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96|回复: 2

[大德开示] 观禅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2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雷迪大师认为西方佛教徒在修习观业处时,需要一本与此有关的著作,以做为禅修前的指导手册,因此雷迪大师写了这本《观禅简介》。

他先以巴利文,后以缅甸文撰写此书,本书乃译自缅甸文。此书论述下列几个主题:颠倒想、妄想、执着、四大、四圣谛、善恶趣、现象界的因、神通、遍知。

每一个主题,雷迪大师均给予充分解说,并提供简短的例证。某些例证乃引用巴利三藏经典,而其他的解说则出自雷迪大师的修行经验。

观禅的目的,是分析和观察究竟名色法无常、苦、无我的特色,并从修观中断除烦恼,亲身实证涅槃。

凡夫俗子认为,虚幻的‘我’(没有实体的我),存在于芸芸众生之中。‘我执’源于无明,或由于不知不觉,或由于错误的见解。

在习禅者开始禅修之前,他应该知道‘我执’是如何形成的,和如何被坚持着。

而为何‘我执’如此的根深蒂固,以及‘我执’甚深到何种程度,以致于无论人们用何种方法去破除,仍无法根除或动摇它。

那些坚信有‘我’的人们,其命运又如何?本书的前五节将处理这个问题,而读者们将可以得知‘我’的信仰,乃由颠倒想所致;

而自尊、自大,乃由妄想而起。由于坚持有‘我’的信仰,四恶趣将是他们共同的命运。在四圣谛和因果的标题下,本书将指出‘自我’及认同中的意义。

个体生命是精神和物质的组合,是由众缘和合而产生,构成生命的类别,将被有条理的和详细的解说。

禅修者窥知此等事实,在开始禅修时,当谨记在心:一切现象是瞬息万变的,是生灭不已的。

在观察事物时,有所谓的‘如实观’,意即按照事物固有的三个特相——无常、苦、无我(没有实体)来观察它们。

在神通和遍知的标题下,将说明观智的种类,并适当的解说每个生命的意义:生命个体是如何发展的,

而何时生命可至圆熟境界,和如何达到最后的目标——证入涅槃,这些将被一一揭示。

在结论中,雷迪大师引用佛说:“比丘们!一个坚忍不拔的人,无事不成。”禅修者应该永不放弃习禅,直到他获得解脱之道。

这是具有鼓励性质的忠告和结语。因为某些人,比其他的人更有品德,也比其他人对自然界、现象界更具有洞察力,能观察到他们的无常、苦、无我。

然而,其他的人则不然。那些坚持不懈、精进禅修的人,必将证悟涅槃、获得道果,若非在今生,便是在下一世。——英译者 U Nyana


《观禅简介》正文:毗婆舍那(Vipassana观禅),是指连续不断地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究竟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的现象;

或者随观集法与灭法,即因缘生灭之法。它将渐次地引导人们,由粗略直到细腻的观察。

所谓细腻的觉察,是指以定力为工具,去观察究竟色法(极微物质中的地、水、火、风等),究竟名法(心、心所)。

究竟,即分解事物至最终的状态,是为了观察与辨别究竟名色法的自性相(各自的特质);

为了彻底了解十二缘起支的因缘流转(一因缘之生是另一因缘生的条件)与还灭(一因缘之灭是另一因缘灭的条件);

也为了观察与辨别这些名色法的共相(指无常、苦、无我三实相)。

透过修习毗婆舍那,而不被爱染、邪见牵引,最后体证到究竟名色法的灭尽而证悟涅槃。

纯观行者,未混杂修行奢摩他的观乘行者之意。《清净道论大疏》中提到纯观行者,是未得安止定,即开始观照五取蕴的生灭者。

一、观禅以培养刹那定,和见到究竟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为取向。修习止禅,则以心的完全安止(古译等持、三摩地)为取向。

二、观禅,是观察身、受、心、法四念处。当修习身念处时,不拘任何姿势,任何地点均可观察。

修习观禅时,持续专注于所缘境,如:观触、感受、识的生灭现象。观色的集法,则可观察具有身、心、鼻净色才有吸气,

以及具有身、心、鼻净色才有呼气。从观察因与果及其生灭,可体悟到无常,并获得更高阶的观智。(《中部注》)

