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楼主: 慈然9981

[般若正见] 【东北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0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八十五】
有人问,我信佛有二十年,素食、静坐、礼僧、供佛、念佛也有十多年,前些年经常与僧人一起给人送往生,近几年也没少听经闻法,还坚持每年放生;可老婆越来越看不起我,儿子越来越不听话,身体又四次脑溢血,怎么修好不见好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法性平等,网捕屠宰之人,有家庭幸福、夫妻和睦、身体健康、富贵长寿者。出家人中,也有诸事不顺、被人轻贱、身体多病、短寿夭亡者。故不能用世间荣辱得失的有为法,来等量认知所修善行的无为法。《维摩诘所说经》云,“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舍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

佛住世时,尚有余业受报;即为头痛三日、脚趾出血、乞食空钵等。还有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被外道所杀;业力大于神通,神通不及业力。还有一位比丘尼,证得四果阿罗汉,有大神通;被一对偷情的淫男淫女杀害,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还有玄奘法师翻译经典时,身体疼痛难忍,超过常人所能忍受;自观察为过去生中做国王时,在位期间滥征税费,又挥霍财物建造宫殿,今生才有如此业报。若以因果认知,你前世犯有两舌戒,口业太重,才有今世不得如意眷属;你前世慢习深重,轻师毁人,才有今世常被轻贱之事;你前世杀业过重,贪食众味,才有今世重病在身。你今世所修善业,与前世所作恶业,功过各报,不能相抵。你今世所作恶业,也不能与所修善业功过相抵;待未来世因缘和合时,也应受报。

若说修好不见好,也不尽然。据我观察,你三年前应寿尽命终。由于你的善行,将今生所损一年寿命,已经补上;现又增寿二年,寿命还在增长。况且,你现在还能静坐念佛等,天地恩赐修行时间。还有,你现在已证色界天境界,还可精勤道业,后世还可享天福妙乐等,这些不是所修善业功德吗!佛教公案中记,“昔有一大国王,身得重病十二年不差,一切大医无能治者。时边方小国统属大王,有一医师善能治病,王即召来令治己病,未久之间即蒙除降。王便念欲报此师恩,屡遣使者宣令彼国:此师治王病差,应有大功宜应赏赐,象马车乘牛羊田宅青衣直人严饰之具,皆给与之。彼小国王奉宣上命,为设舍宅高堂重阁,给其师妇衣裳饮食珠环严具,及象马牛羊一切备足。师在王边无有语者,师便思惟:我治王病大有功夫,未知王当报我与不?复经数日王转平复,其师请辞欲还本国,王便听之,给一羸马乘具亦弊。师大叹恨:我治王病大有功夫,而王不识恩分不相料理,令我空去。循道愁叹以为永恨。适至本国见有群象,问象子曰:此谁家象?象子答曰:此是某甲师象。复问象子曰:某甲师何从得此象?象子答曰:某甲师治大王病差,功报所得也。小复前行见有群马,问马子曰:此谁家马?马子答曰:某甲师马。小复前行见有群牛羊,问群牛羊子曰:此谁家牛羊?羊子答曰:某甲师牛羊。小复前行见其本舍高堂重阁殊异本宅,问门人曰:此是谁舍?门人答曰:此是某甲师舍。便入其合内,见其妇形色丰悦身服宝衣,怪而问曰:此谁夫人?直人答言:此是某甲师夫人。从见象马及入舍内,皆知是治王病功报所得,便自追恨,本治王病功夫少也。”

从如此比喻中应知,王病如留难福德,医师如修福人,医治王病如行人能修福,王病痊愈如福德已成,王宣令赏赐象马室宅如积福成报,望速患迟如人朝作福夕望报,医师既见赏赐如知追恨治病功夫太少。故修行人应多亲近善知识,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切莫以所修无为法求得世间有为事。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八十六】
有人问,我信佛念佛多年,经常读诵一部《汇集本》,每当与人交流佛法时,只能听人演说,自己知法太少;又不敢读诵其它经典,怕影响一门深入;不知您是怎么认知的,能为我讲一讲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时至末法,众生业习加重,戒不具足;特别是在家人,五戒八戒十善业,能受不能具足守持,能说不能具足实行。由于戒不具足,故无闻经功徳,只读诵一部《汇集本》,才有闻不具足。佛于《大般涅槃经》中说,“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修多聞亦不具足。雲何名為聞不具足。如來所說十二部經。唯信六部不信六部。是故名為聞不具足。雖複受持是六部經。不能讀誦為他解說。無所利益。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又複受是六部經已。為論議故。為勝他故。為利養故。為諸有故。持讀誦說。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善男子。我于經中說聞具足。雲何具足。若有比丘身口意善。先能供養和上諸師有德之人。是諸師等於是人所生愛念心。以是因緣教授經法。是人至心受持誦習。持誦習已獲得智慧。得智慧已能善思惟如法而住。善思惟已則得正義。得正義已身心寂靜。身心寂已則生喜心。喜心因緣心則得定。因得定故得正知見。正知見已于諸有中心生厭悔。悔諸有故能得解脫。是人無有如是等事。是故名為聞不具足。”

由于不能深入经藏,当然智慧不足;又没有静坐禅行,缺乏证悟智慧。在既无理入又无行入的状况下,如何与人交流佛法知见,又如何增长智慧呢!佛教公案中记,“昔有一国王子,年始七岁,便入深山求学仙道,未曾知朝廷百官之任。后国王寿终,便无堪任为国王者,群臣共议:山中仙人本是王子,兼修道德,以此为王,万国有赖也。率土臣民皆出诣山,拜此仙以为国王,乘以王舆迎还本国,宣敕食官妙馔盛味以飨大王。王以食味可口故,其余诸物,事事从厨士索之。群臣具皆笑,故谓王曰:百官之任各有所主,厨官自主食、衣官自主衣,兵事宝藏各有所司,不可以食美故责备一人也。此喻明众经各自有所明,不可责备于一经也。彼若自明诸法实相,阿毗昙(三藏中的论藏)明诸法有,各各相异,勒相无相而说也。”

至于读诵经典,怕影响一门深入,是针对一些心意散乱的初学者,不能专心修行,只在文字相上转来转去,最后空无所得,又回到初始启修。故修行人应遵师嘱,师应量根施教;对特定对象而说法,而不是泛泛之普遍如此。如果心意散乱者,专心修行一段时间后,心意初定,便可边理入边行入。当修行人如法读诵经典时,不管能否感应道交,都有佛菩萨加持力,自当护念修行。若初学者能专心修行,便可直接边理入边行入;在理入中,用佛智慧去除法障碍,加快行入速度。

读诵经典与一门深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切不可自我设置障碍。一门为法门,法门为佛据众生善根而设立。众生根基不同,选择法门不同。佛设八万四千法门,众生有八万四千选择。初学者可一门深入,专心者可无量法门誓愿学,成就者方知门门相通,都可修行除障得解脱。在身心除障中,读诵经典开启智慧,可除理念中的法障碍,指引精进禅行方向,察觉言行过失忏悔。在一门深入中,静坐禅行入定空,可除身心中的智障碍,生起清净智慧光明,实际证悟成就道业。

如此讲解,不分宗门,修行哪个法门的人,皆可实用。如此讲解,不是凭空而论,而是根据古今无量修行人的实践;其中含藏着无量过来人的滴滴心血,显现在佛教公案与高僧传记中,各个用鲜活的生命为例证,各个用法句的音符谱写华章,会深深的印入见闻者心识,自觉的落实在精进禅行上。这就是我粗浅的认知,也是如语真诚的供养,做为沧海一栗,仅供参学校量。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八十七】
有人问,佛为最胜福田,为什么又说供养弘扬正法的法师,功德如同供养十方诸佛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值佛住世时,佛福慧具足,若有供养者,增无量福报;特别是成道时牧羊女所修供养,与入涅槃时纯陀所修供养,功德要大于大梵天王的功德,即生可证十地菩萨品位。《大般涅槃经》云,“純陀。汝今皆已成就菩薩摩訶薩行。得住十地菩薩所行。具足成辦。”佛教公案中记,“有能敬佛三尊。监通三世。明天堂之福。审太山之罪。至信三宝以塞三涂。强智慧之力以消三界痴冥。修六净神水以荡六患之秽。故能轻财损身口分行等之施。以树来世之本。施一万报疾若响应。故言大道三界之良田也。何以明之。昔阿育王曾作小儿时。道遇佛不胜欢喜。以少沙土至心奉佛。由此之福故得为圣王。典主四十万里十六大国。以此明之。佛最为良田。昔佛弟难陀。乃往昔惟卫佛时人。一洗众僧之福。功德自追生在释种。身佩五六之相。神容晃昱金色。乘前世之福。与佛同世研精道场便得六通。古人施一犹有弘报。况今檀越能多行者乎。普等之行必逮尊号。加增欢喜广度一切。”佛入般涅槃后,供养舍利塔、佛形像、经典等,所得功德一样。

佛入般涅槃后,经律论三藏由人传承,并代代授受与弘传,所释经解法,不违教义,契佛法理,无有错谬,其功德唯佛知。若有人以恭敬心,能供养弘传正法的法师,与供养十方诸佛之功德无二。《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云,“悟者觉也。悟人觉知自己是佛(自有佛性)。慕道修行。三业无亏。六根清净。有方有便。无我无人。自度度他。同成佛道。虽住世间。世法不染。坐尘劳内。转大A法A轮。化娑婆界。为极乐邦。变地狱为天堂。指迷徒见佛性。作诸佛事。度脱有情。不舍慈悲。誓相救拔。若有众生。得供养者。所得福德。如供养三世诸佛功德。等正无二。何以故。自觉觉人。名为正觉。说法利生。妙用神通。与佛无二。能开众生。佛之知见。能指众生。悟佛知见。能引众生。入佛知见。能究众生,成佛知见。”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法师演讲正法,有二大因缘;一是受佛嘱累,乘愿再来,开化人天,续佛慧命;二是为报佛恩,报众生恩,修苦乐法,法施甘露。但法师弘传正法时,皆权宜方便而讲,不以实相示人。世人少修证悟,不具足择法眼;故对法师所讲之法,难知难辨是正是邪。多有世智聪明者,对弘传正法法师,若与己见不合,便误指为邪师;而对弘邪法之师,可与己见相合,便认为正法之师。这时若对正法法师加以亲近供养,其功德即是供养十方诸佛功德;若对邪师加以亲近供养,则是花冤枉钱买通三恶道。莲池大师有云:“参方须具眼!”浙江天台山佛学院本幻法师,讲的也具深义;“然具眼亦不易也!倘以迷为悟,以盲眼为具眼,则险之险矣!虽言依法不依人,然非具眼者,非善达佛祖之义者,诚恐邪人学正法,无法不邪也(借用正法名词而行邪业)。故而学人,总要于祖师言谈,善加体会,处处谨慎,处处谦虚,不可妄下定论,不可妄加批评,则方可免险矣!然此事非宿具善根者,亦恐难也。”“故而学佛,定要从善知识,倘遇明师,切不可轻易视之。当敬之如佛,倘恶意相向,即是恶意向佛也。此等之人,岂能得善报。今日之世,善知识难得也!哀哉!哀哉!然倘遇善知识,尚自以为是,狂妄自大,不加恭敬,反生轻慢,而致招罪。如无手之人,入于宝山,因无手故,空无所获,更为宝伤。则更为哀哉矣!”

当下, 最主要的不是以恭敬心供养弘传正法法师之事,即使有供养之心,未必有供养之缘;而切不可以名相心、是非心反生邪见,任意诋毁攻击弘传正法法师之事,即便没有诋毁之心,未必不造诋毁之因。末法时代,弘法难,弘正法更难;其中缘故,除众生业习增重外,还有邪师说法多如牛毛,增加了辨法难度。好在佛法慧灯住世,自有知义明理智人;择法于邪魔最盛处,高举火炬长夜引路。诋毁法师法师无损,有亏正法正法难兴;自损慧命又损他人,可守口德不可不慎。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八十八】
有人问,我在家信佛多年,边信佛边拼命挣钱,因为有了钱才能广修供养或参与放生法会等;但我不解的是,很多在家的信佛人,不想去拼命挣钱,只诵经拜忏或静坐禅行等;可当遇到修塔、建庙、救灾、供僧时,兜里比脸上干净,我拿几万元不算事,而他们拿几百元都费劲,不知您是如何认知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于在家信佛人中,有一部分非常富贵,在以财力供养诸佛事、法事、僧事活动中,确实随心如意,能够广种福田。今生富贵,也是前世所种善因;今生广修供养,又为未来世积福。其余大部分虽财力不富贵,生活只维持在自足有余状态,可每日能诵经拜忏或静坐禅行等,证明身心安稳,精神境界非常富贵;虽他们在遇到修塔、建庙、救灾、供僧时,兜里比脸上干净,拿几百元很费劲;可他们是在以身命在广修供养,钱少时难舍能舍,为已尽清净财供养之力,与富贵者所俢供养同样庄严。

佛法在于无为清净、平等慈悲,供养在于真心至诚、愿力殊胜。财力供养只是广修供养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供养;而且排在身命供养之后,不及无畏力供养,与法财供养无法相比。在以财力供养中,虽同样花钱,可由于发心不同、愿求不同,所得果报,也有差别。佛教公案中记,“昔者天竺有一住处有十万沙门,五万余人已得阿罗汉,六通清彻诸漏已尽,余有五万人,或有得下三道(一至三果阿罗汉)者或未得者(未证果)。有一长者欲求人天中福乐自恣,来诣塔庙施设饭食供养众僧。时有一上坐得六神通大阿罗汉也,其人极老,须白齿落形体枯朽,于十万人中最为上首。为此长者咒愿毕,饮食已竟行澡水讫,便语长者言:檀越(施主)!今施方得大罪。于时会中未得道者皆谓:上座老故出此狂言耳?上座答曰:其事实尔,非狂言也。众人问言:此人种福,云何得罪?上座答曰:汝等识其一未识其二。此人种福复受人天中乐,于受乐中大生憍慢,自谓为足,不求解脱,睹佛不奉、见经不读、见沙门无虔敬之心,放逸自恣,食福既尽,当堕恶道无量阿僧祇劫,罪毕乃出,所以得种大罪者,因受世俗大报故也。若拟心圣道而为此福者,后受报时终无此报也。”

