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55|回复: 6

佛法以“医治众生心病”为己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22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法以“医治众生心病”为己任

  陈兵

  佛法讲“心身不二”、“心恼故众生恼”,心理上的烦恼,能引起身心失调,导致疾病。《佛说医经》列举十种病因,其中忧愁、瞋恚二种为不良情绪,纯属心理原因,纵欲也与心理有关。现代医学和心理学证明,过度的紧张、压抑、抑郁、悲痛、焦急、孤独、恐惧等心理反应,能通过对大脑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神经衰弱、失眠、焦虑、癔病(歇斯底里)、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性厌食呕吐等神经症,及精神分裂、抑郁症、人格异常、性心理异常、更年期情绪异常、老年性痴呆等精神心理疾病,这类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的发病率,在近几十年以来呈不断上涨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二亿多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左右,专家们预言: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杀手。精神心理疾病在发达国家现代化程度高、竞争激烈的城市人中,比例偏高。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长。卫生部负责人披露:精神障碍在国内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目前各类精神病人达1600多万;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精神病发病率约增长了5倍,大约每10年翻一番,全国每年因精神问题自杀者达20万人。

  精神心理疾病中,最常见的抑郁症,最具“现代病”特色。患者对世间的一切兴趣减退,全身疲乏,感到活得无价值,极度悲观,不愿与人交往,怀有自杀念头,一般都失去工作能力,严重者以自杀告终。过分地用好动、工作狂、设想更高目标来转移精神压力,也是一种抑郁病。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仅自己痛苦不堪,而且给家人、亲朋带来苦恼和负担,给社会造成损失,对他人形成干扰。据统计,全球仅用于抑郁症的费用,每年即高达600亿美元。精神心理的不调,还能通过免疫系统的损害,引发多种心理性的疾病。有关研究发现:不同的情绪过激和失调可能引起不同的疾病,如情绪激动易引起心脏病,情绪压抑易致癌,过分畏惧死亡引起肺癌,母亲与子女的对立、女性与别人的矛盾可引起乳腺癌,工作业务上的纠纷引起直肠癌等。

  从深层次讲,心理因素导致疾病的根源,可以说在于信仰的丧失和崩溃。自古以来,为人们提供信仰支撑的宗教,起着调节心理、抚慰痛苦、缓解死亡焦虑的作用,解决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意义、价值、终极关怀等问题。心理学家、人类学家认为:死亡焦虑盘踞在每个人的无意识中,是人产生不同层次的信仰和消极有害的压抑、忧虑、紧张、悲观、痛苦等负面情绪的深层原因。如果不能有效地缓解、消解死亡焦虑,人的潜意识就可能给自己制造出身心疾病。近代以来,宗教贬值,意义丧失,许多人没有了足以安身立命的可靠信仰,导致价值失范、自我迷失、精神空虚,使心灵退化、庸俗化、脆弱化,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应对外界的种种诱惑、刺激和干扰,各种心理疾病因而泛滥成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拥有高尚信仰情操的人,精神压力较低,社交关系比较活跃,饮食习惯比较健康,因而身心较为健康,反之则有损健康,该国近五分之一的死亡可能是缺乏信仰所致,与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相近。荣格认为,现代人心理疾病的增多,与宗教的衰落有关,他在《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一文中说:

转帖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已经观察出:一种有人引导的宗教生活,比起一种飘渺的生活要好得多、丰富得多,而且健全得多了。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宗教虽然以使人得到拯救为目的,也能起到心理治疗、促进健康的作用。信仰,包括宗教的祈祷、诵经、坐禅等修行方式,被认为有治疗心理疾病的颇佳疗效,被采用、改造为心理疗法。”

  20世纪中期以后新兴的第三、第四心理学,认为医治心灵疾病尤其是严重的精神分裂、抑郁症等,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药物,但心理治疗也被医学界普遍采用。即便用药物治愈,如果精神心理的病根不除,还很可能复发。药物与心理治疗结合,无疑是治疗严重心性疾病的最佳途径。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后的复发率比药物治疗要低。心理治疗的广泛运用,被认为是继外科手术和抗生素之后的又一次医学革命,西方的心理治疗方法目前估计已达500种左右。但多数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对人心的观察尚较肤浅,只是就病论病,没有追究到导致心理疾病的最深根源,无视也无力解决死亡焦虑、终极关怀的问题,因而其治疗耗时甚多而疗效有限。

