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22|回复: 7

【心理养生】乔布斯的“苹果”,美不过枝头的苹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5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理养生】乔布斯的“苹果”,美不过枝头的苹果  (转)

来源:广州日报

[提要]  林少华,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亦从事文学创作。北大法学院苏力教授说了一句同法学全然无关的话:“西施、貂蝉都不是三围数字的组合。因为,美之所以为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无功利性、无目的性,在于它的超越性。林少华,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亦从事文学创作。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北大法学院苏力教授说了一句同法学全然无关的话:“西施、貂蝉都不是三围数字的组合。”就修辞而言,我以为,这句话胜过所有的法学典籍。可是作为现实,仍有不少人只对女性的脸蛋、腰肢或“三围”心驰神往,而疏忽了修辞之美、乡土之美、年代之美等更多的美。而那些美,其实也是一种力量,一种竞争力。

喏,台湾东海大学教授蒋勋就在大陆出了一本书:《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诸多见解之中,有两点特能引起我的兴致。一是“美的库存”。

平时不断储存美的感受,而且要从很小的年纪做起。“然后在某个时刻,那个句子就会忽然出现。”可惜许多人只注意钱的储存、物的储存,而不注意为自己和孩子留下美的库存。
  
另一见解是“美跟不忍是合在一起的”。

作者举例说台湾有一种油桐花,四月初开得整座山全部变白,而落的时候落得满地都是,“我记得很清楚,当年我们一起去的同学,大家都呆住了,不敢踩过去,因为那花很漂亮”。是的,花的漂亮,很容易让自己意识到生命,意识到它同自己生命的关联。恐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耶稣才说即使所罗门国王最富有时候的所有宝藏加起来也比不上野地里一株盛开的百合花。
  
然而遗憾的是,百合花正在消失,美正在消失。作为例子,作者举了过去手工拉胚做出的水缸,那样的水缸如今被塑料缸取代了,他为之怀念。我也怀念,怀念祖父用高粱秆光滑的表皮编的炕席、用苕条或柳条编的筐篓、用木条箍的轱辘井水桶以及用谷草拧的地平线一般的房脊,怀念小桥流水老树昏鸦……

而这些也在消失。消失得让人心疼,让人不忍。

或许,美常常同乡愁、同精神家园有关。

而精神家园无疑也是幸福感和创造力的家园。

乔布斯去世后,很多人称赞“苹果”的美,称赞其产品造型的简约洗练之美。美吗?iPad也好iPone也好,我怎么就看不出有多么美,至少没有像野地里的百合花那样让我动心。或者莫如说,无论多少“苹果”,都比不上苹果树枝头被秋日阳光轻轻摸红的那个苹果。那才叫美,美得叫人不忍摘,更不忍吃。

因为,美之所以为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无功利性、无目的性,在于它的超越性。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都有影响力  (转)

□ 查一路/文

时下,欧洲的一些媒体,都承认布吕尼非凡的影响力。这几年,布吕尼确实利用法国第一夫人的身份,不遗余力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布吕尼热心慈善事业,尤其是弟弟在2006年死于艾滋病之后,多次亲赴非洲,成为世界艾滋病防治项目的最重要代言人;去年8月,她联络法国女影星阿佳妮等女性写信给联合国,要求伊朗释放因通奸罪而被判石刑的43岁伊朗女人。
   

意大利阿奎拉发生地震,比照布吕尼的赈灾之举,意大利政府因无所作为而难堪,讽刺布吕尼这是想当特蕾莎修女;名模出身的她,在成为第一夫人之后,每当挑选服饰时都尽量支持法国品牌和设计师,第一夫人的“时装爱国主义”,让法国的时尚产业激动得痛哭流涕。
   

喜欢布吕尼,不仅因为她的非凡魅力,而且还因为她的善良之心。固然,她有独特的位置,但她能利用影响力而行善举,还是令人感佩的。
   

非但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可以左右潮流或掌控政局,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显性,或者不常在荧屏前暴露,不够闪光和耀眼。但千万别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日本农学博士远山正瑛,1980年来中国种树,一直种到97岁,每天在中国的恩格贝种树10小时。在他的影响下,日本7300志愿者来恩格贝种树,种下树木300万棵,染绿黄沙4万亩。1个人,20年,让茫茫的沙漠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洲——这就是影响力。
   

