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47|回复: 9

唯识法门与心理健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6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郑石岩(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一、序言
  唯识学可说是一门佛教心理学,多年来我参研佛法,在实际修持和观察研究中,发现唯识学不但是学佛的重要法门,同时也是现代人提升生活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精神生活的有效指引,所以我把唯识法门称为唯识派心理学。把它的涵义解释出来,与现代心理学衔接,让更多人能使用它,以增进生活的幸福,并对生命的意义有所了解。
  现代人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社会里,竞争、忙碌、不断追求经济成长,所承受的生活压力极大。又多元价值的观念,带来许多选择的自由,而价值上的冲突,却成为心理生活的压力。自由的社会给予个人的尊严和肯定,但人们必须走出心理上的依赖,去做自由的思考和判断,否则就会迷失自己的方向,而放弃依赖就是一种压力。社会的变迁快速,科学工业一日千里,民生富裕,经济生活方式不断进步改变,人必须不断跟着成长,否则就会遭到淘汰的命运。于是,生活压力提高,情绪失调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一九九六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未来人类十大疾病提出推估报告,警告世人在二○二○年时,人类十大疾病的排行,第一名是心脏病,第二名是忧郁症。目前忧郁症还未进入威胁人类十大疾病的排行,为什么会在二十年后有可能成为第二号人类健康的杀手呢?依我从事心理咨商的经验,认为可能性很高。因为未来的社会变迁会更快,人的心灵生活所受到的压力和挑战也就升高。
  人类不断追求成长、自由与开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眼前就是一个高度资讯化的社会,人生活在一个庞大资讯的体系下,从生产到消费,你必须掌握资讯,用以了解和研判;从思考到决策,你必须依据资讯,处理更多资讯。你想想,光是股票、汇兑、金融,就可以使一个人眼花撩乱;可是你却生活在其中。你别以为自己可以自外于繁复的现代社会生活,一次金融风暴就可以使人倾家荡产,至于一般的金融动态,若毫无所悉,也会平白损失。每天跟着这些变化走,利害得失,忙碌竞争,可以了解世界卫生组织所作推估的可能性极高。事实上,以我从事心理咨商经验看,忧郁特质的人数,正快速的增加之中。因此,我们要去面对现代生活中的心灵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的课题。
  此外,自由开放的社会,由于功利思想作祟,道德观念日益薄弱。人们为了利益而忽略公义,为了经济生活而不顾精神生活。这造成了犯罪、暴力和社会乱象。自由开放的社会诚然可贵,但自律的习惯和守法的态度未建立之前,自由可能被误用,而社会的安定和生活的品质,因此而受破坏。
  我认为唯识学能给我们更多自我了解和期许,让人接触到识的存在;人的所思所行,不只影响现在,同时也影响未来,乃至涉及精神生活的终极目标。这提醒一个人必须自爱,因为自己所作所为正是他回答生命的答案,无从隐藏,也无从造假。你建构的是极乐净土,你就存在于净土;建构的是恶行恶意,那么就存在于痛苦的地狱。
  这篇文章所讨论的是唯识法门对现代人心灵生活和适应能力的启示。本文所讨论的唯识法门,系依据《唯识三十颂》、《成唯识论》、《唯识二十颂》、《大乘百法明门论》、《解深密经》、《楞伽经》等著作,寻找其中主要的理论架构,透过现代心理学和语言,加以阐释,显示其实用性,供现代人提升心灵生活和增进心理健康之用。
  二、唯识法门的宗旨
  唯识学有两个重要宗旨,其一是阐明“万法唯识”。人的心灵活动及行为反应,乃至性格特质、情绪状况等等,都是识所变现的。因此,要注意识的变化,才能维持良好的精神生活;更要看清楚人生就是识的活动和表现,它不是根本究竟的存在体,所以叫“无自性”。我们要参透到识的背后永恒存在的圆成实性(自性),而识的变化有如过客。当一个人对此有所省悟时,就能减少我执,减少顾影自怜、骄傲自大、自卑羞怯、自叹不如等痛苦。人类痛苦的来源是自我中心和执著所形成的。我怕、我要、我贪、我嗔所造成的痴与执是痛苦的根源。生活在现代社会,如果不能松开我执的绳结,生活的压力和情绪上的困扰就会带来诸多无奈的痛苦。
  从唯识学上来看,人的名字、对自己的看法,乃至自己的价值观念,都是周遭的人在平常生活中赋予你的,那是因缘所生法。某甲在成长过程中,会把别人对待他的看法和态度,归纳起来,以为那就是自己。因此,孩子从小就常被指责、羞辱、批评、中伤,他就会形成一个“不好的我”。