  佛教以“医治众生心病”为己任,佛陀号称善于医治众病尤其是心病的大医王。佛法从终极根源上追究一切疾病之因,指出病起于业,业起于心。《维摩经·问疾品》说疾病从妄想颠倒诸烦恼生,从执“我”而生,从有攀缘生,欲除疾病,须以二无我的正见断除烦恼、妄执、攀缘之“病本”。藏传佛教《四部医续》之一《论述医续》说:“所有疾病的根源是我执及因未觉悟而产生的贪、瞋、痴等烦恼,贪引起风大失调,导致下半身病、寒病;瞋引起胆汁不调,导致上半身病、热病;痴引起黏液不调,导致头部病、寒病。”

  人言:“心病还须心药医。”佛法的理论和修证体系,都是引导众生以如实知见的智慧自治其心、自净其意,从而从根源上解决一切心病的“心药”。佛法教人理性地认识人生的意义、价值,设有许多对治、转化烦恼,断除病本的技术,更有三学、六度等被称为“精神体操”的锻炼自心的修持体系,可以使人保持健康的、超健康的心理状态。西方心理学家也认为:佛法的技术和策略能用来复原或治疗失调的情绪和行为,佛法的技术和整体立足点可以帮助预防心理的失调,治疗由心理原因导致的各种身心疾病及用佛教心理疗法治疗生理性疾病,解除现代人的病苦,进而医治导致身心疾病的病态社会,是佛法义不容辞的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2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2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五戒与心理疾病预防(转)

作者:天 心

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正处于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然而 ,人的精神并未能与科技和经济同步提高,反而呈逐步下降之势,信仰崩溃、价值乱,成为全球普遍的社会问题。浮躁、厌倦、麻木不仁、自我迷失,人与自然隔离等如瘟疫般流行;个主义、拜金主义、纵欲主义、享乐主义泛,道德沦丧,人情冷漠,滋生出贪污腐败、营私舞弊、吸毒贩毒、拐骗扒窃、卖淫瞟娼等社会毒瘤,犯罪率直线上升;恐怖事件连续不断。在这种社会情形下,抑郁、神经衰弱、失眠、强迫症、癔病、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

我们之所以产生心理疾病,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世间上的人,一天到晚关心的是什么?无非是五欲六尘,那就是怎样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快乐,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头不停地追美味,身体不停地追逐妙触,整天胡思乱想。很少有人去考察生命的内在,只知道随欲望而忙碌。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即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身心在欲望的苦海中沉浮,头出头没,备受煎熬。执著于外境使我们迷失了自己。

正如《法华经》所言:“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由于一味地执著外境,结果迷失了自己,这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因此现代人尽管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失落、无聊、孤独,这都是因为迷失了自己的缘故。

在我们的人性中,贪、嗔、痴是危害我们心理健康的三种主要毒素,当它们发作时,就会带来杀、盗、淫、妄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不仅会纵容我们的烦恼,助长人性中邪恶的力量,伤害到我们的心灵健康,更会侵犯到他人的利益,由此造成无量无数无边的罪恶,饱受六道轮回之痛苦。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佛就是无上大医王啊!要实现心灵宁静,身心健康,就要遵从诸佛菩萨祖师的教导,还要靠自己去实行。对于心理疾病,预防为先,戒律就具有防非止恶的功能,能调伏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使之舍染取净,没有持戒的基础,就得不到真实的利益。作为佛弟子的基本行为规范,正是着眼于现实人生的道德培育和心灵重塑。五戒是良医,受持五戒,帮助我们克服贪、嗔、痴的烦恼习气,要求我们制止不善的行为。如果多一个人学佛,多一个人受持五戒,世界就会多一份安宁,多一份和谐,多一份美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守好五戒,能消除我们心灵上的负担,能够使我们拥有一颗独立的心,能够使我们减少无谓的妄念,能够使我们干枯的心灵得到和风细雨般的滋润,能够使我们真正地实现心理健康。我们学佛,就是要通过三无漏学——戒、定、慧,提升生命,开显本具的佛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发表于 2011-8-22 12:57:21
感恩本文发布者:云淡风轻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6685&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2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佛门话医术(转)

