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盲信,也别为质疑而质疑
2011年09月09日 09:07:46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9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报道,认为目前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以政府、专家及媒体最为严重,这些曾经的“权威声音”如今让许多民众将信将疑,在一系列热点事件中,老百姓成了“老不信”。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当前社会确实弥漫着不信任情绪,老百姓时常处于“老不信”状态。究其原因,《人民日报》采访的多名专家学者给出了全面而到位的解释,总而言之,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不信任,“老不信”的根源在于一些部门、专家、媒体“做得不够好”,让人们没法相信,不得不疑虑满腹。
信任危机的危害无处不在:它会导致政令不通,政策的执行力大打折扣;它会抬高经济交往成本,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它会让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进而缺乏安全感、责任感、道德感,社会道德底线一步步失守。当社会到处弥漫着不信任情绪,无论是不信任他人还是不被他人信任,每个人都难以独善其身,并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但是,换个角度看,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并不全是坏事。在老百姓还是“老相信”的年代,各有关部门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管说的是对是错、是真是假,老百姓从不去怀疑也不敢怀疑;在那个年代,专家就是“真理”的化身、“权威”的代名词,教师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医生就是“白衣天使”,印在报纸上的东西都是真实的……可是现在我们发现,各有关部门也有犯错的时候、撒谎的时候;专家的脑袋有时候由屁股决定,他们会为了一点好处费将假玉衣鉴定成天价国宝;印在报纸上的也有虚假报道,教师中也有灵魂出轨的,医生中也有索要红包的……而此前的盲信,其实并不利于及时纠偏、改正错误,不利于社会良性建设。
我们需要信任,但我们要的是建立在真实、公开基础上的信任,而不是盲信。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固然是问题,固然需要走出这种窘境,但从某种程度也折射了民众增长起来的可贵的怀疑精神、求真精神。
所以,眼下的信任危机虽然令人担忧,但我并不认为这比以前的情况更糟糕。如何度过脱离盲信带来的阵痛,建立一个以真实、公开为基础的诚信“新世界”?在这方面,人们其实已有共识:需要各有关部门带头作出表率,需要以民主、法治为依托,需要以尊重民众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为准绳,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晏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