三、修习观禅时,藉着观察名法和色法的生灭,可暂时伏住五盖;若要永断五盖,必须渐次圆满十六观智,证得道智、果智,获得涅槃。

四、修习观禅时,可作短暂的思惟蕴、处、界的无常、苦、无我,作为加行及断结之力;闻、思法义,可增加正知见。

若是见到名法和色法的生灭时,则不宜多作思惟。因为思惟时,心念会变粗,将失去定力。

五、禅修时,当妄念生起,必须观察它,直到妄念消失为止,当杂念减少,有时禅相会出现,禅相是作为禅定进步的参考,相当重要。

六、修习观禅,亦可获得五禅支,有时可见到名法和色法的生灭相(无常相)。

七、修习观禅时,不能有所求,不能有断结、证果的心。

要适时调顺三相:三摩地相、精进相、舍相。定根与精进根要平衡,因为过度精进,有时心会躁动不安。

八、修习观禅,是以四念住为对象,并无固定目标,所以修习观禅只能培养刹那定,无法获得持续的安止定——四禅八定。

九、修观禅可由无常的遍作,直至亲见涅槃(通过出世间的禅那心路过程),其间不必先有止禅的基础。

十、修习观禅者,临终时若修无常观(遍作),可投生为人或生往欲界天。

十一、纯观行者以慧得解脱,得漏(烦恼)尽,证得涅槃。
                                 
(一)三种颠倒:颠倒是指迷惑、错误的观察,或指认假作真,以真为假。有三种颠倒,亦即: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在这三种颠倒中,想颠倒又可分为四种,即错误地:1.视无常为常。2.视苦为乐。3.视无我为有我。4.视不净为净。

至于另外两种颠倒:心颠倒和见颠倒,亦复如是。所有这些分类,均被涵盖在这是我、我所有、我的我自当中。

在此,将这三种颠倒予以个别的阐明,以野鹿、魔术师、迷路者的三种譬喻,来详细解说。

以下是以野鹿,来说明想颠倒:有位农夫,在一片大森林中,种了一块水田。当农夫离开时,野鹿来到稻田里,去吃稻谷的嫩穗。

因此,农夫做了一个稻草人,并把它竖立在稻田的中央,以便惊吓野鹿、驱赶野鹿。

农夫用绳子,把稻草绑成人的形状,有头、有手、有脚。他以白色的石灰,涂在锅子上,作为人的面貌,并把它放在稻草身的上头。

农夫以旧的衣服,盖在稻草人的身上,并以弓箭放在它的双手之上。

当野鹿如常般的来吃稻谷嫩穗时,当它走进田里,看到了稻草人,野鹿以为这是真的人,于是在惊吓中逃跑了。

在这个例子里,这些野鹿以前曾经见过人,在它们的记忆中,保有人的形象。

按照它们当时的认知,它们错认稻草人为真实的人。因此,野鹿们的认知,是错误的认知。

想颠倒在这个野鹿的譬喻中,被显示出来,这个譬喻非常清楚,且容易了解。

这种颠倒想,也以迷路者的例子来说明,失路者无法判断基本方位——东方、西方,或南方、北方。

于他所在的地方,虽然日出、日落,可以被任何张开双眼的人清楚的察觉;然而,一旦发生严重的错误,要更正这种错误是极为困难的。

我们经常误解许多事情,与事实相反的误解,例如:视无常为常,视无我为有‘我’。

由于‘颠倒想’,我们错误的认知事物——正如野鹿视稻草人为真实的人,即使他们的眼睛,是张得大大的。

接着,将以魔术师的例子,来说明‘心颠倒’。

有一种虚假的杂艺,叫做魔术。藉着魔术,陈列在人群前的土块,在他们眼中变成了金块或银块。

魔术的力量到达如此程度,以致于混淆了人们的视觉,而代之以异常的视力。魔术能暂时把心弄颠倒,当人们能自我控制时,他们视土块为土块;

但是,当他们在魔术的影响下时,他们视土块为金银块,他们看到金银的特质:明亮、黄的、白的等等。

因此,他们所相信的、所观察的,以及他们的见解,变成了错误的。

同样的,我们的思想和见解,也经常认假为真,我们经常如此惑乱自己。例如:在夜晚,我们经常误以为我们看到一个人,而事实上,那是树干而非人。

或者,当我们看到一堆灌木丛,我们会误以为那是一只野象;或者,看到一只野象,而误以为是灌木丛。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我们的误解,是由于心的颠倒。心颠倒比‘想颠倒’更深、更难测知。因此,‘心颠倒’以认假为真,来欺骗我们。

