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释义 第一条不杀生戒。 制戒缘起:佛在毗舍离国,为多贪的诸弟子,说应修不净观以对治。诸弟子就多方努力修习不净观。从定中觉来后,就厌患自己的生命忧愁不乐,想求刀来自杀。并且叹死,赞死,劝死。这时有勿力伽难提比丘,受雇杀人。居士们惊怪起来,佛便给毗舍离比丘们说修三昧法。比丘依之修行得无漏的果证。呵斥杀人的过失。 犯戒的条件有五种:1,人道。2,作人想。3,有杀心。4,起方便(杀人种种方法)。5,命断 (所杀人死)。具足这五种条件,即成不可悔。失去戒体。 杀戒的罪相: 1杀人命断。若杀生身父母,阿罗汉,圣人,既犯逆罪。杀人不死,后因是死者,堕胎(七日即为有生命,梵语羯罗蓝;汉语凝滑)——上品不可悔罪。 2 杀天龙鬼神——中品可悔等流罪。杀不死——下品可悔方便罪。 3 杀畜生,杀蝇蚁蚊虫等,及用有虫水者亦尔——下品可悔等流罪。 开缘:1,无杀心而误致死。2,狂乱坏心(见粪而捉,如旃檀无异;见火而捉,如金无异)。 问题解答: 问:有病吃药,方剂里有动物,是不是杀生? 答:新杀生作药却不相宜。如药店中久已储备者,与五净肉意同。不得已时,可放便通融,能发心与它念佛,反有功德。 不杀生戒的果报: 薄拘罗尊者,释迦牟尼佛十六大弟子之一。尊者曾在庄严劫毗婆尸佛时,受弟子一条不杀戒,由此善业的威力,生生感受善容仪。身体强健,九十一劫中无病健康。贤劫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世尊应化人间,他随佛降生。其幼时五不死之福力,由其使人惊异而赞扬。五不死就是:一,无意中置之熬盘,猛历之火力,不能伤其分毫。二,忽不经心,失身入釜中,不被沸水之侵犯。三,推倒入急流中,不被无情之水冲激而失命。四,被大鱼吞噬,如处福堂,毫无所苦。五者,安然从鱼腹中脱险,自在无碍。一切见闻者莫不惊异而赞叹。自幼年到壮年,自壮年到暮年,尊者未曾有过一次微小之病患。恒常结跏趺坐,端然不动。尊者生平,修持忍辱波罗蜜,亦有甚深之功修,被人痛打而不嗔恨,被人恼害而不加报,被人恶骂而能忍受,利衰毁誉,逼害苦乐,八风不动。其定力之深,亦令人不可测知也。尊者五不死之福力的来因,由于九十一劫前,毗婆尸如来播化人间时,至心受一不杀戒,充此戒行之力量,更注力护生放生乐施一切心力之所及。彼时有一独觉佛,患微病,须轻泻,尊者恭敬供养辟支佛一佳果诃梨勒,以此胜缘,九十一劫尊者在人天道中,受无病健康之大福。至释迦世尊应化此方,随佛出生,得五不死之福力于童时,万人惊异。果〈犯〉报 杀生的果报 一、堕三恶道。 二、若生人中,多病短命。 三、所感外物,皆少光泽,不久住故。 四、心常怀毒,世世不绝。 五、心怀恐怖。 六、恶梦。 七、众生憎恶。 八、命终之时,狂怖恶死。 第二条不偷盗戒。 制戒缘起:佛在罗阅城,有檀尼迦比丘先在闲静处小草屋中修习禅定。被人把小草屋当柴拾去。檀尼迦比丘作红色瓦屋,不合比丘居用。佛叫弟子们给他拆掉,制止欲求的贪心。而檀尼迦比丘便诈称国王的教言,取用了国家有要紧用途的木材,来造房子。就为王臣及人民所呵斥与责难了。比丘把经过白佛,佛集僧制戒。 犯戒的条件有五种:1,他物。2,他物想。3,盗心。4,兴方便取。5,值五钱。6,离本处。 释义:1,他物(是别人物)。2,他物想(做他物想)。3,盗心(有偷盗心)。4,兴方便取(偷盗运用种种方法)。5,值五钱(按我国法律多少钱判死刑来定罪)。6,离本处(使物离原来的位置)。 盗戒戒相繁复,不易持,望深学严持。 盗戒中盗三宝物罪最重,故先列出。 三宝物:经云。僧物难掌,佛法无主,我听二种人掌三宝物。一者阿罗汉。二者须陀洹。复有二种。一,能净持戒识知业报。