  反之,若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得到较多的成功经验、信任、赞赏和肯定,就发出一个“好的我”。具有“好的我”的人,表现出信心、主动和乐观;具有“不好的我”的人,就显得自卑、退却或自暴自弃。《唯识三十颂》一开始便说: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为三。
  自我观念是因缘和合构成的,所表现出来的,都是识的变化,它的变化包括潜意识(阿赖耶识)、自我意识(末那识)和意识活动(意识)。
  依唯识的观点,人生有如披上戏袍的演员,各有各的角色,都是识所变现的。当然,人生就要演一出好戏,不过戏演完了,你会脱下戏袍回家。你能看出如戏的唯识观,执著就会减少,心灵的自由就显现出来。陷入倾轧挣扎的可能性降低,计较、贪婪、敌意之情就减少,心情就不会陷入水深火热中。
  其次,唯识学的第二个宗旨是“转识成智”。它是一个精神生活成长,乃至证得圆成实性的行门。转识成智的功夫,可以提升生活适应的能力,是心理健康和幸福人生的实践方法。唯识家把它分成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同时也是五个实践方法:
  资粮位侧重修福,建构幸福人生的资粮,学习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范,建构良好的精神生活的基础。
  加行位侧重修慧,看清人生的本质,使心智保持成长。
  通达位泯除自我中心的执著,消除能取和所取所构成的防卫性。
  修习位从我执中解脱出来,把不安、防卫、焦虑的烦恼障种子转为清净,把所知障的种子净化成智慧,从而发展出悲智双运的力量,实践觉有情的菩萨道。这是一种无私的爱。
  究竟位是证得唯识性,安定喜乐,实现了常善而不生灭的唯识实性。
  这五个步骤,可以解释成完美人格的实践历程;从学习、成长、解脱自我中心,实践悲智双运的菩萨道,到完成唯识性的证验。唯识学最重要的关键,也是最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地方就是:精神生活的不断成长。从自我功能的学习与成长,到自我的延伸,而向外去爱人、服务人群,最后把自恋式的自我伏灭,而开展出无我的实性真我。(待续)

发表于 2012-10-6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学习、成长、解脱自我中心,实践悲智双运的菩萨道,到完成唯识性的证验。唯识学最重要的关键,也是最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地方就是:精神生活的不断成长。从自我功能的学习与成长,到自我的延伸,而向外去爱人、服务人群,最后把自恋式的自我伏灭,而开展出无我的实性真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唯识的人格理论与精神生活的表现
  就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唯识学,可以看出它的人格理论结构,并能有效解释精神生活的现象。由于唯识学把人的精神现象完全建构在意识的活动上,所以对于人格的理论,较容易系统化的说明,并与现代心理学产生衔接的解释。以唯识的理论来看,人格可以分成现实的我、理想的我和圆成实的我。这三个我的互动,形成人的精神生活现象,因此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自我功能的表现,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一〉现实我——依他起性所产生的我相
  从唯识学的观点来看,自我观念是个人生活经验的产物,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总是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适应环境的观感,以及生活上满足需要的方法和欲求,综合成为一个我相。在这个我相里头包括了自己的种种心理需要、行为模式、情感的反应、能力和想像力。这与心理分析学家何妮(Karen Horney,一八八五-一九五二)所谓的实际我非常接近。实际的我是自己与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它本来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我们对自己所执著的自我形象,都是因缘所生的意识活动,而不是实在的东西。然而,这个被一般人认为是实实在在的我,在佛经里却被视为假或影子,认为它不是本来就有的自性。《楞伽经》里头也谈到“无性”的问题,说人类本身没有什么可以具体掌握的自性,如果有的话,也只不过是生活经验的因缘互动所产生的自我印象,而那些印象毕竟是外来的,不是本来就有的。如果拿因缘所生的我相当做自己,简直就像把梦境当真一样的犯了错误。
