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015|回复: 2

经中之王《楞严经》的枢要【张公尚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9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佛法未传入中国以前之学术传统的经典中,《易经》应是经中之王。孔子说:“七十学易”。“七十学易”也者,人生的阅历已经丰富,智慧也已到了高峰。由是孔子树立了一标竿:任何学易者,绝对不能不深研孔子所著的《十翼》。在佛法经典传统中,悟道的《楞严经》为经中之宝,任何真学佛者,也绝对不能不深研《楞严经》。此经之所以为经中之宝,理由如下:               一、指出众生永远在自我执着的烦恼中;
        二、之所以如此,因为不知自己本来是佛,本来清净;
        三、人世间没有太多的是非,只要是凡夫,就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的业力和习气中,轮回不已;
        四、人都是抓住外在的表象,不知一切无常,本来虚幻;不知在无常的“底层”,又有超越无常者;   
        五、设若能超越无常,归到存在底层之“本体”(即清净如来藏或称真如),便能解脱人的存在之痛苦与烦恼;
        六、一旦解决了自己痛苦与烦恼,清净真如起用,便能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就是事上随缘应照,慧上无缘要随;
        七、理上了解且事上证到了上述六点,便是初步证“道”即悟“道”;
        八、这时便会洞悉,所谓“悟”者,原来是悟个“没有悟”,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生生灭灭、灭灭生生,清净如来藏的某种功能作用的变现而已;
        九、由是便知,一切的一切,原来是“了不可得”;  
        十、不过,虽然说是“了不可得”,人一旦还存在,身还是身,心仍是心,那何处来的?
        十一、我们从父母那边所来的肉体,只不过是如十方虚空中,吹一微尘而已,全是由于原始无明最初盲目意志(阿赖耶识│生命的种子)之一念,自己作不了主的妄动投胎也;
        十二、这种盲目意志妄动的投胎,悟道的《楞严经》将其称作“背觉合尘”;
        十三、一旦“背觉合尘”,《楞严经》说,这是“淫根不断”,一切的“尘劳”,便由之而生了;
        十四、“淫根不断”,那不管你如何、如何,一切一切的修为与努力,就会如蒸砂煮饭; 
        十五、所以要“离尘合觉”;
        十六、“离尘合觉”就是回归到《大乘起信论》所说的“本觉”;
        十七、要回到“本觉”,就要知道如来藏,本来唯妙觉明,且圆照法界,这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始觉”;
        十八、“觉”了,透过修持的功力,自会洞悉一切的一切,原来是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道通为一”;
        十九、一旦洞悉“道通为一”,《楞严经》所称的“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于任何时,“现宝王刹”,便会自然现前;
        二十、这时,原来生生世世有罪(烦恼即罪)的凡夫之狂性,便会自歇,这就是菩提;
        二十一、成就了菩提,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便能随时可在或不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中,而且六根可互相为用。《楞严经》说:“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诸余五黏,应拔圆脱”,这就是转识成智的功夫与过程;
        二十二、六根都能互用了,在功夫上,可超越感觉、直观、理知、宗教经验等等的生生灭灭、灭灭生生的过程与作用。
        二十三、成就了上述“二十二”,便会常光现前(请参考此文南师所述“心与光”);
        二十四、常光一现前,根、尘与识心,就会应时销落了;
        二十五、啊!众生之不得解脱,实为想相为尘,识情为垢,此乃至为可怜悯者;