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其作用却不可忽视。
   

前不久,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的一个大婶的动作,让他对这个城市死了心。那大婶把他的一只鞋带解下来,擦好付了钱后再系上,一个细节瞬间让他悟出,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成问题——定是有人擦好鞋后不付钱借故跑了。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您随身物品。
   

最终,他把企业放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也因此收到上亿元的利税,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我儿子在饭前便后都很认真地用洗手液洗手。有时候,时间紧,我试探着和他商量,就不能稍微马虎一点?他很果断地摇头:这怎么可能,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养成了习惯!
   

可想而知,这是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影响力。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幼儿园老师不就是带孩子玩玩嘛,影响力有限吧?其实,错了,她们的影响力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优雅”的失去 (转)

文:袁跃兴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年12月21日   第 07 版)
  

最近,一篇文化报道介绍优雅的文房四宝如今在制作技艺上、在使用的情趣上、在文化意蕴上日渐粗疏,失去了原有的优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绘画、书法创作,我们要使用宣纸。宣纸,是明代宣德年间兴起的一种用青檀树皮和稻草(即所谓“棉料”)相掺制成的纸。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沈周,最早用这种纸创作传世书画作品。宣纸,可说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纸制媒介。用宣纸作画,或一抹云烟,或几枝残荷,或几处山色;用宣纸书写,其书法“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枯槁之形”,艺术感染力、艺术魅力,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称奇的效果,故此,著名画家李可染说“无好纸绝无好画”。宣纸,对中国书画艺术的贡献,不可或缺。但现在,一些孩子在学习中国书法艺术练习毛笔字时,或其他人习书作画时,有人甚至包括一些宣纸类文化产品的经营者却在劝说,不妨“放弃”宣纸。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物质依托,“放弃”宣纸,中国书画艺术会丧失掉许多艺术的生命力,中国在世界上独有的书画艺术,不就名存实亡了吗?
 
一位收藏家,多年来一直收藏碑帖拓片与文房用具。他见过一支最细的毛笔,笔头只有三根鼠须。他还收藏了一幅《燕台走马图》,画中所绘一段十几厘米的桥上,行人如织,不但神态各异,连坐骑“是驴是马”都清晰可辨,“画出这样的效果,恐怕就需要这样很细的毛笔了。”这位收藏家说:尽管现在毛笔的产量很大,但种类反而不如以前多,不仅鼠须这类笔没有,就是笔杆上的刻字也逊色不少。体现优雅细腻文化情感的文房用品,变得粗疏了。
  
再说文房四宝中的墨、砚。中国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深藏墨砚之精妙,讲究用墨技巧、笔墨情趣,只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深厚之人方可领悟,具有心得。一汪古雅的水墨,一方年代久远的墨砚,都是书画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之物……而现在,承载历史文化信息,可以佐证历史文献的墨、砚,却正在慢慢消失,难怪有艺术人士如此感慨:在今天这样的网络信息时代,各种现代化的文具尚且面临淘汰,更何况古老的文房四宝,使用的人更少,制作技艺传承面临许多困境……
  
的确,这是非常令人感慨的。这种能够代表和象征传统意蕴、古典情怀、艺术旨趣的文房四宝逐渐失去优雅,变得粗疏,没有情味,那么,在我们今天这个当代社会,像文房四宝失去优雅品质和格调的文化、艺术形式,还有多少呢?
  