  然而实际的我是人类生存现象的自然表现,我们离不开这个因缘所生的我相,也不可能逃避这个我相,因为它是生活的轨迹与倒影,它伴随着生活自然出现。这一来《金刚经》上所谓的“无我相”,指的不应该是没有我相的存在,而是指一个人不要被我相所束缚,要从我相之中醒觉过来,否则就会堕入一个自以为是的自我中心里头,而生活在一个狭隘的心理生活空间,失去活活泼泼的生活力。
  人类从生活中所形成的自我印象,还包涵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它累积成许多的知识。但是知识并不是经验的直接产物,它是经过智慧觉照之后所产生的现象。这些知识并不是恒常的,知识往往只是暂时的答案。因此,人如果没有透过醒觉的功夫,会把知识当真理,把社会规范当铁则,那么这个我相所储存的知识在事过境迁之后,会成为误导我们的邪知邪见。
  在唯识学的经典中,把“我”的性质分为三,即: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见《楞伽经》、《解深密经》、《唯识三十颂》)。依他起性正是上面所述现实我的部分,是触目遇缘的生活经验所编织的知识、自我观念和情感状态。虽然它是环境的产物,但就现实生活层面而言,是不能予以否定的。而对待这个现实的我相,只要能不执著于它,能空掉对它的偏执,就可能把生活经验的素材,化为提升精神生活的资粮,成就德满圆觉的最高生命意义。依他起性所形成的自我及所带来的一连串活动就是天台宗所说的“俗谛”,俗谛就是日常生活。如果日常生活的活动能不执迷于追求自尊和地位等我相,就是禅家的平常心。
  佛陀以空来教诫人,就是要我们放下那个非属自性的我相,所以在《楞伽经》中才会特别提出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意思是说,你所能感受的我相不是本有的,而是外来的,所以叫做相无性。你心中所想像的欲望和理想,也是由自己意识活动所产生,不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叫做“生无性”。至于“你想要追求”的第一胜义和究竟觉,也是你自己识的活动所现,它不是本来具有的,所以胜义也无性。
  佛陀提出三自性和三无性的主要目的就是告诉我们,一切的思想行为以及自我的观念,都是依经验因缘而形成,而不是真的有一个可以确切掌握的自性,如果有的话,那就是生活经验所归摄的意识活动。从佛经的理路来判断,佛陀为了避免学生们把我相视为实在,而固执于我思和我见,反而失掉了觉察的能力,所以要弟子们受诸受而无所受,因无所受而受诸受,所以不为五受所扰”。这么一来才可能发挥智慧,光明遍照,故《中观论》中说:
  汝若破众因缘法第一空义,则破一切世俗法。
  领会到这个道理的人,纵使他人对他非难,亦能真正做到“有过则改,无则勉之”,而不动于嗔怒,不发于愁思,不形于焦虑与忧郁。平常为人,也就不会骄矜自大,不以高下分别来看世俗的事情。那时心平气和,什么事情也就看得更透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二〉理想我——遍计所执性所产生的我相
  我们在建立了现实我之后,就开始要跟别人比较,对自己作评估,希望自己比别人好,比别人强,比别人富裕,比别人能干。但是跟别人比较是永远比不完的,总是有比自己强的人,于是在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开始有了矛盾,内心的不安和焦虑于焉发生,这是苦恼和心病的来源。人为了弥补这种比较上的差距,为了避免自己内心的冲突继续下去,而设法寻求一些补偿性的出路,乍看像是自我形象的维护,事实上则使现实我脱离现实,而更加执著,于是成为心理病症或病态人格的原因。
  僧璨大师在〈信心铭〉中说违顺相争,是为心病。这时,虑多志散,愁长心乱。〈息心铭〉要人息下的心,就是这个贪婪与虚荣。如果汲汲营钻于虚荣,那就要心乱苦恼,不能过正常快乐的日子,故云:
  心乱生恼,志乱妨道,
  勿谓何伤,其苦悠长,
  勿言何畏,其祸鼎沸。
  当一个人拿自己来跟别人比较时,无疑产生了许多不满和自卑,于是设法要为自己塑造一个理想的我相。这个理想的我相,诚如心理学家何妮说:他经常自己说,我其实不是你所想像的那种可怜虫,我表现给你看看,我就是这么高贵,这么慷慨,独立自主与纯洁无比。于是他开始走向傲慢,追求荣耀,而追求荣耀与自卑之间却充满着矛盾。矛盾所造成的焦虑,可以折腾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罹患精神上的疾病。
  我们知道理想我是从遍计所执性的作用形成的。理想我本身也是自己思维所产生的。理想我源于分别识的比较和判断,就生活经验而言,它是价值判断的主题,也是我们的毅力和意志力所寄,但是当比较给自己带来一个虚幻的理想时,它就要脱离现实而产生心病了,这个病本正是建立在对虚幻的攀缘上。《维摩诘所说经》上说:
  何谓病本?