文:张云江

“医方明”属佛教五明之一,和现代医药科学大致相同。“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是大乘行者修学的方便法门之一。对医方明的重视是佛教的传统,如《大涅架经》中有治疗疾病“八药”之说,《金光明经,除病品》中阐述4种病的治疗方法,《佛医经》论述印度“四大致病”理论,《医喻经》讲述良医的标准,《迦叶仙人说女人经》论述孕妇养护之方,义净《南海寄归传》中有“八医”之说,玄奘《大唐西域记》有印度医药教育的记述……佛教初传中国,更有很多高僧被人们视为”神医”而加以崇敬,他们反常合道,利用成务,以医术为化导方便,抑强摧慢,挫锐解纷,为佛教在中国的顺利传播奠定基础。

以医术著称于史的当属佛图澄大师,他甚至能够救活已死去一日的皇子石斌。

《高僧传》云:

时有痼疾,世莫能治者,澄为医疗,应时瘳损,阴施默益者不可胜记。

澄公医术传授了不少弟子。《高僧传》云:

竺佛调……事佛图澄为师,住常山寺积年。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居去寺百里,兄妇疾笃,载至寺侧以近医药。

“兄妇”不惮百里之遥载之常山寺侧以就医,可见常山寺僧必以善医而闻名四方。师徒间朝夕揣摩熏习,常山寺之善医者亦必非仅竺佛调一人。

又{魏书·李修传》云:

(李)修就沙门僧坦研习众方,略尽其术,针灸授药,莫不有效。徐兖之间,多所救恤,四方疾苦,不远千里,竟往从之。撰诸药方百余卷,皆行于世。

撰述药方有百余卷之多,僧坦、李修研习医药之术时日非短,就地理、时间及就医方式上推断,僧坦与竺佛调医术上当有某种渊源关系。亦有此可见当时佛教医术影响北方地域之深远。


发表于 2011-8-22 12:51:18
感恩本文发布者:雲淡風輕

全文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6682&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2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淡”以养生 (转)

淡者,淡泊,淡远,冲淡,清淡,恬淡,平淡是也。“淡泊以明志”,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平淡见天真”,则又是艺术的理想境界。“大羹必淡”,是品味知味的老饕们的美食之谈;而“君子之交淡如水”,则又是谦谦君子们的交友之道了。在痛饮了人生的三道“苦茶”后,自然就体悟到了“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倘若追根穷源起来,这种以“淡”为贵,“淡”以养生的思路,可上溯到先秦道家学说。老子即已提出“恬淡为上”,“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音乐和美食,可以使过往的行人驻足,而“道”的表达,却平平淡淡像没有味道。老子的尚“淡”观又得到了庄子的继承和发扬。在这位曾为漆园小吏的大思想家看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既是“万物之本”,又是养生之道,而“淡然无极”既是“天地之道”,也是生存的艺术了!滥觞于老庄的这种以“淡”为贵的思想,后来在陶潜、王维等人的创作中和司空图、苏东坡等人的理论中得以完善,发挥,积淀。

众所周知,中国人历来提倡吃素食的饮食习惯,便是导源于这种“淡”以养生的道家思想。我国古代的医学家或养生学家都强调“饮食宜清淡”,认为“味过于咸,则脉凝而血变色”,“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

养生重在“养心”,健身重在“健脑”,这是许多老寿星的经验之谈。庄子有云:“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意行似天。”心胸开阔而勇敢,气机宽舒而通达,形体安定而不游移,专心一意,清心寡欲,自然百病消除。

发表于 2011-8-22 13:02:36
感恩本文发布者:雲淡風輕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6688&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0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楼主布施分享

感恩您对布施网心医版的关注与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2-25 10:11 , Processed in 0.34218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