在以财力供养中,还有以清净财供养与不清净财供养之分,所得果报也有无间杂与有间杂之别。以清净财供养,所得果报为无间杂;以不清净财供养,所得果报为有间杂。无间杂果报,为清净安稳享乐;如一生事业发达,顺利无事故。有间杂果报,为有不祥和因素干扰享乐;如做生意常遭罚款,做官摊事又烦恼等。据我所知,你现在虽做生意发财,可当初得“第一桶金”时,也有压价收、高价走等行为,故现有财富为不清净财。你信佛后,知有因果报应,故修供养;各处建庙,你用几千或上万元种福田;在修供养的同时,还有求保佑发大财等,这些有求供养,都为有间杂。应将财力供养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愿众生皆富贵享乐;同时,忏悔业障,化不清净财供养为清净财供养,化有间杂果报为无间杂果报。若一位农民、工人、商贩、艺人等普通人信佛后,遇某处建庙时,随顺能力供养几十或几百元,可心里无求想,又为身力所挣清净财供养,所得果报当然无间杂。故不应以为有钱,能修大供养而生骄慢心,说其他普通钱少信佛人的是非,各依因缘为好,随顺因缘自律。

这样讲法,可能不好接受,也可能不好理解;但讲的是实话,佛法不是你法、我法、他法,是宇宙公平法则。我也无私心,不求不收你的布施,也不希望谁感恩与传名,只当是相逢一笑,一出门就可忘记;至于受益不受益,全凭自心领悟吧。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八十九】
有人问,信佛的人得死,不信佛的人也得死;同样是死,二者还有区别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人身是阶段生灭,早晚得死,这是自然法则。自然法则面前,人人平等,信佛与不信佛,同样是死,二者没有区别。但是,由于存在着信佛与不信佛、修行与不修行身心状态的不同,仍然存在着本质差别,只是不信佛的人无法观察了知而已。

生时与死时的身体状态不同。身体进入修行状态的信佛人,身体器官发生了器质性改变;由此产生了暖、忍、顶、世间第一的四加行法等,使身体柔软轻盈、禅悦喜乐、清净无染、定力十足、智慧生起、无有烦恼,明白、快乐、轻松、自在的活着,了知生命价值所在的真谛,不再颠倒,轻财济世,广修供养,梵行已立,诸事已办,不复后有。当预知死亡时日将至,不慌不乱,无畏无惧,坐脱立亡,瞬间走掉,身体无痛苦表情,向丢掉鞋子一样,进入死亡状态。就是身体有病的人,也知是以苦受在了业,身苦而心不苦,不贪恋欲乐,不执著我身,生死皆一如,持念佛名号,死为解脱苦。佛教公案中记,“昔天竺国有二贫人,营生计俭常卖酪自存,二人各头戴酪瓶诣市欲卖。时值天雨道路泥滑,一人有智自思惟言:‘今日泥雨道路难行,我或倾倒瓶破失尽,今并出酥,若我当倒所失无几。’一人少智全持诣市,中路泥滑二人俱倒,一人愁忧涕泣宛转卧地,一人都无愁色亦不懊恨。有人问言:‘汝等二人酪瓶俱破,所失亦等,彼此无异,何故一人独愁涕泣懊恨,一人静然都无恨色?’一人答曰:‘我所持酪都未出酥,今日瓶破所失荡尽,是以懊恨不能自胜。’一人答言:‘我所持酪先已出酥,今瓶虽坏所失无几,是以坦然无所恨也。’瓶喻身也,酥喻财物也。”不信佛的人,身瓶顿坏财物失尽,懊恼追恨悔无所及;信佛的人,其心坦然无所追恨。

生时与死时的心理状态不同。一是对生命现象认知不同;人身生命无常,存在呼吸之间,况且有身是苦,岁月病老相逼。唯有解脱绑缚,方能逃离轮回,证得慧命真身,常住涅槃大城。佛教公案中记,“从前有一人获罪于王,畏罪潜逃,国王命令一只醉象追他,这个人惊慌之中,堕入枯井,身体在半空时他发现井底有凶恶的龙,吐出毒汁,旁边还有五条毒蛇。于是他抓住一把草不放,免于坠井。可偏巧此时有黑、白二只老鼠啃他手中的草,草就要被啃断;醉象在头上,时刻准备用鼻子袭击他。就在恐怖万状时,又有了新情况,他头顶上有一棵树,树上有蜂窝,蜂蜜滴滴答答落到这个人的口中,甘甜清爽,使他暂忘危险处境。”信佛人如此观察人生现象,以井比喻生死,以醉象比喻无常,以毒龙比喻恶道,以五毒蛇比喻五蕴识,以一把草比喻救命绳,以黑白二鼠比喻日月,以蜜滴比喻欲乐,以罪人得蜜滴暂忘险境比喻人生得欲乐而不畏诸苦。二是对待死亡态度不同;时刻面对死亡威胁,保持当下一念清净,臭皮囊随时可舍去,成就道业无寿者相。同时讲究死亡艺术,事先明白临终须知,心里安稳坦然面对,早登法船速回家乡。不以忧恼恋财顾眷,无有诤讼放下诸有,心空一切净念不空,自入莲台诸佛接引。证悟智慧不必看尸,可用身灭兴办法事,太子饲虎悲悯众生,自利利他就是价值。三是神识离体去向不同;世间有大功德修行人,活体住世而心识早已往生净土,返还七魄于诸天,真正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化身往来十方法界,以不同身像利益众生。还有修行证悟智慧的人,预知时日,观到诸佛菩萨接引之事。还有定空中,观到往生声闻诸天宫殿之事。就是普通的信佛人,广行五戒十善业道,心里也知善生诸天享乐等。

不信佛的人,死亡时身心状态,身苦如生龟剥皮,意知苦受无法言表;神识无主恐慌万状,业力现前讨债催命。还有地府阎罗审判,罚罪刀山剑树无间,苦受无期万劫不复,一言难尽何须再谈。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
有人问,信佛的人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我见到的、听到的尽是相反,**、心狠手辣、假冒伪劣、污染环境的人发大财,荣华富贵几代人都享用不尽;而老实恳干、不干坏事、善良听话、任人摆布的人都受穷,拖欠的工钱都不好讨;正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冇尸骸。”事实在那儿明摆着,难道不是这样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社会上的事,纷繁复杂,彼此起伏,各依因缘,自有定数;你也别怨天尤人,我也不谈论是非。还是坐下来,先静心稳神,再探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法理,权当坐而论道,为起而行之吧!
《缨络经》云,“又问目连:何者是行报耶?目连白佛言: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义为人的言行自有因果,善恶必有报应,是劝人多做善事、莫行恶事。若说善恶未报,那是时间没到;时间一到,一切皆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故而信佛的人还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做善事终究有报一件少不了,做恶事终究有报谁也逃不掉。佛教公案中记,“昔有大姓。家富巨亿。常好惠施。所求不违。后生一男。无有手足。形体似鱼。名曰鱼身。父母终亡。袭持家业。寝卧室内。又无见者。时有力士。仰王厨食。恒怀饥乏。独牵十六车樵。卖以自给。又常不供。诣此四姓求所不足。曰累年仰王饮食。常不供足。恒抱饥饿。闻四姓资财巨亿。故来乞丐。鱼身请与相见。示其形体。力士退自思惟。力石乃尔。近不如无手足人联取其物。往到佛所问其所疑。世或有豪尊如国王者。死无手足殖富乃尔。近我筋干国中无敌。而常抱饿饮食不足。何缘如此。佛言。昔迦叶佛时。鱼身与此王共饭佛。汝时贫穷驱使助之。鱼身具所当得已与王行。而谓王言。今日有务不得俱行。废此事为断我手足无异故。时行者今王是也。不行失言者鱼身是也。时贫穷佐助者汝身是也。于是力士心意开悟。即作沙门得阿罗汉道也。”闻此比喻应知,用“断我手足”为誓,说了一句妄语,果报尚且如此;故不应以一时富贵与贫弱,定论善恶有报与无报。
今世善行,尚处贫穷,为善缘尚未成熟。今世恶行,仍然荣华富贵,几代人都享用不尽,为前世所积善福尚未报尽。因果律为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缘未和合时,相差一日一时都行不通。人间绝对平等的事没有,可谓处处有不平;人与人的因缘也没有绝对相同,可谓处处有差别;只能是在时空条件允许的状态下,求得暂时的相对平等,以及暂时的近似相同。世间的无常力时时破坏成功,法则的运动力时时推陈出新。事物的潮起潮落,因缘的生灭合散,皆以善恶业力形成规则,看似无形又制约或促进有形。佛教公案中记,“昔有屠儿,诣阿阇世王所求乞一愿。王曰:汝求何愿?答曰:王节会之际宜须屠杀,愿王见赐我当尽为之。王曰:屠杀之事人所不乐,汝何故愿乐为之?答曰:我昔为贫人,因屠羊之肆以自生活,由是之故得生四天王上。尽彼天寿来生人中续复屠羊,命终之后生第二天上。如是六反屠羊,因是事故遍生六天中受福无量,以是故今从王乞。王曰:设如汝语,何以知之?答曰:我识宿命。王闻不信谓是妄语,如此下贱之人何能识宿命耶?后便问佛,佛答曰:实如所言非妄语也。此人先世曾值辟支佛,见佛欢喜至心谛观,仰视其首俯察其足善心即生,缘是功德故,得一一生六天上。下生人间自识宿命,福德以熟得故,六反生天人中也。罪未熟故,未便受也。毕此身方当堕地狱受屠羊之罪,地狱毕当生羊中一一偿之也。此人识宿命浅,唯见六天中事,不及过去第七身故,便谓屠羊即是生天因也。如是但是识宿命,非通非明也。”
江河不直流,人心古难平,自当节欲望,祥和化戾气。
劳作为福报,生活清净财,善行当本份,身心益康泰。
起伏有落差,轮转存高下,水流无常势,守仁悲利他。
随缘莫攀比,位高险也大,贫僧少忧恼,一福是清闲。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一】
有人问,现代人与人之间,相互缺乏信任感,遇事往坏处想,多舍情义求利益;弄得父子难得同心,夫妻隐私相瞒,朋友酒肉利用,同事阳奉阴违;听说僧人也有相互争斗,还有假僧尼等,不知依佛法义理如何自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僧团总体和合,各依戒法自律,身心清净修行,可为世之师表。但是,于少数人中,有相互争斗现象不足为奇;那是僧团内部事务,自有上座如法约束。我等不可议论,免遭是非因果;只赞叹丈夫行,在家自愧不如。至于假僧尼等,自有法度处置。故问为缘起,就事项论义,依经法讲理,以诚心相见。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属于道德范畴,是人的真实形象证,是日常言行交流的友好通行证,是自身价值的核心品质证。体现着人的诚实度、可靠性、责任感、公益心。是正直善良、心态健康、品德高尚、表里如一、远见卓识、作风大度的人,才能具有的宝贵财富。人类在自身生存与发展合作的过程中,只有坚守道德诚信,才能够相互信任;只有相互信任,才能长期合作发展。这种意识中的真诚相待,不以虚假信息于人,不以掩盖事实真相骗人,相互尊重对方的权益,信守承诺,履行约定,忠于职责,尽心竭力,形成言行准则与诚信规范。而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鲜词汇,非常刺于耳、伤于情、痛于心、害于人;如亲情危机、坑爹、杀熟等。不知有多少人对此发出了哀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在新闻媒体中常见,亲子鉴定热折射出的家庭信任危机;食品、药品、物品假冒伪劣折射出的生活安全危机;水、空气污染折射出的生存环境危机;偷盗、诈骗、凶杀案件折射出的人身财产危机;虐待、遗弃、拐卖儿童与不孝双亲折射出的道德信仰危机;贪污腐败、弄虚作假折射出的官德信认危机;网络谣言、虚假广告、虚假新闻折射出的媒体公信危机等;都说明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在逐步丧失,新的道德信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尚未建立。一切向“钱”看、惟利是图等,成为影响人群言行重要的价值准则。为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绞尽脑汁,欲望发展到极端时,就是采取欺诈手段。当善良屡屡被不诚实所欺诈,守信被逐渐淘汰放弃;并恶性循环与扩展,必然出现各类信任危机。诚实守信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可能是无用的别名,视为吃亏的代名词。在如此背景下,谁都不是一座孤岛,都有可能被侵害。
学佛的人,见闻如此现象时,又观知众生因缘,不为所动,守持戒律,善行道德,看破放下。你欺我时还以诚,你骗我时待以信,因缘和合偿业债,德化众生为济度。贫到极时不偷盗,理至辞穷莫妄语,十善做人是底线,一念为贪便沉沦。佛教公案中记,“昔北天竺有一木师大巧,作一木女端正无双,衣带严饰与世女无异,亦来亦去亦能行酒看客,唯不能语耳。时南天竺有一画师,亦善能画,木师闻之,作好饮食即请画师。画师既至,便使木女行酒擎食从旦至夜,画师不知谓是真女,欲心极盛念之不忘。时日以暮木师入宿,亦留画师令住止,以此木女立侍其侧,便语客言:故留此女可共宿也。主人已入,木女立在灯边,客即呼之而女不来,客谓此女羞故不来,便前以手牵之,乃知是木,便自惭愧,心念口言:主人诳我,我当报之。于是画师复作方便,即于壁上画作己像,所著被服与身不异,以绳系颈状似绞死,画作蝇鸟着其口啄,作已闭户自入床下。天明主人出,见户未开,即向中观,唯见壁上绞死客像,主人大怖便谓实死,即破户入以刀断绳。于是画师从床下出,木师大羞。画师即言:汝能诳我,我能诳汝,客主情毕,不相负也。二人相谓:世人相诳惑,孰异于此?时彼二人信知诳惑,各舍所亲爱出家修道。”
末法时代,众生业习加重;欺诈就是业习之一,切不可随波逐流。若随波逐流,可能一时得利或不吃亏,但可一世失德或亏本心;吃亏事小,失德事大。若不随波逐流,可能一时失利损财,但可一世增德积福;失利损财事小,增德积福事大。世人难解,失利损财怎么还能增德积福呢?其实不难理解,人生品牌就是增德积福,还有后世天德天福;若是修行人,慈悲利他是德,喜舍财富是福,更有圣道妙乐呢!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二】
有人问,我禅行时杂念不起,唯一清净念佛。可平常遇事易生差别念,权衡利弊关系,择善而行;有时用斋,顺口多吃点,不顺口少吃点;做不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而无心、非而无意。这是业习吗?有因果报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修行人证此境界,尚未达行住坐卧都是禅,而专心一处、无念而念,仍为定力不足、心随境转、散乱用心、心有差别。若修行人常在定中,六根受都摄,则不受尘扰;应善恶一如,善行不为善,遇恶不生恶,权衡离我执。而于当下境界中,我法不空,妄执名相,虚幻蕴习,不入中道。遇事先有我,法在两边行,差别以利弊,易落是与非。当然为业习,有因自应果;若明无一物,谁去惹尘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而无心、非而无意,为境界中的胜境,我法已空,名相已破,所行何处落业,无业习又何成,无因果在那里,清净自在做人。
用斋顺口多吃、不顺口少吃,为身我业习显现,分别在于法执中,法中有我即绑缚,欲求口福心有贪。引发顺境得快意,若遇逆缘则生嗔,嗔起痴行我慢随,功德林茂遭火毁。还有,当修行人未证道果时,由此所生业习,当随因果流转,失去当世证道因缘,只有守戒之名,未获持戒法益。佛教公案中记,“昔有罗汉。与沙弥于山中行道。沙弥日日至道人家取饭。道经历堤基上行。崎岖危崄常躃地覆饭污泥土。沙弥取不污饭着师钵中。取污饭澡洗食之。如是非一日。师曰。何因澡弃饭味。答曰。行乞去时晴还雨。于堤基躃地覆饭。师默然禅思之。知是龙娆沙弥。便起到堤上。持杖叩擞之。龙化作老翁来头面着地。沙门言。汝何因娆我沙弥乎。答曰。不敢娆实爱其容貌耳。龙言。何以日见其行。师曰。行乞饭。龙言。从今日为始。愿日日于我室食毕我寿命。沙门默然受请。还语沙弥。汝往乞止彼食。勿复持饭来。沙弥日日于彼食。后见师钵中有两三粒饭。香美非世间饭。问和上曰。于天上饭乎。师默不应。沙弥便伺师知于何许饭。便入床下持床足。和上坐禅定意。床相随俱飞到龙七宝殿上。龙及妇诸婇女。俱为沙门作礼。复为沙弥作礼。师乃觉呼出。正汝心勿动。此非常之像何因污意。饭已即将还语之。彼虽有殿舍七宝妇人婇女。故为畜生耳。汝为沙弥。虽未得道。必生忉利天上。胜彼百倍勿以污意。语沙弥言。此百味饭入口即化成虾蟆。意恶吐唾逆反已。乃却饭不复入。二曰妇女端正无比。欲为夫妇礼。化成两蛇相交。三曰龙背有逆鳞。沙石生其中。痛乃达心胸。龙有此三苦。汝何因欲之。沙弥不应。遂昼夜思想于彼不食。得病而死。魂神即生为龙作子。威神致猛。其父命尽。得脱生人中。师曰。人未得道。不可令见道及国王内也(易贪胜境)。”
现代修行人中,一些人只持名念佛,不去静坐禅行,很难领悟如此境界;自然难以信受如此讲法,或有知难而退者。于世人中真信佛难,于信佛人中知修难,于修行人中证悟难,于证悟人中佛乘难;如同勘探、设计、开采金矿,挖出矿石未经冶炼不为真金,真金未经加工不能成器。若以矿石为真金者,即为以因为果,不明次第而自欺,又依文解义欺人。信佛念佛不禅行,多为种善根;如冶炼矿石者说,须去伪存真方为金。可对于精进禅行的人,能证悟人法二空,自入次第道果;如加工金器者说,开矿为前期准备,出石为原料基础,冶炼为提纯成材,加工为匠心雕琢,成器为应机适用。如此讲法当然信受,见闻明了其义理,又知其行中所误,自会勤习定慧力,空掉蕴习舍业习,由禅境得四加行法,入胜境而不作圣解,发菩提心不贪妙景,直奔第一妙高峰。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三】
  有人问,某寺有位出家人,文化程度高,通读过《大藏经》,很有见闻知见;其主持师年事已高,没有文化,却实有德;文化程度高这位出家人明里暗里不伏主持师教导德化,经常几个人抱团,若见有不顺从者,便设计、挤兑使其难堪等,人皆敬而远之,或离寺避之;本不想说僧团内部事务,但心有疑惑,不知这是个别因缘,还是危害教体健康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如此事例,既是个别因缘,又是危害教体健康;不但现代有,未来也会有;就是值佛住世时,于个别寺庙僧团中,也存在类似现象。只是在末法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事例增多,如此现象已被忽略。但是,对修行人而言,不以文化高低论证悟,不以强弱势力定德行;所积福德大于天,所证慧德深于海;人心应伏于德,身行应依于戒,事项应圆于通。《大般涅槃经》云,迦叶“即與弟子疾共前進。至拘屍城北門而入。於其城中入一僧坊。見諸比丘叢聚一處。語迦葉言。汝等遠來深勞苦耶。安坐待食。迦葉答言。我之大師已入涅槃。我有何情安此待食。諸比丘言。汝師是誰。答言。汝不知耶。哀哉痛苦。大覺世尊今已涅槃。比丘聞已各大歡喜而作是言。快哉快哉。如來在世。禁制我等戒律嚴峻。我等甚不堪忍不能依行。今已涅槃。嚴峻禁戒已應放舍。汝且待食。有何急耶。”从中不难看出,对待佛师尚且如此,今日人师又且奈何。虽不说是非,但可说因缘,心各有所安,为使广大信众闻过受益故。