  谓有攀缘,
  从有攀则为病本。
  人总是在生活中刻意要求与别人比较,才有了争夺倾轧。想要得到好的美色和名器,想要满足各种欲望,或者想要追求清誉而与世无争时,都会产生攀缘,而攀缘将导致烦恼与痛苦。从心理学来看,人总是有了挫败和自卑之后,才需要一个脱离现实的理想我来麻醉自己。这时他的真我就相对不能发挥功能,自我强度也跟着衰弱下来,而正常应付生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降低,生活所产生的焦虑也随之提高。
  根据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教授柯永河的研究,个人的焦虑与自我强度息息相关。自我强度如果大于生活压力,就不容易产生焦虑;如果生活压力大于自我强度,则焦虑的程度随着生活压力而增强。
  生活的压力显然与一个人的抱负水准有关,而抱负水准正是理想我所投影出来的自我期许。因此,理想我如果超过自己能力所能及的愈多,其生活压力自然愈大,苦恼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9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受诸受而无所受,因无所受而受诸受,所以不为五受所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0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真我——入圆成实性的真我
  我们的内心也有一种光明性,它是个人内在的潜力,是一种无相、无生、无所谓胜义第一义谛的自性,也是智慧的本体,它就是真我。由于它是无相的,所以它能在任何形式思维中运作,能在不同的法界或范畴中存在,能表现出个人的创造性、恬淡、喜悦、自发自动的心力,同时也能表现出最纯真的性情。它不受既有经验的影响,而能发出真知卓见;不受分别好恶的偏见所隐瞒,而能表现出平直自由的判断。这个自性是佛经中所谓不可思议的部分。什么叫不可思议呢?因为菩提自性是无从诠释的,它一经诠释即刻变成形而下的限定性;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本体,它如如实实地存在着。
  自性是没有性相的,是不能用增减的形式或量化来界定的,更无所谓最高等胜义。套用哲学家杜威(John Deway)的话说,那就是智慧,就是人类所能不断提升和成长的可能性,是人类创造力和知识不断改造的力量。这种力量或可能性本身,我们虽无从描摹,但一表现在生活上,则能成就圆满的功德与福德。无论是立功、立德或立言,都是透过般若而创造实现的。
  我们在唯识学上说要转识成智,把意识和经验化为生活的智慧,成为解决生活问题和证悟生命究竟的资粮,就要靠真我的功能。我们透过真我的智慧,把从眼、耳、鼻、舌、身所摄受的各种原料(因缘)化为成所作智,成为立功、立德、立言的菩萨行。把意根的活动转变为妙观察智,成为独立思考的基础。然后把分别识这种构成理想我的意识和分辨,转变为平等性智,在众生平等自性清净下,得到性灵上的自由。最后全部成就了大圆镜智;亦即是成就一切功德而又不执取一分一毫;对一切众生的布施和救度,都无所求;建立一切功业而无丝毫我执。这就是无所住而行于布施,是《华严经》教所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真我,也是清净法身。
