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53|回复: 7

冯玉祥在泰山的文化建设:亲手给学生洗脖颈 (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9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玉祥在泰山的文化建设:亲手给学生洗脖颈 (图)

2011年11月17日 11:21 □戴永夏

14.jpg
冯玉祥将军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时任国民革命军副司令的冯玉祥将军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消极抵抗政策,受到蒋的排挤,遂于1932年3月至10月、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两度寓居泰山。

在泰山期间,他发奋读书,密切联系一些共产党人和进步学者,共同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带领当地百姓治山改水,发展农业,改变当地的贫穷落后面貌。

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当地的文化建设,在兴办教育、破除迷信、革除陋习等方面,做了不少利民的好事。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创办14所武训小学
 
冯玉祥将军一向认为,社会改革的基础在教育。他到泰山后,亲眼目睹了当地农民生活贫困、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知识等落后现象。他认为要改变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培养抗日救国的新生力量,当务之急就是办教育。他在诗中写道:“教育不猛进,国弱大众贫。实践重科学,始有真快乐。”(《上山烧香》)“终身为文盲,遭遇实可悲。大众难读书,国家须栽培。大量办义学,急务此为最。”(《牧牛》)“千古奇丐名武士,终身兴学恃行乞。我住泰山思武训,开办小学十数村……全国贫民知多少,各地宜速设学校。”(《小学生的家》)这些诗句,充分反映了他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冯玉祥力主办教育并不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他更重视实践。
  
1933年冬季,他委托夫人李德全主办,由副营长孙继颜协助,在泰山普照寺西南隅本帖涉嫌刑事犯罪类广告,见者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举报!营新建的三间草房内,创办了第一处学校,招收了30多名男女学生。因为学生都是贫苦农民子女,所以定名为“贫民学校”。翌年春,他又委托著名教育家范明枢先生在泰山前麓创办了14处小学。因仰慕武训兴学之高行,这些小学都叫“武训小学”。
  
在学校教育中,冯玉祥特别重视抓德育教育。他创办的这些小学校训都是“爱国、勤学、孝亲、和群”,每个学校都挂有青年画家赵望云画的《武训行乞兴学图》,并编了两段赞扬武训的歌词来激励学生。其一为:爱人的武训,利他的武训,为人民的武训。我们敬佩他,我们纪念他,我们一定要学习他。其二为:爱人是我们的本分,利他是我们的志愿,我们要牺牲一切,为人类谋幸福。勇往直前得胜利,坚持到底,光大我们的学校和团体。
  
当时学校条件差,缺少统一教材。在开设的文化知识、技术和政治思想教育课中,有的教材就自己编写。学生用的德育教材,就是冯玉祥亲自编写的通俗歌谣。这些歌谣教育学生抗日爱国、反抗剥削、发奋图强、孝敬父母。在今天读来,也具有积极的思想教育意义。
  
为了办好教育,冯玉祥还特别聘请了李达、许德珩、陶行知、吴组缃等知名人士到泰山讲学,并接受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建议,在武训小学实行半工半读学制。各学校上午是文化课,下午是技术课,除教授基础文化知识外,还教授园林栽培技术等专业课程。有的学校还建立了小工厂,进行勤工俭学,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倡科学,破除迷信
  
上世纪30年代的泰山地区,不但经济文化落后,科技也很不发达,群众中普遍存在封建迷信思想。他们有病有灾,遇到困难,都要到庙里去祈求神灵保佑。所以一年四季,到泰山来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的络绎不绝。针对这种现象,冯玉祥在《读春秋左传札记》中写道:“鬼神迷信不去,人人脑子里永远存在着一种崇拜神灵的依赖性,信从天命论,而以为万事均由天定,自己无论有多大的能力,亦难以胜天。因此一切均不需努力,苟且偷安。民族要复兴,必须要铲除迷信。”“迷信决不能成事。人能胜天,如果自己不努力,一切听天由命,怎能不失败?这几千年来的迷信至今就深深地保留在大多数中国人民的头脑中,中国如何能强盛起来?”
  
有一次,冯玉祥与普照寺住持义澄一起散步,来到大雄宝殿前。此时适逢泰山周围大旱,有几百名衣衫褴褛的山民正在殿前拜神求雨。冯玉祥见此情景,感到心情很沉重,忍不住提高嗓门说:“各位父老乡亲,我有几句话不知该不该讲?”人们见讲话人跟义澄在一起,便把他当成是新来的和尚,随口答道:“讲吧,听听你这新来的和尚有什么办法帮俺解除厄难?”冯玉祥大声说:“这大雄宝殿的菩萨像是生铁、黄铜铸造的,它一无生命,二无灵魂,帮不了你们什么忙,拜它们丝毫无用。我们贫苦百姓本来就缺吃少穿,为什么要把辛辛苦苦挣来的一点血汗钱用在菩萨身上?人生了病,就赶快去请医生;要防水灾,就赶快去疏通河道;天旱了,大家就齐心协力,打井、开渠,兴修水利。佛心虽慈善,但不能为我们谋福利。要想改善生活,还得靠我们自己,加紧去生产!”一席话,说得大家点头称是,纷纷离去。
  