昆曲是一门优雅精致的艺术,被人赞誉为“美得不得了的艺术”。昆曲虽然过去经历过台上比台下人多的窘境,甚至被称为“困曲”,有过生存的危机,但最近一篇《昆曲十年“非遗”路,如今面临过度开发》文化报道说,昆曲面临着过度开发和虚火过旺的现实。对待昆曲是如此急功近利的态度,“华美精妙”的昆曲会不会因此失去了优雅品性?令人担忧。
  
优雅是文化的一种特征,是艺术的一种品性,或也可以叫做“生活的艺术”。然而,我们许多可称作“生活的艺术”的东西,却正在慢慢失去,比如优雅的文人聊天清谈,比如优雅的古典书信传情,比如优雅的阅读艺术……等等,都在衰落、萎缩,而这种衰落和萎缩实际表明了一种优雅的传统文化形式的被抛弃。现在,一种普遍的情形是,物质丰盈了,但我们的灵魂却越来越苍白;拥有了财富,但我们的精神却越发贫穷;追逐占有中,欲望泛滥,我们的性灵生活却是干燥粗鄙……
  
记得一位现代作家讲过优雅的生活和优雅的趣味于生活、人生的意义: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和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这就是典型的优雅生活的作风,优雅的生活风格。然而,我们在生活中已经几乎完全没有了这样的欣赏优雅、拥有优雅的意趣和情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童心童言 (转)

阿根廷《生活月刊》童言惊人三则

【其一】我只是在帮他哭

作家演说家莱奥.布斯卡利亚受邀在一场竞赛中担任“寻找最可爱的孩子”评审。

获胜者是一个4岁的小男孩。

小男孩看到老人坐在院子里哭泣,于是走进老人的院子,爬在他的膝头坐了下来。

妈妈问他对邻居说了什么,小男孩回答:“什么都没说,我只是在帮他哭。”

【其二】从妈妈心中生出来的

一位一年级的女教师和班上的孩子们就一幅画着一个家庭的画展开讨论。

在画中有一个孩子的头发颜色和其他家庭成员不同。

班上的一个男孩认为画中的这个孩子是领养的,而他的一个女同学告诉他说:“我知道什么是领养,因为我就是被领养的。”

“那被领养是什么意思呢?”男孩问道。

女孩回答:“意思就是一个人不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而是从妈妈心中生出来的。”

【其三】您是上帝的妻子吗?

在纽约,一个打着赤脚的男孩站在一家鞋店门前,出神地望着窗子,全然不顾自己被冻得瑟瑟发抖。

一位女士走近男孩问道:“小朋友你这么专心地望着窗子,到底看到了什么?”

男孩回答是:“我在请求上帝给我一双鞋。”

女士拉起男孩的手领着他走进了鞋店,然后要求店员给男孩拿6双袜子。她还问是否能借给她一个盛满水的盆和一条毛巾。

店员很快按照要求拿来了东西。

那位女士带着男孩来到鞋店后面,摘下手套,帮孩子洗了脚,还用毛巾替他擦干。

这时店员拿来了袜子,女士给男孩穿上了一双袜子,又给他买了一双鞋。她把余下所有的袜子交给男孩。

她抚摸着男孩的头,对他说:“小朋友你现在肯定感到舒服多了!”

就在她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男孩追上去拉住她的手,用噙满泪水的双眼望着她,问道:“您是上帝的妻子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口述历史:还原“蚂蚁”的疼痛与尊严  (转)

——还原平凡人的尊严


作者:李泓冰  
  
由崔永元团队创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同名图书《我的抗战Ⅱ》近日上市。这是一部亲历者的口述历史,有中国的平民受害者,有伪军,也有侵华日军士兵……
  
崔永元试图还原什么?
  
对一个拥有五千年记忆的古国而言,历史似乎漫长得令人疲倦,足以令后人忽略太多的细节,太多小人物的命运。一卷史册,本纪、列传之类,全是帝王将相,弄个把江湖人物进去,就算很另类很体贴了。至于小小百姓,那只是蚁民、草民,谁会在五千年的叙事中,关注一只蚂蚁的疼痛、一株野草的呜咽呢?
  