  我们的生活是建立在心与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上,心是指内在动机、思想、知识、情感和潜意识的整体,我们可以称它是人格。另一方面,境是指环境和别人对自己的观感及交往之种种。这种心与境的互动就构成了所谓的因缘。因缘就是构成现实我和理想我的基本因素,所以因缘所生的种种事相和心理活动,都是有为法,都不属于自性(本有的天性),所以都是假相,而非实相。唯有透过自性的空性,去摄受由缘所生的生活经验(俗谛),才可能周遍涵容成就一切种智(中谛)。中谛就是真我的根本,是常、乐、我、净的源头,是创造性生活的根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唯识法门在心理健康上的应用
  唯识学中谈到许多生活调适的法门,它们是心理调适的指引和情绪管理的方法,是精神生活成长的资粮,也是修行觉悟的重点。现代人过着纷扰紧张的生活,抱着功利多欲的价值观念,免不了有情绪失调的痛苦。这些痛苦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现代人必须善于运用唯识的技巧,作心理调适。兹选择唯识法门中,最具实用价值的方法,阐释如下:
  〈一〉遍行技术的运用
  唯识学告诉我们,意识的作用是整体性的。你所接触的事物,受到的刺激,遭遇的事件,都会引起你的注意,产生你的想法。引起你的行动,伴随而来的是你的感受和情绪,以及存续在心中余波荡漾的思念。这样的心理现象称为遍行。它的主要理论是触、作意(注意和行动)、受、想和思这五个心理层面是同时出现的,是互相影响和干扰的。因此,只要有一个因素变动,其他的因素也跟着起变化。
  痛苦的感受,是由于识的变化所产生的:你的想法决定了你的感受,也决定了你的行动和自己的心情。因此,要改变心情,就必须设法在其他的四个因素中作调整;要改自己的习惯,也必须从五个因素中作调整。
  就拿乐观与悲观两种人来说。乐观的人积极进取,对于生活中的挑战,比较有毅力去面对它,有较好的信心和把握。他们比较健康,工作效率好,成就也比较好。至于悲观的人,想到的都是困难和畏惧,倾向于逃避退缩,心情沉重。他们缺乏进取,所以情绪也比较忧郁,工作的效率也受到影响。
  乐观的人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想法是啊!这个挑战背后,必然是一个新的里程碑;虽然现在我还不知道怎么办,但我可以研究和学习,寻找解决之道。这样的想法,令他作了积极的行动,去学习和研究,去找人协助,于是心中的感受是充实的,是抱着希望的,他们的情绪当然比较好,心中所思念的也是一个好的梦想。
  悲观者的想法是糟了!真倒霉,又碰上难题了。于是采取了逃避或隐瞒的行动,把事情拖过去就算了。由于退却的想法,造成了拖的行动,产生消极的情绪,心中存续的念头是不安、无奈和痛苦。
  于是,要想改变坏心情,就要改变自己的想法,采取新的行动。另一方面,你想要有新的作为,就必须有新的心情和看法或想法。在心理治疗上,遍行的意识改变技巧,已被推广运用。可以用它来改变人的行为、想法和情绪,使痛苦的人得到治疗,使生活适应不良的人得到改善。遍行技术若结合西方的现实疗法,可以有效地用来改变不适应行为。当然,遍行技术也可用来作为个人心性修养的工具,用来培养自己的积极主动性、乐观旷达和心情的调适。当一个人遇到困难,要扪心自问:
  我遭遇的是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
  我目前这样做对我有益吗?是我真正想要的吗?
  如果我想改变,要从哪里着手?计画如何?