        二十六、若能远离想相为尘,识情为垢,则就立即归到自己的“本体”(哲学术语),也就是《楞严经》所说的“法眼应时清明”。于是便能契印“无上知觉”,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二十七、这样一来,十方国土,便皎然清净,这就是大菩萨和佛的境界;
        二十八、在如此境界中,便像琉璃一样,内悬明月,身心快然,获大安稳,一切如来密意便皆显现,这也就是在常寂光中,常乐我净,遍照一切;
        二十九、臻至这步田地,便是归到“无生法忍”。远离生生灭灭、灭灭生生,人无我、法无我而又在慈悲喜舍的无为法中,超越无为法也;
        三十、契入“无生法忍”,若“发真归元”。即归到形而上的“本体”,也就是归到佛法所称的“寂灭、真如、涅槃……等等”(都是同一种内涵,用不同名词描述),此时,即使是十方虚空,也都销殒;
        三十一、到了连虚空也销殒,成就了如此的功夫境界,自己就会像净琉璃一样,内含宝月;
        三十二、如此之“境界”,便是圆满菩提了;
        三十三、所称“圆满菩提”,实也是“归无所得”;
        三十四、结论便是:“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们之所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存在,原来是如来藏识变现的功能作用,要销落或转掉如此之功能作用,非从有形的色身着手不可(亦即借假证真与归真)。主观和客观的存在,在理上可以顿悟,但是要知道,原来是悟个没有悟,即归无所得,所以《楞严经》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又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在事的修持上,那就要历劫修行,不是一下子可以除掉的,而且它是从罗汉、辟支佛、菩萨、佛,一步一步上去的。
        以上大部份是依循和理解南老师的〈楞严串珠〉所作的解释,指出悟道的《楞严经》的重要关键。《楞严经》中二十五位圆通都是悟道者,全是从色、受、想、行、识五蕴去作证悟的。例如第一位的憍陈如,他就是从参证苦、集、灭、道的四圣谛而悟道的。苦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色、受、想、行、识)炽盛苦。人永远陷在八苦中,就是集,“集”即永远在自我恋中的永远要、永远抓也。不要了、不抓了,就是“灭”。超越了苦、集、灭,不是“道”,那又是什么呢?
        《楞严经》一书,在十方丛林书院时,南老师曾嘱我陪同书院的诸师兄弟阅读完毕,后来我又在台北作了一次公开的解释。说悟道的《楞严经》是印证悟道的经典,那要问:“如何悟道呢?” 回答:“二十五位圆通都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我们。” 在《楞严经》中,二十五位圆通的证道,是有证道的深浅层次的,第一位是上述悟四圣谛的憍陈如,最后一位则是从闻思修三慧,彻底证道的观世音菩萨。
        。。。。。。参见《禅海蠡测》观音法门。。。。。。
        在二十五位圆通中,第二十三位是弥勒菩萨的“唯心识定”。南老师对“唯心识定”引了一注解: “蒙钞引云,唯心识定者,唯遮境有,识简心空,唯有自心,心外无法也。” 然后第二十四位便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章,成就“念佛三昧”。南老师也作了一注解:“念佛三昧,有事有理,事念则专注一佛,念念相续,念久成定,名曰三昧。理念则正念佛时,反观自心,观久心开,名曰三昧。” 在此要特别指出的“唯心识定”和“念佛圆通”,是透显出观音法门的先行条件,是必要条件,而非充足条件。到了成就观音法门,就完成了大菩萨必要且充足的条件了。待观世音菩萨向释迦牟尼佛报告了其所成就的法门后,释迦牟尼佛的妙喜,不是用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的,文殊菩萨对观音法门赞赏之至。释迦牟尼佛乘文殊菩萨赞叹之余,便念出了“楞严咒”。
        释迦牟尼佛在诵念楞严咒后,又提出了十大阿罗仙人,《楞严经》到此阶段,仍提到仙人,旨在指出:成佛要先成仙也。然后又指出了“五十种阴魔”(指修证功夫的次第)。南老师曾将之细心集述一起,名“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这一资料至为宝贵,是南老师早期治学结晶中的结晶之一。(详见南公怀瑾《增补楞严法要串珠修证次第》)