二,畏后世业有诸忏愧及以悔心如是。二人自无疮疣。 佛物中有四差别:1,佛物。如堂宇衣服及以金石泥土曾为佛像之所受用者,不得差互常拟供养。生世大福。故律云,若是佛园坐具等者,一切天人供养同塔事故。所以不许者莫不即体法身之相,表处是深,不得轻故。 释义:佛自受用物。如供佛的殿堂和供佛的衣服及黄金玉石泥土为佛像自受用,虽然这些物品朽坏破烂不许卖此等物转变它物而供养佛。唯应别致新物供养佛。与其烂坏之物仍旧存奉。不可弃毁和贩卖。所以律上说,佛园坐具,一切天人的供养与供养塔一样。为什么不许转制它物?法身无相随物以彰。表法之深,不可轻慢。 2,属佛物。所以得转者,由本施主通拟佛用。故得货易。不同前者曾为胜相,故为一定也。 释义:属佛物既钱宝人畜等物,所以能转者,是本施主通为佛用。故得买卖转换。买取供养具供养佛。仍属于佛不得相滥。不同为胜相。故为一定。 3,供养物,以幡华等得货易者,事同属佛可以义求。 释义:供养物即是香灯华幡。以幡华等可买卖变易者,也有不同。华可以转买它物供养佛。与属佛物同。幡唯可转变,不可转卖。资持记云:若佛幡多得做余佛事者,谓改作缯盖幢幔等物,然曾供佛体不可变。不同前华可持转贸。 4,献供物者,开侍卫者用之,义同佛家之所摄故。 释义:献佛物是饮食果实等。今时掌庙人,通出家人和在家人。善见律说。佛前供饭,侍佛出家人吃,侍佛居士亦可以吃。古记记问说,常住僧食供佛,也像侍佛者可以一样用否?法苑云,供养后还入常住。 法物者亦有四种。1,法所受用者。谓纸素竹木上书经像。或箱函器璞曾经盛贮克定永施。不许改转,此则一定敬同圣教。皆是灭理之所依持。故有损益,并望涅槃而生罪福。 释义:盛装法宝的物品,装经书的箱子及一切装过经像的箱函。不许改变。即使只是箱函也一样恭敬同圣教。都是佛法不生灭的道理所依护,故有损益,并望涅槃而生罪福。 有人无识,烧毁破经。我今火净,谓言得福。此妄思度半偈舍身着在明典,两字除惑亦列正经。何得焚除,失事在福也。 释义:有的人,对佛法没有认识。烧掉毁坏的佛经,并且说我今火净。得到福报。我们要想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为了佛法的半偈而舍去身命。这在经典都有讲。两个字除去对佛法的疑惑。亦列在经文里。为何要焚除呢?失事在福也。损坏的佛经在干净的地方藏就可以。 其它三项同前。 僧物。僧物有四种。1,常住常住物(既四方僧物)如堂宇田园,人畜米面,属处已定不可分割。必欲惠给余寺,羯磨和与。若直送者是名盗损。或有主掌自盗,不望十方不满,随取计五,便与极重。 释义:常住常住物。寺院的殿堂,楼房,土地,菜园。人畜米面。已经是常住常住物,不可分开。如要送给其它的寺院,要做羯磨,既是寺院全体开僧团会议,常住常住物要僧团同意方可送。若不开僧团会议直接送,是为犯盗。如掌握常住常住物的人自盗,结罪不通十方。不满五钱,假如取五钱,便成不可悔罪。五钱:(按我国的法律来叛死刑。) 十方常住物:如饭饼等现熟之食。本拟十方闻声同饭,有盗此食,望护结重。望僧结轻。以僧结分业。无满五故。 释义:十方常住物,如饭饼等现熟之食,本来拟十方僧闻打键锥,闻声都来吃饭。有盗此食,结重罪是保护十方常住物的护主。结轻罪是僧人,以僧分业,不满五钱的缘故。 资持云:有疑酱鼓为熟物,判在十方者,今以意分,不问生熟,但使未入当日供僧限者并归前摄。如贮畜盐酱是常住常住,取入日用即十方常住。 资持云:问,常住常住亦无满五,何以重耶?答,分不分异,轻重致别。 戒疏续云:问,声钟告集,是僧皆饭,未知他寺奴畜得否?答不合也。 僧具六和,随处皆是。人畜别属,义非通使,使即是局,食亦如之。 释义:僧具备六和净,随处皆是,人畜不是一个寺院,意思是不通使。使都不通,饮食也是一样。 