然而,‘心颠倒’不如见颠倒,根深蒂固,‘心颠倒’可以很容易的被更正,藉着调查和研究事情的因与果,即可得知真相。

其次,以失路者的譬喻,来说明‘见颠倒’。有一座巨大的森林,林中住了一些夜叉鬼,这些夜叉在里头建立了村落。

某日,一些旅客来到森林里,他们不知道穿过森林的路径。而夜叉创造了一些壮丽的村镇——宛若天上的村镇;

夜叉们则假装为天人,或男或女。夜叉也建造了一些如天堂般舒适的、令人愉快的道路。

当旅客们看到这些景物,他们相信这些道路,会带领他们到达较大的村镇,因此,他们离开正确的道路,走向错误的道路,走向夜叉所建立的城镇,因而遭受苦难。

在这个譬喻中,巨大的森林,代表着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而旅客们则指居住在三界中的众生。

正确的道路,是指正见;错误的道路,是指邪见。此处所说的正见,有两种:一为世间的正见,一为出世间的正见。

世间正见认为:所有众生是他们行为的主宰者,无论是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都会自作自受。这些行为(业),将终身跟随着我们。

出世间正见,则指有关名色法、十二缘起、五蕴、处、界、无我等的正确见解。

在这两者当中,世间正见是通往轮回的路,而善趣是人类、天神和梵天的住处,宛如那些善人们的住处。

那些否定业果法则,否定道德和不道德行为及果报的邪见,即虚无论、无因论、无作见等邪说,这些邪见犹如那些错误的、引人入歧途的道路。

而那些不幸的世界(恶趣),是遭受折磨的动物、饿鬼、阿修罗、地狱众生的住处,犹如那些夜叉的城镇。

具足正见,是趋向证悟的因素之一,宛如正确的道路,引领我们出离生死轮回。而涅槃,宛则如善人所居住的城镇。

‘我’、‘我所’、‘我的自我’的见解,犹如错误的、引人进入歧途的道路。

善趣是人类、天神和梵天的住处,但也是无止尽的轮回的场所,犹如夜叉所创造的城镇。

上述这种不正见,又可称为见颠倒。这种见颠倒,比‘心颠倒’更坚固、更深植人心,更难以去除。所以,这三种颠倒又称为三种障碍。

(二)三种妄想:mabbana意指妄想、自我本位的判断、高度的想象力,或是自我想象为另一个人。

由于无知而产生颠倒,由于颠倒而产生妄想。有三种妄想,亦即:

1.爱妄想:对感官、欲望的幻想。2.骄慢妄想:自满、自大的妄想。3.见妄想:在知见上产生错误的妄想。

在这三种妄想中,爱妄想,是指想象‘这是我的’、‘这是我自己的’,执取于事实上并非‘我的’、‘我所有的’事物。

就胜义谛而言,并无真实不变的‘我’。既然没有‘我’,当然也就没有‘我的’、‘我所有的’、‘我的自我’。

尽管如此,个人与外在的物体,均被分为‘这是我的,其他的东西不是我的’;以及‘这是我自己的,其他的东西不是我自己的’。

这种状况和妄想分别,叫做‘爱妄想’。个体,指某人自己的身体和器官;外在的物体,指某人的亲戚,例如:父母等等,和某人的所有物。

骄慢妄想,是指个体的高度想象,如常表达的‘我’、‘我是’。

当它被所谓的个人特质和外在的事物所支持或受到鼓舞时,它变成气焰非常盛的傲慢和狂妄自大。

在此,个人的特质,是指眼、耳、手、脚、美德、直觉、知识、权力等;而外在的事物,则是指家庭、亲戚、环境、住处、财产等。

见妄想,是指将个体设限在‘自我的框架、我的原则、我的要点、我的东西、我人、我的典范’之中。

正如土壶和土钵,顾名思义,即知他们是土制的,是何形状,及其何以被称为土壶和土钵。

又如铁壶和铁钵,顾名思义,亦知他们是铁制的,是何形状,及其何以被称为铁壶和铁钵。

土和铁以同样的方式,来制造器具。同理,四大(地、水、火、风)中的地界,构成了种种生命和‘我’;