南师《楞严大义今释》章节重点【张公尚德】
    最近欣逢南师九十嵩寿,欣喜之余,正在着手研拟楞严经与楞伽经思想系统的开展,在此未完成这些研究之前,仅先将南师所著《楞严大义今释》一书,在叙言中,所述各节重点,略为理解一番:
  第一节:指一切都在变,自然乱象纷陈;虽在变中,整理固有文化,且配合新时代要求,至为重要,这是任重道远的(尚德案:这就是圣者的担当)。因为有此圣者的担当,愿力所生的力量便出来了,所以南师接着说:“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不辞艰苦地做去。”
  原文是:
  南师说:“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没没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艰苦地做去。”
按:以上是第一节,他在物质至为贫穷,住菜市场陋巷中,所透显出的圣者之心,是何等之高洁与气派。
  第二节:历史是宝镜,风雨而生信心。
  南师说:“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好的宝镜,观今鉴古,可以使我们在艰苦的岁月中,增加坚毅的信心。试追溯我们的历史,就可以发现每次大变乱中,都吸收了外来的文化,融合之后,又有一种新的光芒产生。”
  第三节:未来中国和世界的新气象。
  南师说:“我们的固有文化,在和西洋文化互相冲突后,由冲突而交流,由交流而互相融化,继之而来的一定是另一番照耀世界的新气象。”
  在这一节中,南师希望藉《楞严大义今释》一书,助人了解佛法非宗教的迷信,也非哲学思想,更非科学囿于现实的有限知识,而是更能让人对科学和宗教有更深的认识,得到一些较大的启示。
  第四节:科学非万能,不可忽视哲学和宗教。
  南师说:“科学支配着这个世界,形成以工商业为重心的物质文明。一般从表面看来,科学领导文明的进步,唯我独尊,宗教和哲学,将无存在的价值。事实上,科学并非万能,物质文明的进步,并不就是文化的升华。于是在这科学飞跃进步的世界中,哲学和宗教,仍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
  第五节:佛法是经验的科学,也是科学的经验。
  南师说:“佛教虽然也是宗教,但是一种具有高深的哲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宗教。它的哲学理论常常超出宗教范畴以外,所以也有人说佛教是一种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佛教具有科学的实证方法,但是因为它是从人生本位去证验宇宙,所以人们会忽略它的科学基础,而仍然将它归之于宗教。可是事实上,佛教确实有科学的证验,及哲学的论据。它的哲学,是以科学为基础,去否定狭义的宗教;它的科学,是用哲学的论据,去为宗教做证明。楞严经为其最显著者。研究楞严经后,对于宗教、哲学和科学,都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尚德案:这一节至为重要: 一、我一生是研究哲学者,研究哲学之父,苏格拉底所说的:“了解自己”;二、我完全信服经验;三、我是透过南师的极高明的教育与导引,从身心和人生的主与客的实际经验,证道到南师在这一节中所说的种种。这是南师在这一生的“示现”中,所作的最大贡献。第六节:人的问题,只有身心性命问题,楞严经假设性的指出真心自性的本体,但非哲学的唯心论,而是将形上、形下、主客内外统一在一起的,也就是真俗不二。
  南师说:“世间一切学问,大至宇宙,细至无间,都是为了解决身心性命的问题。也就是说:都是为了研究人生。离开人生身心性命的研讨,便不会有其它学问的存在。楞严经的开始,就是讲身心性命的问题。它从现实人生基本的身心说起,等于是一部从心理生理的实际体验,进而达致哲学最高原理的纲要。它虽然建立了一个真心自性的假设本体,用来别于一般现实应用的妄心,但却非一般哲学所说的纯粹唯心论。因为佛家所说的真心,包括了形而上和万有世间的一切认识与本体论。可以从人人身心性命上去实验证得,并且可以拿得出证据,不祇是一种思想论辩。举凡一切宗教的,哲学的,心理学的或生理学的矛盾隔阂,都可以自其中得到解答。”
  第七节:心物一元。