不要说太远的过去,就是近百年的中国史事诸如八年抗战,我们也习惯于教科书式的、概念性、结论性的宏大叙事,沉醉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浪漫情怀,而那数亿中国民众的抗战故事,我们或有《四世同堂》这类小说、《集结号》这样的影视作品可以猜想一二,可那毕竟是虚构,而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往往随着当事人生命的飘走,在历史长河里不留一丝痕迹。
  
现在,崔永元站出来说:“也许我们能够记住战场上将军振臂一挥,但是我们记不住冒着枪林弹雨冲上前线的士兵的身影。可是真正的历史,是由所有冲上战场的人组成。”他做了这件很费力、很费钱的事,还原历史中“被遮蔽掉”的平民身影,和团队花了10年还有上亿资金,抢救式采访了4000多位抗战亲历者,收集影音资料超过10万小时……
  
这些生命行将结束的平凡人物,在历史教科书中曾是“沉默的大多数”,被虚化成一个个庞大的数字,现在借崔永元的话筒,发出了细弱的声音。可是,谁有耐烦去听,谁会在乎呢?
  
于是,想起了这则故事:暴风雨过后的海边,许多小鱼被卷到沙滩上艰难地挣扎,一个小孩儿一条一条捡起,扔回大海。有人对孩子说,“这么多小鱼捡不完的,谁会在乎你这么做呢?”“这条小鱼在乎。”小孩回答,一边又捡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也在乎,它们都在乎……”
  
是的,平凡的说者在乎,平凡的听者在乎,如此刻的你我以及千百年后的“你我”,都在乎。而不“在乎”平民视角、平民命运的历史叙事,是倨傲的、失真的,甚至是可怕的,它可能把本来是以史为鉴的那面镜子,扭曲成一面哈哈镜,滤尽个体生命的尊严、中华民族的悲欣和基于史实的反省,只剩下伟人或奸雄,或夸张到虚胖虚高,或简约成伶仃一线。最终,我们不但成为缺失记忆的民族,甚至会在这样的历史观教育下,对历史车轮辗过的小人物命运习以为常地不屑一顾,对个体生命的尊严与屈辱麻木不仁,最终虚化的,是平等意识,是公平正义。甚至一些官员还会忘记了红色政权是无数支前小车推出来的,是无数父老乡亲献出至爱的鲜血染出来的,最终竟忘却了我们从哪里出发、为什么改革、为谁发展这些根本性命题,动摇了立国之本。
  
所以,崔永元的努力,不仅仅完整地还原了一段抗战史,更还原了曾经在中国史书中被标注为“蚁民”的尊严。

用他的话来说,“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国家一定很体面”。
  
以人为本,莫此为甚。


还原也是一种幸福:9楼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0237&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5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终将成为过去(转)

所罗门王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
一位先圣在梦里告诉他一句话,
这句话涵盖了人类的所有智慧,
让他高兴的时候不会忘乎所以,
忧伤的时候能够自拔,始终保持勤勉,兢兢业业。


但是,所罗门醒来后却怎么也想不起那句话来,
于是,他召来了最有智慧的几位老臣,
向他们讲述了那个梦,
要他们把那句话想出来,


并拿出一颗大钻戒,说:
如果想出来那句话,就把它雕刻在戒面上。
我要把这枚戒指天天戴在手上。

一个星期后,几位老臣来送还钻戒。
戒面上已刻上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

“这也会过去”
  
是的,无论是痛苦与快乐、成功与失败,
一切都将在时间无声的流逝中成为过去。

我们不必为暂时的不如意而痛苦不休,
因为“这也会过去”;


我们更不必为一时的成功而自命不凡,
因为“这也会过去”。


成功时不必骄矜,
失意时也不必气馁,
因为一切终将成为过去。


时间如流水,
流走的是光阴和生命,
它比任何钻石都宝贵。


钻石可以留在这世界上,但是生命不能。

珍惜现在的光阴,珍爱短暂的生命,
乐观豁达地对待生命中的潮起和潮落,
从从容容地度过人生中的每个冬日和春天,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人生会更加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6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美、美,如梦如幻似泡影;
妙、妙、妙,千金难买当下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7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美,看得见的影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07:31 , Processed in 0.34519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