  人若能透过遍行技术,作成计画,落实去执行,可以使自己过得积极成功。
  想法和作法决定情绪,情绪也干扰了想法和做法。乐观与悲观的分野,愤怒和沉着的差异,贪婪与恬淡的不同,自私与公义的分际,傲慢与谦和的表现,焦虑与自在的区隔,都可从五遍行的观念和技巧中得到解释。
  悲观的想法和情绪,不但影响人的健康,也影响人生的成败,所以特别再举例说明:人生很像一条船舰,在大海中航行。由于竞争过程种种意外,我们免不了碰撞,以致船壳破洞进水。如果船里头有隔舱,只要把舱门关起来,受创只是一个舱进水。如果没有隔舱,那就会不断进水,导致沉没。
  乐观的人,看到挫折和失败,会对它作区隔,知道自己的损失和痛苦在那里,也知道他还有许多可以运用的资材和机会。能在这上头作意、想法和行动的人,就产生好心情,积极振作起来。反之,把一件挫败,看成整体人生的挫败,那就像船舰没有隔舱一样,泛滥起来造成大灾难,那就是消极悲观。在心理咨商的实务中,可以看出善用遍行技巧的人是健康的,不懂得运用它的人,往往成为人生的挫败者。当然,在学佛的历程上,要成就觉者的圆成性格,也要从遍行技术的运用中去努力,前面所谓唯识的五位,其实就是要与这个技巧相衔接运用,才会具体落实。
  透过这个唯识法门,可以做许多修心养性的功夫,谨举数例作为运用之参考:
  1.心情郁卒或忧郁,通常由于endorphine分泌不足。这可以透过运动而恢复这种化学平衡。若采取行动每天运动一小时,经过数周之后,心情便会改善,生活态度也比较积极振作。这在心理学上已实验证实。因此,人只要肯采取正确的行动,每天去运动,便能产生新的想法、感受和情绪;同时在感官和记忆方面也会有明显的进步。
  2.失恋的青少年,若把失恋想作人生的破灭,他就会陷入绝望的感受和情绪,从而痛苦不堪。引发厌世自杀的念头,最后执行了自杀的行动,了却他的一生。这是不当的想法,导致悲剧收场。反之,他的想法是:失恋只是现在,我可以再去创造新的爱情;自己的人生除了爱情之外,还有许多友情、父母的亲情、兄弟姊妹的手足之情。除了感情之外,还有事业、学业值得开拓,有诸多兴趣值得培养,有各种发展可能性在眼前。若能区隔出失恋只是林林总总生活内容中的一项挫折,而且以后还可以去开拓新的爱情,那么这种想法,会带给一个人新的行动和情绪,而创造生活的新机。
  3.你可以透过悲观的想像,把自己的情绪弄得很糟,不久你的想法和行动,却跟着起消极的变化,连对于周遭的事物都会觉得不带劲或看不惯。团体也是一样,当群众被扇动,起了情绪骚动时,处理他们的事件就要当心,因为他们会做出非理性的思考和行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3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积极主动、乐观旷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4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别境理论的应用
  唯识学中的别境理论,也是生活上的重要法门。
 遍行是触、作意、受、想、思的关联性,它是普遍的意识活动,到哪里都共同存在。而且紧紧连结在一起,互相影响,它是一种强烈的能变结构。
  至于别境则不然,这种心理现象是对个别不同事件发生作用。而作用的因素是:欲(希望与目标)、胜解(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念(记忆中储存的讯息)、定(专注不散的定性)和慧(归纳、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也就是说,人要完成任何事,都会有动机、基本信念、做事情的方法和工具,而且要能专注地思考和行动才会成功。《唯识三十颂》云:
  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境的作用有其特定对象。修行是为了精神生活的成长和觉性的圆满,必须有具体的行动(别境理论)。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要去完成一件事,也是别境理论的运用。总之,要完成一件事,必须具备五个因素,那就是欲、胜解、念、定、慧。依《百法明门论》阐释如下:
  1.欲是正确的动机和发心所谓希望为性,勤依为业,人有了希望和动机,就能勤劳努力。在心理学的研究上亦指出,高动机的密集练习,使学习的效果大大提高。要选择一个正当的目标,好好的留住它,就能产生百折不挠的动力。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2.胜解是一种见地和看法,所谓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它是人的定见,能指引行动的方向。观念和见解正确,要达到目标就容易,观念偏差,不但事与愿违,更会导致失败和困境。
  3.念是资讯和知识,所谓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它是做事的能力和工具。有正确的资讯和知识,就能掌握问题的重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是一个资讯时代,无论什么行业,做什么事,谁掌握正确资讯,谁就是赢家。
  4.定是专注的思考和工作,所谓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它使我们完成想要完成的事,并从中获得更多智慧,来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定代表着坚持或毅力,一个人能克服困难,坚持完成其计画,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也是成功人生所必须。
  5.创造出明辨的智慧,所谓于所观境拣择为性,断疑为业,对于所面对的情境和问题,能区别思考,确定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透过别境的五个因素,能把问题厘清,思考解决问题。人无论碰到任何事情,都必须以这五个因素为解决问题的要件。我们的心性修养、伦理行为,乃至平常的待人接物,亦以此五个要件为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4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健的体魄,是您最大的财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04:44 , Processed in 0.355768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