资持云:僧家人,畜结轻者,又须所营同是僧事,虽云僧仆,私干亦重。 三现前现前物:如今诸俗以供养僧,无问衣药房具,并同现前僧也。 四十方现前物:如僧得施及五众亡物。 行事钞云:然盗通三宝,僧物最重,随损一毫,则望十方凡圣一一结罪。 方等经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 若借人物,久而不还,回为己有者,既得盗罪。 现在的人于邮局寄信时,以纸币加入信内,或寄印刷物时,以信加入印刷物内,悉犯盗税罪。 盗戒的罪相:盗五钱(我国现行偷盗多少钱来定死罪)——上品不可悔罪。不值五钱——中品可悔罪。盗未成功——下品可悔罪。 开缘:一,与想(彼与你)。二,己想(谓是己物)。三,同意(亦云亲后想。素想亲后,闻我用时,其心欢喜)。四,暂用(不久既还本主)。五,谓无主(亦云粪扫想。不知此物有人摄属)。六,狂乱坏心。 不偷盗戒的果报: 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简单的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未经许可便占为己有,就是偷盗;光天化日之下,强取他人的财物,更是盗窃。根据戒律,盗取价值五钱(古印度摩揭陀国钱币单位)以上的东西,这样的偷盗行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时顺手取用公家的信纸、信封、原珠笔等,乃至借用东西未还,叫做不清净的行为,虽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还是要负因果责任的。在戒律中,最难受持的戒律,就是盗戒,因为凡将无主以外的东西,私自据为己有,就犯了盗戒。果〈犯〉报 偷盗的果报 一、堕三恶道 二、若生人中,贫穷下贱,或多资财,而不得自在使用。 三、苗稼房屋,遭水火霜雹等灾。 四、他人失物,于己生疑。 五、身常受苦,心怀忧恼。 第三条不邪淫戒。 缘起:佛在毗舍离国,长者一子,须提那闻佛说法,深受感动,为求解脱出家。以后回到本村乞食,母亲要求他还俗,没有答应,又以无后代理由协迫他,与故二(原来的妻子)行淫,妻有孕,而得一子。须提那后悔起来,烦恼大,诸比丘把此事白佛,佛集大众。取得须提那自诉言词,佛呵责这是非法。非威仪,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佛无数说,欲如火,如炬,如刀,如戟。比丘要度过由欲受而召致的生死。结的关口,必须要断欲。佛说有十种利益。(略) 次有跋奢子比丘恣意于饮食,睡眠,生活放逸。不堪戒律生活,行成戒羸的不乐净行的样子,才增制淫戒的戒文。以后一个乞食比丘,与猕猴行不净行,被比丘看破白佛,有所增制,三次才制成现在正文。 僧祗云:可畏之甚,无过女人,败正毁德莫不由之,染心看者下罪,闻声起染亦尔。 犯戒的条件有三。1,淫心(如饥得食,如渴得饮,不同热铁入身,臭尸系颈等)。2,是道(女阴道)。3,事遂(谓入如胡麻许,即失戒也)。 淫戒的罪相:所对境是正道(女阴道),入胡麻许——上品不可悔罪。所对境非道(小便,肛门)——中品可悔罪。有淫心——下品可悔罪。 开缘:1,为怨家所执,如热铁入身等,惟苦无乐。2,熟睡不觉知。3,狂乱坏心。附加;婚前同居,同性恋,双性恋都是邪淫,网恋{有夫妻或有女朋友}等等都是邪淫。。 不邪淫的果报: 古人说:‘万恶淫为首。’佛言:淫欲是生死根本,我们欲想超出生死轮回,一定要断淫。楞严经教导修行的人,必使淫机,身心俱断,连断性亦无,始可进修佛道。所以佛制出家弟子,要绝对戒淫,不可涉及男女私情。