个别因缘;在佛教信众中,虽有共善因缘,共同善根;但也存在着不同因缘,差别善根;出家二众也不能例外,也不是一出家皆成道业;出家只是修行方式、方法、环境、条件的改变,也有戒行时恶因缘减少的缘故。但仍存在着人与天、凡与圣的差别,也存在着毀法破戒堕三恶道与人天善道及修证四圣道的差别。况且各人的业习不同、证悟不同、认知不同,当然身心言行不同、善恶不同、因果不同。可与不同因缘善根的人如法相处,毀法破戒不随缘,不结俗缘结法缘,珍惜僧缘念佛缘;至于各别造作,只管尽心正德,各受善恶因果,唯佛悲力救护。佛教公案中记,“罗云珠者,舍利弗弟子也,本曾夺辟支佛食,以是罪故生饿鬼中,无量劫受苦。毕饿鬼身生人中,五百世受饥饿罪,以末后身值佛在世,出家学道服三法衣,游行乞食无肯施者,或五日或七日不得。目连愍之乞食持与,适堕钵中为大鸟搏去。舍利弗乞食施之,适入钵中变成泥土。大迦叶乞食施之,适持向口,口即时合无有入处。佛以食施,以大悲力故,即得入口气味殊特,复以种种方便兼为说法。时罗云珠。闻上妙法悲喜交集,一心思惟得应真道。”

危害教体健康;以多闻知识为智,以才思敏捷为慧,以抱团势力为德,以顺我者昌为道,必然造成上下失和、僧众不睦、信众离心,不但危害教体健康,而且损害佛教形像,产生公众舆论误导,为诋毁攻击佛教者留下口实,其事为小可罪莫大焉,有则亦忏亦改,无则引以为诫。佛教公案中记,“昔有一蛇头尾自相与诤,头语尾曰:我应为大。尾语头曰:我亦应大。头曰:我有耳能听、有目能视、有口能食,行时最在前,是故可为大;汝无此术,不应为大。尾曰:我令汝去,故得去耳,若我以身绕木三匝三日而不已,头遂不得去求食,饥饿垂死。头语尾曰:汝可放之,听汝为大。尾闻其言即时放之。复语尾曰:汝既为大,听汝在前行。尾在前行,未经数步堕火坑而死。此喻僧中或有聪明大德上座能断法律,下有小者不肯顺从,上座力不能制,便语之言:欲尔随意。事不成济俱堕非法,喻若彼蛇坠火坑也。”

不是小题大做,也非故弄玄虚;法理实相如此,蚁穴可以溃堤。
佛法无有小事,戒行载德大成;团体由人组合,克己德重为尊。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四】
有人问,现在为市场经济年代,一切领域皆讲竞争,不为刀俎,便为鱼肉。而佛教却提倡一切皆应顺其自然,宁为鱼肉,不为刀俎。对此,心里非常矛盾,当官位、职位空缺时,若不托关系、送财物去竞争,或关系不硬、钱送少了都不成;何况在那傻等着顺其自然,恐怕什么事也就没有份了。当跑项目、遇商机、办大事时,若不找门路、不走边锋、不破常理,或门路不广、边锋不准、常理不逆都难成,何况在那守规矩顺其自然,只有等着去喝西北风吧。除非整日无所事事的人,在那里顺其自然的混日子。佛教与现实相差的这么远,相信佛教还有意义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教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心灵的追求寄托。佛教文化所倡导的道德文明,是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科技文明等一切人文理念的基础,也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生存环境等一切终极目标的初发点与落脚点。佛法义理的传承性、修正性、解脱性、归宿性,也为人类认识世界、认知宇宙、觉悟自我、明了法则创造了空间与可能,还为人类提供了善恶因果、六道轮回、不同法界、人生真相的理论基础与探讨路径。现实一点讲,佛教与其他宗教一起,共同担负着对人类社会规范言行、教导善心、转化暴戾、唤醒良知、维护人权、提倡公正、民族平等、扶危济贫、爱护自然、世界和平的责任与义务;况且不可替代、不可弃舍、人人有责、个个受益。特别是广大信众,皆以身心践行,体现着佛教赋予人生过程的真实价值;又以慧命证悟的智慧,随缘方便的发扬光大着佛教人生形像。

在市场经济的年代里,在不同的区域内,有着不同驾驭市场经济的灵魂,也有对市场经济保驾护航的道德,还有人人遵循公正平等的法律,再有自然形成良性竞争的秩序。在竞争过程中,竞争的方式方法、手段程序、财物流转等,信息公开,民众监督,言论自由,规则平等。而在不同的区域内,由于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规章、制度、法律不完善,社会又处于转型时期,难免运作中夹杂着潜规则行事,有时还处于无序竞争的混淆状态。但是,不能依据一时一事、一地一方的利益攸关,并以此为认知佛教的标准,来确定相信佛教的意义,难免会顾此失彼,或得到现实利益而失去长远法益,或只见到佛教与现实的外在差别而见不到三途与人天内在的连系。信仰佛教而能顺其自然的人,可能在市场经济的不规则竞争中,失去晋升官位、获得职位的机遇,失去即定项目、良好商机、成就大事的机缘;而没有失去做人的道德形像,也没有失去社会正义的良知;获得了身心安稳与平静,也获得了来世再生人天的机会,乃至获得了即生证悟圣道的因缘。否则,人人想为刀俎,个个不为鱼肉,皆用极端的手段谋略去为即得利益无序竞争,恩恵与仇恨相等,送礼与送刀相同,由此而生的荣辱得失,是不是都在凶险中,不言自明。

佛教提倡的顺其自然,是导化世人一切莫执著强求,命运中有的早晚是你的,命运中无的得到也承受不起;不是老天不公道,只待因缘和合时;看似人为成功计,鬼使神差在作俑。由是前生所积福,今世善报不能少;布施追悔有间杂,故显竞争不平等。佛教公案中记,“昔有国王夫人生一女。父母名为月女。端正无比。王与衣被珍宝。辄言自然也。至年十六。王恚言。此是我与。汝何言自然。后有乞儿来丐。王言。此实汝夫。月女言诺。自然便追去。乞人惶怖不敢取。女言。汝乞食常不饱。王与汝妇何为让。便俱出城昼藏夜进。行到大国。国王时崩无太子。夫妇于城外坐。出入行人问曰。何等人汝何姓名何国来。答曰自然。如是十余日。时大臣使梵志八人于都城门行人出入以次相之。唯有此夫妇应相耳。是时举国群臣共奉迎之为王。王夫妇以正法治国人民安宁。诸小王来朝。月女父王在中饮食已去。月女特留父王。月女以七宝作鱼机关。帐牵一鱼百二十鱼现。推一鱼户则开。下为父作礼白父。今已得自然。曰夫人行然臣不及矣。师曰。月女与乞儿宿命。夫妇俱田作。令妇取饷。夫遥见妇与沙门相逢于岸水边止。从乞妇食。则分饭上道人。道人止饭。夫遥见两人。不谓有恶。持杖往见。道人飞去。妇言。卿分自在勿恚。夫言。两分者我与共食也。师曰。夫有恶意故堕贫家作子。后见道人欢喜自悔责故。同受此福耳。”

