是一不是二”的“玄义”,在信仰天主教的人看来,可以认为既然佛教的东西和天主教一致,那么当然不必去学佛法。而在首施两端的人看来,同样可以认为,既然佛教的东西和天主教一致,那么去学天主教即等同学佛教,不学佛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信佛的人,到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去做礼拜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因为“所有宗教的神圣跟我们自己崇奉的神明完全相同,决定没有差别”嘛。这样一来,佛教作为解脱道的不共性完全被抹煞,其结果必然是佛教主体地位的丧失。尤其是这样的下劣见还用所谓“华严境界”来包装,就更显得叫人哭笑不得。

同观音菩萨的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一样,《维摩诘经》中也有一句话是常常被引为证明的,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其实,现在动辄说某个宗教的神是某个佛、菩萨的化身,乃是对“化身”的庸俗化。作为化身,他们体现出的不仅有“同”之一面--即随顺世俗。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体现出的还有“异”的一面--即超越世俗。“欲钩牵”是手段,是方便,“入佛智”才是目的,是真实。观音菩萨的应化,落脚点还是在“度”字上,即以佛法令众生得度(这才是根本落脚点)。假如某个所谓的“化身”表现出来的教化只有“欲钩牵”而没有“入佛智”,那他是不是真的“化身”,就值得推敲了。如《圣经》所说的“十诫”,有些人仅仅从名目上看,就武断地说,与佛教十善业道相同。但是,“十诫”之首即明确要求:“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像彷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这就从根本上与佛教了划清界限。如果承认“十诫”,必然与《瑜伽师地论》所说的“更不说有馀大师”这个原则相违背。二者如何能“同”?又怎么可能“天主教跟佛教是一不是二,所有宗教都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可以肯定不同的正信的宗教(简别邪教)在化民导俗方面的相似的积极作用,但不能从信仰角度去强为捏合。在宗教之间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多谈宗教与宗教的“同”的方面,彼此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平共存。但在宗教内部,还得多谈宗教与宗教“异”的方面,以体现自己宗教的殊胜性,坚定自己的信仰。假如自己对自己所信仰的内容都缺少自信心,还要比附其它东西来成立,从佛教角度说,皈依就有问题了。所以,我们说这种“泛多元文化论”,也是破失皈依的一个隐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1.6受四皈依者,破失三皈依


如果已经受了三皈依,再去向他人求受不如法的“四皈依”,属于在三皈依外尚有另外皈依,必然破失三皈依。如前面在“受四皈依者,非如法行,必不得三皈依体”一节里详细地论述,兹不复述。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已经受了四皈依的,应该如理思维,猛然醒悟,重新于正法道场,向真正的僧宝(破戒邪见之无惭愧僧不叫僧宝)求受如法的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否则自以为在修学佛法,其实连三皈依体都未得,不名佛弟子,勤苦一生而无果证,虚度了大好光阴。一切佛子当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法师对于皈依误区的开示:

  要知道所谓归依者,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不是归依个人。例如今日各位来归依,“我”不过代表三宝,授证三归,也就是授皈师,并非归依我一个人(不是拜一个师父)。每见僧俗有误解归依意义的。在家人则说“我归依某法师”,出家人则说“某人是我归依弟子”。这是遗大取小,废公为私,可悲可叹。因为顺便说明,免再贻误,望大家注意。所以要正确的皈依 需要正确认识佛为最上皈依最真实皈依的道理如此才能算做清静如法的皈依 .否则於佛法僧作非常想者。悉於三歸皆不清淨

  在三皈依的教导中,世尊明确告诉大家,
  这个佛法僧的顺序都不能错的。皈依佛是第一位的。
  优婆塞戒经节选:一切诸佛虽归依法。法由佛说故得显现。是故先应归依于佛。
  净身口意至心念佛。念已即离怖畏苦恼。是故应当先归依佛。
  智者深观如来智慧解脱最胜。能说解脱及解脱因。能说无上寂静之处。能竭生死苦恼大海。威仪庠序三业寂静。是故应当先归依佛。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第六 (节录)失译人名在后汉录 优波离品第八
问曰。佛若以法为师者。于三宝中何不以法为初。答曰。法虽是佛师。而法非佛不弘。所谓道由人弘。是故佛在初。
  尔时优波离复白佛言。世尊。若受三归戒时。先称法宝后称佛者成三归不。
  答曰。无所晓知说不次第者。自不得罪。得成三归。若有所解,故倒说者。得罪亦不成三归。
  问曰。若称佛及法不称僧者成三归不。若称法僧不称佛者成三归不。若称佛僧不称法宝成三归不。
  答曰。不成三归。


  注意上面经文中问道:佛如果以法为师。那么在皈依三宝中为什么不把法设在初呢?
  答曰。法虽然是佛之师。但是法非佛不能弘扬 。所谓道由人弘的缘故。
  所以佛在初 也就是最尊最上的位置 如果知晓次第后还把三宝顺序倒错是得罪的也是不能成就三皈依的,更不能以方便为借口四皈依了。

对于四皈依,想提醒大家的是,几乎所有的外道弟子。都是要念那个四皈依的。大家可不要小看这颠倒错乱的一念。

经典中云。如果能三说三皈依者。名优婆塞。优婆夷。
经典又云,若有所解故倒说者,得罪亦不成三皈。
情况多严重呢,这颠倒错乱的在佛前的四皈依一念。三皈依都破了。

  念三皈依可以成就皈依,念四皈依破失皈依并且有罪业。

  不管你有意无意的。已经破失了三皈。是否还是佛弟子身份都存疑,请大家千万注意,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已做过四皈依的人,尽快重新再做三皈依,以重获三皈依之体。

  要念请念三皈依。做世尊的弟子。世尊才是最无上皈依。

  能否得如法得到皈依 依据经典,可是一切戒律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根本和基础。否则一切不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3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2。归依后不能对有情损害舍弃。
  即对于人、畜等,杀害、打骂、系缚、囚禁、穿鼻、不能负重强令负重等损害有情的事均不能做。否则,易由失慈悲心而种下破失归依体之因。这就是《涅槃经》所说的:“归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8:58 , Processed in 0.135237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