即使是在家学佛人,亦要清心寡欲,洁身自爱,不得恣情纵欲,不得见色起心,不得强暴非礼,不得乱伦邪行,不得涉足舞场妓舍,或涉及婚外情;以免制造纠纷,导演家庭悲剧。特别是三宝弟子,更要崇尚礼节,行为端庄,思想纯正,实行佛化家庭,使家中下一代,自小就接触佛教的道德教育,自小就养成‘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的良好习惯,将来长大成人,立足社会,必然不会受社会色情风气的影响,而成为浊世的清流,不致沉沦欲海,无法自拔。所以身为家长,无论是为了家庭幸福,或是为了下一代,都应该受持不邪淫戒。 邪淫戒果报 一、堕三恶道。 二、若生人中,妻不贞良。 三、眷属不得随意。 四、淫欲为因,生死为果。 生死者,包括三苦八苦,即自生至死,一切诸苦。以及死生生死,轮回之苦。 第四条不妄语戒。 制戒缘起:佛在毗舍离国,遇到食粮昂贵。乞食不易得到充饥的时候,有在婆求河边安居的比丘们,到诸居士们家自说我得上人法,是阿罗汉,得禅定,神通,知他心。并互相的称叹,信心居士便节减妻子之份拿来布施。受供养的比丘食力充足,颜色光泽而和悦到世尊处,佛问明了原因,说世间二大贼,1,实非净行,自称净行。2,为口腹故,于大众中故妄语,自称言,我得上人法,以盗受人饮食。 增制,有一比丘,久在山林修道,能暂伏烦恼,他认已断烦恼。便说我已得道。以后近于城边,又生染心,知道还是凡夫,才更加精进,证成罗汉。他知佛制大妄语戒,疑惑自己犯了戒,遂去问佛,佛说以增上慢而自称言,但犯吉罗,不犯夷重。 犯戒九种条件。1,前境是人。2,作人想。3,诳想。4,知己境虚。5,诳他心。6,说过人法。7,自言已证。8,言章明了。9,前人知解。 妄语戒罪相:若向人自言得道者——上品不可悔罪。言而不尽意者——中品可悔罪。若发言欲妄语,未言者——下可悔罪。 开缘:1,向人说证果等法,不言自证。2,误说(欲说他事而说证果等)。3,戏笑说等。4,狂乱坏心。5,为救护众生及性命,或为佛法而自无恶心。 唐南山律师云:戏笑说等,虽不犯重,而犯轻罪,以非言说之仪轨故也。 不妄语的果报 语言,是人类社会维系公关的主要桥梁,亦是毁灭人类前途的导火线,所以古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不可不慎。佛为了救护人的口业,特别制定不妄语戒,教导我们说话要诚实,报导要正确,不可以因贪求名利而妄自夸大,自赞毁他;不可以因嗔恨对方,而粗言恶语,破口大骂;不可以因妒忌别人,而挑拨离间,妄言中伤;不可以因取悦于人而花言巧语,欺骗奸诈;特别是修行人,更加不可以,未得圣人之道而言已经得,未证圣果而言已经证,希望对方尊敬供养自己,以满足个人的私欲。当知妄语之罪,自毁信誉,破坏公关,导人迷信,死必堕落地狱,罪毕转生为人,还要常受诽谤,语虽诚实,人不信受种种恶报,非戒除不可。 妄语 一、堕三恶道。 二、多被诽谤。 三、为他所诳。 四、言无人受。 五、语不明了。 六、种不得果。 七、口气恶臭。 第五不饮酒戒。 制戒缘起:佛在支陀国,娑伽陀为佛作供养人,娑伽陀到一编发梵志处,打算寄止一宿,梵志说我不吝惜可以止宿的处所,惟室中有毒龙,恐怕伤害。娑伽陀说或不害我,梵志说,此室广大随意可往。娑伽陀于夜降龙置于钵中,翌晨告梵志说,所言毒龙,我已降之。时拘琰弥主在梵志家闻而欢喜。后娑伽陀随佛游其国时,拘琰弥欢迎闻法与娑伽陀黑酒,娑伽陀饱足以后,中路醉倒而吐,众鸟乱鸣。世尊说;如今不能降伏小龙,况能降伏大龙。因说酒有十过,制戒。 犯戒有三种条件。1,是酒。2,无病缘。3,饮咽,犯(入口咽咽可悔罪)。 酒戒罪相:是酒做想酒疑——中品可悔罪。是酒做不是酒想和是酒想——中品可悔罪。 