‘我’这种妄想分别产生,生命是由种种元素构成,‘我’也亦然。此处所说的元素,是指构成生命的要素。

水和其他地、火、风元素,构成了肉体生命。上述的过度自我评价或见妄想,稍后,将做更详细的解说。

这三种妄想,又称为三种执见,或三种执取,用以显示他们执取的力量,是多么的坚固、牢固。

由于这三种妄想造成错误的行为,这种错误的行为,往往会渐渐地、不断的增长,且超过所有的界限、范围,且永无休止。因此,它们又被称为三种迷执。       

(三)两种执着:Abhivinesa指坚强的信念,坚固不移如门桩、石柱、纪念碑般的深植在心里,以致于用尽心力仍无法改变它。

有两种执着,亦即:1.爱的执着:指由贪爱所产生的执着。2.见的执着:指错误的、坚固的信念。

爱的执着,是指对身体、头、手、脚、眼、鼻等,产生坚固不移的执取,并视之为我的身体、头等等,且长期如此。

见的执着,指对‘我’、‘自我’和‘个体生命’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根据这种信念,会认为支配个体生命的是某种至高无上的主宰。

这两种信念,分别称为‘爱的依止’与‘见的依止’。它们也被称为两种巨大的、对五蕴和身心的执取者。

(四)两种地:地指场所,是所有众生的立足处、孕育和成长的地方。有两种地,亦即:1.凡夫地;2.圣者地。

凡夫地,是指凡夫的阶段,指普通的、世俗的人。以圣义谛而言,则指‘见颠倒’的人。

住在此世间的芸芸众生,以‘见颠倒’为他们的依止处,为他们重要的支撑,为他们的立足地。

例如认为:‘在我的身体里,有某物是永恒的、善的、不可或缺的’等错误的观念。

见妄想、见取、见障碍和见执着,也是所有凡夫俗子的着地点、支撑物、依止处和立足点。

因此,他们永远无法脱离凡夫的境界,如果他们坚持上述许多错误的见解的话。

至于‘圣者地’是圣人的境界,这种高尚的圣人是没有任何颠倒的。以究竟义言之,圣者是具足正见、正思惟、正念者。

因此,在圣者心中并没有‘在我的身体里,有某物是永恒的、善的、必要的’等错误的观念。

圣者以正见为其立足处,因此,‘正见’又可称为圣地。一旦获得正见,这个人可说是已超越了凡夫地,并已到达圣地。

虽然某些圣者或有残余的心颠倒及想颠倒,但是,他们不会在世间,去造会产生恶果的恶业,因为他们已经去除了大部分的见颠倒。

而另外的两种残余的颠倒(即心颠倒及想颠倒),让他们得以享受世俗之乐,这是他们以正当的收入所换取的。

(五)两种趣:趣(gati),是指去处。趣是生命的改变、流转。有两种趣:1.凡夫趣;2.圣趣。

前者是指凡夫俗子的生死流转,是堕处(指受苦的地方、落难)。也就是说,凡夫无法投生到他想要去的地方,

而是根据他所造的业,来决定他往生的处所,指三十一界中的任一处所。

正如一颗椰子或一粒果实从树上掉下来,我们事先无法确知它将掉落何处。凡夫死后的再生,亦复如是,我们无法事先得知他将往生何处。

每个生命在出生时,不可避免的注定迈向死亡;在死亡之后,他必定堕入轮回,而再度投生。

因此,当个体生命诞生时,死亡和堕入恶趣这两种让人厌恶的事,如形影不离般的紧紧跟随着每一个生命。

在这两者之中,死后堕入恶趣的生命更劣于死亡,因为四恶道(饿鬼、阿修罗、畜生、地狱)仿佛是毫无障碍的空间,对离开人趣的凡夫大开着。

一旦寿命终止,人可能会堕入四恶道乃至地狱。无论远近,所受的苦并没有中断的时刻。之后,他可能转世为畜生、饿鬼,或阿修罗。

同样的,如果某天神在欲界的六欲天中去世,一旦寿命终止,他可能堕入任何恶趣。

但是,一旦天神在色界或无色界的寿命终止,他不会堕入四恶趣,而会生为人或欲界天神。之后,他可能会堕入四恶道。(待续)
作者:缅甸雷迪禅师
发表于 2013-8-23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3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20:22 , Processed in 0.156279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