用一则寓言作为结束语吧;有一只母鸡说,“我整年为主人产蛋,创造了那么多经济价值,可主人还要杀我食肉,这对我太不公道。”老牛听到后便说,“我为主人又耕田又拉车,出了那么多力,可主人还要杀我卖肉换钱,这对我更不公道。”主人听到鸡牛对话后便说,“我养你们就是产蛋食肉、出力换钱,这才公道,不然养你们有什么用!”一位和尚听到鸡牛与主人对话后便说,“你也说公道,他也说公道,强弱无公道,老天最公道。今世他吃你,下世你吃他,苦有逼迫性,轮回你我他。还是出家好,不养也不杀,无有恨怨声,也不说不平。互不欠命债,梵行一身轻,离苦即得乐,脱凡证慧命。”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五】
有人问,为什么太虚大师说“佛教早已名存实亡”,也有人称太虚大师要改变“佛教名存实亡”的状态。只知这么一句无前无后的话,真伪内涵不能确认。但此话流传甚广、影响巨大,解读不一,有多种说法;即有“佛教的名称虽还存在,但佛子们的心,大都背离了佛的教导。”还有“佛陀教导的正法真义已经失传,而假经和邪法却广为流传。”还有“23000卷《大藏经》里面的伪经太多,佛教史里的伪假记录也太多,使人难辨真假,这才是佛教名存实亡的真解。”还有“《大藏经》和《佛教史》里几乎都是邪恶理论的伪装正派,令人进入迷魂阵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形成末法的根本。至于‘相法’之说,更是在搞文字游戏。”还有“佛教就是死人教”、“佛教就是愚弄人”、“佛教早已腐烂透彻”、“佛教名存实亡是真理法语”、“佛陀的教法走上了邪路”等。您是如何认知的,能为我等答疑解惑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太虚大师,是清末民初的近代高僧,为末法时代倡导正法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也为人间佛教的倡导者。至于是否讲过“佛教早已名存实亡”这样的法语,或是在何种时代背景、闻法对象、完整法义等状况下所讲,我也没有去考究。但是,这句无前无后的话,确实是流传甚广、影响巨大,解读不一,有多种说法;乃至被肆意诋毁佛教、执持外道邪法、不明义理真相的人所利用,引发负面效应,干扰破坏了大众闻法受教因缘,也使部分四众弟子生疑。利用这种说法负面解读的人,是在利用四众弟子之矛,刺四众弟子之盾,诱导相互乖诤,以达到“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的目的;如虚云大师所说,“俗有言:‘秀才是孔子之罪人,和尚是佛之罪人。’初以为言之甚也,今观末法现象,知亡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佛法者,僧徒也,非异教也。今因答客问,一发所蕴。”故有智慧的四众弟子,有责任义务澄清义理,还原佛教法相清净,去除四众弟子心中疑惑,恢复大众对佛教的诚心信仰。

自佛教创立之日起,就有劣根弟子不能守持禁戒,也有外道六师诋毁攻击,后又有魔子魔民入佛伽蓝,今值末法众生业习加重,更使欲毁佛灭教者有了滋生的土壤。末法时代的信众活动,存在一些弊端,虽不伤教体,但不可回避;一是缺乏因缘殊胜,受假僧尼与寺庙商业化的影响,在大众心里对佛教的清净信产生了障碍;二是缺乏正法理念,在部分信众中,重轰动效应轻传统继承,重外在形式轻教义法理,重入世文化轻出世愿心,重作为大报轻精进禅行,重奇闻灵感轻深入经藏,重理论新意轻实修证悟;三是缺乏严持戒律,名为受戒而实不能守,要求他人勤劳无过而自破戒舍戒,妄语两舌家常便饭,骂辱诋毀不在话下;四是缺乏头陀苦行,流于一句口头禅,不肯去真修实干,只求现世利益与人天福报;五是缺乏清净道场,相互喜论世俗,我法唯此唯大,谁静坐禅行谁外道,谁讲正法谁邪师;六是缺乏智慧择法,各种邪法花样翻新,投其所好欺瞒人心,不辩随顺被拉下水,邪知邪见又去害人;七是缺乏福慧善根,六根障重,义理不明,惜财吝法,蕴魔炽盛;八是缺乏证道成就,说道者多,证悟者少,难以伏众,如何堪任,大器大用,自利利他。但是,不能以此便判定为佛教早已名存实亡、信众的心都背离了佛教、正法真义失传而假经邪法广流、佛教早已腐烂透彻、教法走上了邪路等。魔法虽盛,邪法虽广,只坏法相,不碍法性,仍有佛教正法住世,仍有无量行人载法;应知弊端的影响力有效而有限,一切破法者只能自伤善缘,终为聪明反被聪明误。佛教公案中记,“昔有田舍人暂至都下,见被鞭持热马屎涂背,问言,何故若是?其人答,令疮易愈而不作瘢。田舍人密着心中,后归家语其家人言,我至都下大得智慧。后家人问言,得何等智慧?便呼奴言:持鞭来痛与我二百鞭。奴畏大家不敢违命,即痛与二百鞭流血被背,语奴言取热马屎来为我涂之,可令易愈而不作瘢。语家人言,汝知之不?此是智慧。”

佛教,可区分为法性与法相。法性为内在规律,依佛愿力与众生业力而存在于法界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恒久常住,不生不灭;佛依法性而真常,六道众生依法性而轮回;佛教既依法性化度众生,又依法性成就十方净土。佛教法藏,即以经律论流传于世,明了教义法理,法供大众参学,导引修行路径;修行法门,又以师徒口传心受传承于世,诵经依文字又离文字相,还为言语道断,方入不二法门;故显学密法相互作用,法流相续不断,岂能刀断法水。佛教信众,依法持戒,以证悟智慧观察诸法实相,实知法相随众生所具因缘而兴衰,又随众生所具善根而起伏,更随众生所具业习而变化,故有正法、相法、末法之别;况且还有无量乘愿再来的菩萨,以不同身像化现世间,遵佛嘱如法教化无余记众生与有余记众生,代代相继不绝;对不具法缘、善根不足的众生,只是随缘方便广种善根,用人间佛教理念教行善法;故而在不具法缘、善根不足的众生那里,身不能为载法之器,心不能生菩提之苗;还有,在断灭善根、失去法缘的众生那里,以及在毁法犯戒的众生那里,身心俱逆善法,言行尽是邪见,于其而言佛教,当然是早已名存实亡,不但不能信受,还会反唇相讥。佛教缘起性空,末法时代一万年,是依佛愿力与众生业力而有规律的发展变化,又值正法中兴未艾,不依个人的意志或言辞就可扭转乾坤,三寸之息岂能扰动天地日月的运行,只手遮天只能是巴掌大的荫,佛法光明依然照耀世间,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佛心慈悲众生,信众不斥逆缘,应生怜悯之心,凡夫愚迷无智;如长处冥暗之人,若遇太阳光明时,有亮而不能令见,只能用物遮蔽眼睛,细心护理照顾,有待缓慢适应;否则,失去双目,造成身体残疾、心灵损伤。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六】
有人问,现代在家的信佛人很多,经常与她们一起上市场买菜,有时买菜差几分钱或几角钱的零头,卖主都说舍去不要了,可他们非得给钱,高低不欠他人的账,或多给人家几角钱不要了;还有,不会顺情说好话,怎么实在怎么说,要么就一言不发,在那里卖呆发愣。我不明白的是,信佛人是不是太死板、不灵光,办事有点傻乎乎的,会不会被人瞧不起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家的信佛人,多受三皈五戒八戒,广修十善法。在五戒中的第二戒,便是不偷盗戒。众生的一针一草,含公共财产等,一切财物不予不取。偷盗的形式有八种;劫取、窃取、诈取、强取、讼取、慢取、寄借不还、税费不纳。偷盗的内容,不是简单的一拿一取,包含内容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盗;自起盗心,亲自盗取财物、名誉、知识产权等;同时,包括暴殄天物、挥霍浪费等。二是教人盗;教化或唆使他人行盗,于中得利;同时,包括赞扬巧取豪夺。三是方便盗;巧设骗局,诈财骗利;同时,包括以赌博贿赂等方法,赢得财利。四是咒盗;利用诅咒鬼神巧取或降灾,获取暴利;同时,包括装神弄鬼,愚弄人心而骗财。五是盗因;起心动念盗取财物等,好逸恶劳,不劳而获;同时,包括协助他人行盗。六是盗缘;以盗取名利的相续心,利用亲情、名人、权贵、办事等骗术,助成盗取财物;同时,包括有正当理由的一切盗取和合伙盗取及假僧骗取。七是盗法;利用一切方法而不择手段,获取名利;同时,包括制假货、假币,贩假货、用假币,交易时缺斤短两,以次充好,投机暴利偷漏税费和不合法税费,违背行规盗取或出卖秘密得利等。八是盗业;以盗为职业,以骗为行业;同时,包括贪污受贿及行业回扣,虚假广告等。偷盗业重人的果报,除堕地狱、饿鬼道外,还堕畜生道偿还宿债。若生人中,有二种果报;一是贫穷;二是共财不得自在;共财为财物常为王贼水火和不肖子孙共有;不共财为自修的功德法财。同时,兼有十种报应;财多散失、人多嗔恚、被人欺辱、常被毁谤、常受扰害、恶名远扬、于众心畏、财命不安、悭吝不舍、命终下坠。

由于在家的信佛人,受持戒律,明了因果,故于一切言行中,宁可以财供养天下人,不可欠天下人的财物债。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仁心不盗的人,现生与未来世得十善报;资财丰盈、人多爱念、人多尊重、人多赞叹、不受扰害、善名远扬、于众无畏、财命安乐、惠施众生、命终生天。佛教公案中记,“昔海边有国王行射猎。得一沙门。持作使沙门。夜诵经作梵声。王言。此伎大工歌。有客辄伎歌。时有异国优婆塞贾。往到其国。王请之出沙门令歌。优婆塞闻说深经。内心踊跃即去。国人以千万往赎。至三千万王乃与之。贾人作礼曰。我以三千万相赎在所到。道人即弹指踊在空中。曰卿自赎不赎我也。所以者何。往昔王为卖葱人。汝来于王买葱。不毕三钱。我时任卿。卿遂不还三钱。今此生子息乃至三千万。汝当还本三钱也。主则意解悔过。受五戒为优婆塞。师曰。债无多少不可负。亦不任人也。”

在十善法中,有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语。恶口生嗔恨,两舌生是非,绮语多无义,妄语自堕落。于顺情说好话时,难免他人过失风流韵,还有长短对错是与非,一言不慎便造口业,无心之过也是过,终必和合有报应。还是说实在话为好,就是一言不发,或是卖呆发愣,其实心里透明白,善语积下今世善,因果自生后世福,心中念佛面似憨,总比造下口业强。至于会不会被人所轻慢,那是他人之事,任由品凭论说。世人皆以强势富贵、聪明乖巧为尊重,信佛人皆以德重智高、平凡真实为尊重,心中理念不同,认知自然差别。在家的信佛人,身在世俗,心离尘染,才与世人有别,展现善良风范。若在家的信佛人,都以世俗言行心态,办事只占便宜不吃亏,人前论是说非讲面子,那就不能称名为信佛的人,信佛与不信佛还有什么区别吗!还有,在家的信佛人,有时会被他人所轻慢,同时也会受到人尊重,在轻慢与尊重中,乃至逆缘与顺缘中,皆应如法、如戒、如事项圆融,时刻守住一念清净心,后世才能保住人天之身,以及成就道业。

你虽不信仰佛教,却与佛有缘,能问如此因缘事,又能听我所讲这么多,身体坐的住,心未生烦恼,也是功德不可思议;若喜欢听闻佛法义理,以后有机缘再谈。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七】

有人问,我与几位居士,来到一座深山寺庙参访;这里环境清幽,景色宜人,没有电视,不通网络,交通不便;出家人只看一些法师讲法的光碟,也很少出去到其他寺庙参学。见到主持师施礼后便请法说,您依何种法门修行呢?这位主持师回答说,“在本寺常住的十几位僧尼,除早晚课外,就是磕头拜佛念佛,所问依何法门不是名相分别吗?”又请法说,您出家这么多年,心里有过什么疑惑吗?主持师又回答,“只知出家不容易,一般人出不了;一天就是忙,没有时间去疑惑,有疑惑不是妄想吗?”我听了后很不理解,依何种法门修行是名相分别吗?出家人有所疑就是妄想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法门,有八万四千,是诸佛为不同法界、不同因缘、不同根基的众生所设立;也是依法修行、方便解脱、出离三界的门户与路径。诸佛的护念力,在于所依法门中。不论出家在家的一切修行人,都必须选择一种适应自己根基的法门,依师传承而信受修行。就是磕头拜佛念佛,也是依净土法门修行的一种;只是这位主持师不明义理,缺乏方便智慧,多以修福为主,便误认选择不同法门修行是在名相分别。

这种不辨修行法门,误认选择法门是在名相分别的理念,既是自误,又是误人。将不同因缘、不同根基的修行人,都归于磕头拜佛念佛一种法门中,不能去选择其他适应自己根基的法门,有可能延误其修证速度与出离三界的时间,须承担其弘法不了义究竟的因果,以延长自己修证速度与出离三界的时间,去救度所误有缘众生。故修行佛法,善知识提倡福慧双修;在一门深入的同时,还应无量法门誓愿学;于参学中,可净禅双修、净密双修、禅密双修等,加快修证速度与出离三界的时间。佛教公案中记,“从前,有兄弟二人随佛出家。哥哥每天精进持戒,打坐参禅,却忽略了随众作务,只勤修定慧,少修福德;弟弟则是勤劳工作,布施济众,广修福德,但不能守持如来清净戒律,多有毁犯。后来哥哥往生之后,转世为佛陀的弟子,修得了罗汉道,而弟弟却投生到大象群中,变成了象王。因为这头象前世布施修福,这一生有大福报,不但色泽美丽光滑,更是力大无比。国王非常宠爱这头大象,把大象封为‘百户王’,并用金银珠宝把它装饰起来,并派专人照顾大象的饮食起居,让他在宫廷过着舒适奢华的生活。修成罗汉的哥哥情况就不一样了,一次国内饥荒,罗汉哥哥衣衫褴褛,托钵七日,都是空钵而回,饥饿和寒冷一直困扰着他。他饿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有时只得少许饮食,苟延生命。一日,罗汉哥哥在路上托钵时,看到前世的弟弟投身在畜生道成为一头大象,但却身套缕罗绸缎,匹挂璎珞珠宝游行街道,城里百姓都以美味佳肴来供养它。罗汉知道过去世他与大象的因缘,于是在黄昏时到大象住的地方,对大象说:我和你前世都有罪业,你好好回忆往事吧!大象蒙罗汉哥哥加持,当下回想起过去世的种种因缘。大象自知前世所造的罪业,忧愁不乐,从此绝食。国王知道大象绝食,便派人查明原因,才知道日前黄昏有一沙门抚摩象耳,喃喃自语,当夜大象就不再进饮食了。那沙门到底说了什么?国王有点愤怒的问。没有听清楚他说什么。象王的守卫回答。国王立刻吩咐卫士:你马上带几个人去请那位沙门过来一趟。不一会儿,卫士便将那位沙门请来。尊真的沙门,谓问您跟我的象王说了什么?它自从见了您之后,就闷闷不乐,不再饮食。国王着急的问着。我只与它说,我与你过去都有罪业,并没有多说别的。沙门回答说。沙门并向国王说明他与大象过去的因缘,国王听了以后,深深体会到因果报应,果然丝毫不爽。后来就流传着这么一首偈: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