开缘:1,若有病,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若以酒涂疮不犯。2,食中不知有酒而误饮。3,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 南山律祖云: 饮酒、有人于下加辛肴者(五辛、葱、韭、蒜等)正文无此。然既受净戒,焉啖膻臭,理不可也。 宋灵芝律师云:余药不治,酒为药者,非为有病即得饮也,须便以余药治差,方始服之。附记:香烟在五戒中没有,学佛者能吸烟吗? 《五分律》云:虽是我所治,此方不以清净者不得为之,虽非我所治,此方以为清净者,不得不行,国王的话必须要听。 从《五分律》这一段话中我们就知道,虽然戒律当中没有戒条,但我们国家的人认为学佛吸烟不清净,所以吸烟还是犯戒。 现在吸食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和麻醉品应列在此戒。 不饮酒的果报 酒能麻醉人的心智,酒能损害人的健康,酒能令人丧德败行。四分律说:酒有十过,三十六失。现代科学,已经证明,饮酒可能引生各种疾病,损害身体,讲究卫生,珍惜前途的人,都自动戒酒,何况佛弟子?佛在世时有一出家人,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神通自在,能降伏毒龙,被称为降龙比丘。一次因乞得含有酒精的食物,呕吐大作,醉卧在地,饱受虫蚁欺负。又有一比丘,因醉酒丧智,头脑不清,看见邻家园子里有一母鸡,便捉来杀食,及邻家主妇,跑来追问时,不止否认,还借酒行凶,奸淫人妇;因为饮酒,杀盗淫妄之罪都犯了,因此,佛制凡是佛弟子,不得饮酒。包括一切含有麻醉或刺激性的东西,都要戒除,以保持理智清醒,行为正常,免因醉酒破戒,或借酒行凶。 饮酒的果报 一、 死堕灌口地狱。(酿酒,踱酒河地狱。酤酒,堕酒池地狱。) 二、 生于人中,愚狂,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性相谛理。) 受持五戒的功德 佛教的究竟价值,是讲三轮体空的:做事的人,所做事的本身,做事所产生的作用,全部空去,不著有无,才是学佛的最终目的。所以一切的善行,自无功德可言。但在凡夫而言,要做到这一步工夫,那是不可能的,否则他已不是凡夫了。 乘船的人,目的不在乘船,但是乘船,却能使人达到所期待的目的地,船只是工具而已。同样的,受五戒的人,目的不在於受戒的本身,但是受戒,却能使人达到学佛的目的,戒只是方法而已。从世间法中说,利用工具或运用方法,必能产生正面的功利,或反面的罪过。受五戒,是行善的方法,故亦必有其应产生的功德。 修持五戒十善,若发出离心,即能因此而可证得初果乃至三果(四果者,必须出家),比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一所载,小路比丘以半颂说十善法,善为譬喻,半颂说犹因此出家而证阿罗汉果。(大正二三·七九八上)可知五戒十善,虽是学佛的起步,也可由此而能迈入圣城,了生脱死。 如果但求人天福报,或其戒力薄弱者,也可因此而不堕三涂,终将导致因缘的成熟,发出离心,越出三界。如果不能五戒全部清净,但能坚持一戒,亦可保住人身;持戒的多少,以及戒力的强弱(系指对於可悔轻罪的持犯多寡而言),可以决定舍此一身之后的人天境界,持五戒的最高者,可生欲界第六天,依次向下,最少仍可做一个平凡的人,如想进入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须修禅定,到达初禅以上,始能进入色界天。同时,色无色界,不由五戒而得,但从禅定进取,所以外道不持佛戒,如果禅定工夫够了,也可进入初禅以上的天界。