  南师说:“早在二千多年前,楞严经便很有条理、有系统地讲明心物一元的统一原理,而且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乃是基于我们的实际心理生理情形,加以实验证明。楞严经说明物理世界的形成,是由于本体功能动力所产生。因为能与量的互变,构成形器世间的客观存在;但是真如本体也仍然是个假名。它从身心的实验去证明物理世界的原理,又从物理的范围,指出身心解脱实验的理论和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大体都与它相吻合。若干年后,如果科学与哲学能够再加进步,对于楞严经上的理论,将会获得更多的了解。”
  尚德案:南师在写《楞严大义今释》一书的时候,是一九六零年,相距现在已四十多年了。现在的科学技术成就,与当时一比,就真可看出,南师实为一先知先觉者。他说科学的进步,对于楞严经上的理论,将会获得更多的理解。
  现在科学的进步,两方面最为突出,一为生物基因,另一为资讯。
  就资讯来说,现在科技已可入外太空,探讨火星与彗星,都是自动化的传递信息。人人一手大哥大,在分秒之间,便可互通音声。假定一切生物、兰花甚或蚂蚁,如果也有一大哥大,那全世界的音声便能融合在一起了,观音法门的耳根圆通道理与老子的“大音希声”的实际,便全部获得印证。实际上全宇宙的音声,从来就是合为一体的,只因受吾人感觉所限,在音声一事上,不能归“元”,故不知这方面道理。如果吾人能归到本自具足的“寂静”,那我们就会知道,现今的大哥大也者,在宇宙的多元存在中,它早已存在。同时,因为音声再大,也可归“元”,而为无声,这就证明庄子所称的“真人”,雷也打不死,是真的。
  再说大哥大是那里来的?是由人的“心念”造出来的;但大哥大又离不开物质,这就说明心物是统一在一起的;但人常陷在一至为可笑的情境中,那就是人一旦有物质性的大哥大,就常被其所捆绑,而忘却丢掉自己的“心念”。
  现在谈一下基因。老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基因,都与人相同。实际上,一切的存在,都少不了“基因”,“基因”是涵在庄子所说的“道通为一”之中的。
  在佛法中,称“基因”为“净色根”。一千多年前,佛经早就提到了这些。不过,净色根之外,还有“命根”与“胜义根”,这些都需用佛家的特有方法去印证,就不再多述了。
  净色根属于有形质的“净”之一部份,当然在人之有形质的组成部份中,也有垢即污染的那部份根根。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广益大师说:“胜义根”就是净色根,错了。“胜义根”是成就“胜义有”才具备的,而成就“胜义有”者,必为超越“净色根”者。当在胜义有之大菩萨或佛中,可以有净色根,也可超越净色根,这层意义是说:“尼姑是女人做的,女人不是尼姑也。”
        第八节:南师在叙言中,有一节讨论时间的问题,认为这一节比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所讨论的时间,更为重要。康德指出时间是知识架构之一,是先于人的经验而存在的。这在知识的建构上来说,成立。但南师不仅指出了时间的先验原理和知识不可缺少它,更解释时间在数理哲学中矛盾、对立、统一的原理,而这些原理,又与宇宙一切存在相契合、相涵摄,如《金刚经》所说的,在统一的“一合相”中,又显示时间是“无寿者相”的,这一节意义极广、极深。南师说:“楞严经上讲到宇宙的现象,指出时间有三位,空间有十位。普通应用,空间只取四位。三四四三,乘除变化,纵横交织,说明上下古今,成为宇宙万有现象变化程序的中心。五十五位和六十六位的圣位建立的程序,虽然祇代表身心修养的过程;事实上,三位时间和四位空间的数理演变,也说明了宇宙万有,祇是一个完整的数理世界。一点动随万变,相对基于绝对而来,矛盾基于统一而生,重重叠叠,所以有物理世界和人事世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存在。数理是自然科学的锁钥,从数理之中,发现很多基本原则,如果要了解宇宙,从数理中,可以得到惊人的指示。目前许多自然科学不能解释证实的问题,如果肯用科学家的态度,就楞严经中提出的要点,加以深思研究,必定会有所得。若是祇把它看作是宗教的教义,或是一种哲学理论而加以轻视,便是学术文化界的一个很大不幸了。”



发表于 2012-6-10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1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0 18:11 , Processed in 0.19072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