出家在家的一切修行人,对戒义法理有所疑,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过程,古有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之说法;故修行人对戒义法理有所疑,不能误判为就是妄想。疑而能谦下请法,是一切闻法者应有功德。心生疑问,谦下请法,疑问顿除,自然明了。若初行者,对佛法义理无所疑惑,即是对生死解脱有大疑惑;于生死解脱的修行中,有无数蕴魔障碍,有无数差路歧途,有无数顺逆因缘,有无数禅行境界等,声闻、缘觉、菩萨皆有所疑,初行者怎么无所疑呢?若说“一天就是忙,没有时间去疑惑”是可能的,还没有来得及去思维生死解脱的大事。若说有疑惑就是妄想,这种认知不准,仍为智慧不足,尚未修行证悟。一切修行人,当见闻法师讲法时,应有所疑,才能择法;否则,盲目顺从,盲修瞎练,走上盲路,一世法盲。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八】
有人问,一直在读诵您的随缘问答,非常受益;可心也一直悬着,特别是看了如何评价**法师与《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等句义后,非常担心,您不怕有风险吗?做这种两头不讨好的事,值得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一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众生、无愧于良知的真正弘法人,应站在佛法兴亡一万二千年的过去、现在、未来全过程的历史高度,还应立于佛教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十方法界的传承广度,还应明了一切佛刹的无尽法藏义理的究竟深度,来参学教义法理,来修行证悟智慧,来认知真伪邪正,来评判事件人物;更应做到心口如一、客观公正、符合事实、适宜因缘、增益善根、大众信伏,以具足如法、如戒、如事项圆融为身心言行应负的大因果,一切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罪责独自承受,一切义务尽心竭力,一切众生愿心救济,来入于世间利生,来往于十方行道,来住于清净道场,来去于无业自在。弘法人若不能如此,讲理时瞻前顾后,论义时心存疑虑,遇事时先身安危,除邪时自想好坏,济人时计较得失,护法时在意荣辱,持戒时洁身自好,出离时不度众生等,只能落于声闻乘。

风险,与人生并存,与事业同在,无时处不有;如此相对法则,动静相互交织,安稳无常同住。对于风险,世人谁能跑得开、逃得掉、躲得起,走路有闪腰的,吃饭有掉下巴的,在屋呆着有天降石头的,只能是旦夕祸福,各自随顺因缘吧。风险可成逆助道,佛住世时,提婆达多用山石醉象害佛,佛化金刚力士身,击碎了山石,降伏了醉象,展现了神通力,借此机遇向世人弘传佛法。初祖达摩,先有梁武帝不悦,才有一叶芦苇渡江;又经两次投毒,才有只履奔西方,成就了道业威名。六祖惠能,与猎人为伍隐身,躲过追杀无数次,后有传奇与坛经留世。虚云长老,遭人陷害断肋,艰难不改初衷,无人不敬仰其德。虽然如此,但佛有不冒险游行戒,不入恶国度,不入险难处;故弘法人须遵从佛戒,遵守国法,不可只身冒险、犯险、涉险、猎险。故世间修行有十难;即富贵修道难、贫穷布施难、生值遇佛世难、得睹佛经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广学博究难、会善知识难、随化度人难。

凡是能坚固其心,弘传大乘佛法义理的人,一定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在此世间,能发菩提心的人非常难得,我辈应效仿先贤,坚固行菩萨道之心。佛教公案中记,“昔雀离寺,有一长老比丘得罗汉道,将一沙弥时复来下入城游观,衣钵大重,令沙弥担随从其后。沙弥道中便作是念,人生世间无不受苦,欲免此苦当与何等道?作是思惟,佛常赞叹菩萨为胜,我今当发菩萨心。适作是念,其师即以知他心通照其所念,语沙弥言,持衣钵来。沙弥持衣钵授与其师,师语沙弥,汝在前行。沙弥适在前行,复作是念,菩萨之道甚大勤苦,求头与头求眼与眼,此事极难非我所办,不如早取罗汉疾得离苦。师复知其所念,语沙弥言,汝担衣钵还从我后。如是三反,沙弥怪愕不知何意。前至所止处,叉手白师请问其意。其师答曰:汝于菩萨道三进故,我亦三反推汝在前;汝心三退故推汝在后。所以尔者,发菩萨心,其功德胜满三千世界成就罗汉故也。”而于我身,言行离道甚远,愿发菩提心而未证菩提,愿行菩萨道而未成菩萨,只是一个大凡夫,让人替我担心大可不必,还是保持住平常心、清净心、安稳心,共同参学佛法。

至于两头讨好不讨好,本来就没想那么多,只是与大众相互交流知见,远离乖诤法;与见闻者共同增益法利,促四众和合。一切弘法者,包含我本人所议的功过,都将在尘封的历史开化后,迷雾散去才露真容,任由后人评说论定,历史巨人的法眼慧语,会还原每个人的本来面目,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后,人们会用唯一的真理标准,认知评判功过,无记谁人风险与讨好不讨好;故谁若不能尊重历史、不能尊重良知、不能尊重正义,历史会让谁遗臭万年,良知会自我遣责三世,正义会惩罚本有心识。我等应相信,一切修行人,都具有智慧择法眼,会从善如流;不会用俗见的狭隘心,以个人荣辱得失唯最大,而不顾三世因果报应。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九】
有人问,据您观察,于当下的信众活动中,寺庙内部管理上存在什么弊端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参学过很多寺庙,很少直接交流如此知见;但也间接的见闻一些状况,从总体上讲,大多数寺庙内部管理上,都能依据佛教传统家风,建有完备可用的管理机制,并配有一整套轨制。在共同修行、弘法利生、教化信众活动的过程中,管理者有效的开展了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工作,保持了僧团和合,保持了僧众与信众关系的和谐,保证了佛事、法事、僧事的正常开展,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运用,创造了信众心中的正法道场,树立了僧人善行的清净形像,开展了继往开来的佛教事业,增益了福慧善行的大众法利。越是传统道场,越能体现佛教家风;越是大型寺庙,越能实施合理有效管理;越是轨制完善,越能健康开展信众活动;越是公开透明,越能发挥人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少数新建立的、僧众较少的寺庙内部管理上,也存在着不可忽视、不可回避的弊端,有的甚至相当严重;其主要表现是,有关轨制如同虚设或根本没有,家长制领导唯亲是用而排外,财务收支无帐目一人说了算,眉毛胡子一把抓杂乱无序,顺我者昌不顺意就启单,形成了家庙家风家事业。

寺庙内部管理弊端所产生的主要危害;一是容易引发寺庙财产纠纷;寺庙财产本为十方佛财,为常住僧众共有道场;可由于内部管理混乱,产权人格化,金线私存化,为财产纠纷提供了空间与可能;如媒体爆料,一位十六岁出家的僧人,在拥有一座寺院后,娶妻生子,现欲离婚,却面临寺院财产如何分割的问题;又如一位方丈大师非正常死亡,留下数百万财产;这些钱是其个人财产,还是属于其生前所在寺庙?其家属是否有权利继承?在这起财产纠纷中,这位方丈的家属和寺庙双方均已委托律师,争议财产相持不下。二是家属以居士身参与管理寺庙事务;具足受比丘戒与具足受菩萨戒的僧值职位形同虚设,强势打骂代替民主议事自咨,启单是对老弱、不听话者的管理手段,严重违背了佛陀以“出家内弘,在家外护”为教团纲纪、佛法久住的准则;如经常见闻大众议论,这个寺、那个庙的在家人,参与僧尼之间打架,或将某僧尼赶走等。三是上下失和与是非不断;以道弘人,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不同利益的小团体,三三两两你攻他守,离心离德争夺高下,有违伦理有序、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助合作的僧团轨制;如有的主持只能维持,连日常斋堂做饭的差使都安排不下去,只能雇工。四是僧众不能依法持戒清净修行;除早晚课外,皆以商业化运作为主,根本没有静坐禅行时间,或诋毁静坐禅行者为外道;如抽签看相、符体看病、叠金元宝、供狐仙堂等。五是功能弱化后信众逐渐远离;僧众不能起到如法如戒如事教化信众的作用,僧众轻视信众,信众不伏僧众,四众相互失和,信众自然远离;如有一寺庙,除旅游者与做法事者外,很少见到信众拥护道场,参访者更是廖廖无几,在信众口碑中是不折不扣的家庙。六是僧众表法所示的佛教形像受损;破戒杂僧堂而皇之,清净梵僧忍辱负重,邪法邪者为上,善法善者受辱,使大众误认僧众也不过如此,信仰佛教者又能怎么着呢?如有的在家信众,皈依佛门后又去信了其他宗教,理由不过如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为说是,只为讲法。非特指某一寺庙,综合所显法相而论;应引起佛教团体警示,引导自改,强化自律,发挥功用,利益大众。

如何完善少数寺庙内部管理上的疏漏与不足,既在当下刻不容缓,又是任重应常抓不懈。首先,应解决认知上的误区;佛教法藏律仪都在那里明摆着,还有寺庙内部管理轨制,人人自觉遵守就可以了,为什么还须弥补疏漏与不足呢?其实出家人也是人,在未修证悟道果之前,仍为凡夫境界,仍以感官知觉评判事项,法藏律仪与管理轨制的约束力,对身心言行有限,尚未达到一切平等;况且各寺主持的管理方法又多有不同,僧众的因缘善根也不同,刚出家时对僧众生活不了解,期望值过高与实际形成强烈反差,故须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耐心关怀,相互理解。然后,应主动遵守管理轨制;管理轨制对寺庙内部是约束机制,人人明确责任义务;对广大信众是规范教化,展示寺庙传统正规;对机制运转是有序保证,维护道场安稳祥和;杜绝有制不遵、有令不行的现象发生。其次,对身心修行应合理安排时间;经常组织僧众诵持经典,邀请法师开示,使其明教义知法理,自觉化解顺逆因缘所生障碍。还有,对所受戒律应坚持诵戒;半月诵戒时举戒自咨,各依受戒而民主平等,使戒益化入言行中,自觉改正过失。还有,对财务收支应公开透明;定期公布帐目,控制合理支出,人人是常住主人,调动其做好寺务的积极性。还有,对寺内事项应平等公正;防止一切暗箱操作,同人同事须平等,僧与僧相待公正。当然,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还很多,不能一一例举。

各地寺庙在内部管理上,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可参访交流,相互促进,保持整个轨制的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操作性,使管理功用再上一个新台阶;不至于因内部管理不善背负因果,以至断送自他慧命。如此话头,值得探索;如此讲解,仅供参考。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
有人问,我见闻过一些寺庙只喜欢青壮僧尼,而将个别老弱病者启单,他们在无处可去的状况下,有的进了托老所(有养老保险金),有的回了子女家,有的还俗成了家等。如此行作虽有因缘,但一定有因果;这样的因果由谁来承担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你说的这些事,我于二十几年前就见闻过了,有一位老僧出了一辈子家,不愿离开伽蓝,且无处可去;却被几位出家人与在家人,打的鼻青脸肿、身体带伤,赶出寺外,用品也被扔出;老僧爬起后带上用品,怏怏而离不知去向。还有,几年前与一位住持交流佛法时,我问他说,您这么大年纪了,生命无常,生死事大,怎么不将寺务交给壮年僧人去做,您好腾出手来,有时间专心修行。他回答说,“这事万万不行啊!除了福慧不具足,让人不放心外,还有难言之隐。我师兄如你所说,将住持位置交给了大徒弟;结果没过几年,大徒弟翅膀硬了,嫌其碍事,将其赶了出来,没有人收留,现在我这里。我的一位同修,也是如此,现在回到了女儿家,虽未还俗,但也不方便修行啦!故在我圆寂前,让大徒弟作事可以,可住持位置不能让。”这种现象,虽属个别,不是普遍,却影响颇大、甚远、极坏。谁也不愿自扬家丑,但为止恶扬善,减少或避免此类现象继续发生与蔓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只好直心而论。

如此行作的恶劣影响;其一,不利于大多数僧人修行;人人有老的那一天,见闻如此现象,今天此僧的下场,就是明天彼等的未来,身心不能安稳行道;如一中年僧人为人看风水、占卜吉凶等,信众都有不同供养;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明知不如法,但也没办法,若手里没钱,又无儿无女的,一旦被启单如何生活呀,也无法继续修行啦。”其二,一些僧尼离寺另辟蹊径;有的在居士开办的佛教用品商店,为佛像、菩萨像、财神像等,装藏、开光、升座,取得不同供养;有的行走于在家人之中,举办各种法事,直接取得供养;有的干脆买了民房,广收弟子,大办道场,收取财物等。其三,阻碍了一些人的出家之路;部分在家人想出家修行,当见闻如此现象后,不敢再出家,怕将来回不了家;如一位在家人带发修行一段时间后,本来决心非常大,可亲见一位老尼被启单后,第二天便离寺回家了。其四,降低了僧人在大众心中的地位;俗人皆知尊老敬老、养老孝老,僧人怎么驱赶老弱病者呢?如一寺庙前几位摊主议论说,“被打骂赶走的老僧太可怜了,在世间也少见这种事;他们的心怎么这样狠,不知佛教的慈悲心都跑到哪里去了。”也有的说,“出家的人,东山一个,西山一个,个性都强,谁是谁的亲近人,出这种事也就见怪不怪了。”