从经律中看,修人天福报的功德,多半是生到四天王天及三十三天(忉利天)。 但从佛法的观点上说,生天远不如生在人间为好。天上的寿命,从四天王天向上数,一天比一天长,四天王天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日,平均寿命为五百岁;到达第六他化自在天,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日,平均寿命为一万六千岁。对於五欲的享受,也一天比一天更为殊胜,但是,天人终是要寿终的,天福也有穷尽的,到了天上,光是享福,难有求福的心情也少求福的机会,天福尽了,命终还堕,可能不复为人,而入三涂道中。律中记载,目连尊者的在家弟子耆婆,也是当时的名医,归依三宝之后,免费为僧众治病,以此功德死后生於三十三天,有一天目连尊者有一弟子病了,不知如何治疗,便以神足去三十三天问耆婆,此时正逢天人各各驾车,驰往园中游乐,谁也不睬站在一旁的目连尊者。耆婆见了,也只微一举手,表示招呼,迳自驾车疾驰而去,目连尊者即以神力,停住耆婆的车子,并且责问他:“见了我,为何不下车敬礼?”他的回答是:“享乐要紧,不由自主。”并说:“我已算是好的,尚能举手为礼,其余的天人,连看都无暇看你一眼哩!”这是说,生了天,沉浸在欲乐的享受中以后,就忘了学佛修行了,也无心礼敬三宝了。 人间是苦的,但在五道之中,只有人才能够因了受苦而行善求福,所以上面曾介绍,唯有人道受戒得戒。佛教是人间的佛教,学佛持戒,虽可报生天上,但是真正学佛的人,不要希望生天。这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九中,又有一个故事:有一持戒比丘,夜间坐在一张矮床上,敛身入定,定中被一条毒蛇咬著了前额,虽然中毒身死,仍未知觉,因其尚未证道,未出三界,当其出定之时,即见有五百彩女,前后围绕,问之始知已生三十三天为天人了。并且要他去礼帝释天主,但他未染欲乐,反以为天女恼他,故颇感困恼地说:“我只礼佛陀,不礼天帝,并愿天帝能来礼敬於我。”天女告诉他说:“只有进入妙地园中出家,可以得到天帝的礼敬。”因此,他便毅然放弃天福的享受,又去过出家的生活了。这是说,有心学佛的人,不要求享天福,也不应求享天福。”(大正二三·八九四中至下) 一切的业力,可由各人的愿力来转变,如果虽因受持五戒的功德,可以得到生天的果报,但也可以发愿,愿此功德还生人间,生生世世,见佛闻法,或作护持佛法的长者居士,或作弘法利生的清净僧宝。如果没有把握,或因志愿不同,亦可愿此持戒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增长莲台的品位,临命终时,佛来接引,花开见佛,得不退转。 五戒的功德,可以因人而异,在家人能由布施求福,受五戒的功德,则又超过一切财物的布施功德之上,但愿在家的信士信女,发心受五戒;受了五戒,不要求生天上,最好是乘愿再来人间,否则也应往生西方净土。 即在现生而言,持了五戒的人,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烦恼与凶险,至少不再有因了主动的杀、盗、邪淫、妄语、酗酒而来的祸害。又据经中说,每持一戒,即有五位善神,随身保护,若持五戒,即有二十五位善神,随身保护,能使出入起居,皆得逢凶化吉。 佛法不唯能够使人得到永久的安乐,也能予人以现世的安乐,受持五戒,便是求取这两种安乐之宝的敲门砖。人间佛教的理想社会——轮王政治,也以十善为其准则,五戒若能普遍推行,儒家所说的大同世界也即在眼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