冯玉祥在泰山还写了不少通俗晓畅、扶正祛邪的“丘八诗”,其中有多首是劝人民破除迷信,快快觉醒的。如“须知菩萨泥塑成,求子求福皆胡闹。假若有人生疾病,赶紧延医去治疗。若怕水灾应预防,疏河筑坝最重要。水利实为最大事,求神拜佛都无效。生活穷苦追根源,努力生产为首要。奉劝大家莫迷信,唯有自己最可靠。”(《求佑的一群》)“求财祈寿到庙中,一齐烧给长生库。世间哪里有神灵,哪有神灵收贿赂。金钱物力两浪费,人民都被迷信误。”(《元宝铺》)“用科学,来教化,利人民,福国家。破迷信,事最大,重实行,戒空话。”(《测字摊》)这些诗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道理明白,说服力强,在穷苦百姓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亲手给学生洗脖颈
  
冯玉祥将军寓居泰山的时间虽不长,但他主动融入社会,深入群众,在革除农村的陈规陋俗和倡导文明新风上,做了大量工作。
  
当时泰山地区的农村,卫生条件较差,不文明、不卫生的现象随处可见,多数人一年到头不洗澡。为改变此等陋习,冯玉祥便在天外村修建了男女澡堂,定期组织群众前来免费洗澡。当他看到当地群众有病不请医生只求神时,便在普照寺建立了卫生室,专门为当地百姓看病。
  
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冯玉祥还注意从孩子抓起。在他创办的武训小学里,由于生活条件较差,缺水,再加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许多学生平时不洗澡,也很少洗脸、刷牙。冯玉祥为纠正他们不讲卫生的陋习,一方面雇人为学校贮水,再就是发给每个贫困学生一套带有脸盆、牙刷、牙粉的洗漱用具,规定学生每日必须洗漱。有些学生积习难改,洗漱只是应付一下,只洗脸不洗脖颈。冯先生发现后,就让他们站成一排,自己亲手给他们搓洗脖颈。
  
在婚嫁问题上,农村的旧礼俗也害人不浅。

冯玉祥在《娶亲》诗中就写道:“泰山娶亲用轿,鼓钹吹打热闹。山路崎岖弯转,三步一放纸炮。喜轿择吉迎送,顾忌方向生肖。女家寡母不吉,回避定要趁早。轿门不对西北,有碍婆家运兆。往往正向粪堆,院落本不为小。种种不能如意,无怪女儿哭号。婚姻买卖可怜,迷信必须除掉。文明社会结婚,亲爱简当最好。我们旧有习俗,应当快快改造。”

为此,他在批判旧习俗种种弊端的同时,也大力倡导文明结婚新风尚。

如1935年春节前夕,冯玉祥听说泰山孤儿院的几对孤儿要结婚,便建议院长安临来为他们举行集体婚礼。举行婚礼那天,冯玉祥和夫人李德全一起来到现场祝贺,并向每一对新婚夫妇赠送两丈仁丹士林布和五块银元。冯玉祥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婚词:“今天是别开生面的婚事新办,尤其在我们孤儿院更是一件大喜事。在这喜庆之日,新郎新娘高兴,大家高兴,我和拙荆也很高兴。这种新的形式,大家凑在一起多么热闹啊!如果把这种新的形式推广到农村乡间去该有多么好!”

他还触景生情,当场吟诗一首:“爆竹声声辞旧岁,孤儿院里办婚事。你喜我喜大家喜,新的生活从此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冯.jpg

泰山冯玉祥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普照寺.jpg

普照寺 冯玉祥在泰山居住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楼.jpg

泰山冯玉祥读书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官一任  

文:王慧


中国自古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说,上世纪30年代,时任国民革命军副司令的冯玉祥将军在两度寓居泰山期间将这句古训落实得淋漓尽致。

兴学重教,破除迷信,移风易俗,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他甚至亲自动手为孩子们搓洗脖颈。

读罢本期“人文齐鲁”作者戴永夏的《冯玉祥在泰山的文化建设》一稿,深为冯玉祥将军的这种济世情怀所感动。
  

当时的中国虽名义上统一,实际上很多地方仍为军阀割据,但各自为“地方王”的一些军阀其实很大程度上都做了一些利于当地百姓的事情,像冯玉祥将军一样,教育是他们最重视的事情。

比如山西的阎锡山,山东的韩复榘。从这几年媒体披露的一些史料中得知,从1917年兼了省长之后,阎锡山就开始在山西推行国民教育。从1917年到1921年四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入学率达到70%。第一期山西教育计划案推行时,他愿意把基本上一年的财政收入都投入到教育上。

而韩复榘的太太,是大教育家高步瀛教授的侄女高艺珍,韩复榘在山东极重视教育,从不拖欠教育经费,且逐年保持增加。他起用何思源和梁漱溟,使山东教育在很长时间里远胜他省。
  

这让我想到最近刚刚看到的一则省内新闻,在今年校舍加固工程中,我省有26个县(市)区未向校舍安全工程投一分钱,致使部分项目不能按时开工或长期停工。有报道说,究其原因,是一些地方领导重视不够。
  

一个重视不够,看了让人五味杂陈。

我们喊了多少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现在国家教育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还比不上一些欠发达国家。怎么我们的一些地方官员在对待教育的觉悟上还不如过去的旧军阀?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为官一任,修路铺桥搞基础建设固然是造福,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提升人的质量,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教育的权利和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15:16 , Processed in 0.180733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