如此行作的因果极重;佛赞出家清净,在家修行有多恶因缘缠绕。而于少数寺庙中,真实存在这种事例,其影响可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自然产生因果,为今世所种恶因;其一,损佛形像;佛怜悯救度一切众生,而如此弟子却不能怜悯救度个别老弱病者,使佛法教义在大众心里产生疑惑,信佛怎么样?不信佛又怎么样?知道的出家人如此,不知道的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呢!看来佛教也不过如此,还是好好过日子吧!其二,污法污僧;在被启单的老弱病者中,除个别毁法破戒的人外,据我观察有乘愿再来的菩萨,也有声闻一至四果的阿罗汉,也有清净梵行的比丘僧、或凡夫僧;但在清净梵行的僧尼中,身心为法体,慧命为真僧,毁辱为污法,打骂为污僧。其三,毁破戒律;佛戒为孝,戒名止恶,孝名为善;佛有救赎戒、看病戒;佛弟子以戒为师,应为遵戒守戒的楷模;而不分善恶、不分凡圣、不分状况,只想甩包袱、图安逸、求顺心,随时可以启单,还是理直气壮,毁戒于不知,破戒后不觉。其四,断人慧命;古德有云,宁杀千人生命,不断一人慧命;特别是被启单后,无奈还俗成家的人,身心无法清净修行,乃至不再信佛;虽有前世逆缘,但今世若遇顺缘,可继续增长慧命;如有母女二位僧尼,母亲被启单后,女儿随其还俗成家,丈夫家无有信仰;若母亲不被启单,后边的事就不会发生。故随意对个别老弱病僧尼启单者,今生难以成就道业,后世将堕无间地狱,因果报应后再善生人天。因果由决策者及参与者共同来承担,决策者承担主要因果。

当见闻如此事例时,我的心在流泪;为一切弱者的悲惨遭遇而伤感。当回答如此请法时,我的心在流血;为一切强者的不计因果而哀痛。不知诸位住持与常住,见闻如此问答后,身心有何感想。大众应知,举其事例,知其根源,才能革除其弊。还应相信,佛教信众有智慧,一定能共同营造出人间清净道场,为世人继承优良传统起到示范的榜样作用。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一】
有人问,我不太懂佛法,但知世人倡导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奉献人生等价值观,而信佛人却倡导自利利他的人生理念;怎么听着信佛人还不如世人的观念进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世人与信佛人观念的内含不同,在义理上存在着本质差别;故不能仅凭表面字义,来认知观念的进步与落后;只能是义理各有所表,道德功用相通,身心境界存异。世人倡导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奉献人生等价值观,为世法中社会公德的展现,为世风中大众善行的愿望,是针对身心中自私自利观念的转化,是针对身心中贪婪执著欲望的改变。如此价值观,是身心修养的追求目标,是精神境界的崇高理想,是人生环境的优良标准,是道德文明的具体体现。信佛人倡导自利利他的人生理念,是在世法世智的基础上,依佛戒律停止身心中一切恶念、恶言、恶行,生起身心中一切善念、善言、善行;依佛传承法门修行而破除身根障碍,净化五蕴识心的无明烦恼;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出离世间又入世间,救度众生一起离苦得乐;以出世间法为究竟,又不离世间法;以广修福德慧德为自利,又以福德慧德济度众生为利他。

信佛人自利利他的理念,不在于语言文字上,而在于身心行作上;是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律的基础上,次第修证道果所形成的功德。若无大因缘、大善根的功德自利,无法利他,也不可能利他。这里的自利,是获得佛性藏中的戒利法益,是明自心、见自性中的功德利益,非世间法中的名闻利益,也非身心中的私欲利益。这里的利他,除慈悲众生,喜舍一切七宝外财外,还喜舍一切头目骨髓、皮肤血肉等内财;而且不求回报,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超出世人想象,为难行能行的利他。佛教公案中记,“昔有一国王深识罪福信有果报,常好布施不逆人意,名流四远无不闻知。时邻境起兵以袭其国,王自思惟,若我出战必伤害,宁自丧身不抂百姓。彼军已至从城东门入,王便从西门出,单独一身逃奔林野。时有一婆罗门从远方来,路由林间遇值此王,即时二人对相问讯,王问婆罗门,汝从何来欲何所往?婆罗门曰,我闻某甲国王,志好布施不逆人意,故从远来欲有所求。王即答言,君所言者,我身是也。婆罗门闻之惊怪,即问王曰,王今如此,其故何耶?时王具以事情向婆罗门说。婆罗门闻之躄地绝死良久,王即扶起以水洒之然后乃苏。王问之曰,何故若是?婆罗门言,我自昔贫穷乏无财,故从远来欲乞财宝,如何今日值王如此?故懊恼不自堪胜。王即慰喻婆罗门,汝莫愁忧,我当令汝大得财宝。彼异王者虽得我国未获我身,宣令遐裔赠募甚重,汝便可缚我身送诣王门,彼王欢喜必重赏汝。于是婆罗门即如其言,以草索绳缚其两手,送诣王门。门人见之速入白王,王闻惊喜,即命令前门士即将所摄王身及婆罗门诣王坐前。王问婆罗门,汝有何术能致此人?婆罗门答,我无他术,此人本为王时志好布施,故从远来欲有所乞。于林树间遇值相见,彼问我言,欲何所至?时我答言,欲至某甲国王所。彼答我言,某国王者我身也。我闻是语即时绝死了不自觉,彼扶我起以水洒之,复问我言,汝何故至此?我答言,宿世不施生世贫穷,故从远来欲乞财宝,本愿不遂故自懊恼耳。彼劳我言,勿生勒念,吾当以身给汝所须。便语我言,汝可持绳缚我两臂送诣王门,彼王自当赏赐汝也。时王闻婆罗门语,即便泪出避席下坐语本王言,汝真人王,我为贼也。于是摄其所领还归本国,前王复位令行如故。此明菩萨本为凡人,所行至德其事如是,若有书持经卷至心如是,天及恶人终不得便也。”

自利利他的人生理念,人人可说;可在实践中,事事难行。特别是在当下,受到市场经济负面的影响,冷酷残忍无情的竞争,身心被贪婪所占据,私欲恶性膨胀,一味索取,一切向钱看,人性中丧失了道德善良,追求声色犬马的奢侈生活,满足于自我生理感官需求的享乐,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现实利益,只利用传统文化与优秀文化的外在形式而缺乏营养吸收;已经对世人倡导的价值观,形成了严峻的挑战;由此衍生出部分寺庙商业化与僧尼职业化,其深远影响也对伽蓝净地形成了垢染的冲击。故应大力倡导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优秀文化,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统一意志的人生信念;再加以自利利他的菩提愿心与佛教文化,化腐朽为神奇,化阴暗为光明,用进步改变落后,用正面转化负面,造福人间,回归心灵家园。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二】
有人问,前几天有二人,手拿两本书来到我家说,“释迦牟尼佛讲的法不灵了,要学新法;古代的教法不适合现代人了,要改革,把基本的戒律都改掉,废除吃素,合理杀生,夫妻勿戒,发展经济。这两本书就是‘新的佛经’,赠给你诵持。”我翻看了一下,不是佛说,也不是阿难结集;而是一位学者,借用佛名编写。便对他们说,这不是佛经是伪经,这不是佛说是魔说,这不是正法是邪法。这二人听后气愤的说,“你不许诬蔑陷害老师,否则请律师告你侵害个人名誉权,要你承担全部法律责任。”我对他们说,你二人快走,我也不讨论什么新法,你们也用不着告我侵权。我弄不明白“新的佛经”是怎么回事;还有他们怎么说佛经都可以,而依佛法说“新的佛经”几句,怎么还犯法了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据我所知,有的在家人手拿此类书籍,向出家法师请法,印证其真伪时,出家法师皆告知请法者,“快将此类书籍烧掉,以免与其结缘,感召今生后世因果。”于出家人中,尚未发现有信受如此新法者,皆自觉加以抵制。于在家人中,正式受过三皈五戒、广修十善法的人,大多数人也不信受如此新法,怕结魔缘,怕造恶业,怕召因果,见闻此类书籍者,也都拒之门外。有人向我介绍说,“在网络媒体上,也有多种质疑声;如‘胡编乱造,假借佛教的旗号反对佛教,自称是普贤菩萨,其实就是敛财的邪教性质的大魔头。’还有‘魔子魔孙断佛慧命不择手段,破佛戒律,当下无间地狱。’还有‘改革是假,叛教,篡改,敛财是真。’还有‘假借佛教改革恶意攻击信教群众,无耻的篡改了佛教基本教义和五戒。用自己庸俗的想法诋毁戒律,提倡杀生、淫欲,干那些不干净的男欢女爱的快乐修行。本质恶劣,三宝弟子坚决反对。’还有‘警惕邪书之四大天王法门,什么佛魂宏图,又佛又魂的!这些书批判佛陀戒律,鼓吹不吃素可吃肉、不苦修可乐修、可杀生、可邪淫等,这正是《楞严经》里面所讲的附佛外道,所以学佛弟子,特别是居士,不可不慎,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来印这些邪书,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是助长了这些附佛外道的嚣张气焰呀!阿弥陀佛!自重!’还有依佛法戒律十问作者等。”

此类书籍,多在不信仰佛教及初学不明教义法理、不能守持戒律的人中流传。于这类人中,根本不知真正的佛教,也根本不懂佛法义理,也根本不明佛戒律仪;只略知一些佛教常识与文化,以此来填补一下心灵的空虚,抵消一些畏惧因果报应的心理,追赶时髦而装饰一点门面,满足一把精神愿望的需求。此类书籍,虽借用佛教各种名称,却无真正佛法义理之实,完全以世俗观念、世俗理论、世俗知识来创造新法,只能算作一种四不相读物,以所谓的新法思想混淆佛法义理,故只能用世法来吓阻与维护个人名誉权。真正的佛教,对佛法义理可自由辩法,有时法师也常受诋毁辱骂,或常被戴上外道邪师的帽子,可无人以世法吓阻与维护个人名誉权,只以因果法各自承担业报。

对此类书籍之所以讲为四不相读物,可以拭目见其宗旨;即纲要,为“传承、改革、和谐、发展。”佛光普照,“为众生化解灾难、增运、祛病、强身、延寿等。”创建佛净土,为“建成规模、样式、功能等完全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同的东方极乐世界。”法宝佛光卡,为“化解灾难、诉讼、外遇、婚灾、恶瘾等;增运子女、学业、事业、仕途、福寿等。”新立四相,为“废除吃素,合理杀生,夫妻勿戒,发展经济。”功德无量,为“培育门生,福国利民。”普度众生,为“为构建道德社会、和谐社会做不懈的努力”等;佛教不像佛教,道教不像道教,儒教不像儒教,文学不像文学。至于是不是伪经、魔说、邪法,我等暂且不急于下结论,还是留给大众去认知评判;让四众在择法中,提高对真伪佛经、正法邪法的辨别智力。此类书籍的出现,有其众生业习因缘,清净与垢染相比较而存在,正法与邪法相混淆而发展,于存在与发展中才突显佛教正法的真与贵。

至于“他们怎么说佛经都可以,而依佛法说“新的佛经”几句,怎么还犯法了呢?” 请先不用情绪化思维此事,可用理智校量因缘;即济度人时须观机逗教,若选对机缘可事半功倍;否则费力反遭殃;如一人遭遇车祸,肇事者逃逸,多人见之避而不救;而一人见义勇为,送往医院救活生命,并通知家属告之实情;可家属反诬见义勇为者为肇事者,便向遭遇车祸者求证,遭遇车祸者说,“当时我昏迷不醒,清醒时只见此人在场。”见义勇为者的清白,只有等待肇事者归案才能证明;在未得到证明前,应承担肇事者的责任。故而应知,度人难、讲法难、讲正法更难,非大勇无畏者而不可为之。其实,应相信四众的智慧,真伪正邪一见便知;其因缘则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若无智慧者,误入也是因缘。佛教公案中记,“有二种贼,一者手力贼。二者方便贼。手力贼手自凿壁,或作师子头或作莲花形,入舍取物不尽持去要少多留,欲令主人得生活也,欲使人称此是好贼。还自变服与诸人俱至失物家看,时彼众人见贼凿壁处,皆言此是巧贼。时有一方便贼微梵志服,亦在其中便作是言,此非巧贼,用力多而得物少,云何为巧?要不用力而得物多尔乃为巧。时手力贼密着心中,待众人去随而问之,云何为方便贼?答言,汝欲知者但随我行,一月余日当使汝见。于是方便贼便方便微梵志服,造一大富长者家,告长者言,我须少物,能与我者不亦佳乎?时长者谓索一衣直,便即答言,当相给与。未得之间续后重往言,君前许我者意定可得不?长者答言,当令必得。如是至三已,便作文书诣官言之言,某甲长者负我十万两金不欲还我。贼便取长者怨家以为时人,时官录其时人并长者身,问时人言,实尔不?时人答言,实尔也。官遂令长者输金与此梵志。”此喻可正解为随喜功德,也可反解为愚人上当受骗。

再多讲一句,学佛人学的不是乖巧华丽的言辞与美妙动听的哲理,而是修行身心证悟的真实智慧,才能解决自我生死大事。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三】
有人问,依佛法修证中的观知,与世人中的预言家有什么区别吗?若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依功德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菩萨依佛功德力,有十种自在;既入世间又出世间,既可纵观三世又可广博十方,既为周流遍至法界又为圆通自在无碍;既能安立不同世界又能化度无量众生。依佛法修行证悟智慧的人,仗佛威神,以三昧定力,慧眼可以观知世与出世因缘、六道众生三世因果。世人中的预言家,可主要归纳为四类;一是天人直接转世;二是智人观星推测;三是利用周易测知;四是各类灵识附体。只能分别略讲,不能详尽其义。

依佛法修证中的观知,定无所思,心无所念,观无所虑,察无方所;即定观之人,无主观意识,只随顺因缘;无私欲可想,只清净无为;无任何挂碍,只依止般若;无特定所指,只离诸相有。随顺因缘,可缘未起时先观知,知后遇因缘,顺而不喜,逆而不悲,一切坦然面对,藏于心中,明了而不显露。清净无为,是身心清净离垢染,无欲漏无作为而为,心无杂念所起,唯净识念而无念念佛。依止般若,为身心智慧生起,无一丝私利私想,见此世界灾祸无动于心,见诸天妙乐如光影心无所记,见地狱惨烈苦受众生不惊不怖,见十方诸佛国土不来不去。离诸相有,为不觉有身又以身相心观,不见心识存在又真实存在,不以一人一事一地一域为执又未离事项。不以观之为能,一切无欲无求,缘起缘落无常,不沦为世俗世论,有可说有不可说,点到为止又多隐语,知众生根基有不同,仅为方便弘法利生;如《六祖坛经》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佛教公案颇多,无须再加引证。

天人直接转世知因缘者,通常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直接见佛闻法,种植善根德本,又于佛前忏悔,愿改前世业习;二是未经地狱轮回,直接转世为人,所具天眼功用未能尽失,五蕴识中心境转入意识。佛教公案中记,“昔佛往到第二忉利天上。为母说经。时有一天寿命垂尽。有七事为应。一者项中光灭。二者头上傅饰华萎。三者面色变。四者衣上有尘。五者腋下汗出。六者身形瘦。七者离本坐。即自思惟。寿终之后当弃天座七宝殿馆浴池园果自然饮食众伎女乐。更当下生于拘夷那竭国疥癞母猪腹中作子。甚预愁忧不知当作。何等方便得免此罪。有天语言。今佛在此为母说经。佛为三世一切之救。唯佛能脱卿之罪耳。即到佛所稽首作礼。未及发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白佛言。虽知天福不可得久。恨离此座当为疥癞母猪作豚。以是为毒。趣受他身不敢为恐也。佛言。欲离豚身。当三自归言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如是日三。天从佛教晨夜自归。却后七日天即寿尽。来下生于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娩娠又无恶露。母旁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儿堕地语。谓之荧惑。意欲杀之。退自念言。我少子怪。若杀此儿父必罪我。徐白长者。杀之不晚。母即收儿。往白长者言。产生一男。甫初堕地长跪叉手自归三尊。阖门怪之谓为荧惑。父言。止止。此儿非凡。人生在世行年百岁。或八九十。每尚不晓自归三尊。况儿堕地能称南无佛。好养视之慎无轻慢。儿遂长大年向七岁。与其辈类于道边戏。时佛弟子舍利弗摩诃目揵连适过儿旁。儿前礼足言。和南舍利弗摩诃目揵连。舍利弗摩目揵连惊怪。小儿能礼比丘。儿言。道人不识我耶。佛于天上为母说经。我时为天当下作猪。从佛之教自归得人。”但知因缘者,所观边界与时间有限量,多以欲界为主,一世至多世不定,缘尽功用自消。

智人观星推测,也称占星术,古今中外有之。以天体星座变化,引发磁力变化而影响地球;又以天体星座所主神职变化、运动方所,与地球区域相互效应,推测人间祸福;如在中国各朝代,皆有观星台与观星官等,向君主谏言,预测国运吉凶;再如国外的诺查丹玛斯,有很多留世预言等。智人观星推测,一是有地域不同而有误差;二是后世因缘变化无法测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当遇大善大恶因缘,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的提前与延后,有的轻微与严重等,故世人认为,预测有时不准,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利用周易测知,在中国有多种占卜看相、六爻异术、预测吉凶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书籍,有伏羲氏的《阴阳八卦》、姜子牙的《太极图》、铁冠道人的《透天机》、袁天罡、李淳风的《推背图》、刘伯温的《烧饼歌》,还有明末清初《冬明历》等,都是利用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原理,配合天干地支,加以运算推测,透出万事万物运转变化的玄机哲理,变化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化;如民间流传较广的李自成的大顺朝十八年,由于君臣腐化天天过年,仅为十八天(无法印证预言的真伪,这里仅作为一种比喻);再如一人被测知,某年某月某日必死,而被测者第二天皈依佛门,礼佛供养、举办放生法会、忏悔业障、念佛善行等,平安度过预测期而没有死,预测者见之惊呀,并说“你一定遇上高人又做大善事了,过了这道坎寿命又能活几十年呢。”

各类灵识附体的人,也称为巫医、巫术、神汉。虽被世人称为迷信、鬼神、作祟,佛教信众称为外道、邪法、邪众等,但如此现象,于世间真实存在,且流传广泛,民众信者颇多。各类灵识,有的通过身心修炼,有的不须通过身心修炼,皆具有报通,且身心能量场超过普通人体,并能很容易侵入体中,影响普通人的情绪;尤其对极少数体能弱的人,能控制其思维意识,利用人口说话,表达所知事物,或预测过去、现在、未来之事与吉凶祸福。国家有禁止可禁而不止,道术有降伏可伏而不尽,佛法有驱离可离而不灭。这道众生存在,是业力感召;被附体者又与其有缘,报恩报仇者皆有。可是,各类灵识的报通有限,多限于忉利天以下(不含忉利天),主要预测人间之事;又限于被附体人一世。有知其然时不能掌控变化,故有时准时不准等。事例不须我讲,民间一人可富五车。

观知与预言,二者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差别。相通之处,在于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运与势及特征特性的观知与预言。运为过程,过程有轨迹。势为趋向,趋向有兴衰。特征特性为人物与事件,人物与事件有代表性。但也各有差別,根本差别在于漏尽;有漏者的测知力有效有限,无漏者的智慧力有应无尽。一般差别在于内含上,佛法中的运,为佛法住世的全过程;佛法中的势,为佛法住世兴衰的状态;佛法中的特征特性,为正法、像法、末法,各有不同人物与事项所生现象。世人中的运,为人类历史的过程;世人中的势,为朝代更迭的兴衰状态;世人中的特征特性,为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人物与事件为代表。观知可明了预言中的运与势及特征特性,但隐而不显,无为而修行。预言却不能预测观知人世与出世的智慧境界,也不能预测佛法中的运与势及特征特性。依佛法义理,一切有为不究竟,皆为外道邪法,唯证悟岀世间智慧,方为了义。应知一切预言,只能预言灾难,不能转化灾难,若说破此灾难加以防范时,又加重彼灾难,徒增困惑烦恼,又无能为力;唯佛法可增益人天福报,转化灾难为无形不起,降福增寿、物富粮丰于有形常态,只凭人心善恶,众志成城。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四】
有人问,我信佛十几年了,通过读诵佛经受益颇多,又坚持静坐念佛身心轻安;当劝一些亲友信佛时,有的人不但不肯信,一说就生气,或诽谤佛法,反倒教训我几句;本来一片好心,可连一句好话都得不到;如果不劝他们,还心有不甘,不知如何是好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你能读诵佛经,为能深入经藏获取法宝,可自我开启智慧,重新确认人生价值,理知三世因果可畏,及六道轮回可惧;又知身命无常,生死事大,能皈依佛门可贵,能众善奉行可赞。在坚持静坐念佛的修行中,出现了身心轻安的境界,为禅行初定的前奏,应继续勤行精进,达到一心不乱念佛。以你现在的修证阶段,只能为初行者,尚未达到真正法义上的自利,不能将佛法义理融会贯通,不能以方便智慧观察因缘善根,仅凭感悟一些佛法义理,就想去弘法利他,当然会出现一些事与愿违、效果不佳、困惑不解、不知所措的状况。


佛法化度众生,语言文字只是名相。当他人无法得知你的真实想法,有时很难一下子就相信所说言词,关键是日常的行为,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特别是身心修行所体现的健康与气质状态,及家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心态,能否让他人钦佩;如世人所说,“打铁必须本身硬。”劝人信佛不是一件小事,人皆颠倒于酒色财气之中,迷恋于身心五欲之乐,贪著于名闻利养之有,沉沦于是非争斗习气之戏;仅凭谁说几句与此不着边际的话,怎么让人去信伏难行的佛法,看破世俗坚固的名相,放下诸多根深的执著。故须加速身心修行,成就道业时再发菩提心,证悟世与出世第一义谛,达到自我解脱的自利,才能做到依戒法利益他人。当利益他人时,须以身命财的付出为代价,外财内财一起布施不求回报,功德完全回向法界众生。佛教公案中记,“昔有一病人。众医不能治差。径来投国王。王名萨和檀。以身归大王。慈愿治我病。王即付诸师。敕令为治病。诸医启王。此药不可得。王问诸师曰。其药名何等。世无五毒人其肉中作汤。服此便得差。何等为五毒。一者无贪淫心。二者无嗔恚心。三者无愚痴心。四者无妒嫉心。五者无克虐心。若有此人者。其病便愈。王告诸师曰。此人来归我。唯我无此毒。即割身上肉。与之令合汤。病者服愈。便发摩诃衍(大乘心或菩提心)。”


劝化亲友信佛时,须观察世俗因缘。在一般状况下,杀业重的人,不宜劝化;如屠宰、网捕者,不请不讲。贪婪心重的人,不宜劝化;如爱占他人便宜、偷摸抢劫者,不请不讲。欲习重的人,不宜劝化;如乱伦、邪淫者,不请不讲。还有对吸毒、赌博、贪酒、傲慢、嫉妒、不善、谎言者,不宜劝化,不请不讲。能观三世因缘,过去世有善根者除外。对普通世俗因缘的人,随缘而讲,不可强讲,多讲浅义,联系世法,信与不信由他,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佛教公案中记,“有一大树其果如二升瓶。其果垂熟。有乌飞来住树枝上方住。果落乌头杀。树神见此。而作偈言。乌来不求死。果堕不为乌。果熟乌应死。因缘会使尔。人在世间。罪福会迟速合。无有前却。黠人得罪不怨。得福不喜。尔乃为谛信。佛言受持不离。三界之中。有九十六种道。世人各奉其所事。冀神有益。此诸小道未晓为福。岂能执德。所以尔者。不识三尊之上明。不执五戒之清真。无有八正之深见。岂能祐济于人乎。是以名之薄田耳。”


若欲弘法利生时,在不能观察因缘善根的状况下,易缓不宜急,注意方式方法;先以好言、善利、情义、礼让等,相互产生好感,能够信受劝言,再逐渐善行导化,赞叹世俗良风,斥责无义之习,长期熏习不懈,方能建立善因缘,培植增益善根,产生好心的预期效应;既尽了亲友世俗因缘的责任义务,又为弘法利生的善行愿心。否则,因缺乏善巧,一旦诽谤佛法,未先度人先造业,加重了他人恶因缘,又断了往世细小善根,推入无间大地狱,所谓的好心办了坏事;如一位证声闻果的僧人,见同门师兄弟中,不能依法持戒正行,在不忍心的状况下,冒然讲了几句正法劝化,当即召来打骂毁辱,“谁让你多管闲事,瞎操心还碍手脚”;几位师兄弟不但未受化,反造堕落恶道因缘。只要心存善念,愿结殊胜法缘,则为利益他人,不以数量多少为计。佛教公案中记,“昔者舍卫国有一贫家。庭中有蒲桃树。上有数穗。念欲即施道人。时国王先前请食一月。是贫家力势不如。王正玄许一月。乃得一道人便持施之。语道人言。念欲施来一月。今乃得愿。道人语优婆夷。以一月中施矣。优婆夷言。我但一穗蒲桃施耳。那得一月施。道人言。但一月中念欲施。则为一月也。”若详参如此教义法理,可诵持《优婆塞戒经》。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五】
有人问,人喜弄巧,追名逐利,鲜廉寡耻,天天说德,可又不知德为何物;在周围一些人的理念中,有钱好使,可以买权,权围钱转,乃至“笑贫不笑娼”,依佛法义理,应如何培养己德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一个德字,广大于天,厚重于地,义理无尽。德载于道,圆通三教,善法本源,无言理念。义贯古今,理通中外,昭示一切,世代相传。感知无形,化入自然,显现因缘,功用至善。自我智疏根浅,只能简义略谈,共同探究真谛,受益八识心田。


德,是人类应具备的内在的品行规范,是人类基本的信仰寄托,是人类伦理的核心价值,是人类文化的根本内容,是人类言行操守的准则。其功用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人的心行,是心的良知,是正大光明,是达到净化和完善个体生命的目的,是与人为善、广行方便、助人为乐、谦下不争、宽容慈善,博爱世间,是理性、祥和、健康、快乐、友善、幸福的动力,是评判善恶的标准,是转变不善习气、妄想执着、私欲贪婪、歪理邪见的定盘。德的内含广泛,三教各有所显。


儒教之德,将一切人类善行美德与知识内含升华到一种文明的文化,形成道义理念的人间正道;以仁为核心,以智、勇为外延,以恭、宽、信、敏、惠与温、良、恭、俭、让为内容。在礼乐文明中,君子以厚德载物,将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儒教之德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形成了儒教文化的价值观,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被礼记教育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纲领。儒教之德的理论思想,融入“仁爱孝悌、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好礼”等传统美德,“子曰成仁,孟曰取义”。其道德修养过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在总结他进德修业的历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道教之德,将人对天人善行仙德与长生不老仙术的修炼,得到了仙德与仙术,形成了人间道义的大道,道性平等;以道德作为立教阐教之本,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为律己,以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为训诫,表现为人性、人道、良心、良知、道心、慈爱心等。并以此为标准,评判一个人的思想言行是真、善、美,还是假、丑、恶;是善、公、廉、正,还是恶、私、贪、邪。对世间中有道德之人总给予尊重、颂扬、树碑立传、修祠建庙,使他们的风范与精神长存,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对那些不道德之人,则以批判、谴责、口诛笔伐,使他们臭名昭著,警示人们引以为戒。在《道教常识》中言:道教教化的目的在于净化人心,使人心神宁静,好善乐施,积功累德,济世利人。在善恶报应的教义上,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承负意为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即人们常说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道德修养是无止境的,所谓“人无完人。”道教有严格的戒律;如“十善十恶”,“中极三百大戒”,“天仙大戒”,“欲做天仙,要做一千三百善”之功德等。修道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既为先决条件,又是生静、开慧、与时俱进、成就道业的首要条件。神位按德行修持的深浅分品位,为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


佛教之德,称为功德,由福德与慧德的圆满而成就。佛教之道,分为世间法与世间智、出世间法与出世间智。在世间法与世间智中,依戒止一切恶、行一切善为福德;依法修定、以定生慧为慧德。戒以孝顺为本,孝顺父、母、佛、法、僧、君、亲、师。孝顺为戒之首,制止心生诸恶,从而奉行众善。孝为慈悲之本,孝为喜舍之源;慈悲是持戒的根本,是仁心对待一切众生的具体体现。孝为尊敬,顺为顺从意志;孝顺为持戒修行的基本准则,也是人性善良的基本准则,还是一切做人德行的基本准则;同时,孝顺也是人格与礼仪的体现。法以自然与因缘法则为基础,依传承法门为路径,精进禅行定慧,得身口意三业清净无染,自我解脱后,再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慈悲喜舍救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证悟无道之道、无为佛道,而成就慧德;故无道则无德,失德则失道。在出世间法与出世间智中,诸佛菩萨不舍众生。诸佛依功德愿力安立法界,救济众生身命,化度众生慧命。诸菩萨化现人王、天王及六道众生,依正法正德示现世间,示范众生自救自度。佛教公案中记,“鹿林昔有五百群鹿,在此林中有鹿王,一是菩萨,一是真鹿王。时有国王出城猎,见此群鹿引兵围之,彼二鹿王共设方计,俱诣人王长跪白人王言,今在王界分受屠割,若王一时并杀诸鹿,啖不时尽或臭烂,意欲日送二鹿以供王食,余者次第当日日奉送不敢有阙也。愿王见听,小得延命,此岂是非大王之恩耶?于是人王听如所白,开围放之。从此以后,彼二鹿王,自相料简遂为次第,日送二鹿诣王厨下。更数日后,有一妊身鹿次应就死,彼鹿诣其王所求待产竟,彼王报言,余鹿次第未至,谁代汝者?彼鹿便诣菩萨王所,白菩萨言,我王不仁,不以理恕,今来归命,愿为理之。菩萨鹿王愍其如此,遂便自诣人王厨下,厨士白王言,鹿王自来诣厨,求代彼妊身之鹿。王乃怪之希有,语厨士言,将彼鹿王来。于是鹿王诣人王所,遂向王广说其意,于是人王信心遂生。禽兽犹尚修德,何况人乎?令一国之内永不射猎,以此林野长施群鹿,从是以来遂以鹿林为名也。”
培养己德,不离三教; “学文化、讲道义、修身心,皆以德为中心。”学文化以增聪慧,才能适应生存。讲道义以增和睦,才能同力共济。修身心以增定力,才能境界高远。做人之德,应依儒德;做天人之德,应依道德(含各宗教);做无为自在人之德,应依功德。三教之德于人,身心各有融合;以儒德为基础,以道德为过度,以功德为究竟。世间一切德行,皆不离三教德本。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六】
有人问,经常听人说,信仰佛教在修行百福庄严,可我怎么没看见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如来三十二相,一一相皆以百福为庄严。百福庄严,为百思庄严,又为百福德庄严。百思即百心,是菩萨初发五十心,又具足决定成就五十心。如是百心,次第辗转,具足成就清净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胜法广解)论》云,“何谓百福。答此中百思名为百福。何谓百思。谓如菩萨造作增长足善住相业时。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令净调柔。次起一思正牵引彼。后复起五十思令其圆满。”


菩萨以百心成就三十二相,最迟需要百劫,最快需要九十一劫。释迦牟尼佛,因地行菩萨道时,九十一大劫大精进修行百心,速超九大劫,而成就三十二相。菩萨于佛国土,有四种事殊胜;一是菩提愿心炽盛,见众生苦受情不堪忍,当往来拔济;二是智见猛利分明,身口意三业清净,辩才无碍,尊重正法;三是大丈夫身诸根圆满,形貌端严,愿心坚固不退;四是证得一生补处,利乐有情不求报,一切回向菩提。菩萨示现世间,有五种事殊胜;一是证得一生补处,于一切时一切处坐道场,弘法利生;二是最为富贵端严,法财无量,戒福庄严,惠施众生;三是德重智深伏众,喜乐多闻,志性调柔,人天师表;四是随顺殊胜智慧,依佛为师,具足方便,以不同身相化度众生;五是随顺众生因缘,远离世间染垢,身心清净则佛国土净。


菩萨于世间,如何修行百心呢?《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云,“问何者是五十思耶。答依十业道各有五思。谓依离杀业道有五思。一离杀思。二劝导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谓回所修向菩提故。乃至正见亦尔。是名五十思。”十善业道,为永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五十思,从十业道离杀思而起;离杀思,为身口意永离杀业。劝导思,为教化他人永离杀业。赞美思,为赞叹永离杀业善行。随喜思,为随喜他人善行功德。回向思,为一切功德皆回向法界。以下四十五思,义理类同。菩萨初发五十心,为次第修证功德;具足决定成就五十心,为所修功德圆满。至于菩萨所起一一福量无量无边,彼岸愿心,唯佛能知,故不详解。


    信仰佛教的修行人,皆以十业道为基础,修行十善法,不舍人天之身,再次第证悟声闻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而于百心,不具足修证初发五十心功德,圆满五十心功德就无从而起。其中缘故,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人天众生未离六道轮回,今生可修十善法,待后世随业轮转时,思维所知五十心尽失,十不善法又随时随地造作,无法具足修证功德。二是人天众生可修十善法,却不能究竟行离杀思、劝导思、赞美思、随喜思、回向思;思维有漏,言行有为;既有身心障碍未除,又有蕴习垢染未净。三是定性声闻未出三界,待定力消失、天福享尽时,又堕入轮回,所修五十心既有缺失、又有间断,功德不能圆满。四是初发菩提心者,福德慧德不具足,能行五十心而不究竟,故而不能圆满五十心功德。从中可以看出,信仰佛教的修行人,尚无百福庄严,何相可见。即使乘愿再来的菩萨,也不能以身像见,只能定中无相观相。只有佛具足三十二相,可见百福庄严。


信仰佛教的修行人,虽暂时不可见百福庄严,但于未来世中有成就百福庄严的可能;只要坚固其心修六度万行,总有成就百福庄严的那一天。若于十业道修行中有缺失,特别是未证定空智慧的人,就不邪见这一条都难行作;如几位出家人交流禅行境界,当谈到定观胜境与得戒好相时,其中一位出家人说,“你们皆是外道,念佛法门中哪有什么定观胜境与得戒好相,纯属胡扯。”另一位出家人说,“哪个法门不念佛!各人依何法门修行你不知道,定观胜境不作圣解,破五十蕴魔不离一部《楞严经》,若修行过程中,没有定观胜境,佛为什么说这部经。得戒好相,《菩萨戒经》中有,一见便知。”说他人外道者反生邪见,误判正法修行者应负因果,实在悲哀。故修行人,应理入行入法藏,早日成就百福庄严。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七】
有人问,您对本焕长老评价很高,可在网络上见闻到的是,他晚年时年年过寿,还逢人就说,“发财发财发大财,升官升官升大官。”对此,大众评判不一,疑惑很大,不知您是如何认知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从古至今,很多有证悟智慧的高僧大德,皆能看破名闻身相,放下我法执著,倡导出家人不过寿;并身体力行,以诵经功德回向七世父母,如法报答养育之恩。这种佛门风尚,既节俭信众财物,又节省信众时间;既祥和如意,又如法如戒;故非常值得提倡。但是,每逢诸佛菩萨圣诞日,信众皆以各种方式表示怀德;如有浴佛、放生、诵经、讲法等活动。信众如此怀德,不但没有过失,反而增益功德。只要不执著名闻利养、我法相有;又能随顺信众因缘,如法如戒的将寿诞化为弘法道场;还能以身心胜行为福田,给信众修供养、结法缘、种福田的机缘;更能以“一句了义法,可销万两金”的功德力,化掉信众供养财物所带业力;并且,财物不为己用,用做建庙、修塔、塑像、放生、救灾、济贫等法事增益;不能认知哪位高僧大德过寿,就为过失。故对本焕长老的评价,既应依法依戒,又应客观公正;既应保护信众善行,又应有益四众和合。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本焕长老晚年过寿不违戒轨;据我所知,当本焕长老晚年过寿,并非出自本意;而是众弟子与崇拜的信众,自发的为长老祝寿,借机得以亲近,沐浴佛法光明,道场闻法受教,佛前供养三宝。最近几年内,年年都有自愿为长老祝寿的信众,回来后介绍法会空前,几万至十几万信众瞻仰尊容,见闻长老开示大乘法义,都为能与本焕长老喜结法缘而庆幸,从而坚固信念、发勇猛心、尽此报身而精进修行。并介绍说,“庆典中未见铺张浪费财物、喜乐个人崇拜等违戒过失处。”对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来说,起心动念处是道场,一切时,一切事,处处在在是道场。《维摩诘所说经》云,“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对于信众而言,为闻法而修供养,可增益福慧。《大般涅槃经》云,“佛告迦葉。若有建立護持正法。如是之人應從啟請。當捨身命而供養之。如我於是大乘經說。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恭敬禮拜。猶如事火婆羅門等。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恭敬禮拜。亦如諸天奉事帝釋。”


二是关于“发财发财发大财,升官升官升大官。”此言为本焕长老根据讲法对象不同,善巧方便说。据我所知,本焕长老见各地僧尼时,如法开示,未如此说;见普通信众时,遇有请法,如法开示,也未如此说;只是见到一些老板、官员等富贵之人,随顺大众因缘,令众欢喜,才如此说,以取吉祥如意。我问过多位亲近过本焕长老的信众,与其相见时如何开示,有无如此说法;回答皆是上述之义。故对如此说有异议者,虽关心佛门僧事,却不能尽知内里详情,待明实际状况后,疑惑止于智者。不需谁为之正名,更无需谁为之辩解;事实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三是声闻、缘觉、新发意菩萨与菩萨行人,在世间皆现凡夫身像,所修福德诸相,处于相对法则中。在此世间,除佛一切具足圆满外,其他众生于法相修福上,皆不能具足,故不可以名相观法师种性过失等。本焕长老是人,也现凡夫身像,所修法相当会功过伴生,故不可求全责备。佛教公案中记,“昔有一道士造婆罗门家乞食,婆罗门使妇擎食食之,妇在前立。其妇端正,道士观之心便生变,语婆罗门言,欲味过患出。婆罗门不解,便问言,何等欲味过患出?道士便抱其妇咽共呜呜已,语婆罗门言,此是欲味。婆罗门大瞋,以杖打此道人一下,道人复语,此过是患。复欲重打,道人走到门外,复回头语婆罗门,此是出也。喻人不能玄解义味,要须指事然后悟之也。”


本焕长老,刺舌血、指血抄写血经二十卷,文字二十余万;还有“燃臂孝母”等,皆为古今奇迹。为重法故,不惜身命财物,以“但愿众生得离苦,”而“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提心愿,利益当代、感召后人。不愧为当代佛门领袖、大德高僧、禅门宗师,我辈赞叹钦佩。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八】
有人问,当我心情烦躁时,在网络上读诵“随缘问答”后,稍有稳定;当细心读诵第二遍时,完全能平静下来;其中有什么缘故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有很多人问过此类事宜,有的是对某一问答而言,有的是对感到受益的几篇问答而言,有的是对通篇连续问答而言,状况各有不同,缘故十分简单;既有佛法义理熏陶,又有内心素质作用。若欲详知内含,可以归纳四点;一是直心是道场;二是有佛加持力;三是义理为正法;四是欢喜恭敬心。否则,不但没有如此感应,还不具足读诵因缘,一见标题就心生反感,或如读阅普通文章。


直心是道场;每当随缘问答时,皆依佛经教义法理,结合身心修行证悟,以正直的真诚心,实话实说,不误问者的正心、正行、正见。以直心为一行三昧,不搞形顺心违讲面子,不存虚伪谄曲怕丟名,不能自欺欺人弄玄虚。以直心即是净土,念起义正,口说法直,身行如戒,保持离名相、空爱憎、无取舍、去执著的心态。平等与人交流知见,不分亲疏贵贱,赞叹与毁辱一如,教义共享,法理共参,脱俗不离俗,以心换仁心。讲法大众化,论义以启迪,给人留有思维的余地,提出有义可参的话头,还暗含多重想象的空间,法到了义义未尽,理至究竟理不穷,意境幽深仍不舍,空空大道妙有空;既引起问者关注,又感觉兴趣正浓。如此一来,用佛法智慧,突然冲淡了烦躁的心情;有如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法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有佛加持力;每当整理随缘问答时,都如法供佛礼佛,祈请本师释迦牟尼佛护念;同时,祈请护念见闻者,愿离俗缘结法缘,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在整理问答中,舍弃八相执著;八相为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创造相、知识相、能执法相、所执法相。远离二心迷妄;二心为分别心、疑惑心。不落二边有为;二边为以我法执心计度世间万事规律。在整理问答后,精心认证字义句理,于佛前如法禀明,自愿承受过失因果;然后,再由记录者公开发表。如此一来,用身心空相,化解理顺了烦躁的心情;有如户外运动,吸收新鲜空气,调节新陈代谢,身心顿觉畅然。


义理为正法;在我心中只有正法义理,在随顺因缘中不见像法末法的影子。若遇问义者,只讲正法知见;否则,宁可一言不发,也不讲像法末法知见。讲解教义法理,力求了义究竟,避免含混不清,不让见闻者再去猜谜,知之为知之诲人不倦,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不为衣食无忧而攀缘,不为金钱丰厚而求缘,不为享乐安逸而依缘,不为名闻粉饰而亲缘。攀缘为卖法,求缘为偷盗,依缘为强取,亲缘为伪善。同时,以戒法一体而论,戒利法益一体同受。如此一来,用世与出世的诸法实相,融会温和了烦躁的心情;有如大开门窗,劲风吹散尘埃,清馨满室可意,闷趣无影无踪。


欢喜恭敬心;有如此感受的见闻者,一定是对所讲正法义理生起欢喜心,对佛所说法藏生起恭敬心;不以分别心、疑惑心见闻读诵。同时,于平常修行中,一定是清心寡欲、喜乐多闻、精勤禅行、有智参学之人。其实,修行人不在说些什么,重在各自做些什么。当明教义、知法理后,也应明确自己应做些什么,更应知如何做到些什么;而不是从中分别讲法人有何过失处,或用将其打翻在地、再踏上千万只脚的心态对待讲法人;讲法人只不过是佛法道场中,为大众运送法食的义工,或是值得大众怜悯的乞法者。如此一来,见闻者自心智慧生起,法光明照亮自心,开意转化了烦躁的心情;有如自家宝藏还自家,一切具足无缺少,何须向外东西寻,迷悟不立于无言。


于随缘问答中,由于本人心智尚未通达,所讲义理尚不圆融,定会存在着缺失处;又因一问一答中仓促应答,词句难以周全,还望见闻者匡正指教,诚致顶礼谢恩!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回向


天仙不坠,国主清宁,世界和平,人民安康。
法界有情,念佛同音,智心圆成,同证佛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净慧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9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2:37 , Processed in 0.141757 second(s), 13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